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家乡的喜与忧教学反思(篇一)本课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2条“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本地区的变化和发展;了解对本地区发展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低、中年段教材中家乡话题的学习,学生对家乡的地理环境、物产、自然风光、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情感认同。在此基础上,本课通过较为深入的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维度丰富和深化对家乡的认识,全面地了解家乡,让学生既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又能发现和关注家乡发展中的问题,从而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
2、家乡的发展”,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采访、参观、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多方面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我为家乡发展出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意识认识家乡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在认知和情感上实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一建设家乡”的逐步升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调查研究,亲身感受和了解家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主动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家乡的一员,建设美好家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继而引导学生关注并发现家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用力所能及的方式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为
3、家乡发展出力。在教学时,可以参照教材内容设计教学导入活动,激发学生了解家乡发展变化的兴趣。在课前准备较为充足的反映家乡发展变化的材料,上课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如何确定调查主题和调查方法,设计有针对性的调查活动方案,并分组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调查,以备第二课时汇报、交流。通过了解和感受家乡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培养他们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在选择调查对象时,可以根据教材提示,调查家乡生活服务设施、教育事业、医疗事业的发展。教师也可以结合当地情况,引导学生设计不同的调查活动方案,如家乡的旅游事业、水利事业、新农村建设等。同时,考虑学生的调查水平,也可以缩小调
4、查范围,聚焦调查对象。无论是哪种调查方案,其目的都是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在具象中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注意教材中的留白。留白并非留给学生的填空题,而是需要教师将内容进一步活动化,有效开展相应研究性学习。在引导学生设计调查活动时,让他们知道调查方法、调查工具的多样化,应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可综合利用相关调查手段,如可以利用拍照、录像、录音等设备,还可利用自己的感官体验,如听一听、尝一尝、闻一闻等。总之,教学活动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才能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在教学中,以学生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作充分的调查准备,帮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深刻感受
5、家乡的发展变化,完成“通过调查等活动,了解和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的教学目标。针对家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较为深人地讨论和思考,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家乡发展的忧患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较好地完成本课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12.家乡的喜与忧教学反思(篇二)本课的题目运用相反的词组出现,需要我们运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农村发展如火如荼,不应沾沾自喜,还需要冷静地思考。培养学生走出教室,看、问、查、听等方法,小组互助探究,亲身体验、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勇于上进的信心,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12.家乡的喜与忧教学反思(篇三)1.生活建构,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6、高德胜教授说:教学中书导学生生活的建构,离不开对学生真实道德需要和道德困感的诊断。本课围绕家乡的喜与忧展开探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教学时,教师先扣住喜字,着眼发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家乡的前后变化,感受家乡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再由喜转入忧,着眼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未来。这样环环相扣,分解并突破重难点,并辅以多种活动形式,学生探究积极性高涨,学习效果良好。2.自主性合作学习,实现教学互动共生。现代教学强调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学会自主性合作学习。本节课中,从调查活动开展前的准备,到确认调查主题、设计采访提纲及调查报告,再到进行小组分工,都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合作学习。教师只适当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比如旧照片、视频,打开学生的思路,并适时给予方法指导,这样以学定教,提升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