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87.50KB ,
资源ID:488296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8829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习题1.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习题1.doc

1、本作品版权由刘智老师所有,授权予北京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本公司热忱欢迎广大一线教师加入我们的作者队伍。有意者请登录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盗用必究!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课前复习】问题思考1为争取和平,中共中央提出_、_、_三大口号,并派毛泽东、周恩来、_参加了_。_的签订,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地位。21946年初召开的政协会议上,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是_和_。3面对严峻形势,毛泽东提出了“_”的著名论断,以_为主要目标,以_为主要作战方法,先后粉碎了敌人的_进攻和_进攻。4_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主攻方向是国民党防守力量薄弱的_。51948年9月到1

2、949年1月,中共连续发动了_、_、_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大战役的胜利是_的伟大胜利。答案提示1和平 民主 团结 王若飞 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2政治民主化 军队国家化3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运动战 全面 重点41947 中原地区5辽沈 淮海 平津 人民战争【学习目标】1记忆目标历史事件:解放区1947年土改;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胜利。历史人物:刘伯承;邓小平;陈赓;谢富治;陈毅;粟裕;林彪;罗荣桓;彭德怀;贺龙。历史现象:1947年解放区进行土改,使解放区有一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1947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主攻方向为中原地区。1

3、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变化,中共发动了决定性的三大战役,并取得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2理解目标历史概念:土地改革;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历史结论: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战略反攻的胜利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三大战役是空前的,其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3能力目标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及其作用,并谈谈你对土地问题的认识。通过对土改中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分析,并与近代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作比较,培养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运用

4、地理知识分析战略反攻,选择主攻方向中原地区的原因及战略决战首战选在东北的原因。通过对反攻、三大战役、土改意义的分析,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全面分析问题。观察教材中的地图,阅读教材上的史料,培养识图、读图,发现、说明问题的能力。【基础知识精讲】教材全解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时间及内容:1947年;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2土改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3历史意义:农民得到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巩固了解放区政权。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

5、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思考:中共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他们迫切要求获得土地。为调动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1背景反攻的时机成熟(1)战争第一阶段,中共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的优势正在一步步丧失,敌我双方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2)解放军经过一年作战,兵力大增,装备大为改善,解放区的土改使后方得到巩固。敌我对比的变化表

6、明,战略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2经过三军挺进中原和其他地区的反攻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主攻方向是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随后,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南渡黄河,挺进豫陕鄂地区;不久,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三军形成品字阵势,驰骋中原,像三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与三路大军同时,其他解放区军民也转入反攻,收复失地。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林彪、罗荣

7、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迫使东北敌军退守长春、沈阳等几个孤立的城市,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3历史意义: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理解: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选定中原地区的原因。(1)该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因为当时国民党正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兵力分散在东西两头,中原地区就成了要害和薄弱部分。(2)该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地处长江淮河之间。进军中原,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其山东、陕北部队回援。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

8、向国统区的战略目的。(3)便于战略反攻的展开。三路大军进入中原后,布成“品”字形阵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调动和吸引了蒋军南线的全部兵力,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入战略反攻,构成了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的总形势。三、战略决战的胜利1决战的时机成熟(1)人民解放军数量迅速增加,装备有了很大改善。(2)土地改革的完成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了。(3)国民党军队的数量迅速下降,士气低落。(4)国民党遭到广大人民和中间派的反对,政治上十分孤立。(5)国民党被迫实行重点防御。2过程三大战役的胜利(1)辽沈战役。时间:1948年9月11

9、月;参战部队:东北解放军;指挥员:林彪、罗荣桓;解放地区:东北全境。思考:战略决战首选东北地区的原因。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是因为在全国五大战场(华北、华东、中原、西北、东北)中,东北战场对人民解放军最为有利。第一,在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是全国五大战场上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第二,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正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第三,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就能粉碎敌人战略收缩的企图,就能实施战略机动,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上的作战;就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如果把战略

10、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华北战场,就会受到敌华北、东北两大集团的夹击,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又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退,实现其战略收缩的企图。(2)淮海战役。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参战部队: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指挥员: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解放地区: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3)平津战役。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参战部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指挥员:林彪、罗荣桓、聂荣臻;解放地区:华北全境。3历史意义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看,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

11、础。4胜利原因(1)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决定决战方向,并针对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2)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3)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4)解放区人民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援。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思考:北平和平解放的原因和历史地位。北平和平解放的原因可概括为四点:北平的和平解放是伟大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中军事发展和政治发展的结果。北平的和平解放是中共北平地下组织对傅作义及其部队长期统战工作的结果。北平的和平解放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北平的和平解放还在于傅作义深明大义,

12、爱国爱民,在关键时刻能作出正确的抉择。北平和平解放的历史地位,可概括为四点:北平的和平解放严重削弱了国民党政权的军事力量,动摇了其军心、民心,加速了蒋家王朝的崩溃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北平和平解放,确保了200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文化古迹的完整。傅作义率部起义,扩大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改善了人民解放军的装备。北平的和平解放是我党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的斗争艺术的典范,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提供了宝贵经验。课堂小结【学习方法指导】解题方法例题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BCD解析:本题涉及中国

13、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旨在考查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比较、概括能力,对历史概念内涵的理解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考生要理解题干给定的历史概念,回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具体内容,明确政策内容体现出的本质或作用,进行系统地分析比较,选择共同点。给定的四个选项中的内容与抗战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不符,因这一政策是承认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只是减轻剥削而已,故本题的解题关键即在于此,给定四个答案中只有一项没有,因此选C。答案:C【知识拓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余人,在

14、濮阳至东阿间,强渡黄河,趁势发动鲁西南战役。经过28天激战,歼敌9个半旅共5.6万人,揭开了全国战略反攻序幕。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下决心不要后方,兵分三路向大别山进军。11日跨过陇海线,17日通过遍地积水,没有道路,纵深20公里宽的黄泛区,18日,渡过沙河。起初,蒋介石判断刘邓大军过黄泛区是北渡黄河不成被迫“南窜”。至此,他恍然大悟明白了刘邓的战略意图。急忙调集20个旅分路堵截,并派出3万军队赶到汝河以南布防。23日,当刘邓率部到达汝河北岸时,南岸国民党军已严阵以待,并有空军配合。在此紧要关头,刘伯承提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口号,从敌防御阵中杀出一条通道,胜利渡过汝河。28

15、日,又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刘邓大军乘大别山空虚之机,迅速实行战略展开,分南北两路阻击了国民党“围剿”部队;同时,发动与组织群众,终于在大别山站住了脚。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完成了内线作战向外线作战的战略转移,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1947年9月30日,进军大别山战役结束。此役,刘邓大军共歼敌8500人,先后攻克27座县城,在17个县建立起民主政权,重建了大别山根据地。【同步达纲训练】一、单项选择题解放战争期间,中共调整土地政策,为战略反攻及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此回答13题。11947年,中共决定以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代替抗战时期的“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其主要原因是A中国社会主要

16、矛盾的变化 B满足农民渴望土地的要求C巩固解放区政权的需要 D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需要2人民解放军之所以把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直接原因是由于这一地区A群众基础良好 B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C有利于大规模的运动战 D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3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A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 B粉碎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据此回答45题。4下列对三大战役历史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使东北、华北和华东三大解放区联成一片 为解放长江以南

17、地区奠定了基础A B C D5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转旋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根本原因是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C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正确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1)分配农民个别耕种;(2)分配农民共同耕种;(3)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分配后,禁止买卖。摘自中共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材料2 没收一切私人的或团体豪绅、地主、祠堂、庙宇、会社、富农田地、山林、池塘、房屋,归苏维埃政府公有,分配给无

18、地、少地的农民及其他需要的贫民使用。摘自中共1930年苏维埃土地法材料3 一方面规定地主应该普遍的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交纳。摘自中共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材料4 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摘自中共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问答:(1)比较材料1和材料2,材料2中的苏维埃土地法有什么变化?它产生了什么后果?(2)比较材料2和材料3,材料3中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3)比较材料3和材料4,材料4中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有什么变化?它产生了

19、什么后果?(4)综合这些材料,简要概括中共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基本特点。参考答案一、1解析:这是一道分析判断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中共采取了一系列土地政策,这些土地政策,是根据革命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就是变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既减轻了地主的剥削,同时又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土地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是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答案:A2解析:据当时敌我力量对比变化形势,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20、的中原地区为最理想的反攻目标。答案:B3解析:战略反攻是我军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改变了整个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答案:D4解析:用排除法,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5解析:1947年解放区的土改激发了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答案:D二、6解析:本题的四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三个历史阶段的土地政策变化过程。题目要求将这三段时期的土地政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并进一步探究中共改变土地政策的依据和归纳出其基本特点。答案:(1)变化:前者“没收一切土地”,后者只没收地主和一切公有土地;前者具有社会主义土地革命的性质,后者完成的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革命的任务;结果: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生活有了保障,热烈参加红军,支持革命战争,巩固革命政权。(2)其变化是:不再没收地主土地,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3)变化:消灭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结果:使翻身农民积极参军和支援解放战争,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4)以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的主要任务为依据,以调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为目的,将革命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