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2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考点巩固提升 限时训练提升能力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1、2、3、4、5、6、7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8、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4泉州质检)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载:“辨天下之四人,使各专其业。凡习学文武者为士,肆力耕桑者为农,工作贸易者为工,屠沽兴贩者为商。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食禄之人不得夺下人之利。”材料反映了唐朝()A.按出身门第划分四个等级B.开始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C.强化对工商业者经济限制D.明确禁止官员从事工商业解析:D材料大意是:根据所从事的职业将天下人分为四类即士、农、工、商
2、,禁止工商业者入仕做官,“食禄之人”即官员不得从事工商业,与工商业者争夺利益。由此可以看出唐朝时明确禁止官员从事工商业,D项正确。材料按职业并非门第划分四个等级,排除A项;B项“开始”错误,隋朝时已用科举取士;C项材料无体现。2.(2013南京二模)解读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有()印刷业中使用活字技术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市署严格管理市场交易邸店兼营旅店、货栈A.B. C.D.解析:C注意题干图片下方文字“唐朝长安东市”,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排除;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唐代实行坊市制度,“市”由官府严格管理,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C项正确。3.在北宋东京(今开封)的夜市和“终日居
3、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化娱乐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解析:A据材料瓦子“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和夜市可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4.(2013年重庆文综,4)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解析:D材料前半句大意是商旅携带便钱至诸州,可以兑换成货币
4、,以便进行交易,由此可判断“便钱”是兑换货币的凭证。材料后半句是对“便钱”的解释:“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故可以看出“便钱”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故排除A、C两项;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排除B项。5.(2014厦门质检)明朝的闽大记载:“(闽地)善药悉自川、广、辽、陕至若绵布,悉自他至若宫绵色笺,皆自江浙至。”这说明()A.福建经济落后、商品匮乏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相当活跃C.政府实行农商并重政策D.全国专门性的经济生产开始形成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明朝时福建的一些货物来自全国各地,说明当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相当活跃。
5、A、C、D三项材料无体现。6.(2013安溪统考)(商业发展)据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A.市镇经济的发展B.小农经济的影响C.晚清经济的衰败D.坊市制度被打破解析:A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比例较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而晚清(1820年)正处于中国近代前夜发展的高峰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大城市人口比例却呈下降趋势,其重要原因在于明清时期市镇经济发展,市镇大量兴起,使人口流动呈分散性,不单一流向大城市。7.(2013金华月考)雍正十二年(1734年),苏州织工以“行帮”的名义“挟众
6、叫歇”“勒加银两”。乾隆二十年(1755年),吴县(苏州)染纸工匠张圣明,因作坊主折扣平色工银“纠众停工”。根据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苏州当时出现的“行帮”“叫歇”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B.材料中的“纠众停工”类似于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劳资斗争C.像苏州这样的“行帮”“叫歇”现象在当时全国各地普遍存在D.“行帮”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解析:C分析材料可知雍正年间,苏州织工(雇佣工人)组织罢工,反对作坊主(早期资本家)的剥削。这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之后出现的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A、B两项正确。材料中“行帮”是劳动者组织起来维护共同利益而结成的小团体,表明我
7、国封建社会已进入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是历史进步的反映,D项正确。C项中“普遍存在”表述错误。这种现象出现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较早的江南地区。8.(2013南京调研)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解析:C题干材料表现了中国古代商人将资金用于购田置地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资金不能循环利用,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不利于中国社会向前发展。9.(2013海淀模拟)侯家驹先生在所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中谈道:“从中国经
8、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A.闭关锁国B.朝贡贸易C.市坊制度D.官营专卖解析:D据信息“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即政府垄断经济,攫取巨额财富。10.(2013年浙江文综,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
9、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解析:C“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说明商人经济地位优越。“商人乘马,前代所禁”“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说明商人政治地位低下,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遭受全社会的鄙视的说法有些夸张,故C项符合题意。11.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
10、禁”政策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对社会背景的理解能力。通过“(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说明明代前期有民间的海外贸易,A项错。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奉旨允行”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12.(2014福州模拟)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船队的相关历史资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航线经过南海、马六甲海峡搭载有丝绸、粉彩瓷器和金银等物品使用罗盘、火炮等技术沿途听闻了达伽马船队到达印度的事件A.B.C.D.解
11、析:A据所学知识可知符合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正确;粉彩瓷器出现在清朝,而郑和是明朝的航海家,故不正确;符合史实,郑和下西洋时船上已经装有火炮和罗盘;达伽马远航始于1497年,不符合史实。正确答案为A。二、非选择题13.(2013潍坊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福建“民安土乐业无凶年之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嘉祐年间(10561063年),福建对外贸易大增,“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宋初虽严禁与高丽(今朝鲜半岛南部)、倭国(今日本)通商,但泉州一些海商仍以
12、瓷器、丝织品等暗地私贩高丽。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材料二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材料三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1)据材料一,概
13、括宋代福建地区对外贸易的特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体制内”的因素有哪些? (3)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及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从对外贸易的形式、范围、商品种类等方面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注意对“体制内”这一限定条件的理解,即要求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政治、经济等不同角度思考阻碍商业发展的因素。第(3)问结合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回答。答案:(1)特点:有官营(朝贡)贸易、民间(私贩)贸易等形式;贸易规模大、范围广;贸易活动频繁; 外贸商品种类多以瓷和丝为
14、主。(任答2点即可)(2)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人政治社会地位不高;市场开放程度的限制;政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和税收政策的限制。(任答2点即可)(3)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的进步。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被动接受工业文明,开始了近代化历程。14. (2013贵阳二模)中国传统社会的“士农工商”不仅是职业区别,更是对社会阶层的严格界定。科举制将士与商的社会结构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举子一旦考取,就不再经吏部考试而直接授官,考生都试图“以一
15、日之长,决取终生富贵”。宋代开科期间每年录取的进士是唐代的4倍以上,各科录取的总人数是唐朝的10倍左右。应试者激增,扩大了官员的来源,也造成士人入仕困难、冗官现象出现、“士人家鲜不得穷窘”的局面。宋政府的惠商、恤商措施,激励着仕宦之人“纾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者有之,兴贩禁物茶、盐、香草之类日取富足。”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范仲淹认为:“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范文正公集(卷上)材料二明清社会上传统的轻商思想逐渐淡化,在短篇小说“三言”“二拍”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由于科举及第成
16、为获得政治地位或保持世袭门第的重要途径,徽商“即使以商致富而无名秩,对他们而言,仍然不算显亲扬名,家族的荣耀只能通过读书入仕才能获得。”他们倾大量资本于兴办学校之中,使大量子弟投身科举,凭商入仕后又使用政治上的特权促进地方和家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徽州赢得“东南邹鲁”的美誉。陈其南明清徽州商人的职业观与家庭主义材料三徽商“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堂,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宗法等级制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出现士商合流的主要原因。(2)
17、根据材料二,以明清时期的徽商为例,简述科举制对士商合流产生的政治、文化影响。(3)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淮一带的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阐释这一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宋代以来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第(1)问,综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既要看到官僚队伍的变化,又要看到商人群体的变化,还应注意政府政策变化。第(2)问,政治上的影响要注意从地主、商人、官僚“三位一体”的角度分析,文化上的影响可以从商人素养、文化发展、轻商观念、市民文学等角度分析。第(3)问,“促进”主要从士大夫投资商业的影响回答,“阻碍”主要从士大夫对商业利润的使用回答。答案:(1)通过科举入仕的士大夫群体日益庞大,入仕艰难;政府的重商措施;官僚贫困化日益加剧;选官标准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士大夫贱商的观念,投身于商业活动。(2)政治上:科举制导致明清时期的地主、商人和官僚渐趋三位一体;扩大了统治基础,维护和延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文化上: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商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重视发展教育,维护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传统轻商观念淡化;体现商人价值的市民文学流行。(3)促进者:士大夫通过商品流通积累商业资本,带动工商业发展,从而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阻碍者:士大夫受传统重农抑商观念束缚;致富后资金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