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型一 分析文本特征作为高考考点的文本特征大多指个体的阅读文本体现出的特征。它具有个体阅读文本的特性,也同时具有传记文本的共性。对文本特征的考查常与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一、掌握文本基本特征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分析传记的文本特征这一题型在高考题中一般为考查文章结构(句段作用)和选材组材技巧。而句段作用题,在具体解题时可以等同于“小说的情节作用”,因为传记可以看作“真实的小说”,因此,这里不再赘述。二、分析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指上述特
2、征在传记中的实际运用。要看某一段或某一部分叙写了传主的什么事迹,这些事迹在内容上对突出传主形象、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等等。分析时要联系前后段落、其他事迹,在整体的视野中确定。跟踪快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不屈的文森特(节选)“我在病中重又见到津德尔特家中每一间屋子,重又见到每一条小路,园子里的每一样植物,四周田野的景色,附近的邻居,重又见到墓地,教堂,我们家房子后面的菜地一切的一切,直到墓地中那棵高高的银叶相思树上的喜鹊巢”从文森特康复后写给提奥的这封信中,我们不仅读到了文森特世界特有的语言,而且也读到他在疾病中所遭受的不可言喻的痛苦。圣诞节那天,提奥找到当地一位新
3、教牧师萨尔。热心的牧师答应照料文森特。生理上的创伤已基本痊愈,但心理和精神的重创却漫延开来。文森特,他原本是多么善良本分的乡下人,同时又“敏感到了神经质的程度”。用不着谈及他对人间友爱的全身心投入,正如我们已经看到,即便对街头的饿狗、地头的毛虫,或者大都市中拉出租马车的马,他都会充满基督徒式的、“同体大悲”的爱心,另一方面他又对诸如癌症之类格外恐惧。1 月 7 日,文森特致信母亲和小妹威廉明娜。自从到阿尔勒后,他给小妹去过十来封信,每次都没忘记请她代向母亲致意。但这次是较长时间以来他亲自写给母亲的第一封信。“尤其在这些日子里,我更是无法抑制对你们的思念。”从 1 月 7 日到 2 月 7 日,
4、文森特画出包扎着耳朵并吸烟斗的自画像雷伊大夫肖像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两幅自画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文森特对自己艺术家身份的声明和捍卫。从第二幅自画像我们看到,文森特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恢复过来,脸上充溢着自信、坚毅、执着的表情,作为艺术家面对自己和世界挺直了腰板。接下来,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病情的频繁复发,使得阿尔勒市民对自身安全产生了忧虑。房东声称要收回黄房子;一个临时的匿名组织声称要将文森特驱逐出境;只要文森特一露面,孩子们就会穷追不舍,以叫骂和欺侮取乐,而家长们则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阿尔勒图书馆管理员朱利安先生回忆说:我还记得唉,我对自己当时的行为感
5、到羞耻自己怎样朝他扔白菜梗!怎么说呢,我们那时还小,而他又是神经兮兮的样子,到处画画,牙齿叼着烟斗,大个子,脊背有点弯曲,眼里是疯子的神情。他不敢正眼看人,似乎随时准备逃跑。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喜欢追逐他。在医院里,文森特再次拿起画笔,画出 4 月春光里阳光明媚的花园和庭院,临摹出几幅自己的罗林老爹肖像,并画出封闭式构图的、具有幽闭感的几幅草丛和黄花从这几幅画中可以看出稍后的名作鸢尾花的雏形。一天,文森特画出雷伊大夫负责诊治的霍乱和天花病房。他一定要把这幅题为“阿尔勒医院病房”的作品赠送给雷伊大夫。大夫根据上次肖像画的经历拒绝接受,但代文森特向正巧路过的药剂师推荐,药剂师则称他没工夫理会这样
6、一团糟的作品。幸好医院的会计随后路过,这幅作品终于勉强赠送出去。若干年后,它为那位幸运的会计带来一笔不小的财富。文森特非人的痛苦还在于,一旦发作过去,他完全与正常人一样清醒,对病中所受的折磨记忆犹新,并完全知道自己曾经做出过什么行为。正因为如此,他越来越害怕症状的复发:“我对疯病恐惧极了。”还在比较早的时候他就自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坦诚明了地告诉萨尔牧师:“我感到与过去大不相同了;我没有能力照看好自己,控制好自己。”他希望能找到一处地方,让他尽量不受干扰地独自生活。萨尔牧师想到阿尔勒北面约 25 公里处的僻静小镇圣雷米,那儿有一所精神病疗养院。文森特表示愿意前往。在他这种舍近求远的选择中,很大
7、程度上包含着对绘画的渴望。在圣雷米,他将发现或再次发现他的鸢尾花、丝柏、星空、橄榄树以及收割者和麦田,同时,他也将在这里进一步遭受疾病的可怕折磨【注】文森特即文森特梵高,出生于荷兰的津德尔特,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后精神失常,间歇性发作并伴有自伤行为,文中提到的病即指此。提奥梵高的弟弟,给了梵高一生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题目:本文是一篇评传,在材料选用和人物描写方面各有什么突出特点?请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抓住一点联系文本加以分析。答:_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只需分析选材或人物描写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即可。本文选材上采用大量原始材料,人物描写方面则多用细节、侧面等描写方法,联系文本具体分析即可。答案:
8、(选材上)直接采用大量的原始材料。如多次引用文森特的书信与对萨尔牧师的诉告以及朱利安先生后来的忏悔等材料,真实地记录了梵高一段落寞的生活及痛苦的心路历程。这样写既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又充分展示了人物丰富而痛苦的心灵世界,给人物涂抹了悲剧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人物描写方面)善于运用心理描写与细节刻画。如两次引用梵高的书信,作为他心灵的独白,真实地再现了传主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世界;以“对街头的饿狗、地头的毛虫,或者大都市中拉出租马车的马,他都会充满基督徒式的、同体大悲的爱心”的细节,表现梵高的善良与仁爱,从而突出其遭遇的不幸。这些心理与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丰满,并引导读者对传主作出
9、客观公正的评价,思考其不幸命运的根源。运用侧面描写。如借朱利安的回忆,来刻画传主的肖像与心理。这种借周围人们的态度及作者的评价从侧面描写人物的手法,不仅强化了人物形象,更有利于读者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体味人物的遭遇与不幸。题型二 赏析选材组材技巧传记选材是有区别的。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塑造人物形象,也有的是两者并举。人物传记在选材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选材典型。写人物传记时要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时,选择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详细记述,把不能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件摒弃或一笔带过。从各种素材中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
10、。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人物一生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二要叙行录言。思想支配行动,行动表现思想。人物思想性格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动也就不一样。记叙人物行动,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的重要方法。因此记叙人物,要选择那些最典型,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行动来写。三要讲究文采。人物传记虽不使用华丽的辞藻,繁琐的描写,多余的形容,曲折的情节,但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当贴切,句子流畅,层次分明,布局合理。一句话,文采还是必须讲究的。人物传记选材组材特点及分析方法一、选材方面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
11、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3传记的材料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小事。二、组材方面1从时序角度思考。通过抓时间词语,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人物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演变过程。2从详略方面思考。组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三、材料运用的作用(一)内容方面:1.都体现传主的精神,有力地突显传主的品格,表现传记的主旨,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2.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内涵;增强文章文化底蕴等等。(二)表达方面:增强
12、文章的表达效果、感染力、说服力;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给人丰富的想象,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等等。跟踪快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一生奔波为诗词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近日封顶。这个占地面积约 500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叶嘉莹今年 90 岁,号迦陵。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是住房,而是有点像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她说,这回终于就要有自己的“家”了。叶嘉莹对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整整四十年的情感。13 岁的她经历了父亲失联,母亲去世的家庭变故,53 岁的她又亲历了晚年丧女的彻骨之痛,生活的多难百折,使她无法享受家的温暖,她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
13、入到自己痴爱的诗教与诗学理论研究中。1974 年,叶嘉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 26 年的故乡北京。“当时的我,曾失望于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做出任何贡献。”关于那次回家,她写下一首 2700 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1978 年暮春,叶嘉莹向国内的教育部门写信,申请回国教书。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 10 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 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她终于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回国讲学。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站在祖国的讲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她仪态高贵,激情四
14、溢,京腔婉转。她喜欢随讲随写,从黑板的这一边,一直写到那一边,满满一黑板的粉笔字,写了又擦,擦了又写。因为过敏的缘故,她的手总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像候鸟一样,叶嘉莹飞来飞去,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里。直到 2002 年,她终于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对于故乡,她终于不再是一个过客。自从回归故土之后,叶嘉莹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繁忙了。一览叶嘉莹的书目,从 1982 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到 2007 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早年间我在患难中,我家里只有个像学生的课桌摆在走廊,有一把小椅子,前腿
15、在地板上,后腿在草席上,我早期的一些文章,看起来富有诗意,其实都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写的。”叶嘉莹淡淡地说着。“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说,古典诗词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之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从 1948 年在北京教中学开始,传承、传播古典诗词这条路,叶嘉莹竟然走了将近 70 年,甚至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间,也没有中断过。在加拿大,曾经跟随叶嘉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洋研究生就有十几位,她还另外带了一班完全不懂中文的洋学生。她用不太标准的英语,用自己对诗词的真实感悟和真诚心,打动了这些洋学生。“我本是一个在讲课时喜欢随意发挥跑野马的人,却要用英语讲课,失去了这一
16、份随意发挥的乐趣。”叶嘉莹这样描述自己在国外讲诗词的尴尬。她还曾为此写过一首七言绝句:“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叶嘉莹始终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诗词中的深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无限的涵义和意境,就很难和外国学生说得通透。”多年来,即便是自掏腰包买机票,叶嘉莹也从未停止奔波,她想将诗词的美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叶嘉莹说,她回来工作已经 30多年了,不是现在才来工作的,只是那个时候大家不注意,“现在忽然间知道了叶嘉莹,这也找你,那也找你,结果我老了,反而更忙了。”她特意说:“有些朋友的要求我不能完全做到,希望得到大
17、家的原谅。”提起叶嘉莹,外界时常为她冠以学者或作家的头衔,但叶嘉莹坦言,自己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学者或诗人。“因为学者、诗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属于个人的,往往只是个人的追求,而我不是,我所做的不是为了我个人。”老人说,“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现已九十岁高龄的叶嘉莹还在为古诗词的推广四处奔走,她倡议要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开设诗歌唱游课,让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吟诵诗词,由此打下一个很好的人文基础。遗憾的是,这个倡议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落实。但叶嘉莹说,她不会因此放弃。题目: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选材来表现传主一生为古诗词奔波的?请结合全文分析。答:_ 答案:教学方面:叶先生早年在
18、国外教授古典诗词,后申请回国从事诗教工作。研究方面: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推广方面:回到中国,她把古典诗词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她提倡让幼儿园和小学开设诗歌唱游课,来推广中国古典诗词。题型三 赏析表现手法从高考考题看,传记类文本考查表现手法主要考查传记特有的表达方式在文本中的运用及作用。考查角度较多且灵活:对选材详略的判断与理解(组材技巧),对比衬托和作用,细节描写的作用,引用手法的作用,叙述方式的作用等。角度一 对比和映衬从两方面分析映衬传主的人物作用一、内容方面1从侧面表现传主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写传主本人,但通过写与传主相关的人、事、物,从侧面表现传主道德性格、特点、品性等。可以使
19、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可以塑造丰满的传主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2内容和情节的需要不交代其他相关的人、事、物,内容情节就不完整,就无法更好地表现传主。只有把传主放到一定的环境中,他的行为、性格才显现其合理性。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内涵,增强文章文化底蕴等。3由点及面,揭示除传主之外更深的主题作者要揭示某种社会道理或者一个大的群体,比如整个民族的某种品质,光凭借传主一个人无法全面地展现,就必须拓展,除了写传主之外,还写其他的人、事、物。这样传主再加其他的人、事、物,点面结合,就可以更全面、更
20、深刻地表现主题。二、结构表达方面有的需要先明确手法对比(映衬),或者明确从结构上的作用,如引起下文、总领下文、承上启下等;再从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感染力、说服力;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给人丰富的想象,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等方面回答。跟踪快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林天宏2006 年 6 月 13 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我问同行的一个记
21、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 1915 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 年,25 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 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
22、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朱启钤于 1930 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
23、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有数据显示,截至 1937 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 206 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 60 周年。6 月 13 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
24、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 3 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摘自 2006 年 6 月 21 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注】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题目: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答:_ 解析:结合文章第段进行分析,写梁思成主要是从侧面表现朱启钤,让读者对传主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了解。答案: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所选事例及分析:第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25、第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第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角度二 赏析引用手法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传记中的引用有哪些类型和作用?引用内容引用效果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
26、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以及传主的话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烘托传主的形象 跟踪快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梁启超面面观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400 多万字的著述,在 33 年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 40 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
27、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 15 天写成一本 6 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善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 1916 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
28、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
29、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广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
30、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苦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的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决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变化的方法而
31、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选自梁启超:趣味人生,有删改)题目: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答:_ 答案: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重人生趣味的特点;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角度三 细节描写和语言特色一、传记中的细节描写有哪些表现作用?1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刻画传主的形象。2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3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4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二、如何分析鉴赏传记的语言特色?1从传记的类别入手: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
32、亲切;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2从语意和句式特点入手:句子中的关键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等,整句与散句、推测与肯定、议论与抒情、祈使与反问等特殊句式,往往有着不同一般的表现力。这些都是分析语言的切入点。3从修辞的角度入手:修辞一般是用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抓住修辞特点,就能从语言的表达效果上加以体味。4从语言风格入手: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跟踪快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林庚:布衣情怀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林宰平,林宰平“生平爱艺术,好朋友,精书法,能诗文”,身在北大,兼职清华,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同为清华国学院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按
33、说,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该是做派十足的世家子弟才对,可是,林庚先生不然。先生少年英发,从国内顶尖的中学毕业后,于 1928 年考入清华大学读物理。两年后,林庚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割舍,于是找到了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不久,他就成了国文系的学生。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他发表了二三十首旧体诗词,在旧体诗词中流连忘返。只是突然有一天,他醒悟到:古典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近极致,无论今人怎么努力,都难免嚼前人嚼过的馍一样的格律,一样的措辞,一样的风格,一样的主题现代人无论有何等的才力和心气,都难以超越古人而另拓疆土。从此,先生开始写起新诗来。没过几日,先生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写出了对
34、现实的不满。先生的新诗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自此,诗人林庚横空出世,声名鹊起。其诗既有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故在众多诗人中独标高格。可以说,如此年少而成就如此大名者,在彼时的清华,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1933 年,著名诗集夜的出版使先生顺利毕业。毕业后的林庚先生,开始担任朱自清的助教。1934 年夏天,东北烽烟渐盛,战火直逼北平。这时,先生下江南了,由北平而南京,由南京而上海,由上海而杭州,一路山水,一路诗文。在这烟雨江南的山山水水中,先生且走且写,且行且歌。可即使身在六朝金粉的江南,他还是不忘烽烟弥漫的北国。经此南行,长居北方的先生与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爆发后,先生作
35、别北平,南下,在厦门大学开始了其严谨的学者生涯。抗战胜利时,先生也完成了其皇皇巨著中国文学简史。此书甫出,文坛为之轰动。先生本是诗人,谈诗论艺自是牛刀杀鸡。其书于楚辞、唐诗、魏晋文章与明清小说,均有新论,笔之所至,蔚成经典,尤其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更成为中国诗论中的经典论断。新中国成立后,清华、燕大文科尽数归并北大。先生与季羡林、吴组缃等齐集燕园。从此,先生在燕南园一住就是大半生。先生绝意俗事,专情研究。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都拒绝;一切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誉,他都不要。他只是固守着自己的大宁静,清清静静、自自在在做着自己的事,全然疏远了外界各种热闹场、
36、名利场。有人说:“先生从不涉足权力名利,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诗歌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修行。”信然!年深月久,因先生的彻底低调,外界竟也将先生淡忘了,真是“山中有高人,世上无人知”了。先生却不以为意,仍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并在 80 岁高龄时出版了意趣盎然的西游记漫话,遂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直令无数内行人士大呼相见恨晚。90 岁那年,先生又出版了新著空间的驰想。先生蛰居燕南园,读书写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萧然自远,既不媚世,亦不怨世,保持着本真自然的心境和生活。那些年,燕南园中常见一位清癯挺拔的老者在园中散步,此公仙风道骨,目光清朗,面色和
37、煦。其时,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先生蔼然颔首。又是一年,快到中秋了。这将是诗人此生的第 96 个中秋。国庆后的第三天,先生独坐窗前,仰望苍天,唯见皓月当空,一层薄薄的月光洒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软软的清辉。先生用他那清瘦的手盛了一汪清辉,静静地把玩着,体会着,脸上渐渐漾出了一丝微笑。“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圆呢?”诗人自言自语。再过几日,就是中秋了。然而,先生等不了了。就在那个晚上,那个月色皎洁的晚上,我们的诗人,去了。(原文有删改)题目: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答:_答案: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月光洒满大地的情景。“软软的”使用精当,化视觉形象为触觉形象,写出了月光的柔和。整个句子通过描写月色,渲染了洁静、清冷的氛围,衬托出了林庚先生超凡脱俗的高洁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