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3826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33页
2018届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16 生物进化 (共33张PPT)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16 生物进化 高考生物(北京市专用)考点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2017江苏单科,7,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五年高考 答案A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种群中的一个个体一般不会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A错误;亚洲人和澳洲人属于同一个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在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或人

2、工选择的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多,种群中相应基因频率也会不断提高,C正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越年轻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D正确。2.(2016北京理综,3,6分)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答案A 因地理隔离形成的F区和T区两个种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它们

3、种群的基因库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将T区的豹引入F区后,会导致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确定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是否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由于T区和F区的豹只存在地理隔离,未产生生殖隔离,仍为同一物种,所以T区的豹迁到F区后,物种丰(富)度不发生改变,C项错误;F区在引入健康豹繁殖子代后,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将降低,D项错误。规律总结 解决此类考查信息获取能力的考题,若能从题干中找到相应的信息支撑,则选项正确,反之亦然。3.(2016江苏单科,12,2分)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

4、是定向的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C选项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但突变生物与原生物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B、D选项错误;据图中信息知:野生型昆虫细胞的靶位点与杀虫剂结合后,杀虫剂进入细胞内,说明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并不会形成抗药靶位点,pen基因突变型昆虫细胞的抗药靶位点不能与杀虫剂结合,说明抗药靶位点的形成可能与靶位点结构发生变化有关,A选项错误。名师点睛 此题是对变异和进化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根据图示理解抗药性形成的机理,抗药靶位点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

5、是杀虫剂作用后的结果,杀虫剂起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作用;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条件,可根据两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种判断是否存在生殖隔离。4.(2015安徽理综,5,6分)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75%B.50%C.42%D.21%答案C 两种群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并后A、a的

6、基因频率分别为两种群A、a基因频率的平均值,A基因频率=(80%+60%)2=70%,a基因频率=(20%+40%)2=30%。该种群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选C。评析 该题主要考查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难度适中;利用取平均值法计算合并后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快速解题的关键;计算随机交配子代中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是该题的易错点。5.(2015课标,32,9分,0.720)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理论上,该

7、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 ,A基因频率为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答案(9分)(1)11 121 0.5(每空2分,共6分)(2)A基因纯合致死(1分)11(2分)解析(1)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对于只有一种基因型Aa且雌雄个体数目相等的果蝇群体而言,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1。从理论上分析,Aa随机交配相当于Aa自交,故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aa的数量比应为121,A基因频

8、率为0.5。(2)依据上述分析,若产生第一代中不是1AA2Aa1aa,而是2Aa1aa,则可推知,该群体存在显性纯合子(AA)致死现象。由第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可计算A、a所占比例为:A=1/3,a=2/3,故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21/32/3)(2/32/3)=11。考点2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2014北京理综,4,6分)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9、)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答案C 该生态系统中引入兔病毒,兔病毒对兔种群的抗性进行了选择,A正确;强毒性病毒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使病毒的寄主减少,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B正确;病毒和兔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中毒性病毒比例提高的同时,兔的抗病毒能力也升高,C错误;病毒的传播需依靠蚊子,所以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媒介作用,D正确。2.(2014广东理综,3,4分)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

10、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答案C 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吸食花蜜不会使蛾的口器变长,D错误。3.(2013北京理综,4,6分)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11、)长舌蝠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共同进化的特点和意义。由题意可知,只有长舌蝠能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因而可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A正确;题中只给出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而没有说明长筒花的其他传粉方式,如自花受粉等,故无法判断长筒花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能否繁衍后代,B错误;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和长舌蝠的长舌是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C、D正确。A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 时间:25分钟 分值:48分选择

12、题(每题6分,共48分)1.(2017北京丰台期末,11)根据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田鼠打洞和夜出活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狼和鹿都能迅速奔跑,两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C.狗的牙齿坚硬锋利,是长期磨炼出来的结果D.有一种猫头鹰因视力弱捉不到田鼠而被淘汰三年模拟 答案C 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认为,有利的变异能够保存是自然环境选择的结果,不利的变异会因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C项中长期磨炼使得牙齿坚硬锋利属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故C错。方法技巧 正确区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解题的关键。2.(2017北京东城期末,20)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

13、。研究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二者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这两个物种的形成是定向变异的结果B.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较大C.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D.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答案C 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它们由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不大,B错误;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C正确;这两种植物存在生殖

14、隔离,不能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方法技巧 准确获取题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3.(2017北京顺义期末,20)下面关于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基因,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B.不同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答案D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具有特定表现型的个体,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就发生了进化,B错误;地理隔离能使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能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

15、;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D正确。解题关键 准确提取进化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4.(2016北京丰台期末,31)下列观点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B.地理隔离阻碍了不同种群间基因的自由交流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个体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答案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与发展,不是个体;外来物种入侵增加了新的种间关系,因而能够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5.(2016北京东城期末,17)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

16、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放归到野外中。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根据以上材料进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B.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还是同一个种群C.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D.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压力下,某些基因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答案D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据此判断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压力下,某些基因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低频性,环境没有显著变化,不会显著改变基因突变的频率,A错误;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

17、种生物的全部个体,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位于不同区域,B错误;环境不同导致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是指因基因库显著差异导致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或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6.(2016北京西城期末,10)某科研小组用面粉甲虫研究人工选择的功效,他们称量甲虫蛹的体重,并选择部分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B.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C.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D.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答案B 停止选择后,平

18、均蛹重随世代增长逐渐降低,得出体重越小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B错;人工选择使平均蛹重随世代增长逐渐增加,据此可知A、C正确;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每一代的基因库都会和上一代有所差异。7.(2015北京海淀零模,4)草本植物马利筋含有强心苷,家畜等动物取食后会引起呕吐甚至死亡,但斑蝶幼虫可以取食马利筋。取食马利筋的斑蝶幼虫形成的成虫,被鸟类捕食后会引起鸟类呕吐,进而不再捕食斑蝶。据此推测不正确的是()A.马利筋含有强心苷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防御机制B.斑蝶具有某种机制使其能积累强心苷并免于受到该物质的影响C.生活

19、在同一地区的,与斑蝶体色、体型相似的其他蝶类会因此受害D.用普通植物饲喂的斑蝶幼虫被鸟类取食不会引起鸟类呕吐答案C 马利筋这种防御机制是通过长期进化形成的;斑蝶幼虫可以取食马利筋,说明斑蝶具有一种代谢机制,既能积累强心苷又能使自体免受该物质的影响。本地与斑蝶体色、体型相似的其他蝶类被鸟类捕食的机会也会降低。8.(2015北京西城期末,11)“超级细菌”因具有NDM基因,耐药性极强,现存抗生素均不能有效将其杀灭。如图是超级细菌进化的基本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图中a表示细菌的变异,b表示抗生素的选择作用B.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NDM基因出现和该基因频率增加C.不同性状细菌之间的隔离不是超级细

20、菌进化的必要条件D.若NDM基因位于质粒上,则会更容易在不同个体间转移答案BNDM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抗生素的滥用仅对NDM基因起选择作用,使NDM基因频率增加;超级细菌进化是在基因突变和抗生素选择作用下完成的,与不同性状细菌间的隔离无关。B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 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42分)1.(2017北京西城期末,10)在美洲热带地区,纯蛱蝶幼虫主要取食西番莲叶片,西番莲受到纯蛱蝶的伤害之后,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使纯蛱蝶幼虫死亡。但仍有少数纯蛱蝶会变异出抵抗该化学物质的能力。观察发现,西番莲用改变叶片形状、“造出”一种黄色假卵叶片上

21、蜜腺稍微隆起形成卵状结构等办法来迷惑纯蛱蝶,以减少纯蛱蝶在此产卵;还通过分泌出一种“花外蜜露”,引诱蚂蚁和蝇类前来捕食纯蛱蝶幼虫。在此过程中,纯蛱蝶增强了寻找、发现西番莲的能力。根据以上现象,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西番莲叶形的变化和纯蛱蝶觅食行为的变化是两者相互选择的结果B.西番莲叶形的变化和纯蛱蝶觅食行为的变化说明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C.在纯蛱蝶觅食的刺激下西番莲发生了叶形和叶片蜜腺的突变D.西番莲释放化学物质抗虫和纯蛱蝶能抵抗这种物质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C 纯蛱蝶和西番莲在相互的角逐中,无论是纯蛱蝶还是西番莲,生存下来的都会是强者,被淘汰的都只有弱者,两者是相互选择,A正确。生物在进

22、化的过程中西番莲叶形和纯蛱蝶觅食行为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说明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西番莲发生了叶形和叶片蜜腺的变化,与纯蛱蝶觅食行为无关,纯蛱蝶觅食行为作为环境因素对西番莲产生了选择作用,而不能诱导其突变,C错误;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叫协同进化,西番莲释放化学物质抗虫和纯蛱蝶能抵抗是协同进化,D正确。方法技巧 准确获取题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2.(2017北京海淀期末,12)果蝇体色的黄色性状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显性基因控制野生颜色。在一个果蝇群体的样本中包括1 021只野生颜色雄蝇、997只野生颜色雌蝇和3只黄色雄蝇

23、。该群体的基因库中黄色基因的频率约为()A.0.099%B.0.148%C.0.586%D.以上都不对答案D 果蝇体色的黄色性状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显性基因控制野生颜色。因为997只野生颜色雌蝇中纯合和杂合的具体数目不明,所以仅根据题目中数据无法计算出该群体的基因库中黄色基因的频率。规律总结 X染色体基因频率的基本计算式:某基因频率=(2该基因雌性纯合子个数+雌性杂合子个数+雄性含该基因个数)/(2雌性个体总数+雄性个体数)。3.(2017北京西城一模,5)三刺鱼通常以浮游动物水蚤为食。研究人员在有水蚤的人工水域,利用翠鸟模型和饥饿的三刺鱼进行实验,结果如图。下列与本实验相关的分析错误

24、的是()A.本实验是研究三刺鱼在有无翠鸟威胁时的取食行为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水蚤密度和翠鸟的有无C.翠鸟在水蚤密度小的水域攻击三刺鱼的次数更多D.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的捕食策略答案C A选项主要考查的是本实验的实验目的,由题干和图表可知,本实验是研究三刺鱼在有无翠鸟威胁时的取食行为,A正确。B选项主要考查的是本实验的自变量,由题干和图表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水蚤密度和翠鸟的有无,B正确。C选项主要考查的是本实验的实验结果,由题干和图表可知,有翠鸟威胁时,三刺鱼攻击次数随水蚤密度增大而增多,无翠鸟威胁时,三刺鱼攻击次数随水蚤密度增大而降低,本题中,翠鸟不攻击任何生物,C错误。D选项主要考查的是

25、本实验的实验结论,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的捕食策略,D正确。审题方法 该题以柱状图的形成呈现了在有无翠鸟威胁的条件下,三刺鱼攻击水蚤的变化。审题时,要从图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然后用对照的思想方法进行进一步解答。解题关键 学生要在读题干的时候获取到这个实验用的材料是“翠鸟模型”,而不是活的翠鸟,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2017北京西城二模,4)根瘤菌共生于豆科植物根部,形成肉眼可见的根瘤。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水、无机盐及有机物,根瘤菌内的固氮酶可将N2转变为氨以便植物利用,但氧气过多会破坏固氮酶的结构。根瘤中的豆血红蛋白是由植物和根瘤菌共同合成的,具有吸收和释放氧气的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26、.根瘤菌的同化作用类型为自养型B.豆血红蛋白可调节根瘤中的氧气含量C.共生的豆科植物基因突变可能影响固氮酶的结构D.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A 本题以根瘤菌为素材,综合考查考生对生物代谢类型、种间关系、协同进化、基因突变等概念的理解,同时考查考生信息获取的能力。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水、无机盐及有机物,说明根瘤菌不具备自己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因此其同化作用类型为异养型,A错误;豆血红蛋白具有吸收和释放氧气的能力,因此可调节根瘤中的氧气含量,B正确;氧气过多会破坏固氮酶的结构,而调节氧气浓度的豆血红蛋白是由植物和根瘤菌共同合成的,因此豆科植物基因突变可能影响固氮酶的结构,C正确;根

27、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疑难突破 新陈代谢类型可以根据其同化作用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判断依据是该生物能否直接利用无机物来合成自身的有机物。若能,为自养型生物;若不能,则为异养型生物。新陈代谢类型还可根据其异化作用分为需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判断依据是在进行代谢分解自身物质获取能量的过程中,是否需要氧气的参与。若需要氧参与,则为需氧型生物,否则为厌氧型生物。厌氧型生物的特征是:在氧气存在时,其无氧呼吸就会受到抑制。因此,可以通过生物的生存环境中是否有氧气进行判断。在有氧气的环境中生存的为需氧型生物,否则为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下均能存活的为兼性厌氧型生物。

28、5.(2016北京平谷一模,4)我国华北地区常见绿色开花植物丝兰,除了丝兰蛾外没有其他传粉者。一种丝兰蛾只拜访一种丝兰的花朵,丝兰蛾幼虫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生长。在授粉期间,雌蛾进入丝兰花朵中,用产卵器切割子房壁并将卵产于其内,每产下一粒卵雌蛾都会爬到雌蕊顶部在柱头上洒下一点花粉,又从花药上刮下一些花粉补充到所携带的花粉球上。如此产下115粒卵后,再飞向另一朵花继续产卵。根据上述资料分析,无法推断出()A.丝兰花的结构特点和丝兰蛾的生活习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B.丝兰蛾幼虫寄生在丝兰子房中导致丝兰种子无法形成C.丝兰种群数量与丝兰蛾种群数量的变化呈现相同的波动趋势D.丝兰与丝兰蛾之间是一

29、种互利共生关系答案B 丝兰除了丝兰蛾外没有其他传粉者,可见丝兰蛾幼虫不会导致丝兰种子无法形成,根据题干可以判断二者为互利共生关系,故B错,D正确。6.(2016北京东城一模,4)某地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在每年的八九月份会发生由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引起的局部病虫灾害,导致桐花树的枝叶大面积泛黄枯死。人们一般通过喷施农药杀死小卷蛾,科研人员发现螟黄赤眼蜂能寄生在小卷蛾体内,也可用来防治小卷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桐花树大面积枯死,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B.可用黑光灯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小卷蛾的种群密度C.喷施农药使小卷蛾产生抗药性突变,种群抗药基因频率增加D.利用螟黄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

30、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答案C 桐花树属于生产者,其大量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营养结构变得简单,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降低,A正确。大多数昆虫具有趋光性,可利用黑光灯诱捕小卷蛾,进而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等特点,在喷施农药之前,在部分个体中就存在抗药性突变,抗药性突变不是喷施农药导致的,农药对小卷蛾起选择作用,保留具有抗药基因的个体,淘汰不具有抗药基因的个体,故C错误。7.(2015北京朝阳期末,19)某小岛上有两种蜥蜴,一种脚趾是分趾性状(游泳能力弱),由显性基因W表示;另一种脚趾是联趾性状(游泳能力强),由隐性基因w控制。如图显示了自然选择导致蜥蜴基因频率变化的过

31、程,对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B.w基因频率的增加,可能是小岛的环境发生改变的结果C.W的基因频率下降到10%时,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D.蜥蜴中所有W基因与w基因共同构成了蜥蜴的基因库答案B 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的进化;环境的选择作用导致基因频率改变。w基因频率的增加,可能是小岛的环境发生改变的结果;W的基因频率下降到10%时,两种蜥蜴仍为同一种群,并无生殖隔离产生;包括蜥蜴W和w基因在内的所有基因构成了蜥蜴的种群基因库。8.(2016北京海淀期末,36)(8分)棉铃虫的Bt毒蛋白抗性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为研究抗虫棉种植区中棉铃虫Bt毒蛋

32、白抗性基因频率的变化,科研人员连续三年将实验室饲养的纯合抗性雌虫与在田间随机捕捉到的雄虫单对杂交,随后单独孵化雌虫所产的全部卵,得到单雌系。孵化过程中用Bt毒蛋白基因高表达的棉叶饲喂单雌系幼虫5天,检测幼虫体质量,结果如图所示。二、非选择题(共8分)(1)科研人员将饲喂5天后存活的幼虫达到虫体质量0.6 mg的单雌系定义为抗性单雌系,由抗性基因遗传规律分析,理论上抗性单雌系中的幼虫是抗性基因的 (填“纯合子”、“杂合子”或“纯合子及杂合子”)。幼虫体质量为0 mg,表明该单雌系的幼虫全部死亡,推测其父本 。(2)统计2012年的实验结果可知,抗性单雌系占所有单雌系的百分比为 (保留小数点后1位

33、),该百分比明显高于2010年,推测田间棉铃虫种群的抗性基因 高于2010年。(3)通常在田间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棉或其他作物,该做法能使棉铃虫种群 。答案(1)纯合子 不携带该抗性基因(或“是显性纯合子”)(2)63.7%频率(3)抗性基因频率上升速率减缓解析(1)棉铃虫的Bt毒蛋白抗性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因此抗性个体都是隐性纯合子(如aa)。若单雌系幼虫全部死亡,说明父本没有给子代提供该抗性基因(a),故其父本不携带该抗性基因(或“是显性纯合子”)。(2)根据图形和题(1)可知,2012年抗性单雌系占所有单雌系的百分比为79/(79+6+4+35)63.7%。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抗虫棉种植区中棉铃虫Bt毒蛋白抗性基因频率的变化,因此不同年份抗性单雌系占所有单雌系的百分比是作为抗性基因频率变化的指标。(3)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同时也会对抗性棉铃虫起到选择作用,使棉铃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增加,从而加快了棉铃虫进化的速度,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降低了抗虫棉对棉铃虫的选择性,使棉铃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上升速率减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