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整合网络构建专题归纳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1由空想到科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2由理论到实践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迅速蓬勃发展起来,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社会主义已由理论发展到实践。3由理想到现实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
2、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二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5由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是苏联模式,各国也纷纷效仿。但由于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与各国国情的不符,其他国家力图通过改革突破这一模式,主要出现了南斯拉夫、中国两
3、种模式。实践证明,苏联模式、南斯拉夫模式是失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二、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比较1相同点(1)性质相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2)背景相似:都与大规模战争有关(分别是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都与阶级矛盾尖锐有关。(3)斗争手段相同:都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夺取政权;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2不同点比较项目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领导阶级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是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的群众基础没有取得农民的广泛支持,只有无产阶级孤军奋战十月革命中俄国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革命同盟军广大农民革命措施没有立即向资产阶级巢穴发动进攻
4、,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坚决镇压反革命叛乱,对各种反动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毫不手软历史意义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三、俄国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差异及成因1俄国十月革命首先在城市取得胜利的原因(1)俄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士兵,掌握武装并多集中在大城市。(2)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正确决策,周密准备。(3)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消灭工兵代表苏维埃。(4)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俄国国内各种矛盾激化,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5)临时政府前线失利,后防空虚。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在农村取得胜利的原因(1)中国是一个半殖
5、民地半封建国家,全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的反动势力最薄弱,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2)中国是农业国,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广大农民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是革命最可靠的同盟军。(3)中国共产党以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都受到挫折。(4)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总之,在革命实践过程中,要按照本国的具体国情来制定政策,而不能照搬别国经验,也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这样才能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正确的历史决策。四、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1国家利益是影响大国关系的根本因素(1)从两极格局的形成来看:二战后美国、苏联实力
6、增强,而英、法、德、日等国实力严重削弱,使得美苏由联合走向对抗,两极对峙局面形成。(2)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来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欧洲国家和日本的实力急剧上升,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1973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严重哀退,导致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出现。(3)从两极格局的瓦解来看: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严重衰退,使得它无法继续与美国对抗,步步退却,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对抗以苏联的解体而结束。(4)从中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来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实力,使得中国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2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影
7、响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1)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对抗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苏联为在争霸中增强竞争力,企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经济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8、的差异在特定条件下影响大国关系(1)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对抗和社会制度对抗的痕迹。(2)中苏友好互助关系确立的基础是两国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制度;后来中苏关系的恶化,也是由于双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造成的。五、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二战后至今,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对峙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具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从战后雅尔塔体制确立到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3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4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制和两极格局终结。5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在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