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丰台区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鲤鱼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淡水鱼,体态肥美,品种繁多,分布广泛,而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有意识地在池塘里养殖鲤鱼,以供食用。鲤鱼深受劳动大众的喜爱,这与它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一方面,鲤鱼肉质鲜美,是餐桌上常见的一道佳肴,王维的洛阳女儿行就有“侍女金盘脍鲤鱼”的诗句;另一方面,在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中,鲤鱼具有产量高、成活率高的特点,能为养殖人员创造极为可观的产业价值。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认为:“中国民族的重实利由来已久,一切学问、宗教、思想、艺术等等
2、,都以实用实利为根据。”所以,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价值较高的鲤鱼就脱颖而出,不仅成功吸引了劳动者的视线,还与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不谋而合,与民间智慧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人们在养鲤食鲤的生产生活中,逐渐产生了对鲤鱼的多样情感,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鲤鱼成为劳动大众赋予艺术想象的对象,开始具备象征意义。在民间,鲤鱼是吉祥富足的象征,人们常赠鲤以示尊敬和祝贺。明清以后,运用物象谐音组成吉语,给事物以象征意义,更多地是表达对农事、物产、年运丰足的祈祝,最终让它演化成迎祥纳福的吉祥形象。“鱼”与“余”同音,“有鱼”与“有余”同音,鲤鱼有了富足有余的寓意,“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等题材在民间绘画、剪纸、刺绣、印染
3、、陶瓷中被大量使用,表达了对农作物丰收的期望,继而延伸为对命运、财富、机遇的吉祥祝愿。鲤鱼,还被视为爱情的信使,寄托了人们最美好的情感。从远古时代开始,鱼就是生殖崇拜的对象,而淡水鱼中的鲤鱼与人类最为亲近,又具有繁殖能力强、体态优美、色泽艳丽等特点,人们便将其与男女之爱联系到一起,情人之间传递书信也常常被称作“鱼传尺素”“鱼雁传书”。鲤鱼就这样成了爱情使者,闪烁着浪漫主义光芒。在鲤鱼的美好寓意中,勇气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鲤鱼跳龙门”是民间的经典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勇敢坚毅的鲤鱼形象成为人们喜爱和追求的对象。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演化为龙。这样的故事在不同地区也存在着大体相似的版本,它们有
4、共同的母题和想要传递的精神:逆流而上,勇敢进取。后人也以“鲤鱼跃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的意外之喜,鼓励寒门学子刻苦读书,积极入仕。现如今,被社会广泛重视的各种升学考试和职位面试就是当代的“龙门”,人们想通过“大红鲤鱼”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从而实现精神慰藉,这正是相同社会心态的继承和延续,体现出民间文化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鲤鱼通过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每一个象征意义的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文化心理,对这些象征意义的研究,正是对其创造者劳动大众的心理需求与精神文化的探索,能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因。(取材于周启慧鲤鱼的民间象征意义)材料二近来,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
5、媒体上兴起了“转发锦鲤”的热潮。表述形式简单通用:一张锦鲤的图片,并附上文字“转发此锦鲤就会有好事发生”。如此简单的表述却能吸引大批人的点赞转发,尤其是在各类考试前夕,形态各异的锦鲤就会活跃在不同的分享页面上。希望通过“转发锦鲤”给自己带来好运气,保佑自己顺利渡过眼前的难关。这似乎是文明的“倒退”迷信,但有趣的是,转发锦鲤的人里面十之八九都是不相信借此可以转运的科学论者,事有不顺的转发者里面又大部分都清楚不顺利的事情另有因由,这样看似矛盾的现象却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着。自古以来,迷信似乎一直深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在科技极度落后的时代,我们因为知识有限,不得不将一切未知的答案推之于鬼神的力量,又因
6、为生活艰辛却人微力薄、难以排解,便将信仰寄托于鬼神,以期获得心理安慰。这是不难理解的。然而现代人的“迷信”又从何而来呢?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竞争的加剧,让我们在疲于奔命的同时,也被周围环境中无数不稳定的可变因素干扰着,我们越来越不确定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好一件事,是否可以处理好任何突发状况。正是这种潜在的心理上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使得大多数人纵使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同时也做好了充足准备,却也难免会有转发锦鲤只求心安的一时迷信。但是,如果只是寻求心理安慰,那么可供选择的途径比比皆是,比如听音乐放松、再次检查一遍准备事项是否充分,为什么还是不断地有人转锦鲤呢?这一方面在于人们心理上对
7、于正能量事物的无限渴求:无论用来加强信心的方法有多少种都不妨再试一遍。另一方面在于转锦鲤这一事情的“神奇性”:微博上、空间里到处都有人表示自己一转锦鲤好运就来了,这种渲染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这种途径的信赖程度。人从根本上具有强化因果关系的心理倾向,在一件事情发生后我们会下意识去寻求其原因,而把碰巧发生的事情归之于因果使然,但这两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伪相关”。而看到这些消息的人,又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伪相关。因此,我们对于无法解释的事情的不可知性进一步转嫁到了迷信身上,这点和古代的民众如出一辙。现代人转锦鲤纵然是迷信的一种表现,但我们的迷信仍然富有“科学”色彩。不难发现,我们迷信的对象是具
8、有一定科学性的,因为锦鲤自古便有着“鲤跃龙门”等好运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转发它能得好运是有道理的。并且我们迷信的手段也是具有科学性的,理智仍占据着我们大脑的主导地位。我们当然不会相信那些诸如打人、放火便能转嫁厄运的言论;即使是转发锦鲤这种小事,我们也会懂得适可而止,不会转发几百上千次。这便是我们的所谓“科学”迷信。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当今,“迷信”一词并不再具有绝对的贬义。我们转锦鲤是因为我们有目前正迫切追求的事情,而它能给予我们更多的自信、乐观和希望。这是可以正面引导我们努力生活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不失为一种可以排遣我们压力的良性手段。但是,这绝不能成为懒惰的人拖延事情、试图不劳而获的借
9、口,这种渴望小概率事件大概率发生的心理显然是对科学迷信的一种扭曲,丧失了客观理性的思考,对我们百害而无一利。转锦鲤是可以有的,但是努力才是必不可少的成功秘笈,这才是现代“科学”迷信的真谛。(取材于李琳从转锦鲤看现代人的“科学”迷信)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于鲤鱼深受劳动大众喜爱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肉质鲜美,是常见的佳肴。B. 产量高,产业价值可观。C. 符合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D. 艺术形象清新高雅脱俗。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最早发现锦鲤的历史记载为殷商时代。B. 谐音因素是鲤鱼作为吉祥富足象征的原因之一。C. 勇气成为鲤鱼的代表性寓意说明中国人重视对勇
10、气的考查。D. 研究鲤鱼的象征意义可以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因。3. 下列古诗中的“鱼”和“鱼传尺素”中的“鱼”象征义相同的一项是A. 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 (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B.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范仲淹江上渔者)C.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D.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4.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追溯:溯,shu,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B. 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一致,可换为“殊途同归”。C. 飞黄腾达:飞黄是传说中的神马名。喻官职、地位上升得很快。D. 慰藉:藉,ji,与“蕴
11、藉”的“藉”读音和字义都相同。5. 下列对于材料二中“伪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把碰巧发生的事情归之于因果使然。B. 古代民众和现代人在心理上的通病。C. 易被人们不断地渲染、加深、强化。D. 富有科学色彩的一种迷信方式。6.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大部分转发锦鲤者在生活中事有不顺并且不清楚事情不顺利的因由。B. 现代人迷信来源于生活压力的加大以及环境中不稳定因素的干扰。C. 人们在转发诸如打人、放火便能转嫁厄运这样的言论时会适可而止。D. 因为迷信一词不再具有绝对的贬义,所以转发锦鲤的行为无可非议。7.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人们转发锦鲤的原因。【答案】1. D
12、2. B 3. A 4. C 5. D 6. B 7. 鲤鱼有吉祥富足等美好寓意,人们希望通过转发锦鲤给自己带来好运气,保佑自己顺利渡过眼前的难关。生活压力加大,使人们心理上有一种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这让很多人想通过转发锦鲤得到心理安慰。人们心理上有对正能量事物的无限渴求,无论用来加强信心的方法有多少种,也愿意用转发锦鲤以增强一下信心。网络上有人表示自己一转锦鲤好运就来了,这进一步渲染强化了对锦鲤的信赖,所以人们纷纷转发。【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于鲤鱼深受劳动大众喜爱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
13、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D选项“艺术形象清新高雅脱俗。”错误,不属于鲤鱼深受劳动大众喜爱的原因。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A选项篡改文意,“我国最早发现锦鲤的历史记载为殷商时代。”错误,由原文“而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有
14、意识地在池塘里养殖鲤鱼,以供食用。”可知,是“养殖鲤鱼”可追溯到殷商时代,而不是“发现锦鲤”。C选项曲解文意,“说明中国人重视对勇气的考查。”错误,由原文“人们想通过大红鲤鱼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从而实现精神慰藉。”可知,勇气成为鲤鱼的代表性寓意是说明中国人想“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从而实现精神慰藉。” D选项“研究鲤鱼的象征意义”错误,由原文“每一个象征意义的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文化心理,对这些象征意义的研究,正是对其创造者劳动大众的心理需求与精神文化的探索,能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因。”可知,是“对这些象征意义的研究”,不仅仅是“研究鲤鱼的象征意义”,还包括其他意象,缩小了范围。故选B。【3题详解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由原文“情人之间传递书信也常常被称作鱼传尺素”可知,“鱼传尺素”中的“鱼”象征义是“书信”。A选项“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的意思是:荒漠凄凉的关山,常常令我魂牵梦萦,那远在塞外的亲人难以寄家信回来。其中的“鱼”代指“书信”。B选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的意思是: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其中的“鱼”没有象征意义,就是指自然界中的“鱼”。C选项“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6、。”的意思是: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其中的“鱼”没有象征意义,就是指自然界中的“鱼”。D选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意思是: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其中的“鱼”没有象征意义,就是指自然界中的“鱼”。故选A。【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的辨识能力。对常用字的易错音形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和字形的识记,也要注意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A选项
17、“溯,shu,”错误,应该读为“溯(s)”。B选项“可换为殊途同归。”错误,“殊途同归”的意是:通过不同的路径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用的方法虽不同,但目标与结果都一样。与“不谋而合”的意思不一样,所以不能代替。D选项“与蕴藉的藉读音和字义都相同。”错误,“慰藉”中的“藉”的意思是“抚慰”,“蕴藉”中的“藉”的意思是“含蓄”。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D选项,“一种迷信方式”错误,这
18、里的“迷信”与原文“不再具有绝对的贬义”“我们转锦鲤是因为我们有目前正迫切追求的事情,而它能给予我们更多的自信、乐观和希望。这是可以正面引导我们努力生活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不失为一种可以排遣我们压力的良性手段”相违背。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选项,“大部分转发锦鲤者”和“不清楚事情不顺利的因由。”错误,由原文“事有不顺的转发者里面又大部分都清楚不顺利的事情另有因由,”可知,是“事有不顺的
19、转发者”,而不是“大部分转发锦鲤者”,是“都清楚不顺利的事情另有因由”,而不是不清楚;C选项,原文“我们当然不会相信那些诸如打人、放火便能转嫁厄运的言论”,说明那样的言论我们不会转发;而“适可而止”的是“转发锦鲤”这样的行为。D选项,“无可非议”的意思是“没有什么可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转发锦鲤”的行为虽然可以理解,但也可能成为人们懒惰、拖延的借口,并不能说是无可非议的。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在民间,鲤鱼是吉祥富足的象征,人们常赠鲤以示尊敬和祝贺。”和“希
20、望通过转发锦鲤给自己带来好运气,保佑自己顺利渡过眼前的难关。”可知,鲤鱼有吉祥富足等美好寓意,人们希望通过转发锦鲤给自己带来好运气,保佑自己顺利渡过眼前的难关。由原文“正是这种潜在的心理上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使得大多数人纵使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同时也做好了充足准备,却也难免会有转发锦鲤只求心安的一时迷信。”可知,生活压力加大,使人们心理上有一种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这让很多人想通过转发锦鲤得到心理安慰。由原文“这一方面在于人们心理上对于正能量事物的无限渴求:无论用来加强信心的方法有多少种都不妨再试一遍。”可知,人们心理上有对正能量事物的无限渴求,无论用来加强信心的方法有多少种,也愿意用转发锦鲤以增
21、强一下信心。由原文“微博上、空间里到处都有人表示自己一转锦鲤好运就来了,这种渲染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这种途径的信赖程度。”可知,网络上有人表示自己一转锦鲤好运就来了,这进一步渲染强化了对锦鲤的信赖,所以人们纷纷转发。【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二、本大题共6小题,
22、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何以知其然?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佚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1,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故先王贵当,贵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先王不约束,不结纽2。约束则解,结纽则绝。
23、故亲不在约束、结纽。先王不货交,不列地,以为天下。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箠使也。时也,利也,士3为之也。余目不明,余耳不聪,是以能继天子之容4。官职亦然。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取材于管子)注释:【1】胥:从。【2】结纽:与别国结成同党、缔结联盟。【3】士:事。【4】容:指天子圣德。(2)随1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榖於菟 2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24、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冬,会于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取材于左传)注释:【1】随:国名。【2】斗榖於菟:人名。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恃与国,幸名利 与:结交B. 人佚亦佚 佚:安逸C. 故先王贵当,贵周 周:周密D. 以为天下 以为:认为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则边竟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 随之见伐 哀吾生之须臾C. 宋其亡乎 其皆出于此乎D.
25、 会于薄以释之 而君幸于赵王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B. 如此者,人之所制也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人制造出来的灾难C. 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所以先王不夸大其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D.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 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11.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12. 依据短文(1)管子关于“三制”论说,推断短文(2)“楚人许之”的意图。13. 请结合短文(1)解释孔子这么说的理由。孔子在论语中称
26、赞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1,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注释:【1】如其仁:就是仁。【答案】8. D 9. D 10. B 11. 答案示例: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 12. 答案示例:楚人深谙管子“制国”之道,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首先,从后文“执宋公以伐宋”的果断行动来看,“许之”是为了“制人”;其次,公子目夷的评论指出小国争盟必将带来灾祸,也从反面道出楚人“
27、许之”的背后意图。 13. 答案示例: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D选项,“以为:认为”错误,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此来治理。译文为:以此来治理天下。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
28、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A选项,两个“则”都是“副词”,“那么”的意思。B选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C选项,两个“其”都是“副词”,都表揣测,大概。D选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的意思。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被”的意思。故选D。【10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B选项,“如果是这样的话”和“制造”错误,如此:像这样的国家;制:被控制;译文为:像这样的国家
29、,必然被他国控制。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时,合于天时;义,合于正义;且,又。(2)欲,欲望;甚,过分;何以,宾语前置,以何;堪,忍受。【12题详解】本题考查了分析并归纳整理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要通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去归纳整理,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楚人许之”的意图,结合“天
30、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等内容可知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根据后文楚人的做法可以推测:“秋,诸侯会宋公于盂”“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也可以根据目夷目夷的话反面论证: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13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针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通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注意结合题干要求找出原文,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然后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
31、为:“孔子说:齐桓公多次、联合统一了诸侯,并不凭借战争,这是管仲的力量。这是仁,这是仁”“管仲作了齐桓公的相国,使其称霸于诸侯,天下的人都听命于他,现在的人们都能得到他的恩赐。”孔子这么说的理由可以结合材料一中“三制”以及“不独举,不擅功”等内容概括得出。【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
32、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参考译文:(1) 大凡国家之间有三种控制关系,或控制他国,或被他国控制,或不能控制他国也不被他国控制。怎么知道是这样子呢?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国家人口众多、兵力强盛,却不凭借本国的实力去(故意)制造危难、引发祸乱;一旦天下发生大的事变,喜欢让自己
33、的国家跟随他国之后(行事而不当头领)。这样的国家,必然能够控制他国。有的国家德义不尊盛,却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人口不多、兵力不强盛,却喜欢让自己的国家成为危难祸乱的制造者;依仗同盟,心存侥幸,措取名利。这样的国家,必然被他国控制。他国前进,本国也前进,他国后退,本国也后退;他国劳作,本国也劳作,他国安逸,本国也安逸;前进、后退、劳作、安逸,与他国相从。这样的国家,不能控制他国,他国也不能控制自己。非常喜欢一个人,也不能随便给他利益;非常憎恨一个人,也不能无故加害于他。所以古代圣王处事贵在得当,贵在周密。所谓周密,就是话不轻易说出口,情不贸然形于色,就像是龙和蛇,一天之内有五次变化,让人
34、无从猜透。所以,古代先王不夸大其词,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古代圣王不结成同党,不缔结联盟。同党总会分解,联盟总会断绝,所以关系亲密不在于结党、联盟。古代圣王也不用财货进行邦交、不用割让土地以示交好来治理天下。天下各国的格局虽不可改变,但可以用威势武力来统治驾驭。符合天时,符合正义,这是必须去做的事情。其他的事情,眼睛不去看,耳朵不去听,以此来承继天子的圣德。官吏处理事情也应该这样。符合天时,是说得到天的帮助,符合正义,是说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把天与人的力量都掌握了。古代圣王是不用武力解决边境问题的,这样边境就会安定。边境安定,邻国相处就能和睦。邻国相处
35、和睦,做起事情来就会适宜得当。(取材于管子)(2) 随国率领汉水以东的诸侯国背叛楚国。冬,楚国的斗榖於菟率领军队攻打随国,取得胜利并与随国签订合约后班师回国。君子说:“随国被讨伐,是自己不自量力啊。度量自己的力量后再行动,它的过失就少了。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诗里说哪里是不早点赶路,我是怕路上露水太多。”宋襄公准备会合诸侯。臧文仲听到后说道:“以自己的欲望去服从别人,可以;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意愿,则很少能成功。” 鲁僖公二十一年春,宋国人和诸侯举行鹿上之盟,要求归附楚国的诸侯敬奉自己为盟主,楚人答应了。公子目夷说:“小国争当盟主,灾祸啊。宋恐怕会亡国!如果战败了而不灭亡,那是幸运了。”
36、 秋,诸侯和宋襄公在盂会盟。子鱼说:“祸患恐怕就在这里吧!国君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在这次盟会上,楚国抓住宋襄公并攻打宋国。冬,诸侯在薄地相会,(楚国)释放了宋襄公。子鱼说:“祸患还没有完结啊,还不足以惩罚国君。”(取材于左传)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游龙门奉先寺1杜甫已从招提2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3,月林散清影。天窥象纬4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注释: 【1】龙门奉先寺:龙门即龙门山;奉先寺,龙门石窟之一。此诗杜甫25岁时游历之作。【2】招提:梵语,指僧人。【3】虚籁:风声。【4】象纬:天上星辰错列,如经纬一般。14. 下列对
37、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写游寺,二句承上写住寺,中间两联承前详写夜景,七句转到清晨钟声,八句结于心有省悟:起承转结,构思精巧。B. 诗人夜宿奉先寺,山谷里的阵阵风声,月下树林飘动摇曳的清影,夜幕上恰似经纬的星辰,无不渲染出环境的虚静高寒。C. 作为杜集开篇第一首诗,有人评价“不用禅语而得禅理”,这正是诗人佛家精神的反映,也代表了杜诗的基本思想倾向。D. 诗中青年杜甫虽不是佛教徒,但对佛教思想也有深刻领悟,唐代文化兼容并包,读书人广泛受到多种文化观念的影响。15. 下列诗句没有表现禅意佛理的一项是A.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B. 泉声咽
38、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C. 阴阶明片雪,寒竹响空廊。寂灭应为乐,尘心徒自伤。(钱起哭空寂寺玄上人)D.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16. 本诗中间四句用词精妙,手法高超,请结合诗境,作简要赏析。【答案】14. C 15. A 16. 答案示例(1)本诗第二联“阴壑生虚籁”巧用反衬的手法,幽深的山谷里响起了阵阵风声,静中有动,以声衬静,渲染出安谧虚静之境,令人忘却尘世纷扰喧嚣,心灵得以净化。(2)第三联用词精妙,尤其是动词,极富有表现力。如“天窥象纬逼”,诗人昂首夜空,星辰错列如纬,仿佛迎面逼近而来。着一“逼”字,既
39、明写星辰近似可攀,又暗示寺庙居处之高。【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C选项“也代表了杜诗的基本思想倾向”错,“佛家精神”不能代表杜诗的基本思想倾向,杜诗的基本思想是忧国忧民。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句意,结合排除法。A选项,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描写了舟泊暮宿的景色,作者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出淡淡的乡愁,无禅意佛理。B选项,
40、“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其中“毒龙”指人的欲念,诗的表意是薄薄的暮色笼罩在空空的潭水面上,佛祖己经把毒龙收服了,实际上就是修身养性,控制欲念。表现禅意佛理。C选项,那阴阶片雪与空廊清响,又何尝不是上人清亮明洁、空寂孤寒的精神世界之写照?寥寥四言,着实艺术地展示了一位深谙“常乐我净”之精神三昧的高僧的形象。生死无常,生灭灭己,仙寂于佛子来说是一种解脱,然而对于凡俗中的诗人而言却难以释怀。斯人常已矣,托体同山阿,却有一颗尘心怎得解脱?表现禅意佛理。D选项,“悦”与“空”的禅境,便是令人惊叹、陶醉、流连忘返的“常乐我净”的宗教境界,进入这一境界之后,仿佛万物之音都归于消匿,回到了原初的大荒,来
41、于静还归于静,唯有那悠扬宏亮的钟磬之音,把整个世界都包容成一体,将人带入忘尘绝俗、纯净怡悦的永恒禅境。表现禅意佛理。故选A。【1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这四句写夜宿的景色。幽暗的山谷中生出阵阵冷风,月光下的林木被风吹得疏影摇动。诗人用一个“散”字描绘林木的动态,可以说是穷形尽相,妙不可言。诗人抬头看,数量繁多的星
42、辰高挂在晴朗明澈的夜空中,仿佛迎面而来。一个“逼”字,也是极富表现力的字眼,生动地展现了星辰直欲向人逼近的那种压迫感。诗人夜卧,身上衣服单薄,蚀骨侵肌的清冷,令人不胜其寒,由此塑造了一个虚白高寒的环境。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尘俗之念必然为之一洗,悉数忘却世间的纷扰与喧嚣,心灵从而得到净化。【点睛】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杜甫晚年在
43、颠沛流离、贫病交加的境遇下写出许多内涵丰厚的佳作。比如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_,_。”游龙门奉先寺中“月林散清影”一句写的是月夜之景。岳阳楼记中也有关于月的描写:“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_。”“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相比杜甫诗的现实主义风格,李白的诗则具浪漫主义色彩。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_,_。”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还包含着抒情说理的成分。比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_,_,其孰能讥之乎?”【答案】 (1). 艰难苦恨繁霜鬓 (2). 潦倒新停浊酒杯 (3). 浮光跃金 (
44、4). 静影沉璧 (5). 虎鼓瑟兮鸾回车 (6). 仙之人兮列如麻 (7).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8). 可以无悔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鬓”“潦”“璧”“瑟”“鸾”。【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
45、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长毋相忘我有一个学生,她先到澳洲,后到英国,如今暂时栖泊在加拿大。飘泊的成果是英语说得像流水一样畅快,举止温柔舒曼,很有些欧美气味。可是这些年,总是会在假日里到唐人街去买些字帖、笔墨。她的才华并不在把笔挥毫上,她只是喜欢字帖里古典的气息。我想起秦汉瓦当、竹简上让人心跳不已的四个字“长毋相忘”。这是怎样的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啊!有时我总
46、是想,一个人的信念被遏止,譬如不让我纵笔泼墨,沉醉于这千年的回声里,日子将是何等昏暗。有时候出长差,宾馆舒适的环境只能看看电视,我明显地感到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这使我生出几许恐慌来。可以消遣的娱乐场所无处不在,却从来没有一处摆上文房四宝,让这些痴迷于翰墨的游子放牧心灵。于是时间一长,心绪就纷乱,惶惶然急着赶回,步入书斋,倒上一缸子墨汁,拈起那杆已经枯干多日的羊毫,痛快淋漓地埋头狂写,不知今夕何夕。人是很需要有一种牵挂的,并且要用精神浇灌使之精湛和持久。从一些过往的人事中,看多了模模糊糊的剪影,时而宦海沉浮时而艺苑张帜,这种嗜好的游移性是越来越频仍了。转眼春风化为秋月,才知凡是触及过的仅得
47、皮毛之相。有一段时间我感悟论语,一直很回味孔夫子在穷困潦倒的日子里矢志传经布道的执着。孔夫子毕竟是凡人,根本想不到以后会受封圣人。凡人有踌躇满志时,也就有心如死灰时。孔夫子有时也哀叹吾道衰也,有时也恨恨地骂,好像真的就甩手了之,其实只是说说而已。现在,很多人看到了萦绕在孔庙上空的光环,却看不见孔夫子当年的持守。在都市,每到周末,总会看到不少家长载着小孩,背着琴袋、画夹,提着笔墨、颜料,去学手艺。而我没有兴致教这些孩童,他们的监护人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我只想循着自己的思路,培养一种兴趣,让其随时日推移而长,
48、顺其自然地延伸,如听松风天籁,如观山光水色。这就是艺术生命的自然律。我听过击壤歌,见过那些带着泥巴气味的乡村人,他们该播种时播种,该收割时收割,该耐心等待时则和土地上的植物同在岁月中不急不躁地守望。他们面对好年成不喜,面对坏年成不忧。在他们看来,有了好的光景也必然有不好的年成,五个指头伸直了还不一般齐呢。那么,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去吧。他们心目中没有搏一把就走的怪念头,他们缠系着最久远的亲情:人与土地长毋相忘。 再回到艺术的话题上来吧。有着几千年积淀的古典艺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今人所把握呢?人总是希望一生更多地拥有,只是,不经磨难而拥有,则多半易逝。有几次我走进北方几家大的书画社,看到了名
49、人之后的丹青,笔墨太平庸了,却在落款处都标明与祖上的亲缘。这是何等的笨拙呢。在我的印象中,父子同嗜一艺,子跃居其父之上的终归是少而又少。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算是走出了其父的影子,而后来的欧阳通之于欧阳询、苏过之于苏轼、米友仁之于米芾,大都在前辈荫庇下讨生活。他们缺乏筚路蓝缕的拓跋精神,屋下架屋床上叠床,大气象萎落成了小格局。有一些质量充实的生命,要最后离去,不为我们琢磨,真是很难很难。这对于人们追逐时尚的天性来说,未免是一种悖反。时尚的追逐,显然容易多了,这支有声有色的队伍始终是以狂欢的状态行进的。而人,难以破开迷雾飞升。苏东坡活了大半辈子,最有价值的就是悟出了这个道理。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
50、亲和。相对的控制力量被摆脱,那种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会相应地远去,守护精神家园的愿望会愈发坚韧起来。曾经有几次,在偏僻的乡村,我看到了出手不凡的墨迹,贴在破旧的祠堂的柱子上。书写者远离文化中心,远离都市名人,却凭着由衷的喜欢,常常是晚饭毕,扯来几张旧报纸垫着,再放上一张毛边纸,不计新墨宿墨,不择笔尖笔秃,畅畅快快地写去。不知不觉,平平淡淡地萦回着田园牧歌。那些湿漉漉的古典情绪,期待着梳理和归位,还有些在喧闹的季节里走失了,需要找寻。青年时代的热烈和自信,也掺和着目空古人睥睨古典,似乎古人的笔墨也没有那般神奇。如今我们知道穿过古典的皮表很难,更不消说在古典的内核漫游了。我们为自己找到了理由,爱归
51、咎于外界的诱惑呀,困扰呀,是它们使我们的精神锋芒如此疲软。如果从个体生命来剖析,我只能固执地认为,是元气流失了。人身上原来充足的精气神,漫漫旅程上,这儿滴漏一点,那儿跑冒一点,待用于自己喜爱的古典艺术上,已经力不能穿鲁缟了。养气从来为文人所重,老庄提醒过“万物无足以铙心”,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都在于提升净化人的自然生命,去除生理过分的欲求。当时光老人的巨手叩动我中年的心扉时,“删去平生多余事”的念头就转化为渴望。安宁清明中,我觉得自己仿佛坐落在古典的层面上,大量流逝的时光在这里汇聚,隔着老远的距离,可以察觉到古贤人正无声地呼唤着我的名字。每晚睡前,我总是取出枕边的一本汉简书风细细玩味,让
52、飞扬的思绪湮没在已逝的久远里,长久相守,长毋相忘。(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 荒疏:因缺乏练习而书写生疏。B. 这种嗜好的游移性是越来越频仍了 频仍:频繁,连续不断。C. 睥睨古典 睥睨:斜眼看,厌恶。D. 飞扬的思绪湮没在已逝的久远里 湮没:沉浸,浸润。1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段写不少家长周末载着小孩去学书画,其用意主要是批评都市人揠苗助长,急功近利,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的现象。B. 文章第段中“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一句赞赏了王献之不攀附祖上亲缘,摆脱父亲影响,肯历磨难,勇于开拓创新的精
53、神。C. 文章第段引用老庄和孟子的言论,意在强调涵养元气能使人去除生理上过分的欲求,执着于古典情绪的梳理、归位与找寻。D. 文章第段以学生喜欢字帖、笔墨中的古典气息开篇,第段以“我”细细玩味汉简书风收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20. 请赏析文章第段中的画线语句。21. 文章第段都写到了乡村人的生活,其用意有何不同?22. 本文题目“长毋相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答案】18. C 19. A 20. 动词运用精妙。运用“赶回”“步”“倒”“拈”“狂写”等一系列词语,细致生动地写出作者急切的心情和由纷乱到痛快淋漓的心绪变化,表达了对书法的痴迷之情。 21. 第段写乡村人遵循农事规律,有
54、耐心,不急不躁,与都市人的急于求成形成对比,意在强调应遵循艺术生命的自然律。第段写乡村人身处偏僻之地,远离文化中心和都市名人,完全凭着由衷的喜欢,在平淡的生活中畅快书写。与被贬的苏东坡形成类比,意在强调只有远离(摆脱)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才能真切的亲近古典艺术,才能守护精神家园。 22. 长毋相忘,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不要忘记书画中的古典气息、古典意境、古典情绪;保持着精湛、持久的信念(牵挂),对古典文化及所有厚重文化所蕴含的东西要始终持守,不要游移;不要忘记艺术生命的自然律,肯经磨难,有耐心,不急躁;留住(涵养)精神元气,排除诱惑、干扰元素,在安宁中保持对古典艺术的热爱,沉浸在古典情绪里
55、。【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了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语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C选项,“睥睨:斜眼看,厌恶。”错误,“睥睨”指傲视。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选项“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的现象”错,原文“他们的监护人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
56、意境中”,作者的用意主要是批评这种做法违背了艺术生命的自然律。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于是时间一长,心绪就纷乱,惶惶然急着赶回,步入书斋,倒上一缸子墨汁,拈起那杆已经枯干多日的羊毫,痛快淋漓地埋头狂写,不知今夕何夕”,承接上文“这使我生出几许恐慌来。可以消遣的娱乐场所无处不在,却从来没有一处摆上文房四宝,让这些痴迷于翰墨的游子放牧心灵”,“赶回”,写出回家的急切,“步”,大步走进书斋,表现出回到书斋的迫切心情,“
57、倒”“拈”“狂写”等一系列词语,写出作者沉入到书写中的酣畅陶醉,表达了对书法的痴迷之情。【2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分析作品内容结构的能力。分析文章内容结构的作用,应该联系全文,然后从内容、结构、主旨等方面加以考虑作答。第段“不急不躁地守望。他们面对好年成不喜,面对坏年成不忧。在他们看来,有了好的光景也必然有不好的年成,五个指头伸直了还不一般齐呢。那么,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去吧。他们心目中没有搏一把就走的怪念头,他们缠系着最久远的亲情:人与土地长毋相忘”,写乡村人遵循农事规律,有耐心,不急不躁,与上文“他们的监护人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
58、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都市人的急于求成形成对比,意在强调应遵循艺术生命的自然律。第段“书写者远离文化中心,远离都市名人,却凭着由衷的喜欢,常常是晚饭毕,扯来几张旧报纸垫着,再放上一张毛边纸,不计新墨宿墨,不择笔尖笔秃,畅畅快快地写去。不知不觉,平平淡淡地萦回着田园牧歌。”,写乡村人身处偏僻之地,远离文化中心和都市名人,完全凭着由衷的喜欢,在平淡的生活中畅快书写,与上文“苏东坡活了大半辈子,最有价值的就是悟出了这个道理。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守护精神家园的愿望会愈发坚韧起来”形成类比,意在强调只有远离(摆脱)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才能真切的亲近古典艺术,才能守护精神家园。【22题详解】本题
59、考查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窗口,透过标题往往能窥探作品的主旨,本篇散文的标题就具有这个特点。探究标题表达了什么主旨,其实就是探究标题的意蕴,既要揭示标题的字面含义,又要揭示标题的深层含义,更要揭示作者借助标题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和透过标题表现出来的情感。根据第一、二段“她的才华并不在把笔挥毫上,她只是喜欢字帖里古典的气息”,由学生引出“古典气息”,意在启发人们不要忘记书画中的古典气息、古典意境、古典情绪,“我想起秦汉瓦当、竹简上让人心跳不已的四个字“长毋相忘”。这是怎样的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啊!”,指出长毋相忘,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根据第四段叙议结合,“人是很需要有一种牵挂的,并且要用
60、精神浇灌使之精湛和持久。”,对古典文化及所有厚重文化所蕴含的东西要始终持守,不要游移,要保持着精湛、持久的信念“牵挂”;第五段前半部分,通过家长与我的对比,指出都市人在艺术上急于求成,违背艺术规律,后半部分写农民“他们心目中没有搏一把就走的怪念头,他们缠系着最久远的亲情:人与土地长毋相忘”,突出应不要忘记艺术生命的自然律;第六段正反举例分析,强调对古典艺术需要“经磨难”才能“拥有”,需要“筚路蓝缕的拓跋精神”;第七段举例苏轼与农村人,“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相对的控制力量被摆脱,那种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会相应地远去,守护精神家园的愿望会愈发坚韧起来”,旨在强调,只有远离欲望才能亲近古典
61、艺术的家园;第八段,“如今我们知道穿过古典的皮表很难,更不消说在古典的内核漫游了我们为自己找到了理由已经力不能穿鲁缟了”,分析“走失”原因:由表入里理解古典艺术很难;外界的诱惑、干扰;元气流失。“养气从来为文人所重,老庄提醒过念头就转化为渴望”,提出“找寻”之策:留住(涵养)精神元气,排除诱惑、干扰元素,在安宁中保持对古典艺术的热爱,沉浸在古典情绪里。【点睛】“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或揭示文章主旨,或表达作者情感,或有着丰富内涵。常见的有如下几类: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揭旨明理的议论句、观点鲜明的抒情句、语意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形象的修辞句。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有:抓住句子中
62、的关键词语理解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内外联系,通过联想来理解句子的含义,通过修辞理解句子的含义。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3.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200字。在文学作品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也常常是举足轻重的:或揭示社会背景,或推动情节发展,或作为主要人物的有力衬托。请从红楼梦红岩平凡的世界中任选一位次要人物,就其中一方面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封面是书籍的外貌,好的封面一般能以特有的形式(图形、文字及色彩等)把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直观地呈现给读者。如果为老人与海边城呐喊设计封面,你将怎么设计?请任选其中的一部,描述你所设计的封面并说明设计意图。有人说,每个
63、人都是有色彩的。请你从孔子、林黛玉、翠翠、田晓霞中选择一人,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他(她),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他(她)的感情。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答案】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位次要人物,正如作者所言:“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可见其地位之低、身份之微。但作者在安排红楼梦结构时,却精心找来与贾府地位极大悬殊的这么一个小人物、小村妇,通过“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引出贾府的一系列事件,让她穿什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揭开这个贵族家庭的面纱,把它外在威严、势派和内部的奢靡、腐朽展现在读者面前。图案是大海,大海的的图案占了封面的一半,海浪翻腾,浪花飞溅,在封面的下半部分有一艘小船。著作的名字是“
64、The Old Man and the Sea”(老人与海) 写在封面的中间 ,右下角是作者的名字,封面的最下面的句中的地方属出版社的名称。设计意图:整个故事都是发生在大海中,面对浩瀚的大海,体现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要给黛玉赋予一个颜色的话,天蓝色怕是再适合不过了。黛玉本是绛珠仙草,为报神瑛浇灌之恩才降临凡界,注定要流尽一生的眼泪。蓝色本是多愁、孤傲、敏感的,却也是清新、叛逆、坚强的,正如那大海看起来看起来很冷漠,却蕴含着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自小寄人篱下、敏感孤傲的她,在面对爱情时毅然决然的选择面对自己的内心,她勇敢地对自由理想热烈追求
65、,但,她瘦弱的身躯无法抵御封建势力对她的扼杀。【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的题目虽然字数少,但考查考生快速成文的能力和文字水平,体现了对记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技巧具体运用能力的考查。试题中给了三个作文题目: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经典名著中人物理解和把握,其中既有对作品中人物的考查,又给予了学生呈现个性化阅读的表达机会。解答此题,先要确定好自己想写的人物,可以选取熟悉的或喜欢的,然后结合小说的内容和其中的人物特点,写出自己的看法。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是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或对情节、主旨起作用。要针对其中一点来写。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先要熟悉小说的故
66、事情节,在众多作品中选取自己熟悉的一部名著,针对其中的内容,设计封面并说明设计意图。解说一本书的封面,要把封面上的文字、图案、题目的寓意都说清,设计意图一般与人物特征、主题、环境等有关。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了解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了解作品中人物的生活背景和时代背景,然后选取自己熟悉或喜欢的一个,表达你对他的感情。此外,要求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这就给了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所以学生要选取其中自己最拿手的来写,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点睛】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改写、扩写、缩写
67、、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24.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朱以撒在长毋相忘中说:“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近来,文创产品“故宫口红”横空出世并大受追捧,在生活用品里嵌入故宫元素,让故宫着实成了一回“网红”,这一现象又向人们表明:要想亲和,就要亲近。文化传承中的这种“远离”和“亲近”,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有人曾赞誉,凝视中国,如同欣赏一幅精心创作的画卷,无论是局部还是整体,都有着升腾不屈的气势。而如虹的气势恰恰源于13亿多中国人的生命气息,美丽的画卷正是出自一个个平民英雄
68、手中的画笔。请以“凝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积极向上,有细节,有描写。【答案】(一)心有传统,细嗅新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萧然离愁,“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的悠然情思,如今,悄然远逝;只见“双十一”的九百亿挥金如土,圣诞寒夜万人空巷挥洒彩带传统佳节之不复,可知矣!“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东西碰撞,新旧交融,有的埋葬在漫漫黄沙中,有的破万里浪异军突起。面对传统佳节和新潮文化,我们更因心有传统,细嗅新风。一方淡忘,一方狂欢,缘何如此?一方面,这反映了群众对文化多样性的渴望和对不同节日所蕴涵的情感内核的需求。人们依旧在七夕传递着爱,却也希望有西方情人节别样
69、的浪漫。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而社会和媒体的引导不力不啻是重要原因。今日之众人,有多少还记得“花朝节”“寒食节”呢?莫使传统空对月!而人们对节日的需求,更多地是发自于精神。不同的节日能寄托不同的情感,我们既需要国庆节这样的节日弘扬内心的赤诚,也需要父亲节、妇女节、儿童节传递内心的关爱。此为,节日的存在,也是为了引导社会思想的发展,试想,若无国家公祭日、五一二纪念日,若干年后人是否还会反思昔日之苦痛?而新时代洋节、人造节的火热,无疑暗示着人们在更多地思考不同文化的优劣和现实生活的不足,否者何来愚人节的兴起和双十一的狂欢呢?面对旧与新,心怀传统,细嗅新风便不可或缺。要重振传统佳节
70、,必定要与时俱进。当城市为霾所笼罩,除了禁止烟花爆竹,难道不能开发新的环保替代品?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谁能说“微信红包”的走红就不是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呼唤呢?但与此同时,又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家人的团圆于对亡人的思念,摒弃浮华的送礼送钱乃至各种月饼、粽子,勿让传统被金钱充斥。另外,对于各种洋节,政府应加强引导,意识到节日内涵的宗教色彩可能带来的文化入侵,对个人,也要避免“只过洋节,不过传统节”的想法。对于各类人造洋节,我们既应看到双十一,双十二等对互联网经济的催化和对消费者的便利,也要杜绝以利至上的商业价值观,否则,社会只会越来越浮躁,“嗅”到的,只能是铜臭味。今天,有多少年轻人还记得
71、“春雨惊春清谷天?”今天,有多少年轻人在家人团圆时只顾埋头于手机?今天,有多少人千方百计寻找工具群发祝福消息?节日,本质永远是人与人之间情的共鸣,而非流于表面的形式!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节日,也如同月一般“卒莫消长也”,总有一片情未变,总有两颗心相连,人与人之间的情便荡漾开来。对着纷繁的节日,心中总要怀着传统,来细嗅时代的新风!(二) 凝视母亲一生的戒指它不是装饰,虽然很像装饰。远远地看,在灯光和日光下,母亲的某根手指闪着光亮,那是母亲戴着戒指顶针,缝衣、补衣、绣花、纳鞋做针线活的时候,母亲就戴上它,戴在那根最辛苦最忠厚的手指上,一般是右手的中指上。最繁杂的活是为一家人做过冬的棉鞋,鞋底很厚,
72、民间叫做“千层底”,因为晴雨都要穿,鞋底薄了不保暖还会渗水。多半寸厚的鞋底,都由碎布层层叠起,每层都用糨糊粘连,然后用密密的针线穿凿,上面纵横排列着数百上千个针眼。你能想象,在这项制造温暖的工程里,母亲的手承受着多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受到的伤痛。针引着线,线随着针,穿过“千层”的雾,“千层”的夜色(因为母亲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专注地做针线活),然后到达鞋底的另一面,到达生活的另一面。针和线在紧张的穿越后,每每是颤抖着到达另一面的,这是它们的驿站,稍息之后,它们又将深入生活的底部,重往另一面,然后再返回来。在这个驿站里,迎送它们的是母亲的手指,也是那枚刚毅的顶针。顶针,是的,是顶针。针有时也不愿见
73、缝插针了,生活中,飘逸的绸、富丽的缎极为罕见,更多的是褴褛的片断需要补缀,坚硬的细节需要穿凿。就这样,同样是金属做的,顶针必须去顶那根针,顶它,支援它,让它不要中途退下来;用力,再用力,到鞋底的那面,到布的那一面,到衣服的那一面,到生活的那一面,去看看,再回来,认认真真缝补日子。顶针上密集的凹坑,是金属的伤口,它以提前预备的伤,承受更多的伤;它以先天的痛,承受后来的痛。而十指连心,顶针也是,一颗忠厚隐忍的心的造型。当命运的针线无数次穿过来,母亲的心,该留下多少密集的针眼?这沉默安详的金属,因藏纳着如此密集的痛点,如此密集的目光和心情,它应该是世上最珍贵的器物。所以,母亲即使不做针线活的时候,也
74、戴着那枚顶针。它是伴随母亲一生的戒指。它是浓缩的星河,绕着母亲的手指旋转【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审题:(一)本题是材料作文。关键词语是“文化传承”,其次是思考。作文要求是议论文,要围绕“远离”和“亲近”来写,从立意方面来看文化传承要张弛有度,不要整天将文化挂在嘴边,保持相对的距离,但又不可遗忘,要去亲近和感受,只有把握好其中的度,才能真正的做好文化的传承,可以从:长毋相忘,是对古典无法割舍的情怀;保持着持久的信念(牵挂),对古典文化要始终坚守;排除诱惑、干扰元素,在安宁中保持对古典艺术的热爱等角度立意分析。(二)本题是命题作文。以“凝视”为题,文体是记叙文,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真
75、情实感。可以写中国,凝视它可以看到平凡普通人共同努力下共筑的大国情怀;也可以写凝视父母,瘦弱的身体蕴含无限的能力。凝视是一个动词,我们要写记叙文,一定要有情可抒。立意:(一)走进古典,长毋相忘;亲近圣哲,感悟传统;远离欲望,守护古典艺术的家园;排除诱惑,在安宁中保持对古典艺术的热爱;守护传统文化。(二)凝视祖国凝视母亲凝视母亲一生的戒指凝视背影素材:(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将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保护我们的文化财产,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每个国人自己的事。我们要熟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体验古人在诗词里面留给我们
76、的意境美;我们要多听贵妃醉酒,从传统戏曲中领略民族艺术的风姿;我们要过清明节、端午节,在节日中颔首我们民族节日文化的习俗,把它发扬光大;我们要学习儒家经典、道家理论,那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可以以此培育我们中华学子的“中国心”。如今,国家为保护民俗文化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从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成为了法定节假日。央视百家讲坛也先后推出了刘心武的解密红楼梦、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庄子、钱文忠的三字经等,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古代文学作品,既保持了原著的精髓,又有创新,深受大众喜爱,从而带动了国人对国学、历史等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
77、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更多的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而中华优秀文化却在不自觉中流失,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 当然我
78、们也知道,过去的文化是少数人的专利,只有那些熟读四书五经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才配谈文化,而那些种地耕田的下里巴人向来是见不着也想不到这样的阳春白雪的。在孔儒之风居于正统的时代,文化的分量重若磐石,读书人的行头也似乎比别人高雅尊贵了许多。几千年的文化血脉流传下来,中国人可以自豪地说,我来自一个文明的国度,一个贲张着文化的国度,所以,文化成了时下许多人的宠爱,成了当今社会中的一种风气或潮流。于是,这样的文化几乎可以填满这个国家的坑坑洼洼。(二)凝视一盆花,从它发芽到开花,结果直到最后枯萎,就像许多普普通通的人一样,平凡地走过他们的一生。许多人会感叹花的生命周期太短,甚至有人会因静心照料的花朵没有如
79、期盛开而埋怨。其实,偶遇的美景只有一次,昙花一现才显得珍贵。花的绽放只是一瞬间,那刹那美好却留在了我们的心里。让时间静止,在自己心中回放,回放,继续品味着花开时的美好。凝望生活,是一种审美。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就必须先成为有艺术修养的人。一望无际的大海,一带绵延的山川,一堵雪白的墙壁,一座生动的雕像,之所以引人凝望神思,就是因为它们融会了生活的艺术。朋友之间的关切注视,爱人之间的脉脉含情,是生活艺术的升华;久别重逢或冰释前嫌之时饱含千言万语的深情一瞥,则是生活艺术的经典。凝望生活,是一幅画廊。以沧桑的理性作笔,沿着人生的主线,给生命以崭新的诠释和生动的假设,于人于世界的纷繁芜杂中
80、融入人性的至纯。年少的凝望是好奇,充满了憧憬;年轻的凝望是柔情,充满了蜜意;中年的凝望是平静,充满了理性;老年的凝望是感叹,充满了回忆。凝视生活,我们永远不要习以为常,一定要以看待新事物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幸福总在细微中。每天早晨匆忙赶路时,总会忽视初升的太阳;晚上吃饭时,也会忽视坐在一起的家人。静下心来,感悟一切细小平凡的幸福,很满足。凝视生活,我们总会有不如意的事情,总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我相信,这些都是生活为了让我更加强大而送来的历练。珍惜亲情,珍惜幸福,不忘初心,因为我们最终都要学会与生活握手言和。结构分析:(一)文章开篇举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的例子,阐述了传统文化节日现在都被人冷落。文
81、章举韩国人成功的将端午节申请他们的文化遗产,进一步论证了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文章又论述了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文章接下来举作家冯骥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政府也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结尾得出结论: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二)起一个响亮的标题“顶针:一生的戒指”,文章开篇写母亲的某根手指闪着光亮,那是母亲戴着戒指顶针,在做针线活,文章接下来重点叙述了母亲戴着顶针为一家人做过冬的“千层底”棉鞋,文章接下来又叙述了母亲戴着顶针认认真真缝补日子。文章结尾写母亲即使不做针线活的时候,也戴着那枚顶针,它是伴随母亲一生的戒指。【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