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290.50KB ,
资源ID:49547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9547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1、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 青铜兵器B. 铁制农具C. 皇帝宝座D. 祖先牌位【答案】D【解析】【详解】会意字,是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所以,和都有自己的含义。“宗”字,结合所学,与祖宗、宗法制、宗庙等相关联,体现出对祖先的尊重,因此代表宫室屋宇,表示宫室屋宇中的祖先牌位,D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选项错误,排除。2.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新上任的

2、郑庄公不仅不为平王奔丧,还命人入侵王室疆土,抢夺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A. 周王朝统治名存实亡B. 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C. 官僚政治建立的必要性D. 东周时期宗法观念淡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周初期,郑国对内、对外进行势力的扩张,还乘机霸占王室的权力,使得郑国与周王室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公元前720年,郑庄公同王室的斗争转向公开化,反映了周王室的权威受到挑战,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反映了公元前720年,郑国侵犯东周的国境,与周天子交恶的情形。不能仅根据一则事例就盲目推断出周王朝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且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为东周初期,周天子尚具有一

3、定威信,选项有所夸大,A选项排除。材料主要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矛盾,实质上就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而官僚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强调皇帝的专制权力,与材料关系不大,C选项排除。材料主要反映了东周初期周郑交恶,表明了周天子“共主”地位的逐渐丧失,不能仅根据郑庄公一人的行为就推断出东周时期宗法观念淡薄,D选项排除。3.江苏连云港尹湾售发现一处古代墓葬,其中出土的木牍正面写道:“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候国十八,邑二。其二十四有堠,都官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墓葬可能属于下列哪一历史时期A. 西周B. 秦代C. 汉代D. 元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可

4、知地方存在县、邑、侯国等制度,应为西汉时期,西汉初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C项符合题意,正确;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与西周无关,排除A;秦朝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B;元代地方制度是行省制,排除D;所以选C点睛:概念选择题解题技法,此题主要考查郡国并行制,一般来说,概念选择题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史论观念。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A. 大幅提高了

5、行政效率B. 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限制、监督了皇权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中皇帝“下其议”于群臣,再由宰相上奏议定结果至皇帝,供皇帝裁决。由此可知,这种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效率是提高还是降低,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军国大事先由大臣议定,再由皇帝裁决,并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矛盾的解决。故B项错误。军国大事都必须由皇帝裁决,皇帝掌有最高决策权,朝臣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不能限制和监督皇权。故C项错误。5.赵翼廿二史劄记写道:“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萧何沛主吏橡,曹参狱橡”厲于小吏一类,“其

6、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状况说明了:A. 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B. 市民阶层箪拥了国家政权C. 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D. 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汉代初期社会低层民众中的杰出人物走上政坛,成为汉初政治的实际执掌者,这是对原有贵族垄断政治权利的进一步突破,所以答案选D,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封建专制政权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国家政权的拥有者是皇帝,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

7、制度。6.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A. 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B. 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C. 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D. 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魏征属于门下省,而根据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转程序门下省是可以参与决策程序的,是有权阻止最高指示下达的,所以材料中所描述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门下省本身的职权所决定的,即由于当时门下

8、省参与决策程序已经制度化所决定的,“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是不符合魏征时期的事实的。门下省是不可以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的,门下省并不具备此项职能。分割相权不是为了避免君主独裁而是加强皇帝的权力,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7.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A. 尚书省B. 中书省C. 门下省D. 三司使【答案】A【解析】【详解】尚书省下设六部,其中的户部掌握财政收入,故A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排除B;门下省负责审核,排除C;三司使出现在宋朝,排除D。8.

9、北宋在禁军的地区配置上,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的政策,名为中央驻一半,地方驻一半,实际上主要部分驻守在京师,只有少量驻扎在边境重镇。这有利于A. 提高军队战斗力B. 民族战争中处于优势C. 专制主义的强化D. 削弱地方割据力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依据题意可知,北宋禁军制度削弱了地方的军事力量,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禁军地区配置的特点与军队战斗力强弱无关;B选项错误,结合相关史实可知,宋代地方军事力量较弱,在与周边民族作战中处于劣势;C选项错误,禁军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并非体现专制主义的强化。【点睛】本题依据宋代专制主义中

10、央集权的强化相关知识,结合宋朝相关史实可得出答案。9.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D.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大权独揽,这导致“非议四起”,故D项正确;贪污腐化不符合“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的信息,故A项错误;“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说明张居正善于理财,故B项错误;世俗日下嫉贤妒能不是“非议四起”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10.明朝朱元璋

11、认为宰相多“专权乱政”而废宰相,立铁牌“内官不得干预政事”于宫门内,但明朝权臣乱政、宦官专权现象仍屡禁不止,究其根源是在于A.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结果B. 君主专制极端强化的结果C.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弊端D. 票拟权和批红权不断下移【答案】B【解析】【详解】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的衍生物,实际是由于明朝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导致皇帝扶持起来的一个势力集团,他们在为皇帝服务的同时,趁机为自己牟利。故选B。中央集权是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D只是表象,不是根源,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11.

12、清军机大臣张廷玉被雍正帝评价为“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宜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获此殊荣的原因是他A. 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B. 因满洲官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C. 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D. 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宫【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遵旨悉能详达朕意”等关键信息可知,他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所以答案选A。本题考查的是军机处的职能。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12.历史学家马勇在近代史的几个问题说道:“贸易失衡是

13、贸易交往中常见现象,消除失衡,重建平衡,原本就是政府的责任。可惜的是,大清帝国的乾隆帝、嘉庆帝不明此理,而英国人也缺少足够的耐心,”根提材料及所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B. 天朝上国的心态是导致大清皇帝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C. 英国曾经为和平解决贸易失衡问题作出努力D.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对英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造成冲击【答案】B【解析】据题干材料“原本就是政府的责任”可以知道材料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A项说法正确。天朝上国的心态不是导致大清皇帝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题干材料也不能体现,故B项表述错

14、误。根据题干材料“英国人也缺少足够的耐心”可以看出英国曾经为和平解决贸易失衡问题作出努力,故C项说法正确。根据题干材料“贸易失衡”,结合教材鸦片战争的背景,可以知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对英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造成冲击,故D项表述正确。13.如图是近代中国某条约签订时的相关信息,该条约涉及的内容还有A. 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B. 允许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C. 增开天津为商埠D.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条约签订于“1860年10月24日”及其“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条约应为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该条约还规定增开天津为商埠,C选项符合题意。AD选项出

15、自辛丑条约,排除。B选项出自南京条约附件,排除。14.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 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B. 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C. 具有日益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的趋势D. 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体现了小农经济思想,不利于商品经

16、济发展,时期空想性和落后性的一面;“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体现了实行婚姻自由,具有进步性,因此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题意。所以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名师点睛】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1、反封建: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2、反侵略:对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3、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4、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5、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15.“鸦片战

17、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B. 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C. “十三行”辞退员工D. 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的影响。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广州不再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由此导致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生计维艰。与广东人是否抵制洋货、“十三行”是否辞退员工没有关系,故排除B、C项。清政府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严禁对外贸易,故排除D项。故选A

18、。16.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 甚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冲突B. 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 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会因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享有许多特权。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教会成为西方列强的帮凶,并且持特权欺压中国百姓,因此,教案频发的历史现象说明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B选项符合题意。AC选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太平天国运动于20世纪60年代失败,D选项排除。17.以下是晚清时某国领事馆为其本国国民所颁护照

19、的具体内容。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列强势力己深入到中国内地B. 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C. 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到破坏D.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天津条约内容,这反映出列强的侵略势力已经深入到中国内地,故A项正确;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B项错误;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南京条约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是马关条约的影响,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请照赴十八省游历”,由此判定这是天津条约的内容。18.近代史上清

20、政府被追签订了一东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即一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表明A. 清政府对列强的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B. 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C. 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D. 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清政府不打算按照条约办事到清政府严格按照条约办事,同时也要求对方也要按照条约办事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清政府在外交方面的进步,即清政府的外交是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21、的,所以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说明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而非其他选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不平等条约19.庚子记事中记载:“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这一记载A. 赞颂义和团视死如归B. 体现义和团反侵略的决心C. 是文人诽谤农民阶级D. 反映了义和团的盲自排外【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反映的是义和团盲目排斥一切外来事物的表现。故

22、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这种现象当时确实发生过,C项说法错误,排除。点睛: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但有一定的盲目性。“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的作用。但由于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义和团运动排除一切外来事物,因而“灭洋”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20.张之洞痛陈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时说:“北无旅顺,蒽无台湾,

23、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与该条约直接相关的是A.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改变B. 使中国被列强瓜分完毕C. 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D. 政府严禁人民反帝活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旅顺、台湾、海面、水师”等信息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C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改变,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B项表述与材料无直接联系,排除;政府严禁人民反帝活动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D。所以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21.山东巡抚孙宝琦致

24、清廷责任内阁电:“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上述电文主要针对A. 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兴起B. 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C. 中国同盟会发动系列起义D.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答案】D【解析】题干大意为现如今各省民情鼎沸,仔细考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因为种族矛盾,而是各省都渴望实行共和政体。依臣看来,不如顺应民情。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故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兴起是在

25、19世纪中期,义和团运动是在1898年,中国同盟会发动系列起义是在武昌起义之前,故ABC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22.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C.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 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答案】B【解析】材料“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反对外来干涉的民族意识;“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因此B项的表述最全面。

26、A、C选项只体现出材料中的一个方面,说法不够全面;D选项只局限在民主这一点上,不够全面。23.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些现象反映了A. 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B. 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C.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D.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发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体现辫子已经成为封建专制的象征,辫子的“剪”与“戴”体现了民主与专制的较量,其过程

27、是艰难曲折的,D选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胜利最大的标志就是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A选项排除。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C选项排除。24.孙中山曾对近代中国的某一时期的时局发表评论说:“失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甚烈,较前尤甚。”“无数强盗之制”是指A. 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 辛丑条约的签订C. 帝国主义列强破坏中国辛亥革命D. 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材料信息“失去一满洲之专制”可知是在清政府覆灭以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辛丑条约的签订均在清

28、政府时期,所以A、B项错误;帝国主义列强没有直接干涉破坏辛亥革命,而是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所以C项错误。因此“无数强盗之专制”指的是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故选D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北洋军阀割据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汉书高帝纪载,汉高祖刘邦曾诏令诸侯王和地方那察民间德才兼备的人,并把这些人送到京城。汉文帝即位第二年(公元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这利察举办法逐渐形成制度,文帝还亲自出题策问,评定高下,然后酌授官职。汉武帝元光元年际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孝廉”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选拔清廉的官

29、吏,充实官吏队伍,加强中央集权的力量;另一方面是在民众中宣传道德风化。在这种制度下,士人能否当官,一般取决于能否被推荐;而能否被推荐,又取决于乡闾民间的與论。既然察举重视士人在乡阁的名誉,因而“声名”与士子的前途关系极大。于是士人作伪求名之事也就层出不穷了。以致到东汉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良将怯如鸡”的现象。摘编自郭齐家著中国古代考试制度材料二 隋朝建立之初,也实行过九品中正制。但隋文帝很快废除了这种制度,把选官任人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朝廷的吏部。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明确提出了十科举人的科目,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又将十科减为四科。分科考试选拔士人

30、的旨意越来越明确。其中尤其注重“文才美秀”科,即进士科,一般把隋炀帝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摘编自郭齐家著中国古代考试制度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望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并根据材料一对该制度做简

31、要评价。(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3)据材料三归纳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答案】(1)汉代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把地方人才举荐到中央且注重人的品德,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化;但到后期过于注重“声名”,出现了作伪求名现象,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2)科举制的实行改变了中国古代选士的标准、形式,由以品德和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由推荐为主到以分科考试为主。(3)认识:建立人才正常的流动机制并将其制度化;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解析】【详解】(1)官制:根据材料“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选

32、官制度是察举制。评价:根据材料“一方面是为了选拔清廉的官吏,充实官吏队伍,加强中央集权的力量;另一方面是在民众中宣传道德风化”可知察举制的影响体现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化;根据材料“于是士人作伪求名之事也就层出不穷了。以致到东汉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良将怯如鸡”的现象”可知到后期过于注重“声名”,出现了作伪求名现象,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2)关于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需要从科举制的选官方式和选拔标准进行理解。(3)启示:根据材料“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可得出的启示

33、是建立人才正常的流动机制并将其制度化;根据材料“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可得出的启示是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整理自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二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34、指出唐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并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运行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共议国政,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分工负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散相权,有利于防范宰相擅权,强化君权。(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交错;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3)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废除丞相。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的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解析】(1)制度: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作用:结合所学,回答三省六部制的

35、作用即可。(2)原则:根据“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得出山川形便;根据“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得出犬牙交错;根据“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得出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3)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两方面分析回答。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任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行使监察权也不受其干预。御史弹劾、

36、谏官言事常可以不经过本部门长官而直接上奏皇帝。汉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都在六品至八品之间,明代御史和给事中均为七品,清代提高到五品。监察官员的选任有品质、年限、出身等诸多要求。御史制度是上对下的监察纠禁,谏官制度是下对上的匡正建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起着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宿志丕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材料二 1978年经美国国会批准、由卡特总统签署的监察长法明文规定,监察长及其办公室是负责审计和刑事调查的独立部门;法律规定各部委的监察长都由总统直接任命,并须经参议院同意;监察长有权查阅所在部门的所有记录、报告、文件等资料,任何人都不得阻止它的审计和调查;监察长可向国会报告任何事项而

37、不受所在部门或有关机构限制;除联邦政府道德署外,联邦选举委员会、总统廉政和效率委员会、监察长办公室、独立检察官等都是依据相应法律而设立的专门履行相应职能的监察机构,这就使立法与执法配套、法律体系与监察体系相互协调。樊曼莉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监察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影响。【答案】(1)趋势:由兼职向专职化方向发展;机构独立性越来越强;地位官阶逐渐上升;对监察官员的资格要求越来越高。原因: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推动;保证吏治

38、清明,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2)特点:有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现分权制衡思想;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监察机构多,力量充分;监察职能专门化和职业化;与其他国家权力机构相互配合。影响:有利于减少官员腐败,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提高官员政治素养和行政效率,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兼他任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可以归纳出由兼职向专职化方向发展;依据“行使监察权也不受其干预”可以归纳出机构独立性越来越强;依据“隋唐御史都在六品至八品之间,明代御史和给事中均为七品,清代提高到五品”可以归纳出地位官阶

39、逐渐上升;依据“监察官员的选任有品质、年限、出身等诸多要求”归纳出对监察官员的资格要求越来越高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推动以及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等角度思考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由卡特总统签署的监察长法明文规定”归纳出有较完善的法律保障;依据“法律规定各部委的监察长都由总统直接任命,并须经参议院同意”归纳出分权制衡思想;依据“任何人都不得阻止它的审计和调查”归纳出独立性;依据“使立法与执法配套、法律体系与监察体系相互协调”归纳出与其他国家权力机构相互配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提高官员政治素养和行政效率,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以及稳定社会秩序等角度思考回答。【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