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B卷)(含解析)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梁实秋在他的清华八年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园里谈不到什么景致,不过非常整洁,绿草如荫,校舍十分 甲 (俭朴简朴),但是一尘不染。工字厅后面是荷花池,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是当之无愧。又有长联一副,颇为精彩: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我在这个地方不知 乙 (消磨消耗)了多少黄昏。西园榛莽未除,一片芦蒿,登高西望,圆明园的断垣残石历历可见,俯仰苍茫,别饶野趣。 这一带景色宜人,是同学们常来读书游憩而流连忘返的
2、去处清华园中的荷花池,后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更是如雷贯耳,招致莘莘学子的钦羡,使人 丙(未免不免)心生神往,希冀也能漫步在这荷花池畔,沐朝霞,送夕阳,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一段终生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1. 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或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绿草如荫B. 芦蒿C. 槛(jin)外山光D. 应和(h)2. 依次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简朴 消耗 未免B. 简朴 消磨 不免C. 俭朴 消耗 不免D. 俭朴 消磨 未免3. 文中加波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尘不染B. 流连忘返C. 如雷贯耳D. 莘莘学子【答案】1. A 2
3、. B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A项,“绿草如荫”错误,应该为“绿草如茵”。绿草如茵:形容草十分茂盛,绿油油的,像绿毯一般柔软,好像铺在地上的被褥。茵:铺垫的东西,垫子、褥子、毯子的通称。B项“芦蒿”lho,“蒿”的书写和字音和“竹篙”zh go的“篙”区别开。C项,“槛(jin)外山光”中“槛”别误写误读为“槛”kn。D项,“应和(h)”,注意联想记忆“和”这个多音字h和缓,hu和面,h曲高和寡,h和牌,hu和药,huo暖和、软和、掺和。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区分近义词语的能力。甲处:“简朴”着重指简单朴素,运用范围较广泛,可用于语言文字方面,也可用
4、于生活作风方面,还可用于设备条件方面。“俭朴”着重指节俭朴素,运用范围较小,多用于个人生活方面。语境中两个词语均可,一个强调简单,一个强调节俭。乙处:“消耗”(精神、东西、力量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逐渐减少。“消磨”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度过(时间、多指虚度)。后语境中搭配的是“黄昏”这个具体的实践,应该用“消磨”,度过之意。丙处:“不免”副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病一时好不了,心里不免焦急/不免客套几句。不能免去:君子死而冠不免。“未免”不免,免不了。犹言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贬义。语境中“心生神往,希冀也能漫步在这荷花池畔,沐朝霞,送夕阳,书声与清风相应和,
5、度过一段终生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是好的方面,应该用“不免”。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一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流连忘返”, 流连:留恋不止。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如雷贯耳”,贯:贯穿,进入。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也形容声音巨大。语境中指荷花池,不能用“如雷贯耳”形容。可改为“名声鹊起(意思是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名闻遐迩(名声传扬到各地,形容名声很大)”“名声大噪(名声广泛地传播开去)”“名噪一时(一时名声很大。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莘
6、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指众多的学生,正确。故选C。4. 语言基础运用受强热带风暴“飞燕”外围云系影响,。15时,福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大关。明天高温天气还将继续扩张,并呈现出明显向北发展的趋势。(1)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不过“好景不长”,燕子飞走后,高温又迅速夺回阵地,今天白天,高温天气明显反弹14时监测资料显示,今日我国高温覆盖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较昨日(13万平方公里)明显扩大昨日,我国南方地区高温天气明显减弱,成为近期最为凉爽的一天安徽东南部、江苏南部等地普遍出现35以上高温,其中安徽局部地区气温将高达3739A.B.C.D.(2)文中
7、画线句有歧义,请修改为无歧义的句子。要求:保留原有信息,不超过25个字。【答案】(1)B(2)第一种理解:福建全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大关。第二种理解:福建和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大关。【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能力。做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
8、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首先把握话题是关于我国南方地区的天气预报。句子开头是受强热带风暴“飞燕”外围云系影响,说明过去的一天天气是比较凉爽的。作者的行文顺序从昨天讲到今天,故第一空填。从剩余的待选句子来看,大部分讲今日南方主要地区的天气属于高温天气。第不过“好景不长”,燕子飞走后,高温又迅速夺回阵地,今天白天,高温天气明显反弹。该句中的“燕子飞走后”既呼应了“飞燕”外围云系,又从昨天过渡
9、到今天。所以第二处填;第句14时监测资料显示,今日我国高温覆盖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较昨日(13万平方公里)明显扩大是从总体讲今日的高温情况,第安徽东南部、江苏南部等地普遍出现35以上高温,其中安徽局部地区气温将高达3739,这一句是具体举例,说明今日的高温突出的地方。综合以上分析:故选B。(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病句有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主干:看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句式的混用、语序是否恰当、有无逻辑错误
10、、句式杂糅等。题干要求修改画线句的歧义现象。原句是:福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大关。有两种理解:一、福建全省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大关。二、福建和浙江两个省的部分地区气温都将突破40大关。重点是对“部分地区”的解读,是两个省(福建、浙江)的部分地区,还是只指浙江省的部分。【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
11、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流经中国九省区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滋养的土地创造出了璀璨的黄河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作为一种大河文化,是一种具有黄河地理特点的旱地农耕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它起源早,成熟快。黄河流域拥有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先民们很早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化。在距今7500年左右的河北磁山和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炭化的粟类,家畜、家禽的化石以及石斧等
12、生产工具。殷商时中国的蚕丝纺织已达到较高水平,卜辞中屡次出现桑、丝、帛等字。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单字数量和笔画工整程度都表明其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系统,因此汉字的起源应该很早。文字的产生使黄河文化迅速成熟。现在,有些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遗址、文献遭到了破坏损毁,黄河文化中的优秀内核也遭到破坏和侵蚀,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刻不容缓。黄河文化的另一特征是政治色彩鲜明,这与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的特点有关。旱地农业必须以水利设施为基础。人们共同关心、治理与他们的生存休戚相关的水利问题,从而养成了关心社会问题的文化心理。另外,治水斗争和水利灌溉事业也需要形成集中的社会权力,从而促成了国家的
13、产生。儒家学说就是在这种关心政治的文化心理下逐渐形成的。孔子几乎把一切问题都看作是政治问题。在他看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即是一个政治问题,读书学习也是为了参与政治。政治问题在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占有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这就是黄河文化、儒家精神最重要的特色,其中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范、价值理念和民族心理。黄河文化绵延发展数千年,虽不断遭受外部文化的入侵,但始终保持其道统,显示出强大的同化能力。黄河文化以它博大的胸怀,吸纳周边多种原始文化,形成了文明国家。中国对外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政治外交也主要兴起和发展于黄河流域。早在汉朝,中央政权就曾派遣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开辟从长安经甘肃、新
14、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建立起中原王朝与西亚和欧洲的政治、贸易等联系。这条通道也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主要通道,即丝绸之路。千年来,丝绸之路上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对外文化交往极为活跃。在交流过程中,黄河文化不仅扩大了自身影响力,也不断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展示了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的特点,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创新动能和发展活力。(取材于牛建强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黄河在造就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灿烂文化的同时,也曾因频繁改道、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治理黄河一直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黄土高原地区总土地面积64.06
15、万km2,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改道频繁,“黄泛区”良田沙化,风沙弥漫,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黄土高原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使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面积、强度减小,沙尘暴次数减少,自然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构建了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扭转了黄河下游决口改道的历史。70年来,黄河岁岁安澜。黄河治理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断流。黄河断流导致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河口湿地萎缩和生物多样性衰减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自1999年我国实施黄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等政策以来,黄河下游再没有发生过断流,沿黄湿地补水需求得以满足,河流湿地面积增加,河道基本
16、生态功能恢复,黄河生命健康得以维护。此外,通过强化流域内节能减排、工业污染治理等措施,黄河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黄河干流兰州、包头、潼关等重要河段水体水质明显好转,水体功能恢复,为水生生物的繁殖、栖息提供了支撑,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了保障。黄河治理还有巨大的社会效益。黄河决口历史的扭转,避免了大量的人民群众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避免了道路、生产生活设施以及引黄灌溉系统等遭受破坏,为黄河流域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黄河作为我国重要的供水水源,为山西、鄂尔多斯等国家重点能源基地提供水源保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了入黄泥沙,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增加了区
17、域内耕地面积,促进了当地脱贫致富。引黄灌溉、引洪放淤等措施还有效利用了黄河水含沙量大的特点,放淤改土数十万公顷,形成了良田,为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重要保障,不仅满足了流域内的需求,还供给流域外其他省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人民治理黄河70年取得了巨大而辉煌的成就。为谋求黄河长治久安,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支撑流域及相关地区可持续发展,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大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力度,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取材于李文学的文章)5.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水利问题与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B. 殷商时期纺织业高度发达,促进了甲骨文成熟。C.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汉朝
18、成为黄河文化最鼎盛的时期。D. 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政治交流都发源于黄河流域。6. 根据材料一,下列黄河文化的特征,不属于与旱地农业发展关系密切的一项是( )A. 蕴含着儒家精神B. 起源早,成熟快C. 政治色彩鲜明D. 同化能力强大7.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新中国治理黄河的成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绝了泥沙入黄的现象,维护了黄河的健康生命。B. 流域内大量水土流失和沙尘暴,都得到有效治理。C. 阻止了黄河决口改道,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D. 解决了黄河下游断流问题,增加了沿黄湿地面积。8.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认为治理黄河水患、开发黄河水利
19、促进了黄河文化形成。B. 材料二认为要改善黄河的水体水质,必须抑制流域内工业发展。C. 两则材料都列举了黄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和客观数据,令人信服。D. 两则材料关于农业生产对黄河文化发展的作用,看法是相反的。9. 以上两则材料能为“谋求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提供哪些方面的借鉴?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阐释。【答案】5. A 6. D 7. A 8. A 9. 参考答案:要进一步保护和开发黄河:关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或:生态效益: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断流恢复生态;节能减排、治理工业污染。社会效益:引黄灌溉、引进放淤为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重要保障。)要进一步保护和开发黄河
20、文化: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研究和发扬黄河文化的精神价值,创新、发展地继承黄河文化。(或: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黄河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范、价值理念和民族心理;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保持创新动能和发展活力。)【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促进了甲骨文的成熟”无中生有,由原文“殷商时中国的蚕丝纺织已达到较高水平,卜辞中屡次出现桑、丝、帛等字”可知,原文只是提到殷商时期纺织业已达到较高水平,卜辞中屡次出现桑、丝、帛等字,并没有说“促进”了甲骨文的成熟。C项,“使汉朝成为黄河文化最鼎盛的时期”于文无据,由原文“早在汉朝,中央政权就曾
21、派遣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开辟从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建立起中原王朝与西亚和欧洲的政治、贸易等联系”可知,汉朝只是开辟丝绸之路,并没有说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汉朝成为黄河文化最鼎盛的时期。D项,“都发源于黄河流域”错误,由原文“中国对外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政治外交也主要兴起和发展于黄河流域”可知,是我国对外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政治外交也“主要兴起和发展于”黄河流域,而不是“都发源”于黄河流域。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A项,由原文“另外,治水斗争和水利灌溉事业也需要形成集中的社会权力,从而促成了国家的产生。儒家学说就是在这种关心政治
22、的文化心理下逐渐形成的。这就是黄河文化、儒家精神最重要的特色,其中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范、价值理念和民族心理”可知,“蕴含着儒家精神”属于黄河文化的特征,与旱地农业发展关系密切。B项,由“黄河文化作为一种大河文化,是一种具有黄河地理特点的旱地农耕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它起源早,成熟快”可知,“起源早,成熟快”属于黄河文化的特征,与旱地农业发展关系密切。C项,由原文“黄河文化的另一特征是政治色彩鲜明,这与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的特点有关”可知,“政治色彩鲜明”属于黄河文化的特征,与旱地农业发展关系密切。D项,由原文“黄河文化绵延发展数千年,虽不断遭受外部文化的入侵,但始终保持其道统,显示出强大的
23、同化能力”可知,“同化能力强大”属于黄河文化的特征,但是与旱地农业发展关系“不密切”。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杜绝了泥沙入黄的现象”错误,由原文“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黄土高原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使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面积、强度减小,沙尘暴次数减少,自然生态得到有效修复”可知,是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面积、强度减小,而不是“杜绝”。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B项,“必须抑制流域内工业发展”错误,由原文“此外,通过强化流域内节能减排、工业污染治理等措施,黄河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黄河干流兰州
24、、包头、潼关等重要河段水体水质明显好转,水体功能恢复”可知,是采取“强化流域内节能减排、工业污染治理”的措施,而这种措施的实施并不是必须抑制流域内工业发展,流域内工业同样可以发展,但是得做到节能减排、有效处理工业污染。C项,“两则材料都列举了黄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和客观数据”错误,材料二没有列举黄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和客观数据,只有材料一列举了。D项,“看法是相反的”错误,两则材料都是讲的农业生产对黄河文化发展起促进的作用。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由原文“为谋求黄河长治久安,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支撑流域及相关地区可持续发展,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大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力度,让黄河
25、永远造福中华民族”可知,要进一步保护和开发黄河;由原文“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了入黄泥沙,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增加了区域内耕地面积,促进了当地脱贫致富”可知,要关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由原文“在交流过程中,黄河文化不仅扩大了自身影响力,也不断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展示了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的特点,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创新动能和发展活力”可知,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研究和发扬黄河文化的精神价值,创新、发展地继承黄河文化。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渔家傲苏轼临水纵横回晚鞚【1】,归来转觉情怀动。梅笛烟中闻几弄。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美酒一杯谁与
26、共,尊前舞雪狂歌送。腰跨金鱼【2】旌旆拥。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注:【1】鞚,有嚼口的马笼头。【2】金鱼,宋代高级官员的一种佩饰。10. 下列对本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临水纵横回晚鞚”,词人骑马奔驰于水滨,很晚才踏上归程。此句凸显了词人豪迈英武的气势。B. “归来转闻几弄”,骑马归来,耳闻暮霭中传来笛奏的乐曲,词人情绪发生转变,若有所悟。C. “秋阴重云凝冻”,秋天阴暗沉重,西山云雾笼罩,天寒雪淡。景物反衬出词人内心的郁闷。D. “美酒旌旆拥”,饮酒话别,席前歌舞狂欢;词人腰挎金鱼佩饰,护卫前呼后拥,场面壮观。11. “尊前舞雪狂歌送”一句中,“舞雪”形容舞姿回旋如雪花飞舞。这
27、里把人比作物去写,给人一种别样美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写人的一项是( )A.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B.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江楼感旧)C.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D.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12. 苏轼常以“梦”感叹人生。此词结语“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结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分别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0. C 11. B 12. “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这些威严和排场又有什么用呢?不过是如梦人生中的一点装饰罢了;表达了词人对权势、名利的轻蔑及“浮
28、生若梦”的思想。词人不为外物所惑,始终保有对人生清醒的认识和精神追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如梦,只好以一杯清酒祭奠江月。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年岁将老、生命短暂的感伤;词人寄情江月,化解惆怅,也表现出词人乐观洒脱的旷达情怀。【解析】【10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C项,“反衬”错误。景物的惨淡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压抑,因此应该是“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压抑”。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比较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寞忧愁颜,面上泪水长流,犹如春天带雨的梨花。这里把面带忧愁的女子比作春天带雨的梨花;B项,我独自登上江楼不由得思绪万千,眼前月光皎皎
29、如水流淌,江水澄莹如天。“月光如水”是把月光比作水。不是把人比作物。C项,假如有亲戚朋友询问我遭贬后的近况,你可以告诉他们,我的人格高尚、品行光明磊落、为官清廉自守,如一洁美的冰心之储于玉壶,无可自惭处。这里把自己的高洁品格比作盛放在玉壶中的冰心。D项,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这里把十三四岁的女子比作月初待放的花;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要想理解最后一句需要结合整首词的下片来理解。词的下片着重描绘壮行送别的激动场面和个人的抑郁心态。“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腰跨金鱼旌旆拥”,词人独自身着庄重的朝廷命服,与送行人
30、饮酒话别,席中有佳丽妙女为之歌唱狂舞,自己腰挎金鱼佩饰,有齐整的旌旗卫队前呼后拥,情景显得十分威严壮观。然而,到结语,词情却突然转向滑落:“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与首句的“临水纵横回晚鞚”形成强烈反差。这些威严和排场又有什么用呢?在词人看来,只能是妆点他的世间虚浮无定的梦境罢了。表达了词人对权势、名利的轻蔑及“浮生若梦”的思想。词人不为外物所惑,始终保有对人生清醒的认识和精神追求。词人当时沉重异常,心情十分沮丧,还有一生中坎坷挫折经历的深刻教训,时时笼罩着他的头脑,心潮起伏,慨叹人生,理所当然。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意思是:人生如梦,只好以一杯清酒祭奠江月。“樽”,酒杯。一尊是一杯
31、酒的意思。“酹li”,洒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觉得,人间不过象梦境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吧!诗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此句既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年岁将老、生命短暂的感伤;也写出词人寄情江月,化解惆怅,表现出词人乐观洒脱的旷达情怀。13.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_,_。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_,仙之人兮列如麻”,用瑰丽的想象
32、表现梦境。杜甫登高“_,渚清沙白鸟飞回。_,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自然之秋表现人生之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姿英发,羽扇纶巾,_,_”用赤壁一战中的非凡气度与功业来赞美周瑜。【答案】 (1). 呦呦鹿鸣 (2). 食野之苹 (3). 霓为衣兮风为马 (4). 虎鼓瑟兮鸾回车 (5). 风急天高猿啸哀 (6). 无边落木萧萧下 (7). 谈笑间 (8). 樯橹灰飞烟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呦、霓、鸾、萧、樯橹”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木质的村庄王芸溯流而上,大致可以发现,木质的多寡,是判断村庄
33、古老程度的一种标尺,也决定着一座村庄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南方的传统村庄,多木。木是结构房屋的主体,构造实用的部分,也镶嵌于修饰的部分。木的包容、温和质感,渗透于宅屋的角角落落。我喜欢这样的村庄,除了天然的草本木本植物四处见缝生长,数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栖息在村头村尾、桥边河沿,还有一座座进去就能感觉清凉与妥帖的老宅。这样的老宅经过时光的沉淀,墙体泛出斑驳之色,复杂得难以用颜料描述。木质的部分也无预期地残损了,有人为的破坏,也有岁月随性的手笔。但它安详,如同村头的老树,似乎可以承受一切,布满疮疤,依然无损它的安详。我固执地以为,这些老宅,可以安妥地、舒展地放置身心。村中那些老树,巨枝虬结在半空中,如
34、巨大的手掌托住了流转不定的时光。树下,总有一群群不知疲累的孩子玩耍着,捉迷藏、抓蚯蚓、滚泥球、抓沙包他们一茬接一茬地长大,老去,最终销匿了身影。而树还在那里,成为村庄不离不弃的陪伴。有了这些树,再寡静人稀的村庄,也有了安慰。在江西宜丰采风时,去过一个叫坪上的古村。绕村半壁的石垒古墙上,散布着数十棵八百至千岁的古树,大多为樟树,看起来三四人方可伸臂合围,还有生长极缓慢的石楠和罗汉松,腰身紧致。它们与村庄的年岁相仿,一路绵延成环抱的姿态,护卫着这个村庄。村民出门抬头便见它们的身影,一年四季被它们荫庇。它们仿佛一条隐秘的时光通道,连接着村庄的源头。盛夏,慕名至婺源,随古村落立档调查人员走访古村。这里
35、古村密集,因被群山抱持而得以保持本真生态。同行的当地女子有个男儿气的名字,显峰。她家在一个尚未被旅游开发的古村,村内老宅不少。她家的宅子建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在这些上百年的老宅里,每一年都有木质的部件在悄悄地裂变、腐烂、风化,在眼睛看不见的地方,直到坍塌碎裂才被惊觉。木质的物件,有自身的寿限。这样的老宅牵系着久远的祖先的脉息,在岁月的起承转合中不断存储着生活的细节、时光的重量。即使有人居住其中,整日小心翼翼地维护,还是有人力难及之处。而且,真实的生活,有着凸凹粗糙的质感,哪里可以做到周全无遗的呵护?老宅里,愈是繁复的细部,那些镂空或雕花的雀替、柱础、窗框、飞梁、翘檐,有着目光和手指难以触及的细微
36、转折和深部空间,却可以被粉尘、虫豸、风雨、阳光轻易抵达。这些来自自然的物事,在漫长的时光中,随性出入,耐心地对这些部件进行二次雕琢,直到它面目全非。每走进一处老宅,当我们留意着那些难以复制的精美细节时,显峰却专注于询问房主如何保全,如何维修,如何保持品质地仿旧。她与古宅是一体的,即使她已经搬进县城,住进水泥楼房多年,只在年假时偶尔回一趟老宅,但她与老宅有过相同的呼吸节奏,生活习惯也延续着对老宅的迁就与贴合。无论离开多久,她对老宅始终怀有亲人般的牵挂和担忧。与我们说起老宅,她的语气里有些许骄傲,也似连缀着无声的叹息。在虹关村,詹姓老人正在翻修老宅。三米长的横梁是精挑细选的好木,此时,它安卧在老宅
37、正中,比周遭的木色都新,都亮,有一股安妥的气息。似乎有它稳稳地坐镇一方,这满屋的狼藉躁动之气,都不足为训了。梁的下方,几位木匠师傅正在赶活儿。木屑散布在老人稀疏的头发、圆眼镜片和脸颊、鼻端。他端举着一张被木屑粉尘“装饰”的脸,好奇地探出头来打量我们。在上海工作退休的詹老,对这座老宅念念不忘,对这座古村也是。街头巷尾的粉墙上,都能看到墨色涂写的巷名,这都是他的作为。他乐之不疲地将时间打发在这些事情上,全然出于自觉自愿,似乎想在老年一气偿还远离古村的那些时光。也是在虹关村,我们路过一处只剩支离骨架的老宅,颓败的脏腑隐没在半人高的草木中。野草恣肆地横逸斜出,疯狂滋长,改变了老宅原本封闭自洁的空间。已
38、经没有门扉的木框上,悬有一枚蓝色簇新的门牌:“浙源乡虹关村100”。新与旧,如此突兀地组配在一起,颇为触目惊心。不知这老宅是无人居住而自行毁败的,还是主人主动地放弃,在他处修建了新宅。在古村,你会不断地与呈现颓态的老宅相遇。颓而不倒的它们,支撑着骨架,挺立在同样古老的街巷与树影中。你也会不断地与形态如旧但质地簇新的新屋相遇。人们改善生活品质的渴望,是无法阻挡的。老宅的好,老宅的亲,老宅的贵,老宅的不可复得,只能在懂得、体恤、珍惜它的人那里,才能得以保全并延续。也有老宅被移植。人挪活,树挪死,那么老宅呢?它们被从埋入土中的基础上挖掘而出,远离了自己植根多年的村庄,整体标记后迁至新地,再按标记组装
39、起来。移植者,多是承包了某一村落旅游业的投资者。他们出于打造景区的目的,将一座古村的村民迁空后,再填置进一些移植来的老宅。看起来整个村落的古宅生态更加丰美,可被抽空的村庄,还能葆有多少本真的活泼泼的生气?那些老宅在被移植的过程中,也被修复。朽败的骨架,用水泥框架支撑。门头檐角,借用日益高端的修旧如旧的技术,老的与新的、真的与假的,混淆一体,看起来面目无异,可气息不对。那种走进老宅可以闻见的,从老宅骨子里、木缝中散发出的天然木香,被生硬粗暴的水泥气取代。我静静地望着这些被拆骨又接骨的老宅,不知它会否在夜深人静时发出压抑的呻吟,又会否在体内留下反复发作的伤痛。这些,都只有老宅来默默地承受了。颓败的
40、老宅与簇新的门牌,存留在相机里,那一点亮蓝和一片深暗的木色之上,有挺立的生气勃勃的草茎。在按下快门的一刻,我记得有风吹过,轻轻摇动它们。这一切构成了某一时刻的记忆,留于感觉,留于影像,留于文字。但,这不是完结。14. 文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心翼翼B. 面目全非C. 不足为训D. 触目惊心15. 作者对老宅的整体印象,下列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古旧B. 妥帖C. 压抑D. 安详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题目强调的“木质”,既包括建造村庄房屋的木材,也包括四处见缝生长的草木,还包括村头村尾、桥边河沿栖息的大树。B. 作者只抓住“木质”这
41、一南方传统村庄的构成元素细加品味,便道出了村庄的特点和其蕴含的古风古韵,展现了独特的写作视角。C. 显峰和老詹作为文中描述的人物,他们拥有对木质村庄眷恋不舍的共同情怀,跟江南传统的古村老宅一起成了作者的审美对象。D. 文末提到“有挺立的生气勃勃的草茎”被风摇动,寓意这座老宅有望如作者所期参照商业模式得以复建,这是暗示之法,耐人寻味。17. 文章第段有两处画线句,任选一句,进行赏析。村中那些老树,巨枝虬结在半空中,如巨大的手掌托住了流转不定的时光。树下,总有一群群不知疲累的孩子玩耍着,捉迷藏、抓蚯蚓、滚泥球、抓沙包他们一茬接一茬地长大,老去,最终销匿了身影。而树还在那里,成为村庄不离不弃的陪伴。
42、18. 请分条概括文中老宅的几种命运及各自背后的原因。19. 文末“但,这不是完结”体现了作者对古村未来的思考。作家冯骥才也说:“近10年间,我们失去了90万个村落。村庄在崩溃,大批人往城里走。村落问题,越来越让人心疼。”你怎么看待古村逐渐消失这种趋势?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4. C 15. C 16. D 17.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中的老树以它空中盘结的巨大枝条记载了流逝的时光和历经的岁月。(或:老树古老沧桑的特点,也显示出村庄的悠久历史。),表达了作者的惊叹和赞美之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老沧桑的树木与村庄相伴而生,共生共存,一样古老,密不可
43、分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古树安稳不动,生生不息护佑村庄的赞赏之情。 18. 空置。搬到他处居住。翻新。珍惜老宅。废弃。无人居住而自行毁败;主人主动地放弃。移植修复。出于商业目的。 19. 古村的消失让人心疼,我们应该保护古村。古村是中国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中华千年精神文明的体现,其中保留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比如古村中一些古老的建筑等,所以我们要大力保护古村。【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项,“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使用正确。B项,“面目全非”,指面孔变得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也形容事物变化很大,多为贬义。使用正确
44、。C项,“不足为训”,指不能当作范例或法则。语境说的是“这满屋的狼藉躁动之气”,显然是把“不足为训”的“训”理解为“教训”,而“训”意思是“法则”或“范例”,属于望文生义。D项,“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使用正确。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形象特点,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老宅整体印象概括不恰当的一项。A项,结合“这样的老宅经过时光的沉淀,墙体泛出斑驳之色,复杂得难以用颜料描述”“只剩支离骨架的老宅,颓败的脏腑隐没在半人高的草木中”“在这些上百年的老宅里,每一年都有木质的部件在悄悄地裂变、腐烂、风化,在眼睛看不见的地方,直到坍塌碎裂才被惊觉”可知“古
45、旧”概括正确;B项,由“还有一座座进去就能感觉清凉与妥帖的老宅”“有一股安妥的气息”可知“妥帖”概括正确;C项,由“可以安妥地、舒展地放置身心”“这些来自自然的物事,在漫长的时光中,随性出入”可知,这老宅并不压抑,文中“我静静地望着这些被拆骨又接骨的老宅,不知它会否在夜深人静时发出压抑的呻吟”,这里的“压抑”是作者的疑问,并非事实。所以“压抑”并非老宅的特点。D项,由“但它安详,如同村头的老树,似乎可以承受一切,布满疮疤,依然无损它的安详”可知“安详”概括正确;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语言的能力。D项,“寓意这座老宅有望如作者所期参照商业模式得以复建”错误,“作
46、者所期”错误,结合“颓败的老宅与簇新的门牌,存留在相机里,那一点亮蓝和一片深暗的木色之上”可知,这里说的是老宅的翻新,而结合上文“看起来整个村落的古宅生态更加丰美,可被抽空的村庄,还能葆有多少本真的活泼泼的生气?”可知,作者对于老宅的翻新是不支持的,所以选项所说“作者所期”是错的。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的能力。第一处,“村中那些老树,巨枝虬结在半空中,如巨大的手掌托住了流转不定的时光”,这句话是描写村中的老树,“如巨大的手掌”是比喻,以巨大的手掌描摹老树巨枝虬结的状态,“托住”则使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老树的古老沧桑,记载了经历过的岁月,展现村庄的古老历史,流露出
47、作者的惊叹和赞美。第二处,“而树还在那里,成为村庄不离不弃的陪伴”,这句话写树,“不离不弃的陪伴”属于人的行为,用人的行为来描摹树,这是拟人的修辞,“不离不弃的陪伴”表明老树与村庄的关系之密切,二者共存共生,表现作者对老树护佑村庄的赞赏之情。【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条概括老宅的几种命运以及各自背后的原因。首先要看文中写到几处老宅,然后看老宅的现状,并分析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如第六段提到婺源的古村,显峰的老家在一个未被开发的古村,她家的老宅现在是空置的,因为“她已经搬进县城,住进水泥楼房多年”;如第十段在虹关村,“詹姓老人正在翻修老宅”,詹姓老人翻修的原因是“
48、对这座老宅念念不忘,对这座古村也是。街头巷尾的粉墙上,都能看到墨色涂写的巷名,这都是他的作为。他乐之不疲地将时间打发在这些事情上,全然出于自觉自愿”,这是出于珍惜老宅;如第十二段也是在虹关村,“我们路过一处只剩支离骨架的老宅,颓败的脏腑隐没在半人高的草木中。野草恣肆地横逸斜出,疯狂滋长”,这些老宅是废弃的,原因是“不知这老宅是无人居住而自行毁败的,还是主人主动地放弃,在他处修建了新宅”;如十四十五段“也有老宅被移植”“那些老宅在被移植的过程中,也被修复”,这些老宅被移植修复,原因是“移植者,多是承包了某一村落旅游业的投资者”,这是出于商业目的。【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的内容是
49、“你怎么看待古村逐渐消失这种趋势”。答题的时候,首先应表明我们对古村消失的态度,如对古村的消失感到忧虑,如古村的消失是自然的规律,然后结合文本与自己对古村的认知陈述理由。如对古村的消失感到忧虑或者惋惜,可以从古村承载的传统文化角度分析,因为随着古村的消失,这些传统文化也会随之消失,所以古村应该被保留下来;如认为古村的消失符合规律,则可以从事物发展的角度分析,因为随着新的事物的产生,旧的事物就会消亡,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本题可能会有以上两种看法,但本质上不应仅仅局限于古村,而应围绕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个问题来谈。20. 微写作。论语蕴藏着孔子思想的精髓。请从“仁”“孝”“信”“
50、学”中选择一个方面,谈谈它对你成长的启示。要求:解说准确,条理清晰。150-200字。【答案】孔子将“仁”看作道德的最高准则,也是道德的总体。“仁者爱人”,是最简单的表述,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爱自己也可以更好地爱别人,是“仁”的起点;而爱别人是为了更好地爱自己,是“仁”的归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微作文与名著阅读能力。题目要求从“仁”“孝
51、”“信”“学”中选择一个方面,谈谈孔子思想对你成长的启示。要求:解说准确,条理清晰。150200字左右。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仁”“孝”“信”“学”等方面谈成长的启示。要注意一定要引用孔子的原话,然后结合原话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比如从“仁”的角度,可以从“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出发展开论述。从“孝”的角度则可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对待父母要做到养且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些内容入手展开论述,得出结论:一个“孝”字,在两千多年儒家文化长河中,其养老敬老的理念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孝不止适用于一个社会、一个阶级或
52、一个时代,它是超阶级的或跨越时代的,在几个时代都适用。”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传统孝文化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转换与创新,将会对当今家庭美德建设、社会公德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从“信”的角度,可以从“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方面分析论述,可得结论:论语当中所包含的诚信思想十分的丰富,其不只是立国之本和为政之义,更是立身之本和交友之道。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多个领域均出现了“信任危机”,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应批判的弘扬与继承论语当中所涉及到的诚信思想,以此
53、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一份力量。21. 微写作。参照小说哦,香雪的表现方法,依据乡土中国的论述,想象并描写一个你心目中的具有典型“乡土气”的乡村。要求:出现人物。要有细节描写。聚焦一个场景,突出一个特征。150-200字。【答案】示例1:春天,一阵春风吹来,把大地的衣裳吹成了五彩缤纷的。而山野里、草丛边,绽开了许多明媚的小花。杜鹃换上了火红的外套,桃花也擦了嫩粉的胭脂,就连解冻的小溪也叮叮咚咚地唱起歌来。村子里的孩子,都跑到树林里玩:女孩子们在草丛边采了许多野花,都挂在了衣服上、头上,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呢;男孩子们跑到柳树旁,拔下柳条,编成草帽戴在头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可神气了。示例2:秋天
54、雨后早晨,金黄色铺满了田野、山冈。秋风送爽,一片片枯黄的叶子跳着一曲曲优美的舞蹈,降落在地上,水面。山野中,是什么在飘香?哦,原来是桂花开了。小小的桂花呈金黄色,甜香怡人。村里的孩子非常喜欢桂花做的香包,挂在衣服边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秋风一吹,山上的野果成熟了,香甜可口,孩子们别提有多乐和了,他们拿着篮子来到山上,采集野果。不一会儿,孩子们的篮子里都装满了野果,也装满了孩子们欢乐的笑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要求“参照小说哦,香雪的表现方法”,那么就得了解这篇小说的艺术手法,那就是充分地刻画人物形象及特点,比如,对话或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或外貌描写、动作或行为描写,神态或者
55、细节描写等等。“依据乡土中国的论述,想象并描写一个你心目中的具有典型乡土气的乡村”,这里的乡土气应该是指具有乡村特色即可。另外还要注意“出现人物”“要有细节描写”“聚焦一个场景,突出一个特征。150-200字”等具体的要求。例如:夏天乡村的午后时光,太阳格外的毒辣。连狗都显得无精打采,耷拉着脑袋,四肢趴在地上,不停地从嘴里伸吐着舌头;树上的蝉也不停地叫着“知了”。此时此刻,村子里的娃儿们最想干的事就是到小池塘里去游泳,他们站在水边把衣服裤子脱个精光,男娃儿争强好胜,就像鱼一样钻进水里,比起赛来,旁边的女娃儿就在岸上给他们加油,有的水性好的娃儿在水里游两圈还能捉两条鱼呢!其中写狗“无精打采,耷拉
56、着脑袋,四肢趴在地上,不停地从嘴里伸吐着舌头”属于细节描写,孩子们属于人物。“狗”“蝉”“小池塘”“村里的娃儿们”都是乡村特色。字数173,符合要求。22. 微写作。每个人的青春,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和声音,请你以“青春”为主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诗歌,表达你的青春感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50-200字。【答案】示例: 最美的青春 雨季定会结束,青春终将到来。 题记 把握青春,不虚度光阴,方才是青春。 青春的小路有许多荆棘,也有许多陷阱。他们时刻诱惑着你。如果你经受住了,受益匪浅,小 路的尽头有无尽的宝藏等待着你去挖掘、探索。 青春不喜欢,漠视逃避的人,一味地逃避,会让你如同行尸走肉。
57、相反,勇于担当会让你的青 春越来越靓丽。 勇于担当的青春,才是最美的青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题目要求以“青春”为主题写一段文字,内容要表现出自己青春的“独特性”,可以写青春的自己积极进取、不再迷茫、不怕挫折、勇于担当文体为散文或诗歌,情感要真挚,语言要赋予文采,字数在150-200字。如示例“最美的青春”则写出自己不虚度光阴、能经受诱惑、不断地探索、勇于担当这样的青春是独特的青春,无疑更是最美的青春。23. 作文。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位前贤说的名言警句能给你什么启发?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答案】例
58、文1责任与国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古往今来,责任对于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我们有义务去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很多人都在有意的逃避着自己的责任,我觉得,他们是可笑的,是无耻的。作为人民的父母官,却徇私枉法,做不到清正廉洁;作为一名正义化身的警察,却让坏人为所欲为,做不到执法必严;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却打着作家这个职业的旗号用恶毒的文字损害别人的尊严,做不到实事求是诸如此类,这些人没有基本的责任感,他们忽略了自己身处位置上应该承担的责任,说白了,就是缺少职业道德。作为一个正常人,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勇于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59、,如果你逃避了一个人该承担的责任,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非人类。三国时诸葛亮说过一句话“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由此不难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君子,而对于我们来说,不需要像诸葛亮一样去承担天下的大任,况且我们也没那个本事,我们能做的就是认真对待自己最基本的责任,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古时如此,今天更应该如此。女娲补天,最终劳累而死;荆轲刺秦未成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戚继光身挡敌人的机关枪、邱少云在烈火中被活活烧死这些人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他们飞蛾扑火般的举动还不是为了“责任”这两个字。如果女娲不是人类的始祖,荆轲不是燕国的使臣,董存瑞、戚继光、邱少云不是人
60、民的战士,那么,他们也不会为了这些责任而搭上自己的性命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形象的阐释了一个臣子对一位君王的责任,若不是为了责任,谁会像白痴一样有人叫你死你就去死的,一切的一切,还不是为了“责任”吗?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就应该去承担一个公民该承担的责任;我们作为一名合格的学生,也应该去承担一个学生该承担的一切责任。责任源于生活,一个人要想生活下去就必须要学会承担责任,不要去逃避。你说一个没有翅膀的鸟还是鸟吗?一个没有壳的蜗牛还是蜗牛吗?所以说,一定要勇敢的承担责任,努力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例文2人要有家国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处在安史之乱中的杜甫,忧虑着处在山东
61、、河南这两个沦陷区的几个弟弟,他们是生还是死呀!颠沛流离中的他,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望着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之情。山河破碎,没有“国”哪有“家”啊!杜甫心中有“家”,更有“国”。他漂泊四川成都,尽管自己处境艰难,茅屋为秋风所破,他仍向苍天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懂得推己及人,希望温暖能普照天下。“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能将温暖与幸福惠及芸芸众生,这是一种大胸怀,这是一种大境界。小家温暖幸福只能是小家,全民温暖幸福才是大家。有首歌唱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生活在“家”与“国”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62、”,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爱国之情。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就在于他心中有汉,心中有国。卫律的威逼利诱,没能让他叛“汉”;李陵的软话攻心,没能让他仇“汉”;单于的漫长折磨,没有让他忘“汉”。朔风凛冽,无法冻硬他的爱国热肠;胡茄幽怨,无法软化他的爱国衷心。饮雪吞毡,就等归汉之日。就要回汉了,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是他的心中没有妻儿吗?不是,只不过,在他心中,“国”远比“家”重要。“家国情怀”又表现为爱民之情。邓小平同志一句“我是
63、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赤子情怀溢于言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下乡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虽素昧平生,却满含热泪地呼之为“娘”,视百姓为父母。“家国情怀”还表现为恪尽兴国之责。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范仲淹也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作为社会中的每一员,都应该为国家的发展献计出力,将个人之梦融入到中国的复兴之梦。“家国情怀”不是要我们抛却小家,忘却亲人,而是要我们推己及人,由“家”到“国”,都捧出一颗爱心来。“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新材
64、料作文,所给材料是两则名言,这就需要考生先理解这两则名言的意思,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是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前者是说国家兴亡与个人的密切关系,后者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个人对国家应有的态度和做法。本次作文的核心应是“个人与国家”“从小家到大家”,联系历史上,前人已经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如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如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如陆游“位卑不敢忘忧国”,如周恩来“为中华之掘取起而读书”。
65、然后分析要求,“写一篇议论文”,这就要求考生观点一定要明确,论据要充足。考生可以采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参考立意:1.人要有家国情怀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行文结构(例文2):文章开篇以杜甫一心惦念家与国开始,引出每个人都应有家国情怀,从而扣住主题;然后解释“家国情怀”,强调家国情怀是人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接下来将家国情怀的三种表现“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爱国之情,家国情怀又表现为爱民之情,家国情怀还表现为恪尽兴国之责”作为文章的分论点,用实列来阐述,最后再次强调“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从而收束全文。素材:1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居
66、于世界前列的灿烂的古代文明,并且在几千年内绵延不绝,从来没有中断过。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爱国主义是中华文明呈现强大生命力的思想基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支柱。无论在太平盛世,还是危亡关头,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意识始终传承于中华民族中。从礼记儒行“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屈原“哀民生之多艰”,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韩愈“奔向东南,惊涛澎湃,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67、陶行知“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都是中华民族爱国意识的生动写照,并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中华民族也十分重视和强调爱国主义的传统,把它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和人格是否高尚的重要试金石和对个人道德品质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这种爱国的优良传统已经凝聚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在中国历史上,这种爱国意识不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成为保卫民族独立、捍卫民族尊严、促进国家富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它鼓舞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前仆后继,成为推动民族奋进、祖国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2.今天,作为21世纪新新人类的我们,要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树立远
68、大的爱国主义情操,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我们要像岳飞一样有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我们要像鲁迅一样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我们要像周恩来一样一生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胸怀祖国,胸怀天下,以民为本,共铸和谐。今天我们是桃李芬芳,明天我们是国家栋梁。4.中华民族,泱泱大国,华夏历史,浩浩汤汤。历史的潮水打不退时代的光芒,那一个个为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而奔走疾呼的英雄,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涤荡着人们的灵魂。古代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现代有孙中山“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的担当。而今作为年轻人,我也要树立“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这种责任心,为中国
69、的发展尽一份心,出一把力。5.世界历史上不乏青春的担当,它们都熠熠生辉,光照历史,激发后人。骠骑将军霍去病17岁便立志“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法国圣女贞德16岁便高扬“自由民族主义”的旗帜;;少女乔紫微15岁便获得“英特尔国际科学与技术”最高奖他们都是青年时代就肩负起自己祖国给予的重任,只争朝夕,精神贯注,猛力向前,推动国家之富强,民族之进步。6.同样是青春激扬的年代,面对国家危亡和沦为殖民地的境遇,中国五四青年学生做出了激烈的反抗“四万万人同声唱,甘为民族赴火炀”。他们身体力行,不做沉默的羔羊,才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免受被奴役的命运和沦陷的奇耻大辱。正如青年毛泽东的民族担当:“恰同学少年
70、,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7.责任,是重如泰山的承诺。它推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勤勤恳恳的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着。在全国遭受“非典”的袭击下,600万医护人员勇敢的冲向了第一线。他们英勇,他们无畏。在同“非典”的战斗中,谁也没害怕,谁也没退缩。任凭“非典”有多么可怕,却无法吞咽医护人员那颗强烈的责任心。病人来了,每个人不分昼夜,细心照顾;有的医护人员倒下了,就立刻有人补充上来。在这场没有硝烟却比枪林弹雨更危险的战斗中他们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寄予他们的厚望。最终,“非典”被制了,这是用医护人员没日没夜的奉献和那颗强烈的责任心换来的。如果他们没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
71、那就不知道这场风暴还要刮多久,还要夺去多少人无辜的生命。8.古希腊人说,人是背着一个包袱走路的。包袱里有家庭,事业,友情,儿女历经艰辛,却无法丢弃其中任何一件。因为这上面写着两个字:责任。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责任的考验。不经意的捡起一张废纸是保护环境的责任;帮助体弱多病的老人和小孩,是尊老爱幼的责任;替别人解决困难,是助人为乐的责任。责任,是社会的地基。没有它,高楼大厦在微风中就会轻易动摇。对自己付责,责任是严格的教官;对别人付责,责任是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对国家付责,那是社会进步的条件。抛弃它,感到了站暂时的轻松,却丢失了一生的光彩。责任,是不可丢弃的使命,它肩负在人们的身上。让我们每个人都富
72、有责任心,去战胜与一次次突如其来的考验那把!9.穆尼尔纳素曾说过:“ 责任心就是关心别人,关心整个社会。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这就是考验,是对文明的至诚。它表现在对整体,对个人的关怀。这就是爱,就是主动。”是啊,责任是我们身上不可或缺的一样东西,是它让我们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知道自己应当回报社会,让我们一起学会负责任,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充满真情真意!24. 作文。请以都是为了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答案】例文:都是为了你“把药喝下去,这都是为了你。”妈妈把黑黢黢的汤药端到我嘴边,可是光是这苦涩浓重的气味,就令我捏着鼻子紧咬嘴唇,拨浪鼓似地摇着头
73、拒绝。她把碗沿抵在我的唇上,怎么使劲我的嘴都是“万夫莫开”般地塞着灌不进去。眼看着液汁就要涎下来了,妈妈轻叹一口气,把碗搁在桌上:“还是你自己喝吧。”妈妈前脚一走,我就后脚跟上把药碗扣进了水池里,还在嘴边涂上一道“药痕”,兴冲冲地向她道:“我喝完了。”指着嘴角作为证据。一连几天,我都是这样蒙混过关,妈妈甚是赞许。可眼瞧着我的嗓音越来越沉,说话声都夹杂着痰似的呜咽着。她不知道我的恶劣行径,就只能干着急,眼圈都红彤彤的。晚上我起身,只瞧见厨房的灯还亮着,悉悉索索地传来摆弄声。我踩着猫步踱到门边,往门缝里一看,不是别人正是妈妈。她左手一个小药包右手一包干枯的草药,面前还摆着称面的小秤,清清白白地垫着
74、一张纸,她用半个指甲盖大小的药匙挖出几根草针,不紧不慢地舀到白纸上,药草此时在白纸上如同灰烬一样所剩无几,妈妈大气不敢出生怕一口气吹飞了它。“川穹,十天一付,那我应该称2克。”她自言自语着,目光贴在秤的指针上,似乎要把它望穿。待指针乖乖地一动不动了,她才满意地摆开头,明晃晃的小银匙又伸进药囊中。我不禁推开门,笑道:“妈,你这是干嘛呢?不怕眼睛疼啊!”妈妈默然不应,许久之后才恍然看到我,抚着胸说:“我这不是给你称药嘛!”“这得称到哪年那月啊!”妈妈大手盖在纸片上,生怕我的疏忽吹散了可怜的药渣,像母鸡展翅护崽般地支撑着手臂。“医院里称药我看是不稳当,否则你怎么会一点起色都没有吗!这不,我自己称量放
75、心”我听完脚下一顿,差点绊了个趔趄,心突突地跳紧了。半晌,才不自然地笑道:“那你眼睛不累吗?”“累不累,都是为了你。”她的目光又瞟回秤砣上了,手持着的药匙明晃晃地泛光,刺得我眼睛疼。第二天,又有一碗药摆在我的跟前,我不假思索,一股脑地灌进喉咙里,苦涩的汤水直让我皱眉,可是我深深明白,我喝下的不只是一碗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题目为都是为了你,要求写成记叙文,重点理解“你”,这个“你”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家乡或其他的事物,但作为记叙文,理解成“自己”比较好写,如在成长路上,亲人、同学、陌生人的爱都围绕着我(自己),可写自己与这些人之间的故事。参考立意:1.感受
76、父母的爱2.体悟师生情3.深沉而厚重的父爱,让我懂得了亲情的可贵行文结构:文章是母爱的主题,温暖人心。主要写了母亲给我熬中药的事情,先是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母亲给我熬的药都倒进了水池,而当我无意间发现母亲称药的过程时才明白了母爱的伟大,才真正地喝下了这碗装满母爱的汤药,从而收束全文。文章叙事清楚,运用了较为细腻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话等。素材:1.中午,你匆匆跑向办公室推开门,发现学生已经排成了长队,都来背诵古诗文。你看到她紧拽着书本,时而皱眉,时而点头。轮到你,当她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你放下心。离开时,你发现她疲倦地看着加长的队伍,却坚定地点了点头。下午,你走进办公室她已经趴在
77、桌上,睡着了。一模过后,你的古诗文一分没扣,她才满意地点点头。那一刻你发现,她是为了你。2.体育活动课上,当你已经迈不开半步,她焦急地跑到你身边,竟跟你一起跑了起来。用急切地语气告诉你,距离体育考试只有一周,对自己狠一点。这时你仿佛有了些力气,跟着她跑下最后一圈,一高一矮的两个身影,迎着太阳的余晖,永远定格在记忆中。体育考试那天,你跨进考场时,她微笑着与你击掌,但眼神中似乎比你还忐忑不安。经过三个小时,你带着满分走出考场,她看到你胜利的笑容已经明白,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拍着你的肩膀说,“我就知道你行!”你感到了她的手因紧张而变得冰凉。恍惚间,你才明白,她都是为了你。3.这么冷的天,这泪水却滚烫
78、滚烫的。风刮着更紧了,叶子一片一片掉下来,如同一只只坠落的蝶她拾起一块月饼,甜意瞬间滋润舌尖。面对着眼前破旧的院子,女孩在风中颤抖着,通红的鼻尖抽吸着。“都是为了你啊。”她喃喃着,为了圆满这个家,她付出了许多许多。她迅速将泪水拭去,温热的泪光中却满含笑意,她辛苦着,并快乐着。她与她父亲,共同努力着,尝试着去携手创建一个温暖的家。4.都是为了你,无论过程多么艰辛,多痛苦,因为,这就是爱。5.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会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随着缕缕炊烟拂起,因为你,故乡,你总回荡在月落烟霞的暮色里。6.爸爸眼含深情地凝视着那江水,不时用手轻抚,或是拨动,水调皮地从他指缝间溜走,携带着他满满的回忆
79、与乡情。此刻江面忽地腾起淡淡迷雾,像亭亭女子的裙纱,爸爸深情的目光停在那方蓝天,看着正漫步的几朵白云,发出深深怅惘:“都是为了你,为了你,怪你太迷人,太缠绵,承载了太多回忆;都是为了你,为了回来看看你,你如今是否依然美如初;都是为了你,为了你在我心中那模糊的怅惘,为了看看你如今真实的模样。”7.放学回家,一进门,扑鼻的香气让我不禁叫出了一声“好香”,我妈从厨房探头出来问了一句。“想吃啊?”“嗯!”我高兴地回答,“好!好!好!这就上菜。”我妈端出菜来,抑制不住脸上的笑容,指了指,“尝尝,”她说,夹起一筷头放进嘴里,“味道浓郁!”鲜香可口,我不禁猛的点了下头,她看到了我的认可,脸上的笑容更浓郁了。而我爸,一直在旁边默默地看着,最后走了过来,我妈才说,“吃吧,都多吃点。”趁着我妈去脱围裙的空当,我爸抱怨一句:“你不在都是剩菜剩饭,要不是为了你,她才懒得做饭呢!”8.回想一天,这已然成了常态,为了他们眼中不成熟的我。一次又一次说出“都是为了你”,一次又一次做出“都是为了你”,没有多余的甜言蜜语,只有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许多人都发现不了自己的父母到底为自己做了什么,其实只是因为她们做得太不显眼了,晚睡早起,准备饭菜,都是她们的爱。没有人有责任、有义务为了你而奉献自己,只有父母,他们的爱,都是为了你才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