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文本阅读阅读文段,完成14题。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_解析:回答第一问时注意联系诗经的“赋比兴”的写作技巧;
2、回答第二问可结合其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进行分析。答案:这两句话运用比兴的手法,在结构上起过渡的作用,在内容上,用未落的桑叶比喻女子的年轻美貌,用枯叶比喻女子衰老的容颜,以此可以推测出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原因,用桑树比作女主人公,富有生活气息,暗示了她的勤劳。2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两句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怎样的感情?已经具有怎样的认识?答:_解析:注意从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的变化方面入手思考。答案:流露出来的感情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女主人公从痛苦的生活经验中认识到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3请从文段中找出两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并作解释。答:_解析:从文段中
3、找出古今意义相同并依然使用的成语即可。答案:(1)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2)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可信。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点?答:_解析:注意从女主人公的遭遇和这句话的语气入手进行分析。答案:清醒、刚烈。二、语言运用5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以“儒家学者”为主要陈述对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答:_解析: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
4、画线部分的语序,改写时务必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6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诗经读书交流会。主题是“诗经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表达得体,富有文采;不写称呼语、问候语;不超过60字。答:_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写开场白要紧扣主题,篇幅简短,不可长篇大论,语言要充满激情,富有鼓动性。答案: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名句脍炙人口,耐人寻味,让我们走进诗经去欣赏其中无穷的璀璨与绚丽吧。一、基础考查1下边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氓之蚩蚩(mn)靡室劳矣(m
5、) 犹可说也(tu)B匪来贸丝(fi) 乘彼垝垣(u) 自我徂尔(c)C夙兴夜寐(s) 隰则有泮(pn) 无食桑葚(shn)D渐车帏裳(chn) 载笑载言(zi) 无与士耽(dn)解析:选A。“氓”应读“mng”。2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用了兴的手法,直接抒发对男子感情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6、解析:选B。B.用了“比”的手法,不是“赋”的手法。3下列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是()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解析:选C。A、B两项是“比”的手法,D项是顶真的手法。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5题。诗经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注】喈喈(ji):鸡叫的声音。夷:平,指心中平静。胶胶:鸡叫声。瘳(chu):病愈。4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答:_解析:诗中写“风雨”其实是赋、兴的手法,在渲染凄凉气氛的
7、同时,表达出主人公的炽烈感情。答案:主要运用赋、兴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相思、惆怅之情。5本诗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情感变化的?答:_解析:这首诗写妻子乍见到久别的丈夫时的喜悦心情。诗人在三章中用了“夷”“瘳”“喜”三个字,便把这个思妇一霎那间感情的起伏变化传达出来了。答案: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示思妇一霎那间感情的变化。(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
8、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6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许多诗篇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作答时,可从对人物性格、环境气氛和诗歌的韵律等方面的作用来考虑。答案:这种表达形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助于强调事物的特征,突出人物的性格,渲染环境气氛,还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7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答:_解析:这道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诗中写“蒹葭”,主要渲染出凄清冷落的气氛,从侧面烘托出主人公的思想
9、情感。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三、语言表达8通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山水诗中的音乐,有很大一部分是民间渔夫樵夫采莲女子的歌唱。这种音乐情调,比之于文人化的箫鼓琴瑟,_具一份天籁之美。_中国诗歌的根,大半在民歌。诗经中那些采蘩采薇、采采卷耳的歌唱,便是远古农妇劳动场面的真实录音,具有简单而浓郁的韵味。中国诗歌的开端,便具有这样一种温润明朗素朴的农业人生的根源之美。_,后代写山水的诗人,_从山水中听到了渔歌樵歌,_犹如重新发现了那远古最可珍贵的生命之好音,最令人
10、无限低回的农业人生的诗情。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答题时,要先通读文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根据语意理清各句间的关系,最后确定关联词语。答案:更(递进关系)因为(是对前文原因的解说)所以一旦(只要)便(就)9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内容,每个词语不超过两个字。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数千年间一直滋养着我们民族最深沉的情感世界。如果要问它何以如此源远流长?可能就因为它几乎是随时随处都能给人带来感动,使人平添力量、在艰难之中顽强地成长。与诗经为伴,人的平凡生命也能充满蓬勃的诗意;而诗经中有关风俗的诗篇,无疑也是这部诗集当中的一抹特别灿烂的色彩。答:_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段话陈述的内容是有关诗经的话题,前三句谈诗经的作用,最后一句是说“有关风俗的诗篇”,抓住这些要点概括即可。答案:诗经感动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