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5 ,大小:70KB ,
资源ID:489533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8953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1、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2018年4月满分:120分考试时长:100分钟第一部分 本卷共4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A.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 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C. 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答案】D【解析】由于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僭主们“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下场往往非常悲惨,说明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2、,未经民主程序上台的领导人不能得到拥护,故答案为D项。“僭主”一般就是贵族,从其下场来看,不能反映贵族垄断国家政权,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实际上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政绩斐然也遭到惩罚,是法制程序正当性的体现;C项不符合史实,且从材料中的“重视平民利益”来看,平民是享有政治权利的。【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僭主”政治点睛:“僭主”政治是指古希腊历史上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裁统治。“僭主”政治对于肃清古希腊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过积极作用,打击了贵族的势力,为民主政体的建立扫清了道路。它促进了希腊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在一定

3、程度上推动了希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但由于雅典民主政治崇尚法律至上,“僭主”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始终不能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导致材料反映的最终下场大多较为悲惨的结果。2.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这主要是因为A. 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础B. 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C. 确立“陶片放逐法”D. 推动雅典民主制达到顶峰【答案】A【解析】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础,故有利于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故A正确;克里斯提尼改革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故B错误;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陶片放逐法”,故C错误;伯利克里改革推动雅典民主制达到顶峰,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梭伦改革、克里

4、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历史意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紧扣题干关键词“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王安石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根本相同点在于A. 变法目的B. 变法方式C. 变法结果D. 变法背景【答案】A【解析】王安石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即变法目的相同,故A正确;两者的变法方式存在不同,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汉化政策,故B错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王安石变法结果不同,故C错误;两者变法背景也有不同点,故D错误。故选A。4.雅典梭伦改革、秦朝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缓

5、和了社会矛盾C. 打破了世袭特权D. 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雅典梭伦改革使下层公民也获得了一定的民主权利,秦朝郡县制实行官僚政治,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把官吏任命的权利收回中央,使下层的读书人也获得了考取官吏的权利,因此三者都打破了贵族世袭垄断特权的局面。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秦朝的郡县制和隋唐的科举制都有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梭伦改革没有这个作用,排除;B项,秦朝的郡县制没有体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排除;D项,雅典的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秦朝、隋唐时期都是专制制度,排除。5.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

6、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A.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繁荣C. 秦国富国强兵,实现统一D. 促进商品经济的交流与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商君“正度量,调轻重”是指统一度量衡,这主观上是维护秦国封建统治的需要,但在客观上有利于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商品经济6.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

7、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A. 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B. 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C. 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D. 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着重论述的并不是雅典实行抽签选举,而是在抽签选举之前实行差额选举,这一举措明显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中所述选举措施,体现不出对贵族统治地位的维护,排除A项;权力的运行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是着重讲选举中的财产资格限制,C与题意不符。【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梭伦改革点睛:本单元复习要旨:(1)形成一个观点: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古罗马的法律制度,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但也有其不足,都具有

8、阶级性和时代性,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2)理清两条线索:一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3)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的民主制度,三是罗马法的主要内容。7.“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根据材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A. 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B. 提倡信仰绝对自由C. 得到了西欧社会各阶层的支持D. 促进了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促进

9、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反映了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条件,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信仰绝对自由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宗教改革得到了西欧社会各阶层的支持,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宗教改革促进了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8.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对此,马丁路德的回答是罪名杀人罪

10、谋杀双亲或兄弟姊妹伪造文书赦免价8个金币6个金币7个金币A. 信仰得救B. 先定论C. 教众平等D. 教随国定【答案】A【解析】针对教皇的赎罪价目表,马丁路德反对赎罪券,主张信仰得救,故A正确;加尔文主张先定论,故B错误;马丁路德没有主张教众平等,故C错误;教随国定也不是针对赎罪券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教皇的赎罪券的性质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9.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下列机构属于梭伦时期创建的有公民大会四百人议事会公民陪审法庭十将军委员会。A. B. C. D. 【

11、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属于梭伦时期创建的。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城邦制度梭伦改革10.雅典的改革家梭伦曾留下诗作:“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我制定法律,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这反映了改革家的一种怎样的改革指导思想A. 中庸和不偏不倚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全面维护贵族利益D. 极力维护平民利益【答案】A【解析】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特点。由题干“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和“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反映了梭伦改革折中、中庸的特点。11.之

12、所以说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因是A. 贵族政治已成为雅典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B. 奴隶反对奴隶主斗争渐趋激烈C. 雅典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D. 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并提出分享政治权利的要求【答案】A【解析】贵族政治上的专权和经济上的豪夺,使其成为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共同反对的目标,双方矛盾激化,雅典的贵族政治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这就是梭伦改革的历史必然性,而其他三个选项均是A的具体表现,所以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梭伦改革是雅典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雅典经济、政治的发展要求平息矛盾,结束贵族政治,进行深刻的社会变革。1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

13、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 封建化的过程B. 农耕化的过程C. 工业化的过程D. 汉化过程【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可知,B正确;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A不合题意;据材料“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可知,C错误;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D错误。【点睛】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

14、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13.“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主要反对的是神秘主义和教会的腐败,而不是基督教。它不像其他宗教一样往往把崇拜对象具体化,而是将上帝作为抽象的存在。”这段话旨在强调A. 宗教改革改变了基督教的信仰对象B. 基督教思想与神秘主义的辩证统一C. 基督教思想与理性精神的内在关联D. 宗教改革推动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答案】C【解析】由“它不像其它宗教一样往往把崇拜对象具体化,而是将上帝作为抽象的存在。”可以看出一定程度上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甚至不敢明确认知上帝的抽象存在,而宗教改革宣扬“因信称义”,肯定人的

15、自我价值存在和上帝存在的抽象性,希望人民思想有所解放,进而追求科学与自由。这正是理性主义的核心。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这短话的主旨。14.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A. 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B. 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C. 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D. 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废止,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

16、并不能说明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按军功授爵制度,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也促使选官制度转变,故D项正确。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影响【名师点睛】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对秦国而言:使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2

17、)消极影响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对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对后世而言:商鞅迷信刑罚、用法严苛的做法,片面扩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劣的影响。15.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A. 开辟田畴、戮力农业B. 临阵奋勇,争先杀敌C. 经商赚钱,积累财富D. 分科取士,加强皇权【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故当时秦国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临阵奋勇,争先杀敌,故B正确;开辟田畴

18、、戮力农业,与进入仕途无关,故A错误;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故经商赚钱,积累财富不可能进入仕途,故C错误;分科取士,属于科举制,当时没有形成科举制,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进入仕途的途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商鞅变法军功授爵的内容与作用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6.北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使下列哪一现象在一定程度得到改变A. “农民坏于徭役,而未尝特见救恤”B. “贫者以苦瘠之亩,苛数倍之输”C. “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D. “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19、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方田”是针对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社会现象,所以“方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贫者以苦瘠之亩”的社会现象,而“均税”是针对富者由于种种封建特权而逃税、漏税、不纳税的社会现象,所以“均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苛数倍之输”的社会现象,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而不能是其他的选项,例如,“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是由于青苗法造成的而不是“方田均税法”而造成的。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17.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

20、,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商鞅A. 主张立法为民B. 强调有法可依C. 关注法律实施D. 重视赏罚并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法”主要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故A 项与主旨不符,排除;“国皆有法, 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是指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遁的方法,从信息中可知,商鞅重视刑罚以及法律的作用,有法可依是对文中断章取义的理解,故 B 项错误,而C项的表达是正确的;根据材料中“刑重者, 民不敢犯,故无刑也”得出商鞅重视轻罪重罚,故 D 项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商鞅变法【名师点睛】高考历史

21、文言文材料题主要考查两种能力,其一是通过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史料分析、归纳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另一种是借助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巧解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要注意借助最为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切入正题。(1)重要的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官职、人名等。(3)时间信息,本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4)所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18.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A. 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B.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

22、. 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商鞅变法的性质封建化改革。选项中D符合题意。反映了所有制发生了变化,由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所以选D。19.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

23、夷里”“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中可以看出,北魏政权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凸显自身政权的正统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的恢复,故A项排除;材料“四夷馆”和“四夷里”说明BD项错误。20.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这主要反映了商鞅A. 力图建立并维护专制局面B. 竭力提高民众的法治观念C. 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D. 重视教育和法治的统一性【答案】A【解析】商鞅强调“法令者为治之本也”,认为必须对民众加强“法治”教育,是达到“一教则下听上”,即维护专制统治的目的,A项正确;B项材料不能反映,

24、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民本意识,排除C项;商鞅强调民众守法是为了加强统治,排除D项。21.马丁路德宣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一主张在当时的主要进步意义是A. 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B.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C. 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D.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答案】C【解析】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得救,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故C正确;信仰得救与君主和罗马教皇的平等无关,故A错误;马丁路德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故B错误;马丁路德并不反对上帝,故D错误。故选C。22.我国的土地税可追溯到春秋末期鲁国

25、的“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国家开始征收土地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A. 使土地私有合法化B. 不利于有效利用土地C. 开始出现私有土地D. 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是在国家认可了土地私有的前提下,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的税赋,其重要影响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故A项正确;“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土地所有者充分利用土地进行生产,故B项错误;“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是针对井田荒芜,私有土地大量出现而制定的政策,故C项错误;按亩纳税可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

26、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名师点睛】封建土地所有制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民土地私有制指的是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即自耕农。地主阶级掌握了绝大部分的土地,农民没有(被地主兼并)或者只有少量的土地,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把大部分的劳动成果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忍受地主的剥削。均田制属于典型的封建土地国有制。23.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增设“明法”新科,考试内容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凡在“明法”考试中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当中,其名次列在及第进士之上

27、。“明法”新科的设立A. 破坏了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B. 选拔了变法需要的人才C. 反映北宋开始以法家思想治国D. 滋长了官场腐败【答案】B【解析】北宋王安石变法增设“明法”新科,与选拔变法需要的人才相关,故B正确;增设“明法”新科并未破坏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故A错误;北宋并不是以法家思想治国,故C错误;增设“明法”新科与滋长官场腐败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词“北宋王安石变法增设明法新科”,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出发,即可找出变法与增设明法科之间的联系,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4.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

28、因素是A. 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B. 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C. 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 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商鞅变法的影响而非原因,故可排除;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以上三项都是变法成功的原因,A项侧重于从阶级方面论述、B项侧重于从社会更替角度论述;D项侧重于从祖国统一角度论述,三项中B项是最深层次的原因。故此题应选B项。考点:商鞅变法点评:全面认识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29、(1)顺应了变法的潮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加上秦位处西陲,避开外力干扰;且秦固有文化低落,易吸收较高的文化。(2)法家思想的传播,商鞅对守旧势力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阻力。(3)秦孝公全力支持,绝对信任商鞅;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措施全面彻底。(4)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5)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遵守。(6)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7)策略得当。商鞅制定了全盘计划,有步骤的推行其改革措施。25.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

30、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A. 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 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 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 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改革。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朝的改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分析选项,AC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与史实不符;D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作用26.“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

31、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自最早贅(贅:男方到女方落户)。”材料所述现象对秦国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有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增加户数,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使社会风气奋发图强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A. B. C. D. 【答案】C【解析】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改革原有家庭制度,废除大家庭制,实行分户别居,子辈成年特别是已婚的一定要另立门户,把家庭单位分到最细小的程度,加快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增加户数,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使社会风气奋发图强,故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C。27.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

32、在于A. 缓和民族矛盾B. 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 平息阶级矛盾D. 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答案】B【解析】孝文帝之所以这么做,是想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因而只有B符合题意;AC项包含在B项之中;D项错误,汉化政策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排除。28.孝文帝说:“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这表明孝文帝A. 据守黄河流域B. 执意改变风俗习惯C. 治理中原地区D. 决心迁都洛阳【答案】D【解析】

33、材料“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反映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张,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据守黄河流域的主张,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执意改变风俗习惯,故B错误;材料反映孝文帝的主要意图并不是治理中原地区,故C错误。故选D。29.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正如梭伦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由此看来,梭伦的民主改革A. 协调了贵族的内部矛盾B. 承认贵族对政权的垄断C. 是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D. 以缓和阶级矛盾为目的【答案】C【解析】材料“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反映了梭伦的民主改

34、革采取中庸原则,是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故C正确;梭伦改革协调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梭伦改革承认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故B错误;缓和阶级矛盾是为了稳定统治,故D错误。故选C。30.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 佛教的传入B. 疆域的扩大C. 民族的融合D. 全国的统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民族的融合。所以选C。31.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

35、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A. 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B. 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 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均田制的实施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所以选C。32.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这一看法A. 客观中肯,切中时弊B. 背离事实,无端歪曲C. 过于拔高,服务现实D. 标新立异,创新史观【答案】C【解析】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没有认识到其局限性,故不是客观中肯,故A错误;这一看法

36、并未完全背离事实,故B错误;梁启超这一看法过于拔高,是服务于维新变法的现实,故C正确;梁启超这一看法并非创新史观,故D错误。故选C。33.“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A. 青苗法B. 市易法C. 方田均税法D. 募役法【答案】A【解析】结合“常在新陈不接之际”“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青苗法,据所学可知青苗法规定: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诶

37、农民,秋后偿还,农民由此面授地主豪绅的高利贷盘剥,与题意内容一致,故A项正确;市易法规定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方田均税法规定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额不例外,与题意不合,故C项排除;募役法规定是纳钱代役,享有免役特权的官僚地主爷要收取役钱,与题意不合,故D项排除。34.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解决该问题他颁布了A. 保甲法和保马法B. 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 将兵法和均输法D. 市易法和募役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材料的理解能力和

38、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解决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生产,所以王安石颁布了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ACD项都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作用,但与生产无关,排除。所以答案选B。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名师点睛】积弱局面的改善:1、改善的表现:“强兵之法”的推行,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2、强兵之法推行的作用:(1)保甲法: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保甲法在京城附近实施一年多后,官员向宋神宗回报说,地方治安大有好转,“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并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保甲法的实施,寓兵于农,实现了兵农合一,为

39、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至宋神宗末年,军队总数由原来的110万减少至80万。(2)军器监的设立:武器的质量和产量都得到提高。(3)保马法: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为政府节省了养马费用。(4)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35.王安石变法时,青苗法规定“不愿请者,不得抑配”,“取息二三分”,以实现“取民之财,还以助民”的目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府借贷,且“取息高达六分”,以致“害民如此”。对此现象最佳的理解是A. 变法只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无视民众负担B. 王安石变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时考虑不周全C. 王安石变法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D. 部分地方官

40、员在实际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答案】D【解析】材料“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府借贷害民如此”反映了部分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变法无视民众负担,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王安石变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时考虑不周全,故B错误;材料重点是反映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的问题,不是变法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故C错误。故选D。36.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该诗句表现了作者A. 对冗兵冗官的不满B. 对田园生活的赞美C. 对北宋孱弱的愤懑D. 对北宋改革的迫切【答案】C【解析】“输与官家事夷狄”反映了北宋积弱,对少数民族战争中

41、失败的现象,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冗兵冗官的不满,故A错误;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没有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北宋改革的迫切愿望,故D错误。故选C。37.15至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A. 封建制度的普遍确立B. 西欧社会的转型C.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D. 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B【解析】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反映了15至16世纪西欧社会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体现了西欧社会的转型,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封建制度的普遍确立,故A错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在工业革

42、命后,故C错误;世界市场的形成也在工业革命后,故D错误。故选B。38.16世纪初,英王亨利八世刚刚即位时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曾得到基督教世界的君主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金玫瑰”。但时隔不久,他就走上了公开对抗教廷和教皇的道路,英国国教替代了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此举的深远影响是A. 英国国教成为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B. 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巩固C. 英国民族意识增强及民族国家发展D. 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答案】C【解析】成为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的是清教, 排除 A;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巩固是直接影响,排除 B;英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控制,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有利于英国民

43、族意识增强及民族国家发展,故C正确;文艺复兴是盛行于 14 世纪到 16 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早于题 干时间,排除 D。【名师点睛】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断绝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39.路德对于当时没有任何神学根据、夸张地宣传赎罪券功效的行径很是气愤。于是依据神学问题辩论的正常惯例,在1517年10月31日夜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贴在了威登堡教堂大门上,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这说明当时路德A. 运用学术辩论手段揭露教会的腐败B. 信奉“教随国定”原则C. 号召基督徒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D. 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答案】A【解析】材

44、料中“路德通过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体现出路德对于教会斗争的采用策略的灵活性,故A项正确;路德主张“信仰得救”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对教会斗争的策略,不是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故C项错误;路德主张信仰方式的变化,不是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故D项错误。40.路德告诉人们,个人可以与上帝直接交流,而不必借助庞大的天主教会;个人的自由与权利是不能被任何人剥夺的,因为这是上帝赐予每个人的。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观点是A. 反对教会神学B. 信仰上帝即可得救C. 简化宗教仪式D. 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答案】B【解析】材料“个人可以与上帝直接交流,而不必借助庞大的天主教会”反映了马丁

45、路德的“信仰上帝即可得救”的思想主张,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反对教会神学的思想,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简化宗教仪式的主张,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的思想,故D错误。故选B。第二部分本卷为非选择题,共40分。请按要求作答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梭伦是一个优秀的立法家:他消灭了过分专横的寡头(oligarchy)政治,使贫民获得了解放,并制立了雅典“平民政体的祖制”,在他创立的政体中,

46、各个因素都被融汇一致,并各得其所。它保留了“亚留巴古布利(Areopagus)”(元老院)的寡头作用(尚富政治),“执政人员的选举规程”则以才德标准(尚贤政治)为重,而代表大众的意志(民主政治)是“公审法庭”。元老院和执政人员的选举法依照雅典旧制,梭伦只是在他立法时加以承袭;在他的立法中,全体公民都有被选为公众法庭陪审员的机会,这确实是注入了民主精神。在这一点上,梭伦也备受不少批评家的责备,他们认为梭伦把审判一切案件的权力付与了由拈阄法复选出来的公民法官所组成的法庭,实际上使另外的两个因素从中被消灭了。政治学(Politics),亚里斯多德著材料二卫鞅(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

47、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第八(1)根据材料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性质上的最大差异是什么?(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都剥夺了奴隶

48、主贵族特权。但是两者在处理方式存在不同,请问有何差异?二者对后世的影响上的最大差异是什么?【答案】(1)共同点:运用法律治理国家;确立新的国家政治制度;以平民为群众基础,打击贵族特权;选用有才能的人。性质上差异: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2)处理方式:梭伦改革崇尚中庸,手段温和;商鞅变法不畏权贵,严刑厉法。对后世影响: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梭伦是一个优秀的立法家:他消灭了过分专横的寡头(oligarchy)政治,使贫民获得了解放,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并结合所

49、学知识即可从运用法律治理国家、确立新的国家政治制度、以平民为群众基础、打击贵族特权等方面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再从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改革、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等方面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性质上的最大差异是什么。(2)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崇尚中庸、手段温和;不畏权贵、严刑厉法等方面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处理方式存在不同。再从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等方面回答二者对后世的影响上的最大差异是什么。42.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

50、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阳明传习录材料二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当时(1517年)还是维登堡大教堂的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

51、。路德拒绝改变其主张,他说:“除非你们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概括王守仁(王阳明)的基本主张,马丁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王守仁和马丁路德思想的相似之处。【答案】(1)基本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发明本心。观点:“上帝之语”(或真理)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圣经代表着理性,代表着思想自由。(2)相似之处:强调人的信仰的自由;敢于挑战正统(或具有叛逆的思想),敢于批判权威;促使社会的主流思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材料二“发明本心”、材料三“削弱了教会的权威”并结合所学即可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发明本心等方面概括王守仁(王阳明)的基本主张。再从“上帝之语”在圣经里、“信仰得救”、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等方面回答1马丁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2)本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即可从人的信仰的自由、挑战正统、批判权威、促使社会的主流思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等方面概括指出王守仁和马丁路德思想的相似之处。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