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基础练下图为水圈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各水体,分布最广的是()AaBbCc Dd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水的三态中,固态水数量最多B热带地区没有固体状态的水C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D我国外流区域没有参与陆地内循环过程解析:1.A2.C第1题,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第2题,在水的三态中,液态水数量最多;热带地区高海拔的高山上有固态的冰川存在;我国外流区域既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又参与了陆地内循环。读我国某区域河、湖水位变化示意图,该区域内湖泊与河流有互补关系,回答34题。3关于该河流和湖泊的位置关系可以确定的是()A湖泊位
2、于河流的源头 B湖泊地势高于河流C湖泊地势低于河流 D湖泊与河流相通4下列关于该区域河、湖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湖泊储水量最小的时间点是B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同步变化C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湖水补给河水D时间点比时间点河、湖之间水体补给更快解析:3.D4.D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48月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且河流与湖泊的水位变化基本一致,说明此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水;1011月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且两者水位都在下降,说明湖泊水补给河流水,因而可确定湖泊与河流是相通的。第4题,据图中信息可知,在时间点时湖泊水位较高,所以此时其储水量并非最小;湖泊水位和河流水位变化大体一致,但并非同步变化,总体上湖
3、泊水位的变化滞后于河流水位的变化;湖泊和河流有互补关系,其补给状况由两者的水位高低确定,图示大多数时间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所以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河水补给湖水;时间点处比时间点处河流和湖泊之间的水位差大,所以时间点河、湖之间水体补给更快。下图是我国三个地区甲、乙、丙三条河流各月流量图。读图,回答56题。5丙河最有可能位于()A西北地区 B华北地区C东北地区 D青藏高原地区6下列有关三条河流说法正确的是()A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是甲河B流量变化均随降水量而变化C流量年际变化最小的是乙河D河流含沙量最大的是丙河解析:5.C6.C第5题,图中显示,丙河有明显的春汛和夏汛,最有可能位于东北地区,C正确。
4、西北地区的河流大多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形成夏汛;华北地区的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形成夏汛;青藏高原地区的河流大多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形成夏汛。第6题,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总流量不大,流量变化大多随气温变化,冬季一般会出现断流期,与乙河流量特征相符;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大小由气温变化决定,而气温的年际变化一般较小,河流流量年际变化小,C正确;甲、丙河以雨水补给为主,我国季风气候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流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丙河位于东北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多平原,因此河流含沙量较小。读某河流中游湖泊在一次洪水过程中,入、出湖径流量变化统计图,完成78题。7体现湖泊蓄洪作用的时段是()A
5、BC D8湖泊水位最高时刻是()A甲 B乙C丙 D丁解析:7.C8.B第7题,湖泊蓄洪时段,入湖径流量大,出湖径流量小。根据图示曲线,体现湖泊蓄洪作用的时段是时段,C项正确。第8题,根据图示曲线形态,乙时刻之前,入湖径流量大于出湖径流量,说明湖泊水位一直上升。乙到丙时段,出湖径流量大于入湖径流量,说明湖泊水位下降。丙到丁时段,入湖径流量大于出湖径流量,说明湖泊水位又开始上升,但此时段入湖径流量较乙时刻之前小,出湖径流量较乙时刻之前大,所以湖泊水位最高时刻是乙时刻,B项正确。9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一水电站大坝下游某水文站在修坝前后测得的该河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
6、、C分别是这条河流水源的补给形式,A是_补给,B是_补给,C是_补给。 (2)图中两曲线,哪一条是在修坝前测到的?说出判断理由。(3)这条河流位于我国_地区,判断理由是_。 (4)从图中看出河流径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是_。 解析:第(1)题,该处河流有三种补给形式,A补给较平稳,为地下水补给;B补给量最多时发生在夏季,为雨水补给;C补给量最多时发生在春季,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第(2)题,两条全年流量曲线中一条比较平稳,一条变化较大,由水库具有调节作用即可判断出,变化平稳的是修建水库之后的。第(3)题,图中河流有春、夏两个汛期,可判断出这条河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第(4)题,读图可得出答案。答案:
7、(1)地下水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2)曲线。全年流量很不稳定,径流量变化很大,显然没有受到水库的调节作用。(3)东北有春汛和夏汛(4)河流径流与地下水为互补关系云顶天池是位于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个山顶湖泊(下图),该湖水位常年保持稳定,当地有“久旱不涸,久雨不涝”之说。湖泊周围山坡植被繁茂且分布着大量有孔隙的喷出岩岩壁。据此完成13题。1按照湖泊成因,云顶天池可能属于()A构造湖 B冰川湖C岩溶湖 D火山湖2云顶天池旱季的主要补给水源是()A地下水 B雨水C河流水 D冰川融水3图中最高点与湖面的高差最大可达()A18米 B23米C30米 D35米解析:1.D2.A3.C第1题,湖泊周围分布有大量有孔
8、隙的喷出岩,说明此湖泊曾经是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湖,D正确。构造湖是地面发生断裂,沿断裂方向出现坳陷,坳陷处逐渐储水,形成湖泊,材料中反映不出,A错误。冰川湖是由冰川挖蚀成的洼坑和水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积水而成的一类湖泊,材料中反映不出,B错误。岩溶湖主要发生在石灰岩广布的地区,从材料中反映不出该地石灰岩广布,C错误。第2题,湖泊无河流注入,也无河道外泄,旱季降水稀少,然后再联系周围坡地植被繁茂,涵养水源,旱季湖水水位低,便于地下水汇入,A正确,B、C错误。该地位于我国东南地区,高山上无冰川,D错误。第3题,图中最高点为东南部山峰1 063米,湖面海拔1 0301 040米,因此,高差为2333米。
9、趵突泉位于我国济南城区,地下泉水丰富。水经注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趵突泉历史上流量基本稳定,很少有停喷现象,自1972年以来停喷次数增多,停喷时间延长,19992001年期间更是创下了停喷926天的历史纪录。下图为趵突泉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4图示甲补给区的地下水进入乙补给区的主要过程是()A沿断层下降进入页岩岩层B沿断层下降进入泰山杂岩岩层C沿断层上升进入石灰岩岩层D沿断层上升进入泰山杂岩岩层5与趵突泉历史上流量稳定密切相关的是()石灰岩厚度大补给区地形坡度大锦绣川发生岩层断裂雨季时间短A BC D6自1972年以来,趵突泉停喷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是()A补
10、给区退耕还林 B降水季节变化增大C补给区建坝拦水 D地下水开采量增大解析:4.C5.B6.D第4题,甲补给区的地下水进入乙补给区的主要过程是甲补给区的水沿着补给区交接处的断层上涌,从不透水的岩层,上升到透水的石灰岩,所以C正确。第5题,趵突泉的水源来自地下水,石灰岩厚度大,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的水量,故对。地形坡度大,流水速度快,会使趵突泉的水量变化大,故错。锦绣川断层使甲补给区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天然水库,调蓄了下游地下水的补给,故对。雨季短不利于流量稳定,故错。故选B。第6题,趵突泉的水量来自地下水,所以当趵突泉停喷,说明地下水的水位下降,主要原因为地下水的开采量大,D对。趵突泉依靠的
11、是地下水补给,补给区建坝拦水影响的是地表径流,C错。补给区退耕还林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补给,A错。降水季节变化增大,使趵突泉流量不稳定,而不是停喷,B错。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乌尔米耶湖位于伊朗西北部,海拔1 275 m,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水域面积季节变化大,年蒸发量可达1 200 mm。湖中有一种红色水藻,当盐度达到一定高度时快速可繁殖,把湖水染成血红色,造成其他野生生物大量死亡,环境恶化。下面为湖区气候资料表和丰水期该湖泊水域面积图。湖区气候资料表月份123456789101112最高气温/351017222831312720126最低气温/650591317161271
12、3降水/mm303352624614624224030(1)说出乌尔米耶湖丰水期主要补给水源。(2)指出湖水颜色最红的季节,并分析自然原因。(3)近年来,该湖泊面积不断减小,试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其缩小的原因。(4)针对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请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解析:第(1)题,由图中河流及当地气候分析,乌尔米耶湖周围有多条河流注入,有河流水补给;春末到夏初降水相对较多,有雨水补给;冬季气温低于0 ,有降雪发生,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第(2)题,湖中有一种红色水藻,当盐度达到一定高度时快速繁殖,把湖水染成血红色,所以湖水颜色最红的季节湖水盐度最大。根据当地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可知,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
13、带的影响,降水稀少,气温高,蒸发强烈,湖水持续减少,到秋季10月雨季到来之前,盐度最高,达到极值,导致红色藻类暴发,湖水变成血红色。第(3)题,由湖区气候资料表可知,流域内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水量收入小于支出;此外,全球变暖,蒸发加剧;湖区周围灌溉农业区大量引河水灌溉,河流上游修建水库拦截河水等,造成入湖径流量减少。第(4)题,湖泊面积不断缩小,主要是当地生产生活过度截留河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所致。所以可以缩减灌溉农业区面积;或采用滴灌、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循环利用水资源;人工增雨;跨流域调水等。答案:(1)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河流补给。(2)秋季。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降水稀少,气温高,蒸发强烈,秋季雨季没有到来,湖水持续减少,达到极值,盐度最高导致红色藻类暴发,湖水变成血红色。(3)流域内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水量收入小于支出;全球变暖,蒸发加剧;湖区周围灌溉农业区大量引河水灌溉,河流上游修建水库拦截河水等,造成入湖径流量减少。(4)缩减灌溉农业区面积;或采用滴灌、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人工增雨;跨流域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