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自然科学小论文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堂巩固演练 课前识记基础 课 后 拓 展 作 业 课 前 识 记 基 础基础识记、问题探究一、容易读错的音缅甸(min)(din)墁地(mn)接榫(sn)柁墩(tu)如翚斯飞(hu)戗兽(qing)水榭(xi)蚂蚱(m)(zha)厦大shxi门轴zhu心压zhu翘qio首qio尾巴殷yn实yn红斗du拱du争削xio铅笔瘦xu二、容易写错的字 fng妨碍fng防备fng纺织点zhu缀chu辍学chu啜泣屋yn檐shn赡养zhn瞻仰挖ju掘ju崛起ju倔强仓ln廪ln凛冽ln檩条三、需要记牢的词1大同小异:2千变万化:3喜闻乐见:大部分相同,只有
2、少部分不同。有千万种变化,形容变化非常多。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展开?提示(1)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2)结构特征:(三)结构方法;(四)斗拱;(五)举折,举架。(3)装饰特征:(六)屋顶,(七)用色,(八)构件,(九)用料。(4)作者按这样的说明顺序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原因在于这种顺序和人们对房屋的观察顺序是相同的。人们观察一个建筑物,总是先看到建筑物的外观,整体组成,然后才看到内
3、部结构和建筑的细节,所以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时就是先介绍中国建筑的总体,最后介绍具有装饰作用的建筑装饰部件和用材的装饰性特点。2中国建筑除了在结构上有着独特的个性外,在装饰上也有着不同的个性,作者是如何介绍中国建筑在装饰方面的特征的?提示 作者先说了屋顶的特点,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声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其次写中国建筑在使用颜色上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在大建筑上使用朱红色,用彩绘装饰木架部件;接着介绍中国建筑部件大多有装饰外形或装饰图案;最后说明中国建筑在材料的使用上也具有装饰的特点。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4、”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提示“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这一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也是以“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音,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的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
5、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4文章使用了很多比喻句,它们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提示 文中使用比喻的地方比比皆是,如:“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在此,作者用人们常见的帷幕作比,指出墙壁所起的隔断和划分空间的作用,说得清晰明白。可见,使用打比方的方法,能够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做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自然科学论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格上的比喻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自然科学论文中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课 堂 巩 固 演 练巩固基
6、础、规范演练一、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帷幕(wi)屋脊(j)翘起(qio)浮雕(dio)B接榫(shn)厦门(xi)横额()框架(kung)C点缀(zhu)轮廓(ku)屋檐(yn)轴线(zhu)D穹窿(qing)水榭(xi)斗拱(du)墁地(mn)解析:选 D A脊j;B.榫sn;C.轴zhu。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建筑体系,_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_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_的惯例,成了法式。斗拱的_
7、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A乃至 抛弃 袭用 装饰B乃至 舍弃 沿用 装饰C甚至 舍弃 袭用 妆饰D甚至 抛弃 沿用 妆饰解析:选 B“甚至”提出突出的事例,只是一般地表示进一层;而“乃至”语气更强烈。舍弃:丢开,放弃。抛弃:扔掉不要。沿用: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袭用:沿袭采用(有时含贬义)。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装饰品。妆饰:打扮;打扮出来的样子。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能讲得
8、头头是道。B针对古建筑上信笔涂鸦的问题,市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痼疾。C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无与伦比的建筑体系。D在清静的街道上,在鳞次栉比的住宅区,有一处很不引人注意的房舍,它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目标。解析:选 D A 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处使用对象错。B 项,“信笔涂鸦”,比喻字写得潦草,常用作自谦之词。不能用来形容乱写乱画。C 项,“无与伦比”,伦比,类比。没有能够比得上的。本句只是强调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并且用“无与伦比”也与事实不符,故错。D 项,“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
9、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_,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A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从所积累的经验中把它们提炼出来的B它们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从所积累的经验中被提炼出来的C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D是提炼出来的,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解析:选 C 空格前的表述主体是“词汇和文法”,空格处的表述主体也应该是“词汇和
10、文法”,即选项中的“它们”,这就排除了 A、D 两项;再看 B 项,“它们是劳动人民从所积累的经验中被提炼出来的”句式杂糅,由此可以排除 B项。二、文本精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57 题。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
11、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
12、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
13、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5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B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的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D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
14、部结构,是使用得最大胆的“文法”。解析:选 B 建筑的文法与文章的文法一样,都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6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解析:选 C 原文说“一面横额,一副对子”与建筑中“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15、相似,而不是说建筑的“文章”中有横额、对子等秀丽文字。7“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解析:选 D D 项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历史性”和“时代性”。课 后 拓 展 作 业拓展训练、拔高提能点 击 进 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