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4 ,大小:103.50KB ,
资源ID:490575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9057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点突破》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2)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2014年新题及解析)(人教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点突破》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2)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2014年新题及解析)(人教版).doc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提升作业(二)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A组素能全练 (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4黑龙江模拟)汉承秦制,官秩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官阶在100石以上者,每月有俸16斛350斛不等。第二类是斗食、佐史之秩,斗食月俸11斛,或岁俸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故称斗食;佐史月俸8斛。第三类是少吏,秩无规定。秦汉时期采取官秩分类的主要目的是()A.拓宽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用人权D.实现

2、选贤任能2.元朝人称其政治制度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一政治制度()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A.B.C.D.3.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B.汉初丞相位高权重,皇帝也礼让三分C.丞相申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4.“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A.宰相

3、有职无权B.皇权至高无上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D.尚书省地位下降5.(2013泰州模拟)通典记载:“旧(唐初)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设置的变化反映了()A.三省六部制的兴衰B.三省协同理政,行政效率提高C.相权一度得到加强D.三省机构精简,职能趋于合一6.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与察举制相比()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C.

4、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7.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说:“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在此,唐太宗强调()A.选官要做到公正公平B.官员录用应少而精C.缩小科考录取的比例D.加强对官吏的培训8.(2013徐州三模)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A.选官和考试有机结合B.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C.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D.人才选拔权由中央下放到地方9.黄宗羲在一首诗歌中感叹:“

5、近来学人少,谁何识真伪括帖上下文,原无真实义。推之入理窟,涂车可略地。有明三百年,人物多憔悴。”该诗歌主要抨击()A.君主专制加强B.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C.理学的空疏学风D.土地兼并现象10.(2014大庆模拟)有学者把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趋势。这种趋势表明()A.外朝是中央权力中心B.内外朝相互制衡C.宰相成为权力中枢D.君主专制的强化11.(2013南京盐城一模)内阁大学士为明清官职之一。据统计明代内阁大学士南方共114人,北方共48人。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A.政治中心有南移的趋势B.南方科举制推行力度比北方大C.南方是经济和文化重心D.南方“官

6、本位”意识强于北方12.(2013扬州模拟)中国古代皇权专制日益强化,但始终存在许多制约皇权的因素,其中说法正确的是()相权的存在科举制下士大夫阶层的形成监察机构的设置内阁制度的设立A.B.C.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比较是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它能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阅读材料并回答:材料一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

7、非出自君权。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10分)材料二中国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却起着完全不同的历史作用。它主要是建立在宗法性的自然经济基础和封建阶级结构之上的。因此,它就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2)明代的封建专制统治者采取了哪些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对中国国家社会形态的走向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以上中西对比,分析什么样的政治状况有利于先进因素的成长。(16分)14.(2013江苏四市二模)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材料一初

8、,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材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

9、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孙国栋唐宋史论丛(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10分)(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8分)(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8分)B组提升专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三省六部制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此制度的积极作用是()A.使封建选官用人制度得以完善B.分解相权,削弱了皇帝的权威C.扩大议政

10、范围,有利于政治民主D.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2.(2013连云港摸底)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D.中央权力重心应下移3.(2014邯郸模拟)元史百官志记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反映了元代政治的特点是()A.中央直接控制各级地方行政B.地方分权各机构相互牵制C.中央对地方实施多层次管理D.中央集权与地

11、方分权相结合4.后汉书记载“(闳)服阙(即母死服丧引者注),累征聘举召,皆不应”。可见,当时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5.两宋三百余年间,贡举登科者共有十一万多人,平均每次录取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更重要的是,唐代登科后,还要经过吏部身、言、书、判的考试,才能走上仕途,宋代士人及第即可释褐入官。这对宋代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创新了人才选拔制度B.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参加考试C.扩大了统治基础D.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6.(2014安徽大联考)美国艾伦坎贝尔教授来华讲学时说:“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

12、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由此可见,作者认为西方文官制度源于中国古代的()A.宗法制B.科举制C.郡县制D.内阁制7.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断是()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8.(2014南京模拟)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

13、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这说明()A.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D.唐太宗废除了宰相职务9.(2013徐州、宿迁三模)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A.三省并立,互相牵制B.削弱地方,集权中央C.抑制相权,设立内阁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10.(2013苏北四市一模)史学家赵翼在描述我国古代某机构职能时说:“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该机构是()A.尚书省B.门下省C

14、.内阁D.军机处11.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D.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12.(2014广东十校模拟)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是()A.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B.中朝内阁军机处C.中朝中书门下内阁D.尚书台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2014唐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15、,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中央监察机构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贞观六年(632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

16、质敦厚”戴胄性贞正,死时“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王春瑜中国反贪史材料三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材料四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

17、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13分)(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反腐败的举措。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7分)(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我们今天在反腐倡廉中应吸取古代哪些教训。(6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贵,徇私

18、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材料二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傅乐成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材料三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朝廷尊崇儒家思想,以仁义礼孝等思想治天下

19、和教育臣民科举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考试范围,以八股文为样式全国有几百万人自儿童时代就开始学习科举技能,以此为人生目标近千年来,科举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新政”开始推行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但招生困难(1)概述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其被取消的原因。(10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8分)(3)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题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8分)答案解析A组素能全练1.【解析】选C。题干汉代官秩分类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政治,官吏没有封地,只有俸禄,其任免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君主控制了用人权,C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选官制度,由此

20、可排除A、B、D。2.【解析】选D。“都省”指的是元朝中央的中书省,“十省”指的是地方的行省。由题干内容可知,中央事务由中书省掌管,地方则采用行省制度。全面正确分析了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因此选D。3.【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汉代初年,丞相权力较大,文帝求情后丞相才赦免邓通一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故选B。4.【解题提示】明确材料中皇帝曾经任过的官职,后人不敢任,只能空缺,影射的是皇权独尊。【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因为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因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选B。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

21、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宰相由仅于门下省议事,到迁至中书省,再到分列五房,说明对相权的制约,故C表述错误;对相权进行分割,不能说明职能趋于合一,D表述错误;整则材料未体现三省六部制的兴衰,故A表述有误,选B。【名师指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思想长期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5)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6.【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对比分析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的

22、异同。从题干认识到强调九品中正制的“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的作用,B、C、D说法错误,与题意不符。7.【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从材料“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中说明唐太宗强调官员录用应少而精。8.【解析】选A。材料中的选官制度一步一步变革,体现的是考试与选官的结合,使选拔更加合理,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加固训练】“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察举征辟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B.九品中正制促成士中大部分成为社会的上层C.科举制为知识分子的上升提供制度

23、性途径D.农民起义式的社会流动使知识分子不能上升【解析】选C。A断章取义,察举是以“孝廉”为参考,由地方官员推荐符合条件的特别人才到中央做官,与最善于接受新思想是没有必然关系的;B九品中正制选才标准是按照门第、出身来定的,而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士,很难成为社会上层;D说法过于绝对化,汉初、明初等很多开国功臣谋士就出自流动知识分子,得益于农民起义的成功。9.【解析】选B。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原无真实义”,结合所学科举制在明清时期的消极作用,可推断出选B。【加固训练】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道:“(科考取士使得)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大集合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而边区远陬,

24、更易有观摩有刺激,促进其文化学术追随向上之新活力。”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科考取士()A.有利于全国各地人才的汇集B.有利于促进文化交融与传承C.有利于政府和社会群体交流D.有利于边远地区文化的发展【解析】选B。依据材料,钱穆着重阐述科举制度对文化交融发展传承的作用,A、C不是主要论点,D仅从边远地区的文化发展看,不全面。10.【解析】选D。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指皇帝把自己身边的侍从等近官不断地外派来加强对国家和社会的控制,而又担心外派的近官失去控制,故不断地派出新的近官取代他们,使之不断偏离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从而加强皇权专制,故D正确。这一过程同时也表明A、B、C均错误。【误区警示】本题

25、易误选B,容易片面理解材料的含义,认为皇权与相权之间有制约的关系,没有看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实质。【加固训练】(2014黑龙江模拟)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朱元璋废中书省,置“四辅官”。通纪载:“九月丙午,置四辅官,以耆儒王本、杜佑、龚敩为春官,杜敩、赵民望、吴源为夏官,秋、冬官缺,命本等摄之,位列都督之次。敕以协赞政事,均调四时。月分三旬,人各司之。”这表明()A.朱元璋重视基层制度建设B.洪武年间官僚机构臃肿C.“四辅官”是重要决策机关D.机构改革为加强皇权服务【解析】选D。本题以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题干反映的是中央官制的变革,A“重视基层制度

26、建设”说法错误;题干中的“四辅官”并不能说明当时机构臃肿,B说法错误;由“位列都督之次。敕以协赞政事”可知,四辅官不是决策机构,仅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加强皇权,故C排除,D正确。11.【解析】选C。明代内阁大学士的人数南方多于北方,但A不符合史实,明朝政治中心在北方。B、D无法反映出来,排除。因题干有限制词“根本上”,这反映了我国经济和文化重心的转移。12.【解析】选A。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设置是为了对官员行为进行监察;内阁是为皇帝进行决策而设的咨询机构。相权的存在和科举制下形成的士大夫阶层,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加固训练】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

27、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解析】选D。明清时期宰相一职被废除,已不存在这个官职。13.【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信息进行中西政治状况的对比。第(2)题,明代采取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归纳。答案:(1)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教权,中国是君神合一;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国君主具有一切权力;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10分)(2)经济上继续重农抑商,实行海禁政策;政治上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文化

28、上八股取士,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程朱理学仍占主流。(9分)影响:封建社会日趋衰落,思想文化被压制,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4分)权力多元化有利于先进因素的成长。(3分)14.【解析】第(1)题,由材料中“三省”“尚书”“中书”等信息可知是三省六部制,依据材料中“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其组织形式。第(2)题,由材料中“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中书门下两省合议”“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等信息归纳概括其运行的利弊。第(3)题,主要从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等信息结合君相矛盾、唐代官僚体

29、制的弊端进行分析。答案:(1)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长官集体讨论政事;常以其他官吏行使宰相职权;三省分掌宰相职权,相互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理政事。(10分)(2)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制;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部门之间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8分)(3)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8分)B组提升专练1.【解析】选D。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D正确。A错误,选官制度的完善是科举制的实行。B错误,三省六部制分解相权,加强了皇权。C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不利于政治民主。【加固训练】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

30、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A.注重依法治国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解析】选B。“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反映的是相权对皇权专制统治的制约,故选B。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百司商量,宰相筹画”“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说明唐太宗主张国家大事由官员协商,不能由日理万机的皇帝一人裁断。3.【解析】选D。材料省略号之前的内容可看出行省是中书省的

31、派出机构,受中书省的制约;省略号之后的材料可看出行省有较大的权力,这就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A、B、C均只涉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一部分。4.【解析】选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由材料信息可知,东汉时期,袁闳因为为母亲服丧,对朝廷举荐征召都不答应。据此可知此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世卿世禄制,排除A;九品中正制创立于曹魏时期,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故排除C、D。【名师指津】察举制的作用(1)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期,人才济济。(2)此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

32、吏安插眼线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5.【解析】选C。宋朝通过扩大科举录取人数扩大了统治基础,C正确。A在宋朝没有,唐朝有殿试、武举。B不是其最主要影响。D宋朝完善科举的举措是糊名法。6.【解析】选B。西方文官制度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以法律为依据对各级文官分门别类进行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总称,作者认为西方文官制度起源于中国,其他三项与文官制度无关。7.【解题提示】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的含义及影响。【解析】选B。明朝废除宰相,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皇权进一步加强,出现了“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的现象,故选B。8.【解析】选A。本题的重要线索是“平章事”这一职位的

33、功能和设置的意图。唐太宗贞观八年,太宗要求李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可见,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地位,所以便于控制,这便是“平章事”。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与人才的重用无关,故选A,B错误。平章事为另设职位,C错误。题中未见丞相官职被废,D错误。9.【解析】选D。“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表明朱元璋认为丞相专权,威胁皇权,为克服这一弊端,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以加

34、强皇权。【加固训练】文渊阁是阁臣入值办事之所,并随着明代政治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秘阁禁地。明成祖时,成为臣僚们进出最为频繁的地方,这表明()A.皇帝和大臣们的关系变得亲近B.国家权力进一步集中到君主手中C.中枢权力由武将转到文官手里D.太监掌握的权力超过朝臣的权力【解析】选B。明成祖时,选用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六部官署逐渐冷清,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通过这些措施使国家权力进一步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10.【解析】选D。题干表明大臣只记述皇帝旨意,上传下达,无决策权,这反映了军机处的职能。11.【解析】选A。图示显示的是如何加强皇权,而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辖

35、,分散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所以A说法错误。12.【解析】选B。通过分析历代加强皇权的措施,对比所设置的机构,从背景、发展沿革、影响等角度,可以看出A、C中“中书门下”不符合题意;D中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不符合题意。B中的三个机构均符合题意。13.【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第(1)题概括时可以从中央、地方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背景则要考虑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第(2)题这几个朝代的基本做法就是利用较优厚的待遇和严刑峻法来达到反腐败的目的。第(3)题可以从加强制度建设、俸禄达到合理程度、加强人的思想建设等方面回答。答案:(1)特点: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

36、,设监御史,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6分)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4分)目的: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3分)(2)举措:高薪养廉;严刑峻法;褒奖清廉官员(或树立清廉典型)。(3分)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2分)明初特点: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化。(2分)(3)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薪酬;廉政应以人为本,理性反腐。(6分)14.【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选官

37、制度的理解认识。第(1)题,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选拔方式、标准等方面归纳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其取消原因从九品中正制存在的弊端及消极影响方面归纳。第(2)题,依据材料信息提炼科举制的影响,围绕人才选拔、平民入仕途径、封建统治、中央集权及文化发展等方面归纳影响。第(3)题,主要根据材料的信息,指出主要决策方式及其理由。答案:(1)内容: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分九等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6分)原因:权贵子弟在评定中占据优势,一些“中正”徇私舞弊,选官最终被权贵所把持,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4分)(2)影响:选拔了很多人才;成为平民的

38、进身之阶;巩固了统治;促进诗歌创作的繁荣。(8分)(3)以下三种决策及理由均同等赋分:决策之一:废除。(1分)当时的科举制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2分)科举制无法提供“新政”急需的人才;(2分)绝大部分人醉心于科举,新式学堂举办艰难。(3分)决策之二:不能废除。(1分)从根本上损害儒家思想地位,进而危及朝廷统治;(3分)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动荡;(2分)无法保证官员选拔的相对公平公正。(2分)决策之三:不立即废除,待时机成熟再废除。(1分)举出不能立即废除的理由(参照不能废除的理由),然后列举时机成熟后一定要废除的理由(参照废除的理由,两方面理由总得分不超过7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