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 ,大小:16.50KB ,
资源ID:49033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903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初中语文 文摘(社会)世博会挪威馆的“自然契约”.doc)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初中语文 文摘(社会)世博会挪威馆的“自然契约”.doc

1、世博会挪威馆的“自然契约” “我们相信法国哲学家米歇尔塞雷斯自然契约的概念,无论人们做什么,都要在最大程度上承担他对自然的责任。我们希望在规划设计中表达这个意思:发展城市也就是发展人和自然新的关系。”挪威著名建筑设计师莱因哈德和海伦(ReinharHelen)的思路将被贯彻在上海世博会挪威馆的设计中。这座位于世博会浦东园区c区的建筑在众多国家馆中尽管体量不大,却风格显著:15棵模型树构成的不同空间,展示了这个国家特有的海岸、森林、峡湾和群山景观,它们的原材料来自木头和竹子。这座最终被命名为“15棵树”的场馆占地3000平方米,挪威计划为其投入2000万欧元,其中政府投资和企业赞助各占一半。挪威

2、方面希望在世博会闭幕后。这“15棵树”能够在中国实现易地再利用,重新“种植”到需要它们的社区。记者:我们注意到法国馆、德国馆,都挑选了很大的地块,挪威馆的用地在中间是很“节俭”的。而且我了解,你们打算世博会结束后,把挪威馆拆分后搬到上海的其他地方甚至中国的其他城市去?海伦:这和我们事务所的方向有关,我们一直关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意味着,这次展览为探索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地区、国家和全球冲突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挪威馆设计最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可以拆分的建筑。我们知道,现代建筑通常都是整体结构,不易拆分,但我们把挪威馆设计成15棵可以独立形成结构的“树”,以便后续的回收利用

3、。记者:“15棵树”的概念从何而来?它的后续利用本身就是这个建筑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吗?莱因哈德:灵感来自一座挪威的森林,一个群落生境,在那里,不同的物种有共生的关系。设计的初衷是用一座“森林”的“15棵树”临时搭建一座挪威的“棚架”,使之成为一个可供学习、娱乐、收集和发现的“群落生境”。15棵“大树”可以放平,然后打包,在其他地方重新“种植”搭建。在每一棵“树”的根部,专门提供健康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我们希望它是一个自足的建筑,尽可能地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屋顶有大量的太阳能板,提供建筑用的主要能耗。局部屋顶可以开启,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屋顶采用半透明材料,获得自然采光而非人工采光。屋顶有雨水收

4、集和净化系统,可以把上海梅雨季节的大量雨水直接转化成饮用水和室内景观用水。海伦:世博会本身是一个短时间内耗费巨大资源的展览。我想,如果我们真的要为它负责的话,那么,展馆之后的使用对我们来说意义更大。这是一个总体概念,是“自然契约”的一部分。关于世博会闭会后展馆如何利用的想法,必须从第一天开始就存在于设计中。我们把再利用的这部分工作叫做Relocation。Relocation是我们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的重要一环,我们不希望挪威馆像有些国家馆那样成为短命建筑,而希望这“15棵树”继续在城市里发挥各自的功能。记者:我想听听穆威先生的感受。在中国搭一座挪威馆,你是这座建筑中挪威方和中方的“桥梁”。穆威:

5、从开始到提交方案,仅23天,但回忆起来真是漫长的过程。在我们团队的第一次讨论中,我先跟同事做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的介绍,涵盖了传统文化、建筑文化、中国近代历史,以及顺延下来的当代文化。用我们老板的话说,这是帮大家“在中国着陆”。毕竟建筑发生在中国,我们不希望简单呈现物质化的建筑,而希望从抽象的问题出发,寻找挪威和中国的结合点。我们注意到二者间的差异,挪威人强调生态环保,重视生活相对健康可持续,中国目前则是代价昂贵地高速发展。当我的同事们了解到,在当代中国城市进程中,拆迁、推倒重建的现象很普遍,而且在世博会场地上,就有200家工厂和5万居民被迁移时,他们觉得很震惊。更为震惊的是,世博会后,大量的国家

6、场馆要拆除,这意味着价值上亿元的建筑仅有半年的生命力。这样,自然而然,我们找到了挪威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中国的切入点。记者:具体说,“树”在建筑概念和具体材料上是怎么结合的?穆威:挪威的森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为数不多的译著深入人心。提到挪威,很自然就想到挪威的森林,尽管是日本的小说、甲壳虫乐队的歌曲,但这也恰恰和挪威富饶的自然风貌相吻合。木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典型的材料,而在挪威的木构造技术里,有一种很先进的木胶合板技术,可以做成大尺度的建筑构件,而且保留木材本身固有的亲切质感。所以,综合考虑了文化切入点、建构上的材料和结构特性,“树”的概念渐渐形成。作为中国建筑师,不同的设计理念也经常促成更深

7、入的讨论。比如说到木建筑文化,可能中国人都十足地自豪,可是我发现,挪威的木建筑文化同样悠久。有趣的是,中国的木建筑文化更喜欢用自然的原木,把木材当做一种具象材料,比如圆柱让你联想到森林,是道家天人合一的体现。而挪威,则把木材当做抽象材料,砍伐后加工成矩形的粱、柱、板,犹如孩子手里的橡皮泥般自由加工。在设计中,我尝试串联这些想法,找到更多的文化关联。我们不希望挪威馆仅仅是一个物质性的炫耀,而是一次有文化体会的着陆。记者:在两国文化的嫁接上,两位总设计师是如何考虑的?莱因哈德:挪威没有特别大的城市,和中国比,有完全不同的城市发展传统和历史。在挪威的不同地方都会有地方特色的形式,他们有对风景、气候和

8、自然的敏感和知识,盖房子会把这些都考虑在里面,自然在人们的基本生活中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其实这本身是中国古老的建筑传统之一,中国园林就是最杰出的例子,但在现代建筑的发展里,它有些被人们遗忘了。我们的设计中,挪威馆的4个展厅里一共阐释了4种挪威风景,每一个都在探索这种关系:沿海景观的主题是健康的能源,森林景观则是可持续材料使用,在挪威特有的峡湾景观里表现水文化,还包括极地景观。我们希望参观者能够感受到美景带给他们的强烈气氛和感官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可以说这里的景观是自然和城市生活的一个结合体,是通过很多不同的知识一同搭建起来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艺术、哲学。这种结合在我们看来,是对

9、未来城市可持续的理解的核心。我们也希望在我们的设计中能够反映出挪威的贡献。记者:这也是世博会的宗旨和愿望之一国家之间进行文化和知识的交流。穆威:挪威馆只是众多国家馆之一,我们并非想强调一种文化形态的重要,而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操作层面的启发:建筑是如何节能的?建筑是怎样因地制宜地成为城市积极要素的?建筑如何改善大家的生活,如何展示生活态度?比如我们在室内空间塑造了挪威的标志性地形地貌,海滩、峡湾、森林,我们希望参观者和建筑不只是看与被看的关系。我们设计了很多可以坐卧的地形化景观,鼓励参观者可以脱掉鞋子,在里面自在地行走,感受建筑材料和里面的一些装置设计。我很喜欢挪威的一本书叫做Browrt Cheese,里面用插画方式勾勒了挪威人的生活态度,比如他们喜欢赤脚,一旦见到明媚的天气,立刻就计划出行。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