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学年度丰台区高二期末考试生物试卷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各种离子的量在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之间趋于相等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 大量出汗后血浆渗透压升高会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D. pH稳态的维持与内环境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一种激素,它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盐皮质素。主要作用于肾脏远曲小管和肾皮质集合管,增加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和促进钾离子的排泄。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
2、碱度和渗透压。内环境主要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各种离子的量在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之间不相等,如Na+在细胞外液的浓度大于在细胞内液中的浓度,K+在细胞外液的浓度大于在细胞内液中的浓度,A错误;酶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大量出汗后,血浆中抗利尿激素随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结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维持体内水盐平衡,C正确;pH稳态的维持与内环境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D正确。2.某高校研发的幽门螺旋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良好
3、的预防效果。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A. 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B. 能多次强化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C. 抗原的积累促进B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D. 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答案】B【解析】【分析】口服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作为抗原,其目的是促使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多次口服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的数量,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详解】间隔口服该疫苗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而不是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口服的该疫苗作为抗原,能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
4、,而不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B正确;C错误;吞噬细胞对抗原没有免疫记忆能力,D错误。【点睛】本题以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为素材,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明确重复口服疫苗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再选出正确答案即可。3.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 d是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为“神经肌肉接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反B. 电刺激a处,会导致肌肉收缩,该过程属于反射C. 电刺激b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c会偏转两次D. 兴奋传至“神经肌肉接头”处可发生信号的转变
5、【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由于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又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A错误;电刺激a(位于传出神经)处,肌肉能发生收缩,但不属于反射,反射需要完整反射弧的参与,B错误;根据题意“神经肌肉接头” 类似于突触,电刺激b处,兴奋不会传到电流表的位置,故不会发生偏转,这是由突触结构决定的,C错误;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因此“
6、神经-肌肉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正确。【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理解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是解题的关键。4.神经细胞A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B产生兴奋,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A、B细胞间兴奋传递(如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 释放的多巴胺与结合会导致细胞B的膜电位改变C. 多巴胺只能由细胞A释放作用于细胞B使兴奋
7、单向传递D. 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神经细胞A与神经细胞B之间相互联系的结构成为突触,图中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相当于传递神经冲动的神经递质,属于大分子化学物质,其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胞吞胞吐,依赖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在突触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改变,产生神经冲动,B正确;在突触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单方向的,不能有突触后膜传递到突触前膜,D错误。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以及兴奋的传递特点等。5.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这种递质
8、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参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B. 去甲肾上腺素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属于反馈调节C. 肾上腺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传出神经运输到全身各处D. 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中作为信息分子发挥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能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详解】题干中信息: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
9、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这种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所以说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参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A正确;去甲肾上腺素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继续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激素和神经递质的运输都要靠体液运输,C错误;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是作为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过程发生变化,D正确。6.科考队员登上南极“冰盖之巅”后,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体温下降 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机体耗氧量降低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
10、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寒冷环境中,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错误;寒冷状态下,冷觉感受器感受寒冷,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正确;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机体代谢活动增强,进而增加产热量,则耗氧量增加,错误;正确,C正确。7.研究植物激素作用机制常使用突变体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化学方法处理萌动的拟南芥种子可获得大量突变体。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据图不能得到的信息是A. 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B.
11、 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C. 无乙烯与R蛋白结合时,酶T有活性,进而表现出无乙烯生理反应D. 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出现无乙烯生理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可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没有乙烯的条件下,酶T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植株表现无乙烯生理反应。【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A正确;由左右图对比可看出,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
12、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B正确;无乙烯与R蛋白结合时,酶T有活性,催化E蛋白磷酸化,进而表现出无乙烯生理反应,C正确;由图可知,有无乙烯生理反应发生,关键在于酶T有无活性,只要酶T无活性,存在不存在乙烯都会发生乙烯生理反应,所以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在无乙烯的条件下会出现乙烯生理反应,D错误。【点睛】本题为信息题,的解答信息题的关键是要从图中和题干中挖掘出关键的信息。本题中关键的信息就是由图中挖掘到酶T的活性有无与有无乙烯生理反应的关系。本题紧紧围绕酶T活性来进行解答,酶T无活性,出现乙烯生理反应,酶T有活性,无乙烯生理反应。8.干旱可促进植物
13、体内脱落酸(ABA)的合成,取正常水分条件下生长的某种植物的野生型和ABA缺失突变体幼苗,进行适度干旱处理,测定一定时间内茎叶和根的生长量,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以下不能说明的是A.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干旱处理的时间和植物幼苗的类型B. ABA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C. ABA对植物适应干旱环境有积极作用D. 干旱时,ABA能促进根的生长,抑制茎叶的生长【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脱落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干旱处理的时间和植物
14、幼苗的类型,A正确;ABA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但从图中不能得出这一点,B错误;对比分析左右两图可知:在干旱缺水条件下,脱落酸抑制茎叶的生长,同时促进根的生长,脱落酸的这种作用,有利于植物适应缺水环境,C正确;D正确。9. 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J形和S形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B. J形所示增长仅决定于种群的内在因素C. 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答案】C【解析】A、J形和S形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优点是比较形象直观,缺点是不够准确;故A正确。B、J形曲线是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
15、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种群增长快慢;故B正确。C、S形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c点种群增长率为0,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使得种群数量增加;故C错误。D、K值是环境容纳量,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则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故D正确。故选C。【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加的两种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知识点,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名师点睛】“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形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
16、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10.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在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 阶段的群落同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 阶段与阶段群落中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 阶段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的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图示为某处沙丘处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其中阶段表示草本植物阶段、表示灌木阶段、表示森林(乔木)阶段。【详解】从沙丘上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阶段表示草本植物阶段,群落同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但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正确;阶段
17、到阶段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与阶段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阶段为森林阶段,其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群落演替的含义、过程以及种类,明确两者的起点和过程都不相同,且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之前的种群不一定灭绝了。11.调查是生物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调查方法的应用正确的是A. 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某贝类的种群密度B. 在水草丰富的浅水区确定样方调查芦苇密度C.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D. 用标志重捕法不能调查大雁的活动范围【答案】A【解析】【分析】1、用样方法调查植物
18、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2、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的被捕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详解】样方法适用于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以用来研究固着在岩礁上某贝类的种群密度,A正确;调查种群密度时必须随机取样,而不能在水草丰富的浅水区确定样方,B错误;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物种,C错误;由于动物的活动范围大,所以调查动物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路线一般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12.
19、图1表示某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以这3种鱼为食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下列有关该河流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A. 图1所示食物网中,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关系B. 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的一条能量流动途径是水草甲丁C. 图2所示的能量流动关系中,乙的部分同化量以粪便的形式流向了分解者D. 据图2可知,图1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小于7.6%【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察种间关系以及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掌握能量流动中各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及去路,明确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0、。【详解】根据图1,次级消费者是丙和丁,丁和丙都以乙为食,丁又捕食丙,所以丁和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丁为以这3种鱼为食1种水鸟,”可知,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的一条水草甲丁的能量流动途径,B正确;乙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乙的同化量,C错误;根据图2,食物网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900250007.6%。而第二营养级还含有甲,因此,图1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应高于7.6%,D错误。13.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 图中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
21、C. 缺少甲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也能正常进行D.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乙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甲是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丙和丁均为消费者。为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表示动物的摄食。【详解】生物群落包括该区域所有的种群,甲、乙、丙、丁共同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错误;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表示动物的摄食,B错误;甲是分解者,在碳循环过程中,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若缺少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C错误;煤
22、、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D正确。14.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生态系统(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检测,结果见下表,据表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碳量西黄松生态系统生产者活生物量(g/m2)净初级生产力(g/m2年)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g/m2年)老龄1 2730470440幼龄1 460360390生产者活生物量: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产者的有机物总量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A. 西黄松老龄群落每平方米有30克碳用于生
23、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 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的碳最终均会以CO2的形式返回大气中的CO2库C. 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小于老龄群落D. 根据年碳收支分析,西黄松老龄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为素材考察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能从表格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西黄松老龄群落每年每平方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碳量可用图中的净初级生产力来表示,即470g,A错误;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的碳最终均会以CO2的形式返回大气中的CO2库,B
24、正确;分析表中数据,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36014600.2466西黄松老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470127300.0369,前者大于后者,C错误;西黄松老龄群落的净初级生产力为470 g/m2年,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440 g/m2年,大气碳总量输入量大于输出量,因此西黄松老龄群落能降低大气碳总量,D错误。15.科技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生态系统的一些相关问题,甲丁为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成分和条件见下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下列相应的判断不正确的是编号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光照水草藻类浮游动
25、物小鱼河泥甲乙丙丁A. 丁瓶的氧气含量比甲瓶的低 B. 乙瓶中生物的存活时间比甲瓶的长C. 丙瓶的有机物比甲瓶的多 D. 甲瓶的抵抗力稳定性比丙瓶的高【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表格中光照、泥沙属于非生物成分,水草、藻类属于生产者,浮游动物和小鱼属于消费者,泥沙中含有分解者。【详解】丁瓶与甲瓶相比,多了小鱼,消耗的氧气更多,所以丁瓶的氧气含量比甲瓶的低,A正确;乙瓶与甲瓶相比,没有光照,生产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甲瓶中生物存活时间更长,B错误;丙瓶与甲瓶相比,少了泥沙,泥沙中含有分解者,不能分解有机物,所以丙瓶的有机物比甲瓶的多,C正确
26、;甲瓶生态系统成分齐全,丙瓶缺乏分解者,所以甲瓶的抵抗力稳定性比丙瓶的高,D正确。【点睛】1、制作生态瓶时应注意: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之间要构成营养关系,数量比例要合理;生态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生态瓶要密封;生态瓶要放在光线良好,但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研究结束前不要再随意移动生态瓶。16.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1)健康人体的血糖浓度上升既可直接作用于胰岛,也可使下丘脑的葡萄糖感受器产生兴奋,调节_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_,从而
27、使血糖水平降低。因此,血糖浓度是_系统共同参与调节的结果。(2)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是位于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下图为胰岛素作用机理示意图。据图分析,当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蛋白M结合之后,促进_和_的融合,从而导致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增加,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结合图分析,下列因素中可能会引发糖尿病的有_(填下列字母)。a体内产生蛋白M 抗体 b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c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障碍(3)据研究,高糖引起的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是糖尿病患者神经系统受损的重要原因。科研人员欲探索红景天苷联合胰岛素对高糖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早期防治提供科学
28、依据。实验选择新生大鼠的海马神经元进行体外培养,取含有等量细胞的细胞悬液1mL加入细胞培养板中,定期更换培养基。实验结果如下表。组别海马神经元凋亡率%1正常对照组12.172高糖组20.643胰岛素组10.424红景天苷组13.085红景天苷联合胰岛素组7.42表中培养基中需要添加葡萄糖创造高糖环境的组别有_。进行细胞计数时,每组需在显微镜下选取10个视野,至少计数500个细胞,且实验重复3次,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红景天苷对高糖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具有_作用。依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答案】 (1). 胰岛B (2). 摄取、利用和储存 (3). 神经和内分
29、泌 (4). 含GLUT4的囊泡 (5). 细胞膜 (6). a、b (7). 2、3、4、5 (8). (避免偶然因素) 减少实验误差 (9). 抑制 (10). 红景天苷联合胰岛素能够抑制高糖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胰岛素及红景天苷【解析】【分析】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详解】(1)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由胰岛B分泌,其作用是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使血糖
30、水平降低。健康人体的血糖浓度上升既可直接作用于胰岛,也可使下丘脑的葡萄糖感受器产生兴奋,调节血糖浓度,因此,血糖浓度是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参与调节的结果。(2)据图分析,当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蛋白M结合之后,促进含GLUT4的囊泡和细胞膜的融合,从而导致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增加,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结合图分析,若体内产生蛋白M 抗体,导致蛋白M不能与胰岛素结合,不能促进含GLUT4的囊泡和细胞膜的融合,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血糖升高可能引起糖尿病,a正确;若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结合,导致蛋白M不能与胰岛素结合,同理可能引起糖尿病,b正确;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
31、糖,若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障碍,不会引发糖尿病,c错误。(3)本题的实验目的是探索红景天苷联合胰岛素对高糖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其中1组为正常对照组, 3、4、5组为进行不同处理的实验组,应在培养基中需要添加葡萄糖创造高糖环境,2组为高糖组,所以表中培养基中需要添加葡萄糖创造高糖环境的组别有2、3、4、5。进行细胞计数时,至少计数500个细胞,且进行重复实验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比较2组和4组结果可知,红景天苷对高糖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具有抑制作用。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红景天苷联合胰岛素能够抑制高糖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32、胰岛素及红景天苷。【点睛】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为拮抗关系,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互为协同关系。2、下丘脑作用于胰岛细胞是通过有关神经实现的,并不是通过促激素释放激素实现的。3、肝糖原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而肌糖原不行。17.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简称CAR-T)疗法是一种通过将T细胞加工改造实现肿瘤靶向杀伤的免疫治疗技术。目前CAR-T疗法对于血系肿瘤,如对于B细胞恶性肿瘤的疗效显著而在实体瘤治疗方面还没有理想的疗效。(1)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正常的B细胞在_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常的T细胞在接受_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_,该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_。(2
33、)CAR-T细胞利用表面的嵌合抗原受体(简称CAR)直接识别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靶抗原(如B细胞恶性肿瘤细胞表面的CD19)并杀伤该细胞。图1为CD19-CAR-T细胞研究人员制备的能特异性识别CD19的CAR-T细胞(简称)表面嵌合抗原受体结构示意图。据图1推测,能与CD19特异性结合的区域是_。研究人员欲探究CD19-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的机理,已知IL-2、TNF-是两种杀伤性细胞因子。请在下表中的空白处填写相应内容,完成实验方案。组别T细胞种类肿瘤细胞种类IL-2的释放量TNF-的释放量甲CD19-CAR-T细胞_1.89%0.2%乙_有CD19的肿瘤细胞30.1%32.49%实验
34、证实,CD19-CAR-T细胞特异性识别CD19的肿瘤细胞引起杀伤性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依据图1中CAR结构中的几个区域以及上述实验结果,尝试描述CD19-CAR-T细胞实现肿瘤细胞靶向杀伤的过程_。(3)CAR-T细胞疗法在实体瘤治疗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难找。目前研究人员找到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表面抗原如图2所示。注:iCAR是针对CAR特异性的改进 据图说出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表面抗原的区别是_。请依据图中信息,描述改进后的CAR-T细胞是如何识别肿瘤细胞的_。【答案】 (1). 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 (2). 抗原 (3). 效应T细胞 (4). 裂解死亡 (5). C
35、AR靶向结构域 (6). 无CD19的肿瘤细胞 (7). CD19-CAR-T细胞 (8). CD19-CAR-T细胞通过靶向结构域识别肿瘤细胞,(经过信号转导)大量释放(两种)杀伤性细胞因子,进而实现靶向杀伤肿瘤细胞 (9). 肿瘤细胞表面无抗原B (10). 改进之后的CAR-T细胞同时含有CAR和iCAR结构,可分别识别抗原A和抗原B。正常细胞表面同时有抗原A和抗原B,与(CAR-T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通过信号抑制结构域被激活T细胞。肿瘤细胞表面只有抗原A,通过信号激活结构域使T细胞被激活【解析】【分析】本题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简称CAR-T)疗法为材料主要考查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
36、,以及实验分析能力。需要考生首先从题图和题干中获取有用信息,然后结合题意梳理相关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最后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详解】(1)正常的B细胞在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细胞免疫中,正常的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该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2)据图1推测,能与CD19特异性结合的区域是CAR靶向结构域。根据题意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CD19-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的机理,题中实验结论是,CD19-CAR-T细胞特异性识别CD19的肿瘤细胞引起杀伤性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因此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用CD19-CAR-T细胞分别处理无C
37、D19的肿瘤细胞和有CD19的肿瘤细胞,然后测定IL-2、TNF-两种杀伤性细胞因子得释放量。根据图1及上述实验结果,可知CD19-CAR-T细胞是通过靶向结构域识别肿瘤细胞,(经过信号转导)大量释放(两种)杀伤性细胞因子,进而实现靶向杀伤肿瘤细胞的。(3)据图2比较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可看出,二者表面抗原的区别是肿瘤细胞表面无抗原B,而正常组织细胞表面有抗原B。分析题图可知,改进之后的CAR-T细胞同时含有CAR和iCAR结构,可分别识别抗原A和抗原B。正常细胞表面同时有抗原A和抗原B,与(CAR-T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通过信号抑制结构域被激活T细胞。肿瘤细胞表面只有抗原A,通过信号激活
38、结构域使T细胞被激活。【点睛】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依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18.当萌发水稻种子的根长至6mm时,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用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IAA)的琼脂片贴在根尖表面的一侧,进行黑暗或光照处理,24小时后,测量并记录处理后根尖的弯曲度,结果如下表。 处理方式弯弯曲度/备备注黑暗0垂直生长黑暗(贴有1mg/L IAA的琼脂片)37.5向含有IAA的琼脂片方向生长黑暗(贴有5mg/L IAA的琼脂片)41.3向含有IAA的琼脂片方向生长单侧光照39.6背向光
39、生长对贴有含IAA琼脂片的一侧照光43.7背向光生长加剧请回答问题:(1)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它主要由植物体的_部位产生,运输到植物体全身,相对集中分布在_部位,对生长发育起_作用的微量有机物。(2)上图所示的装置中,水分能满足萌发水稻种子生长所需,但是萌发的种子与下部的水面之间有一定距离,这样设计实验便于进行单侧琼脂片处理以及_。(3)上述实验表明,_、 _会影响根尖的生长方向。(4)黑暗条件下,根尖的弯曲度随琼脂片中IAA浓度的_而增大;据此推测单侧光照条件下,根尖背光生长的原因是_。(5)为了进一步验证根尖向背光侧弯曲生长确实是由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引起的,还需用锋利的刀片将根尖剖开,测
40、定_和_的生长素含量。(6)研究发现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诱导细胞膜外环境的PH值降低,细胞壁在酸性条件下会伸长,进而细胞生长。已知植物细胞膜上有H+泵、生长素受体等,请根据这些信息,写出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的一种可能机制。_【答案】 (1). 幼嫩/特定 (2). 生长旺盛 (3). 调节 (4). 测量根的弯曲程度 (5). 单侧光 (6). 生长素浓度 (7). 增加 (8). 单侧光引起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 (9). 向光侧 (10). 背光侧 (11). 生长素与受体结合,激活了膜上H+泵,将H+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膜外,降低pH,促进细胞壁伸长,进而细胞生长【解析】【分析】本题考
41、察生长素相关知识,要考生首先从题图和题干及表格中获取有用信息,然后结合题意梳理相关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最后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详解】(1)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它主要是由植物体的幼嫩部位产生,再被运输到植物体全身,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部位,对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萌发的种子与下部的水面之间有一定距离,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便于进行单侧琼脂片处理及测量根的弯曲程度。(3)上述实验说明,根尖的生长方向受到单侧光、生长素浓度的调控。(4)黑暗条件下,根尖的弯曲度随琼脂片中IAA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据此推测单侧光照条件下,根尖负向光性生长的原因是单侧光引起背光侧生长素
42、浓度过高,抑制生长。(5)为了进一步验证根尖向背光侧弯曲生长确实是由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引起的,还需用锋利的刀片将根尖剖开,测定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预期结果为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大于向光侧。(6)根据题干中信息,推测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的机制可能是:生长素与细胞膜上的生长素受体结合,激活了膜上H+泵,将H+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膜外,降低细胞膜外环境中的pH,促进细胞壁伸长,进而细胞生长。【点睛】1生长素的合成、分布与运输: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等具有分裂能力的部位合成,而在衰老的组织中合成较少分布部位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组织,如幼根老根运输
43、特点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非极性运输物质的运输不受形态学上下端的影响通过韧皮部的运输横向运输在单侧光或重力等单方向外力的作用下会引起生长素在茎、根等尖端处的横向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19.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杂食性害虫。主要取食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但对甘薯、马铃薯、麻类及田菁等均不取食。东亚飞蝗分为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时期。在正常情况下,成虫羽化后平均 7天左右即可交配,雌虫一生可交配2025次,交配后47天即可产卵在土下,深度约为46厘米。当土壤含水量低于 5%或高于25%时,产卵数量显著降低,当表层土含盐量高于1.2%时则无卵的分布。雌虫就算不交
44、配,也能进行孤雌生殖,即雌性不经过交配就可以直接产卵,卵也可以孵化和正常发育,繁殖力惊人。一只雌蝗虫一生可以产400-600枚卵,卵在地下越冬。到了第二年四、五月份,卵孵化为蝗蝻(蝗虫的若虫),蝗蝻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四次蜕皮,最终完成翅膀的发育羽化为成虫。阅读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为预测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科研人员常采用_法调查飞蝗的_(发育时期)。(2)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_。为了避免蝗灾的发生,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填“K1”、“K2”或“0”),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科研人员通过性引诱剂捕
45、杀雄性蝗虫,破坏了种群正常的_,但发现不能很有效的控制蝗虫的数量,依据材料说明原因_。(4)蝗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外骨骼不能生长,需要进行蜕皮。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对若虫新壳的泌成、硬化和皮肤中蛋白质的合成等有促进作用。蝗虫通过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促前胸腺激素,作用于蝗虫的_,促进该腺体分泌蜕皮激素。可见,蜕皮激素的分泌是一种_调节。(5)依据本题材料,提出两条防治蝗虫的方法和措施_。【答案】 (1). 样方 (2). 卵 (3). I (4). K2 (5). 性别比例 (6). 雌虫就算不交配也可以孤雌生殖 (7). 前胸腺 (8). 分级 (9). 兴修水利;改变发生地的植被,因地
46、制宜种植飞蝗不食的作物;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改变飞蝗发生地的土壤条件; 施加蜕皮激素受体抑制剂或促前胸腺激素受体抑制剂【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详解】(1)为预测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科研人员常采用样方法调查飞蝗的卵。(2)由题意知: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所以在干旱条件下,东亚飞蝗生存的环境阻力减小,新的K值增大,因此,a点后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I。东亚飞蝗是害虫,应使其维持在较低水平,如果维持K1水平会使农作物造成极大地损
47、失,如果维持在0水平,生物多样性降低,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型,应控制其种群数量在K2水平,既可以保持生物多样性,又使其对农作物的损害控制在很低的水平。(3)科研人员通过性引诱剂捕杀雄性蝗虫,会破坏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但发现不能很有效的控制蝗虫的数量,因为雌虫就算不交配也可以孤雌生殖。(4)根据题中信息,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可知,蝗虫通过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促前胸腺激素能作用于蝗虫的前胸腺,使其泌蜕皮激素。可见,蜕皮激素的分泌是一种分级调节。(5)依据本题材料,我们可以通过采取兴修水利;改变发生地的植被,因地制宜种植飞蝗不食的作物;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改变飞蝗发生地的土壤条件; 施加蜕皮激素受
48、体抑制剂或促前胸腺激素受体抑制剂等方法和措施来防治蝗虫。【点睛】1、“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状态受空间、食物、天敌等制约的有限的自然状态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为常数(无限增长)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0和K时的增长速率为0,K/2时增长速率最大K值的有无无K值有K值曲线形成的原因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种内斗争加剧,天敌的数量增多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的大小不同从而导致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2、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1)一定面积的草原所能承载的放牧量是一定的,过度放牧就会使环境的稳定性受到
49、破坏,使环境容纳量进一步下降,于是形成了另一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突跃下降曲线(如下图所示)。该曲线对于控制人口增长、害虫防治、环境的治理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2)保护珍稀动物必须从根本上保护其生存环境不受破坏和改变,使其更好地生长,提高动物的环境容纳量。(3)灭鼠和捕鱼的具体应用:项目灭鼠捕鱼K/2(最大增长率)不可盲目减少,以至于获得K/2最大限度利用,维持K/2K(最大环境容纳量)降低K值,改变环境,使之不适合鼠生存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性别比例使某一性别不育不能单一捕捉某一性别年龄组成尽量减少幼体尽量保护幼体20.近年来城市修建了一些人工湖泊以改善环境,但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
50、废水中的N、P等元素大量流入,湖泊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一些湖泊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鳙鱼和以水草为食的草鱼对该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修复。(1)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湖泊生态系统的_有限。(2)该湖泊修复后,有水草、藻类、草鱼、鳙鱼和鳜鱼(肉食性),以及水蚤、轮虫等浮游动物。食物网由_交织而成,它反映了群落中_的关系。请完善该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3)为确定鱼的放养种类和密度,需研究湖泊生态系统不同水层光合速率。从湖泊不同深度采集水样,分别装入黑白瓶中(白瓶为透明玻璃瓶)并密封。然后将黑白瓶对应悬挂于
51、原水样采集位置,同时测定各水层剩余水样溶氧量,作为初始溶氧量。24h后,测定各黑白瓶中_,若某水层初始溶氧量为AmgL-1,白瓶溶氧量为BmgL-1,黑瓶溶氧量为CmgL-1,则该水层总光合速率为_mgL-1d-1。(4)为确定鳙鱼和草鱼的投放量,还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_的生物积累量;为保证鳙鱼和草鱼成活率,应捕杀_。(5)投放鳙鱼和草鱼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6)鳙鱼和草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可以通过合理密养、立体养殖增加渔业产量。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_。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
52、_。【答案】 (1). 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 (2). 食物链 (3). 捕食 (4). (5). 溶氧量 (6). B-C (7). 捕食对象/被捕食者/食物/上一营养级 /水草、藻类和浮游动物 天敌/捕食者/下一营养级/鳜鱼 (8). 比例/相对大小 (9). 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提高群落对资源的利用能力) (10). 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分析】本题以“水华”的防治为材料,对食物链和食物网、光合速率的计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量流动等知识进行综合考察,考生需结合题意梳理相关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然后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
53、。【详解】(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污染物排放过多,超过了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导致水质恶化。(2)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复杂的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它反映了群落中的捕食关系。根据题干信息及生物间的关系可将食物网完善如下:(3)根据题意可知,24h后要测定各黑白瓶中的溶氧量,在黑瓶中,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呼吸作用速率为:AC,白瓶中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净光合速率为BA,因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BAACBC。(4)对生物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食物和天敌,所以为确定鳙鱼和草鱼的投放量,还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捕食对象/被捕食者/食物/上一营养
54、级 /水草、藻类和浮游动物的生物积累量;为保证鳙鱼和草鱼成活率,应捕杀天敌/捕食者/下一营养级/鳜鱼。(5)通过投放鳙鱼、草鱼,该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的生物积累量发生了改变,故人为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比例,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6)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群落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立体养殖)可以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提高群落对资源的利用能力)。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点睛】其一要根据题干信息理清藻类、浮游动物、银鱼、鲢和鳙鱼的种间关系:其二投放草鱼、鳙鱼,既要考虑其食物,又要考虑其天敌
55、,还要考虑该湖泊的容纳量。21.农作物的根系是土壤致病微生物侵染的重要部位,为治理根部病害,有些地区采取了向土壤中施用农药来杀菌的办法,却造成了病害越来越严重的局面。研究发现土壤中稳定的微生态环境会降低根部病害的程度。请回答问题。(1)在相对稳定的土壤微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种类丰富且数量均衡,有益微生物通过产生抗生素等物质限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从而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_中占有优势,但是使用农药导致_大量死亡造成病原微生物失去限制。并且农药通过食物链的_作用传递给人类,危害健康。(2)土壤中的线虫对环境变化敏感可以作为一种土壤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自由生活的线虫能促进土壤有机物的降解,这些
56、线虫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土壤线虫的食性多样化,对促进生态系统的_(两大主要功能)以及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若要调查线虫的种类和数量,需从土壤中分离提取线虫,然后在解剖镜下观察,对观察到的线虫进行_。(3)下图表示某项研究的实验结果,图中Cu50表示每公斤干土中添加50mg的Cu2+,其他依此类推,分析回答问题。对照组的处理为_。本项研究所探究的问题是_。通过图中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4)请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两条改善土壤微生态的合理措施_。【答案】 (1). 竞争 (2). 有益微生物 (3). 富集 (4). 分解者 (5).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6). 分类和计数 (7
57、). 不施加Cu2+ (8). 不同浓度的Cu2+在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土壤线虫数量的影响 (9). 在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相同处理对土壤线虫数量的影响不同 (10). 增施有机肥; 施用有益菌菌剂/增加有益菌;减少土壤中的Cu2+等重金属离子【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致病微生物的防治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从题干和题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1)在达到稳态的土壤微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种类丰富且数量均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为了争取营养以及生存空间而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在土壤微生态
58、系统中,有益微生物通过产生抗生素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在各种为生物之间占有竞争优势。但是使用农药导致有益微生物大量死亡造成病原微生物失去限制。而且化学农药中含有的有毒成分会在土壤中积累污染环境,最后沿着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传递给人类危害健康。(2)自由生活的线虫能促进土壤有机物的降解,所以这些线虫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若要调查线虫的种类和数量,应对观察到的线虫进行分类和计数。(3)根据题意分析题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麦的不同发育时期和每公斤干土中添加的Cu2+的量,因变量是线虫的数量,因此,对照组的处理为不施加Cu2+。本项研究所探究的问题
59、是不同浓度的Cu2+在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土壤线虫数量的影响。分析图中数据可知在小麦的幼苗期,添加不同浓度的Cu2+都使土壤线虫数量减少,在拔节期,Cu50和Cu100使土壤线虫数量增加,Cu200对土壤线虫数量没影响,Cu400使土壤线虫数量减少,成熟期,Cu50、Cu100 Cu200都使土壤线虫数量增加,Cu400使土壤线虫数量减少,所以可以看出:在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相同处理对土壤线虫数量的影响不同。(4)要想改善土壤微生态,合理的措施有施用有机肥;直接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含量,使用有益菌菌剂,或者减少土壤中的Cu2+等重金属离子。【点睛】分析题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自变量为横坐标,以及不同的处理,纵坐标为因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