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瞄目标析考点 明考向第 二 单 元 探索世界与 追求真理 提能力抓热点 生活与哲学 第 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核心 提示 复习本课需要把握3个基本观点(世界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3个关系(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人与规律)及4个概念(物质、运动、静止、规律)等知识 考点分级 考点展示 考情分析 高频 考点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本部分考点在高考中多有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2013年复习备考中要注意:结合人与自然关系的事例及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相结合;结合相关名言或事例,考查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等等 高频 考点展示 考情分析 分级 热门 考点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结合重大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生态安全问题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考查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及其方法论应用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的组成部分。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规律物质世界物质世界(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3)世界是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性。生产方式物质物质性物质物质3哲学的物质概念物
3、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把握物质概念要明确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区别于意识的唯一特性。二是物质的可知性。物质虽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能被人们感觉、思维、认识,而不是不可捉摸的东西。(3)要明确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哲学上讲的物质是对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
4、个别的关系。1有关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到20个物种的功能与生存。每一种鸟类的消失,都将有大约90种昆虫、35种植物、2到3种鱼类随之灭绝。每两种鸟类消失,则必然会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灭绝。这说明()A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B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和人类的活动无关C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D自然界的事物变化万千,人们不可捉摸解析: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与人类的活动无关的说法则是错误的,B不选;D中“不可捉摸”错误;C与题意不符;材料体现的是自然界的客观性,A正确。答案:A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
5、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变化过程固有属性存在方式物质物质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的一种特殊状态。(2)运动是的、永恒的和的;而静止是的、暂时的和的。(3)物质世界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运动无条件绝对有条件相对绝对相对形而上学相对主义诡辩论1正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这个原理有两层含义:第一,物质是运动的,物
6、质离不开运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即载体和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2)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内在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的错误。(3)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2正确把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当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具体的物质形态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
7、状态,是相对静止的。在静止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二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我国古代思想家惠施认为:“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一观点()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是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点 否认了事物的运动,属于不可知论A BCD解析:惠施的观点只看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而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对静止状态,属于相对主义的诡辩论,正确,错误,故选D。答案:D1规律的含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
8、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固有本质必然稳定人的意志创造消灭(2)普遍性:、和人的,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的规律。没有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3方法论要求(1)必须规律,而不能规律。(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的。人可以在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固有规律遵循违背无能为力认识把握条件形式1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1)事物固有的联系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2)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规律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
9、和外部联系,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无法直接感知。如种瓜得瓜是现象,背后隐藏的遗传才是规律。(3)事物必然的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有的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偶然联系。规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4)事物稳定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2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
10、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特别提醒(1)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但规律不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因为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2)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不能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认为人们可以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的观点是错误的,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3随着人们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
11、疾病已经威胁到人类健康。这提醒我们()改造自然应当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改造自然必须认识、尊重和保护自然 要重视意识对人们改造自然的决定作用 要看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具有相对性ABCD解析:材料信息警示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正确;说法错误,夸大了意识的作用,与题意无关。答案:A品味经典1(2012江苏高考)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万物都在
12、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解题指导 材料中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凋谢、飞逸、短促过程中,是强调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B与之相符;A、C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与题干不符;D项属于辩证法观点,亦不选。答案 B 2(2012浙江高考)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A BCD解题指导 自然灾害属于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说法错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在于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顺从自然,错误。答案 A3(2011江苏高考)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的意思是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停止冬天的到来,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停止它的广大,说明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选D。A、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主旨。C说法错误,客观事物本身没有意志,只有
14、人才有意志。答案 D 高考定位以名人名言或背景材料为载体,考查相关哲学道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是高考对本部分知识考查的重要特点。复习中,要加强信息解读能力的培养,并注意搜集、整理与之相关的名人名言。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好家园瞭望窗(蕴含理论的新闻)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 GDP 增长,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追求短期政绩。二是部分企业无视重金属资源开发规律,缺乏长远规划和利用所致。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材料二 2012 年夏季,北京、上海、武汉、长沙等多个城市因暴雨出
15、现严重内涝,暴露出很多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多年来城市建设中盲目模仿、“重地上、轻地下”的思路,以及城市管理思路亟须改变。材料三 为使环境空气质量评测结果更符合实际状况,更贴近人民群众切实感受,2012年2月29日,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设了人们普遍关心的PM2.5平均浓度限值等指标,与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相比,新标准强调以保护人体健康为首要目标。新标准通过每一整点时刻发布各监测点位的主要污染物浓度和AQI以及相应的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为公众了解环境质量、合理安排生活与出行提供参考。透析镜(新闻背后的道理)结合材料,从哲学角度分析生态安全问题频发
16、的原因获取 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应用 理论 分析(1)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如果违反自然规律,最终也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导致灾害频发 获取 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理论 分析(2)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生态安全问题频发是因为当事人没有从实际出发处理相关问题 命题 室(命题专家的设计)1部分企业无视重金属资源开发规律,致使金属污染事件频发,这说明()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规律具有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D人必须创造规律解析:A
17、、B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答案:C22012年2月29日,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通过每一整点时刻发布各监测点位的主要污染物浓度和AQI以及相应的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为公众了解环境质量、合理安排生活与出行提供参考,这说明()A世界是物质的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解析: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项。答案:D3“以青山绿水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江苏某市原有的工业基础薄弱,如果走传统的经济发展道路,不但难以赶上发达地区,而且会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市委、市政府经过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因地制宜,搬迁有色金属企业
18、,治理老企业污染,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目前,该市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57.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著名的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旅游胜地。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分析该市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做法对我们有何启示?解析:题目要求用唯物论的知识,可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分析。答案:(1)自然界是物质的,具有客观性,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2)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3)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点击此图片进入 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