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遂宁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分别于1787年、1871年、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三国宪法的相同点主要有实行责任内阁制 成熟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议会都是两院制 促进了本国社会的发展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近代美、德、法三国宪法分别是1787年、1871年、1875年宪法,议会都是两院制,都促进了本国社会的发展,正确,故选A;美国、法国没有实行责任内阁制,德国1871年宪法确立的是不完善、不成熟的代议制,排除,故排除BCD。2.1787年宪
2、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以下图示符合联邦制内容的一组是(注:大圈代表联邦政府,小圈代表各州)A. B. C. D. 【答案】D【解析】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来自于各州,但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故答案为D项。A项的喻意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各自独立,B项的喻意是州政府的权力来自于联邦政府,C项的喻意是州政府的权力包含在联邦政府之中,均与1787年宪法规定的联邦制的内涵不同,排除。点睛:美国联邦制实际上是一种联邦和州的纵向分权,联邦和州在各自权限范围内都享有自由行动的权力。当然,联邦地位高于各州。合众国的宪法、法律和同外国缔结的条约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各州必须遵守。州可以有自己的宪
3、法或法律,但是,凡同联邦宪法、法律和条约相抵触者一律无效。美国通过联邦制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3.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重返一些大学的校园,马克思主义文献电子数据也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马克思著作读书会、马克思秋季学校吸引着求知者的目光。西方社会每遇到一次危机,就会引发一场“马克思主义研究热”。这说明A. 马克思主义深受欧洲民众普遍关注B. 欧洲国家普遍重视马克思主义研究C. 马克思学说在当今仍具有时代价值D. 马克思主义研究热已是学界新潮流【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当今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西方社会每遇到
4、一次危机,就会引发一场“马克思主义研究热”,说明马克思学说在当今仍具有时代价值,故选C;A项错在“民众普遍关注”,排除;B项错在“欧洲国家普遍重视”,排除;“马克思主义研究热”不是学界新潮流,排除D。4.下表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列宁对于共产主义革命所持的观点,据此理解准确的是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A. 恩格斯认为革命将首先在一国获得胜利B 无产阶级革命应注重理论创
5、新C. 列宁认为革命将首先在发达的国家爆发D. 列宁主义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答案】B【解析】【详解】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应在多个国家同时发生,列宁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列宁发展了恩格斯的学说,说明无产阶级革命应注重理论创新,故选B;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应在多个国家同时发生,排除A;列宁认为革命可能首先在不发达的国家爆发,排除C;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原理,D错误,排除。5.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是A. 美国原生型B.
6、 英国感应型C. 德国次生型D. 中国感应型【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等,现代化模式中,中国是传统君主国,是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属于感应型,故D正确;现代化模式中,英、德国应属于原生型,美国属于次生型,A、B、C对应不正确,排除。【点睛】6.对于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A. 两极对峙推动科学技术发展B. 不同制度国家相互借鉴发展C. 两极对峙避免了“核战争”D. 美苏均势维护了世界和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漫画的形式考查美苏两极格局,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图片内容美苏两国核武器分
7、列两边和文字“绝不使用,因为敌人会报复”,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两极对峙避免了“核战争”,故C项正确;A、B、D三项对漫画解读错误,应排除。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漫画的仔细观察,抓住文字信息“绝不使用,因为敌人会报复”,结合漫画的特点和所学知识解答即可。7.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演说中说:“25年前,我们当时在军事上是世界第一。当然,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处于世界第一。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现在美国已不再是唯一的世界第一流国家,世界上也不再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据此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A. 世界格局已经呈现多极化趋势B.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已丧失C. 世界上出现了更多的超级大国D
8、. 美苏两极格局正趋向终结【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崛起、西欧联合、中国振兴等,使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有力地冲击了美苏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因此说“现在美国已不再是唯一的世界第一流国家,世界上也不再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故选A;BC不符合史实,排除;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8.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再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A. 因时耕作,集体劳动B. 分工细致,
9、技术先进C. 重视农时,精耕细作D.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犁廉耕细”“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可知是对农业的精耕细作,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集体劳作,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农业的分工,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精耕细作,不是男耕女织,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农业的精耕细作。由材料“耕耱技术”技术的记载可知反映的是农业的精耕细作。9.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知杭州。刚上任不久,杭州大旱,随即“湿疫”疫情四起。他带头并号召富豪捐款修建名为“安乐坊”的医院,“作饘粥,药饵,遣吏挟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续资治通鉴长编),可见
10、A. 宋代各种疫情灾害频发B. 宋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C. 政府主导抗击湿疫疫情D. 宋朝开始中药治疗疫疾【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苏轼任杭州知府时杭州发生的“湿疫”疫情,他组织富豪捐款修建医院抗击疫情,说明政府主导抗击湿疫疫情,故C正确;材料只是体现1089年这一年的疫情和自然灾害,故A说法错误; B与材料无关; 早在东汉张仲景就用中药治疗疫疾,D说法错误。10.明朝中叶以后,缙绅地主迅速崛起。他们凭借政治特权,大肆兼并耕地,造成“子粒不归于公廪”。这一现象A. 壮大了自耕农的队伍B.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 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D. 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人【答案】D【解析】【详解】
11、材料反映缙绅地主迅速崛起,利用特权,导致地租没有收归国库,故D符合题意;土地兼并造成自耕农大量破产,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商品买卖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11.史识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是以科学的史现作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的科学的结论和认识。下列属于“史识的是A. “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B. “明代织工曰:吾业虽践,日佣为钱二百缗,”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 “苏州织造是“江南三织造”之一,主要任务是为皇家提供织绣产品D.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高峰,最远到达红海地区
12、”【答案】B【解析】“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AC是史实,B是史识,D是史论,故选B。12.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前,沪上未有纱厂织布,纱线均手车所纺广西贵县在清光绪中叶以前“衣料多用土货,县属比户纺织”、“一丝一缕,多由自给”、“土纱亦为畅销”1894年江苏通州,乡人尚未行用机纱,其时布商收布,凡见参用洋纱者,必剔除不收A. 传统经济堡垒固守B. 洋务运动收效甚微C. 民族工业方
13、兴未艾D. 实业救国思潮涌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纱线均手车所纺”、“一丝一缕,多由自给”、“土纱亦为畅销”、“其时布商收布,凡见参用洋纱者,必剔除不收”可知,材料反映了传统手工纺织业的根深蒂固,故选A;洋务运动创办企业使用机器生产,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近代民族工业使用机器生产,材料反映的是传统手工纺织情况,排除C;材料信息与实业救国思潮无关,排除D。13.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B. 中国逐渐被卷
14、入世界市场C. 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D. 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从材料时间“19世纪4060年代”可知,中国受到了列强入侵,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逐渐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答案选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4.民国初期,(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
15、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这反映了当时A. 中国的经济管理与体制建设向法制化转型B. 北洋军阀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C.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发展实业D. 民族工商业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民国初期商业法规的完善以及制定法规时结合本国国情,并借鉴外国法规,这体现了国家的经济管理与体制建设向法制化转型,选项A正确;材料未反映出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排除B;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民国的政治体制,而非发展实业,选项C排除;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15.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
16、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 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 但却将其设在湘潭。这些举措( )A. 有利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B. 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C. 创造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历史最高纪录D. 考虑了国防建设的需要,为后来的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的理解能力。首先由“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判断这一时期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大多数设在湖南”“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电工器材厂“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可见这种选择是出于国防的考虑。在抗日战争中,
17、这些工厂保证了军需物资的供应,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故D项正确。全面控制不是以地域作为标准的,故A项不正确;这些经济建设布局的改变并不能缓解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故B项错误;题干未涉及经济增长速度,故C项不正确。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为抗日战争做了准备16.下图为中国漫画先驱丁悚百美图中的一幅,画中诗为“佳期约定故迟迟,转眼宵深到子时。壁角电铃微响处,暂凭一线话相思。”这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A. 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B. 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改变C. 传统伦理观念彻底颠覆D. 社会生活习俗日趋文明开化【答案】D【解析】根据“壁角电铃微响处,暂凭一
18、线话相思”可知当时中国出现了先进通讯手段-电话,说明社会生活习俗日趋文明开化,故D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妇女的电话通讯,无法体现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改变,排除A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传统伦理观念,并且“彻底颠覆”表述绝对,错误,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壁角电铃微响处,暂凭一线话相思”,联系所学近代通讯技术的进步分析解答。17.下列对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B.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C. 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D. 有利于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D【解析】【详解】这是一个逆向思维的
19、题目,要选择不符合题意或史实的选项。结合史实可知“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落实到“一五”计划期间,投资建成600多个大中型项目,大量重工业项目从无到有, A、B项说法符合史实,一些重工业比如钢铁、飞机、汽车、机床等企业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防能力和科技水平,C项正确,而早在1952年底,我国工、农业产值就已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所以D项不符合史实,是本题的答案。18. 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A. 显示出农业合作化
20、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 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 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 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1958年单位亩产量的惊人纪录是“浮夸风”的表现,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生产情况,农业合作化运动并不能正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率有作用,那作用也是有限的,并不可能出现“惊人”的结果。在当时的中国关于农业科技方面并没有显著的科技成果和应用,故C项也是错误的;虽然数字虚假,含水成分大,但反映出当时人民迫切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心态。考点: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
21、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如图反映了19611985年全国集市数量变化的态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改革开放的开始B. 经济环境变动C. 人口总量的膨胀D. 左倾错误的升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国内经济环境变化,市场和商品活动即集市的数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B项正确;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开始的,A项无法整体解释问题;人口总量增长不是影响19611985年全国集市数量变化的态势的主要因素,C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20.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的牵引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
22、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有农民土地所有权的确立政府与企业关系的调整市场与计划调节方式并用分配方式转变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确保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农民获得的是土地使用权,不是土地所有权,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和企业关系,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正确处理市场和计划调节方式,正确;改革开放以来分配方式由原先计划经济分配为主到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形式,正确,选择C项正确。21.“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
23、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旨在说明全球化A. 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利益B. 导致英美两国走向衰落C. 对各国都是机遇与挑战D.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信息说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故C项正确;A不符合题意;B用词片面;中趋势不符合题意。考点: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影响【详解】22. 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
24、货币总量设为100,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m)设为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n)设为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上升为1000,那么,下列关于m、n的四组数据的推理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A. m900,n100B. m800,n200C. m600,n400D. m400,n600【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解读题干,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本质上考查新航路开辟后所带来的“价格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了价格革命,货币贬值。在价格革命中,新兴的资产阶级获得暴利
25、,传统的封建主阶层逐渐没落。根据材料分析,得出结论:m比例变小,n比例比大。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错误,排除ABC。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价格革命”与传统封建主阶层的没落23.有学者认为:“到19世纪中叶,大量数字说明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A. 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B. 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C. 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D. 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
26、发展现代经济【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来看,英国人认识到工业革命带来的贫富分化现象是不正常的,即社会文明进步应当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人对贫富分化现象严重的反思,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工业革命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人认识到贫富分化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即认为工业革命应推动社会整体均衡发展,排除D项。24.某博物馆陈列着三张图片。下列按图片排序对应的信息,全部准确的一组是A 哈格里夫斯、富尔敦、卡尔本茨B. 人工动力、蒸汽动力、内燃机动力C.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
27、10年代、19世纪60年代D.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珍妮纺纱机使用人工动力,早期机车使用蒸汽动力,早期汽车使用内燃机动力,故选B;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A对应错误,排除;德国人卡尔本茨在1886年发明汽车,C对应错误,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D对应错误,排除。25.下表反映了人类历史上生产力发展的历程。这说明时间工具经济要素的变动公元前4世纪铁器的使用小农经济逐步形成18世纪末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的普遍出现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集团公司日益增多20世纪中叶第三次科技革命自动控制系统问世A.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逐步降低
28、B. 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C. 生产工具革新激化劳资矛盾D.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创新【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铁器的使用促使个人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工厂普遍出现,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集团公司日益增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革,第三科技革命促使自动控制系统问世,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再次创新。这些都说明科技进步对生产组织创新的推动作用,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生产的社会化是指生产要素来自社会而非局限于一个单位,强调的是生产的广泛性,材料并未体现;B选项错误,经济管理体制是指经济管理的政策以及制度,主要是政府行为,材料并未体现;C选项错
29、误,材料并未体现劳资矛盾的激化。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26.人口迁移是人类历史上的常见现象,人口迁移的过程既是不同生产方式传播交流的过程,也是不同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人口迁移,呈愈演愈烈之势。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同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边疆和内地联系加强,城市工商业繁荣,赋役制度的改革等成为了自发的人口迁移运动的推力和拉力。迁移的种类,基本分农垦型、商贩型、工匠及佣工型三大类,其中,农垦型指流向(东北、内蒙、新疆、云桂黔、台湾及东南等)边地或(内地各省区)山区,开垦土地,务农为生
30、计的迁移,这是迁移的主流。“长期的超省际移民和大量开山垦荒”,大大拓展了全国耕地面积,生产了足以维持三四亿人口的粮食。“农桑本业人余于地,不能耕种者,不得不逐末谋生”,也推动人口流向异地城乡。清代中期的工商业空前繁荣,与大量过剩农村人口广开谋生路,从事各项非农产业密切相关。摘编自清代中期的人口迁移(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与历史影响。材料二 1949年解放后,大批的军人就地复员。大规模的建设开始后,很多农民就到城市做了工人。当时北方建了很多大规模的棉纺厂,很多农民、女工就进了城做了工人。还有很多人支援东北重工业,所以也有大批的流动。北京成为首都以后,文化名人、服
31、务业都到北京去了。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2)从1949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什么?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三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表时间1750年1800年1850年城市人口(%)21.0%27.5%52.0%农村人口(%)79.0%73.5.0%48.0%引自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3)归纳材料三的现象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答案】(1)特点:人口迁移重要动力是人地矛盾突出;分三种迁移类型,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其中传统农业仍占主流;存在向边地和商品发达城市流动两种走向,以边地为主;影响:缓解了人口压力;促进边地开发;加快民族
32、融合;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人口合理分布,弱化地区不平衡;促进工商繁荣,有利资本主义萌芽;推动城市发展、城镇化。 (2)主要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边缘到中心。原因: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经济建设(“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工业化开始起步也可)。(3)现象: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农村人口。原因:圈地运动的进行;工业革命的推动。【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得出人口迁移重要动力是人地矛盾突出;根据“迁移的种类,基本分农垦型、商贩型、工匠及佣工型三大类,开垦土地,务农为生计的迁移,这是迁移的主流”得出分三种迁移类型,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其中传
33、统农业仍占主流;根据“农垦型指流向(东北、内蒙、新疆、云桂黔、台湾及东南等)边地或(内地各省区)山区”得出存在向边地和商品发达城市流动两种走向,以边地为主;影响:根据“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得出缓解了人口压力;根据“农垦型指流向(东北、内蒙、新疆、云桂黔、台湾及东南等)边地或(内地各省区)山区,开垦土地,务农为生计的迁移,这是迁移的主流”得出促进边地开发,加快民族融合,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还可从有利于人口合理分布,促进工商繁荣,推动城市发展、城镇化等角度分析总结。 (2)主要方向:根据“很多农民、女工就进了城做了工人”得出从农村到城市,从边缘到中心。原因:根据“大规模的建设开始后,
34、很多农民就到城市做了工人”得出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3)现象:从英国城乡人口变迁数据看出,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农村人口。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圈地运动的进行,工业革命的推动等角度分析总结。27.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私田”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杨宁一历史学习
35、新视野新知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材料二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6%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0%消费水平农村8.9%城镇4.5%整理自中国经济年鉴(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政策性因素。材料三 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的史实依据。【答案】(1)变
36、化:由井田制(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的增多。(2)历史信息:城乡居民家庭收入与消费水平均有所提高;农村居民年增长率超过城市。因素: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依据:1992:“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或WTO)。【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得出由井田制(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原因:根据“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结合所学得出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的增多。(2)历史信息
37、:根据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数据看出,城乡居民家庭收入与消费水平均有所提高,农村居民年增长率超过城市。因素:结合所学,可从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分析总结。(3)依据:可从“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说明以1992年分期的依据;可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说明以2001年分期的依据。【点睛】28.当今世界上主要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产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美国宪法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而且在实施中也变
38、成了一种妥协的机制。它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对美国社会在地域、群体等各方面多元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办法是让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多方位、连续不断的“谈判”而达成妥协,使不同的群体均可从中实现利益分沾和共享,而不必走上推翻宪政的极端道路,从而保证了宪法能够面对不断出现的现实挑战,适应不断发展变动的社会。李剑鸣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材料二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
39、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的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的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材料三 美国此刻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对美国民主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拥有最大的力量,也就是对未来负有令人敬畏的责任。万一眼下情况调转,某些共产主义或新纳粹主义国家垄断了这等致命手段,我不认为我们还能高枕无忧。对这种情况的恐惧很可能十分轻易地将集权体系强加于自由民主世界,而后果
40、则令人不寒而栗。丘吉尔铁幕降临(3)据材料三,指出丘吉尔认为美国应承担什么责任?他的理由是什么?美国为此采取了哪些行动?试举两例说明。材料四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4)根
41、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答案】(1)妥协:确立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相结合;确立三权分立原则,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彼此分权制衡;国会选举中,各州参议员、众议员人数按不同比例分配;允许保留黑人奴隶制;黑人、印第安人和妇女的权力逐渐得到保障等。(2)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农民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为工业化提供了政治前提。(3)责任: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理由:美国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拥有最大的力量。行动: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等。(4)贡献: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
42、多样化的时代潮流,尊重国家主权;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解析】【详解】(1)妥协:根据所学,可从确立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相结合;确立三权分立原则,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彼此分权制衡;国会选举中,各州参议员、众议员人数按不同比例分配,协调大小州关系;允许保留黑人奴隶制等协调与南方的关系等。(2)根据“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得出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根据“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得出使俄国农民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根据“苏联
43、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得出为工业化提供了政治前提。(3)责任:根据“某些共产主义或新纳粹主义国家垄断了这等致命手段”“将集权体系强加于自由民主世界”得出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理由:根据“美国此刻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拥有最大的力量”得出美国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拥有最大的力量。行动: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实施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等。(4)贡献:根据“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得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潮流,尊重国家主权;还可从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等分析总结。【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