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检测融会贯通作业时限:30分钟 作业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A突变决定的B可遗传的变异决定的C自然选择决定的D隔离决定的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是()A生存斗争是进化的动力B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C长颈鹿因长期吃高处的树叶而长有长的颈和前肢D有利的遗传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新的生物类型3下列事例中不属于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所解释的是()A鼹鼠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所以视力很弱B人类的盲肠没有家兔的发达,是长期吃熟食的结果C由于草少而改吃树叶,经常伸长脖子,鹿逐渐变为长颈鹿D由于煤烟染黑了树木
2、,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蛾逐渐被深色桦尺蛾所代替4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右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5.关于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错误的是()A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的作用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B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D自然选择学说对环境条件如何对可遗传的
3、变异进行选择,没能作出科学的解释6茎、叶保水功能强,根系发达的植物能在沙漠中生活;而茎、叶保水功能差,根系不发达的植物,则不能在沙漠中生活,达尔文对这一现象的确切解释是()A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B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C生物的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不利的D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容易生存7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
4、性8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和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B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D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9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啄木鸟的长舌是啄食树洞中的昆虫时,经常伸长的结果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在杀虫剂的刺激下,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并将此性状遗传给后代,并在后代中得到积累和加强C洞穴中的盲鱼是定向变异的产物D狼和鹿都敏捷、善跑,这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的结果10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
5、。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答案1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CA、B、D三项是达尔文的观点,C项是拉马克的观点。3DA、B选项的事例很明显是说明用进废退的。C选项的事例是说长颈鹿的祖先由于长期伸长脖子去吃树叶,脖子得到发展,伸长的脖子传给后代,后代在此基础上又有发展,脖子越来越长,长颈鹿就形成了,是典型的用进废退理论。而D选项则是桦尺蛾的浅色和深色是不同变异的个体,由于体色与环境之间的相似程度不一样,适者就得以生存,不适者就被淘汰,生物变异在先,环境选择在后,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用进废退学说的一个本质区别。4C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
6、基本观点。变异是不定向的,A项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花矩变长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B项错误。该兰花的花矩与该种蛾的口器相互适应,体现了共同进化,C项正确。蛾口器的长短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保留下来的是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不是通过用进废退形成的,D项错误。5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够正确解释生物适应性和多样性的原因,但是不能解释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如何对遗传和变异起作用。6D自然选择导致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7CA选项中长颈鹿的长颈是生物变异产生的性状,并非其努力吃树叶牵拉的结果,即使是由于其吃高处树叶,牵拉、伸展颈与前肢而使上述器官变长,这种后天获得的性状也是不遗传的。B、D项
7、都是环境促使生物产生的变异向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显然这不符合变异是不定向的观点,所以本题答案为C。8C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通过自然选择而保留下来的个体都是适应环境的,但并不一定符合人类的需要。9D啄木鸟的长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锻炼的结果;害虫抗药性的增强及洞穴中的盲鱼在暗处生存,不是药物、黑暗刺激使其产生定向变异的结果,而是在该环境下有利于其生存的基因得到保存、积累并加强的结果。10C从题干中信息“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可推知A项;“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可推知B项;再由整个题干信息得出金合欢蚁与金合欢树两者为互利共生关系,这是长期共同进化
8、的结果,所以可推知D项。根据题中信息推不出“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的结论。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1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有()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12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否定C
9、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都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二、非选择题(共26分)13(5分)达尔文在了解家鸽具有很多品种这一事实时发现,家鸽的祖先是一种野生岩鸽,后来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爱好,分别挑选出岩鸽后代中出现的不同类型,然后再在其后代中挑选同样的个体保存培育。如此经过多代繁殖,使其产生出各种不同的新品种,如扇尾鸽、信鸽等。根据上述事实,结合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理论,说明生物产生新品种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生物必须具有_的能力,_是不定向的。(2)需要经过_作用。(3)被选择的_必须是_的。14.(10分)下图表示长期使用某一
10、种农药后马铃薯甲虫数量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AB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是_。(2)BC段曲线上升是因为马铃薯甲虫中存在_个体,这种个体的出现是在使用农药之_(“前”或“后”),从而说明_是不定向的。(3)农药的长期使用对甲虫起了_作用。(4)长期使用农药会导致甲虫抗药性的增强,并对环境_,破坏生态平衡。为了保护环境,请你举出两例生物防治甲虫的方法:_,_。15(11分)基础理论知识的利用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
11、用2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存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实验二:将若干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的DDT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
12、系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性的果蝇的父母及其祖先并没有接触过DDT。通过实验二的分析后,你认为:(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_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之_(填“前”或“中”或“后”)。(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什么?_。答案11.D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该学说正确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该学说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
13、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逐渐产生了生物的新类型。故A、B、C三项符合达尔文学说的基本观点,而D项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12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与自然选择学说相比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仅阐明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而且对自然选择如何起作用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并且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3(1)产生变异变异(2)多代人工选择(3)变异性状可以遗传解析:达尔文通过大量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种类繁多的家鸽品种的形成是因为生物具有不断产生不定向变
14、异的能力,并为人工选择提供了原材料,这些被选择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14(1)大多数害虫不具有抗药性而被杀死(2)具有抗药性的前变异(3)选择(4)造成污染使用昆虫激素利用鸟类等甲虫的天敌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害虫中有的个体具有抗药性变异,有的个体不具有抗药性变异。使用农药后,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使得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因而AB段曲线下降;马铃薯甲虫的抗药性变异是在农药使用之前出现的,使用农药后,农药对这种变异进行定向选择;长期使用农药不仅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还会污染环境。生物防治的方法有:使用昆虫激素、引入该害虫的天敌或寄生生物等
15、。15(1)选择不定向前(2)实验一将果蝇个体作为进化单位研究,不能发现个体变异不定向性的特点;实验一用DDT直接处理果蝇,虽然看到的是群体变异,但易误认为DDT对果蝇的抗性起“诱导”作用,而看不出选择作用解析:(1)已有知识的利用:已有知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明确指出,变异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知识利用: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论有无选择,变异都是存在的。因此,果蝇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产生。(2)实验变量的确定:该案例中实验一没有对照,不能说明问题。两实验对照可知,自变量为是否接触DDT,因变量是果蝇的存活情况。从实验结果看,二者结果一致,说明抗药性的变异与是否接触DDT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