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4-1 故都的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6581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4-1 故都的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4-1 故都的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4-1 故都的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4-1 故都的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4-1 故都的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4-1 故都的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4-1 故都的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4-1 故都的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4-1 故都的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4-1 故都的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4-1 故都的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4-1 故都的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4-1 故都的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14.1故都的秋导学案班级: 组别: 姓名: 1.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梳理文章结构脉络。2.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合作探究,培养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3.体会作者对故都深深的眷恋之情。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文化传承

2、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1、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文学常识一、作者档案【简历】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

3、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作品】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作品集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评价】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二、人物颂歌至诚赤子郁达夫您深沉,孤寂,坚韧!您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在颠沛流离中,在饱受迫害时,您向往闲散安逸的生活。您开始不断地游历,借助山水来排遣现实带给您的苦闷,消解离群索居带来的寂寞。故都的秋就像是一碗醇香的陈年老酒,漂泊的您的心中,总是弥漫着对故都浓得化不开的眷恋。再次饱尝故都的秋,您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家园,灵魂的归宿。站在故都的土地上,您感到全身充满

4、了力量,您不再害怕孤寂,不再恐惧前途,故都给了您勇往直前的勇气。看到破壁腰中的朵朵牵牛花,开得那么深沉、淡泊,您知道了自己的方向,知道了整个民族的方向,您早已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国家。作为一位五四时期的前沿作家,您的一生中充满了忧郁,充满了离愁,充满了对明天的恐惧和对昨天的不堪回首。在您浓重深沉的笔法之下,流露出的是一颗赤忱爱国忧民之心;在您远离家乡的凄苦生活之下,隐藏着生活情感的压抑,这是您遁逃现实带来的深重压力,蛰居在诗歌和死亡的帐下。然而,您“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最终您的生命如一朵奇葩绽放,为了这片您爱得深沉的土地,您的爱永远激荡在国人心中。您,就是至诚赤子郁达夫!三、背景链接

5、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文。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他在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四、文化常识创 造 社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组建。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

6、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政府封闭。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基础梳理一、认读字音(一)单音字(1)潭柘寺(zh)(2)一椽(chun)(3)房檩(ln) (4)驯鸽(xn)(5)细腻(n) (6)潜意识(qin)(7)嘶叫(s) (8)平仄(z)(9)歧韵(q)

7、(10)橄榄(n)(ln)(11)颓废(tu) (12)萧索(xio)(13)譬如(p) (14)廿四桥(nin)(15)普陀山(tu) (16)鲈鱼(l)(二)多音字(1)数 (2)夹(3)渐 (4)间二、辨识字形(1) (2)(3) (4)(5) (6)三、积累词语1一叶知秋: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2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不能使自己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3息列索落:象声词,形容轻微的动作声或风雨声。四、辨析词义1十足实足课本原句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巧辨巧析二者读音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十足:成色纯,如“十

8、足的黄金”;十分充足,如“神气十足”。实足:指确实足数的,如“实足年龄”。2.萧索萧条(秋景)萧索萧条课本原句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巧辨巧析二者都有凄凉冷落、没有生机的意思。但侧重点和适用对象不同:“萧索”更突出单调和凄清,“萧条”侧重于形容凄冷、万物凋敝的氛围;“萧索”多用于自然环境,“萧条”多用于政治、经济的不景气。一、整体把握1请在第一段中找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秋味总的感受的语句(用原文语句回答),并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答:明确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是本文的文眼,下文都是围绕“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本句在全文中起到了统

9、领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作用。2行文图解二、自主探究1“故都”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标题写成“北平的秋”?答:明确“故”,有历史悠久、年代久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有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以及悲凉之感。2作者在第二段写了“江南之秋”的什么特点?给人的感受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文章的标题是“故都的秋”,为何要写“江南之秋”呢?答:明确(1)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2)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3)写江南之秋与故都的秋形成对比,以江南之秋反衬北国之

10、秋的特色,突出北国之秋更有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也表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与向往之情。衬托考点解读1.含义: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2分类: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简言之,是以美好的景物来衬乐,以凄苦的景物来衬哀,或以次要的人物来衬主要人物。如鲁迅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用荒凉萧索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反衬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

11、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3作用: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解题指津解答相关题目时,应先根据具体文本确定主要描写事物及次要事物,以此来判定是否运用了衬托手法,然后根据具体内容来判断衬托的种类及具体运用,最后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文章的主旨分析衬托的作用,即判断种类分析目的明确作用。3第三段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答:明确“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

12、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4请从写景与情感表达方面,赏析下列语句的精彩之处。(1)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答:(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

13、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答:(3)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答:(1)明确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这几句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2)明确这几句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形象,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流露出作者欣喜而又寂寞之情。(3)明

14、确这几句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表明作者对“有味”“更像样”的北国秋雨由衷的喜爱之情。5作者对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而主要描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那些景象,原因是什么?答:明确有三个原因:这是由作者的思想决定的,他想追求“清”“静”的生活,内心又笼罩着淡淡的“悲凉”,那些著名风景区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表达作者的这种思想;那些著名的风景,是古往今来墨客吟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那些常见的景象,人们虽然很熟

15、悉,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作者把它们挖掘出来,集中起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6“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试加以分析。答:明确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其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其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令人读后回味悠

16、长,明了于胸。7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有人认为此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答:明确(示例)我认为不是画蛇添足。从内容上看,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表现“故都”的可爱,插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者全新的感受。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了行文思路的开阔,显示了文采的灵秀,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从情感主旨上看,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是人们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而中国人对秋的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达最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由于本文写作年代久远,有不少同学提出对作者抒发的“悲凉”之情难以理解。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结合有关资料进行

17、探究: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我的理解(观点一)与黑暗的社会环境有关。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观点二)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后来又经过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也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有悲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观点三)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

18、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观点四)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一、语言运用(2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北平秋色通过作者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眷恋、向往故都之秋的愿望。由于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作者将苦涩的心境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们去_故都之秋特有的神韵。他不写故都_的皇家宫殿、园

19、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_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悲凉的主观色彩,昭示着作者_的情怀。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眷恋、向往故都之秋的愿望。B北平秋色通过作者的描绘,再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愿望。C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D北平秋色通过作者的描绘,再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眷恋、向

20、往故都之秋的真情。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夹杂着一些苦涩,流露出复杂而无奈的烦恼B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流露出复杂而无奈的烦恼,夹杂着一些苦涩C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夹杂着一些苦涩D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夹杂着一些苦涩,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领略 颓败 体悟 落寞B领受 颓废 体验 落寞C领略 颓废 体验 寂寞D领受 颓败 体悟 寂寞4调整下面文段画线部分的短语结构和顺序,使句式整齐,文意连贯。(3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柳影下

21、的钓鱼台,西山的虫唱,夜月下的玉泉,钟声中的潭柘寺。答:5下面一段文字,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请细细品味,以“春”为对象仿写一段文字。(4分)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答: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一阴一阳谓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

22、个重要论断。那么,_?首先,_,万事万物都存在这种关系,比如自然界的天地、四季、山水、风火等,都有阴阳之别。其次,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_,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相配合,才能化生万物。再次,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赢与输、泰与否、损与益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由此可见,阴阳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7下面是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个字。(4分)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

23、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答:二、阅读提升(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0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

24、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

25、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

26、体会得到。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作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

27、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

28、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明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

29、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喜欢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有删改)8下列对文本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散文从多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出了作者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B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表达了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C作者描写江南

30、的雪景,巧借诗句来实写雪景,在品评诗句中写出了雪趣。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通俗幽默,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9文章题为“江南的冬景”,开篇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5分)答:10作者运用一系列对比,描写了江南的冬景,请简要概括。(6分)答: 参考答案1.解析:选C。分清主客关系,应是“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眷恋”“向往”有先后逻辑关系,先“向往”,再“眷恋”;“抒发”和“愿望”搭配不当。2.解析:选D。补写时一定要注意和下文中“苦涩的心境”相呼应。“复杂而无奈的烦恼”表述笼统,且没有和“心境”呼应。3.解析:选A。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

31、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受:接受(多指接受好意)。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颓败:衰落,破败;腐败。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悟:体会,领悟。落寞:冷落,寂寞,有失落之感。寂寞:侧重表现孤独之感。4.答案: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5.解析:这道题考查仿写能力。所给这段写景状物的文字,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充分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感觉进行描绘。仿写时,也要注意以上要求。答案:(示例)早晨醒来,披一件薄衫,到湖边一走,你也能看得到柔枝轻垂的翠色的杨柳,听得见湖面上鱼跃时的水声。在绿草地上,伸手轻触一缕迎面吹来的微风,或在旧墙角下,默视着像静

32、女似的无名花儿的细茎,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几分春意。6.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段话讲的是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第空是提出问题,即“阴阳两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第空根据“其次”后面一个过渡句“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可知此处填写“阴阳两者关系是对立的”这一类的话。第空要和前句在句式上用“但”相呼应,内容上联系下文可知,此处是从阴阳相互依存的角度来说两者的关系的。答案:阴阳二者是什么关系呢阴阳是互相对立的但也是互相依存(统一或配合)的7.答案: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残声”“嘶叫”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8.解析:选A。B项“表达了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错。C项“实写”错。D项“通俗幽默”应为“清新、纯朴”。9.答案:本文以写北国的冬天开篇,通过对北国冬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概括叙述,为下文写江南的冬景做铺垫,以突出江南冬天与北国冬天的不同特点,表达对江南冬景的赞美、热爱之情。10.答案:北国冬天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的冬天与秋天的比较,突出冬日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将作者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做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