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课时作业一、练基础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面问题。所谓幼儿园“小学化”,指的是在幼儿园阶段提前教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这种现象近年来非常普遍,甚至传导至幼前阶段,也就是还没上幼儿园就开始教这些知识了。更有甚者,小孩还在幼儿园阶段就在上奥数班,至于学拼音、英语,更是。上海的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报某个毫无资质的学前班,挤破了头不说,排队报名的黄牛号都涨到5000元,这事情也一度闹得。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和儿童的想象力,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这个道理很浅显,家长不可能不懂。既然如此,为何家长们依然呢?原因就在于,这么做的“好处”也很明显。孩
2、子在幼儿园阶段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到时候就能轻松对付课内学习,也就可以比其他同学抢先一步。更重要的是,许多民办小学在招生时,也会明里暗里考察小孩掌握的知识,而那些提前学的孩子更有被录取的优势。只有加快各级招生体制改革,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幼儿园“小学化”这一乱象才可能从根本上被遏制。这样也才能避免专项治理工作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死循环。(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靡然成风层见迭出沸沸扬扬蜂拥而至B蔚然成风层见迭出沸反盈天趋之若鹜C靡然成风司空见惯沸沸扬扬趋之若鹜D蔚然成风司空见惯沸反盈天蜂拥而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本题
3、中,“靡然成风”,指群起效尤而成风气,贬义词,多指不好的风气。“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第一处,从前后文来看,对于幼儿园“小学化”,作者是不认可的,在作者看来,这应是一种不好的风气,故应使用“靡然成风”。“层见迭出”,指接连不断地多次出现。“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第二处,应是说“小孩还在幼儿园阶段就在上奥数班,至于学拼音、英语”等现象很常见,应使用“司空见惯”。“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沸反盈天”,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第三处,是说“上海的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报某个毫无资质的学前班排队报名的黄牛号都涨到50
4、00元”这一事情在社会上引起的议论,应使用“沸沸扬扬”。“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的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趋之若鹜”,本义是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多做贬义词。第四处,是说家长明知道这样做的弊端,却依然纷纷争着去做,应使用“趋之若鹜”。故选C项。(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就是剥夺了儿童的想象力,而填鸭式的教育也禁锢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B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就是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而填鸭式的教育也禁锢了儿童的想象力C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就是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而填鸭式的教育也禁
5、锢了儿童的想象力D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儿童的想象力,而也禁锢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就是剥夺了儿童的想象力”中“剥夺”和“想象力”搭配不当,“而填鸭式的教育也禁锢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中“禁锢”与“快乐童年”搭配不当;C项,“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搭配不当;D项,“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搭配不当,“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儿童的想象力”搭配不当,“禁锢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搭配不当。故选B项。(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逐渐减轻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B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被逐渐减轻C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被减轻
6、D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逐渐得以减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把握文段的中心话题,把握前后句的主语、句式结构等。本题中,“只有加快各级招生体制改革,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前面都是说具体的做法,都使用动宾句式,再看后面“幼儿园小学化这一乱象才可能从根本上被遏制”,由此可知,前面是说遏制幼儿园“小学化”的措施,故横线上的内容也应采取动宾式的结构。A项,“逐渐减轻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更符合主语一致的语言连贯性要求,与前面两个举措的句式结构也一致,而B、C、D三项都改为主谓句,这就与前面的句式和主语不一致,故选A项。2从下表中筛选有关信息,写出三个结构相近的短
7、语。某市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某市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该市小学五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答:答案课业负担过重;睡眠时间不足;体育锻炼不够。解析该表格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提供了四种情况,却只能填三个短语。解题时,考生要注意抓住答案前的“普遍存在着”,排除并非普遍存在的“吃早餐情况”,就可得到正确答案。3下列对课文庖丁解牛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最终的顿悟,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
8、必须注意就算技艺再高超在关键地方也要小心谨慎,专心致志。B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庖丁进刀“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有形有声有态;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尊重规律。其三,谨慎小心,收藏锋芒:“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简而言之,“依理谨行藏锋”。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应
9、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明哲保身;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答案C解析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错。庄子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所好者道”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二、练模拟4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徇私
10、/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B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C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D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答案B解析“非止”“纵”是连词,其前一般应停顿;“坏公法”与“损百姓”结构一致,中间应该停顿;“中心”做“惧”的主语,其前也要断开。参考译文贞观四年,太宗对公卿说:“古人说: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难道不常怀恐惧吗?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岂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
11、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你们应当深刻地思考这些话。”5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是年十一月,宗室承立参知政事,大臣言其不法,诏云翼鞫之,狱具,廷奏曰:“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其功如此,而承立之罪如彼,愿陛下明其功罪以诛赏之,则天下知所劝惩矣。自余小失,何足追咎。”承立由是免官,合达遂掌机务。(节选自金史杨云翼传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B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
12、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C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D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答案B解析由“冲屡立战绩”在文中讲不通,可排除A项;“细事”,小事,中间不可断开,D项不正确;“瞻望不进”是连动式,中间不可断开,C项错误。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B项。参考译文这一年十一月,宗室承立担任参知政事,大臣们都说他不遵法令。皇上下诏让云翼审查他,罪案已定,云翼在朝廷上奏报说:“承立现在所犯的罪名都是小事,不足以
13、治罪。然而过去敌人大军入侵平凉以西地区,几个州都被攻破了,承立统领精锐的军队却远远观望,不敢进兵。守鄜延的完颜合达以一座孤城扼守军事要道,多次立下战功。合达的功绩是这样大,而承立的罪过又是那样深重,希望陛下辨明他们的功罪,分别赏赐责罚他们,那么天下的人就知道朝廷鼓励的和惩罚的是什么了。至于其他的小过失,有什么值得去追究呢。”承立因此被免官,合达于是掌管了军机政务。6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管 宁 华 歆 共 园 中 锄 菜 见 地 有 片 金 管 挥 锄 与 瓦 石 不 异 华 拾 而 掷 去 又 尝 同 席 读 书 有 乘 轩 冕 过 门 者 宁 读 如 故 歆 废 书 出 看 管 宁
14、割 席 分 坐 曰 子 非 吾 友 也(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解析“锄”的宾语为“菜”,“见”的宾语为“金”,两处断开;“拾”的主语为“华”,其前断开;“又”表示从前面一件事转向另一件事,其前常断开;“有者”,固定结构,其前后一般均断开;“宁读如故”“韵废书出看”为两个人的不同表现,中间要断开。参考译文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挥动着锄头,跟看到瓦片石头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后又扔了它。他们还曾经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
15、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7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答案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解析“有者”是固定结构,其后一般断开,其前若无时间地点状语,也断开;
16、“火不明”,很好理解,其前后应断开;“曰”后一般断开;“因而”是连词,其前一般断开;“也”“矣”是语气助词,其后一般断开;两个名词或名词与代词并列,其中间一般断开,如文中“之/燕相”“王/王”。参考译文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要写信给燕国的宰相。晚上写信,因为照明的火炬不亮,于是对拿火炬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结果在信上误写上“举烛”两字。但举烛并非这封信的本意。燕国的国相收到信十分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崇尚清明,就要任用德才兼备的贤人。”燕国的宰相向燕王禀告了任用贤者的道理,燕王十分高兴,国家因此大治。燕国是治理好了,但这不是信原来的意思。当代的学者,大多数也像这样。8用斜线/给下面的
17、文言文断句。宋 顾 宪 之 元 徽 中 为 建 康 令 时 有 盗 牛 者 被 主 人 所 认 盗 者 亦 称 己 牛 二 家 辞 理 等 前 后 令 莫 能 决 宪 之 至 覆 其 状 谓 二 家 曰 无 为 多 言 吾 得 之 矣 乃 令 解 牛 任 其 所 去 牛 径 还 本 主 宅 盗 者 始 伏 其 辜 发 奸 擿 伏 多 如 此 类 时 人 号 曰 神 明答案宋顾宪之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人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理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解析“为”的宾
18、语是“建康令”,“二家辞理等”意思为二家所说特征都符合事实,“覆其状”意为重新审理案子。“辜”是罪的意思,“伏其辜”就是承认自己的罪过。参考译文宋朝的顾宪之,在元微年间担任建康县令。当时有人偷牛,(带牛走时)被主人认出(是自己家的牛),但贼也说牛是自己家的,两人所说牛的特征情况都符合事实,前后两任县令都没有办法决断。到了顾宪之当县令,重审这个案子,对双方说:“不必多说,我已经知道答案。”于是下令放开牛,让它随便离去,牛径直回了主人家里,贼这才承认了自己的罪过。(顾宪之)查案擒凶,很多(时候)都是像这样(聪明智慧),当时的人称他“像神一样明白”。9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杨_朱_过_
19、于_宋_东_之_逆_旅_有_妾_二_人_其_恶_者_贵_美_者_贱_杨_子_问_其_故_逆_旅_之_父_答_曰_美_者_自_美_吾_不_知_其_美_也_恶_者_自_恶_吾_不_知_其_恶_也_杨_子_谓_弟_子_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解析说话的标志“曰”和语气词“也”后一般断开;两个名词或名词与代词并列,其中间一般断开,如文中“人/其”“故/逆旅”。文中还有很多结构相似的句子,这也是断句的一大依据,如“恶者贵/美者贱”“美者自美
20、/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参考译文杨朱经过宋国东边的旅店。(店主)有两个小老婆,其中丑陋的受尊宠,美丽的受冷落。杨朱问其中的缘故。旅店的主人回答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我并不觉得她美丽;那丑陋的自以为丑陋,我并不觉得她丑陋。”杨朱对他的弟子说:“行为有德行而能去掉自认为有德行的想法,到哪里不受到赞美呢?”10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_者_咸_称_二_子_有_良_史_之_才_迁_文_直_而_事_核_固_文_赡_而_事_详_若_固_之_序_事_赡_而_不_秽_详_而_有_体_使_读_之_
21、者_亹_亹_而_不_厌,信哉,其能成名也。(节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答案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解析两个名词或名词与代词并列,其中间一般断开,如文中“才/迁”;文中“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赡而不秽/详而有体”结构一致,中间及后面应断开,前面若无主语等,也应断开,若有,则在主语前断开。参考译文史官范晔评论道:司马迁、班固父子,他们作为史官,学识广博,大义昭著。评论的人都称道他们有优秀史官的才能。司马迁文辞直率而叙事准确,班固文辞华美而叙事详尽。像班固叙事,文辞华美却不妄加抑扬,叙事详尽又能注重体例,让读者百读不厌,也难怪他能成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