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学年度高二年级十月地理期中考试卷班级 姓名 成绩一、单项选择题(共35道小题,每题2分,共70分)1有关区域的正确叙述是 A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B区域是主观随意划分的 C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D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2对我国不同区域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感强于北方 B西北民居屋顶坡度平缓C浙闽山区民居屋顶多为平坦状 D南方民居墙体较北方严实厚重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图21),完成35题。图213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Aa Bb Cc Dd4制约四大区域农业发展
2、的主要因素,组合正确的是Aa洪涝灾害 Bb热量条件 Cc土壤肥力 Dd灌溉水源5c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 A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B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C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D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 1204030110乙甲图22图22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22回答69题。6. 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海拔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7. 下列地理现象中,甲、乙两地共有的是A.广泛种植水稻 B.雨热同期 C.冬季河流结冰 D.水运发达 8. 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A. 河流流向 B.海陆位置 C. 纬度位置 D.
3、盛行风向9. 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10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的正确叙述是A粮食种植业精耕细作B全国最重要的小麦、玉米产区 C与东北平原相比,更利于大型农业机械化操作D人口多,粮食消费量大,长期以来需要从区域外调入粮食11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列地区与种植农作物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A洞庭湖平原春小麦、油菜、水稻 B四川盆地甘蔗、水稻、甜菜C松嫩平原春小麦、大豆、甜菜 D山东半岛水稻、花生、橡胶 表1为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
4、,据此回答1214题。表1 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时间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强沙尘暴次数(次)58131423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15602100246012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变化是 A逐渐变慢 B逐渐加快C变化不明显 D无法判断13.我国土地沙化速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过度开垦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D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14为了控制强沙尘暴次数增多的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推进退耕还草 C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
5、大牧场载畜量 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土地裸露的“红色荒漠”,据此回答8586题。15形成“红色荒漠”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16形成“红色荒漠”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过度放牧 B开山取石 C滥伐森林 D交通建设17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 气候变暖 B. 旱涝灾害 C.土地荒漠化 D.水土流失18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措施是A. 放弃全部耕地 B. 发展水田 C. 植树种草 D. 开发水能亚马孙河流域分布着面积很广的热带雨林,据此回答8788题。19近年来,外商的投资逐步从珠三角
6、地区转移到江苏省。对比珠三角地区,江苏省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较高的科技水平C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D海外华侨的大规模投资20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劳动力因素 国际援助 内部交易成本(如投资环境) 市场ABCD三江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湿地,有“北大荒”之称。经过多年开垦,“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据此回答9192题。21.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 消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A B C D22.目前国家已下令禁止围垦三江平原的沼泽荒地,主要原因是A粮食大量过剩 B保护湿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C劳动力
7、缺乏 D转向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开发23.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行政区 自然带 热量带 干湿地区 三江平原 山东省青岛市A BC D2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自然原因有气候干旱 坡度差异大 植被稀少 土壤贫瘠A BC D图23读图23“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完成2527题。25该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A发电B防洪 C养殖D梯级开发26. 田纳西河综合治理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好处是 扩大了耕地面积 稳定了灌溉水源 避免了洪涝灾害 增加了土壤肥力A. B. C. D.27. 田纳西河为了有效控制洪水灾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建设和完善巨大航运网 B. 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C
8、. 兴建大坝,疏通河道 D.发展畜牧业,改善气候28.下列各项活动中,适宜应用遥感技术的是A.人口普查 B. 森林普查 C. 交通定位导航 D.确定某点高程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回答99100题。29.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主要应用于 资源调查 人口增长预测 环境监测 自然灾害调查A. B. C. D.30. 如果将GIS用来监测森林火灾,下列做法最可能的是 A. 用来分析引起火灾的原因 B. 确定火灾地点范围分析火势蔓延方向C. 预测森林火灾发生的地点 D. 预测森林火灾发生后所造成的后果31要想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拥有 A全球定位技术 B遥感技术 C地理
9、信息技术 DGPS信号接收机32GIS与地图的最基本差别是 A空间模型 B数据模型 C阅读速度 D空间分析能力33. “数字地球”是A指用数字表示地球的大小B把整个地球信息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C用经纬网的数据来表示地理事物的位置 D用GPS数据来表示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 读图20“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回答34-35题。某日本企业投资的甲厂 某韩国企业投资的乙厂 某香港企业投资的丙厂图2034图中甲、乙、丙三家工厂依次可能是 A纺织厂、汽车厂、服装厂B. 钢铁厂、纺织厂、食品厂 C食品厂、纺织厂、汽车厂D. 服装厂、纺织厂、钢铁
10、厂35三家企业的加工地都在我国境内,主要原因是 A甲厂主要利用我国的政策优势B乙厂主要受我国庞大市场的吸引C丙厂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广大的市场D三家企业共同区位因素是我国有丰富的原料二、综合题:(共3题)一 读图37“中国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示意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资料:四川省已有大小服装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近30万,形成了覆盖西服、时装、休闲装、童装等门类的产业基础。目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新建了一大批服装工业园区和服装批发零售市场。庞大的市场吸引着各地服装企业向四川转移。图37(1)我国服装产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选择填空)。A. 交通便利 B
11、. 劳动力价格高 C. 技术水平高 D. 工业基础好(2)试从中、西部与东部的差异,分析服装产业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主要原因。(3)四川省吸引服装产业移入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 、 。(4)服装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选择填空)。 A就业压力增大 B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C产业结构调整 D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二 .读图38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资料:北京市“20102012年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一轴一带多园区)提出:北京市城市南部地区(包括崇文、宣武、丰台、大兴、房山五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和京津冀地区合作的门户通道,对促进首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未来三年将优化其发展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图38(1)城市北部的海淀科技园是我国第一个高科技产业园区,其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条件有_ _、_ _等。(2)从城市北部与南部的差异,分析高新技术产业从城市北部向南部转移的原因有 、 等。(3)南中轴沿线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形成了以前门老字号店铺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文化和以天桥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前门至天桥地区发展特色旅游和商业,主要考虑了_(选择填空)。A. 发挥北京地域文化优势 B.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 继承商业区的历史传统 D. 改善城市南部地区居住条件(4)“城市南部行动计划”促进产业大量向城市南部转移,对北京市地理环境的
13、影响将会有_(选择填空)。A. 调整城市人口空间分布 B. 促进城市南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C. 降低城市北部产业发展速度 D. 促进北京市整体协调发展E改变城市功能分区的基本格局(5)提出一项你认为加快城市南部地区发展应当采取的措施。3. 读图40和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资料:山东省寿光市总面积2180平方千米,人口108万。20世纪80年代初,寿光市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蔬菜之乡”,蔬菜销往国内外市场。寿光市采用冬暖式大棚种植蔬菜技术,引进诸多国外蔬菜新品种,应用了大量生产新技术。短短几年,蔬菜大棚面积发展到了80万亩,年产蔬菜40亿公斤。为了提高蔬菜产量,过多使用农药和化肥对土壤和水源产生了一定影响。图40(1)从纬度位置看寿光市地处五带中的 带;从海陆位置看寿光市位于大陆 。该地属 气候类型。(2)分析图40中信息,说出寿光市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区位因素。(答出三项即可)(3)根据资料和图中信息,说出寿光市发展农业生产有利的社会经济因素。(答出两项即可)(4)分析所给信息,说出寿光市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答出两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