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63.50KB ,
资源ID:488530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8853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 商朝诸王常以鬼神、排序等意思的字取名,如辛、乙、丁等;而周代诸王多用文、武、成、康等字为名号,并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涉及“懿德”、“天德”、“敬德”等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A. 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挑战B. 王权打破了当时的宗教权威C. 贵族的人伦观念明显淡化D. 政治生活中德治观念的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而周代诸王多用文、武、成、康等字为名号,并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涉及懿德、天德、敬德等内容”可知,这体现了周代诸王重视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故D正确;材料信息涉及的是商朝到西周

2、诸王起名特征的变化,不能说明文化传承受到严重挑战,没有涉及宗教权威被打破的信息,更与人伦观念没有必然联系,ABC错误。2. 著名作家、学者易中天认为,周是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从文化的角度、文明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是在西周之所以我要谈西周的政治智慧,就是要寻根,找到我们文明历史的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 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 “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C. 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 “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是西周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故D项正确;A 选项是宗法制相配合的一个制度,不能是最深远,排

3、除;B项是指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瓦解排除;C项在秦代的时候就已经改变,排除。3. “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一现象说明A.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B. 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C. 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D. 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提及分封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说明祖宗不忘的原因是宗法制的因素,故D项正确;“维系亲情延续”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

4、有体现家族内部等级的观念,故B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名师点睛】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由于被封的诸侯王在封地上有很大的独立性,所以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利的高度集中。宗法制是权力继承制度,以血缘关系亲疏划分权力分配使其本质特征,是分封制的依据。两者互为表里。宗法制对中国的姓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都有一定的影响,高考对宗法制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上。2015年高考浙江卷就从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关系、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以及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等角度考查宗法制及其影响。预计在2016年高

5、考命题中,仍有可能从宗法制的内容、对后世的影响、与分封制的关系等角度考查,题型主要是选择题。4. 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从而先排除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再排除B(法家)。5. 班固汉

6、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秦朝中央职官除三公九卿外,还有上卿级别的前后左右将军,负责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负责修筑宮廷的将作少府等等。这些职官不由世袭而来,而由皇帝亲自任命。由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的设置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有利于提高政权的运行效率C. 开创官僚政治的运行模式D. 表明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中央官职由皇帝直接任命,各官职职责明确,有利于提高政权的运行效率,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情况,与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无关,排除A;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6. 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

7、(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A. 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B. 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C. 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D. 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到“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说明天子地位的提高,即君臣关系的强化,故答案为C项;宗族关系强调的是血缘,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皇宫的位置,不是统治疆域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皇宫的位置,不是宫殿模式,排除D项。7. 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

8、国十五道置采访使,以“六条”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姚州,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A. 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B. 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C. 注重维护君主权威D. 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在全国十五道置采访使”“巡边、羁縻州”说明唐朝时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D正确;“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不符合这一时期的事实,属于以后的影响,排除A;唐玄宗设“采访使”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控制,采访使是监察权、不是行政权,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君主权威问题,排除C。故选D。8. 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

9、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 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B. 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C. 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D. 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来看,文官防止皇权被外戚所掌控,对皇权非常维护。故答案为D项。A项宋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是集体统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官防止外戚干政,不是舆论监督,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分散相权,排除。9.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10、度最终被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所替代。这种变化的结果是A.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 小农经济取得重大突破C. 儒学开始成为选拔标准D. 官僚政治替代贵族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科举制下平民子弟也拥有了入仕的机会,这就导致士族阶层衰落,由此可知是当时的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科举制度主要有利于政治方面变化,小农经济取得重大突破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儒学开始成为选拔标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替代贵族政治是郡县制确立,故项错误。10. 西周铜器铭文中有“应监”、“艾监”等称呼。在西周王朝的政治体制中,监是由王朝中央派出,负责监督地方的特殊官员。下列官职(或机构)的职能与

11、西周的“监”最为接近的是A. 汉武帝时的刺史B. 唐代的门下省C. 宋代的三司使D. 明朝的内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汉武帝时的刺史是中央派出机构,负责监察地方,故A正确;门下省是中央行政机构,不负责监察,排除B;三司使负责财政,排除C;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排除D。11. 据载,从1748年开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A. 提高了行政效率B. 减少了决策失误C. 确保了政治清明D. 削弱了中枢权力【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

12、,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这种奏折制度使皇帝加强了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A正确;减少了决策失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确保了政治清明,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削弱了中枢权力,同材料信息相反,排除D。【详解】12. 在古代雅典,选出的官员在上任之前要由”500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官员(包括500人议事会成员)在卸任之时,还要经过卸职检查,这时如有公民就其任职行为提出指控,陪审法庭会依法进行审理。这反映了雅典A. 以陪审法庭为政治的核心B. 实现了对公共权力的监督C. 注重维护官员的合法权益D. 通过分权制衡来防止专制【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古代雅

13、典的官员在就职和卸任时都要接受审查,说明当时雅典对公共权力进行了监督,故选B;雅典的政治核心是公民大会,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对官员的监督,而不是维护其合法权益,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分权制衡,排除D。故选B。13. 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将一些抽象理念人格化,比如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之神。祭祀这类神祇的宗教节日大多在执政官换届选举之时。这反映了A. 罗马公民宗教信仰更具有实用性特征B. “天人感应”是古代中西方共同政治理念C. 罗马共和国时期女性的地位明显提高D. 共和国时期人文主义的政治理念受到推崇【答案】D【解析】【详解】罗马人将一些抽象理念人格化,并且祭祀这类神祇的宗教节日设在执政官换届选

14、举之时,反映出罗马共和国推崇人文主义的政治理念,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实用性特征,排除A;材料信息与“天人感应”无关,排除B;罗马共和国时期女性没有公民身份,地位不高,排除C。14. 1882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关于紧急情况的决议,规定首相可以“情况紧急”为由,要求议会对他提出的议案不经讨论立即付诸表决。1893年又通过所谓的“断头台法”,规定某问题在一定时间内,不论是否讨论完毕,均当交付表决。内阁制的这一演变A. 使议会不再是国家权力中心B. 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欢率C. 导致责任内阁制完全被破坏D. 促使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英国首相通过议会授权拥有了事务紧

15、急情况处理的权力及在规定时间表决处理事务的权力,这样有利于防止议会议员之间的扯皮,进而提高行政效率,B正确;在君主立宪制下,议会仍然是国家的权力中心,A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责任内阁制下的内阁本身就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和材料无关,D排除。故选B。15. 华盛顿在1787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谈到:“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为解决此问题,美国1787年宪法中规定A. 实行联邦制B. 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C. 总统和议员由民众选举产生D. 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在很大程度

16、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体现的是邦联制下的中央政府松散无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规定推行联邦制,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A正确;BCD无关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故选A。16. 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A. 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B. 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C. 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D. 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

17、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说明首相可以间接控制帝国议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故答案为D项;首相没有权力直接解散帝国议会,排除A项;皇帝拥有实权,排除B项;联邦议会拥有一定的立法权,排除C项。【点睛】本题属于提炼信息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17.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

18、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B. “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C. “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D. “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战胜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B选项符合题意;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林则徐虎门销烟,A选项排

19、除;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以英国的获胜而告终,C选项排除;“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指的是以英国为代表的现代资本主义文明,D选项排除。18. 史学界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关系的讨论一直十分激烈。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对腐败落后的清政府造成自身维护统治的压力而被动地展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探索,并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从这一方面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下列支持这一观点的选项是A. 天朝田亩制度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吸收了西方宗教思想C.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秩序D. 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答案】C

20、【解析】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这一运动之所以推动近代化,主要是打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故C项正确;A和B没有体现出民主革命的作用;D项措施根本没有实施,谈不上促进近代化。19. 2014年是甲午年,在最近的两个甲午年(1894、1954年)中所发生的一些大事及其影响,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下列对这两个甲午时期的概括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 中国签订首个资本输出条约;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出席国际会议B. 中国政治民主探索开始;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C. 中国救亡探索模式转型;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道路探索的开始D.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初具规模【答案】C【

21、解析】【详解】在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颁布宪法,新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法制道路的探索。故答案为C项。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拓展了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的途径,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排除A项;1894年与中国的政治民主探索无关,排除B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起步是在19世纪60年代,排除D项。20. 1904年,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刊文介绍了成汤灭夏莱,武王灭商封,周公、召公实行十四年共和制的故事,指出周召共和“仿佛和西洋人所说的贵族共和政体相同”,并

22、把它描绘成一个“国内太平,家家富足,人人有道”“中国空前绝后的太平世界”陈独秀此举意在A.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反对专制B. 高举科学大旗批判传统文化C. 提倡文学革命大力推广白话文D. 强调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危机【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陈独秀将“周召共和”说成是贵族共和政体。结合所学可知,他把十四年共和称为“太平世界”的主要意图是论证封建贵族共和政治较封建专制政治要好,类似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历史上古已有之,而且成效显著。所以陈独秀此举意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反对专制,因此A选项正确。B、C选项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

23、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此后列强改为保全清政府,实行“以华制华”政策,陈独秀此举并非是在瓜分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1. 有学者说,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A. 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B. 结束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 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D. 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使中国人解放了大脑和双膝,改变了日常“磕头”的习惯,学者这样分析强调了辛亥革命对国人“平等”意识及“民主”精神觉醒方面的重要作用,

24、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强调辛亥革命对国家政治管理方面的影响,没有涉及“君主”专制政体的终结,也没有提及国家“宪政”等方面有建设作用等相关的信息,ABD三项不符合题意。22.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分歧【答案】C【解析】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

25、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和周年问题,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今年考查也是意料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2

26、018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鲜亮底色”,突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政治性。本题切入了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23.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的农村革命,与20年代的农民运动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在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进行群众运动”;后者则是成立农民协会并配合北伐。这一变化折射出A. 共产党在革命中的地位改变B. 中国革命性质逐渐转变C. 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D. 中国革命形势不断高涨【答案】A【解析】【详解】20世纪30年代的农村革命是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建设内容之一,而20年代的农运更多的是配合北伐军事行动,说明中共在不断成长,

27、其在革命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A正确;中国革命性质在五四运动后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通过武装斗争夺取国家政权,排除C;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低潮,排除D。24.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斯诺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 五四运动B. 红军长征C. 北伐战争D. 抗日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革命乐观情绪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死亡面前”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斯诺评价的

28、时间的事件是红军长征,故B项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都与题意内容不符,排除ACD。故选B。25.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而且已经被炸毁了。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以上论述旨在A. 分析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原因B 指出工业革命促进自由资本主义发展C. 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罪恶D. 揭示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封建的所有制关系,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

29、而且已经被炸毁了”可知,这里强调的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之适应,推动着社会变革,旨在说明社会变革的动力与趋势,D项正确;材料产并没有分析假社会主义流派的产生“原因”,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工业革命对自由资本主义的作用,B项错误;材料不是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与罪恶,C项错误。26. 1953年选举法规定,农村与城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8:1;1979年选举法经历了其后六次修改,在城乡选举人大代表人口比例方面,逐渐从8:1、4: 1转变为城乡“同票同权”。这说明我国A. 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得到逐步提高B. 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政权C. 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选举制D.

30、随社会发展城乡差别逐渐缩小消失【答案】C【解析】【详解】改革开放后,城乡“同票同权”,说明选举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改变,故选C;新中国成立后,包括农民阶级在内的人民已经成为国家主人,社会地位高,排除A;1949年新中国成立,已经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政权,排除B;“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点睛】27. 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范。这表明我国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索中前进B. 民主制度曲折中逐步完善C. 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D. 依法治国逐渐

31、成为国家意识【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票决进行明确”表明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和法制建设在逐步完善,故B项正确;人大在文革时期无法正常行使其权力,文革后人大恢复了其原来的权力,故A项错误;政治体制改革不仅仅是要完善民主程序,故C项排除;投票方式与依法治国理念无关,故D项错误。28.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A. 台湾当局对大陆提出三通B. 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C. 和平统一一

32、国两制的提出D. 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共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要求回到大陆奉茶献香,这对于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具有重要的意义,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在这之前已经提出,排除C;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共识是在1992年,与材料无关,排除D。29. 万隆会议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这反映了A. 中国放弃“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

33、. 中国的外交政策日趋灵活C. 美国放弃了对中国的封锁包围D. 亚非拉国家成为中国外交的核心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体现的是中国政府对意识形态对抗的突破,说明的是外交政策日趋灵活,B正确;当时中国仍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一方,A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非社会主义国家也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不单指亚非拉国家,D排除。故选B。30. 2013年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并先后成功举办两届“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针对不同全球议题提供

34、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外交A. 形成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机制B. 不断调整以适应世界格局变动C. 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莫定基础D. 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和奋发有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并多次举办大型国际会议,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说明新时期的中国外交积极进取和奋发有为,故D正确;材料中“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表明并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排除A;材料反映了中国政府在世界格局变动中积极主动和努力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

35、不出中国外交的“不断调整”,排除B;材料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意识,没有涉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排除C。【点睛】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31. 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二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

36、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答案】(1)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2)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解析】【详解】(1)内容:根据“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

37、集中于中央”得出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根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得出郡县官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根据“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得出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根据“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得出定期实行分级考核。(2)性质:根据“行中书省与都省为表里”“皆以省官出领其事”等信息可得出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目的:结合所学可得出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32. 美国的对外政策是随着其综合国力的上升逐步变化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对待外国应遵循的最高行动准则是在扩大我们的贸易关系

38、时,应尽可能避免政治上的联系。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我们则没有,或关系甚疏远。因此欧洲必定经常忙于争执,其起因实际上与我们的利害无关。我们真正的政策是避开与外界任何部分的永久联盟。摘自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二 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材料三 19351937年,美国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法案,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美国又于1

39、941年3月通过租借法,授权总统可以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备和其他物品。 材料四 杜鲁门主义远不止是援助希腊、土耳其的一项具体的政策声明,而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转变的完成,它标志着美国开始由局部扩张转为全球扩张。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华盛顿提出的美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什么?并分析他提出这项原则的理由。(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的背景和目的。(3)依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在19351941年间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4)指出材料四中二战后初期美国的

40、霸权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实施的目的。【答案】(1)原则:孤立主义。理由:他认为欧洲在政治上与美国没有共同利益,无明显的利害关系。(2)背景: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惩罚战败国家,以获取自身的利益和权力;美国成为一战后世界经济霸主。目的:美国企图攫取一战后的世界霸权。(3)变化:由严守“中立”政策到支持反法西斯国家。原因:德国、日本等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严重威胁英美等国的利益;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反法西斯国家处于不利地位,迫切要求联合抗击,捍卫独立与自由。(4)政策:美国提出“冷战政策”;(或答“杜鲁门主义”)目的:

41、对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最终称霸世界。【解析】【详解】(1)原则:根据“我们真正的政策是避开与外界任何部分的永久联盟。”可得出是孤立主义。理由:根据“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我们则没有,或关系甚疏远”可得出他认为欧洲在政治上与美国没有共同利益,无明显的利害关系。(2)背景:根据所学可知,“十四点原则”的提出与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有关,因此可从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惩罚战败国家,以获取自身的利益和权力、美国成为一战后世界经济霸主等方面概括。目的: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企图攫取一战后的世界霸权。(3)变化:根据“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授权总统可以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备和其他物品。”可得出由严守“中立”政策到支持反法西斯国家。原因:结合二战前的形势可从德国、日本等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严重威胁英美等国的利益、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反法西斯国家处于不利地位,迫切要求联合抗击,捍卫独立与自由等方面概括。(4)政策:根据“杜鲁门主义远不止是援助希腊、土耳其的一项具体的政策声明”可得出美国提出“冷战政策”;目的:根据“它标志着美国开始由局部扩张转为全球扩张。”可得出对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最终称霸世界。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