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8326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4 散文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散文阅读题组一(结构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6分)登泰山记于坚虽然这个时代最时髦的登山方向是朝着海拔去的,人们穿着德国或美国设计、中国制造的登山鞋,朝珠穆朗玛去,朝阿尔卑斯去。但泰山依然是中国最伟大的圣山,至少在普通人心目中是如此。登泰山不难,不必有什么登山装备,甩着两只手,最多在山门那里花五元钱买根竹手杖。泰山的一个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去。“泰,安也”(字汇),“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庄子庚桑楚),“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山如果不泰,而是奇险危绝,那么大多数人是爬不上去的。比如华山,因为开通了缆车,现在旅游的人多了,过去能够登上去的,基本上是探险家。“泰”

2、是一种普遍广大深厚永恒的定力,共享的范围广阔。所以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红男绿女、南腔北调、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摩肩接踵,不是去探险,而是回家,回到某种永恒的怀抱中,安于泰。孔子登泰山,想必与今日大多数人登泰山一样,悠悠晃晃,一路妙语论道,述而不作,把老生常谈说得字字珠玑。在松荫下听一阵雾,走一段,又卧在肥石上听一阵溪唱,再走一段。边走边思,思路,必须安之若“泰”,如果每走一步都要惊魂半晌不定,“畏产生于敞开了的未来,惧形成于丧失了的当前”(海德格尔),就没法思了。“存在之思是一种高级的漫游幽僻小径,它拒绝成为一条拯救之道,也不会带来什么簇新的智慧。这条小径至多不过是一条田间小路”(海德

3、格尔)。我曾经去过德国的海德堡,那里的山上有一条“哲学家小路”,据说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海德格尔等都走过。我在一个黄昏去走了一段,今日回想起来,那山也是泰山似的安泰。上泰山的路有很多条,只有孔夫子的老乡本地居民知道。大多数游客都只能走用石阶修起来的、要收门票的这条。泰山本是舒缓陡峻地势不同的,登山的“直线”一修,山势就成了一条直达山顶的陡坡,省略了原始山路的七弯八拐,时间也省多了。但许多路段很无趣,石阶一级接着一级,登山者喘气喘得像是在参加奥运会,年轻人还要比赛,用最短时间抵达山顶成了登山的唯一目的。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山势,“之”字形攀登,“仁者乐山”,如何乐路,要在林泉松

4、壑之间绕行,顺着地势,它高你高,它矮你矮,它平你平,它陡你陡;它雾出高岫,你拨雾而深;它泉过低谷,你涉水而湿;水一样地随物赋形,顺着山之路,而不是一条强行霸占的直线,泰山没有这种直线。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普通人虽然不登珠峰,但心思与登山队员还是一样,只盼着登顶这条“拯救之道”,而忽略“途中”。更快的,直接坐车子到山腰,再乘缆车,几分钟就可直奔山顶,省略了登山。泰山之顶,如果不是盖了许多庙宇,原始的样子,最高处就是几块枯石,就像失去了头发的秃子。我们一行,也逃不脱“抢占制高点”这种时代哲学的影响,第一日上山就错过了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石刻,那石刻在登山直线的一侧,旁枝逸

5、出,泰山的一条缝里面,秘藏于松树之间。眼见行人个个低头赶路,就担心自己走慢了泰山就要被高速列车运走似的,错过了“圣经”。泰山在人们心里,不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而是一座圣山,是“拯救之道”。所以给我这个读书人一种印象,泰山似乎寸草不生,只有石刻、不朽的文字与神迹。我为泰山准备的不是脚底板而是磕膝头。当我在一个春天抵达泰山时,发现它其实草木葱茏,流水潺潺,满山鲜花,松、柏、柳、杨、槐、梧桐、瓦松、山柳、花楸、石竹、麻栎、海棠、野樱花、核桃树、枣树、杏树、桃树万木林立,山谷苍翠。飞禽走兽想必也是有的,只是躲着我们。最美的是山北的泰山美人梨,正大片大片地开着花,像是刚刚下了一场小雪。山谷中到处是敦实的

6、美石肥岩,深厚浑圆,其间溪流潺潺,山景柳暗花明,峰回路转,雾去云生,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据说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都要“食素斋,整洁身心”。素斋,就是大地的原生态,生命的本源。齐鲁大地,呆板的大平原上忽然出现这样一座天赐的花果松柏清泉美石之山,那就不仅是给养,也是启示。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何,泰山是一道准绳。道法自然不是乱法,上善若水,法的是泰山。“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果在荒山绝岭,大漠孤烟,孔子大约也生不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的哲思吧。这就是“泰”。(选自中国三峡,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

7、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由人们喜欢攀登珠穆朗玛、阿尔卑斯等高海拔山峰这一时髦现象起笔,引出下文。B文章通过描述孔子登山和德国“哲学家小路”,说明正因安之若素,才会产生簇新的智慧。C登山的“直线”一修,虽然节省了登山的时间,却扼杀了游客对山势本身体会的登山之乐。D文章记叙了作者为了观赏经石峪石刻沿着登山直线匆忙赶路而忽略了很多沿途风景的过程。【答案】D【解析】文中是“我们一行”忙于登顶,错过了路边的经石峪石刻。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引用了论语和庄子对“泰”字的解释,并将华山和泰山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华山的险峻。B文章在描述想象孔子登泰山的情景

8、时,长短句结合,多用短句,语言灵动,错落有致,富有变化。C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古人享受依山势登山的乐趣,反衬了现代大多数游客直线登山的无趣。D文章引用了字汇庄子等文献,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采,使文章具有厚重感。【答案】A【解析】“突出了华山的险峻”错,应是为了突出泰山的安泰。3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_【答案】首先解释泰山的“泰”字,接着想象孔子登山的情形,然后否定大多数游客直线登山的行为,最后叙写“我”登山的经历和感悟。4如果你是导游,在泰山脚下,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泰山?请结合文章写一段导游词。(不超过120字)(6分)_【答案】各位游客,欢迎大家来到泰山(我们已经来到泰山

9、脚下)。泰山是一座圣山,历代帝王曾来这儿封禅。“泰”就是安泰,看这山势平缓,大家都能轻松登顶,让我们慢慢走,欣赏沿途的风景和古迹,体验泰山颐养生命的灵性,感受回家的安泰。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1分)夏日里那一片阴凉王政乡村人家的房前屋后总是长满了树,把村子遮掩在浓密的树荫里,像村子的衣裳。炎炎夏日,浓密的树荫洒下一片片阴凉,乡村的夏天便有了一种天然的凉爽。乡村的日子里填满了辛苦,农事劳作几乎不避风雨烈日。夏收便是最典型的烈日下的劳作。空阔的麦田里,金色的麦浪涌动着丰收的喜乐,也散发着令人生畏的火辣和酷热。但是,麦熟不等人,头顶的太阳如大火球般洒下利刃一样刺目耀眼的光芒,人们依然

10、要下地割麦。上中学时夏天就跟着大人们夏收劳动,每当割麦割得腰酸臂软、满头是汗时就想,麦地边要是有一棵树多好。困乏了到树下小憩片刻,享受一下树荫的清凉,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事实上,有时候也会不堪酷热劳累,不顾大人的责怪,放下手里的镰刀,跑到离麦地稍远的河边或土崖下有树的地方去歇息。坐在树荫里,沐浴着在汗水中渴盼而来的阴凉,那种浑身的凉爽和快意,真是舒坦得无法形容,也加深了我对树下阴凉的留恋和期待,我甚至为人们不在地头栽树而深感不解。一次农闲时,我和母亲一起清理地边的杂草刺棘,看见草丛里有一棵自然生长出来的幼小的椿树,我欣喜地告诉了母亲,并提议把椿树留下,不要和杂草一块清理掉。这种树在故乡野生的很

11、多,长得也快,所以,我算计着不出几年地边这棵小椿树就能长大,长出繁枝,在夏日里给在地里劳动的我们撑起一片可以休憩的阴凉。母亲却说,不行的,地边上不能有树,不然树荫遮住阳光,会影响庄稼生长。那棵让我期待阴凉的小树最终还是被母亲连同杂草一起清理了。这也使我深深感到,夏日的阴凉固然是好,但是,和所有美好的东西一样,要拥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麦子收回来晾晒时就不一样了。人们把新打的麦子在地上撒开摊薄,让太阳一览无余地暴晒着,人们坐在麦场边上那棵柿树的阴凉里。那是一棵很大的柿子树,仅暴露在地面上错综盘缠的树根就有一片席子那么大,浓密的树冠足够有一栋房子那么高大,洒下的阴凉就可想而知了。偌大的麦

12、场空空旷旷,就场边这么一棵大树。这个时候,麦子都收完了,大家刚从紧张劳累的夏收中解脱出来,晒麦就可以悠闲一点了。头顶着厚厚的树荫,或拉闲话,或在地上画几个方格,拿几根柴棍,盘起腿来做游戏,或铺个装麦子的袋子席地而睡,有的还端一壶茶水,边说话边品茶,只是隔一会儿起身去用木耙翻搅一下麦子。妇女们则边说话边纳鞋底,孩子们更不知困乏,也围拢在大人身边,追逐撵打,玩闹嬉戏。有时候,大人也会让玩耍的孩子去搅一下麦子。满场的麦子,搅起来要有章法,不能东一耙子西一耙子,而是从一个边角处开始,一耙一耙挨着搅。我就是那时候学会搅麦晒麦的。一场麦搅下来,就被火一样的太阳晒得满头是水,扔下耙子就往树荫底下跑,也更加感

13、到树下阴凉的美好。老家的屋舍都是瓦房,而且前后开门。夏天里前后门都开着,风从屋子里穿过,清爽而又凉快,但是人们似乎更喜欢树荫下的凉爽。正午时分即便不下地干活,左邻右舍也喜欢坐在村边的树荫下天南海北地扯闲话、说笑话。女人们也喜欢把针线活儿拿来坐在树底下做。记忆中,母亲就常常把过冬的棉衣棉被拆洗了,放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去做。午后的太阳把门口重重叠叠的树影拉得长长的,洒下满院子的阴凉。母亲就在这大片的阴凉里,铺一张竹席,把棉衣棉被铺在上面,一针一线地缝啊纳啊。有时是一个人做,有时还约了邻家的女人一起做,有时是母亲纳棉衣,邻居的女人拿着鞋袜之类的小件,和母亲一块坐在席子上,一边说着闲话,一边飞针走线。农

14、家的日子大多都是琐碎而单调的,甚至有些苦涩和无奈。但是,在那一片片树下的阴凉里,在乡亲们那轻松的言笑里,在母亲那轻轻的针线里,我觉得,一切的单调、琐碎和苦涩,甚至劳累和烦恼,都被那大片大片的阴凉吸收了、融化了、遮盖了,留下的都是轻松和美好。夏天的乡村,除了房舍里,过了正午那一时半刻,麦垛旁、屋檐下、土崖边,到处都是阴凉,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只有长在麦场边、田野里、院门口这些地方的大树给人的阴凉最是凉爽。在这些地方,没有麦垛里积蓄的闷热气息的影响,没有屋墙和崖壁的遮拦,树荫洒下的阴凉不但更纯粹,而且空气通畅,时有轻风拂过,更加为那一片阴凉锦上添花。这样的凉爽是自然的、淳朴的,所以,在夏日里,坐在

15、空调房里,看见外面浓浓的树荫和树荫下那厚厚的清凉,我总会想起在故乡的树荫下乘凉的情景,想起在田间劳动时渴盼着有一片树荫让我小憩的心情。甚至想着像古诗写的那样“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或者像一个放牛童子那样,“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然而,时过境迁,不要说在树下的阴凉里美美地睡一觉,连轻松地在树荫下乘凉的机会也极少。夏日里那一片树下的阴凉只能永远地洒在我的记忆里,洒在我心里了。(选自光明网,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表面写“夏日里那一片阴凉”,实际上处处在写乡村生活,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幅真实的乡村生活图景。B文章结尾处引

16、用两句古诗,写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也反映出作者对当前城市生活的厌恶。C文中多次写母亲和邻家女人的日常生活,既表现了她们勤劳乐观的品格,也反映了作者对她们深挚的情感。D本文语言质朴,行文简练晓畅,字里行间却饱含真挚情感,符合一般乡土题材文学作品的特点。【答案】B【解析】“对当前城市生活的厌恶”理解错误,结尾处引用古诗并没有体现出这一情感。2作者多次写到了夏天的太阳,“太阳”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_【答案】“太阳”和阴凉相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笔下的太阳是“烈日”“火球”,渲染火辣酷热的氛围。以“太阳”为线索,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夏日阴凉的喜爱、怀念之情。3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给你留下了怎

17、样的印象?结合情节和文本具体谈一谈。(6分)_【答案】美好:勤劳的乡村人们,融洽的邻里关系,清幽的自然风光。沉重:辛苦的田间劳作,单调的日常生活,落后的农村面貌。4这篇文章开头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_【答案】开篇点题,扣住题目“夏日里那一片阴凉”来着笔。引出下文,为后文描写夏日纳凉做铺垫。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强调浓密的树荫带给夏日乡村的凉爽,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题组二(要点概括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1分)芦草之思王巨才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它,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间,

18、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去年冬天,我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虽无关紧要,却顽缠,麻烦,闹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去医院就诊,说是腹腔横膈肌痉挛所致,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效果。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没讲几句便听出蹊跷,说,是打嗝啊,告诉你个偏方,准行。也是病急乱投医吧,将信将疑照

19、记下来:芦根、柿蒂、竹茹各10克,丁香6克。到中药房,坐堂医生看了,说治呃逆吧,可以试试。不想这一试,也就十来副汤药,那饿鬼般纠缠不休的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民间偏方中,芦根是治疗许多杂症不可缺少的一味草药,虽不值钱,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人无数,应算一大功德。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叶片舒展、生长旺盛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一,我家人多费事,端午的头天就得开始准备,要把软米(糜子)、大枣、芦叶、马莲条分别盛到瓦盆里泡好。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便端一小凳,坐在这些水淋淋的盆具间,像一位老到的艺术家,开始了熟练的操

20、作。包粽子说难不难,但真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按母亲的说法要“俊模俊样”也不容易。因芦叶窄,母亲一般视叶片宽度将两片或三片叶子叠平整,先用左手拇指压在掌心,再用右手自如地卷成漏斗状,并依次充入软米、大枣,然后把“漏斗”上部预留的叶子折回来包裹严实,同时迅速用马莲条缠绕捆好。这期间,左手是无法动作的,全靠右手和牙齿的灵巧配合。我试过几次,不是漏米,就是散架。母亲说,你们要都会,早不要我了。母亲做的粽子个儿大,每个有二两重,味道清香,冷热可食,冷吃比热吃更好,爽口,筋道。现在商店买来的粽子,无论“稻香村”的还是“宫颐府”的,精致是精致,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记忆深处的那种口感。这常让我想到千年以

21、前在洛阳为官的吴中张翰因“莼鲈之思”而怅然若失的慨叹。深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家用外,还扛到集市出售。这编席子也算得上个技术活,不是谁都干得了的。心灵手巧的,编出的席子平整细密,色泽光洁;手艺不好的,做出的活粗粗糙糙,松紧不一,两者价钱相差很远。那时的瓦窑堡无论城乡,家家住窑洞,户户有炕,席子是少不了的。城里人过年,即使光景差些的,也要刷窑洞,换窗纸,买年画,贴对联,到年三十,生熟茶饭料理就绪,就换上新买的炕席,满窑洞顿时给衬托得豁亮起来,人们的心情自然也振奋了好多。正

22、因此,年节的农贸市场上,席子成了抢手货。城门外的河滩上,看成色的、量尺寸的、谈价钱的,人来人往,煞是热闹。农民由此有了一笔额外的收入,一年的油盐钱和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陕北人生性达观,日子苦焦,但苦中作乐的文娱生活是不能少的。通常的娱乐方式除了唱曲子、听古朝、闹秧歌之外,每到农闲时节逢集赶会时,还会有自乐性质的“道情”班子哄场助兴。每个班子八九人,都是地地道道喜欢热闹而又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民。演出时不化妆,以说唱为主,同一表演者可扮演不同角色,却也能把剧情演绎得跌宕有致、声情并茂。乐器道具因陋就简,一块头帕代表小姐,一柄扇子就是秀才,锣锣鼓鼓,三弦胡琴,都是自制的。其中有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

23、,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管子类似洞箫,长短只有一尺,也是七孔,另按顶端的一个“咪子”,便可随剧情变化吹奏出或雄浑激越或悠扬委婉的不同曲调。这管子音色清亮,传声远,在整个乐队中起引领作用,山背后、沟道里的行人,听见管子的声音就知道有道情演出。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一可见。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偏处荒山野地的芦草,虽不入大师法眼,在杜甫、范仲淹写于陕北的羌村三首和渔家傲中也没有留下些许踪影,但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么多帮助,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

24、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草。但不是每一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的飒爽、慷慨。(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段虽然简短,却充满诗意,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家乡的芦草,也引出了下文“芦草,即芦苇”的介绍。B文中作者写自己得了一种“打嗝”的毛病,是为了引出关于用芦根治病的描写,从而突出芦草的价值。C文章第段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对母亲在端午节包粽子进行了详细描写,突出了母亲的勤劳,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D作者对家乡的芦草情有独钟,因为芦草在艰辛岁月里给作者家乡的父老提供了很多帮助,也让作者

25、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答案】C【解析】对母亲在端午节包粽子的描写没有使用“神态描写”。2请简要分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_【答案】在内容上,运用对比手法指出芦苇在民间及诗词中的说法不一,引用诗词描绘的画面美,与家乡人的认识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对芦苇的回忆与描写。在结构上,既点明题目,又总括全文,还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3请概括第段的主要内容。(6分)_【答案】芦秆可以用来编织成炕席,炕席可以供自家用,还可以扛到集市出售,得一笔额外收入,保障一年的油盐钱和孩子的学费。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篇散文主旨的理解。(6分)_【答案】赞颂了家乡芦草的平凡和伟大,并以此赞扬家乡人民的平凡和伟大。“

26、家乡的芦草”是写作对象。在作者笔下,“芦草”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但竟然能治打嗝,能包粽子,能编席子,能做乐器,可见其虽平凡但却有用,能使家乡人的生活过得更好。作者写芦草也是在写家乡父老,表现了家乡人民的勤劳、智慧,他们和芦草一样:生命力顽强,飒爽、慷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6分)幸福近在咫尺胡竹峰去安徽郎溪县幸福乡,宣城市文联的同志指着窗外说,当年那里有一指示牌“离幸福九公里”。省文联的同志谈起过去流传在当地的一个说法:没到幸福想幸福,到了幸福不幸福,离开幸福才幸福。见大家一脸茫然,又解释说:“因为幸福的名字令人遐想,去了之后才发现在幸福乡的人不幸福,只有走出幸福乡,人才幸福。

27、”说的是几十年前的旧事了。幸福乡属于低圩区,又多丘陵,沟渠纵横交错,深居皖南中心腹地,这样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利于经济发展。又因为水患频繁,人民多灾多难。郎溪属于贫困县,幸福乡则是贫困县里的贫困乡。前几年幸福乡并入飞鲤镇,现今模样大变。艳阳的映照下,一条条水泥路向四面延伸,铺就了贫困群众的“幸福路”;一座座白墙青瓦的漂亮民居,实现了贫困群众的“幸福居”;特色产业多了,开花结果,如今这里成了真正的“幸福乡”。老乡政府有个一人高的福字雕塑,我们这些外乡人纷纷前去拍照,礼记说:“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富贵寿考齐备是为福。人生沉浮,世事跌宕,福是对日常的期盼和祈愿。农宅的壁橱柜子窗棂上,

28、年年春节换上新写的福字,红纸黑墨,吉庆祥和。福临四季,岁月光华油润,所谓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飞鲤镇,果然鲤鱼跃龙门,物质生活得到提高,精神生活也越发丰富。郎溪县文联和镇党委、镇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五根火柴”艺站,改造五栋废旧民房作为县文联五个协会创作实践基地,一协会一工作室,传播文艺火种,成为远近闻名的品牌。这些年,“五根火柴”艺站送书画,送文艺演出、戏曲进村;邀请各艺术名家驻村开展艺术讲堂;弘扬市、县级非遗幸福人灯、小马灯,鼓励当地民间艺人举办“非遗”传承培训班,将民间艺术瑰宝一代代传承下去。那些年去北方与南方,常常走高速。心里想,我们安徽那些山区何时能通高速呢?不出几年,今日安徽高速密集如蛛

29、网。过去来一趟郎溪需要六七个小时,如今三个小时足够。交通就是财富,有一老对联说得好:“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通与达说的都是交通。一个地方闭塞了,不要说发展经济,生活也有诸多不便。记得前几年去皖北,天晴的日子还好,一到雨天,那路泥泞不堪,无从下脚。这一回再去,不同了。在沿淮地区皖北几个县城走一遍,路况好了,村庄面貌更好了,一改过去的贫困景象。垂柳一青,草皮透绿,前几天刚刚下雨,带着潮润的细腻和清新。在皖北太和与利辛两县走访,这两个县原属国家级贫困县,近年已经脱贫摘帽。几个村镇多在发展小企业,有粉丝加工、雨具加工、假发加工。太和县马集乡的发制品做成了支柱一方的产业,畅销全球。假发加工难

30、度不大,劳动强度也不高,工艺不复杂,属于对年龄学历没有特别要求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成为产业扶贫的有力帮手。村里的贫困户被发制品企业优先用工。有些企业,还把车间办到了村头地脚,贫困户在家门口就可以出工务业。如今村子里闲人很少,漂漂亮亮的乡间小楼前种了菜地,修有停车位,家家户户很干净。去过多家贫困户,有些是因病而贫,有些是因残而贫,和他们相谈一会儿,他们都告诉我,是脱贫攻坚的政策才让他们过上了如今的好日子。这都是美好的社会景象。从皖南到皖北,走访了好几个乡镇。一路所见,生机蓬勃,大有兴旺的气象。皖北地脉如关外如中原,如果是冬日,景象更为相似,有种黄褐的辽阔。黄的是土,几万万年自然之力聚集如此。褐色

31、是草木稼穑,寒风吹送,翻起了一轮又一轮苍茫,起伏不定。我们去的时候是暮春,平原的河埂沟壑上一排排冲天而起的大树,白杨、苦楝、刺槐、梧桐,枝干粗壮,一人抱不过来。一栋栋两层小楼的新式民居在远处忽隐忽现,有看得见的幸福生活。印象更深的是当地农民那富足悠闲的生存状态。行程可能走马观花,但全面脱贫,大势已成。那日在村里,风吹过麦浪,也吹起衣服一角,树枝栖着几只小鸟。地里耕作的农人高声唱起,没有器乐,风声轻和,将戏词送往远处,在天空经久游荡。我又想起郎溪那一块“离幸福九公里”的指示牌。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中国人民离幸福没有九公里了。酒旗风暖,幸福近在咫尺。(选自光明日报

32、,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文章开头,作者引用省文联同志谈起的过去在当地流传的说法,是为了告诉读者:幸福乡的人并不幸福。B飞鲤镇艺站以“五根火柴”为名,意思是以星星之火传播文艺火种,与“一户带动一村”的扶贫理念一致。C文中引用礼记中“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的语句,意在表现幸福乡现在是真正的幸福。D“中国人民离幸福没有九公里了。”意思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已经实现脱贫,人民距离幸福不远。【答案】A【解析】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几十年前幸福乡人民不幸福。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标题富有深意,“幸福”一词一语双关,含意丰

33、富隽永,读来耐人寻味。B文章结尾部分描述风吹麦浪、农民劳作的美好画面,照应开头,深化主题。C文章主要用了对比、烘托手法,表现幸福乡几十年来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D作者在行文中采用顺叙和插叙交错的手法,曲折有致,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答案】B【解析】文章结尾部分没有照应开头。3结合文章,概括幸福乡从哪些方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4分)_【答案】落实脱贫攻坚政策。修筑高速公路。开办小企业工厂。优先扶持贫困户。重视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答出4点即可)4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任选三处分别简析其效果。(6分)_【答案】第二段“幸福乡属于低圩区,又多丘陵,沟渠纵横交错,深居皖南中心腹地水患频繁幸福乡则是贫困县

34、里的贫困乡”,描写幸福乡恶劣的自然条件。第三段“艳阳的映照下,一条条水泥路向四面延伸老乡政府有个一人高的福字雕塑农宅的壁橱柜子窗棂上,年年春节换上新写的福字,红纸黑墨,吉庆祥和”,幸福乡延伸的公路,漂亮民居,表现乡里的变化。第五段“不出几年,今日安徽高速密集如蛛网前几天刚刚下雨,带着潮润的细腻和清新”、第七段“如今村子里闲人很少,漂漂亮亮的乡间小楼前种了菜地,修有停车位,家家户户很干净”,表现幸福乡美丽的自然环境,展现人民富足休闲的生活状态,烘托渲染脱贫攻坚的成果。题组三(形象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6分)我从荒漠来冯苓植我爱荒漠,我爱骆驼,我差点成了个土莫沁!1959年,我

35、从大学毕业了,自愿申请到内蒙古西部的荒僻地区,分配到一所以治沙为主的林业学校当教员,开始涉足于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大沙漠,从此和荒漠结下了不解之缘。就这样,海海漫漫的戈壁荒原就成了我的家,我开始和一些沉默的朋友打交道:牛、马、羊、骆驼,还有那些沙原兔、沙原狐、沙原跳鼠,以及遍地乱窜的沙原蜥蜴当然,我的老师还是那些奔放的牧马人、美丽纯真的牧羊姑娘,更重要的还有那些魁梧深沉的土莫沁放驼人。沙海周围的戈壁荒漠,统称为阿拉善草原,集中着全国近一半的骆驼。这些放驼人可称为戈壁滩上的骄子、茫茫瀚海上的水手。他们整日里驾驭着沙漠之舟,冒着烈日酷暑,在风沙的狂涛恶浪里来去无踪。我发现,他们话少,心中的牢骚更少

36、,仿佛正因为这样,胸怀里才会为他人留出更多的地方。在墨绿色的骆驼刺丛旁,我虽然只能和他们挤在一顶小小的帐篷里,却觉得心里分外舒畅和坦荡。这期间,我还学会了一种特殊的晒衣方法。一件衬衣洗干净后,直接就摊开在明沙上,片刻就干了,一抖沙尘,即洁白无比。但我当时并不懂得沙子还有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初到荒漠,我很幼稚,耐不得寂寞,也不甘心寂寞一开始,我骑马,从马背上摔下来;骑驴,让驴子掀翻在地;骑牛,又觉得有失身份。骆驼虽高,却很老实,而且背有双峰,抱一个、靠一个,跨在其间,其乐无穷。当时我年仅二十岁,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颇有骑士风度。但有一次穿过沙漠去驮盐,这种风度就随着沙漠的温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37、广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雄浑,静穆,板着个脸,总是给你一种颜色看:黄沙、黄沙,永远是灼热的黄沙。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把汹涌的波涛、排空的怒浪,刹那间凝固了起来,让它永远静止不动。浩浩渺渺,起伏不断,人在其间,顿时显得那么渺小,我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一粒沙。沙丘、沙丘,眼前总是走不断的沙丘!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陡。伙计,北京香山那鬼见愁算什么鬼见愁,来这儿试试,我跨在驼峰间在沙海里晃荡着,茫然间突然感到,骆驼才真正是大漠的主人!这大个子朋友要是一发脾气把我扔了,我将会陷入什么处境?天哪!一种恐惧感,使我的骑士风度霎时化为烟尘。我赶忙反过头来谦逊地对骆驼表示友好,捧着炒米请它吃,捧着咸盐让它舔,甚至有

38、点拍马屁不,不不!拍驼屁之嫌。烈日炙烤,汗水刚刚流出来就蒸发掉了,身上只留下一层沙尘。太阳就像在贴着沙丘滚动,挨着你的嘴唇就撕掉层皮儿。舌干口燥,昏昏欲睡,驼峰变成了摇篮,骑士变成了婴儿。突然,我从驼峰间栽了下来,顺着高耸的沙脊飞流直下好险!幸亏大漠的胸怀是柔软的,我虽然安然无恙,但心很惶恐。我望着沙丘上昂首屹立的骆驼,顿时产生了一种敬畏的心情,我一边往上爬,一边往下滑,还一边哀求地呼唤着:“等等我!等等我!”后来,我偶尔翻开历史,总觉得一页页上仿佛都有骆驼的足迹。是它们连起了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但它们却永远保持着沉默,心甘情愿地待在戈壁荒漠上,吃着带针刺的柴草。我似乎明白了什么,话少了,却

39、和沙原上那些土莫沁的心贴得更紧了,甚至自己也想做个放驼人。就这样,在寂寥的荒原上,我又想起了写作,而且也试着动了笔。但是,我不再满足于捕捉沙漠里的各种奇幻景象,更不满足于猎取荒原上的各种奇风异俗。我看到了沙原人从深井里打水茫茫的戈壁荒原上是多么缺水啊!方圆几十里才能见到一眼井,而且是那么深,石头的井台上被井绳磨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沟。据说过去打水是用马拽的,水斗子放下去了,猛地一鞭,骏马便拉着井绳跑去,跑啊,跑啊,跑出了老远,水斗子才从井里拉出来。但这水是清的、纯的、甘洌的。我喝到了,久久地品尝过后来,我带着一身沙子,调回了这个地区的一个歌舞团从事写作,但茫茫的大漠仍在我的胸怀中延伸着。除了演出时

40、来到这里,我还不断地单独去探望那些土莫沁我写了长篇小说神秘的松布尔,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沉默的荒原等,写了沙原人、沙原驼,还有探索沙原奥秘的科学工作者。这一切都是沉默的沙原给我的。我从荒漠来,还要回到荒漠去!我想念那浩浩渺渺的沙海,也想念那坦坦荡荡的荒漠,还有那些漫漫戈壁上丛生的沙蒿、沙柳、冬青、芨芨草和骆驼刺。我要回去,掘取那甘洌的清泉。生活中更深的,也就更美!啊!骆驼(选自党建与人才,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们整日里驾驭着沙漠之舟,冒着烈日酷暑,在风沙的狂涛恶浪里来去无踪”,这几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放驼人的生活状态。B本文除了写骆驼、牛、马、羊以外,还

41、写到“沙原兔”和“沙蒿”等动植物,表明作者对荒漠充满了深厚的感情。C沙漠里的“特殊的晒衣方法”,使作者受到了教育,明白了沙子能够“净化人们心灵”,因而内心更加舒畅和坦荡。D“穿过沙漠去驮盐”时,灼热的黄沙、连绵不断的高陡沙丘,使作者真切地感受到沙漠的威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答案】C【解析】“明白了沙子能够净化人们心灵,因而内心更加舒畅和坦荡”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在墨绿色的骆驼刺丛旁却觉得心里分外舒畅和坦荡”“但我当时并不懂得沙子还有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文章开篇不凡,前两个短句直抒胸臆,“我差点成了个土莫沁”,制造悬念,激发了

42、读者的阅读兴趣。B“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颇有骑士风度”“骑士风度霎时化为烟尘”“骑士变成了婴儿”,语言活泼,风趣幽默。C“我带着一身沙子”,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带着神秘的松布尔等描写荒漠的作品调到了歌舞团。D“啊!骆驼”照应开头,表达了对骆驼的赞美和无限崇敬的感情,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言犹未尽的感觉。【答案】C【解析】“带着神秘的松布尔等描写荒漠的作品调到了歌舞团”的说法有误,应是调回歌舞团后从事写作,写了神秘的松布尔等描写荒漠的作品。3文中多次提到骆驼,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骆驼有哪些特点。(4分)_【答案】生命之舟(或“沙漠之舟”)。忠诚老实。默默奉献,

43、无所奢求(或“索取很少,奉献很多”)。困境中的希望,文明的使者。(意思答对即可)4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我从荒漠来”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_【答案】“我从荒漠来”,指荒漠的生活经历,成就了“我”的人生和文学创作,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的老师荒漠放驼人”“沙漠驮盐遇险”“荒原深井打水”等相关内容。最后,以“我从荒漠来,还要回到荒漠去”,呼应题目,升华主题。(意思答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5分)渡家靳以穿行我所住的那个城的三条河,流到一个地方就汇合了,于是河面广了,流水也急了。通到河的南岸,有一个渡口,渡家是一个五十多岁,短矮又

44、跛了左脚的人。他虽然是跛子,却是矫健的,有着健硕的肌肉。还有一个年轻人,那是他的儿子,三十岁的样子,看起来好像还不如他强壮。春天、夏天和秋天,这条摆渡船自由地打着斜从这岸到那岸,到了冬天,河水冻了起来,就只能在冰上凿开一条路,攀引着铁链往返两岸。到收渡钱的时候,他就端起小笸箩说:“您带着钱吧!”过渡的人就会笑着,把钱放到里面。若真没有带钱,只要说一声,下次再给也行。到晚间,一盏油灯就放在船头上,远远只看到那黄黄的灯光映在水面上浮过去又浮过来。夜中,人少了,为了过渡人的方便,他就扯起嗓子喊:“过摆渡啊!”每个字都是用拖长了的沙哑的声音,传到远远的地方去。一个冬天的晚上,恰巧我从友人家出来,要过渡

45、回家。因为严寒和浓雾,行人十分稀少。我赶到渡口那里,摆渡的刚刚靠近了这面的岸。那天晚上的浓雾,使我看不见二尺以外的物件,我只看见那盏黄黄的灯。在经过船头的时候,我看到蹲在那里的年老渡家。我就站在那里,像和一切都隔绝了似的。“好大的雾啊!”那个渡家说着,接着他就喊起来:“过摆渡啊!”没有一个人回应,也没有一个由远而近的脚步声。“过去吧,爹,不会有人了。”这是船艄那个年轻的说的。我却有点担心了,想着:真是我一个人怎么办呢?可是那个年老的却说:“等等吧,万一有人来呢。”我的心松下一点来,于是他又用那沙哑的声音喊着。仍然是静静的,只有周围响着的回音。我后悔着当友人要我住在他家中时,不如就答应了也好,也

46、省得冒这一番险。“咱们走吧,也没有人了。”这是那个年老的说的。我慌了,我急急地说:“等等也没有什么,我没有要紧事,省得别人来了又要等好长时间。”我的话居然产生了效果,那个渡家又叫着。我想索性下去吧,走到那边喊车多绕些路回去也好,而在恐惧之外的一点点好奇心,却使我仍然留在那里。人还是没有,船却开了。“得了,也没有人啦,到河那边我们也该歇了。”这是那个年轻的说的。站在船中的我,却为纷乱的思绪所扰。我想我应该怎样站着才好呢?那根竹篙不也一下子就能把我打翻了吗?于是我想着我该怎样把力量用在两腿上,到它打来的时候,该怎样抓住那根竹篙,乘机跳到冰上逃走。突然,那个船停了,我刚要叫出来,那个渡家却说:“已经

47、到了,您带着钱吧。”我忍着狂喜,匆匆地把钱摸出来,放到那个小笸箩里,他说着道谢的话,再三告诉我:“雾大,看清了走,不要跌到河里去。”我平安地上了岸,慢慢地走着,当我再把头回过去时,只看见一个微弱的灯光,一高一低地向着东方远去。我的幻想消失了,我的想念却殷切了,我的心中一直记着:他是一个当我站在渡头茫然无措的时候,把我安稳渡到对岸的穷苦而极其善良的人。一九三四年冬(选自靳以散文选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中有不少语言反复出现,如“您带着钱吧”“过摆渡啊”,这体现了年老渡家对过渡人的尊重和呵护,属于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典型形象。B文章中的

48、渡家父子形成鲜明的对比,父亲虽跛脚,但健壮有力;父亲善良热情,儿子冷漠自私,体现了作者对传统价值观正在消失的困惑。C文章中“我”冬夜过渡,内心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从开始的担心后悔到恐惧纷乱,再到狂喜想念,层次清晰,从侧面烘托了渡家的美好品格。D文章不是一个普通的过渡的故事,其中不少景象都具有象征意义,如冬夜的浓雾、微弱的灯光等都暗示了生活中的理想和现实的境况。【答案】B【解析】“儿子冷漠自私,体现了作者对传统价值观正在消失的困惑”理解错误,文章中的儿子只是没有父亲那么热情,那么贴心,但“冷漠自私”属于过度贬低,而且作者也没有以此表现传统价值观消失的主题,属于对文章主旨的曲解。2文章中的浓雾有怎样

49、的作用?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6分)_【答案】推动情节发展,正因为河面雾大,“我”才担心一人过渡会有危险,才会产生复杂的心理。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暗示了时局的混乱。反衬出渡家美好的品格,扫除了“我”内心的“迷雾”。3文章结尾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哪些意蕴?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_【答案】在“我”茫然无助又满腹疑惑时,渡家用他真诚善良的言行消除了“我”内心的猜疑,将“我”渡到善良人性的彼岸。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中,渡家身上展现出了底层大众身上的力量。渡家在艰难的生活境遇中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我”找到了正确的人生方向。题组四(语言与表达技巧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5分)草木故园彭

50、家河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

51、闹一会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扫下来堆在一起,做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慢睡着了。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做出了最后的牺牲。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

52、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那树在我家的东面。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棵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边,轮流使劲拉锯。在来回的锯齿中,热腾腾的金黄锯末便在一颗颗雪亮的锯齿间落下,很快就在树干的两边积了一大堆。看着那两堆细软的散发着热气的锯末,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半个时辰过后,那宽大的锯条还卡在粗壮的树干中间,仿佛咬在树干上的一排锋利牙齿。周围的老老少少

53、都端着饭碗过来看看,嘴里啧啧地说:这树真大。长了几百年,难道不大吗?哪个人能活这么久呢?那棵大柏树在几天后便支离破碎了,中间的树干也成了一段段的木料,这些上好的木料都先后运出了村,有的换成了电线,有的变成了电杆。那棵大柏树的根也慢慢挖出了一些,那个巨大的有一人多深的大坑也填平了,种上了胡豆。每次看到那里长出的开着紫黑小花的矮矮胡豆,我便想起那个地方曾经站着的巨大的柏树。房前屋后全都是树和竹子,这些我都心中有数。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边有棵紫薇树,房子后面还有几棵大柏树。多年没有回家,这些东西依然清楚。然而,多年没有回家打扫院坝,不少不知名的草也慢慢侵过屋外的石板,蓬勃向前。与我的老家一样,李家

54、湾、蒲家湾、杨家山的那些院落也慢慢人去屋空。老的去世了,年轻的外出打工去了,年幼的也跟上年轻的父母进城当了农民工子弟。他们在乡下的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那些没有砍下的树,那些没有除掉的草,又慢慢地,静静地,把曾经撕开的伤口一点一点地缝合,把曾经的人世悲欢一点一点地掩埋。回望老家,草木葱茏。(选自在川北,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段围绕树叙写老家生活留给“我”的印象。文中既写了树与人、鸟相处的状况,也写了“树”为“我家”挡风。B第段中,“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一句,作者从生命体验的角度,表达了大柏树被村民锯出锯末时“我”内心的剧痛

55、。C第段中说,“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边有棵紫薇树,房子后面还有几棵大柏树”,可以看出“我”对老家的记忆非常清晰。D作者追忆故园草木,饱含深情,对村民远离家园以致故园逐渐荒凉这一现象做了深层次的反思,并提出了委婉的批评。【答案】D【解析】“做了深层次的反思,并提出了委婉的批评”于文无据。2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6分)(1)热腾腾的金黄锯末便在一颗颗雪亮的锯齿间落下。_【答案】锋利的锯子就这样锯下了生命力旺盛的大树,令人心痛。(2)他们在乡下的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_【答案】村民们的外出就这样使他们的家园日渐荒芜,杂草丛生。3请根据文本,探析文末“回望老家,草木葱茏”这句话的含意。(

56、6分)_【答案】“我”感受到老家草木旺盛的生命力。故园草木的生机勃发,与乡村生活的日益衰落有密切的关系,村民越来越多地选择走出乡村,把家园还给草木。草木的旺盛,正是乡村凋零的具体表现。“我”对故园浓浓的依恋之情。故园在“我”的心中,是一个草木茂盛的地方,是草和树的乐园;故乡茂盛的草树,是“我”浓郁的思乡之情,草木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草木的葱茏,能让人顿生“故园将芜胡不归”的人生思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1分)桐花满地雪小禅起初,我是不喜欢桐花的。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更有那颜色,有灰败的暗在里面,所以,我初见桐花,便觉

57、得不是我的花。只因为它没有灵性,好像一个呆滞的乡下女子。后来喜欢看电影,发现电影院里有几棵泡桐,高大健硕,足有几十年了吧。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院子里因为有几棵泡桐,显得鬼魅而虚幻。我常常和同学跑去看电影,当然是要逃课的。电影票两毛钱一张,今天是粉的明天是蓝的,细细的长条,前面印了座位,多少排多少号,后面是日期。我们偶尔也逃票,如果当天恰好是蓝色的票,而我们前几天恰好用过蓝色的票,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那时玲是我的密友,她总是与我一起跳过一中的墙去看电影,有时去得早,就捡几朵桐花放到

58、书里。玲说,这花要是不败该多好啊。这句话多傻啊!我笑话她总是说傻话,她又说,花无百日红。后来她转学走了,我一个人再去看电影时总是会想起她。我把桐花夹在信里寄给她。我问她,你那里有桐花吗?问她的时候,她就哭了。因为我发现,信纸上有泪痕。每天上学都要路过电影院,我总是不经意地扭头看那些泡桐,春去春回,看了三年。我离开了故乡。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的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凄美。惨绿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再回故乡,却不见了桐花。电影院早就黄了,于是拆掉,盖了商城,里面无限的热闹。电影院不复存在,当然也没有桐花了。正是人间四月天,我却惶惶然,好像失去了什么,无限地惆怅。后来同学聚会,说起

59、那时偷着去看电影。有个男生说,我那时暗恋一个女生,送了票给她,站在梧桐树下等着她,说好了七点见的,她一直没有来,真是叫我立尽了梧桐影。然后他转脸问我:你记得那里有几棵泡桐吗?我差点儿泪湿眼眶。后来,我发现我所在的城市里,教育局院里有一棵巨大的梧桐树,树冠大到快要占半个院子,就一棵,在门口,枝繁叶茂。四月天里,我每天刻意去看它,今天还是花骨朵,明天就开了一朵,过不了几天,满树的花全开了,一片片的花在风中摆动着。那么一树桐花,近乎招摇。可惜花期是这样短,没有几天,就纷纷地凋落了,落了一地,到处是大朵的花,如果再有雨,那一片桐花满地是让人惊艳的。多年之后,我和玲再度联系上。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

60、乡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下岗失业,做生意赔本,失恋离婚,玲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我想起桐花,那样努力地开着,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我问玲还记得我寄给她的桐花吗?她在电话中说,已经干掉了,没了颜色。可是,她一直留着。因为,上面有光阴的痕迹。还有一次去开会,我觉得闷,出来透气,在窗口,忽然看到了桐花。一枝枝伸展着,在三楼的窗前,那些桐花几乎伸手可及。天正在下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地上有一片落花,真是桐花万里路。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有雨露儿,颤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青涩的美。我捧着它,想起与桐

61、花的初见,我并不喜欢它。如今,与君再相见,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一朵、两朵地开着,桐花满地。我记得故乡的桐花,也更喜这眼前的一朵。我给玲发了一条短信,玲,有空回来看桐花吧,它们又开了呢。玲很快回了短信。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还当去跳墙偷看电影的少年吧。因为,那里,有我和你的桐花万里路。(选自雪小禅最美微刊,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叙述事件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中间有所插叙,这样使文章脉络清晰,将过去、现在的事情结合在一起,显现出“形散”但“神不散”的特点。B文章中“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与桐花形象互相衬托,本文就是通过对桐花、朋

62、友“玲”的回忆,写出对往日时光的怀念,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之情。C画横线句子对桐花的称呼从“它”到“君”的转换,是因为对桐花的描写已经丰富、饱满,“它”的形象已转变为“一直努力着”的形象,作者对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D作者当初不喜欢桐花的原因是认为桐花命贱、形状也散、颜色灰败的暗和没有灵性,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答案】D【解析】“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错,应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2雪小禅散文的语言具有自然清新的特点,请结合本文举例简析。(6分)_【答案】清新是清爽而新鲜,特点是语言新颖、不落俗套;自然是自然而然,特点是朴素明快。具体表现是精练、准确,句式上散中见整。例如:“一树一树的花开,粉

63、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表达上朴素、大方、自然;句式上长短句交错;整个句子读起来让人感觉明快、清爽。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韵。例如:“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铺张了无比的快乐,一个“贼的快乐”的真实表达,没有刻意为之,却整体上文采斐然,情感上意韵浓厚。语言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例如:“如果再有雨,那一片桐花满地是让人惊艳的”,抒发了对桐花因生命短暂,加之外界环境的因素致其凋零的伤感之情。3概括出作者对桐花的感情的变化过程。(6分)_【答案】初见桐花“不喜欢”。青春年华时见到桐花感到“惊艳”。后来不见桐花“惶惶

64、然”。重见桐花的“欢喜”。感悟“桐花万里路”(期待并相信“桐花万里路”)。4文章画波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_【答案】运用了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的手法,作者将桐花比作人,“一直努力着”,表面上写“桐花”,实际上是写人。其好处是由物到人,便于抒发感情。题组五(探究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6分)相识成都细雨中彭志强十九岁那年,一个细雨蒙蒙的清晨,我意外地收到一封来自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命运突然拐了一个大弯。我自小喜读杜甫的诗歌名篇春夜喜雨,从此向往成都,尤其向往雨后的成都。现在,我终于可以去亲眼看一看春夜喜雨传诵千年之后的成都,那里是否还下着

65、诗意绵绵的雨,是否还开着娇美红艳的花,是否还留有浣花溪水环抱的草堂茅屋。那年秋天,达成铁路还未开通,成南高速公路也还未开工,我只能选择走一条碎石公路。清晨六点出发,坐八个多小时的中巴车,才一路颠簸地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幸运的是,车驶入成都地界那一刻,扑面而来的第一个成都表情,便是纷飞的雨,一片烟雨朦胧。从北门的汽车站到东郊的师大校园,一路上,我终于真正见识了成都的雨。尽管是秋雨,却也是软绵绵的,街道上就像铺了一匹淡青色蜀锦。车上不时有人抱怨雨下个不停,我却不觉得烦闷,目光一直向窗外搜寻。那时的二环路外多是农田与低矮瓦房,它们经过雨水的洗涤,格外醒目。一条由北向东的蜿蜒沙河很有辨识度,几乎就是一

66、条联结城乡的纽带。到了师大狮子山校区,雨渐渐小了。报到之后,我便赶去瞻仰心心念念多年的杜甫草堂,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去草堂茅屋时的情景:丝线细雨,一针一线把石板缝得密密麻麻,也把每一寸花草绣得锃亮。那一天,因为亲眼看见了雨中的茅屋,我爱上了草堂,爱上了成都和成都的雨,并且决定了两件事:一是努力留在成都这座诗意之城发展,二是在成都重新开始文学创作。于是,大学四年,只要有空,特别是雨天,我都会待在杜甫草堂的茅屋前,或者浣花溪一带。春天,我会静坐于茅屋里听春雨,想象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温馨画面,直到傍晚草堂闭馆才依依不舍地离去。盛夏,各色花朵沿着草堂的红墙开出一条花径,回应着杜甫的诗句“花

67、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我尤其喜欢雨后的这条花径,从花径尽头的草堂影壁往茅屋方向漫步,掩映在花丛下的两道红墙湿漉漉的,更有诗的意境。秋天,草堂藏经楼后院那两棵千年老银杏树会落满一地金黄色的银杏叶,仿佛是一地金黄色的雨。到了冬天,雨化成雪,从天而降。成都一年四季的雨,像是一块磁铁,把我牢牢地吸住。从此,我跟这座城紧紧地连在一起。然而,参加工作后,我对成都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雨渐渐忽略了。每天从早忙到晚,已无心看风景。不知不觉间,我差不多有十多年不再去草堂,也将文学梦搁置了十多年。为生活而奔走的汗水流出来时,也顺带把内心的诗意和对雨的向往一并带走了。直到2014年春天,还是一个雨天,一位外地

68、朋友非要拽着我陪他去参观杜甫草堂。在草堂,在雨中,我给他讲解杜甫在成都写的那些经典诗歌。他觉得我很懂杜甫,劝我重新提笔写作,重拾诗歌。他指了指茅屋说,真正的诗人不会因为遭受挫折而放弃写作。后来重返文学之路,我想,是被这位外地朋友说服的,还是被那天细雨的呼唤喊醒的?从那以后,跟着成都的雨的脚步,我开始重新写作诗歌,向细雨中的茅屋致敬。我从草堂出发历时三年考察杜甫生平,写了一本杜甫诗传,向诗圣致敬。生活在成都,已经二十三年。作为当年汇入成都的一滴雨,我虽然没有出生成长于成都,但是被春夜喜雨浇灌千年的草堂茅屋,早已成为我的精神故乡。一千多年过去,杜甫的春夜喜雨之雨,还在滋养着成都和成都的文脉。也许某

69、一天,我会再次从成都杜甫草堂出发,带着这样的喜雨,与杜甫在更多文学故事里相遇。(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9月2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提到“命运突然拐了一个大弯”,表明了考上大学这件事对作者人生的巨大改变,暗示了读书的重要性。B作者回忆了自己上大学时的经历,不仅写出了自己当时的所见所感,也反映出成都的城市变化。C杜甫在文中多次被提及,他既是作者向往成都的重要原因,也是作者文学道路上的精神榜样。D作者的外地朋友说“真正的诗人不会因为遭受挫折而放弃写作”,既是对杜甫的赞扬,也是借杜甫对作者的一种劝勉和激励。【答案】A【解析】无中生有,文章开头提到“

70、命运突然拐了一个大弯”,并没有“暗示了读书的重要性”的作用。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十九岁那年”开头,用作者的亲身经历来展现成都之美,融诗情与美景于一体,构思巧妙,真挚动人。B文章通过引用杜甫的诗句,表现出了作者在草堂里看到的景色之美,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C文章在结尾处提到春夜喜雨一诗,既与文章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也有利于作者抒发自己对成都、对文学的喜爱之情。D文章语言典雅优美、清新动人,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了雨中成都的美景。【答案】D【解析】文中并没有使用夸张的手法。3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4

71、分)_【答案】运用比喻手法,把雨比作丝线;运用拟人的手法,让细雨能够“缝”和“绣”。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水的细密绵长以及被细雨淋湿之后花草的亮丽鲜艳。表达了作者对草堂茅屋和成都细雨的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4文章以“相识成都细雨中”为题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6分)_【答案】细雨,是作者行文的线索。“细雨蒙蒙的清晨”收到录取通知书,“绵绵”细雨中来到大学校园,大学四年、成都一年四季的雨把“我”跟成都紧紧连在一起,重返文学之路后跟着成都的雨开始重新写作。在雨中,作者了解了成都这座城。作者因为雨而向往成都,又在雨中第一次来到成都,在雨中作者对成都的了解逐渐加深,从而爱上了成都,爱上了成都

72、的雨。在雨中,作者在成都找到了诗意,不断追寻自己的文学之梦。春夜喜雨一诗激发了作者对文学、对诗歌的热情,成都的雨又坚定了作者对文学的追求。在因为生活的繁杂放弃文学之后,又是成都的雨让作者重拾文学之梦,重新开始写作。(意思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5分)柴门小院王本道在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清

73、晰可见,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蹒跚学步的孩子,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衍生息。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葆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那一幢幢质朴无华的柴门小院,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续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7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圣杜甫在饱受安史之乱的磨难之后,与家人久别重逢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柴门虽然简陋,然而它淡泊宁静,里里外外的人和事都清晰可见。“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当年那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崔护,若不是透过柴门的缝隙,一睹那位面若桃花的姑娘的风采,如何能最终成就一段佳话?在中国,由于“门第”观念,“门”有着诸多讲究,历来颇受重视。旧时男女谈婚论嫁,首先想到的是“门当户

75、对”,女孩子出嫁被称作“出门子”,迎娶新媳妇称为“过门”。而“门”的种类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所有的门中,柴门当属造型与材质最为简陋、价值最为低廉的,却也是数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用得最多的门。近30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华夏大地随处可见“向阳门第春常在”。然而有一段时间,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对于“门”的内涵有过误解。他们过分注重装点“门面”,门楼越砌越高,金碧辉煌,且户户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用以察看外面的动静。一幢幢封闭的宅院如同一座座戒备森严的堡垒,让人望而生忧,望而生畏,寄托着游子乡愁的那一个个小院已无从可寻。一个秋日,在从红海滩归来的途中,我顺路去

76、了盘锦市大洼区石庙子村。距村口不远处,就看到几户乌瓦白墙的民居,透过柴门和院墙的缝隙,院中栽种的五彩斑斓的鲜花,以及几株硕果盈枝的苹果树、梨树、枣树清晰可见。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插队的村庄,见到了那一个个修缮一新的柴门小院。在那里,我与知青同学们交谈、嬉戏,周遭树上是熟透的苹果、红枣、香梨,秋意正浓。朦胧之中,辽南山区的那些柴门小院,与如今我生活的辽东湾的乡村小院连成了一片,与祖国江南塞北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柴门小院连成了一片华夏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的大河、大江,绵延不绝。(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77、一项是(3分)()A文中引用杜甫、崔护等人写到柴门的诗篇,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也从艺术作品塑造形象的角度展现了柴门小院另一番风采。B作者当年作为知青来到辽南山区插队,每天住在柴门小院之中,生活虽艰辛苦闷,但也不乏乐趣,故能将记忆中普通的小院写得生动形象,别有趣味。C受“门第”观念影响,中国人对“门”很重视,由此衍生出“门当户对”“出门子”等熟语。与其他种类的门相比,中国农村的老百姓用得最多的就是柴门。D“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与“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表面上说两种不同形式的门,背后却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答案】B【解析】“生活虽艰辛苦闷”于文

78、无据。2文章开头不惜笔墨重点描绘了记忆中的柴门小院,作者笔下的柴门小院有何特点?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_【答案】特点:院墙古朴低矮,院门简陋敞开,院内生活气息浓厚。作用:表达作者对乡村朴素生活的怀念与留恋。与下文柴门小院近年的逐渐消失形成对比,引起人们思索,有揭示主旨的作用。用精细的笔触描绘出柴门小院的温馨,既开篇点题,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柴门小院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更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和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文中的柴门小院具有哪些内涵。(6分)_【答案】千百年来,柴门小院遍布于古老的中华大地,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寄托着人们的家园情怀,饱含着浓浓的乡愁。柴门小院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演绎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流传给后代,已成为文化、精神的符号。柴门小院代表着宁静质朴、温馨安闲的生活;中国大地上的一座座柴门小院,是中华文化和历史发展、延续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