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陵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021.1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宇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典型传播是媒体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
2、的传播样式。在以往,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榜样示范、政策宣传、凝聚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历史功绩不可抹煞;如今,发生了巨大变迁的社会无疑仍然需要极具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内核的精神楷模,而典型传播在现时的社会整合功能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现时社会还是一个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典型的认识与实践功能仍然是有效的”。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越是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引导,典型人物报道可以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面提供多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摘编自麦尚文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材料二:
3、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从历史发展来看,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曾先后以报纸、电影、电视剧为载体,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于焦裕禄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差异。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介再现历史、建构历史的过程,而在信息社会中,大众媒介对历史的再现无疑是建构人们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机制。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不同的媒介形象事实上在建构着不同的集体记忆。因此,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实际上涉及到媒介建构和集体记忆两个方面。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我们知道,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媒体作为政党和政府的喉舌,首先就承载
4、着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中国的焦裕禄是共产党员干部的模范代表,对焦裕禄这一模范人物形象的建构事实上正是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因而,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的、社会的因素联结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它虽然是关于过去的概念,但并不仅仅只指涉过去,它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总是受到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心态的影响,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回到不同时期的具
5、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首先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典型报道。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方面整个社会的阶级意识、革命色彩还很浓厚;另一方面,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典型报道的形式将焦裕禄突出建构为“困境中的英雄”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再到上个世纪90年代电影焦裕禄上映,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步入正轨,社会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业绩。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因此,电影着重建构了焦裕禄严于律已、廉洁奉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6、务”的形象,正是意在通过这一集体记忆来重新拉近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的电视剧焦裕禄所建构的焦裕禄形象及相应的集体记忆又是如何与当下的现实语境相契合的呢?细细究之,也不难发现其内在关联。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浪潮如今正势不可挡地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领地却多有荒芜。电视剧焦裕禄将另一种人生哲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剧中,焦裕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可以说,他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理想的执着正是当下物欲社会所最缺乏的一种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当时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现状却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电视剧
7、焦裕禄通过诸多细节讲述了作为党员干部的焦裕禄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他在寒冷的冬夜给偏远的公社送去棉衣,他亲力亲为给老百姓解决买煤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细节进行影像还原,焦裕禄形象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剧中得以凸显,而这种精神无疑是对当下党员干部的一次心灵洗礼。综上所述,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表征的不仅仅是时间流逝所带来的变化,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透过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就当下而言,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这方面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期昐,通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
8、给我们的财富,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摘编自蔡琪、曹慧丹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发展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有关“典型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为一种媒体传播样式,典型传播的历史功绩不可抹煞,也契合当今社会对精神楷模的需要。B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就是一次不断变化的典型传播,是由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决定的。C目前,我国社会同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转型速度快,因此,典型传播的存在是很必要的。D这种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塑造,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力量支撑。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集体记忆既指涉过
9、去,把过去和现在相连接,它的建构一定会与当时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B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而这种大众媒介又始终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C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这成为电影焦裕禄重构焦裕禄形象的重要原因。D电视剧焦裕禄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抑制的是消费主义的无节制的物欲追求。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媒体塑造典型形象除了能够借以倡导主流价值,同时也为人们情感诉求提供了渠道。B焦裕禄这一媒体形象的集体记忆关联着文化的、社会的因素,并将现在与过去相联结。C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如果始终以某一种媒介为载体进行建构,就不会出现
10、侧重点的差异。D在新的时代,如果重拍以焦裕禄为主角的电影,他的媒介形象应该还会有新变化。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如果将来再拍有关焦裕禄的影视作品,来重塑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应从哪些方面加以借鉴?请结合材料进行归纳。(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桥边的老人海明威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嘠嘠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拋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
11、走不动了。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还有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我凝视着浮桥,眺
12、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
13、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没有。”“那它们会飞
14、出去的。”“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的“我”感情抒发真挚、感人,通过与老人的谈话以及他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
15、B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对与“我”交谈的格格不入的失落和对家园的留恋。C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和一个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D老人最后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只是”二字交织着一种既“怨”又“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则力图展现面对困难时“人的精神的尊严”。B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他
16、对动物充满了爱心,其形象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C文中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表现出他的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D小说的结尾说“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淡淡几笔写景,烘托出一个疲惫不堪的孤老头在战火纷飞、人们竞相逃命时那孤独而悲凉的内心世界。8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以及那个坐在桥边的老人,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9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创作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上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
17、(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昂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礼部右侍郎丘浚进所著大学衍义补,上览之甚喜,擢礼部尚书,仍命礼部刊行。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马文升条时政
18、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五年五月,遣廷臣赍内帑银,赈杭、嘉、湖大水。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鳌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太监李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痘殇,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鸩死。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上怒,籍没之。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故辞耳。”上默然。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
19、。”翼日,上崩。谷应泰曰:孝宗恭俭仁明,勤求治理,置亮弼之辅,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士,绝嬖幸之门。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B先是/大学土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C先是/大学土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D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
20、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礼部,掌管礼乐、祭祀、学校、科举等,长官为礼部尚书。B经筵,封建帝王为自学经史而特设的讲经论史的御前讲席。C庚寅,为天干中的庚与地支中的寅的搭配,文中用来纪年。D叩首,伏身跪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着地。俗称叩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明孝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不仅将邪恶的佞臣放逐、斥退,而且还任用贤能,采纳建议改正自己的错误。B明孝宗能人尽其才,用有威望的王恕做吏部尚书,用善于讽谏的马文升做左都御史,用敢于直谏的王鳌做侍讲。C明孝宗重视国
21、家安全,曾征调时任两广总督的刘大夏来京担任兵部尚书。大夏在两广任上时,两次请辞皆未获准。D明孝宗在弥留之际,让刘健等大臣接受遗命,让他们教导太子改正贪图安逸享乐的毛病,让太子成为好君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2)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上怒,籍没之。14谷应泰说:“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
22、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注: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B首联“参横斗转”既照应诗题,也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之意。C尾联作者说九死不恨,意为无恨也无希望,表达遭贬蛮荒的悲戚无奈和心灰意冷。D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23、16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将进酒中蕴含着李白丰富的感情,有“长醉不复醒”的消极反抗,有“_,_”的自信乐观豁达,有不愿“摧眉折腰”的气节。(2)老子四章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_”、“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_”、“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3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霸岸等字。”在古诗词中,表达思念、思
24、乡情感时,不直接用“书信”,而用其他事物来代替,比如:“_,_”等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微型小说大都篇幅短小,但要求结构完整,有_之感。一部作品开头和中段精彩,如果结尾贫弱,就成了_,令人扼腕。人人皆知的莫伯桑的项链的结尾,就有着_的艺术效果。当那个为图一时虚荣,弄丢了项链而付出10年劳苦的玛蒂尔德,听到项链的主人说:“哎哟,我可怜的玛蒂尔特!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500法郎”读者无须沿着故事再往下联想,只要掉过头来回味整个故事,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种种偿还债务的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
25、的深入感受。这样,小说在最后一刻把读者放到故事和思想的核心中去,读者才能感到意蕴无穷,余味不已。虽然不是所有好的小说都必定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但长着一个令人_的尾巴的小说,必定是一篇好小说。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一气呵成 狗尾续貂 发人深省 拍案叫绝B一挥而就 狗尾续貂 引人入胜 拍案叫绝C一气呵成 画蛇添足 引人入胜 叹为观止D一挥而就 画蛇添足 发人深省 叹为观止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偿还债务的种种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的深入感受。B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偿还债务的种种
26、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的感受。C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种种偿还债务的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的感受。D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种种偿还债务的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的深入感受。20请根据语段内容,补写下面三段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5分)大前提:_小前提:_结论:所以项链是篇好小说。(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砚台是用来研墨的器具,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砚的历史悠久,_。唐朝韩愈作毛颖传,称砚为“陶泓”;唐朝文嵩作即墨侯石虚中传,从此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如王迈诗云:“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27、。”苏轼为产于婺源龙尾“万石君”的名字亦流传开来。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_,逐渐演变为精致的艺术品,_。古人常以砚比德,俗谚也有“砚田有谷,耕之有福”的说法。民间常把祖传的砚作为家山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人们还认为砚是文人秀士或达官显贵的宝器,有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 )。砚虽小,却承载着泱泱大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千载不衰,传万代不朽,是我国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21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人们将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B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被人们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C
28、方寸之砚台,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D方寸之砚台,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4)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5)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以上五句话都出自本学期我们学习的论语礼记道德经等先秦诸子散文。通过学习,我
29、们感受到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领会到了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认识到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民众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也明白了很多立身处世的道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校将组织以“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学习讨论会,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B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项,原文表述为“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
30、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2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项,“这种大众媒介又始终受制于经济力量”错,原文是“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它的受制于某某是有条件限制的;C项,“必然会滋生”错,于文无据。原文为“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没有说“必然会滋生”;D项,“抑制的是消费主义的无节制的物欲追求”错误。这里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对应的是官与民之间的关系问题。3C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就不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错。结合“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
31、”“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剧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透过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等分析,媒介载体的变化只是表象,焦裕禄的媒介形象,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折射,随着时代的发展,侧重点肯定会出现差异的。4材料二思路清晰,首先提出媒介形象的建构变化涉及媒介建构和集体记忆两方面原因的观点。然后具体阐释焦裕禄形象在不同年代呈现的侧重点不同。最后指出焦裕禄形象建构的本质是社会的镜像折射。(4分。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5要传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和情感诉求的渠道。要有一
32、个鲜明的精神主题,并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要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人物过去的事件为解决当下问题做出回应。(6分。每个要点2分)6D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文中的“我”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B项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不是对与“我”交谈的格格不入的失落,而是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C项,“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错。这篇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一个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7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项,“表现出他的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错。多次谈
33、及猫,是因为挂念和担心;不挪动离开,不是因为反应麻木,而是因为他的疲惫和对前路的茫然,对命运的绝望。8真实地描绘出了大战在即、人们仓皇逃命的混乱景象,表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他人的紧张慌乱与老人的纹丝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着重突显主人公的形象。在结构上,引出了后文“我”对他的关注,进而与之攀谈起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每个要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本题考查分析文中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文中某情节的作用,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其作用。(1)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
34、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这样的场景表现了人们的紧张与慌乱,真实地描绘出了大战在即、人们仓皇逃命的混乱景象,表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2)在人群、车队蜂拥过河时,“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从老人“衣服上尽是尘土”可知,因为战争到来,老人已经逃了很远的路。此时,老人疲惫劳累至极,以致他坐在桥边不走了,也就是走不动了。他人紧张慌乱的与老人的纹丝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着重突显主人公疲惫、孤独、无助的形象。(3)当“我”完成
35、任务后,又从桥上回到原处时,我发现“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大战即将到来,敌人快速推进,他人慌乱逃命时,只有老人孤独无助地依然坐在桥边,这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才有了下文“我”和老人的交谈,也才有了“我”的询问,以及老人的回答,进而了解了老人的情况。所以,开头第一节的描写引出了后文“我”对他的关注,进而与之攀谈起来。同时,作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何别人都在慌忙过桥,只有老人“纹丝不动”,显然,这个悬念的设置,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9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导致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感知人物,挖掘小说的内涵。
36、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小说没有交待老人的过去和结局,仅仅截取了一个战前的场景,叙述了一段老人与“我”的对话,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简约的“电报体”语言风格。小说语言凝练简洁,不事渲染,多用短句,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引人遐思。(每个要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的能力。此题要求分析海明威小说的“冰山理论”,实际是分析海明威的小说的特征。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从人称的选择叙述视角、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角度作分析。(1)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有限叙述视角。小说中“我”的一系列看似平静简单的对话与动作中,也暗藏着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我”边问老人,边“注视着浮桥
37、的另一头”,看到“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看来这里即将成为战场,老人再不走就太危险了。“我”对老人的话不大关心,恰恰是对老人命运的最大关心。所以当读者从“我”的眼中看到老人“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时,便会强烈地感受到老人的疲劳至极以及思念故乡之苦,还有对未来的迷茫、求生欲望的淡薄,通过“我”的眼睛似乎能看到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所以,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第一人称的叙事带给读者真实感,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去感知人物,挖摒小说深刻的反对战争主题,并表达对遭受战争迫害的人们的同情。(2)这篇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8、小说没有交待老人的过去和结局,只是截取了桥边因战争来临拥挤、紧张、慌张的人群逃亡和一位纹丝不动坐在桥边的老人的画面和“我”和老人的一段对话这样“小”的事情,反映了宏大的战争主题。所以,桥边的老人是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4)这篇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显示了小说语言凝练简洁,不事渲染,却包含深刻的内容战争不是人民发动的,而是政治家的阴谋。“噢,它们大概挨得
39、过的。”“你这样想吗?”“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文中“我”与老人的对话多用短句,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老人絮絮叨叨告诉“我”他的“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等动物时,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老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10B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在此之前,大学士万安结交万贵妃兄弟,推荐奸僧继晓来巩固自己受宠的地位。皇帝在做
40、太子时,熟知他的恶行,不久科道衙门纷纷上奏章弹劾他,于是下令罢免使之离开。“万贵妃”是“兄弟”的定语,作“结”的宾语,主语为“大学士万安”,独立成句;“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中承前省略主语“大学士万安”,这是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据以上分析排除DC。“上在东宫”中,“上”是主语,“在”是谓语,“东宫”是宾语;“稔闻”意思是“素闻”,即“一向听说,熟知”,属于偏正短语,“稔”作“闻”的状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11C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中用来纪年”错,原文“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意思是“五月,帝生病。庚寅这天,召见大学土刘健等人接受临终遗命
41、。”由此可见庚寅为在文中被用来纪日。12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敢于直谏的是马文升,善于讽谏的是王鳌。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新天子应当知晓耕种收获(农业劳动)的艰难,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迷惑皇帝的心灵呢!(4分。“稼穑”“岂宜”“渎乱”各1分,句意1分)(2)皇上下令搜查李广的家,搜出他受贿的账本,皇上大怒,登记并没收了他的家产。(4分。“纳贿”“簿籍”“籍”各1分,句意1分)14第一问:君主用人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任用贤能国家就安定,任用小人国家就危机四伏。第二问:告诚后世君主要亲贤臣,远小人。(3分。第一个要点2分,第二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本
42、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重要句子含义,归纳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要分析这句话说道理,首先要理解这句话意思。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君主任用贤人斥退小人之间,关系到国家的安定,这不能不审慎啊。前文“孝宗恭俭仁明,勤求治理,置亮弼之辅,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士,绝嬖幸之门”意思是说“孝宗恭顺节俭仁德贤明,辛勤地寻求治理之道,设置贤能的辅佐大臣,召见敢于直谏的大臣,寻求品行端正的士人,断绝邀宠的门路”,再结合前文,孝宗皇帝即位即“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任用王恕、丘浚、马文升、刘大夏,罢免万安,“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籍没之”,在临死前“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嘱咐这些大臣“东宫
43、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由此可见世上确实有小人和贤臣,只是看君主怎么任用,任用贤臣国家就安定,任用小人国家就会出现危机,可见君主用人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由以上信息可知,谷应泰意在告诫后世君主做到亲近贤臣,远离小人。15C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C项,“悲愤无奈”和“心灰意冷”错,“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本诗表现了诗人遇赦的喜悦心情和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16热爱生活,坚强勇敢,面对厄运和挫折,不消极不屈服,充满信心和希望。品性清明高洁,受尽磨难,依旧保持。乐观豁达,超然豪迈,把九死一生
44、的贬谪经历当做一次奇妙的远游。(6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注释中说“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该诗回顾了诗人被流放到南方的经历,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首联“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
45、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热爱生活,坚强勇敢,面对厄运和挫折,不消极不屈服,充满信心和希望。颔联“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此句深层含义是你们那些“居心不净”的小人掌权,“滓秽太清”,弄得“苦雨终风”,天下怨愤。如今“云散明月”,还有谁“点缀”呢?且“本澄清”一句也大有深意,它暗示出诗人品性清明高洁,受尽磨难,依旧保持。尾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九死”,多次死去的意思。“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把九死一生的贬谪经历当做一次奇妙的远游,写出了诗人的乐观豁达,超然豪
46、迈。17(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九层之台,起于累土。(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等等。(每空1分,共6分)18A 本题考察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能力。第一处,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多指写字、写文章、画画快。根据前文“要求结构完整”选用成语“一气呵成”;第二处,画蛇添足: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多此一举。狗尾续貂:指封官太滥。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根据前文“开头和中段精彩,如果结尾贫弱
47、”,选用成语“狗尾续貂”;第三处,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发人深省: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根据后文所说项链结尾“那个为图一时虚荣,弄丢了项链而付出10年劳苦的玛蒂尔德,听到项链的主人说:哟,我可怜的玛蒂尔特!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500法郎”选用成语“发人深省”;第四处,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此处是说但长着一个令人非常赞赏的尾巴的小说,必定是一篇好小说。选用成语“拍案叫绝”。19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划线句子存在以下语病:一是语序不当,“种种”修饰的是艰辛,所以“种种”调至“艰辛”前面;二是重
48、复赘余,“加深”和“深入”重复,删除“深入”。A重复赘余,“加深”和“深入”重复,删除“深入”。C语序不当,“种种”修饰的是艰辛,所以“种种”调至“艰辛”前面。D语序不当,“种种”修饰的是艰辛,所以“种种”调至“艰辛”前面。重复赘余,“加深”和“深入”重复,删除“深入”。20大前提:一个有精彩结尾的小说一定是好小说。(3分)小前提:项链有一个发人深省的结尾。(2分)本题考察学生演绎逻辑推理能力。“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小前提,且两个前提包含共同词项,一个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本题已经给出“三段论”的结论,要求根据
49、语段内容,补写下面三段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结论“所以项链是篇好小说”,项链是篇好小说必须要有一个小前提,根据语段“人人皆知的莫伯桑的项链的结尾,就有着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当那个为图一时虚荣,弄丢了项链而付出10年劳苦的玛蒂尔德,听到项链的主人说:哎哟,我可怜的玛蒂尔特!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500法郎读者无须沿着故事再往下联想,只要掉过头来回味整个故事,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种种偿还债务的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的深入感受”得出项链是篇好小说的小前提“项链有一个发人深省的结尾”;“三段论”的小前提是附属于大前提的,且两个前提包含共同词项。在结合“虽然不是所有好的小说都必
50、定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但长着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尾巴的小说,必定是一篇好小说”可以得出大前提“一个有精彩结尾的小说一定是好小说”。21C 语段的描写对象是砚台,根据对象一致的原则,排除A、B两项。介绍砚的文化内涵,先介绍其作为家山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后介绍其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分别照应人们美好的心愿和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民情民趣。根据前后照应的原则,排除D项。22(6分)示例:古人对它的称谓可谓多矣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四、作文(请参照高考阅卷标准)附参考译文: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日,皇太子继承皇位,下诏大赦天下,将第二年改为弘治
51、元年。过去朝廷中邪恶奸佞的臣子,几乎全被放逐斥退。冬天十月,皇帝召见退休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当时王恕很有威望,他担任吏部尚书,考核选任官吏的制度多有改革。在此之前,大学士万安结交万贵妃的兄弟,推荐奸僧继晓来巩固自己受宠的地位。皇帝在做太子时,熟知他的恶行,不久科道衙门纷纷上奏章弹劾他,于是下令罢免使之离开。礼部右侍郎丘浚进献他所著的大学衍义补,皇帝读后,非常高兴,提拔他为礼部尚书。还下令礼部刊印发行。弘治元年春正月,皇帝召见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让他担任左都御史。二月,皇帝耕种完籍田,宴请群臣,教坊用杂技表演侍奉,有人说出污秽的语言。文升表情严肃地说:“新天子应当知晓耕种收获(农业
52、劳动)的艰难,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迷惑皇帝的心灵呢!”立即斥退他们。马文升分条陈述十五件政事,皇帝高兴地采纳了这些建议,全部实施推行。弘治五年五月,派遣朝廷臣子带着内库的银两,赈济杭州、嘉州、湖州三地严重的水灾。弘治十年二月,上多次游玩宫中后花园,侍讲王鏊担任御前讲席,讲周文王不敢沉溺于游玩田猎的事。皇上醒悟,采纳他的劝谏。太监李广凭借旁门邪道受到宠幸任用,权势压倒朝廷内外。正赶上年幼的公主因为水痘夭折,太皇太后归罪于李广。李广恐惧,饮毒酒而死。皇上下令搜查李广的家,搜出他受贿的账本,皇上大怒,登记并没收了他的家产。召见两广总督刘大夏让他担任兵部尚书。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
53、,皇命下达,人心悦服。在此之前,大夏在广东、广西任上,一年中两次请求离任,都没有被批准。在朝廷谢恩之后,皇帝回到帷殿召见询问他说:“我一向重用你,你却多次以病为借口推辞,为什么呢?”大夏回答说:“臣年老并且有病,所以推辞。”皇帝沉默不言。五月,帝生病。庚寅这天,召见大学士刘健等人接受临终遗命。皇帝说:“太子聪明,只是年纪幼小,喜好安逸享乐,各位先生一定要用正道辅佐他,让他做贤德的君主。”刘健等人都叩头说:“臣等怎敢不尽全力。”第二天,皇帝去世。谷应泰说:孝宗恭顺节俭仁德贤眀,辛勤地寻求治理之道,设置贤能的辅佐大臣,召见敢于直谏的大臣,寻求品行端正的士人,断绝邀宠的门路。世上难道有没有小人的时候吗?君主任用贤人斥退小人之间,关系到国家的安定,这不能不审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