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52KB ,
资源ID:487749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8774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殷墟卜辞中的“东土”一般认为是指以今山东省为中心,包括苏北、河北的部分地区。根据考古发现,商代晚期“东土”地区商文化聚落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A. 海外贸易逐渐兴盛B. 商受到周威胁被迫东迁C.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D. 区域文化融合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所述的“东土”并不是海外,故A错误;商代晚期“东土”地区商文化聚落增多,并不能说明商受到周威胁被迫东迁,故B错误;商朝没有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故C错误;“东土”地区商文化聚落增多,说明当时区域文化融合趋势加强,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商代晚期

2、东土地区商文化聚落逐渐增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位置和民族文化融合等方面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 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被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镇国之宝,每每遇事,祈鼎占卜。史传此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该现象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特点。这一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 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B. 夏商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统治C. 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水平低下D. 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的必然结果【答案】C【解析】通过占卜等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是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的

3、表现。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是中国早期政治的一个特点。古代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推动了王权出现,但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的认知水平无法达到科学解释世界现象的程度,人们往往只能停留在迷信与幻象层面,王权自然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原始的神秘色彩,故选C项,不选A项。B项是中国早期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的重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不选B项。D项只是陈述了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现象,用现象不能解释成因,不选D项。3.周礼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由

4、此可见,在分封制下A. 按血缘关系授予贵族土地B.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结合C. 按不同等级授予贵族土地D. 按封地全部面积征收租税【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按照“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等级身份,贵族获得的封地及征收赋役的比重不同,说明分封制下按照不同的等级授予贵族土地,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等级差别,并非强调血缘关系;B选项错误,分封制下土地国有,诸侯只有使用权;D选项错误,由题中“其食者半”、“其食者三之一”及“其食者四之一”可知并非按封地全部面积征收租税。【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中不同等级的贵族能够获得的封地和征收赋役的比重不同,依据所学分封制相关内容分

5、析选项内容作答。4.周初的一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这主要体现了A. 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B. 儒家经典在周初已成熟C. 儒学否定周克商是进步D. 周人谋求权力的合法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周初期文献肯定周灭商的主要目的。周初的文献主要是官方修撰的,其中把周克商说成是正义、高尚对荒淫无道的胜利,实际是在强调周克商的合法性、正义性,故D项正确。“真实看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儒学在春秋时期才由孔子创立,因此不可能在周初出现,也不会对周克商事件做出评判,故排除BC项。5.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

6、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 )A. 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B. 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C. 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D. 使神权王权结合更为密切【答案】C【解析】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而材料涉及的是商朝,故排除A;商亡周继,周朝“礼”的文化源头就是商场,排除B;由材料“君天下曰天子” “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这将王权神秘化,成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周代的“礼”的文化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的信息,排除D。6.周朝封建卫、鲁时,命二国“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封建晋国时,命晋国“启以夏政,

7、疆以戎索”。据查,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这说明周初A. 被分封地都沿用商夏的旧制B. 分封制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C. 放松了对分封地的管控力度D. 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以分封卫、鲁、晋国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分封制理解。由材料信息“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可知,被分封地沿用的是商夏民族政策,不是全部制度,故A错误;这体现了西周灵活的民族政策,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目的,故B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点睛:排除法是新课标历史高考的最佳解题法。排除法把握三个原则,不符合历史史实;不符合材料信息

8、;符合材料部分信息,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本题中的B项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7.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伐纣、平复南国等史事,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这表明周代的乐舞A. 满足官僚政治的文化需要B. 形成重视传承的社会风尚C. 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D. 开创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以得出,这是西周的礼乐制度。依据“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程”,再结合礼乐制度的作用可知,C项正确;此时“官僚政治”尚未形成,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重视西周礼乐制度的作用,B项与材料

9、主旨不符,排除B;“追颂功德”在夏商时期的原始歌舞中就已存在,排除D项。【点睛】西周时期属于贵族政治时期,是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社会。随着等级制的建立,上下尊卑的区分,各种礼仪应运而生。宗法制、分封制均瓦解,反映在礼乐制度方面就是差距缩小,即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对礼乐制度的考查可以结合社会阶层、贵族秩序、生活习俗、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8.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这些规定A. 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B. 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C. 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D. 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答案】

10、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材料中的“七出”、“三不去”,反映的是商周时期对婚姻的解除所作的习惯性规定,反映了男子不可以随意休妻,体现了家庭利益为核心(强调父权族权)、男尊女卑、以礼入法(体现儒家伦理)的特点,是维护宗法伦理秩序的体现,B项正确;A、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C项表述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9.周代当时人称宗族为“家”,意为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下列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家国一体有利于维系统治B. 家国一体实情具有离心力C. 宗族观念根植于民众心里D. 贵族政治不利于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

11、】根据材料可知宗族在本质上仍然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团体,故宗族与国家间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与材料“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相符,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家” “国”矛盾,排除。C项材料中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的体现,但是对材料片面反映,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B10.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A. 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B. 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C. 三省六部制的实施D.

12、 豪门望族势力壮大【答案】B【解析】【详解】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是在秦朝建立之时,故A项错误;根据“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这个时间线索,可知材料中的“家族政府”指的是汉朝至隋朝之间,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控制。而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后,打破了特权垄断,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的局面,故B正确;三省六部制体现的是中央权力互相牵制的特点,并不是“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体现,故C错误;豪门望族势力的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不会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故D错误。11.宋史记载:“三师、三

13、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据此可知宋朝政治机构改革A. 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B. 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专制C. 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D.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解。“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是明太祖朱元璋采取的措施,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可知,该朝代为宋代,宋代设置了政事堂、枢密院、三司等机构分割宰相的

14、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等权力,以此来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是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没有反映削弱地方权力,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12.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A. 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B. 行省是临时性机构C. 行省不是地方政府D. 行省与郡县无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分析元代行省制“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行

15、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根据分析得出元代行省制具备地方最高地方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特性,这正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专制表现,故A项正确;行省制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而且是中国省制的开端,非临时机构,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地方一级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与郡县均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两者所处时代不同,题目中并未提到郡县制,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13.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 选官须注重才学C.

16、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 选官应注重品行【答案】D【解析】题中材料指出选官标准中片面注重言辞刀笔(语言、文章)的而不注重品行(道德)的弊端是害已害民,即D项所述。14.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实行官僚

17、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建社会是家国同构的,D项正确。ABC三项无从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15.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 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 世卿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D. 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答案】C【解析】【详解】梁启超指的“汉朝的革命”主要指的是汉朝实行了察举制,取代 了三代以来的世卿世禄制,由重血缘出身到考查品德、才能的

18、选官制度的转变,故选择C项;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指的是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发生在夏朝,排除A项;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指的是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发生在秦朝,排除B项;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发生在秦朝,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排除D项。16.西周政府规定市场中禁止贩卖礼器和兵器;贵族买东西需要通过手下的管事和仆役等人去办,自己不能入市。以上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防止扰乱社会治安B. 限制贵族使用私权C. 维护社会等级秩序D. 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卖礼器和兵器”是贵族与统治者所需要的,且贵族不能入市,由管事和仆役购买东西,反映了在古代森严的等级,

19、故C项正确;材料所描述现象与社会治安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贵族的私权进行阐释,故B项排除;材料中描述的对象是贵族,而不是对关于市场的管理,故D项排除。17.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A. 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B. 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 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答案】C【解析】皇帝被称为“君父”,地方官被称作“父母官”,天下百姓是“子民”,这一现象是受到了中国古代“家天下”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皇帝以“天子”自居,神化了君权,但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

20、皇帝执政的基础是。君权神授是皇帝执政的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故D项错误。18.“唐代门下省的谏官们常随从宰相参加与皇帝之间的政事讨论,他们随从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此处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A. 调节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B. 明确了三省各部门的职掌C. 行使了宰相的操作权力D. 避免了君主一人专权【答案】A【解析】【详解】“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说明谏官在皇帝和丞相之间起到缓冲的作用,有利于调节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关系,故A项正确。

21、谏官的作用不是明确三省各部门的职掌,故B项错误。谏官并不能行使宰相的操作权力,故C项错误。古代是君主专制,即使有谏官也难以避免君主专权的局面,故D项错误。19.宋代初年政府禁止三品以下的官员和庶民穿紫色服饰,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趋势,政府不得不解除了该禁令。这表明宋代A. 百姓始终引领时代服饰潮流的发展B. 权力的管制对百姓服饰作出让步C. 民本思想得以充分落实D. 各阶层间人员流动频繁【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趋势,政府不得不解除了该禁令”,可知政府对市民需求作出了让步,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由禁止百姓穿紫色服饰,到允许的变化,不能反映百姓始

22、终引领服饰湖流,故A项错误;从材料“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趋势,政府不得不解除了该禁令”,可知政府是被迫的,不能体现民本思想得以充分落实,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由禁止部分人穿紫色服饰,到不得不解除禁令,不能反映出各阶层人员的变化,故D项错误。20.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摩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A. 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B. 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 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答案】C【解析】“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摩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说明元代

23、利用行省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A、B和D错误。21.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年代年数乞休次数年平均次数洪武3500正统2940.14成化231034.48隆庆67612.67万历4889318.60A. 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B. 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C. 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D. 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答案】D【解析】由图表看出,明代中期后,群体性乞休现象呈增长态势,代表了士大夫群体政治主体意识的觉醒,士大夫家国观念中“家”与“族”的观念逐渐浓重,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多

24、元化,D正确;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程度,排除A;士大夫认为“国”并非士大夫自我实现的唯一和最好的途径,开始在族群结构和家族结构中审视和寻找自我认同的渠道,并非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开始”,排除C。22.张集馨,清朝道光九年进士及第,任职翰林院。道光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经皇上钦点,派任山西朔平知府。五月二十五日,皇上召见张集馨进行行前训话。此事例反映了在清朝A. 国家高度重视山西的治理B. 地方官选任制度简单高效C. 皇帝亲掌国家人事大权D. 吏部的选官职能完全丧失【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对进士及第过程的描述,可以看出皇帝直接参与了官职任免的事务

25、,说明皇帝亲自掌握了官吏任免大权,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皇帝选官饼干任命的程序,不能说明国家高度重视山西的治理,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官员选拔和任用程序的复杂化,并不是简单高效,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皇帝进行殿试,并不是说吏部的选官职能完全丧失,故D项错误。23.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秦以后,玉玺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五代时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A. 证明皇位正统合法B. 体现皇权独尊地位C. 保证皇位世代永续D. 震慑分裂势力【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玉玺正面刻有

26、“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可以分析出帝王认为有了玉玺就有了上天的任命,具有了合法性,所以本题选A;B、C、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4.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分析】由材料“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A,选C;B是中央官制,无关;D是西汉初年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5.唐代实行宰相集体

27、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干材料“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可知“宰相一致原则”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故选D;“达成一致意见”的决策方式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A错误;“宰相一致原则”体现了相权相互制约与平衡,而不是削弱,故B错误;C项与“宰相一致原则”不符,且唐代实行群相制,是为了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排除。二、阅读下列材料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8、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

29、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为后世历代所沿用。混

30、合体:郡国并行制。(2)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或始终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系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解析】【详解】(1)做法: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后,将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两级:郡和县,即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根据所学郡长官为郡守,掌全郡政务的;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部分。郡、县二级行政制一直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根

31、据所学可知刘邦采用是郡国并行制。(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知行省制将中央集权同地方分权有效结合在一起。影响: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出行省制的积极影响即可。即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方面分析。(3)理解:根据材料三内容“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结合所学可知,从秦朝的推行郡县制开始,历经元、明清朝等各代王朝推行的一些地方行政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认识:根据所学从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分析。主要从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方面回答。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