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59 ,大小:530.50KB ,
资源ID:494020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9402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课时33 探究世界的本质(共59张PPT).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课时33 探究世界的本质(共59张PPT).ppt

1、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课时33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时33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时33 考纲考向概览 考纲考向概览 考纲概览考向定位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世界的本质这一主线,重点考查物质概念、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等知识点 2.从试题类型上看:题型以体现类、启示类、措施类为主。选择题往往以名人名言、诗词典故、漫画等为载体,立足于信息的解读,考查对物质、运动、静止、规律的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以

2、启示类、措施类主观题考查为主高考复习策略 课时33 高考复习策略 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主要以“物质”为主线,立足世界的物质性,分析了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立足物质的存在方式,主要分析了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分析了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课时33 高考复习策略 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从整个教材看,本单元是学习哲学的起点,是建立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础,所以几乎一切哲学试题的考查都会立足此单元,放眼全书,特别是辩证法。所以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处理好唯物论、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区别,尤其不能在基本原理上发生混淆。课时33 高考复习策略 3掌握了世界的本原,了解了世界的客观性,我

3、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以此单元应该立足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整合相应的时事材料。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具体的经济政策的调整,认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利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分析我国节能减排的必要性。考点1 哲学的物质概念 考点1 哲学的物质概念 考点1 主干梳理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_,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_,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_。主干梳理 意识 客观实在 物质形态 客观实在性 共同本质 考点1 主干梳理 【特

4、别提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2)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身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特别提示】(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2)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考点1 主干梳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过程看:人类社会是_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2)从存在的基础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5、是_、_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_。(3)世界物质性原理 地理环境 物质性 人口因素 物质世界 考点1 主干梳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_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_。【特别提示】(1)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 物质性 考点1 主干梳理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考点1 要点探究 关于物质的思考 (1)正确理解哲学中的物质概念 要点探究 考点1 要点探究 【思维拓展】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唯物主义大厦的基石。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2)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别 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征。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物质是一个共性问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备物质的唯一特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有生有灭的。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个性

7、问题,看得见、摸得着考点1 要点探究 (3)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联系 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物质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物质。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考点1 典题例练 12011江苏卷 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A世界的真

8、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典题例练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题干的引文内容强调的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体现的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据此判断,A、B表述不符合题意。C表述体现的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排除。点拨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考点往往联系哲学的其他考点,如“规律是客观的,要按规律办事”,“事物的联系、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要坚持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发展具有普遍性,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

9、价值观”等。考点1 典题例练 考点2 哲学的运动概念 考点2 哲学的运动概念 考点2 主干梳理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和_。(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_和_,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主干梳理 变化 固有属性 存在方式 过程 考点2 主干梳理 【特别提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注意二者的区别。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固有的属性。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

10、绝对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_的、_的和绝对的。(2)相对静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无条件 永恒 考点2 主干梳理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_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_。静止是_、有条件的和暂时的。(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_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根本性质 参照系 特殊的运动 相对静止 相对的 考点2 主干梳理 反对错误倾向:只承认静止而否

11、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_,只 承 认 绝 对 运 动 而 否 认 相 对 静 止 则 导 致_和_。【特别提示】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前者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坚持了辩证法的观点。后者否认相对静止,属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不变论 相对主义 诡辩论 考点1 要点探究 全面揭示哲学运动概念 (1)在与物质的关系中把握运动的概念 要点探究 原理理解强调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12、考点2 要点探究 【思维拓展】正确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的原因也在于物质自身,在于物质内部存在的矛盾。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于物质的。原理理解强调误区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考点2 要点探究 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中,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

13、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在与静止的关系中把握运动的概念 考点2 要点探究 绝对运动相对静止区别含义 运动就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特征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考点2 要点探究 绝对运动相对静止联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

14、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割裂二者的关系会陷入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考点2 要点探究 【思维拓展】辩证法、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形而上学的区分 类别基本观点辩证法 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形而上学 运用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考点2 典题例练 22011浙江卷 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这表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

15、结果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 B C D 典题例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旨在表明海水与海床沉积层之间每天都有盐分流动,但海水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每天都有盐分流动表明运动的绝对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当选。海水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即其性质保持不变,这是绝对运动中的相对静止,表明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当选。答案为B。考点2 典题例练 点拨(1)高考选择题的综合性都比较强,可能跨课时、跨单元,甚至跨模块。这启示我们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把握哲学的运动概念时,要注意从多个角度理解,如: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运动与变化发

16、展、量变与质变等。(2)考生在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时,要避免割裂它们之间的关系。考点2 典题例练 考点2 典题例练 具体表现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考点3 物质运动的规律 考点3 物质运动的规律 考点3 主干梳理 1规律的概念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_、必然的、_联系。【特别提示】(1)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3)规律的客

17、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4)规律一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5)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主干梳理 本质的 稳定的 考点3 主干梳理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_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_,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人的意志 创造 考点3 主干梳理 (3)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

18、的。人可以在_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_,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特别提示】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肯定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完全一致的。认识和把握 利用规律 考点3 要点探究 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具有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

19、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要点探究 考点3 要点探究 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一种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20、考点3 要点探究 (2)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考点3 要点探究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

21、利,为人类造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考点3 典题例练 22011重庆卷 地震发生时,会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破坏力较小,但速度相对较快,横波破坏力较大但速度相对较慢。根据这一特性,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十秒对较远地区发出预警,为人们争取应对时间。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典题例练 A对地震的成功预警,根源于地震活动的规律性 B对事物因果联系的推测,提高了地震预警的预见性 C地震预警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认识地震规律的程度,决定着地震预警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考点3 典题例练 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哲

22、学体现类选择题,注意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根据地震的客观特性,人们成功预警,A正确且符合题意。考生易误选B,对因果联系的推测是主观的,不能提高预见性,B错误。预警是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但也受主观因素制约,C错误,排除。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实践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而不是认识规律的程度,D说法错误,且与材料无关。考点3 典题例练 点拨“物质运动的规律”这一考点在高考中的考查频率比较高。试题的命制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这一考点分析现实生活中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事例,如科技成就、经济政策、环境治理、重大工程等。有时也会要求考生运用这一考点分析违背规律的典型事例,如破坏环境、盲目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等。考生在复习

23、时,要注意掌握物质运动的规律的特点。考点3 典题例练 易错点1 不能准确理解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课时33 本课错题清零 本课错题清零 点拨 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物质的内涵是客观实在。物质不同于具体物质形态。答案 B 解析 物质不同于具体物质形态,排除A。C缩小了物质的外延。D扩大了物质外延。课时33 本课错题清零

24、易错点2 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2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该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同我们日常所说的“水”是()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D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课时33 本课错题清零 点拨 物质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万事万物的共性,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答案 B 解析 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但他们所理解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已经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水”了,他们已经给“水”赋予了普遍性和象征性的意义。因此,作为世界本原的“水”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水”是

25、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故选B。课时33 本课错题清零 易错点3 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所犯的错误认识不正确 3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课时33 本课错题清零 点拨 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是相对主义或诡辩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答案 A 解析“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属于辩证法的观点。“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26、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故选A。课时33 本课错题清零 易错点4 对规律的理解有误 4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如皋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个,农艺师结合如皋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课时33 本课错题清零 点拨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

27、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不能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答案 C 解析 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A错误。B的观点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排除。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也是客观的,D错误。故选C。课时33 本课错题清零 1“你最痛苦的时候,窗外有小鸟在快乐地歌唱”,这句格言的寓意是()A学习小鸟快乐生活 B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的 C人的尊严在于思想 D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答案 B 解析“你最痛苦的时候,窗外有小鸟在快乐地歌唱”,体现了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世界是客观的,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合。课时33 教师备用习题 教师备用习题 2“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

28、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课时33 教师备用习题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诗句的意思是,少年不可能永远是少年,沧海都可能变成桑田。这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无条件的,故A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B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D错误。课时33 教师备用习题 3“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这首古诗所蕴涵的哲理主要有()A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 B运动和静止是辩

29、证统一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 课时33 教师备用习题 答案 B 解析 该诗一、二两句用“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词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万点声”等词表现了雨后池塘的一种动态之美。该诗既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又写出了其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体现了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这一哲理。课时33 教师备用习题 4沙漠治理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鄂尔多斯人另辟蹊径,变“征服沙漠”为“善待自然”,他们把沙漠绿化、沙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发展模式”。“鄂尔多斯发展模式”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认识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社会实践 C自然界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意志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 课时33 教师备用习题 答案 A 解析“善待自然”的发展模式是承认、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A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说法错误。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其发展不需要依赖人的意志,C说法错误。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是人类活动的目的,D表述错误。课时33 教师备用习题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