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64 ,大小:3.78MB ,
资源ID:493992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9399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7届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7届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ppt

1、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感性认知(一)群落的结构1.下列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有 (填序号)梧桐山中生物数目的多少;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的分层现象;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的恢复过程。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2.连线主要种间关系的特点及实例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2、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3.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空间结构的问题(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 图:。B 图:。(2)根据图示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A 图:植物分层:;动物分层:。B 图:地形的变化、土壤的差异、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3)A 图所示的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光照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阳光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理性归纳 1.深刻理解群落和丰富度两个概念结 束

3、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2.“表格法”比较四种种间关系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蛔虫与人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举例 营养关系图 数量坐标图 捕食 竞争 寄生 互利共生 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3.图解群落的两种空间结构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感性认知(二)群落的演替4.图 1 为某池塘

4、群落的演替历程,图 2 为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情况,据图回答(1)图 1 中正确的演替进程为,该演替过程属于_,它与火山喷发处所发生的演替的区别在于条件不同。(2)图 2 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属于次生演替的是,演替速度更快、历时更短的是曲线。丁甲丙乙次生演替起始甲乙乙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3)连线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其特点、实例: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理性归纳 4.图解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5、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群落的结构命题点 1 种间关系的分析与判断1(2014全国卷)某种植物病毒 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 V 与青蛙是寄生关系C水稻和病毒 V 是互利共生关系-高频考点讲练悟通-解析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2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

6、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C图乙中 b 生物对 a 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 X 的种内斗争加剧解析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方法规律|巧辨三种种间关系曲线(1)互利共生曲线:数量上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2)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

7、灭绝)。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3)竞争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命题点 2 群落的空间结构及成因3(2014海南高考)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

8、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4如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唯一生态因素B甲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丙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乙处植物出现明显分

9、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解析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群落的演替命题点 1 群落演替的过程及类型1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不同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Aa 阶段开始时甲植物种群数量为零,所以此演替为初生演替Bb 阶段的优势植物种群最可能是灌木,c 阶段的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

10、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解析:a 阶段开始时甲植物种群数量为零,并不代表没有其他生物,所以此演替为次生演替;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发生的演替过程一般为草本灌木乔木;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造成与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竞争,但处于竞争劣势的并不一定消亡;该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恢复力稳定性下降。答案:B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2(2014全国卷)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

11、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 5 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 50 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12、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拓展归纳|巧用“两看法”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命题点 2 群落演替的趋势及结果3(2013江苏高考)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g/kg)物种数 个体数 甲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乙 不干预 8 9 28 11.9 结

13、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解析:移栽植物能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移栽植物能为动物提供生存的环境,故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预期的结果;边坡甲上可能会发生群落的演替而自然长出乔木;群落演替不会随时间延长而一直逐渐加剧。答案:B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14、 结 构 和 演 替 4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A图甲中,b 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 点时不存在水平结构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解析:b、d 点时都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从图甲可以看出,随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量逐渐增多,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升高,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

15、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以前,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答案:A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迷点误点|明辨关于群落演替的四个易误点(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群落

16、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4)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果陆地环境条件适宜,群落都能演替到最高阶段森林阶段。在干旱地区,一般只能演替到草原或低矮灌木阶段。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关键点拨1实验原理(1)土壤条件: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

17、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2实验流程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3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18、(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注意安全,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题点突破1下列有关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A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解析: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

19、器取样法;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应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法。答案:C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2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 3 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20、8 4 92 113 21 注:第 1 层为距地表 05 cm;第 2 层为距地表 510 cm;第 3 层为距地表 1015 cm。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有影响解析:土壤动物群落调查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物园相同土层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答

21、案:D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3(2017青岛统考)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A甲装置的花盆壁 m 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中解析:由题

22、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 m 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便于小动物的采集;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C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专题微课重点培优-高考题型解题技法之(四)表格类题目的解题流程相关知识表格分析题是高考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它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生命现象与某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反映某项生理指标随某些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23、由于这类试题将信息隐藏在表格之中,能够较为全面地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区分度。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解题流程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典例示法(2015广东高考)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某科研小组开展酸雨与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下表是不同 pH 的酸雨对三种植物叶绿素含量(mg/g)影响的结果。pH 5.8(对照)4.0 3.0 2.

24、0 桃树 2.20(100)2.19(99.55)2.13(96.82)1.83(83.18)腊梅 3.65(100)3.58(98.08)3.44(94.25)2.95(80.82)木樨 1.07(100)1.07(100)1.05(98.13)0.96(89.72)注:括号内为与同种植物对照实验的相对百分比。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1)叶绿素位于叶绿体内的_上,提取后经层析分离,扩散最慢的色素带呈_色。酸雨中的 SO24 破坏叶绿素,导致光反应产生的_(产物)减少。由于光反应速率降低,将直

25、接影响暗反应过程中的_,最后导致(CH2O)生成减少。(2)由表可知:随着酸雨 pH 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受影响的程度 _;_;_。(3)长期酸雨影响会导致部分生物死亡,使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降低,原因是_。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技法应用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答案(1)类囊体薄膜 黄绿 H和 ATP C3 的还原(2)增大 腊梅对酸雨最敏感 木樨对酸雨的耐受性较强(3)抵抗力 生物多样性减少,

26、自动调节能力减弱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应用体验1(2015北京高考)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 4 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 7 个 10 m10 m 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 25 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 1 天和第 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2

27、 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解析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2为了研究某降水充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做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等 4 个群落

28、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类别 灌草丛 针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针叶林 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t/(hm2a)17.43 116.61 150.81 55.50 总呼吸量t/(hm2a)15.93 92.73 124.81 40.98 叶面积指数 2.48 11.28 17.76 6.63 植被干物质的量t/(hm2a)6.65 377.52 398.57 184.74 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注: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

29、面积指数逐渐减小B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D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解析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3(2016四川高考)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物种 分组 第7天 第14天 第21天 蝉大眼蝽 对照组 0.20 0.62

30、 0.67 处理组 0.20 0.10 0.13 豌豆蚜 对照组 2.00 4.00 2.90 处理组 2.00 8.70 22.90 鳞翅目幼虫 对照组 1.00 1.31 0.82 处理组 1.13 2.19 2.03 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法。施用疏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_型增长。(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_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_,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3)利马豆根部的瘤菌可以将

31、空气中的氮转变为_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_,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_。解析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1(2015浙江高考)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斗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

32、所致解析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2(2015全国卷)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3(2015四川高考)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 1 m2 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

33、、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解析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4(2014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

34、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相对稳定,但并非不再变化;近岸区和湖心区属于不同地段,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的生物种类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5(2013海南高考)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 4 个条件相同的

35、人工池塘中各放入 1 200 只蝌蚪(甲、乙、丙各 400 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 3 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解析:随着池塘中捕食者

36、数量的增加,甲种和丙种蝌蚪存活率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以甲、丙两种蝌蚪为主。三种蝌蚪由于相同食物来源或相同生存空间可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但在 4 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捕食者后,因捕食者对不同蝌蚪的捕食数量不同,可能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池塘 1 中,在没有加入捕食者时乙种蝌蚪存活率最低,说明乙种蝌蚪竞争力最弱,容易被自然环境所淘汰。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种和丙种蝌蚪数量减少,乙种蝌蚪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答案:D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 6(2013重庆高考)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

37、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结 束 课 前 抓 双 基 课 堂 研 考 点 课时跟踪检测 高 考 真 题 集 中 研 究 群 落 的 结 构 和 演 替(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图中,oa,物种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的_;bc,物种 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能耐受_;c 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_。(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解析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