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3 ,大小:325KB ,
资源ID:491556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9155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淄博市2016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淄博市2016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山东省淄博市2016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卷两部分,共9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区县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卷(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 1第I卷共25小题。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50分。)1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2、这一系列的 变化反映了()A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 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中“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反映的是分封制走向瓦解,根据材料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说明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分封制走向衰落,但是并未消亡,后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叙述了君主专制制度,并未指出中央集权制诞生的必然性,故C项错误;“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的是秦朝皇权至高无上的特权,并非是战国时期政治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A2

3、汉武帝时重用酷吏,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下令把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视,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滑”“不诛而害除”的目的。汉武帝的这一措施旨在()A为地方百姓除害 B削弱封国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 D稳定地方秩序【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材料中“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主要是目的是推行政令,不是为地方百姓除害,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豪强的打击,并不是仅仅是针对封国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通过打击敌方豪强,目的是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滑”说明通过加强对地方势力的打击,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稳定地方秩序不

4、是材料强调的根本,故D项错误。【答案】C3表1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表1时期西周春秋战国东汉唐中期至清末主要形式田邑实物实物与货币各半货币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赋税制度的变化 【解析】西周时期官员的俸禄主要是田邑,到春秋战国时期变为实物制,仍然体现了以小农经济为主,不能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封建政治制度,因此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并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变革,故B项错误;古代官员发放

5、俸禄的形式由田邑到实物再到货币,与中国古代由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C4“雅典人不认为自己是完全不受约束的,但他在仅仅屈从于他人专断意志的约束与由法律这一应受尊重的规则所确认的约束之间做出了严格的界分,因为后者是一种自我强制。”这一论述反映了雅典人()A反对贵族政治的不公平 B遵守正当程序制定的法律C更加注重对自我的约束 D主张自由是法治的基础【考点】雅典民主政治尊崇法律 【解析】反对贵族政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他在仅仅屈从于他人专断意志的约束与由法律这一应受尊重的规则所

6、确认的约束之间做出了严格的界分,因为后者是一种自我强制。”说明雅典人重视对法律的遵守,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是法律对雅典人的约束,不是注重自我约束,故C项错误;自由是法治的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B5自从任何一个聪明的和爱国的英国人试图反抗当权的政府以来,已有几代人过去了。在所有诚实的、善于思考的头脑中,有一种随着经验的积累而与日俱增的信念,即影响宪法所需的每种改进都可在宪法本身内部找到。这反映了英国人()A反抗政府的精神 B推崇法律的权威C重视经验的积累 D尊重历史的传统【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推崇法律 【解析】根据材料中“自从任何一个聪明的和爱国的英国人试图反抗当权的政

7、府以来,已有几代人过去了”说明英国人不推崇反抗政府的精神,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有一种随着经验的积累而与日俱增的信念,即影响宪法所需的每种改进都可在宪法本身内部找到”强调的是对宪法的认识,说明英国推崇法律的权威,故B项正确;材料中“随着经验的积累”指的是对法律认识的深化,不是强调重视经验积累,故C项错误;尊重历史传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B6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联邦清洁空气法案,“根据部分优先权的规定,联邦政府把落实环保法案的责任归回各州,但对是否接受各州的行动方案,联邦政府保留最终决定权。”该规定主要体现()A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B各州有权制定自己

8、的法律C州法律制定推动了联邦法律的完善 D联邦政府可以干涉各州事务【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联邦制原则 【解析】根据材料中“联邦政府把落实环保法案的责任归回各州”和“联邦政府保留最终决定权”说明美国实行联邦制原则,即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故A项正确;在1787年宪法中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法律的制定权,各州不能制定法律,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联邦政府对地方各州的权力,不是强调州法律对联邦法律的推动,故C项错误;在美国联邦政府中,各州有一定的自主权,根据材料中“联邦政府把落实环保法案的责任归回各州”可以看出兰邦政府不能任意干涉各州事物,故D项错误。【答案】A71906发行的与辩驳之纲

9、领中认为革命者只要善守国际法,承担清政府和列强订立的条约、债务、义务,列强是不会干涉的。这一认识()A有力反击了立宪派的担忧 B体现了革命派对列强的幻想C正确分析了革命的利弊 D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8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C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质通道【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国共合作抗日 【解析】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是1942年,与题目

10、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和“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说明中共的抗战有力的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斗争,故B项正确;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中共抗战对日军的打击,没有涉及打通海外援华物质通道,故D项错误。【答案】B91947年至1950年,美国援助希腊、土耳其两国657亿美元。1948年美国国会通过援华法案,决定援助中国国民政府436亿美元。这两个事件()A实现了美国的战略意图 B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C帮助受援国恢复了经济 D是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

11、国的对外援助 【解析】二战后美国的战略意图是称霸世界,故A项错误;美国的援华法案体现的是美国“扶蒋反共”的措施,结果失败,故B项错误;希腊和土耳其的经济恢复,但是援华法案并没有帮助中国恢复经济,故C项错误;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援助,说明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援助资本主义发展,对抗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故D项正确。【答案】D10以一定时期内的一大强国为基轴,以绝对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优势为基础的霸权国际体制,成为了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史的普遍规律(如图1所示),这种国际体制()A工业革命后开始形成B保持着动态中的平衡C一直以欧洲为核心国D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2、 【解析】根据材料中“以一定时期内的一大强国为基轴,以绝对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优势为基础的霸权国际体制”和题干中的图片看出,这一国际体制的变化是随着国家实力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格局自近代以来就形成,不是从工业革命后开始的,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和图表可以看出,中心边缘的等级格局随着国家实力的变化而变化,说明这种国际体制是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政治势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说明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故B项正确;二战后,世界格局由传统的欧洲为中心变为美国为中心,故C项错误;变化的国际体制对经济全球化而言是有利的,故D项错误。【答案】B11范仲淹四民诗说:“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宋人富国策阐

13、述了“商人众则入税多”的观点。这说明()A宋朝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C传统的商业观念发生变化 D士农工商四民平等思想出现【考点】“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我国从战国到明清时期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和“商人众则入税多”说明开始重视商业发展,说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观念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士农工商四民平等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12对表2解读正确的是()表2 17501900年按人口计算的工业化水平(单位:百分率)国家和地区1750年1800年1830年1900年整个欧洲8

14、81135英国101625100俄国66715日本77712中国8663A英国工业总产值一直居于世界首位B18世纪中国近代工业一直居于世界前列C中国工业化程度呈逐步降低趋势 D19世纪中国与西方工业化水平逐步拉大【考点】工业革命 【解析】根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按人口计算的工业化水平,不能反映英国的工业总产值,故A项错误;18世纪近代中国的近代工业由于受西方的侵略和控制,不可能一直居于世界前列,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1830年和1800年工业化水平所占比率相等,因此不是呈逐步降低的趋势,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19世纪以来,中国在按人口计算的工业化中所占的比率明显低于资本主义国家,说明

15、中国与西方工业化水平的差距不断加大,故D项正确。【答案】D1319世纪开始时,美国发明家惠特尼为政府大量制造滑膛枪,有访问者对惠特尼的这种革命性技术的基本特点作了恰当的描述: “他为滑膛枪的每个零件都制作了一个模子。据说,这些模子被加工的非常精确,以至于任何滑膛枪的每个零件都可以适用于其他任何滑膛枪。”惠特尼的“革命性技术”()A揭开美国工业革命的序幕 B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C诠释了科学理论的重要性 D改进了滑膛枪的结构【考点】工业革命标准零部件生产 【解析】美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的纺织业,故A项错误;惠特尼开创了滑膛枪的零件的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因此有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16、,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科学理论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题目反映的是为滑膛枪提供零件,不是改进滑膛枪的结构,故D项错误。【答案】B14“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这段话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界()A人口迁移都是被迫的 B各地联系逐步加强C隔绝状态完全被打破 D逐渐走向政治一体化【考点】新航路开辟1500年前后世界联系加强 【解析】根据材料中“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得出当时人口迁移并非全是被迫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

17、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得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对外殖民扩张,各地联系逐步加强,故B项正确;各地联系加强并不意味着隔绝状态完全被打破,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公元1500年各地之间的联系主要是经济联系,走向政治一体化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B15鸦片战争后,“上海自设纱厂后,民间自轧自弹,反不如买机器纱之便宜,于是遂不顾布庄之挑剔,而群焉买之,且以机器纱为细洁,而乡间几无自轧自弹之纱也。”由此可见()A上海传统纺纱业遭到破坏 B传统土布与洋纱各具特色和优势C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D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解体【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

18、解体 【解析】根据材料中由于“上海自设纱厂后,民间自轧自弹,反不如买机器纱之便宜,” 所以出现了购买机器产品的热潮,导致传统的手工纺纱业的破产,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机器纱细洁,并未介绍传统土布的特色和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机器纱对中国传统纺纱的冲击,并没有涉及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了上海纺纱业受到冲击,不能体现出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答案】A161918年,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说:“我并不幻想,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们还没有到达社会主义,我们不能一下子跳到社会主义,我们甚至远没有结束从资本主义到社会

19、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观点()A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做出说明 B认为应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C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 D认为俄国缺乏到达社会主义的条件【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18年,新经济政策实行于1921年,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们还没有到达社会主义,我们不能一下子跳到社会主义,”说明苏联应该逐步的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1918年列宁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的讲话时,当时尚未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重在强调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不是说明俄国缺乏到达社会主义的条件,故D项错误。 【答

20、案】B17“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政界最时髦的名词。英国政府最受尊重的元老此时也出书鼓吹计划一事的重要性,书名为复苏,他在书中主张,社会必须经过妥善筹划,方能避开大萧条性质的恶性循环。”材料表明()A苏联计划经济模式被广泛接受 B西方大萧条反衬了经济计划的优点C实行计划经济才能摆脱经济危机 D英国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考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制定经济计划 【解析】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指的是社会主义模式,西方国家倡导的是制定经济计划,故A项错误;世界范围内发生经济危机时,苏联由于实行有计划地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说明制定经济计划有利于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

21、实行经济计划而非计划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中英国强调经济计划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说明英国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答案】B181945年英国工党以其标榜为“社会主义”的竞选纲领(包括国有化,增加就业,推行社会保障等)赢得大选。对这一纲领认识正确的是()A外部有助于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本质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改良方案C结果上解决了社会贫富分化问题 D手段上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工党的竞选纲领,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与缓和与苏联的关系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工党标榜为“社会主义”的竞选纲领,从

22、本质上讲,仍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未超越资本主义改良方案,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工党的竞选纲领,没有涉及解决社会贫富分化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竞选纲领的内容,体现了工党政府对经济加强干预,故D项正确。【答案】D19图2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表明()A发达国家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话语权逐渐增强C越来越多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的发展方向D该组织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最主要支柱201849年雨果在万国和平大会上提出一个名词“欧罗巴合众国”,并预言:“炮弹和炸弹将让位于选票,各民族将普遍使用表决权,一个伟大的拥有主权的立法机构将实

23、行其真正的仲裁。这个机构之于欧洲,就像英国国会之于英国、德意志联邦议会之于德国、法兰西制宪会议之于法国一样。”雨果对欧洲未来的设想是()A以和平民主方式建立主权国家B和平民主基础上主权国家的松散联合C英德法三国主导的欧洲主权国家联盟D欧洲各国议会共同决定欧洲内部事务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洲的联合 【解析】根据材料中“炮弹和炸弹将让位于选票,各民族将普遍使用表决权,一个伟大的拥有主权的立法机构将实行其真正的仲裁”得出主张采取和平的方式;根据材料中“这个机构之于欧洲,就像英国国会之于英国、德意志联邦议会之于德国、法兰西制宪会议之于法国一样”得出主张建立主权国家,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

24、建立主权国家,并不是松散的联合,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建立欧洲的整体的主权国家,不是英德法三国主导,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欧洲议会对欧洲事物集体裁决,不是各国议会共同决定欧洲内部事务,故D项错误。【答案】A21隋文帝在强调“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的同时,也认为:“佛法玄妙,道教虚融,成降大慈,济度群品”“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深浅,殊途共致。”这些主张()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导致佛道在隋朝取得统治地位C体现了三教调和之风 D体现出儒佛道三教的趋同【考点】三教合一潮流 【解析】根据材料中“隋文帝在强调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得出当时儒学仍占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隋朝时,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

25、,佛道思想未取得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隋文帝认为“佛法玄妙,道教虚融,成降大慈,济度群品”得出对佛教和道教的认同,体现出当时三教相互借鉴、融合的趋势,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对三种宗教的描述,并非是三教主张趋同,故D项错误。 【答案】C22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认为:“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显示的那样,对于我就是它向我显示的那样。”该思想的意义在于()A准确定位人的主观能动性 B承认客观真理的存在C使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D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柏拉图思想主张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不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准确定位,故A项错误;“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

26、你显示的那样,对于我就是它向我显示的那样”并没有指出客观真理,故B项错误;“使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且材料中不是重在研究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显示的那样,对于我就是它向我显示的那样”说明重在强调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其意义主要是否定神对客观事物的主导,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23路德认为,“信”不是外在修炼的结果,而是与之俱来的、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路德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这一主张()A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B把人从外在的善功和圣事

27、的枷锁中解放出来C使天主教会及其神职人员失去了存在的必要D与宋明时期“陆王心学”的思想本质上一致【考点】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思想主张 【解析】根据材料中路德认为“信”不是外在修炼的结果,而是与之俱来的、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得出他主张“因信称义”,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发现“义”,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重点是强调人自身的价值,不是强调人的外在的形式的解放,故B项错误;C项仅仅从其作用进行论述,不能体现材料强调的本质,故C项错误;陆王心学强调“心外无理”,强调的是封建伦理道德存在于心中,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宗

28、教改革是解放人们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24陈独秀指出: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鄙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行仁政无以异也。”这说明陈独秀()A认为民众觉悟低中国不具备立宪政治的条件B认识到只有解放民众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立宪C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中国现行的民主共和制D认为奴隶制和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中国的进步【考点】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思想主张 【解析】材料反映了陈独秀认为中国实行立宪政治的关键是应该由国民自觉的推动,而不是由政府实行,并非说明中国不具备实现立宪政治的条件,故A项错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陈独秀主张实行立宪政治需要“

29、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说明他认识到在当时的中国,只有解放民众思想,才能推行立宪政治,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在政治上主张推行民主共和制而不是君主立宪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借助奴隶制和君主专制强调解放民众思想的必要性,而不是强调他们对社会的阻碍,故D项错误。【答案】B25图3是一幅1879年的漫画,其意在说明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艺术家是由刷子和颜料罐进化而来的。由此可以看出进化论()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遭到漫画作者的讽刺C推动艺术发展进步 D引起教会的极大恐慌【考点】进化论 【解析】1871年,达尔文发表了人类的起源指出人类是不断发展演进的,根据漫画内容“艺术家是由刷子和颜料罐进化

30、而来的”得出当时人们对生物进化理论并未接受,故A项错误;通过漫画可以分析当时进化理论遭到了漫画家的讽刺,故B项正确;本题强调的是当时人们对进化理论的态度,并非是强调艺术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教会的恐慌,故D项错误。【答案】B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 1第卷共3道题。 2第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随着周王室的衰弱,国学无法再维持下去,国学教师流落他乡,国学解体,教育下移民间,出现了“道术将为天下裂”、“帝术下私人”的情况。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为

31、了招揽人才纷纷采取开明的社会政策,为学术发展提供条件,各个诸侯国采取各种笼络士人,招揽天下贤才的措施促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私学大发展的文化盛事,私学发展超过官学。 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学术流派,儒家经典也成为官学内法定的唯一的教学内容。汉武帝设立太学之后,太学的教学内容就从教授礼乐转变为以儒家经典为主,培养目标逐渐由教化演变成为封建统治培养输送后备官员为目的。摘编自董坤玉中国古代教育史分期初探材料二 1904年1月清政府推出奏定学堂章程(摘编)各类学堂培养目标初等小学堂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普

32、通小学堂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柢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高等学堂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供任用为成效;通儒院以中国学术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实业学堂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1)根据材料一,概述从春秋战国到汉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1904年清政府的教育改革。(10分)【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晚清政府教育改革【解析】(1)第一小问“变

33、化”,根据材料一中“各个诸侯国采取各种笼络士人,招揽天下贤才的措施促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私学大发展的文化盛事,私学发展超过官学”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发展,到汉武帝设太学,体现了办学形式从私学发展为官学,根据材料一中“太学的教学内容就从教授礼乐转变为以儒家经典为主”得出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根据材料一中“培养目标逐渐由教化演变成为封建统治培养输送后备官员为目的”得出教学目的主要从教化到培养官员;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2)根据材料二中从小学堂到高等学堂学习的内容以中国传统的伦理纲常为基础,得出体现了“中体西用”的色彩;从图表看,包括“初等小学堂”“普通小学堂”

34、“高等学堂”“实业学堂”等得出形成较为全面的教育体系;根据材料二中各级学堂学习的内容得出注重伦理爱国教育;根据实业学堂中“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得出注重培养实用性人才。根据教育的特点评价其作用,注意从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进行论述。【答案】(1)变化:办学形式从私学发展为官学;教学内容逐渐以儒家经典为主;培养目标从教化到培养官员。(6分)原因:从诸侯割据争霸到专制集权体制建立;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占据统治地位。(4分)(2)评述:体现了“中体西用”的色彩;形成较为全面的教育体系;注重伦理爱国教育;注重培养实用性人才。(4分)清政府的教育

35、改革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适应了时代需要,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利于西学传播;培养新式人才;有利于实业发展;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6分)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它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鄙

36、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到了明清时期,这种以朝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宗藩体制最终形成。就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性宗藩国际关系体制最终形成之际,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外交体制也得到确立1648年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会议,首次以条约形式确立了常设外交使节制度。18世纪,欧洲各国开始在政府部门序列中,设立专门负责主管本国外交事务的外交部。1625年,荷兰国际法学家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他以自然法为理论基础,阐述了无须各国特别同意的国际法规则,对当时的各种外交行为作了尽可能的规范。此后,国际法和外交规范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摘编自王红续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材料体现出16世纪

37、至18世纪中西外交的多种不同。请至少指出三点不同并概括说明其形成的原因。(12分)【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朝贡外交体制;近代西方外交体制【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中“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得出中国对西方存在华夷观念,根据材料中“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得出中国强调对待西方要德威并用,根据材料中“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得出没有外交观念,缺少外交机构,根据材料中“这种以朝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宗藩体制最终形成”得出当时中国以朝贡贸易形式为主。西方的外

38、交根据材料中“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外交体制也得到确立”得出确立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外交体制,根据材料中“1648年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会议,首次以条约形式确立了常设外交使节制度”得出确立常驻外国使节制度,根据材料中“18世纪,欧洲各国开始在政府部门序列中,设立专门负责主管本国外交事务的外交部。”得出设立外交部,根据材料中“1625年,荷兰国际法学家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对当时的各种外交行为作了尽可能的规范”得出运用国际法规范外交行为。第二小问“原因”,要结合中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背景对比分析即可。【答案】不同:中国:形成华夷观念;德威并用;没有平等的外交观念和礼仪;缺乏专门的外交机构;

39、以中国为中心、朝贡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宗藩体制。(3分,任3点即可)西方:确立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外交体制;确立常驻外国使节制度;设立外交领导机构(或设立外交部);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运用国际法规范外交行为(规范化、法制化)。(3分,任3点即可)原因: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长期的大一统局面(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传统的儒家思想和文化观念影响;对世界其他重要文明缺乏了解。(3分,任3点即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家间交往频繁;欧洲国家间矛盾冲突;启蒙思想、自然法的影响。(3分)28(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沉重的赋税负担和

40、激烈的土地兼并下,宗法制则起有强化、自保家族生存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所以自给自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也成为农民狭隘的生产目的,客观上也割裂了小农经济与社会的联系,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与世无争的狭小空间里。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使自己所需要的两种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即衣、食得以自给自足,从而加大地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避免与社会过多联系。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材料二 当西欧的小农社会正在经历阶级分化和全面向资本主义转化时,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社会阶段,当西欧越来越多的小农正在转化为新兴的无产阶级成员时,

41、中国的小农仍旧是小农,只是经历了部分的无产化。这些差别是双方财富与势力的不均衡,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之害的社会经济背景,同时也是促成十九、二十世纪大规模农民运动的乡村危机的根源。总之。这个半无产化了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正是中国解放前农村数世纪以来大规模动荡的结构性基础。 摘编自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小农经济给近代中国发展带来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在改造小农经济方面进行的探索。(12分)【考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

4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得出小农经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也成为农民狭隘的生产目的,客观上也割裂了小农经济与社会的联系,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与世无争的狭小空间里。”得出生产目的狭隘,具有封闭和孤立的特点;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中“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得出有利于凝聚宗族,维护家族利益,根据材料一中“从而加大地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避免与社会过多联系”得出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割裂了与社会的联系。(2

43、)第一小问“问题”,根据材料二中“当西欧的小农社会正在经历阶级分化和全面向资本主义转化时,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社会阶段”得出中国的小农经济不利于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根据材料二中“当西欧越来越多的小农正在转化为新兴的无产阶级成员时,中国的小农仍旧是小农”得出中国的小农经济不利于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根据材料二中“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之害的社会经济背景,同时也是促成十九、二十世纪大规模农民运动的乡村危机的根源”得出导致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出现乡村危机,根据材料二中“这个半无产化了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正是中国解放前农村数世纪以来大规模动荡的结构性基础”得出导致大规模社会动荡;第二小问“探索”,根

44、据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小农经济的改造措施,主要包括1952年的土地改革,1953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回答时要具体答出它们是如何改造小农经济的。【答案】(1)特点:分散、孤立、封闭;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目的狭隘;占有小块土地、规模小等。(4分)影响:凝聚宗族,维护家族利益;割裂了与社会的联系;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2分)(2)问题:社会转型缓慢;新兴阶级成长和新经济因素发展缓慢;中西方差距拉大;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乡村危机;大规模社会动荡。(6分)探索: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农民获得土地,解放农村生产力。三大改造,农业合

45、作化运动,建立了集体土地所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了公有化程度,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6分)山东省淄博市2016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ACCBBABBDBCD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BBABBDCACDABB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20分)(1)变化:办学形式从私学发展为官学;教学内容逐渐以儒家经典为主;培养目标从教化到培养官员。(6分)原因:从诸侯割据争霸到专制集

46、权体制建立;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占据统治地位。(4分)(2)评述:体现了“中体西用”的色彩;形成较为全面的教育体系;注重伦理爱国教育;注重培养实用性人才。(4分)清政府的教育改革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适应了时代需要,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利于西学传播;培养新式人才;有利于实业发展;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6分)27(12分)不同:中国:形成华夷观念;德威并用;没有平等的外交观念和礼仪;缺乏专门的外交机构;以中国为中心、朝贡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宗藩体制。(3分,任3点即可)西方:确立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外交体制;确立常驻外国使节制度;设立外交领导机构(或设立外交部);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

47、际争端,运用国际法规范外交行为(规范化、法制化)。(3分,任3点即可)原因: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长期的大一统局面(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传统的儒家思想和文化观念影响;对世界其他重要文明缺乏了解。(3分,任3点即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家间交往频繁;欧洲国家间矛盾冲突;启蒙思想、自然法的影响。(3分)28(18分)(1)特点:分散、孤立、封闭;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目的狭隘;占有小块土地、规模小等。(4分)影响:凝聚宗族,维护家族利益;割裂了与社会的联系;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2分)(2)问题:社会转型缓慢;新兴阶级成长和新经济因素发展缓慢;中西方差距拉大;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乡村危机;大规模社会动荡。(6分)探索: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农民获得土地,解放农村生产力。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建立了集体土地所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了公有化程度,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6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