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3北京海淀期末考试)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简化分工,提高效率B削弱封国,集权中央C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建立中朝的史实,其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其中如下图所示的这一制度“成熟与完善”体现在()A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B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D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和管理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解析:选A。图示反映的政治制度为“三省
2、六部制”,该制度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B、C两项虽符合史实,但不能体现出“成熟与完善”这一特征,而D项说法明显错误。3(2013温州模拟)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A秦朝B西汉C唐朝 D宋朝解析:选D。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司使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前代没有该官职,故选D。4(原创)史载,有一个叫韩南老的人,考中了进士,很快便有人来向他提亲,他作了一首绝句表明自己的态度:“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材料最能说明()A该人表明了自己拒绝的态度B科举制度造成的人生悲剧C古代“官本位”的思
3、想倾向D该人知识渊博,但家境贫寒解析:选B。从诗中看,该人中举时已经73岁了,这一点足以说明了科举制度造成的悲剧。5(2013濮阳一模)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B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C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解析:选C。明太祖废除丞相确实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导致一人独尊将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之手。这反过来说明丞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6(原创)南宋何澹龙泉县志:“近境有剑池湖,世传欧冶子于此铸剑,其中一号龙渊。”龙泉原名龙渊,因剑而得名,唐时因避高祖李渊讳,改名龙泉。改名体现了()A维
4、护皇权的独尊 B借皇帝名号宣传C宗法观念的影响 D神化皇权的需要解析:选A。对皇帝名号的避讳体现了皇权的独尊,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宗法观念的影响,也不能反映对皇权的神化,因改名更没法借助皇帝名号宣传,故排除B、C、D三项。7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材料1: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5、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2:材料3: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中国政治制度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1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2)材料2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3)根据材料3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解析:第(1)问,从材料1中可以看出周天子与诸侯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君臣名分逐渐确定;“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周天
6、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周王室的统治。第(2)问,注意观察地图的特点,根据地方行政区划来判断;其弊端可结合汉初“七国之乱”的史实来回答。第(3)问,实际考查行省制度,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需要综合三则材料,从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来总结特点。答案:(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答出“巩固统治”即可)(2)郡国并行制。弊端:导致地方诸侯国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
7、节制。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4)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1(2013孝感质检)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曰“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强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材料反映西汉统治者()A为了巩固政权而重用庶民B变分封制为郡国并行制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办法来巩固统治解析:选D。本题考查知识的识记理解与材料解读能力。材料“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可以看出汉初分封同姓王是为了巩固统治,故选D项。2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
8、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它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由此可见,元代设置行省的目的是()A监察地方B方便地方自治C从军事上控制地方D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说明了元朝行中书省是中央派往地方的机关,“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说明了行中书省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的一个机关,故A符合题意。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3(原创)唐代安史之乱时,长安和洛阳俱失,地方州郡还是有办法可以各自为战,并最终平叛;北宋时金兵内侵,只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你认为造成这两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唐朝经济繁荣远胜北宋B北宋军事实力
9、弱于唐朝C金兵力量强于唐朝叛军D北宋地方财权全归中央解析:选D。宋朝地方财政权力全部收归中央,地方力量相较于唐朝而言要弱很多,故呈现材料中的现象,本题选D。A项说法错误,B、C两项因朝代不同而无从比较。4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10、。”解析:选C。掌握历代选官制度的运作方式及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从A项中“中正”“评定”字样判定其为九品中正制,该制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B项中“摧毁门阀”“策试”“及第”等字样判定其为科举制,该制度自隋朝开始实行;由C项中“孝廉之举”字样即可判定为察举制,该制度盛行于西汉;由D项中“八股形式”即可判定其为八股取士,该制度流行于明清。5(2013合肥模拟)“牛背当年暖似衣,饥寒永在耳边提。大开黎庶通天路,剥尽人间狼子皮。”此诗描写了中国古代某朝皇帝的经历。为巩固专制统治,他采取的措施有()A废除丞相制度B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C建立内阁制度D设立三司使分宰相财权解析:选A。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1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当过放牛娃,也当过和尚,他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6(2013江苏四市调研)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解析:选D。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清的政治制度。由材料信息“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得出,嘉庆帝认为军机处可能给皇帝集权造成危害。7(2013太原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 我常
12、听人说,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的政体是一个君主专制黑暗的政体。这明明是一句历史的叙述,但却绝不是历史的真相。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就政府组织政权分配的大体上说,只有明太祖废止宰相以下最近明、清两代六百年,似乎迹近君主专制,但尚绝对说不上黑暗。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依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材料2:皇帝内廷的幕僚,包括宦官、外戚或宠臣,常常借君权夺取相权。从汉至清,只有宋朝的内廷没有声张势力,侵夺文官组织的权力。终究皇帝是专制的君王,臣僚对皇权还是无可奈何的。许倬云历史大脉络评上述材料中关于古代中国君主制度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制度。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围绕材料的某种观点展开评论,要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严谨,做到史论结合。答案:材料1认为中国君主制度并未纯粹的专制,很多政治决策如“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都非帝王专制。材料2认为虽然有相权对君权的限制,但皇帝往往通过各种办法来削弱、分化相权,最终实现君主专制。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