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66.50KB ,
资源ID:488457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8845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学段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学段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

1、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学段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注意:本试卷共10页,32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掙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该段材料描述的制度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察举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掙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体现出注重宗亲关系的宗法制,B正确;A和D属于地方制度;C是选官制度。2. 西周时期规定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2、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结构的突出特点是A. 社会等级严格B. 血缘与政治结合C. 中央集权加强D. 青铜制造业发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权利。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天子按嫡长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天子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这些诸侯也是按嫡长继承的原则世代相传,非嫡长子则由诸侯分封为卿大夫。诸侯对于这些卿大夫来说,又是大宗,依次类推。大夫以下又有士,士是贵族阶级的最底层,不再分封。在这样的

3、情形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等级森严,在礼仪方面表现明显。根据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得知,社会等级严格。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是指A. 创立皇帝制B. 推行郡县制C. 建立三公九卿制D. 确立行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以看出,材

4、料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故答案为B项;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开始确立的中央官制,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C项;行省制是元朝将地方划分为行省进行管辖的制度,与材料中的“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不符,排除D项。【点睛】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在郡县制下,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形成了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专制制度的象征。4.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

5、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这反映出明代A. 中央集权的加强B. 地方权力的扩大C. 君主专制的强化D. 官员能力的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废行省,设三司,地方权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答案为A项;这些措施导致地方权力受到削弱,排除B项;这些措施是针对地方采取的,不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这些措施与官员的能力变化没有关系,排除D项。【点睛】明初废行省,设三司,三司直接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地方权力遭到削弱,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5.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称为“八股文”。鲁迅说:“什么代圣贤立言

6、,什么起承转合,文章气韵,都没有一定的标准,难以捉摸,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的格式,用这格式来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这体现了明清科举制度A. 在评分上具有一定的标准性和客观性B. 已经基本丧失了选拔人才的社会功能C. 严重阻碍了当时文学艺术的正常发展D. 逐步摆脱了传统儒家圣贤思想的束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使文章范式有了一定的标准性和客观性,易于对试卷进行高下比较,故选A项;明清科举考试虽然走向僵化,但并没有丧失基本的选拔人才的社会功能,故排除B项;八股文主要是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并非严重阻碍文学艺术的正常发展,故排除C项;儒家思想依然

7、是明清时期的社会主流思想,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没有摆脱传统儒家圣贤思想的束缚,故排除D项。【点睛】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6. 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A. 向各省宣达政令B. 负责中央官员选拔C. 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D. 掌管蒙古兵马征发【答案】C【解析】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忽必烈始

8、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A项为元朝中书省。7.中国古代专制王权不断加强,中央官制也不断发生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西汉废除三公九卿制,设中书省以削弱相权隋唐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北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西汉并没有废除三公九卿制,也并没有设中书省以削弱相权,而是设立了内外朝制度来削弱相权,所以本题凡是含均是错误的,本题答案就是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央官制变化

9、的表述8.汉初吕后死后,诸吕秘密集合,共谋作乱,郡县官吏消极观望,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 )A. 削弱中央集权B. 稳定政治局势C. 解决王国问题D. 加强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可以看出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故 B 项正确; 题干并未强调封国制削弱中央集权的弊端,排除A项; 题干中只反映剿灭诸吕叛乱,并未解决王国问题,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9.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监察,曾

10、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材料表明A. 加强对地方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C. 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D. 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历史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唐朝监察制度。材料中“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说明监察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故C项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材料并未强调加强中央集权,排除;根据材料“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可知选项B错误;材料只涉及唐朝一朝

11、内容,无法反映出整个历史发展趋势,排除D。10.中英南京条约“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覆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规定A. 表明英国对清政府存有明显歧视B. 使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地位C. 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D. 反映了该条约的屈辱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可知,中国对待英国不再保持天朝上国鄙视外邦的华夷观念,这种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C正确;从材料中“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可知英国并没有对清政府存在歧视,故A项错误;南京

12、条约是在中国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故B项错误;材料是从外交近代化角度说明,不能说明南京条约的屈辱性,D错误。故选C。11.以下条款引自中国近代四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的时间先后顺序为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之处,并独有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大清大皇帝允许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朝鲜国)像中国所修贡献典礼,嗣后全行废除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出自1901年的辛丑条约;出自1842年的南京条约;出自1860年的北京条约;出自1895年的马关条约,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

13、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12.有学者对某史事的描述:“挟千里席卷之势,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天堂之梦在烟焰和烈火中化为灰烬,则是他们的悲剧。”据此推知,这一史事是A. 虎门销烟B. 太平天国运动C. 义和团运动D. 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天京陷落”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史事是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故答案为B项;虎门销烟发生在广州,义和团运动发生在华北地区,辛亥革命发生在武昌,均与

14、“天京”(即南京)无关,排除A、C、D项。13.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A.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 便利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D. 导致了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等可知,新约是割让台湾等地、允许日本开放工厂的马关条约,这一条约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C项正确;结束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开始

15、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的南京条约,导致了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辛丑条约都不包括“设机造货,夺我生产”的内容,ABD三项错误。14.表格为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些活动。由此可知,这些活动() 阶级派别宣传思想实践活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设议院、开国会、君主立宪百日维新革命派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A.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B. 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C. 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D. 推进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的步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通过思想宣传和社会政治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B项正

16、确;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资产阶级进行社会实践,提出思想主张的物质基础,不是作用,A项错误;维新派和革命派思想活动的目的是政治变革,不是文化运动,C项错误;维新派和革命派的目标不同,君主立宪在中国没有实现,D项错误。15.“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评论旨在说明五四运动中A. 学生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B. 工人阶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C. 中国共产党起了领导作用D. 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段评论旨在说明工人阶级

17、对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故答案为B项;五四运动中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C项;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标志着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项。【点睛】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运动前期的中心是北京。自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从此,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运动波及全国,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16.庚子诗鉴载,1900年间,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蜡。遇粤之荔支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西人,暴其惨酷。”据此推断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了敌意B. 义

18、和团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C. 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制华”的工具D. 农民阶级完全认清了基督教的反动本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由材料“1900年间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遇粤之荔枝干”等关键信息可知,本题考查的义和团运动不能正确的区分外来文化和近代文明,这也说明了农民阶级不能认清基督教的反动本质,但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所以答案选A,排除B、D。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制华”的工具,排除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17.孙

19、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A. 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B. 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C. 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D. 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说明约法不受世人欢迎,故表明其被毁有其必然因素,故D项正确;约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是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法令,故A项错误。这部法律颁布于革命后,故B项

20、错误。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18.1925至1927年的大革命规模宏伟,内涵丰富,与辛亥革命相比较,其相同点在于A. 它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B. 它广泛而深刻地发动了工农群众C. 它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D. 它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下进行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和辛亥革命都是采用武装斗争的形式进行的。辛亥革命未广泛的发动群众,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以清政府为革命目标,排除C项;仅国民大革命符合D项表述,故排除D项,辛亥革命并未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19.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严格说来,拳匪运动

21、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 革命任务不明确B. 指导思想不科学C. 革命目标不清晰D. 领导核心不坚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思想对西学和近代化进行了全盘否定,说明其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的指导,因此是失败是必然的,故B 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并非革命,排除AC两项;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源于农民阶级局限性,与是否有坚定的领导核心无关,排除D项。故选B20.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司令部电令:

22、“由于国际情势的变动,我国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破坏敌人进攻西北的计划,创立显著的战绩。”这次“积极行动”是指组织A 徐州会战B. 太原会战C. 百团大战D. 枣宜会战【答案】C【解析】【详解】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枣宜会战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不符合八路军,排除ABD;“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说明战役在华北地区,结合所学,1940年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华北地区发动了百团大战,取得重大胜利,故C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以积极的行动

23、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联系所学百团大战的史实分析解答。21.1926年9月,毛泽东指出:“进步的工人阶级尤其是一切革命阶级的领导,然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基于此,毛泽东A. 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B. 号召开展国民革命运动C. 逐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 明确了农民的领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进步的工人阶级尤其是一切革命阶级的领导,然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中看出体现注重工农的联合,认识到农民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答案为C。国共合作是1924

24、年和1937年,材料时间是1926年,不会促成1924年国共合作。材料中打倒军阀显然也不是1937年抗日战争的国共合作,A错误。材料晚于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B错误。材料体现工人阶级的领导,不是农民,故D错误。22.某史书记述说,这是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但十二个政治局委员只有六个参加,五个政治局候补委员倒有四个参加。这次会议使毛泽东返回政治局的权力核心。据此判断,这次会议应该是A. 八七会议B. 遵义会议C. 洛川会议D. 七届二中全会【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这次会议使毛泽东返回政治局的权力核心”等信息来看,这次会议应该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事实上确立了以

25、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故答案为B项;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排除A项;洛川会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各项具体政策,排除C项;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排除D项。23. 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决议B. 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C. 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D. 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发动战略决战【答案】C【解析

26、】【详解】根据“1947年的最后一天”这一信息,结合所学可得知,这一时期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成效,故C正确。24.“它是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各民主阶级成立的联合政府的共同政治基础和联合章程。只是由于我国建国初期种种原因所致,暂时用这一纲领充当临时宪法”。材料中的“纲领( )A. 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B. 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C. 规定在各少数民族暂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 规定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它是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各民主阶级成立的联合政府的共同政治基础暂时用这一纲领充当临时宪法”可知

27、是该“纲领”是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暂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故C项正确;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是七届二中全会内容,排除A项;1954年宪法明确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排除B项;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C25.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先后通过了七部法律。其中有三部组织法和一部选举法,这些法律对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组织和职能,对全国和地方人大的选举程序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说明我国A. 政治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B. 依法治国的理念已付诸实践C. 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展开D 社会主义

28、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制定并实施了组织法和选举法,结合材料时间1979年可知,我国在这一时期将依法治国的理念付诸了实践,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1979年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尚未进一步展开,排除C;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26.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A. 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 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

29、正装C. 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 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答案】D【解析】从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由此判断A错误,A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据此排除C项,得出 D项。【思路点拨

30、】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空间限定“北平”。考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27.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强调要发展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1998 年,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从1988年至2003年初,全国大多数省份完成了三到四轮村委会换届选举。材料表明A. 农村基层民主不断发展B. 直接民主更易被农民接受C. 社会主义法制基本建立D. 民主与法治建设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详解】1998 年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故答案为A项;直接选举不等于直接民主,排

31、除B项;这一措施属于民主制度建设,不是法制建设,排除C、D项。28.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A.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C. 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D. 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力增强才是港澳问题解决的根本原因,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港澳问题解决的意义而非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是港澳问题解决的外部原因而非根本原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港澳问题的解决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9.下列是20世纪50年代一次国际会议上

32、与会中国领导人针对会议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该方案的提出( )(1)交战双方同时实现完全的停火(2)交战双方停止自印度支那境外进入各种新的部队和军事人员以及各种武器和弹药。A. 实践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 促进了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C. 彰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D. 摆脱了新中国外交的孤立困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交战双方同时实现完全的停火交战双方停止自印度支那境外”可知涉及的是印度支那问题的军事斗争与和平问题,反映的是日内瓦会议上提出的方案,彰显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未体现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日内瓦会议内容而非万隆会议,排除B

33、项;摆脱了新中国外交的孤立困境是在在建国初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后,排除D项。30.2019年6月14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就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提出四点建议。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致力于( )A. 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合作B.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 开始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D. 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睦邻友好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材料信息体现了我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积极探索新

34、型区域国家间合作模式,故D项正确;新时期我国实行不结盟政策,且上海合作组织不能反映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合作,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我国以联合国为中心进行多边外交,排除B项;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我国于1991年已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性国际组织,排除C项。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2大题,满分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相关小题。材料一 从察举制实行之初,到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大致是以举荐为主的阶段。从阳嘉孝廉考试制度及晋代秀才对策制度的建立直到隋末,是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阶段。到了唐代,则无须举荐而自由投考了。其间考试程式也日益严密完备。在这一过程之中,我们看到了官僚科层制的程序化、规范化、非人格化、

35、择优录用、考试取人等原则与方法的制约支配作用。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科举之法,至王安石而一变。案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投牒自列,即不得不就而试之,应试者虽不必其皆见取,然终必于其中取出若干人。是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循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而亦人人有服官之权之所以兑现于实也。然其弊亦有不容讳者,一则学非所用,诗赋之浮华无实,帖经墨义之孤陋寡闻是已;一则试之以一日之短长,可以侥幸而获,不知其果有学问与否也。欲祛第一弊,当变其所试之物;欲祛第二弊,则非以学校易

36、科举不可,此宋时之改革所由起也。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三 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请更其法:凡四书五经之文,皆问疑义其所出之题不限盛衰治乱,使人不得意拟,而其文必出于场中之所作又不然,则姑用唐、宋赋韵之法,犹可以杜节抄剽盗之弊其表题专出唐、宋策题,兼问古今,人自不得不读通鉴矣。顾炎武日知录(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因素。(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进步性及其弊端。(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历史意义。【答案】(1)演变历程:经历了以举荐为主、举荐与考试相结合、自由投考的演变历程。影响因素

37、:官僚制度。(2)进步性:限制选官过程中的徇私舞弊。弊端:考生学非所用;存在一考而定,侥幸而获的情况。(3)历史意义: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促进了社会稳定;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察举制实行之初大致是以举荐为主的阶段是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阶段。到了唐代,则无须举荐而自由投考了。”反映了察举制经历了以举荐为主、举荐与考试相结合、自由投考的演变历程。第二小问,由材料“官僚科层制等原则与方法的制约支配作用”,结合所学,选官制度是要为封建专制政权提供后备官僚队伍,故其影响因素答为官僚制

38、度。(2)第一小问,由材料“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既可投牒自列,即不得不就而试之”,可见科举制的进步性在于限制选官过程中的徇私舞弊。第二小问,由材料“一则学非所用,诗赋之浮华无实,帖经墨义之孤陋寡闻是已”,可见考生学非所用;由材料“一则试之以一日之短长,可以侥幸而获,不知其果有学问与否也”,可见存在一考而定,侥幸而获的情况。(3)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到中央,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自由报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有利于吸收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参与政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

39、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1)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政

40、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2)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3)分析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答案】(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原因:诸侯享有较大独立性,实力日益壮大,周天子势力衰微。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2)进步意义: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的原则,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3)不同: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则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

41、。【解析】【详解】(1)趋势:依据材料一中“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等信息可知,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是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结合所学知识,从诸侯国的相对独立、实力增强和血缘关系的淡化和王室衰微等方面,分析其原因。说明: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制度的重新建构”指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2)意义:根据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等信息,从其原则、作用和地位等符合中国近代化趋势方面,分析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3)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的本质不同在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则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