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41 ,大小:2.10MB ,
资源ID:4944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9447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课件(41张PPT).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课件(41张PPT).ppt

1、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20112015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备考建议 考纲考点 命题思路 备考建议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2015课标全国,24)小农经济的形成 2.(2015课标全国,26)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3.(2015课标全国,27)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4.(2015课标全国,26)农业技术与经济重心南移 5.(2013课标全国,25)对宋代“不抑兼并”的认识 6.(2012课标全国,24)汉代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1.本单元内容考查频率较高,尤其是小农经济的形成、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商业的发展等2.建议除铁器外,淡化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2、时代性,将重心放在土地制度以及小农经济上,注意用经济学逻辑来解题 3.由于题目中商业的发展水平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建议在进行商业的复习时以专题的形式展开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1.(2015课标全国,27)明代商品经济发展2.(2014课标全国,26)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3.(2013课标全国,26)明朝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4.(2012课标全国,26)明代后期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5.(2011课标全国,26)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货币使用)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2014课标全国,27)清代对外贸易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2.(2013课标全国,40)中国古

3、代海洋利用的特点和政策 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考纲要求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课标提示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知识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耕作技术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创制耒耜: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2.刀耕火种(1)人们在原始山林中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2)直到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

4、向突破3.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2)汉代牛耕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耦犁。(3)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4)唐代出现曲辕犁。4.主要影响(1)农耕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小农户个体经营使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二)土地制度贫者无立锥之地 1.制度演革(1)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北魏到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在受到严重破坏后被废弛。(4)宋代以后:“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5、的土地兼并情形更为严重。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2.历史影响(1)古代社会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较少。(2)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3)开明的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4)“平均”的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三)赋役制度 1.赋税沉重(1)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2)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2.力役沉重(1)劳动者服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2)过度征发徭役,又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3.主要影响(1)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

6、破坏。(2)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四)水利事业 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2.汉代:关中农民还创造了一种“井渠”,王景带领人民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3.隋唐至明清时期:我国劳动人民不断改进灌溉工具。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思考应用 仔细观察下列中国古代耕作工具发展变化图:从图1到图2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有何重要变化?从图2到图3历经千年,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变化:反映了古代犁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由直辕到曲辕,省力的同时控制耕地的深浅,提高了耕地质量。问题:一方面,传统步犁定

7、型,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变革。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知识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基本类型 1.家庭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田庄手工业: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3.官营手工业(1)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垄断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行业。(2)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3)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4)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5)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其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

8、到严重的束缚。(二)主要成就 1.纺织业的发展(1)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2)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4)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5)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6)明代:在作坊中出现了雇工,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2.先进的冶金技术(1)先秦:冶铜业在西周时期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春秋晚期出现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2)汉代:汉武帝推行铁

9、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3)南北朝:出现了灌钢法,用于制作兵器。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3.陶瓷业的成就(1)先秦:主要是烧制陶器。(2)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由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3)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4)宋代:定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等名窑闻名天下。(5)清代:创制了粉彩瓷器工艺。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思考应用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上述材料体现了民间手工业怎样的特点?提示:民间手工业技术

10、传承具有封闭性,易失传。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考向一 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及影响因素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摘自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综T24 史料二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 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史料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 基础

11、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1.史料一中“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由此可判定该史料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获得了飞速发展,一人耕种即可养活全家。2.史料二信息“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生产的基本特点。3.史料三论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从“服役者不下二人”得出农民徭役重,“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得出农业单位产量低,“贫者无立锥之地”得出土地兼并情况严重。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推动农业耕作方式由集体耕作制向个体耕作制转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提示: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

12、制的确立。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担负沉重的赋税徭役,土地兼并严重,具有脆弱性。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摘自2011年安徽高考T35)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中记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根据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提示: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

13、有脆弱性。因素:自身具有脆弱性,受自然条件制约。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史论归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基本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2)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3)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4)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和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其破产。(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2.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农

14、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 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命题分析 方法1 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变化角度命题。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反映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高考命题往往运用图文材料命题。解题时注意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史实分析。方

15、法2 从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角度命题。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具有精耕细作、自给自足、脆弱性等特点,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需要,但是从长远来看,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解题时需把材料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下分析思考。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方法3 从经济重心转移角度命题。中国古代具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是命题的重点。解题时重点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特征及影响来分析。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1.(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楼,且行且摇,种乃

16、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解 析 注 意 题 干 材 料 中 的 关 键 信 息“种 粒”“下 通 足窍”“且行且摇”,由此判断是播种工具耧车,故选B。A、D两项是耕作工具,排除;C项是灌溉工具,排除。B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2.(2015广东文综,1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麻缕机织”“耕耘、刈获、桔槔”可知材料描述了家庭生产中农

17、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现象,这是中国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因此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与官营手工业等信息,B、D项错误;材料也没有男女社会地位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答案 A 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考向二 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王家范 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史料二 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

18、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范文澜中国通史 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史料三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1.史 料一信 息“产品 排 斥于市 场 之外”“依 靠直 接 劳役”“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可以看出这种手工业属于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了满足宫廷和政府内部产品需要。2.史料二信息“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到“各省

19、俱除匠籍为民”,反应出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松弛,这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3.史料三信息“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说明明代中后期,伴随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民营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1.根据史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提示:变化: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到完全废除匠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影响: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客观上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2.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特点?地位如何?提示:特点:主要服务于官府贵族,排斥市场流通,实行工匠

20、服役集中生产,代表最高技术水平。地位:明朝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摘自2014年大纲卷T39)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松江棉布,衣被天下

21、”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史论归纳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手 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畅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 民营手 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 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命题分析 方法1 从古代手工业特点的角度命题。手工业类型

22、的不同决定了其各具特点。命题人往往依据不同时代社会经济的具体表现,运用不同材料来考查。解题时需结合三种手工业类型的特点来分析。方法2 从文明史观角度命题。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冶金、纺织、制瓷等领域创造了极高的文明成就。解题时需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把握纺织业、陶瓷业和冶铁业分布状况及成就。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方法3 从中外交流角度命题。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成就领先世界。丝绸、瓷器等畅销亚洲、欧洲等国。命题会从中外贸易交流及丝绸之路等方面,考查中外文明交流的表现及影响。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1.(2015福建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

23、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解析 据材料“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借玉器和朝贡的名义,提高了瓷器的知名度;故选D项。依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可知“景德镇”一词出现于宋,故A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说明陶玉是私营手工业者,故B项错误;“畅销海内外”在材料中未反映,故C项错误。答案 D 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2.(2013福建文综,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频繁更换工种 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职业是世袭的 是临时工人 A.B.C.D.解析 此题可用排除法。据“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可排除。据“教作者传家技”可知职业是世袭的,可排除,故答案为B项。答案 B 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考向突破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