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年高一历史课时练习: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6241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一历史课时练习: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时练习: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时练习: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时练习: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时练习: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时练习: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2012连云港高一检测)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记载:“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2“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文中的“今世”当指()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3(2012北京朝阳区统考)改变唐末以来“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现象的有力措施有()A设立郡县 B推恩削藩C整顿禁军 D派驻通判4(2012

2、北京丰台区期末)下列措施不属于削弱相权的是()A秦朝实行九卿制度B汉武帝设置中朝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D宋朝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5. (2012厦门模拟)元史地理志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下列关于元朝地方行政区划设置表述错误的是()A现河北省地域是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的“腹里”B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C行省之下,分别设道、府、州、县D西藏归宣政院管辖6(2012大连高一检测)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C让身边侍从、秘书

3、参与军国大事D把文官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72011年3月,“彩云之南”云南这个西南部省份的盈江发生5.8级地震,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与盈江地震类似灾害假若发生在唐朝,中央政府决定赈灾时其运行程序是()中书省草拟赈灾诏书后送门下省审核门下省草拟赈灾诏书后送中书省审核尚书省接到诏书后会同刑部、礼部等部门执行尚书省接到诏书后会同户部工部等部门执行A B C D8(2012聊城高一检测)杨家将的故事是根据宋太宗时期,西路军副帅杨继业的故事改编的。杨继业是前方打仗的将军,本应该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但是却受到皇帝、_、主帅和监军等多方面的制约,只能绝对服从,不得应变,最后战死沙场。文中“_”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4、)A丞相 B知州 C枢密使 D通判9(2012南昌高一检测)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场景,许多成语典故都与此考试制度相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该制度()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10孙中山在与刘成禹对话中写道:“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由此可见孙中山认为()科举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科举制不看门第,以考试成绩决定录用与否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科举制因不合时宜而应该废除

5、A B C D11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国家本为求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A BC D1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三省六部制 宋朝设参知政事 在地方设置通判元朝设中书省A B C D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

6、,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请回答:(1)据材料一,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2)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14(2012北京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

7、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患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8、(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详解答案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这一关键信息,说明当时处于西汉初期。材料中“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这一关键信息说明当时不但存在县级行政区划,还存在侯国的行政区划。因此,当时实行的应该是郡国并行制。【答案】B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由材料中“钱谷之司”“知州”大量使用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宋太祖从兵、权、钱三方面着手,可以判断本题选C项。 【答案】C

9、3【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改变唐末”,可以先排除A、B两项。唐朝军事政策是守外虚内,宋朝在军事上改变了这种政策,实行强干弱枝的军事政策,整顿禁军,所以正确选项是C项。【答案】C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历朝削弱相权的史实,可用排除法。秦始皇在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所以九卿不削弱相权,排除A项;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形成“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答案】A5【解

10、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元朝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C项表述有误。A、B、D三项都正确。【答案】C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汉武帝时期,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外朝制度。【答案】C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而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赈灾和修建工程应属于户部、工部而非礼部、刑部,不正确。故正确。【答案】D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根据题干上下文判断应是属于军事方面的机构,而A、B两项属于行政机构,D项属于监察机构。【答案】C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科举制是

11、以考试成绩选官的制度,而不是以门第、世袭为标准。【答案】A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这一信息可以判断正确,从材料中“制度则昭若日月”这一信息可以判断正确,也可以判断不正确。【答案】B11【解析】是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是汉朝的察举制。故排列顺序应该是。【答案】B12【解析】材料主旨是古代政治制度中机构相互牵制情况。三省六部制中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北宋设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设通判监督知州;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行使宰相职权,没有分权,故排除。【答案】B13【解析】第(1)(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2、即可;第(3)问注意围绕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发展来分析,从而得出其基本趋势。【答案】(1)态度: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政治运行机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同时相权三分,有利于加强皇权。(2)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而且还削掉了宰相的用人权和司法权。(3)趋势: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14【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世袭。(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4)影响:弘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