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淄博七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9632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七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东省淄博七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东省淄博七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山东省淄博七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山东省淄博七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山东省淄博七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山东省淄博七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二历史试题 (2015. 05)(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著名的福建土楼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楹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 )A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 2西周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共275年,至少在200多年里地方诸侯都没有搞分裂。其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A周王对地方拥有绝对集权 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C礼乐

2、制度强化了等级观念 D周初分封时王室势力强大3.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从继承的角度看,该制度受到了前朝哪些制度的影响?( )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 血亲宗法制A、 B、 C、 D、 42009年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出现于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 ) A定期朝见周天子 B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 C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 D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5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国君。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1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1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这

3、一现象反映出( )A宗法制度松弛 B分封制度瓦解 C王位继承混乱 D中央集权确立6、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D、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7白虎通义德论记载:“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以上材料表明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大宗小宗体系 B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 C确立贵族生活

4、准则 D明确血缘关系的亲疏8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一段史料可以说明()A汉高祖认为秦灭亡于暴政 B汉代制度对秦制有所承袭C汉代封建王侯是主体制度 D汉代诸侯国规模远逊于周 91870年,史皮尔在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材料所评论的是中国的(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谏议制10、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5、( )A.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B.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11、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干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 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C削弱了地方割据了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D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社会的矛盾1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牵制C中央集权,

6、地方分权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 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B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C宋太祖制钱谷,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14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15有学者认为,“君主握有对一切政务的最后决定权和否决权,但一般不直接统领

7、百官,处理政务;宰相原则上只是助理万机”。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北宋设参知政事 B西汉分设中外朝C隋唐实行三省制 D秦朝设左右丞相16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D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17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 )A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D控制了国家

8、决策大权18板垣记略载:“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材料不能说明清初( ) A部分制度承袭前朝 B皇权受到牵制 C皇权空前强化 D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19对下表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 A察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20中国古代的官职名号颇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 )A地方的封疆大吏 B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C皇帝的内侍人员 D中央朝廷的重臣21

9、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下列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隋朝的科举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明朝的内阁制22.“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它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文中评价皇帝制度的史学方法是()A比较的方法 B全面辩证的方法 C发展的方法 D史料解读法23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10、)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明朝废除丞相制度C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 24史记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B天子至尊,皇权至上C皇帝防范丞相擅权 D收藏玉玺,皇帝喜好25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 )A.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11、D.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26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B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C反映了皇权逐渐加强的历史发展趋势D反映的发展趋势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27、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璋() A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B重视人才选拔,维护皇权统治C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 D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28、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一书中说:“秦以私天下之心

12、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王夫之所说的“罢侯置守”指的是( )A.废除禅让制实行王位世袭制 B.废除世袭制实行三公九卿制C.废除察举制实行科举制 D.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29、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由材料可见()A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实现了皇权高度集中B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中国早期议会的基本特征 C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朝前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D雍正皇帝因为在东北用兵设立了军机处 30、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写道“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

13、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材料中的“其专在下”是指() A地方权势过大 B地方分权与制衡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第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14、?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2分)材料三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戊戌变法也遭到满洲贵族的激烈反对,新法颁布后,“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变法中各有哪些措施直接触犯了传统势力的利益(各举两例)?(4分)材料四 商鞅变法中,“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一种刺面割鼻的西刑)其傅”,严厉打击反对势力。戊戌变法中,“时百日间,变法神速

15、,几有一日千里之势”,光绪帝也“三令五申”,“数四严责”,推动变法法令的贯彻落实。(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次变法中,改革者都表现出了坚决的意志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为什么结果迥异?(4分)综合上述材料,影响改革成败的要素有哪些? (2分)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减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唯财是举”即以财产评估结果划分等级和抽签选官,虽然只是实现了财权政治,但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

16、诞生(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让人民获得自由”和“地位上升”的措施。(4分)谈谈你对梭伦上述改革措施的认识。(4分)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2分),并分析其影响。(4分)3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在理论上产生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要求,人只要有信仰,在上帝面前就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因而事实上就提出了一种平等的思想观念。正是以这样的观念为基础,路德认为,应当使每一个儿童,不分性别和等级都能受到教育。马丁路德关于

17、实施强迫义务教育,由国家管理教育的基本主张,在1618世纪的德国各邦,得到了初步实践并得以具体化。 李立国宗教改革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起源(l)根据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4分),并总结其社会影响。(3分)材料二 (阿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具体包括:效仿欧洲建立一批世俗小学和技 术学校;减少宗教课程,增加现代科学内容;聘请外国教师任教;派遣留学生到欧洲(主要是法 国)学习,等等。通过改革,现代世俗教育制度出现雏形。由于阿里对埃及現代教育的突 出贡献,而被后人称之为埃及“现代教育之父”。季诚钧、徐少君埃及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考察(2) 据材料二,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特点, (3分)并分析其作

18、用。(3分)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统治集团)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又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出于自身统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但是“爱国”、“忠君”的德育教育观。 杨世武明治统治集团教育改革刍议(3)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 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终导致明治维新走向歧途。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3分)34(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扬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

19、禧彻底交权。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康南海自编年谱等。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戊戌政变发生

20、的主要原因。(4分)(2)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1分)为什么?(2分)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有何关系?(2分)(3)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中的史料价值。(2分)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15. 05)15 BADDA 610 DBBBB 1115 CBDDD 1620 CACCB 2125 ABDBD 2630 BCDAA 31、(1)土地措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2分)原因:商鞍变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2分)(2

21、)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戊戌变法: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4分)(3)主要原因: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有利于变法法令的贯彻落实;而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力量软弱,光绪皇帝没有实权,变法法令得不到贯彻执行。(4分)要素: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2分)32、(1)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4分)认识: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

22、开辟了道路。(4分)(2)表现: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2分)影响:在抑制兼并、保证农业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激烈反对,导致变法失败。(4分)33.(1)教育思想:“因信称义”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平等;实行义务教育。(4分)影响:推动了德国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促进了教育现代化和德国社会的进步。(3分)(2)特点:学习西方;世俗化;现代化。(3分)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培养了大批的专门人才;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3分)(3)前者,理由:提高了日本国民的文化素养;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日本资本主义

23、经济的发展(若答“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发展”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皆可得分。(共3分)后者,理由:宣扬忠君爱国,促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3分)34(1)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来华;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守旧势力恐慌;变法急于求成,策略不当;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4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4点即得满分。)(2)不成立。(1分)从材料可见,袁世凯告密是在戊戌政变发生后,(2分)袁世凯的告密加剧了政变的剧烈程度和事态的扩大。(2分)(3)是当事人的陈述,属于第一手材料;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当事人的陈述往往带有主观色彩或偏见,应加以鉴别。(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