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监测联合调考历史(一)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472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监测联合调考历史(一)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监测联合调考历史(一)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监测联合调考历史(一)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监测联合调考历史(一)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监测联合调考历史(一)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监测联合调考历史(一)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监测联合调考历史(一)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监测联合调考历史(一)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监测联合调考历史(一)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监测联合调考历史(一)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质量监测联合调考历史(一)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2.选修性必修3前四单元。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从15世纪

2、末到16世纪初,玉米和马铃薯开始在欧、亚、非大陆传播;16世纪时,玉米在欧洲已经是-种非常常见的粮食作物;17世纪时,玉米已经传遍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地。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丝绸之路的畅通. B,欧洲“价格革命”的爆发C.新航路的开辟 D.欧洲人饮食结构的变化2.有学者认为:“尽管资本主义仅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种经济成分,而且是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分,但它对鸦片战争后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对“中国向何处去,却有着重要意义。”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民族资本主义A.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 B.导致了自然经济解体C.决定了中国社会道路 D.改变了中国经济结构3.1848年夏,霍乱第二次光顾英国,其传播途径包

3、括拥挤不堪、肮脏、发霉的杂物,潮湿、被污染的排水道,霍乱把“伦敦划分为不健康地区和死亡地区”。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城市化进程缓慢 B.社会贫富差距扩大C.医疗卫生体系崩塌 D.城市环境问题突出4.表1所示为中国古代部分名人的言论。这些言论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表1A.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B.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C.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D.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5.南朝、北朝都曾有过大举“灭佛”的行动,如信奉道教的北魏太武帝和推崇儒学的北周武帝,就曾亲自出马,下令拆庙毁像,勒令僧侣还俗。由此可知,南北朝时期A.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存在冲突 B.佛教的主流地位丧失C.少数民族政权的汉

4、化进程加快 D.统治者排斥西方文化6.1868年,清政府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译员由中外学者共同组成。据统计,18681908年,该馆共译书158种,其中,史志.公法、教育方面的书18种,军事方面的书32种,商学书8种,科技书90种。由此可知,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创办旨在A.拓展国人眼界 B.学习西方科技 C.传播维新思想 D.维护清朝统治7.1670年,法国国王“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建了- - 座“中国宫”。整个“中国宫的檐口楣柱、墙角四边屋顶都贴着艳丽的瓷砖,室内充满了中国的青花瓷器和中国丝绸。这反映出A.中西方文明之间相互借鉴 B.中国建筑水平高于法国C.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

5、播 D.中学西传思潮逐渐兴起8.图1所示为出土于3000余年前的莎草纸画。此文物可用于研究图1A.古代西亚的文字艺术 B.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C.阿拉伯人的神话文学 D.古代埃及的社会生活9.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只要某个主体(不管这个主体是人,还是动物或者器官,甚至是无生命的物体)能够成功地实现某个功能并在此过程中树立了自己的名声,那么它就拥有某种美德。”柏拉图的这-认识A.抵制了道德沦丧之风 B.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C.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 D.强调了公共意志的重要性10.朝鲜大提学(朝鲜的一种官名)徐居正(1420-1488)在东国通鉴中称:“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故日诗书礼乐之邦、仁义之

6、国也,而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始之,岂不信哉?”这反映出当时朝鲜A.“慕华之风盛行 B.民族文化意识淡薄C.与中国平等交往 D.重视史书典籍整理11.现行公历,一年以365. 2425日计算,玛雅历以365. 2420日计算。而根据天文学家计算,一年应该是365. 2422日。玛雅历的误差为每年0.0002天,换算成秒仅为每年17. 28秒。可见A.玛雅历是最早的太阴历 B.玛雅历的准确性非常高C.现行公历起源于玛雅历 D.玛雅文明历久远而不衰12.公元前20世纪,古印欧人迁往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与当地居民融合后形成赫梯人。公元前17世纪中期,赫梯的统治者哈图西里-世建立赫梯古王国,开始对周

7、边部族和国家进行征服,最终建立了赫梯帝国。赫梯帝国的建立主要得益于A.赫梯人拥有先进的铁兵器 B.城邦经济的高水平发展C.马及马拉战车的广泛使用 D.各种族之间的团结协作13.表2所示为1990 年和2013年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迁人人口占本国或地区人口的比重(%)。这一变化反映出表2A.发达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增强 B.国际人口流动的不均衡性C.“南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D.世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14.汉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大量的中国植物在关西地区、中亚城邦、西亚地区和东欧地区被栽种,大量的中国生产工具在这些地区被仿造与利用,诸多中医学经验在这些地区被用于人和动物的治疗。由此可知,丝绸之路A

8、.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B,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的心态C.便利了中国商品的对外输出 D.惠及了沿线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15.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如图2)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展现了民众饮茶的场面。该画面反映出图2A.茶在法国已不再是奢侈品 B.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C.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 D.中法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纵观我国两千余年粮食生产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粮食生产始终囿于小生产的手工劳动水平,发展速度相当缓慢。但也必须承认,由于历代农民的辛勤劳

9、动,在小生产手工劳动的范围内,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农民们逐步地实行精耕细作,扩大复种指数,提高亩产量,形成了一条独特的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道路。摘编自郭松义等略论我国封建时代的粮食生产材料二饥饿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一大难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 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中国发展粮食生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且为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饥饿与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摘编自国务院中国的粮食问题(1996年)(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

10、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生产发展的原因。(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8 分)17.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文化以儒学为主脉和中心,它具有强大的同化力。第一是同化了此一地区内之各民族而成为一民族。.第三是少数民族入侵而同化为中华民族,如宋后之辽、金、蒙古、满洲。第四是异文化传入而同化为中国文化之一部分,如印度之佛教。故中华民族能不断吸收少数民族,而中华文化亦能不断吸收异文化。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材料二图3为日语的平假名与汉语来源对照图(部分)图3摘編自日编著日语学习词典(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文化的

11、影响。(6 分)(2)指出两则史料的类型。若探究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还需收集哪些类型的材料?(6分)18.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约从公元前3000年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地区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地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摘编自 麟剑人类源流史材料二表3

12、所示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情况。表3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1)根据材料一,概括印欧人迁徙的原因。(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和趋势。(12 分)19.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清代前期,中国对西方国家出口的商品以茶叶、生丝、丝绸、瓷器等为主。18世纪,这些商品曾风靡欧洲主要国家,对西方的生活习俗产生了影响,也为工艺界、思想界、艺术界注入了活力、灵感和理念。清前期,西方国家对华出口的商品始终未能贏得中国的市场,然而,西方商人可以一年一度地光顾粤海关,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文化必然会在当地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为

13、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清代外销产品制造业也必然要吸纳与其贸易国家的文化因素,西欧和北美的文化也因此得到传播。摘编自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高二质量监测联合调考历史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1517世纪,世界物种交流加强,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物种交流频繁,故选C项;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世界物种交流的加强与“价格革命“无关,故排除B项

14、;D项是这些现象的结果,不是原因,故排除D项。2.A 解析本题考 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对鸦片战争后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对“中国向何处去,却有着重要意义”可知,该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A项;B.D两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D两项;C项夸大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作用,故排除C项。3.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英国城市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肮脏的城市环境为霍乱提供了温床,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问题凸显,故选D项;其他三项根据

15、材料无法得出,故排除。4. 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表中言论均有以天下己任的思想,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故选B项;其他三项虽然也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但与表中言论体现的内涵不符,故排除A.C.D三项。5.A解析本题考查佛教与本土文化的冲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禁佛,主要是因为佛教与他们信奉的思想(道教思想、儒学思想)不符,而道教、儒学是中国的本土文化,这说明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存在冲突,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故排除B项;“

16、禁佛”与汉化进程无关,故排除C项;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不属于西方文化,故排除D项。6.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翻译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主要翻译西方科技,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其出发点是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D项;其他三项均不是根本目的,故排除。7.C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在欧洲的传播,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法国在凡尔赛建造“中国宫,并摆用中国的青花瓷和丝绸.这说明法国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借鉴及对中国物品的喜好,即说明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故选C项;材料可以体现

17、西方社会对中华文明的借鉴,但体现不出相互借鉴,故排除A项;法国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借鉴,并不表明中国建筑水平就高于法国,故排除B项;中学西传在丝綢之路开通后既已出现,故排除D项。8.D 解析本题考 查古埃及文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莎草纸由古代埃及人发明,画中的文字属于象形文字,因而此文物可用于研究古代埃及的社会生活,故选D项排除其他三项。9.C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人文主义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柏拉图把美德理解为“内在品质加上“外在名声”,且涉及人、动物或无生命的物体,这体现出

18、柏拉图对美德的理解蕴含着人文主义精神,故选C项;A项夸大了柏拉图认识的影响,故排除A项;柏拉图对美德的解释与公民参政意识无关,故排除B项;柏拉图所说的美德并非特指公共意志,故排除D项。10.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朝鲜对中华文化的吸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古代朝鲜在服饰.文化、礼仪等方面全面学习中国,这反映出古代朝鲜“慕华之风盛行,故选A项;B.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11. B 解析本题考 查马雅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马雅历中一年的时长误差非常小,甚至比现行公历还要精准,这说

19、明马雅历的准确性非常高,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雅历属于太阳历,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现行公历起源于马雅历,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12.C解析本题考查古印欧人迁徙与赫梯帝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梯人建立赫梯帝国,主要是因为他们广泛使用马和马拉战车,占据武力上的优势,故选C项;当时小亚细亚尚未出现铁器,故排除A项;城邦是古希腊的政治形态,故排除B项;赫梯人建立的帝国种族矛盾尖锐,并不是团结协作,故排除D项。13.A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世界人口迁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

20、的能力。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与1990 年相比, 2013年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迁人人口占本国或地区人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达地区显著的经济优势、丰富的就业机会、优质的教育资源等吸引了大量的世界人口的不断迁人,故选A项;表中数据反映的只是迁人人口占本国或地区人口的比重,没有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迁人数量的比较,无法体现国际人口流动的不均衡性和世界人口的变化,故排除B.D两项;世界人口流动虽然是由“南”流向“北”,但这不是政府行为,不属于“南北合作”范畴,故排除C项。14.D解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中国的植物、生产工具

21、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关西地区.中亚城邦、西亚地区和东欧地区.有利于改变当地的种植结构和提高生产力,中医学经验传到这些地区有利于当地人的疾病防治,减少死亡率和延长寿命,由此可见,丝绸之路惠及了沿线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故选D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15.C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商品流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该画展现的是法国民众饮茶的场面,而茶叶是东方的物产,因而此画反映了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故选C项;A项过于表面化,故排除A项;茶叶并不-定来自中国,南亚也是产茶的重要地区.故排除B.D两项。16. (1)原因: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政府采取重农抑

22、商的政策;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的辛勤劳作。(5 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2)措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农业科技;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和保障粮食生产。(4 分,答出两点即可)意义:提高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为世界消除饥饿与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4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7.(1)影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推动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6 分)(2)类型:文献史料(第二手史料)。(2分) 材料:考古发掘的文物;其他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4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1)原因:原始社会解体

23、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为获取财富而进行掠夺;社会变革的程度不同。(6分)(2)主要方向:工业革命之前,人口迁移主要从欧洲和非洲迁移至美洲,以黑奴贸易为主;工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期间,人口迁移主要从欧洲和亚洲迁移至美洲,以欧洲人数居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口迁移主要从亚非拉地区迁移至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人数逐年增长。(6分)趋势:人口迁入方向逐渐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变;迁移方式由被迫迁移向自愿迁移转变;国际间人口移动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6 分)19.示例论题:清前期的中西贸易促进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2分)阐述:清代前期,政府指定“广州十三行”,统- -经营管理对外贸易。为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清代相当-部分外销商品的设计和装潢,需要采用外商提供的美术作品、纹饰图样和器物构型,它们涉及的文化信息异常广泛,如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这些都加深了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有些上层社会人士模仿西方贵族的生活方式,部分士人撰书介绍西方的文化习俗,推动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8分)总之,清代前期,西方文化伴随着中西贸易传人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 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