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人民版)(专题综合检测):选修1第3专题复习与测评.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974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人民版)(专题综合检测):选修1第3专题复习与测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人民版)(专题综合检测):选修1第3专题复习与测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人民版)(专题综合检测):选修1第3专题复习与测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人民版)(专题综合检测):选修1第3专题复习与测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人民版)(专题综合检测):选修1第3专题复习与测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A梭伦改革B管仲改革C商鞅变法D孝文帝改革解析:综合四个选项,只有孝文帝改革前的439年,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符合恩格斯所说的“征服”。答案:D2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

2、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糜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答案:B3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均田制迁都洛阳整顿吏治改穿汉服ABCD解析:属于北魏孝文帝经济改革的内容,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题干要求

3、无关,属于北魏社会习俗方面。答案:A46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主要原因是()A北魏推行均田制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C三长制得以实施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将无主的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使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答案:A5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A鲜卑贵族B鲜卑平民C汉族地主D中原农民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孝文帝迁都的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答案:A6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

4、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孝文帝之所以这么做,是想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因而只有B项符合题意。答案:B7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恢复汉族礼仪制度与汉族通婚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ABCD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合并同类项的能力。经辨析可知都符合题干之意。答案:A8下列有关北魏民族融合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B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C汉族学到了鲜

5、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D鲜卑族原有的文化消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原有的文化并不是消失而是其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如服饰、饮食等方面的习惯等,故D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干要求。答案:D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9(2011沈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宗主,农民与堡主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

6、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报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税。请回答:(1)根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的是什么制度?(4分)(2)该制度的推行有什么危害?(10分)(3)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关系?(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通过阅读材料,可直接得出。第(2)问需联系教材知识,回答其危害。第(3)问是要回答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即宗主督护制和改革的关系。答案:(1)宗主督护制。(4分)(2)剥削农民,隐报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10分)(3)它的推行激化

7、了矛盾,出现统治危机和社会动荡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6分)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材料三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

8、海之中。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8分)(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5分)(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7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迁都过程及特点要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其迁都原因要从内外因两方面归纳概括;第(2)问属再认再现基础知识,难度较小;第(3)问中“影响”的作答要注意审题,注意限制语“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可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过程:由盛乐迁至平

9、城,再迁至洛阳。特点:不断南迁。原因: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胁严重;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8分)(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5分)(3)影响:与汉族完全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失。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7分)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材料三材料四魏亡之祸,

10、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分别是什么?(6分)(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6分)(3)你认为材料一、四

11、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4分)(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4分)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三次改革的异同,侧重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查。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3)问要依据材料作答。第(4)问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改革;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6分)(2)内容:梭伦的“解负令”、商鞅废除井田制、孝文帝迁都和汉化政策。(6分)(3)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4分)(4)共同因素: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者敢于冲破阻力的坚强决心;有坚强的后盾;采取正确的策略。(4分).精品资料。欢迎使用。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