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6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考纲要求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2.教育事业的发展。3.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课标提示 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2.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3.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知识点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提出(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2)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2.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3.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
2、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4.影响:文学创作繁荣,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5.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6.复苏:改革开放后,在“双百”和“二为”方向指导下,文艺创作再现勃勃生机。思考应用“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展出的35部优秀电影中,大部分是1959年拍摄的,这是新中国电影创作的一个辉煌时期,被称为“难忘的1959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1956年,国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文艺创作。知识点二 教育事业的发展 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 方针: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
3、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作用: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措施: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性质:新中国教育是为人民大众服务。意义: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表现:“停课闹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教育革命”的展开和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办法。(2)影响: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3.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2)措施:恢复高考、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以及教育立法的较大进展。(3)成就: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人教育成绩显著,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思考应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关于革命领袖的文章非常多,如八角楼上、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冀中的地道斗争等。也有歌颂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景象的,如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另外课本还大量选用了苏联文学作品,如高尔基的海燕等。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5、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提示:特点:内容以革命史、党史为主;向苏联学习。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建立;对外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知识点三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1.科研的起步与成就(1)国防科技 1958年建成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被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送入预定轨道。(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成功
6、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背景:“文化大革命”造成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越拉越大。(2)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3)意义: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1)表现 核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中国成为拥有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空间技术领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运载火箭的研究方面: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等,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信息技术领域:“银河
7、”巨型计算机系统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生物工程领域: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完成基因测序任务,也建立起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队伍。(2)意义: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思考应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穷二白”的形势下,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简要概括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目的。提示:客观上打破美苏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服务于社会主义和平建设。考向一 正确认识“双百”方针及新中国的教育 史料研读 史料一“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
8、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1964年毛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上的批语 史料二 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 史料三 史料四 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恢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修改政审标准,贯彻“重在表现”的原则;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走后门”等不正
9、之风。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1.史料一说明“双百”方针受到“左”倾思想的干扰。2.史料二表明新时期重新恢复实施“双百”方针。3.史料三中的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体现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4.史料四表明恢复了“文革”时期被破坏的高考制度,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性。1.根据史料一、二,“双百”方针曲折与新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提示: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四中“推荐制度”指什么?“恢复文化考试”的决
10、定反映了什么社会要求?有何重大影响?提示:(1)“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高校招生制度。(2)反映出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恢复体现社会公平、公正的高考制度的社会要求。(3)恢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公平公正的社会风气和高考制度,为新时期社会改革和发展作了知识和人才的积累和准备。(摘自2013年四川文综T14)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
11、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史料,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提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史论归纳 正确认识“双百”方针(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研究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2)“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
12、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3)“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目的是为人民服务。(4)“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到了“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会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文化就能兴旺发达。命题分析 方法1 从教育与国家战略的调整角度命题。为了适应国家战略的需要,我国的教育方针在不同时期灵活调整。如:建国
13、后我国发展战略是学习苏联经验,因此掀起了学习俄语的高潮;工业大学的设置,是为了适应“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等。解题时应从我国建设的大的社会背景方面分析。方法2 从新时期的教育成就角度命题。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很大成就。如恢复高考、实施义务教育、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等。解题时一般需要结合课本史实解答即可。1.(2015课标全国,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
14、略的需要 解析 建国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为顺利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培养大量懂俄文的人才,故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一边倒”外交政策,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促进全国人民学习俄文,但A项不如D项表述全面,故A项错误;我国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会导致全国各地学习俄文的现象,但B项不如D项表述更全面,故B项错误;文化教育改革是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会引发“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故C项错误。答案 D 2.(2014江苏单科,11)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A.1
15、975年进行“全面整顿”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解析 根据题干“文化大革命”后与篆刻中“科教”信息可以推断出是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方针,故本题选C项;A项是在“文革”期间;B、D两项属于经济领域的探索,不符合方印中信息。C考向二 现代中国科技的起步与发展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毛泽东 史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小平 史料
16、三 当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史料四“神舟”6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一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1.史料一表明研制“两弹一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卫国家安全。2.史料二说明“两弹一星”显示了中国国力,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3.史料三信息指邓小平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体现了邓小平和袁隆平对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4.史料四表明“神舟”6号的成功发射为我国和平利用太空资源
17、创造了条件,具有极大经济意义。1.结合史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阐述“两弹一星”的主要历史影响。提示: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2.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侧重点是什么?为什么发生了变化?提示:侧重点:经济。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摘自2015年北京文综T41)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成果,预示世界发展方向。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人,美国随即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1962年,在西雅图举办了主题为“太
18、空时代的人类生活”的博览会。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国际政治背景。列举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的航天成就。提示:(1)背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太空军备竞赛。(2)成就:人造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探月工程;宇宙空间站。史论归纳 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和条件(1)制度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3)环境条件:社会的稳定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4)主观因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和勇攀高峰。老一辈革命
19、家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工程的大力支持。(5)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命题分析 方法 从国际局势发展角度命题。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美国的敌视和中苏关系的恶化,加之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为了包围中国的安定,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国政府开始研制“两弹一星”,最终取得巨大成就。解题时应结合当时的国际局势分析解答。(2015皖南八校联考)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为了()A.加强国防力量B.提高国际地位 C.建立科研体系D.服务生产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中“战备”、“上天、入地、下海”等信息,可知中国当时的科研战略旨在发展军事,以提高国防力量,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提高国际地位这一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科研战略主要是军事,不能说是建立科研体系,故C项错误;更不是发展生产,故D项错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