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9 ,大小:2.99MB ,
资源ID:487885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8788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最近各地新题二轮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华的政治文明.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最近各地新题二轮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华的政治文明.doc

1、专题一 古代中华的政治文明一、选择题1(2012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19题)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B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D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解析】本题考查家谱的作用,回答本题,需注意材料中关键信息“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体现了家谱能够弥补正史等记载的缺陷。本题选D项。【答案】D2(2012北京东城区示范校12月综合练习1题)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图书体裁,记录以血

2、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和家族重要人物事迹,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这一体裁的出现与发展与下列哪一制度关系最为密切( )A礼乐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宗法制。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根据材料“以血缘关系为主体”可以判断是宗法制。【答案】B3(2012河北保定高三期末考试)家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古人重视修订家谱的原因不包括( )A为了彰显家族的声誉 B为了凝聚亲族C为了给历史研究者提供历史史料 D为了教化子孙【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

3、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由此可以凝聚亲族,彰显家族声誉,“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可以教化子孙。修家谱的目的是强调血缘关系为中心,而不是为了历史研究者提供史料。【答案】C4(2012内蒙古赤峰优质高中一模24题)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二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为依据,其他史学家必然接受C两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

4、有一定道理D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史学评论观点的理解。根据相关史实西周灭亡的原因还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思想文化的变动等,司马迁和学者李峰的观点均是一家之言,并不全面客观,故此题应该选择C。【答案】C祠堂5(2012襄阳调研统一测试24题)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里,一个村落往往生活着一姓家族或几姓家族,他们建立自己的家庙以祭祀祖先。这种传统来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井田制 D嫡长子继承制【解析】考查对宗法制的理解。关键信息是:“一姓家族或几姓家族”“祭祀祖先”,由此可知应是宗法制的影响。必修一第一

5、课。【答案】B6.(2012襄樊四校高三期中2题) 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主要是( )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周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B以家族的分配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C以血缘亲属确立土地、财产、权力的继承,保障国家的内部稳定D以宗法制保障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从而稳定各级贵族的统治【解析】西周宗法制确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制度,既是一种家族组织,又是国家各级政权机构,共同向最高宗主周天子负责。周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长。这样,“国”与“家”紧密结合在一起。本题选A项。BCD三项说法不能反映材料特点。【答案】A7(2012浙江台州中学第一次统

6、练)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贵族 B平民 C官僚 D诸侯【解析】根据题意宗法制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些贵族可以有姓,普通民众不能拥有姓氏,所以当时“百姓”应该是指贵族。【答案】A8(2012湖北稳派教育名校联盟联合调研1题)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为祭拜天地而举行的活动。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由此可见封禅活动的实质是( )A祈求国泰民安 B彰显丰功伟绩C表达敬天地之意 D强调君权神授【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易姓而王天命以为王”可见封禅是为巩固政

7、权服务,是在强调君权神授理论。【答案】D9.(2012河南豫南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题)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解析】宗法关系是以血缘为主要特征,刘邦以旧礼尊其父是宗法关系。材料认为刘邦以旧礼尊其父不利于皇权加强,故选B。【答案】B10.(2012山西晋中市四校联考2题)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

8、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从材料“周部族融入”可以判断这一制度与西周有关,故可以排除C、D。又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一制度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分封制后来被郡县制取代,不符合材料意思。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故A正确。【答案】A11(2012浙江高三调研考试13题)春秋时期,宋楚两军对垒,宋军不乘时出击而大败。国人归咎于宋襄公,襄公辩称:“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其中“亡国”的“国”指( )A夏 B商 C西周 D宋【解析】回答本题需掌握下列两个知识点,对宋襄公本人有一定了解;知道商朝灭亡后亲

9、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建立宋国。材料“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大意是:(宋襄公)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但我仍有和先人一样的品格,不会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商朝人性格特点表现有重义轻利、忠厚朴实)。【答案】B12(2012河北沧州高三复习质监1题)中国太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10、解析】考查宗法制的作用。关键信息: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AB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D项说法错误。【答案】C13.(2012安徽省城名校第三次联考1题)课堂上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西周宗法制度示意表,要求同学们依据表中信息去做些推论。有四位同学做出了如下四种推论,其中有违史实的是( )A. 宗法制度下统治阶级内部政治等级尊卑有序B. 用嫡长子继承制解决统治者的权力继承问题C. 西周宗法制下女性不享有各阶层的继承权D. 受封者在各自受封区域内享有土地所有权【解析】题干所示示意表中清楚地表明天子、诸侯、大夫、士这四者等级制度森严,尊卑有序。示意表中“大宗”、“嫡长子”显示天子、诸侯、

11、大夫均依据嫡长子继承制来解决权力地位的继承问题即各自嫡长子为大宗继承各自的权力地位,其余诸子为小宗,被分封于下一等级别之下,。在这继承与被分封的过程中全部局限于统治阶层的儿子之内,其女儿等皆备排除在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表明当时全国的土地都归周天子为代表的国家所有。但是仅仅局限于经营权,其土地性质并未随着分封的进行而有任何改变,故受分封者并不享有其封地的所有权。可见A、B、C三项均可从材料中推导出来且符合史实,D项推论有违史实,故符合题意的答案为D项。【答案】D14(2012广州调研12题)由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可以得出的正确判断是当时( )A国家管理制度非常落后 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矛盾

12、C统治者利用血缘关系管理国家 D国家政权由严密趋向松散【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故A、B、D不正确,C项正确。【答案】C15(2012安徽名校高三模拟二)诗经公刘曰:“食之饮之,君之宗之。”这与下列哪个制度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国并行制 D中央集权制【解析】“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大意是:公刘招呼众人吃、喝,众人拥戴公刘做君主和族长。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材料反映出宗法制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项。A、C、D在材料中不能反映。【答案】B16.(2012安徽黄山模拟

13、)明朝初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王位即为明成祖,欲请方孝孺为其草拟即位诏书,成祖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此朕家事”。相传方孝孺后被诛十族。明成祖的话揭示了中国古代哪一重要的制度( )A世袭制 B宗法制 C君主专制制度 D家天下的制度【解析】考查古代君主专制主义制度。方孝孺的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他认为朱棣继承皇位是不合宗法制的,应该由建文帝之子继承,而朱棣认为这是朱家的家事,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国事、家事合一的家天下制度,选择D项。【答案】D17.(2012安徽合肥八中第四次月考)西周

14、的分封制较之于夏商,又有制度的创新,被称为“封邦建国”,体现出新的特点有( )宗法色彩更加浓厚 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逐级分封 规范赋税制度A B C 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在一起;从周王开始逐级分封,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同姓贵族。受封的诸侯要负担一定的的义务,但是没有对赋税制度的规范。【答案】C18(2012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2题)旧唐书列传第十八载: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次子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及其党羽,并逼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继位,史称“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做法违反了( )宗法制 “礼” “三纲五常” “民贵君轻”A B C D【解析】宗法

15、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孔子强调的“礼”即周礼,是指西周确立的严格的君臣、父子等礼仪制度,用来调整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三纲五常”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而“民贵君轻”思想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与本题无关系。【答案】C19.(2012黄山毕业班第一次质检)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当个人起来坚持自己作为国家的成员而非作为家族的成员之地位时,宗族社会便瓦解了”。造成所谓“宗族社会”瓦解的原因不包括(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C宗法制及其观念的崩溃 D政治及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抓住时间20世

16、纪初这一关键,宗法制的崩溃不是在这一时期。故选C。其他选项符合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背景。【答案】C20.(2012海南四校联考4题)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解析】噩侯反叛周王室说明分封制受得冲击,趋向衰落。禹服从周王命令擒获噩侯说明周王仍然有一定实力。因此选。【答案】A21(2012山东日照高三模块考试1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

17、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点。这里所说的“封建”阶段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阶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夏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故应选A;夏商周时期存在王权,并以神权强化王权,但此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所以不能称为“专制”王权,“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西汉董仲舒确立新儒学,故可排除B项;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是第二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故C项不正确;“思

18、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因此D项错误。【答案】A22(2012山东日照高三模块考试2题)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维护皇权独尊”仅局限于对皇帝名字的避讳,所以A项不正确;从对

19、于避讳制度的解释可以看出“尊老”,但没有任何爱幼的体现,故B项不正确;避讳制度对“凝聚血脉亲缘”没有帮助,故D项不正确;回避制度强调的是幼尊长、少敬老、下级尊重上级、臣下敬重君王,即强化尊卑等级制度,所以只有C项正确。【答案】C23(2012陕西商洛高三期末考试24题)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对材料中四年建侯卫、六年作礼乐解读正确的是( )A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就是为了维护郡国制B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度C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用来代替分封制D建侯卫就是实行

20、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郡国制是汉初,郡县制是秦朝,故首先排除A、D;“建侯卫”, 侯即诸侯国,应是指分封制。礼乐是维护等级制度工具,故B正确。【答案】B24.(2012江门高三调研12题)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 ( )A所任官职名 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分封制。根据引文意思分析,秦国有卫商,被分封于商地.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规定功臣、先朝后代、王室子弟有接受分封的可能。商鞅由于在秦国的变法的功劳,被分封于商地。【答案】D25(2012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

21、五次月考1题)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解析】根据材料理解,尊命就是信天命;尊神就是敬鬼神;尊礼就是重礼制。根据所学,西周制定宗法制、各种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jin)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本题周人“尊礼” 指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答案】C26.(20

22、12河南郑州毕业班第一次质检1题)史记 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该段材料的主旨是( )A介绍诸侯争霸的形势 B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C说明周王室已经衰微 D陈述各诸侯强国的国情【解析】“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大意是:此时周朝王室衰微,天下只有齐、楚、秦、晋四国强盛。晋国刚刚参加盟会,晋献公便死去,国内大

23、乱。秦穆公处地偏远,不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楚成王刚刚将荆蛮之地占为己有,认为自己是夷狄之邦。只有齐国能够召集中原诸侯盟会,齐桓公又充分宣示出其盛德,所以各国诸侯无不宾服而来会。材料主旨是B项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答案】B27(2012山西高三诊断考试1题)淮南子原道训记载:“鲧(禹的父亲)筑城以卫(护)君,造郭(外城)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这表明当时( )A宗法制逐步形成 B分封制雏形形成C. 夏朝疆域基本固定 D国家机器雏形产生【解析】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把握关键信息“鲧”,可知ABC三项均与时间不符合,选择D项,“城以卫(护)君,造郭(外城)以居人”说明国家机器初步形成。【答案】D2

24、8(2012河南洛阳高三统一考试1题)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该观点旨在强调(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自然经济是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 D乡土观念与世俗民风是宗族延续之本【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和所学史实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其封闭性的特点,为宗法制提供了经济基础。【答案】C29(2012山东潍坊三县联合12月段考1题)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封建时代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25、(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D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在封建社会,血缘分封已经和传统西周时期的分封意义不同,被封的对象没有获得领土和独立的地方统治权,不同于以往的诸侯,故选D符合题意。【答案】D30.(2012江西丰、樟、高、宜四市联考1题)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B商纣因

26、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 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解析】本题考查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儿子,题干中“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说明纣出生的时候母亲是正妻,因此他是嫡长子,而微子和仲衍出生的斥候母亲是妾,所以属于庶子,说明D项。【答案】D31(2012湖南四市九校第一次联考1题)据周朝礼制规定,天子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而诸侯六排,大夫四排。后来鲁国大夫用六十四人奏乐舞蹈。孔子对此非常愤怒:“是可忍也,孰不可如忍也?”这反映了( )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 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 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

27、彩【解析】考查西周的礼乐制度。由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通过礼乐的规定来显示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即生活礼仪具有政治色彩。【答案】D32.(2012北京顺义区高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1题)以下关于东周前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肆分封诸侯导致王室衰微 B周天子已经失去天下共主的名分C诸侯国凭实力改变领土格局 D县郡行政区基本取代了贵族食邑【解析】本题考查了西周分封制。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解答时注

28、意“东周前期”的前提,西周结束进入东周时期,A项说法本身错误,导致王室衰微的是兼并战争,诸侯势力日益壮大;B项说法错误,周天子地位下降,但仍是天下共主;D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本题选C项。【答案】C33.(2012襄阳四校高一期中1题)现在的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湖北被称为“荆楚大地”,江浙则被称为“吴越之地”。这些名称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上溯到( )A.大禹治水 B.商朝的宗法制 C.西周分封D.汉朝设郡县【解析】考查分封制。据材料信息中的“齐鲁、荆楚、吴越”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这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答案】C34.(2012襄阳四校高一期中3题)观察右图,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

29、王位的是 ( )A B C D【解析】考查嫡长子继承制。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应该是嫡子中的长子,而并非长子。【答案】C35.(2012河南许昌四校联考24题)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师服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少,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该记载反映了( )王位可以继承 分封等级秩序 宗法制的最大特点 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完善分封制A B C D【解析】考查分封制。从材料信息不能看出王位可以继承这个信息,排除带的选项;也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排除带的选项;从“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民

30、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可以看出该记载强调的是分封等级秩序,故正确答案为B。【答案】B36(2012河北高三质监1题)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解析】考查西周对后世的影响。古代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而周代则是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ACD说法错误。【答案】B37(2012山西太原学段测评1题)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认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对于文中“势”的理解正确 的是( )A西周初年的复杂局面 B强大的贵族势力

31、C日益强化的皇权 D唐朝强盛的国力【解析】考查分封制知识点。题干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答案】A38.(2012福建四地六校联考1题)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的主要说明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解析】材料主要说殷周时期王位如何世袭,一是立嫡一是立贤,立贤优于立嫡,但殷周还是立嫡,原因是立贤“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相反就是立嫡具有优越性。【答案】D39.

32、(2012北京西城区期中检测1题)与“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 B商朝的内外服制度C西周的分封制 D秦汉的郡县制【解析】“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选自左丘明国语,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后一句:心相同志向就相同)。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天子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本题选C项。【答案】C40(2012辽宁辽南五校协作体期中1题)三字经中所说“周辙东,王纲堕。”透视出的深层政治信息是( )A统治中心实现转移 解 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

33、解体 C君主权威发生动摇 D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周辙东”是指东周,说明时间阶段是东周,这一时期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宗法制走向解体,分封制遭到破坏面临统治危机。【答案】B41.(2012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5题)这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 )A夏商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三国 D两晋南北朝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由从世袭、财产共有、阶级制、封建制、宗庙议事到尚贤、财产私有、齐民化、郡县制、庙堂议事,反映此时出现私有制、打破了血缘世袭的局面。【答案】B42.(2012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2题)宗法制萌芽于原始氏族时期,在周朝形成了完

34、整制度。下列对其制度理解正确的有( )内容是严嫡庶之辨、明长幼之分 按照血统远近以分享权力的制度力图避免权力、财产继承的纷争 以周王姬姓贵族排斥异姓贵族A B C D【解析】考查宗法制。说明错误。【答案】A43(2012湖北百所重点中学10月联考1题)在中国古代社会,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下列制度与此规定有关联的是( )A分封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解析】据材料“养异姓子为嗣”判断与宗法制有关联。这么做是为了维系血缘的传承。【答案】D44.(2012山西大同高三学情调研1

35、题)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A依附 B兄弟 C平等 D大宗与小宗【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封弟周公”说明周公是分封的对象,而周王是分封者,周公是大宗,鲁国是小宗。【答案】D45(2012潍坊北四县高一期中监测1题)“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封建社会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史实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而中国将进入封建社会是春秋战国;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确立。【答案】A46(2012潍坊北四县高一期中监测2题)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

36、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士以其子弟为仆隶),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这段记载反映了( )A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B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之间缺乏政治隶属关系C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实行分封制D西周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解析】根据所学宗法制和分封制都是在贵族集团内部故应排除A项;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故应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建立故应排除D项;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宗法制是分封制内在的纽带,故正确选项是C。【答案】C47.(2012潍坊北四县高一期中监测3题)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

37、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 B继承祖先的成法C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D消除诸侯割据局面【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不使庶孽疑焉”和所学史实,宗法制的目的在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答案】A48(2012潍坊北四县高一期中监测4题)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突出特点是( )A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B等级制度比较严格 C青铜制造业较为发达 D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解析】根据提干提供的信息“天子、诸侯、大夫”说明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等级序列的工具。【答案】B49.(2012河南豫南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

38、1题)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突出表明春秋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C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风行 D以郡县为地方行政区划的中央集权制形成 【解析】注意材料时间“春秋时期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中央集权制形成是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故B、D不正确;古代主要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故C不正确。“克敌者”即获军功,可因军功授爵受赏,“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显然,原先按血缘的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答案】A50.(2012江西吉安三校联考1题)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

39、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嫡妻的地位日渐下降 B家庭成员关系已经平等C家父长权力益趋巩固 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解析】本题属新材料情景选择题。从题干中的“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可以界定是考查家庭内部权力的演变,而家庭内部的权力从材料看有两种,一是法律即宗法礼制,一是家父长权,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可以得出宗法礼制具有控制权,而后庶子及非婚子参与财产继承权,说明宗法礼制权力下降,而家父长权巩固。【答案】C51(2012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题)下图是汉墓画像

40、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对这幅图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封了严格履行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利之间的主要纽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初期的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要承担辅佐周天子的义务,而 A、B体现的是封建王朝君主专制的特点,而D项也没有反映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所以选C。【答案】C52(2012江苏盐城摸底1题)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的父系社会就有了姓氏,源于居住村落、部族、君主封地等。据此判断“宋”姓源于(

41、)A君主封地 B帝王赐姓 C居住村落 D生活部族【解析】宋姓源于西周的分封制,因此选A。【答案】A53(2012山西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1题)钱穆指出:“家族,是中国社会组织中一最要的核心而家与族之所以组成,以及其维持永远之首要机能,则在礼”。这一说法( )A认为孔子的“礼”是社会组织的核心B指出“礼”是家族形成和维系的核心C认为宗法制度的维系纽带是“礼”D认识到“礼”对中国社会影响的片面性【解析】钱穆的观点家与族的结合,就是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其核心是礼,是维护其的纽带。【答案】C54(2012北京海淀区期中测试3题) 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一思想提出

42、的政治背景是( )A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 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与宗法制。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针对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故B正确。【答案】B55.(2012天津第一次六校联考2题)“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庻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

43、法制的目的。关键信息:“不使疑”“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等则朝廷乱”。所以目的在于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稳定秩序。【答案】D56(2012安徽省城名校第一次联考1题)下图是安徽某地的古代建筑,与此相关联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封国制【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从图片中的秦氏家庙即可判断选择B项。【答案】B57(2012福建四地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题)直到近代,浙江新安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 )A宗法传统的影响 B封建政府的提倡 C小农经济的稳定 D儒家思想的流传【解析】本

44、题属于简单题,较容易选出主要原因是宗法制的影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宗族之法。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答案】A58.(2012北京海淀区期中测试2题)分封制是西周治理国家的重要政治制度。下列关于分封制叙述正确的是( )A周武王把全国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 B诸侯须承担为周天子缴纳赋税的义务C分封制形成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局面 D分封制在春秋时期的改革中最终瓦解【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功臣、子弟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在各地建立诸侯,诸侯又可以再分封,故A不正确。诸侯有相对独立性

45、,缴纳赋税可以归自己支配,但要向周天子提供一定的军赋,故B不正确。分封制在战国时期最终瓦解,故D不正确。【答案】C59(2012福建四地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题)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解析】根据所学,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等。材料中“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反映出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答案】B60.(2012河南豫南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题)

46、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到( )A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B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C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实证D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政治特征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解析】 班固认为古代建国,等级森严,下位的人不会有逾越的念头。但是到春秋战国后五霸、六国、四豪此起彼伏,冲击了古代等级制度,故选D 。【答案】D61. (

47、2012河南豫南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题)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强大C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 D个体商人及私人讲学出现【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故B不正确。稷下学宫是国君设立的,不能体现私人讲学出现,故D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故C不正确。稷下学宫是国家设立的饿机构,一般是在天子的都城。但到战国时期,却设立在诸侯的国都,说明传统的

48、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选A。【答案】A62.(2012河南豫南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题)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 B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 D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解析】分析楹联内容,可以看出体现两层意思:一是劝天下家婆爱媳,二是丈夫要顺妻之意。材料体现不出忠恕孝悌,故A错误;宗法观念强调的是等级制度,而材料并未体现等级,故B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处理好婆媳、夫妻关系,达到家

49、庭和睦。【答案】D63.(2012福建漳州毕业班质检13题)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材料反映出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 )A血缘亲疏 B地位尊卑 C长幼有序 D先帝遗愿【解析】从史实和材料可知,当时影响王位继承的是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由材料长子微子启虽为长,但其出生时母地位贱,而同母弟弟辛出生时母亲已经为正后,立的人为少子辛,故可以看出其为帝长子继承制。故正确答案为B。【答案】B64.(2012河北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2题)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缶: 古代的一种乐器)表演, 再

50、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制度是在西周形成和完备起来的。礼记中记 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从中可以看出( )礼乐制与分封制、 宗法制共同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 礼乐文明仅存于奴隶社会礼乐制是了解西周社会的一个窗口 A B C D 【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礼乐文明不仅存在于奴隶社会,而且封建社会也有故排除。此题应该选择C。【答案】C65(2012河北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3题)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定立盟约。盟约中有“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的规定。订立如此盟约( )A旨在维护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B为了进一步

51、规范诸侯的婚姻行为C说明当时宗法制已经开始动摇 D反映出分封制已经出现崩溃迹象【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嫡庶继承关系应该反映的是宗法制,说明西周建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此题应该选择C。【答案】C66(2012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1题)尚书召诂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解析】本题考查了宗法制这一知识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

52、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选B项。【答案】B67(2012江西高三六校联考协作卷1题)为避免出现“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情形,周朝开始确立( )A禅让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废嫡立庶,导致子弟争相代立,解决这种问题的措施就是嫡长子继承制,选择B项。【答案】B68(2012广东珠海摸底)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商朝自己的世系没有中

53、断,是因为商王的子孙又重新建国B商朝时期的首都在河南安阳C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D周朝时代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解析】考查西周分封制。西周分封同姓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店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但并非自己重新建国,故选择A项。【答案】A69(2012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起点考试)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维护统治的稳定。研究宗法制度可考查( )A长城遗址 B曲阜孔庙 C陕西黄帝陵 D京杭大运河【解析】 本题为文字类材料选择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宗法

54、制,题干为历史论点,需要考生依据所学知识,从选项中选出可支持题干的论据。长城是军事工程,与题干不符,A项排除;曲阜孔庙,是为纪念孔子所建庙宇,B项排除;京杭大运河是隋开凿沟通南北的人工运河,D项排除;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黄即指黄帝,其为中华民族始祖,与题干相符,C项正确。【答案】C70(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在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时,有学者将其物化为:(一)以宗庙、宫室为核心的都城的设立;(二)王陵区的存在;(三)青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被比较广泛地使用;(四)已能记载语言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 )A一万年前 B传说中的黄帝时期 C商周时

55、期 D秦汉时期【解析】本题较容易判断,A项一万年前属于原始社会时期;B项传说时期,都不具备上述4个标准,根据所学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确立,也是我国青铜时代,出现了早期成熟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等),本题选C项。【答案】C71(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左传定公四年载子鱼之语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这反映了周初实施分封的主要依据是( )A是否出身王室 B是否出身先代贵族 C是否对周王室效忠 D是否立有军功【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周天子分封制中分封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先代贵族,结合题意,ABD三项说法都不完整,C项“是否对周王室效忠”是分封的主要依据。【答案】C7

56、2.(2012潍坊北四县高一期中监测6题)著名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最早出现在(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朝 D西汉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由中央政府任命官员”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该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最早出现。【答案】B73(2012浙江湖州高三期末15题)衣冠作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衣服上绣以飞“禽”走

57、“兽”的区别,文官从一品至五品依次为鹤、锦鹤、孔雀、雁、白鹇等,武官从一品至五品依次为麒麟、狮、豹、虎、熊等。上述服饰的作用是( )A御寒保暖 B标识身份 C装饰美化 D个性展示【解析】考查对等级制度的理解。题目比较简单。【答案】B74(2012潍坊三县期中联考1题)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神话皇权,万世一统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D皇位从二世三世至于千世万世,传之无穷【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

58、建立。“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这一建筑风格象征权力向中央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征.【答案】B75(2012浙江杭州七校期中联考3题)唐朝诗人李白在古风一诗中称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的“秦王”统一六国的时间采用公元纪年法应为( )A公元前二世纪早期 B公元前二世纪晚期C公元前三世纪早期 D公元前三世纪晚期【解析】考查历史常识。秦统一全国是公元前221年 ,应为公元前3世纪。【答案】D76(2012河南三门峡调研考试1题)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注:南海郡郡级小

59、,只设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 他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C. 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 无权任命辖区内的县令【解析】考查秦郡县制。任嚣是郡尉,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因“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设郡守”,说明其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而县级的县令也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因此,ACD说法正确;B项说法错误,郡县制下不再分封、不能世袭。【答案】B77.(2012湖南衡阳六校联考2题)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

60、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对郡县制的认识正确的是( )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 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涉及知识点较多,郡县制、行省制、分封制、秦灭亡的主要原因等,根据所学,第项错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第项错误,元代在全国设十个行省,秦朝设三十六郡(有多种说法)。本题选D项。【答案】D78(2012云南大理高三联合检测2题)汉书记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为此秦开创了( )A郡县制 B皇帝制 C三公九卿制 D分封制【解析】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逐渐

61、膨胀,终于导致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战争四起,传统的政治秩序受到冲击,原有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礼崩乐坏”局面,而这些都是分封制的弊端带来的必然结果。秦始皇建立秦王朝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创郡县制。【答案】A79(2012浙江湖州高三期末2题)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出版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到,“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以下评价“从政治上”最能说明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当之无愧”的是( )A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确立的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 D统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解析】考查对秦始皇功绩

62、的理解。秦始皇最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中国。必修一第2课。【答案】B80(2012山西高三诊断考试2题)秦朝正式颁布了官印制度,皇帝用御玺,丞相用金印,各级官吏按等级分别使用金、银、铜印。右图所示秦朝官印可以说明当时( )南郡侯印A官吏相互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B分封制在局部仍然存在C与地方行政制度相适应的官僚机构形成D考查和选拔官吏十分严格【解析】考查秦朝政治制度。秦朝完成大一统,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确立郡县制,题中“南郡侯印”涉及地方行政制度,而未涉及官吏相互牵制、分封制、选拔官吏的问题,选择C项。【答案】C81(2012山西四校第二次联考24题)我国

63、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天人感应”的思想 B宗法制的的影响C“君权神授”的思想 D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考查郡县制的知识。从图一中看星宿的分野是按列国来分配,图二是按州来分配,由列国到州的变化实际上应该是由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而带来的变化,亦即中央集权的强化。故答案为D。【答案】D82(2012山西晋中四校12月联考1题)史载:“夏氏革命,叉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四百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亦为九州,分统天

64、下,载祀六百,及乎国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其后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从制衡向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从夏到商,中央王朝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小C兼并战争在国家的统一方面客观上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D为有效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中央王朝鼓励诸侯之间,相互征伐【解析】考查对国家走向统一的理解。材料反映的就是国家逐渐走向统一,“万国三千余国千八百国千二百国”,而在这一过程中兼并战争起了重大作用,“递相兼并”“诸侯相并”,故选C。必修一第课1课。【答案】C83.(2012襄阳四校高一期中6题)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

65、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丞相掌握大权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解析】考查秦朝的郡县制度。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了中央,故正确答案为B。【答案】B84(2012汕尾毕业班第一次模拟12题)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唐朝【解析】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关键信息:“官吏不能世袭”“皇帝”“俸禄

66、”“首先”可以判断是秦朝。【答案】C85(2012德州高三校际联考1题)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出的主要信息是( )图一 图二A分封现象至此不复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C地方对中央威胁已经消除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解析】图一是西周疆域和诸侯分封图,图二是秦朝疆域图、实行郡县制。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本题选D项。A项说法错误,西汉初仍实行郡国并行制;B项清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C项说法错误,后世经常有地方威胁中央的事件发生,直到宋代后基本消除。【答案】D86.(2012北京西城区期中检测5题)秦朝实际负责管

67、理、控制军事的是(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太尉 D皇帝【解析】秦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其中三公: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但实际政治生活中太尉是虚设,军事权力由皇帝亲自掌握。【答案】D87.(2012北京西城区期中检测6题)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 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A B C D【解

68、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从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可以了解到,百姓对秦始皇独断专行十分不满;“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可反映秦始皇较为勤政;“未可为求仙药”可反映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本题选C项,第项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材料中没有反映。【答案】C88.(2012襄阳四校高一期中5题)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了( )A皇权至高无上 B三公九卿互相制约 C秦律严苛细密 D丞相大权独揽【解析】考查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据材料中的“出一”“皆决于上”等字眼,其中

69、“上”指的是皇帝,由此可以看出皇帝处理天下之大小事,故正确答案为A。【答案】A89(2012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3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注:分封制)、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解析】本题考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分析材料封建转帝制是指秦朝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取代了此前的制度。官僚政治通常是应用在政府权力全掌握在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以国家或者

70、民族利益为理由,而随意侵夺普通公民的自由的那种政治制度。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一种制度如何取决于所对应的社会发展时期,在战国时期,官僚政治则是明显优于贵族政治。本题选A项。【答案】A90(2012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题)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公经过朝议的方案供皇帝裁决,可以避免皇帝的决策失误。A选不能体现,CD项说法错误。【答案】B9

71、1(2012浙江杭州高三第三次月考1题)下列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分析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最高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解析】通过分封制与郡县制两种地方行政制度来考查考生的综合比较分析能力。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分封制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而郡县制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分封制是按宗法制进行层层分封的,郡县制下的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因此,ACD三项排除。【答案】B92(2012浙江慈溪高三期中2题)秦代凡是地方军队调动

72、,五十人以上就必须以虎符为信。图中铜制虎符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虎颈至胯间写有:“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睦(秦之郡名)”。阳陵虎符所隐含的秦朝历史信息包括:(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书法篆刻艺术民族关系 冶金铸造水平A B C D【解析】联系秦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关内容。材料中反映出当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秦代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铜制虎符上的文字,可联系到书法每户艺术;虎符为铜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秦代的治金铸造技术水平;阳陵为秦之郡名,今陕西高陵县,并不能反映秦当时的民族关系。【答案】C93(2012福建四地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5题)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立石

73、琅琊,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徙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规定了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 B皇帝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C蒙古大漠也受秦朝统治 D反映了国家的大一统 【解析】本题可根据对秦朝疆域的掌握来排除C项,当时秦的疆域北至河套、阴山、辽东一带。【答案】C94(2012安徽省城名校第一次联考2题)“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天人合一 B皇权至上 C皇位世袭 D天人感应【解析】御座高高在上即体现了皇权至上,选择B项。【答案】B95.(2012

74、山西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2题)千秋兴亡秦朝一书中提到:“秦始皇试图将赢氏家天下传之永远的想法,不过是一场白日梦。但他从千秋万代,着眼而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却开创了延续2000年的中华帝国的基业。”在此,作者肯定的是( ) A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解析】秦始皇的传至千秋万代的国家制度,就是开创了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延续整个中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答案】B96(2012惠州第二次调研12题)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 )A郡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解

75、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222),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驰道是皇帝的专用车道,皇帝下面的大臣、百姓,甚至皇亲国戚都是没有权利走的。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郡县制是中央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措施,驰道通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全国的统一,因此也有利于驰道的畅通。【答案】A97.(2012北京海淀区期中测试12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道:“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诸侯国)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

76、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材料中的“他”是指(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材料“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诸侯国)国家和王国”说明废分封;又从材料“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说明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实行的是郡县制。由此可以判断是秦始皇。【答案】A98.(2012湖北荆州毕业班质检题)唐朝政论家柳宗元在评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时指出:“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里对“公”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B改世禄世卿制为选贤任能制C制定了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 D首创自下而上

77、的人才荐举制度【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和所学史实秦朝开创的选贤任能的官制取代了西周世卿世禄的分封制。【答案】B99(2012辽宁辽南五校协作体期中2题)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B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C实行丞相制度不合时宜 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的大致意思是:秦朝的宰相赵高,为了试探达成对他的忠诚与否都一致对其敷衍趋势,而群臣中没有人支持皇帝

78、秦二世,说明丞相的势力高于皇帝。【答案】B100.(2012河北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1题)秦灭楚后,在湘江流域设立长沙郡。秦代长沙郡以今长沙地区为中心,涵盖了湖南大部分地区。该郡( )A设置晚于琅邪郡(今山东境内) B下辖若干县、乡、里C郡守由皇帝任命,定期向丞相述职 D县令由郡守任命,定期向皇帝述职【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秦国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而长沙郡属于是在原楚国境内,楚国是先于齐国被灭故A项错误;郡守应该定期向皇帝述职故C项错误;县令应该由皇帝任命故D项错误。此题应该选择B。【答案】B101(2012河北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8题)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

79、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 (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秦朝开创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在政治上采用中央集权制度,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形成时期,汉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此题应该选择C。【答案】C102(2012江苏扬州调研2题)已故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

80、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国在秦朝时期确立中央集权,影响深远,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使得中华文明延续不断;其他国家也存在君主专制但是一些国家(如印度)文明中断过;分封制实行的后期会出现诸侯割据地方的局面,跟“统一”相违背;三省六部制是处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答案】B103.(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

81、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解析】通过对材料分析,“巨变”指秦废分封实行郡县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最主要的礼乐制度,儒学一直来推崇周礼,秦废除分封制对儒家学派产生了沉重冲击。联系各选项,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的原因应是分封制的废除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选D项,其他A项“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与题意无必然联系;B项说法本身不成立;C项说法所学知识中未体现。【答案】D104(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

82、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解析】根据材料,天子的印称为玺,用玉来制作,禁止民间使用玉来制印,这些规定和君主比如在服饰样式、颜色、车驾规格等一样,都旨在反映君主为了突出“天子至尊,皇权至上”,严禁老百姓僭越。【答案】D105(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皇帝信玺 右丞相印 御史丞印 南郡侯印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秦朝统一了文字A B C D【解析】本

83、题通过“四方古印文”来考查秦朝在政治、文化方面实行的措施。联系各选项,结合教材相关所学,可以判断出项说法正确,第项与史实不符,秦废分封实行郡县制。本题选C项。【答案】C106(2012浙江台州中学第一次统练)某博物馆藏有一块砖,此砖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正面以凸线划为12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A是大一统的王朝 B没有自然灾害 C人民生活的富裕 D社会安定团结【解析】“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大意是:四海之内都臣服了,粮食丰收,路上没有因饥荒逃难的百姓。据此本题选A项,BCD项说法与材料

84、没有完全吻合。【答案】A107.(2012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2题)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这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评价?(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公九卿制 D王位世袭制【解析】关键信息是:“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也就是说不再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它是分封子弟为王;那就是C三公九卿制即封建的选官用官的官僚体制。【答案】C108. (2012江西吉安三校联考5题)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

85、墨敕”,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运行方式。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集权于皇帝。唐中宗改用斜封及用墨笔,都体现了三省六部制这一机制对皇帝的制约,而不能说明中书省和门下省权高于皇帝,或具有民主性质。故选D。【答案】D109(2012湖南四市九校第一次联考2题)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中曾言:“设立学堂者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

86、生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 由此判断错误的是( )A材料认为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B材料中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C材料认为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查等方法养成D材料中肯定了科举制的正面作用【解析】考查科举制。关键信息是:“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可知是否定科举制。由“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可判断ABD正确。必修一第三课。【答案】D110(2012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25题)(新唐书卷64)“方镇

87、之患,始也各专其地以自世, 既则迫於利害之谋;故其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起而弱王室。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弥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可不戒哉!”针对唐代制度中的这种缺陷,宋元时期有哪些成功的做法?( )枢密院 三司 行省制 通判A B C 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答案】D111.(2012山西晋中市四校联考5题)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禣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 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

88、衡和分散相权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唐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有所分散。并且,中书省掌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三省制有互相制衡,最终决策权归皇帝,故B正确。【答案】B112(2012浙江台州四校联考4题)十七世纪某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指( )A分封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从材料“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中可以了解到,这种制度应指隋唐确立起来的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

89、制度。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答案】D 113(2012安徽省示范高中第二次大联考2题)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C寒门子弟人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D寒门子弟人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解析】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家世门第是选官的依据,寒门子弟入仕受限,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

90、仕比例增大,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因此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有关,D项说法错误。【答案】D114(2012浙江杭州七校期中联考2题)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当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六部”分别概括为“富”“贵”“威”“严”“贫”“贱”六字。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贱”最有可能描述的是( )A刑部 B礼部 C工部 D吏部【解析】考查三省六部制。题干六字分别是户、吏、军、刑、礼和工部。【答案】C115(2012北京东城区示范校12月综合练习11题)在16世纪中期,一位葡萄牙作者将其在广州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出版了中国见闻录,其中有一段记载说:“皇帝在省城里成立了一

91、所学校,由政府负担经费,负责审核的官员命令所有成绩优异的学生集合到省城,详细询问每一位学生有关法律等相关问题。” 这段文字最可能是描述( )A官僚监察 B科举选官 C中枢决策 D律令刑狱【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从材料“所有成绩优异的学生”、“ 负责审核的官员”等信息可以判断是科举选官制。【答案】B116(2012安徽名校高三模拟二)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下列文献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魏源默觚下治篇九)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班固汉书董仲舒)C以吏部不能审

92、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杜佑通典选举典)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孟郊登科后)【解析】根据材料“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可以了解到这是指科举制度。各选项中A项指世官制;B项指汉武帝时确立的察举制;C项指魏晋时实行的九品中正制,D项孟郊登科后“科”指科举制,反映了科举高中后的场景。本题选D项。【答案】D117.(2012湖北稳派教育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指三省首长)职,而假以他名。”这种做法的影响不包括( )A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B使三省首长职责模糊C降低了行政效率 D提高了办事效率【解析】本

93、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要理解题干古文的含义,再根据其信息来做综合判断。题干古文的大概意思是讲述三省的长官地位较高,不轻易给别人权力,所以皇帝为了牵制他们,就任命了其他官员进行牵制,只是用了其他官名而已。增加官员,互相掣肘,必然影响办事效率,所以选D。【答案】D118.(2012海南四校联考5题)唐杜佑在通典中记载:“自魏晋重置中书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据此材料,我们可以推断出( )A中书之职取代了尚书之职B三省六部制已经形成C中书成为皇帝和国家行政机关之间联系的中枢D国家行政效率不断提高【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魏晋以来中书省权力的上升,尚书省地位的下降

94、。因此项符合题意。【答案】C119.(2012浙江湖州高三期末1题)孙中山曾于五权宪法中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以下对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A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B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C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因为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D门阀举荐制度被推翻,是因为考试制度执行不力【解析】考查对选官制度的理解。A、B明显正确。由“试科目不合时用”可知C也正确。而D门阀举荐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它不是一种考试制度。必修一第3课。【答案】D120.(20

95、12汕头毕业班质监14题)清代规定:“不得官于其乡五百里以内”(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杜绝地方割据 D防止吏治腐败【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实际是限制官员扶植当地势力,建立自己的势力体系,导致腐败。【答案】D121.(2012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练习4题)孙中山将西方的“三权分立”发展为“五权分立”的政治设想,借鉴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 )A中枢机构分权制度 B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C官吏考核和任免制度 D内外朝分立制约制度【解析】 孙中山认为中国从前实行行政权、考试权和监察

96、权的流弊很大,而西欧各国所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也不大完全,因此,提出采取西洋各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宪法的长处,并融入中国古代考试权和监察权独立的优点。【答案】B122(2012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4题)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尚书省 B参知政事 C枢密院 D军机处【解析】本题考查了北宋中央政权机构,材料中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机构应是军政机构,根据所学符合的C项枢密院,管理国家军务。【答案】C123(

97、2012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5题)金榜题名源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于( ) A隋朝、唐朝、唐朝 B唐朝、唐朝、北宋 C隋朝、唐朝、明朝 D隋朝、唐朝、北宋 【解析】本题考查了科举制的发展。根据所学,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始于隋朝、唐朝、北宋。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唐朝武则天时期科举制中创立殿试;宋太祖时规定所有及第的人都成天子门生。本题选D项。【答案】D124(2012山东烟台高三期末1题)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

98、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自我调节系统,在防止皇帝决策失误方面有“封驳”和“谏议”制度。下列机构设置属于“封驳”和“谏议”制度的机构是 ( )唐朝门下省 宋代的谏院 明朝时期设按察使司 明清时期设都察院A B C 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关“封驳”和“谏议”制度的理解。根据所学史实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达到顶峰,虽然有“谏议”机构,但是性质是咨询机关并不能防止皇帝决策失误。故应排除,此题正确选项是A。【答案】A125.(2012山东烟台高三期末21题)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

99、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中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唐朝史学家刘知几史学的“三要素”的理解。根据对题干描述的理解A和B项属于“史实”的范畴即是什么,C项属于“史论”的范畴即评价作用,D项属于“史识”的范畴即谈认识。【答案】D126.(2012江西红色六校第一次联考8题)钱穆在国史新

100、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欶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 )A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 D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从关键词“首长制”到“ 委员制”可以看出相权的削弱,故选D。【答案】D127.(2012浙江十二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1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其中“品”主要是指( )A品评官的职位等级

101、 B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 C划分士人优劣的等级 D授予士人官职的等级【解析】主要是考查九品中正制。九品原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后来成为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所以“品”也就成为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故选B。必修一第3课。【答案】B128(2012山西晋中四校12月联考2题)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中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义官制(义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奏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

102、管理地方的基础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A B. C D. 【解析】考查对古代中央集权制发展的理解。错误因为,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而不是在秦朝才出现;错误因为内阁的形成是在明成祖时期。结合教材可知是正确的。必修一第一单元。【答案】C129(2012山西晋中四校12月联考3题)科举考试到中唐时,要考判案的能力。自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题目大意是: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而州府申辩说:“群萃之秀出者。不合限以常科。”该如何判断这一案件呢?自居易在判词中写道:“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

103、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这表明了( )A唐朝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何较高B自居易主张公平选拔人才C自居易称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人才 D自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解析】考查对科举制的理解。关键信息是:“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说明此时的科举考试是有一定限制的,限制一些出身低微的,所以C错误;A错误因为唐朝时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工商业者的地位不会太高;“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说明白居易主张不分贵贱选拔有用之才,故C正确。D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来。必修一第3课。【答案】B130(2012江苏无锡高三期中2题)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曾对某历史性的变化有

104、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沈既济所评价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 )A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B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阀步入仕途C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D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材料意思是前代选官制度察举制存在弊端,从隋朝开始改变选官制度。隋朝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故C正确。【答案】C131.(2012襄阳四校高一期中8题)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

105、,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品行、才学 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 【解析】考查察举制。据材料信息“孝”“才学出众”“贤良方正”“孝悌力田”等字眼可以判断出主要标准是品行和才学。【答案】A132.(2012襄阳四校高一期中10题)1870年美国人史皮尔说:“它没有世袭等级,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它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这里的“它”指的是(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考查科举制。据材料信息“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 可以判断出是科举制。其他三种均不通过考试选拔。【答案】D133(20

106、12山西太原学段测评3题)“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素质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废除了门阀制度【解析】考查科举制的影响。关键信息: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ABCD都科举制的影响,但与题符合的选项为B。【答案】B134.(2012北京西城区期中检测15题)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 )科目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

107、、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了唐代科举制相关知识点,可结合材料和所学来回答,第项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是科举制的特点;第项根据材料判断,说法正确。第项说法错误,应是进士科难于明经科,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法,是说三十岁才考中明经,实在是太老了。 五十岁的人考中进士,算年轻了。【答案】A135.(2012北京西城区期中检测17题)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常用做法。宋代为分割宰相权力而设置的是( )A三司使 B节度使

108、C通判 D转运使【解析】北宋为加强皇权,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据此本题选A项。【答案】A136.(2012北京西城区期中检测18题)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解析】根据相关知识,宋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官名和实差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关的。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的职

109、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就好比今天的处级科员一样,待遇上去了但毫无实权。A项说法错误,宋代官制的设置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B项材料所述是官制与科举制度无关;D项错误。本题选C项,造成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现象,成为社会沉重的负担。【答案】C137.(2012北京西城区期中检测20题)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是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

110、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解析】隋唐时期中书省作为三省之一,负责决策,元代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隋唐时的中书省最有一定决策权,一定程度上是君主的顾问机构,但没有行政权,元时代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决策权归最高统治者所有。本题B项正确。【答案】B 138(2012辽宁辽南五校协作体期中3题)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待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

111、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 ( )A孝、廉的选官标准 解 B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 C科举考试的办法 D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根据题干中“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分析是围绕汉代人才选拔制度而产生的争论,题干中左雄建议改变察举制,而遭到张衡的反对,汉代通过举孝廉的方式进行选官。【答案】A139.(2012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16题)下列中枢机构的出现排序正确的是( ) A B C D【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秦三公九卿制;是唐三省六部制;是汉中外朝制度 ;是宋代。【答案】B140.(2012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11题)唐朝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

112、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他评价的是( )A世卿世禄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解析】考查材料信息获取提炼观点的能力。关键信息:唐朝、皆州郡察举、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本题易错选三省六部制,此题应为考查科举制。从时间上可先排除AC项。【答案】D141(2012湖北百所重点中学10月联考2题)“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

113、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C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 D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解析】据材料“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判断其具有稳定性;据材料“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判断其具有独特性。【答案】C142(2012浙江杭州高三第三次月考10题)观察下面两幅图示,对其本质异同分析得最为准确的是( ) A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机构的职能【解析】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与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比较分析。注意限制词:本质异同分析得最为准确。三省六部

114、是中央集权制的完善,其特点是分工明确,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并相互牵制,而美国民主共和制,是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制衡,是民主政治制度。ACD说法错误;B项正确。【答案】B143(2012山西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诊断3题)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A. 皇权被削弱 B相权得到加强C中书省独揽大权 D中书省职能专一【解析】考查元朝中书省。从材料中的中书“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即可判断相权得到加强,选择B项。材料并未涉及皇权是否被削弱,CD则错误。【答案】B144(2012河北

115、保定高三摸底4题)“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材料反映的制度应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提取材料信息能力。根据题干中“中书门下”这两个机构分析属于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答案】B145.(2012潍坊北四县高一期中监测7题)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建立“中朝” 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

116、行政权 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不正确”和所学史实宋代设置枢密院执掌军权,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故C项不正确。【答案】C146(2012潍坊北四县高一期中监测8题)“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文中隋朝实行的制度是( )A皇帝任免官吏 B地方推选官吏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取士【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和所学史实隋朝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答案】D147(2012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2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

117、帝?”此语讽刺的可能是(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八股取士【解析】 材料信息即是对八股取士的讽刺。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这些科举文章完全套用古人思想,毫无新意。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社会的进步。故选D。【答案】D148.(2012江西吉安三校联考7题)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它上承两汉时的察举制度,下启隋唐时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下列有关九品中正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士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并享有政治、

118、经济特权B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C在这种选官制度下,真正有才学、但出身卑微的人不可能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D隋文帝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方法取代了九品中正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延续与发展,中正官虽有世家大族担任,但在最初确实举荐了一些真正有才学、但出身卑微的人,故C项错误。【答案】C149.(2012天津第一次六校联考6题)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 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 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解析】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三省六部制作为

119、封建的政治制度,其最值得肯定的应该是制度本身的优点,而A是它的形成;D是它的作用。B、C比较B更全面准确,它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协调运转,维护统治。【答案】B150.(2012天津第一次六校联考7题)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实现了选贤任能【解析】这三者比较,必须找准比较点。只有科举制是一种选官制度,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财产等级制度取代原有的血缘等级,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扩大了统治基础;万民法是适应罗马帝国的扩张而出现的,是法律能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所有自有人,所以也扩

120、大了统治基础。所以B项是共同的作用。【答案】B151.(2012天津第一次六校联考8题) 宋朝大臣文彦博劝说当朝皇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一观点可以反映出古代中国政治的实质是( )A独裁政治 B贵族政治 C分权政治 D官僚政治【解析】“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意思是:统治着应该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而不是全体百姓的利益,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应偏向统治集团,;联系所学古代中国政治是士大夫的天下,即官僚政治。【答案】D152.(2012天津第一次六校联考9题)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

121、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解析】主要是考查历朝的一些选官用官制度。秦朝军功授爵制以军功为根据;汉代察举制以德行、学问等为依据;九品中正制九是对察举制的发展,但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门第声望成为考查的主要依据;科举制主要以科考成绩为依据。【答案】D153(2012安徽省城名校第一次联考4题)“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等术语反映的选官任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成语体现了读书、考试、做官的紧密结合,选择D项科举制。【答案】D154(2012山西高三第一

122、次诊断性考试3题)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两宋明清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解析】进士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出身于平民或贫寒家庭,因此D是错误的;AB与题意不符;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官吏在任官前的出身,因此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一般的平民百姓有了参政的机会。【答案】C155(2012河南开封10月月考2题)“承先祖一脉相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这副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战国晚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

123、期 D明清时期【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从材料“惟读惟耕”获取信息。古代人认为人生最佳的两种出世路径 :一是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是耕田。通过读书可以当官,这与科举制有关,故选C。【答案】C156.(2012北京海淀区期中测试6题)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简化分工,提高效率 B.削弱封国,集权中央C.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解析】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即设立中朝,这一措施限制的相权,加强了皇权。【答案】D157.(2012北京海淀区期中测试11题)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

124、度的重大变化。下列制度体现了这种变化开端的是( )A.推恩令的实行 B.中朝官权力加强C.三司使的设立 D.科举制的创立【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是秦朝设立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唐朝设立的中央官制,B是在汉朝,故正确。A是汉武帝时期的削弱地方权力措施,故不正确。C是宋朝,D是唐朝。【答案】B158(2012河北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5题)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解析】科举

125、制重在考查经义策论不属于科技范畴故排除B项;察举制的选拔方式是自下而上故是在打破世卿世禄制故排除C项;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D项说法错误。故选A。【答案】A159.(2012河北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7题)“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这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权力C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解析】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在中央设置中朝,由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削弱外朝三公九卿的权力。故选A。【答案】A160.(2012江门高三调研13题)钱穆在中国

126、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中央政治制度。秦朝时期建立了三公九卿制,西汉时期继承了这一制度,因此题干中说“是一个大变动”,唐朝时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也是一个大变动。九品中正制是两晋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建立。郡县制在秦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在元朝时期出现,内阁制在明朝时期确立。【答案】B161(2012河北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9题)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

127、”这表明唐朝时期( )A政治民主化出现 B三省体制存有弊端 C皇帝大权已旁落 D社会纷争错综复杂【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从秦朝到明清一直是专制统治故排除A项;皇权至上性不容动摇故应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央的政治体制,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并不是导致地方分裂割据的主因故应排除D。此题应该选择B。【答案】B162(2012河北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11题)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

128、一制度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由文人学士集团组成,扼杀了创造力指的是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方式。故此题应该选择C。【答案】C163(2012浙江温州高三八校第一学期期初联考2题)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举制度。根据题干“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分析,不同的国家和时代背景有不同的人才选拔方式,排除BD。

129、C项说的不具体,当今教育发展有综合化的趋势。【答案】A164(2012江西高三六校联考协作卷2题)据隋书百官志下,门下省置给事郎之职,“置员四人,从五品,审读奏案。”资治通鉴在评述唐朝中央机构时写道:“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以上材料说明( )A中国古化的宰相制度因权力的分割面临瓦解B隋唐时期,中央强化了对各部门的监察力度C门下省取得了三省政治结构中的枢纽地位D各种权力之间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牵制和监督【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隋唐中央机构三省之间的权力构建,未涉及对各部队监察、且此时的宰相制度趋于完善,排除AB项,D项中的各种权力表述不当,以偏概全。中书草拟政令、门

130、下审核、尚书执行,门下省可以驳回中书草拟的政令要求重新拟定,故可见门下在三省中处于枢纽地位,选择C项。【答案】C165(2012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2题)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察举制的实行 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C科举制的推行 D军机处的设置【解析】分析材料,作者呼吁建立的制度较符合科举制的特点,科举制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

131、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以后英国在科举制影响下建立了文官制度。【答案】C166(2012福建四地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3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材料表明汉唐时期的选官制度(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C适应了阶级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材料中汉代的选官制度指察举制。唐代的选官制度指科举制。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

132、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科举制的实行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大增加,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答案】C167(2012湛江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2题)“汉承秦制”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汉朝( )A废分封,设郡县 B设立中朝和外朝C实行三省六部制 D废丞相,设内阁【解析】 题干要求找出支持汉朝在继承的同时还必须进行了创新的史实。A为秦朝的史实;C属于开始于明朝的史实;D为明朝的史实;只有B项为汉朝的

133、史实。汉朝在继承秦朝中央官僚制度的基础上即设立了外朝,同时又形成了中朝牵制外朝的权力,故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故正确答案为B.【答案】B168(2012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起点考试)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作用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B调整了地方与中央关系C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中央机构 D保证了皇权独尊【解析】三省六部制调整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A、C、D描述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是正确的,但因与题意不符,排除。正确选项为B。【答案】B169.(2012浙江台州中学第一次统练)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

134、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解析】帖子中所述科举制和八股取士自秦开始的说法错误,科举制开创于隋代,而八股取士是明代开始的。网友对科举制的评价也较片面,只看到了消极的一面,据此本题选C项。【答案】C170(2012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起点考试)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所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南方北方南京浙江福建四川广西江西湖广广东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2726119222125171351

135、1211448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数大大超过北方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C明代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解析】从表格中直接可知的信息是明代内阁大学士的人数是南方多于北方,但A不能选,因题干有限制词:实质问题,深入分析,这应反映南北方的文化问题,因此,正确选项是C。BD无法反映出来,排除。【答案】C171(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下列措施不属于削弱相权的是( )A秦朝实行九卿制度 B汉武帝设置中朝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 D宋朝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解析】根据所学,BCD三项都是封建君主为了加强君权削弱相权而实行的措

136、施,A项说法错误较为明显,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九卿由丞相统领,不存在削弱丞相地位的情况。【答案】A172(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在晚清像李鸿章、袁世凯那样的重臣均非科举出身,另一方面像张謇这样中了状元也不做官,而是经商办实业。反映了( )A科举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不能培养实用人才 B清朝从根本上改变了用官制度C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 D读书人放弃科举考试【解析】本题BCD三项与史实不符,较容易排除。根据所学,晚清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内外危机,人们迫切希望摆脱民族危机,走上富强道路,而科举制不能适应这些需要,不能培养实用的人才,必然被历史淘汰,1905年科举制被废止。【答案】A173(2

137、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2000多年。你认为下列中的一项制度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B西汉中朝制度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解析】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其分工体现了民主思想,三省有一定的权力但最后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本题选C项。【答案】C174.(2012北京西城区期中检测8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 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C王国问题得到了

138、妥善处理 D土地兼并更加更严重【解析】本题考查了“推恩令”的作用,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王国辖地仅有数县,诸侯王势力威胁中央的问题不复存的,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答案】C175.(2012北京西城区期中检测27题)某机构虽总辖军国政务,但不是一个正式权力机关。大臣除奉命办事外不能做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下列哪一组言论是对该机构及其大臣的描述( )“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掌书谕旨,综军国之

139、要,以赞上治机务。”“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了清军机处的设置和特点等相关内容,军机处设置于清雍正年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古代中央集权到达顶峰。军机大臣没有实权,只是跪受皇帝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第项正确,第项是对唐代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的论述,与军机处无关联。【答案】B176.(2012北京西城区期中检测28题)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剧情基本符合历史的是( )A隋唐英雄传中隋灭陈之战炮声雷动B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C开创盛世中突厥兵犯唐朝边境 D孔子中孔子将诗经整理到纸上【解析】本题形式简单,但考查知识点却较多,考查到四

140、大发明、内阁制等。A项错误,唐末战争中出现火药武器;B项错误,明成祖朱棣时始设内阁;D项错误,据考证纸最早出现于西汉。本题选C项,电视剧开创盛世展现了隋朝覆灭、唐朝兴起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唐初突厥兵犯唐朝边境符合历史。【答案】C177(2012江苏扬州高三期中调研3题)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防止了大臣专权 强化了君主专制 取代了内阁权力 扩大了统治基础 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材料“军机处虽为政府,其

141、权属于君”可以判断正确;从材料无从体现,军机处设置强化了君主专制,不是扩大了统治基础。【答案】A178(2012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1题)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解析】选自2011年高考上海卷,本题考查了西汉初期地方体制这一知识点。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本题解题关键是“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而导致新问题的产生”,秦朝灭亡后,汉代统治者认为秦短期而亡是因为郡县制,实行了结果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的产生。

142、B、C、D三项都使新王朝初期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并没有产生新的问题。【答案】A179(2012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6题)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7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2接折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8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3见面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9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4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lO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5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11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6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

143、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了清代军机处,清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职责仅为“跪受笔录,上承下达”,无专断、决策等权力,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材料正反映了军机处的职能。【答案】D180(2012襄樊四校高三期中1题)汉代最基层的官吏要把诏书抄写在乡亭的墙壁上,后来改为书写在木板上,或直接以“扁书”悬挂在市里乡亭。这种现象说明汉朝( )A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B皇帝直接对人民进行统治C基层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 D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控制地方【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材料叙述信息的准确把握能力,容易误认作考查郡县制。从材料汉代官吏须将皇帝的诏书在乡亭的墙壁公布,使老百姓都能了解到,反映了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强化对地

144、方的控制。AC项说法明显与本题不符合,B项说法皇帝不可能实现直接统治人民。本题选D项。【答案】D181(2012河北保定高三摸底2题)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不断改革中央机构。下列能正确反映汉、唐、明、清四朝中枢演变过程的是( )A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度军机处B都察院提点刑狱司御史台刺史制度C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改土归流D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时期设置了内朝或中朝,唐朝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明成祖时候设内阁,清雍正年间设置了军机处。B项属于监察机构,都察院是清朝建立,提点刑狱司是宋朝出现,御史台是唐朝时期,刺史是东汉时期。C项属

145、于行政制度,分封制是周时期,郡县制是秦朝,行省制出现在元朝,改土归流出现在清朝不属于中枢政策。D项属于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出现在汉朝,科举制出现在隋唐时期,九品中正制出现在东晋时期。【答案】A解析】李季松,QQ84532313182(2012浙江慈溪高三期中4题)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A康熙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B最初的职能主要是处理军务和其他政务C军机大臣由朝中重臣推举任用D办事效率较高,但决策封闭的特征更明显【解析】本题考查了军机处的有关知识。A项错误,设立于雍正帝时期;B项错误,军机处设置初期为处理西北军务;C项军机大臣主要是皇帝选用的亲重大臣。本题选D项,反映了军机处的

146、特点。【答案】D183(2012潍坊北四县高一期中监测10题)下列史料最能反映清朝军机处地位和性质的是(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最能反映清朝军机处地位和性质”和所学史实军机大臣只是跪奏笔录,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而D项表述军机大臣没有实权符合要求。【答案】D184.(2012山西大同高三学情调研3题)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

147、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武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和所学史实A项反映的是行政权的分离;C项反映的是分割军权;D项反映的也是分割丞相的军权;只有B项表明中央和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符合要求。【答案】B185(2012河北保定高三摸底3题)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通过设置司隶校尉分化相权 B唐朝设御史台监督相权C明太祖废丞相建内阁制 D其主体趋势是皇权加强相权削弱【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司隶校尉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

148、方的监察官。唐朝时期的御史台是检查百官的职务,没有天线与皇权的矛盾。名称注时期设置内阁,C项史实错误。【答案】D186(2012湖北稳派教育名校联盟联合调研2题)“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直接促成军机处成立的原因是( )A筹划西北军务 B保持机密 C加强中央集权 D加强君主专制【解析】直接原因根据所学史实军机处的设立是雍正帝为了解决西北军务所建,而根本原因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故此题应该选择A。【答案】A187.(2012河南豫南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题)“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

149、,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表明(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解析】“密折”是一种特权,并不是所有官员都有奏折权,体现政策的封闭性,故A不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标志是军机处,故C不正确;上密折的人数不断扩大,尤其是地方官员上密折的人数不断扩大,这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D不是材料主要意思。故选B。【答案】B188.(2012天津第一次六校联考4题) 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

150、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 B皇帝地位的独尊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解析】考查皇帝制度的特点。这些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是皇帝独有的,体现了皇帝的独尊。而C项看不出不断强化这种趋势;A,D不是实质。【答案】B189.(2012天津第一次六校联考10题)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B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C清朝沿用内阁制度 D清朝设

151、立军机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君主专制的强化。首先要知道孟德斯鸠生活的年代是在18世纪的中叶,而此时中国是清王朝,而清朝专制强化的重要表现就是设立军机处。【答案】D190(2012安徽省城名校第一次联考2题)下列机构的设置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是( )A废除行中书省,设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B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立C南书房D军机处的设立【解析】议政王大臣会议带有女真部落色彩,分割了皇权,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选择B项。【答案】B191.(2012北京海淀区期中测试5题)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

152、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一做法( )A.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 B.为后世完善地方行政提供经验C.加强了皇帝的君主专制权力 D.正确吸取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解析】本题考查汉初郡国并存制。从材料“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可以判断是汉初郡国并存制。汉初郡国并存制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采取削藩。【答案】A192.(2012北京海淀区期中测试13题)“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材料中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春秋战国 B.西汉初年 C.唐朝

153、末年 D.北宋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北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意思是统兵将帅即使掌握数万大兵,戍守千里,只要“单车之使、尺纸之诏”下达,就得立刻奉命,“朝召而夕至”,反映的是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答案】D193.(2012北京海淀区期中测试18题) 下列关于内阁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明太祖时期,殿阁大学士通过票拟参决政事B. 随着内阁地位提高,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C. 皇帝以批红的方式采纳或否决大学士的票拟D. 清朝初年,内阁被议政王大臣会议所取代【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内阁制。票拟权只有内阁时期才有的,而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设立,故A不正确;内阁不是句策机构,不能统率六部百司,故B不

154、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上是清朝,不是取代内阁,故D不正确。【答案】C194.(2012北京海淀区期中测试20题)下列官职具有分散相权和军权双重作用的是( )A.汉朝的尚书令 B.唐朝的兵部尚书C.宋朝的枢密使 D.清朝的军机大臣【解析】本题考查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宋朝的枢密使,管军事,分割宰相军权。【答案】C195(2012福建四地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4题)元史百官制中说:“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这充分说明( )A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B地方机构长官为蒙古人和汉人,掌握实权

155、C反映了当时民族团结和融合D元代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州、县【解析】材料大意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使用一些老成的儒生,大规模修改典章制度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下面设路、府、州、县。各级机构设置完整的官职,配置相应的官员,一般以蒙古人为各级机构首长,汉人和南人只能担任副职。据此结合各选项ABC三项说法错误,本题选D项。【答案】D196(2012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起点考试)右边古地图名为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图中标注有“天下两京十三省府州县路程”字样,据此判断此图应绘制于(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解析】 本题为图片类型选择题,考查行省制知识点。本题解题的

156、关键不在于分析图片信息,而快捷有效解题应是注意题干中的“天下两京十三省府州县路程”,显然是考查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行省制创制于元朝,从四个选项中,元朝后面的朝代只有一个,即D项明朝,所以正确选项为D。【答案】D197(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行省制 州郡县制 郡县制 道州县制A B C D【解析】根据所学,元代实行行省制;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秦代西汉时实行郡县制;道州县制在唐代时实行。按照时序排列,本题选B项。【答案】B198(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明朝“析

157、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解析】“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即所学的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这一知识点。丞相一直作为皇帝的助手存在,协助处理行政事务。本题中丞相被废除后六部所掌握的应该是行政权。A项中决策权由皇帝掌握,CD项是行政事务的组成内容,本题应选B项。【答案】B199.(2012河北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10题)元史: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

158、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元朝的行省制度不同于前朝,打破自然环境的限制,其主要目的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此题应该选择D。【答案】D200(2012浙江温州高三八校第一学期期初联考4题)元朝“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

159、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对上述关于行省制度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实行省界犬牙交错,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 B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C借鉴了秦汉时期的地方管理方法 D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从材料信息中分析,元朝行省界限打破了地理标志范围,说明省界犬牙交错。材料中中书省是都城所在地,根据提干信息分析所占低于面积较为广阔,其余各省面积范围均没有超过的,体现了中书省的地理位置重要,“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体现了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没有体现D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中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元朝实

160、行行省制度。【答案】A201(2012江苏扬州调研1题)图1和图2反映我国西汉时期与元朝分别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 图1 图2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B分封制、郡县制C郡县制、行省制 D分封制、行省制 【解析】本题较容易判断,图1表明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图2行省制度是元代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特点。选A项。【答案】A202(2012浙江温州高三八校第一学期期初联考3题)北宋时期,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收入除少量自用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1804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宪法既未授予联邦,亦未禁止各州享有的权利,该归各州各自保留”,也就是说宪法单独

161、列举中央的权力而未经列举的权利一概归各州。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的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为了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给予地方一定自治权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势力【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上列举的事例分析,地方拥有一定的权利,北宋时期的“地方赋税收入除少量自用外”美国“亦未禁止各州享有的权利,该归各州各自保留”,而中央对地方进行控制,北宋时期“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美国“宪法单独列举中央的权力”,以上这些的目的是协调中央与地方矛盾。【答案】B203(2012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联考)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

162、,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解析】考点为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从简表上分析,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地演变,两级到三级,周而复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秦到唐末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本题中的D项具有较迷惑性,因据所学知识,中央

163、与地方的关系演变是中央不断地集权。【答案】B204(2012安徽省示范高中第二次大联考1题)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A推行郡国并行制 B强化君主专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解决土地兼并【解析】材料反映了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汉武帝时诸侯国问题越来越,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推恩令”、“附益之法”等措施来解决诸侯国问题。“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管。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附益之法”

164、不允许诸侯王召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诸侯王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答案】C205(2012浙江杭州七校期中联考1题)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监察制度。关键信息:汉书、郡国、省察冶状等。由此,可知是汉代刺史制度。【答案 】D206(2012湖北孝感第一次统考4题)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

165、;宋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解析】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郡县制战国是已经出现,明成祖时期内阁形成,乙丁错误,选择B项。【答案】B207(2012湖北孝感第一次统考5题)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历史小论

166、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禹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解析】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明太祖废丞相,清沿袭明制,故清代不可能有丞相,选择D项。【答案】D208(2012河南三门峡调研考试2题)“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职能主要是( )A“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B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C与皇帝“共治国事” D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解析】考查清朝军处机。从题干中“画成依样棹葫芦”,结

167、合所学知识,军机大臣是不参与决策的,而是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跪受笔录”。【答案】D209.(2012湖南衡阳六校联考3题)“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汇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助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解析】本题考查了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因政务繁杂,任用官位较低的官员组成内阁协助处理政务。本题中“中级官员”指内阁官员,内阁的主要职能是协助处理政务。【答案】A210(2012北京东城区示范校12月综合练习7题)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

168、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 A汉代的内外朝官制 B唐代的三省制C明代的内阁制 D清代的八旗制度【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的内阁制。明代的内阁制虽然习惯上也被称为“相”,但已无实质意义,仅有“相”名而无“相职”和“相权”,并不能对皇权构成制约。【答案】C211(2012西安八校联考1题)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宰相专权而实行的“合议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文

169、中提到的三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 )A唐朝中书省、明朝的六部、宋朝的通判B唐朝门下省、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宋朝的通判C汉朝的内朝、清朝的军机处、秦朝的御史大夫D明朝的内阁、宋朝的二府三司、元朝的行中书省【解析】回答本题突破点是三个制度需分别对应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宰相专权而实行的“合议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根据所学知识,有“封驳”职责的是唐朝门下省;“合议制度”是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特点;宋朝的通判负责监察。本题选B项。【答案】B212(2012广州调研14题)针对某一政权成立之初的人员成份,清代史学家赵翼评价说:“为天地一大变局”,“其君既起自布

170、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该政权是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政权更迭。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后夺取天下,建立汉朝。汉初年出现了“布衣将相”的政治局面。故选C。【答案】C213.(2012黄山毕业班第一次质检)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这首诗反映了该文官对早朝时间过早的埋怨。而对田园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从中反

171、映了官员的从政的精神压力。而该压力则来源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加强对官员的控制。故选B。【答案】B214.(2012海南四校联考7题)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下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解析】图表数据呈现的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不符合题意,项反映的本质是项。【答案】B215.(2012河南郑州毕业班第一质检2题)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

172、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解析】“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大意是:当今,天下的形势像得了严重的浮肿病:小腿粗得差不多像腰围,脚指粗得差不多像大腿。平时都不能伸屈自如,一两个指头抽搐,浑身就觉得无所依赖。丧失了今天的机会而不医治,一定要成为难治的顽症。以后即使有扁鹊那样神医,也都无能为力。

173、再联系所学,治安策是贾谊就诸侯国等问题向汉文帝的上书。本题选C项。【答案】C216.(2012河南郑州毕业班第一质检3题)时期,曾出现“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象,与此相伴随,各地相继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藩镇)。导致上述局面的原因是( )A节度使膨胀 B安史之乱 C吐蕃的攻掠 D藩镇割据【解析】分析材料和结合所学,导致材料中局面出现的原因应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答案】B217.(2012浙

174、江十二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2题)对于清代军机处的设置,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政令统一的需要 C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D权力互相制约的需要【解析】考查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的设置主要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必修一第4课。【答案】C218.(2012北京顺义区高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3题)有学者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大臣“坐而论道”,从宋太祖以后“站而论道”,到了明清只能“跪奏笔录”,这反映的问题是( )A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君主权威不断强化 D古代礼仪制度日趋完善【解析】考查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强化,本题较为常见,大臣从“坐”到“站”再到“跪”,

175、反映了大臣的地位不断下降,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本题选C项。【答案】C219.(2012襄阳四校高一期中11题)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内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的讲一件事,有的讲两三件事,共计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政务,明朝的措施是( )A设立中朝 B设立丞相 C设立内阁 D设立军机处【解析】考查明朝的内阁制。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政务繁忙,到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助理机构,符合题干和材料的要求。【答案】C220.(2012襄阳四校高一期中12题)宋朝以前,大臣见皇帝

176、时,皇帝让其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到宋朝情况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A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日渐疏远B满族与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题干中的信息说明大臣地位下降,君权加强,反映的趋势和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答案】C221.(2012襄阳四校高一期中13题)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以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辅

177、助皇帝,参与决策 B纵论军机,谋划战事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解析】 考查军机处的相关知识。由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的程序:“接折见面述旨过朱交发”可以看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军机处只是起了个上传下达的作用而已。【答案】D222(2012山西太原学段测评4题)“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这是雍正皇帝镌刻在故宫养心殿的一对漆红圆柱上的一幅楹联,它反映了( )A皇权的“乾纲独断” C中央集权空前加强B统治者执政为民的理念 D相权对皇权的牵制作用【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关键信息:惟以一人治天下。因“岂为天下奉一人”,错选B的可能性大,BCD都说法错误,无

178、从体现。【答案】A223(2012福建四地六校联考2题)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了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 )A都符合事实 B都与史实不符合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解析】依据所学,秦始皇与唐太宗是与史实符合的;废丞相不是明成祖而是

179、明太祖;实现皇位世袭从秦始皇就开始了,所以选C。【答案】C二、非选择题224.(12分)(2012河南豫南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

180、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中国历史纵与横材料二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5期)材料三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

181、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战略与管理1994 年第1期)(1)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6分)(2)评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6分)(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归纳概括。第(2)问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结合材料以及宗法制的影响展开评论。【答案】(1)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6分)(2)观点一是视宗族为现实社会对立物,以负面评价为主;(2分)

182、宗族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也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对此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正确引导,很容易破坏乡村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4分)观点二是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重性质评价。(2分)浓浓的亲情既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制社会的一种障碍。(4分) ( 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评论,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25(201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第一次月考)(21分)中国古代的疆域发展经历不断发展变化过程,阅读下列三幅地图,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183、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 秦朝疆域图材料三 元朝行省图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列举西周巩固统一的措施,特点和影响。(8分)(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与西周相比,秦朝加强对地方管辖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2分)并分析该措施的特征?(4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朝对地方管辖的措施、特点;(5分)(4)由以上几幅地图可见,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管理发展有何趋势?(2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点。第(1)问根据材料一回答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可根据所学来回答。第(2)问考查了郡县制及其特点。第(3)问考查元代地方管辖制度,有实行行省制、“腹里”、宣政院辖区等,反映出元代对于不同的

184、区域根据实际实行不同的制度。第(4)问根据以上几个时期不同的地方管辖制度,反映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管理的趋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加强,地方的自主权越来越削弱。【答案】(1)分封制。(2分)特点:周武王和周成王两次分封;地点主要在黄河中下游。(2分)影响:巩固西周统治,扩大统治区域。(4分)(2)实行郡县制度。(2分)特点:建立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血缘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4分)(3)行省制度,中书省辖地,宣政院。(3分)特点:因地制宜。(2分)(4)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加强,地方的自主权越来越削弱。 (2分)226(2012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联考)(15分)“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

185、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材料二 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高级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所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百年世变。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

186、的一种社会阐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与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差别?(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指什么选举制度?西方这一制度与古代希腊的“选举”制度有什么不同?(4分)材料三 “民主”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意思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3)材料三中出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对“民主”一词赋予的不同含义,请指出它们的不同?(3分

187、)(4)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最终都选择了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和法国作为这两种政体的代表有着各自的特点。根据所学,填写下表。(每空1分,共4分)德意志帝国法国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法律基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元首及产生方式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选出权力中心【解析】考查古今中西方政治制度。第(1)问,古代中国是专制制度,选举之意是选拔官员制,而西方近代是民主政策,体现主权在民。第(2)问,关键句: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所要叙述的东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之处,直接与间接之分,最根本上是古代雅典本质上还是专制的。第(3)问,归纳总结材料三即可。第(4

188、)问,比较法德两国民主政治制度,根据所学,德是君主立宪制,而法国是共和制,比较两者的差异。【答案】(1)中国的“选举”是指选拔官员的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选举的范围基本限于统治集团内部(奴隶主或地主阶级);西方的“选举”是在人人平等、民主、自由的基础上的资本主义“选举”制度。(4分)(2)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不同:起源阶段的选举是直接民主:现代西方的选举是间接民主。起源阶段的选举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现代西方的选举实质是资产阶级民主。(4分)(3)古代中国的“民主”是指为民作主的、有德行的君主;古代西方的“民主”是指“人民主权”。(3分)(4)(每空1分,共4分)德意志帝国法国政治体制法律基

189、础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元首及产生方式皇帝;世袭制权力中心皇帝议会227(2012山东日照高三模块考试26题)贤臣、清官、天使都是人们对于理想执政者的称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诸葛亮在文章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朱元璋对礼部臣僚们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 一一摘自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经验(1)材料一中,三位历史人物之见解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思

190、想、政治两方面简析我国古代社会造就“贤臣”的历史条件。 (2分)材料二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一一清官考辩(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4分)材料三 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相对立的。这是一条不

191、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 一一摘自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人民日报1965年12月29日)(3)材料三是用什么方法评价历史上“清官”现象的?(2分)指出这种评价方法的缺陷。(2分)材料四 美国1 787年宪法的奠基人麦迪逊曾说: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刺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对政府进行控制”,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什么构想?(2分)这些构想对近代中国政治变革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解析】第(1)问中,三人都认识到“贤臣”对于国家的重要性;造就“贤臣”的思想因素,主要应从中国古代倡导清廉、贬斥贪腐的思想主张和理论学说等方面去考虑;造就“贤臣”的政治因素,主要

192、应从政府对于官吏的选拔、监督和制约等方面去考虑。第(2)问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二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材料突出了君权对官员命运的决定作用,这种现象根源于君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三中,作者把历史上的清官放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上,单纯从“忠君”的角度认识他们的“忠”、“清”、“廉”;所以,材料三用的是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历史上清官的评价有失公正,不够全面。第(3)问中,对政府进行“控制”,指的是制约政府权力、避免专制独裁,启蒙思想家倡导的“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都主张制约政府权力;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构想为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答

193、案】(1)共同点;任用贤臣是治国安邦的关键。(2分)历史条件:传统主流思想倡导“仁政”、道德、气节;科举制度的实行(或监察制度、谏官制度的制约等)。(2分,言之成理,一条即可)(2)现象:皇帝是否支持成为清官政治上沉浮的关键。(2分)根源:君主专制制度。(2分)(3)方法:阶级分析法。(或阶级斗争思想、“左”的思想等)(2分)缺陷: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历史问题(不实事求是)。(2分)(4)构想: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社会契约;实行法治等。(2分,任2点)影响:为近代中国先进分子的政治变革和救国道路探索提供了思想武器,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分)228(2012内蒙古赤峰优质高中一模24

194、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 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

195、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机构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政治设想产生的主要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二,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8分)【解析】第(1)问考查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阁权益重”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变化指

196、的是明初,在废丞相,权分六部的基础上,设内阁,内阁的地位日渐上升。第二问趋势结合明清废丞相反映的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第(2)问考查对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原因及主张的理解。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原因可以从经济发展、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思想启蒙加以归纳;第二问结合材料二政治主张可以从政体:君主立宪制;国家权力分配原则:三权分立加以概括。第(3)问考查对孙中山民主革命实践和与维新派思想主张的比较的理解。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主要观点可以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等方面加以概括;第二问可以结合政体和方式上加以归纳即可。【答案】(1)变化:废丞相,设内阁;内阁地位日渐

197、上升。(4分)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分)(2)设想: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2分)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6分)(3)观点:将社会革命融合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之中;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4分)不同之处: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试图以维新改良的方式改变传统专制政体,建立君主立宪政体。(4分)229(2012江苏盐城摸底21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简图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

198、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发刊词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机构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199、?(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结合材料二,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4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社会明代以后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2分)【解析】明朝中央机构的重大变化是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反映的趋势是皇权的加强,相权的削弱直至消亡。康有为设想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源于中国国情的分析。孙中山号召以三民主义为旗帜,推翻封建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孙主张革命,康主张改良。政治思想由专制走向民主。【答案】(1)变化:废丞相,设内阁。

200、(2分)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分)(2)政治设想: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2分)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2分)(3)观点:将社会革命融合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之中;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2分)不同: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试图以维新改良的方式改变传统专制政体。(2分)(4)从专制主义向民主政治转变。(2分)230(2012山西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26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古希腊雅典国家的监察制度赋予了公民很大的监督权力,在其政治经济生活 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

201、雅典国家并没有独立的专门监察机关出现,在监察体制上呈现着一种多元化的局面。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材料二 朱元璋说:“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此,台察之任尤为清要。”都察院整顿变通章程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除立法权外,还享有非常广泛的监督权,特别是参议院在必要时还可以按法律程序弹劾总统、国务员,咨请政府查办官吏纳贿违法案件。北洋政府、广州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都建立了与此类似的监察机关和监察制度。出现这种新型的行政监察制度,如果纯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而言,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监察制度的一大进步。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嬗变请回答:(1)根据材料

202、一,指出古希腊国家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监察体制上呈现“多元化的局面”的表现。(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主要政治机构的特点。(3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民国监察制度有哪些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监察制度的积极意义。(4分) 【解析】第(1)问特点依据材料归纳,多元化的局面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雅典的民主运行机制;第(2)问明朝设立中书省都督御史台三职各司其职,因此体现出分工明确,互相牵制的特点,另外特点还要围绕试题的主题监察制度回答;第(3)问,中华民国建立的监察制度是近代性质的,因此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的发展【答案】(1)

203、特点:公民被赋予很大的监督权力;没有独立的专门监察机关,监察体制多元化。(2分)表现:公民大会,是权力机关,公民通过这一机构对官员进行监督;五百人会议,监督公民大会通过的法律的执行;陪审法庭(或民众法庭),具有监察职能。(3分)(2)特点:中书省执掌行政,都督执掌军事,御史台执掌监察,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有专门的监察部门,地位重要和责任重大;监察权由国家掌握,没有规定民众的监察权。(3分)(3)新发展:确立了议会监察的近代监察制度,参议院有广泛的监督权;对包括总统在内的政府官员均有弹劾的权力。(2分)积极意义:体现了三权分立、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思想;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2分)231.(

204、2012北京西城区期中检测49题)(18分)每逢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制度往往会发生根本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有学者认为:西周封建制度下,主权经由层级的结构,逐级分享,不论王室,或是诸侯,或是卿大夫,都不能拥有完整的主权。而在战国开始时,一种新型的国家出现了。在这个国家里面,国君掌握专制权力,大臣可以自由任免;同时这种官僚制度选任和提拔有才干者,淘汰不合格者。国家事务远较以前复杂,这就需要一批有管理国家本领的专家来行政,而不是任用只懂朝廷礼仪的绅士来做官。据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资料整理(1)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政治制度所发生的重要变化。(6分)夫近百年来,贯穿于中

205、国历史之一中心问题,为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此一自强运动,实始于咸丰末年英法联军之役以后,而甲午一战,则为此初期三十年自强运动失败之总结也。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2)根据该学者的观点,简述中国近代“自强运动”初期的主要表现及失败原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自强运动”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12分)(3)材料三中“英格兰全民族统一价值取向”指什么?(2分)概括17世纪后期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2分)【解析】李季松,QQ84532313(4)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思想?(2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3分)【解

206、析】第(1)问需要对材料一进行分析、概括再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点来回答,材料中主要阐述的政治制度变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起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等。第(2)问需准确把握“自强运动”的概念,把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预备立宪”与自强运动紧密联系起来,本问考查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预备立宪”等知识点,第一次自强运动指洋务运动。其他可按照要求根据所学逐一回答。第(3)问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小问,根据“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分析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第二小问,根据“17世纪后期英国政治制度”这一提示分析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原因。第(4)问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变化。第一小问,根据“为了保

207、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第二小问,根据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政策、法制建设成果来回答。【答案】(1)专制君主制确立(或取代等级君主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职业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禄制。(6分)(2)“自强运动”初期主要表现: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单纯引起西方技术而不改变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4分)新特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分)史实:戊戌变法:提倡学习君主立宪制;清廷“预备立宪”:颁布宪法,设内阁,仿行宪政。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6分)(3)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分)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思想家的宣传鼓动;议会在英国有较长的历史,且

208、掌握一定的权力。(2分,答出两点即可)(4)思想: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2分)实践:1982年通过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入宪法。(3分)232(2012湖北稳派教育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2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

209、代莫不有变。”材料二 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提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他认为隋唐时代开始,“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 “唐代中叶开始,改为两税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到了宋代经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另一方面,君主和人民中间等级的官吏亦改为选举”,“官吏从君主独裁时代的配合庶民方式变为容许机会均等”。经济亦有显著变化,唐宋之交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以上材料转引自李华瑞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材料三 于是,贵族们联合起来,并联络了骑士和市民,于1215年6月迫使无地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公开阐明了法

210、律高于王权的思想,指出王权必须受到监督,提出了保护基本人权的条款。13世纪,英国的城市早已兴起并有所发展,已经出现了市民阶级,商品货币关系开始渗入农村,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所取代。少数农民通过货币赎得人身自由雇佣劳动制度在农村中发展起来。转引自郑庆云简明英美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钱穆所说的政治方面的变化指的是什么?引起钱穆所说的政治方面变化的原因是什么?(8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内藤虎次郎所说的“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的表现。(6分)(3)与两宋所处时间差不多的时期,英国社会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英国发生的变化与两宋时期中国发生变化的主要不同之处。并

211、分析对两国历史产生的不同影响。(11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第(1)问首先审清题意,即钱穆所说的一个方面即政治方面的变化及其原因。其次了解材料大意:钱穆虽然说当时政治经济、社会人生都发生了变化,但所引材料基本属于政治方面的变化,即贵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钱穆的观点不一定对,但本问并不要求判断正误,只要求指出钱穆所说的政治方面的变化,从材料中概括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知,科举制没有有关出身的规定,平民完全可以参加,完全按照考试成绩录取,并授予官职。士族的衰落也是平民地位提高的原因,战争的打击和士族才能的下降是士族衰落的重要原因,士族的衰落给平民上升提供了机会。第(2)问审清题意,

212、从材料中概括即可,这里必须认识到,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确立不仅是经济方面一定的解放,而且是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下层民众取得了参与国家权力的均等机会一方面提高了平民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使有的平民进入了官僚队伍,这都是平民获得一定的政治解放的表现。第(3)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平民可以上升为官员,只是参与国家管理,但不能决定国家权力,君主专制制度没有改变,中国商品经济虽然有了发展,但还没有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这与英国向民主法治方面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有本质不同的。【答案】(1)指的是中国社会由贵族社会转变为平民社会;(2分)贵族垄断国家权力的局面演变为社会各阶层共同掌握。(2分)原因:科举制

213、的实行;(2分)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兴起;(2分)文化教育的发展。(此点不作要求,可酌情给分)(2)土地私有制(或者个人土地所有权)的进一步确立;(2分)人们对地主和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摆脱;(2分)下层民众取得了参与国家政权的均等机会。(2分)(3)政治上,中国的普通民众只是获得了上升到官僚阶层、参与政权的机会,国家的根本权力掌握在君主手中,英国初步确立法律高于王权的原则,国家权力开始由君主手中向市民手中转移。(4分)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起来。(3分)不同影响:中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没有真正进入近代社会,英国逐步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4分)233(2012湖北孝感第一次统考26题)

214、(17分)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历程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学(wwwzxlscom)赵翼廿二史札记(1)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2分)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2)观察上面三幅图,说明每一幅图反映

215、当时中国政治政体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5分)材料三 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 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与渐进的制度改革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从1689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学(wwwzxlscom)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3)据材料三,说明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特点和表现。(4分)(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4分)【解析】考查中国古代、近代,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以及学生综合分析

216、能力。第(1)问由材料中“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到“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可以总结出“天下变局”是指统治者由世袭贵族到出身布衣,国家体制方面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第(2)问三图可知分别为秦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其特征就一目了然了,发展趋势由专制走向民主。第(3)问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特点把握材料的关键词“和平与渐进”、“议会高于王权”即可解答。第(4)问的认识从适合国情、与时俱进、尊重文明多样性等方面回答即可。【答案】(1)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2分)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217、(2分)(2)图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 图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图三:人民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分)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2分)(3)特点:采用和平渐进的方式;议会高于王权。(2分)表现:建立君主立宪制。(2分)(4)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没有优劣之分;要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4分,答出两点,且言之成理即可)234(20分)(2012安徽省城名校第一次联考26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

218、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太宗时)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资治通鉴材料三 中国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却起着完全不同的历史作用。它主要是建立在宗法性的自然经济基础和封建阶级结构之上的,因此,他就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1)根据材料一,结合当时背景指出,在地方长官的任用方式上,春秋时期出现

219、了什么重大变化?此变化有何原因?(8分)(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4分)(3)明代的封建专制统治者采取了哪些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对中国国家社会形态的走向上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郡县的建立,分封制的崩溃,官员的任免由世袭变为君主任免。第(2)问根据材料联系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即可。第(3)问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四方面解答,把握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和没落即可。【答案】(1)变化:由分封世袭变为君主任命有任期。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分封制的瓦解、争霸战争。(2)办法:设都督府、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3)措施:政治

220、:废丞相、设内阁,加强君主专制;经济:重农抑商;文化:八股取士;外交:闭关、海禁。影响:封建社会走向没落,逐渐落后于世界,晚清时期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235(2012浙江高三调研考试38题)(26分)礼仪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康有为拟免跪拜诏材料二材料三 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从扬

221、州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孙笑着起立和他握手。老先生却放下手杖,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连忙将他拉住,请他坐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反映的本质问题。(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概括其趋势。(10分)(3)指出材料三中“见到民主了

222、”反映了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巨变的重大历史意义。(8分)【解析】本题从礼仪入手,考查中国政治制度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这样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第(1)问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可概括分析材料一来获知,本质问题主要指皇权专制不断加强,大臣地位不断削弱。第(2)问是常见题,根据所学回答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趋势主要指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第(3)问需准确把握辛亥革命及历史意义,根据所学回答即可。【答案】(1)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大臣地位越来越低下,以致丧失基本人格;皇权独尊

223、,专制主义政治走向极端。(8分)(2)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8分)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2分)(3)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4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4分)236(2012河北沧州高三复习质监26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

224、者,皆上窃君上之威是,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旨,分毫不敢与闻。明神宗实录材料三:“光荣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此时的君主立宪政体仍显粗糙。(没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时间一长,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也成了惯例。而且,从1714年之后,乔治一世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这样,内阁会议先就来事作出决定,然后提交国王认可。如此,一个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政府形成了。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和图二政府框架构建原则的共同点

225、及其目的的本质区别。(4分)(2)材料二中内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分)(3)根据材料二、三,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之处。(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休对上述不同政治制度的认识。(2分)【解析】考查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第(1)问,图一是三省六部制,图二是美国的三权分立的体现,两者都有权力之间的制约,然图一三省六部制之目的是加强皇权,图二是为了防止专制的出现。第(2)问,材料二是明朝的内阁制,其背景是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第(3)问,可从阁员的权力与任命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第(4)问,本题为开放型问题,言之有理即可,但须把中外不同政治制度的差异性与多样性。237(2012襄阳调研统一测试

226、40题)下列材料节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材料一 周朝统治者将其所占领的广大领土分封给许多诸侯,这一制度也是沿用了商朝旧制,一开始诸侯们必须定期到朝廷觐见述职,但后来这一制度逐渐废弛。随着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变得逐渐衰微,居住在围有城墙的城市里的诸侯们也就开始统治其周围的农村。材料二 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三 汉朝皇帝汉高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起初他将封地授予他的儿子们和近亲,不过这些封地的面积比起从

227、前周朝的分封国的面积要小;而且,它们还被散置在由国家官员直接治理的州县之间。后来,公元前127年时,汉武帝又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各封国的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1)材料一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5分)(2)材料二是什么制度?与材料相比,这种制度有什么不同?如何看待这种制度?(10分)(3)材料三中汉高祖实行的是什么制度?请说明原因。(10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考查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第(1)问比较简单结合教材和材料回答即可。第(

228、2)问从材料可以看出是指郡县制。区别可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说明;评价要结合中央集权的建立分析概括。第(3)问考查汉初的地方制度。即郡国并行制。原因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一是沿袭前朝而是吸取教训。必修一第一单元。【答案】(1)分封制。影响:分封制有利于稳定西周当时的政治秩序,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5分)(2)郡县制。区别:郡县制与周代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评价: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10分)(3)郡国并行制

229、。原因:一方面,“汉承秦制”,西汉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另一方面,西汉在总结秦朝早亡的教训时,认为是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的结果,所以部分的恢复了封国制。(10分)238.(2012襄阳四校高一期中31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图一 某朝郡县示意图 图二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图三 某朝行省示意图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材料四 (清人赵

230、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檐曝杂记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一、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4分)(2)图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2分)它的创立有何作用?(2分)(3)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2分)他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2分)(4)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四所反映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

231、些新的变化?(4分)你怎样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2分)【解析】第(1)问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题目较容易。第(2)问根据所学的三省六部制度的相关知识来回答即可。第(3)问、第(4)问都是属于基础性的题目,难度不大。【答案】(1)秦朝(2分)元朝(2分)(2)三省六部制(2分)它的设立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之间相互牵制与监督,并且分工明确,提高了工作效率。(2分)(答对任意二点即得满分。)(3)指秦始皇(2分)郡县制度(2分)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2分)(4)新变化:明太祖废宰相制度,

232、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4分)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的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2分)(答对任意一点即得满分。)239(2012山西太原学段测评31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之初兴,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杀生之权。于是骄逸自恣,志意无厌。鱼肉百姓,以盈其欲;报蒸骨血,以快其情。上有篡叛不轨之奸,下有暴乱残贼之害。虽借亲属之恩,盖源流形势使之然也。降爵削土,稍稍割夺,卒至于坐食奉禄而已。然其洿秽之行,淫昏之罪,犹尚多焉是故收其奕世之权,校其从横之势,善者早登,否者早

233、去,故下土无壅滞之士,国朝无专贵之人。此变之善,可遂行者也。后汉书仲长统传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藉世资,用相陵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刘毅所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者也。宋书恩悻传材料三 东汉政府在法律上,在租赋兵徭制度中,虽然对此没有正式承认的意向表示,但是对于家族扩充田庄,占有佃客的现象却是默认了的。曹魏的租调制,征收户调以户为准而不计人丁,为承以宗族庇荫劳动人手的特权留下了余地,是制度上行将出现重大变化的先声。西晋的荫客制

234、度和东晋的给客制度,可以说是对宗族的这种特权正式予以法律承认。专制皇权毕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要保护自己的存在,所以在承认中还包含着数量上的限制,虽然数量限制在以后的年代总是不断地放宽。皇权与宗族,两者关系中相冲突的一面逐渐缓和,相依存的一面则日益显露。田余庆门阀政治:皇权政治的变态(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初存在的社会问题、应对措施及其效果。(5分)(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现象及其成因。(4分)(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汉魏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发展线索,并指出其与专制皇权之间的关 系。(6分)【解析】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第(1)问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关键信息:“上有篡叛不轨

235、之奸,下有暴乱残贼之害。虽借亲属之恩,盖源流形势使之然也。”、“降爵削土,稍稍割夺”、“ 是故收其奕世之权,校其从横之势,善者早登,否者早去,故下土无壅滞之士,国朝无专贵之人。此变之善,可遂行者也。” 第(2)问,从“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说明出现门阀世族的现象,其因是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权立九品。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线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考查对其评价,九品中正制是不利于选拔人才,不利于加强皇权的,士族垄断政治,享有特权,然这要分阶段论述分析。【答案】240(2012江苏扬州高三期中调研21题)(14分)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君主专制。但是在

236、这种制度下也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局面,也产生了对世界贡献巨大的四大发明。这使我们不得不用另类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以道自任的知识分子出现以后,首先便面临着如何对待政治权威的问题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它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政

237、体材料三 文彦博(注:宋神宗时三朝元老、枢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帝(宋神宗):“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帝:“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士”在商周时期指哪一类人?(1分)春秋战国之际,“士”的含义又是什么?(1分)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2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4分)(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3分)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3分)【解析】本题考查

23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及儒家思想。第(1)问从商周时期宗法等级秩序来判断。第一小问从材料可以看出是知识分子。第二小问原因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背景来分析。第(2)问主张从材料“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获得认识,目的从减少决策失误,维护统治角度思考。第(3)问从材料一“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它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可以分析出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从材料三“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可以分析出。【答案】(14分)(1)宗法制的最末一个等级;(1分)类似于今天的知识分子。(1分)原因: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士成为政治、思想、

239、文化上活跃的阶层。(2分)(2)唐太宗主张百官商议、宰相筹划、皇帝决策。(2分)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统治。(2分)(3)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祖宗家法。(3分)原因:儒家虽然主张积极参与政治,但是以君主的行为是否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为标准;士大夫阶层认为“道统”高于“政统”;宗法制确立以来,宗法观念深入人心,尊祖敬宗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3分)242(2012潍坊北四县高一期中监测26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汉书孔光传材料二 右图 唐朝的政制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

240、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材料四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明史卷72职宫志(1)材料一显示,汉代丞相有何特点?(2分)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2分)较之材料一,唐朝相权有何特点?(2分)(2)根据材料三、四,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是什么?(2分)废丞相以后,明初又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3)以上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呈现出什么趋势?(2分)【解析】第(1)问考查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沿革过程的理解。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

241、丞相者,朕之股肱”说明汉朝丞相位高权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的图示三省故为三省六部制。第三小问实质问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第(2)问考查对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及措施的理解。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四提供的信息“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归纳为相权威胁皇权。第二小问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切记明成祖朱棣设立的是内阁大学士)。第(3)问考查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的理解。根据所学史实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答案】(1)位高权重。(2分)三省六部制(2分)相权被分割,彼此互相牵制。(2分)(2)相权威胁皇权。(2分)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

242、的顾问。(2分)(3)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分)。243(2012湖北百所重点中学10月联考26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

243、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材料三 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5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解析】第(1)问先秦时期指的是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要找到其不同,据材料信息

244、“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来归纳即可。第(2)问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知识。根据材料信息“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和课本相关知识来回答。第(3)问考查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君权和相权的斗争。回顾所学即可。【答案】(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2分)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3分)(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6分)(3)皇权专

245、制空前加强。(2分)244(2012江苏扬州调研21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

246、历史的进步。材料二 今立中立,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

247、,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4分)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2分)(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2分)【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第(1)问根据材料一分析来回答,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察举制的主要特点可根据所学回答。第(2)问分析概括材料二来回答,主要反映了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第(3)问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材料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

248、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第(4)问联系上述问题,酌情回答即可。【答案】(1)依据: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4分)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2分)(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2分)(3)看法: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2分)(4)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至乱兴衰。(言之成理即可)(2分)245(2012江苏苏北四市摸底21题)(13分)钱穆先生认

249、为,元代社会经济、文化水准高出春秋时代百倍,但政治上却是倒退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元)中叶以后,则剧家悉为杭州人。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现在)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材料二 这座城(杭州)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在一星期的三天中,都有四、五万人来赶集。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每一方形市场的对面有两个大公署,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

250、执,并且监视附近各桥梁的守卫是否尽忠职守,如有失职,则严惩不怠。马可波罗游记材料三 (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王国维认为杭州成为元杂剧中心之地的主要原因。(3分)(2)据材料二,归纳元朝杭州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据材料一、二,概括当时城市的主要特色。(5分)(3)据材料三,你是否认同钱穆对行省制度的看法?并说明你的理由。(2分)(4)据上述材料

251、,分析古代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主要作用。(3分)【解析】本题考查元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特点。第(1)问根据材料中杭州的历史地位、元朝政策的变化以及经济决定文化等解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宽阔”、“许多广场或集市”、“都有销售”、“有两个大公署”等即可解答。 第(3)问是开放性试题,钱穆对行省制度是持否定态度的,从中央集权的强化和中央权力过大、地方失去活力两方面解答即可。第(4)问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等方面解答即可。【答案】(1)古都,是文化中心;前朝文人相对集中;元代废科举,儒士移情于词曲。(如果答出“经济重心南移”同样赋分)(3分)(2)打破市坊界限;市

252、场规模大;商品种类多;交易量可观;注重市场管理。(任3点3分)文化中心;商业中心。(2分)(3)认同: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2分)不认同: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分)(4)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经济管理;促进文化繁荣。(3分)246.(2012江西吉安三校联考31题)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

253、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5分 材料二 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则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 这两种看法是否相互矛盾?谈谈你的看法。5分材料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围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汉初,实行

254、分封制,由于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威胁了中央集权,从汉景帝到汉武帝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地方军政、财政、司法、市场等权被分散。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对地方尤其是边疆的有效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上面有三处是错误的,请指出并给予更正: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对主要知识点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1)问,关键是理解概念:史料 是指关于记录历史的资料;史料解释 是指后人对历史资料的解释;历史评价:是指某人或者某类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所以,孟子的原话就是史料;对史料

255、的解读就是史料解释;然后发表观点就是评价。第(2)问主要是考查科举制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而产生不同的评价。科举制一开始确实在选拔人才才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使一些有才能的人参与了政治;应该肯定。到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人的思想,培养了一批奴才,所以应否定。第(3)问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考查基础知识。主要考查了西汉、北宋及元朝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答案】(1) 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2分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1分 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2分并不矛盾。1分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度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评价。隋唐建立科举制度,适应了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趋势,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2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阻碍新型人才的成长。2分、“汉初,实行分封制,”改为“实行郡国并行制”;“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改为“以州为监察区”;“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改为“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