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下第三次调研考试语 文 试 题本试卷共12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和座位号。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试室号、座位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
2、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元青花瓷的创烧成功是传统制瓷业由素瓷向彩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给景德镇的制瓷工业带来空前的繁荣,为景德镇成为中国瓷都奠定了基础。青花瓷青白相间的色彩体系蕴含了一种传统审美的意趣。在古代,受道家朴素主义色彩观的影响,素色契合了大众的心理,而青花瓷是一个从素色到彩色过渡的瓷器品种,它以青白二色的协调处理让这一过渡变得温和而不至于过激。在青白之间,有一种宁静之感:白色的纯洁如皑皑白雪,给人无限遐思;而青色则让人的灵魂超逸。这种审美意趣,使青花瓷的色彩有一股扑面而来
3、的简净雅逸之气。青花中的白色不是苍白,这种色彩是在釉里掺了釉果矿并以还原焰烧成,所以这种白色有一种白里泛青如玉般莹润的色泽;青花中的青色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加入铬、锰、铜等元素调配而成的,蓝得深邃、沉静。历史上,有不少优秀的青花瓷作品通过色彩与题材的有机结合,将青花雅逸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是乾隆官窑摹古创新的珍品器物。它在参照传统抱月瓶器型制作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创新,整体造型端庄隽秀,束口圆腹,张弛有度。瓶口为蒜头式样,上绘青花缠枝莲纹;腹部前后台面以青花卷草纹饰钩边,并将豆青釉填于其中。主体画面大量留白,打破了官窑青花“布局繁密”的陈规,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从整体
4、来看,它在青白相间的色彩空间里展现了艺术家独有的东方神韵,青花画面透出的那种淡淡的禅意,使人顿感幽雅清逸的仙风道骨之美。(取材于应海燕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北京四合院的绿化,是千百年来人们根据北京的自然地理气候和文化背景逐渐形成的,颇具特色。北京四合院的绿化树木,多数属于“春华秋实”型。这些树木春天开花,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享受浓浓的春意;秋天结果,身在院内便可得到桃李之利。夏季炎炎时还可以乘凉。北京四合院院外的大门和倒座房处,常常种植高大的落叶乔木,旧时以槐树、榆树为主。槐树木质坚硬而有弹性,能够做船舶、车辆和器具,槐花、槐实和槐树的根皮都是药物,花还可做黄色染料。槐树的种植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5、周代朝廷在外朝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以定三公九卿之位,后来便以“槐棘”喻指三公九卿之位。北京四合院继承了这种传统,明、清时期民宅中广泛种植槐树,以表达_。榆树树龄长,木材纹理直,有多种用途。它翅果的形状很像古代的铜钱,故称榆钱,与“余钱”谐音,寓意富足。旧时北京人经常将其做成“榆钱糊饼”等食物,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这些食物尤其受到人们的喜爱。海棠多栽种在正房前,或在正堂的东、西次间前对称种植。诗经小雅中的常棣篇是歌咏兄弟亲情的,“常棣”也作“棠棣”,四合院种植海棠,便有了兄弟和睦的寓意。海棠花花姿潇洒,艳而不俗;海棠果粉粉红红,酸甜可口。至今,北京的很多四合院内还种有海棠。西城区李大钊
6、的旧居内植有海棠,后海北沿宋庆龄故居内的西府海棠,已有一百多年的树龄了。周恩来总理生前也非常喜爱海棠。紫藤是北京四合院的又一种特色绿化植物。李白曾在紫藤树中赞美道:“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历史上生活在北京的文人也爱紫藤。紫藤大多种植在里院书房前。春季,紫花似蝶,赏花闻香;夏日,棚下乘凉,心旷神怡。海柏胡同的朱彝尊故居内原有两株紫藤垂窗,故书房名为“紫藤书屋”。鲁迅先生在北京的居所,因院内有一棵古藤,所以小院名为“藤花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对传统四合院的绿化认识不够,人们在新建和翻修四合院时抛弃了传统,甚至将旧有的绿化植物拔除而别栽新种。这种文化的断链令人惋惜和
7、遗憾。(取材于李卫伟北京四合院的庭院绿化和私家园林)材料三现代科学诞生在欧洲而未诞生在中国,但是这并不表明中国科学传统也失去了其未来的意义。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保存着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好于道”则“进于技”,道是客观规律,技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道高于技。他并不把传统中国科学视为近代科学的一个失败的原型。庄子天地一篇中写道:“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中国传统科学的学科是各自独立的,天文学家在朝廷里计算历法,医生在社会上为人治病,道士在山中炼丹,并不感到有必要彼此发生技术上的联系。但是各个学科都有大体一致的
8、宇宙观。易经系辞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最大贡献。战国楚人甘德的天文星占和魏人石申天文合称甘石星经,作为世界最早的天文著作记录了800个恒星的名字,测定了其中121颗恒星的方位,描述了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约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划分为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九章,包括了现在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数学成就并确立了中国数学的发展范式,即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模型的数学观、形数结合的数学理论体系和逻辑与直观结合的数学推理方法。后世中国数学著作
9、多宗九章算术体例,成为汉代以降2000年之久数学之研究和创造的源泉。九章算术中有关分数、比例和正负数的概念和运算早印度800年和早欧洲千余年,它与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相媲美而东西辉映。东汉张衡著灵宪并制浑天仪,阐述宇宙如何从混沌的元气演化出浑天结构的物理过程,其中包括天地的生成、天地的结构以及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问题。它把中国古代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一直指引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在世界天文学史上灵宪亦属不朽之作,它所代表的思想传统与同一历史时期托勒密的至大论所代表的西方古代宇宙结构亘古不变的思想传统大异其趣,却与现代宇宙演化学说的精神契合相通。一个民族的国际地位决
10、定于它对于人类事务所做出的贡献。中华民族曾经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为人类做出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而在创造和发展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则贡献甚少。中华民族振兴的关键在于为文明的进步做贡献,并克服当代世界所面临的文明危机。(取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1. 下列对材料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元代之前,中国的传统制瓷业以烧制素瓷为主B. 青花瓷的青白二色协调温和,具有简净雅逸之美C. 色彩与题材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表现青花瓷之美D. 官窑青花瓷的主体画面布局繁密,彰显肃穆之感2. 下列对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契合: “契”读作qi 意思是“符合”B. 皑皑白雪:“皑”读作i 意思是“洁白”C
11、. 无限遐思:“遐”读作xi 意思是“空闲”D. 隽秀: “隽”读作jun 意思是“清秀”3. 下列填人材料二横线处的语句,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礼制的坚守B. 对后代的希冀和对富贵生活的向往C. 对权位的宣示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D. 对权贵的不屑和对平等生活的追求4.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北京四合院树木绿化特色的一项是A. 多数属于春华秋实类B. 都是高大的落叶型乔木C. 种植位置与树种相关D. 兼有实用性和文化内涵5. 材料二中关于紫藤带给人们的感受,如果用诗句来形容,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A. 绿蔓裱阴紫袖低,客来留坐小堂西。(许浑紫藤)B. 绿树村边停醉帽,紫藤架底倚
12、胡床。(陆游自上灶过陶山)C. 紫藤附暖应生地,苍柏凌空欲到天。(赵师秀题方兴化茔舍)D. 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老舍赠北京晋阳饭庄)6.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易经与诗书礼乐春秋都是儒家经典著作。B. “天人合一”指人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C. 庄子,名周,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D. 张衡博学多才,在天文、地理、文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7. 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现代科学没有诞生于中国,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是一种失败的原型。B. 虽然中国古代没有一个整体的科学形象,但各学科的思想基础基本一致。C. 灵宪一书所代表的
13、宇宙观与西方古代宇宙观不谋而合,交相辉映。D.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科技发明与贡献将保证我们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8. 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试说明中国未来回到科学制高点的条件。【答案】1. D 2. B 3. B 4. B 5. C 6. C 7. B 8. 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科学研究;顺应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变的社会现状;民族文化要推陈出新;用科技影响并改变生活;重视研究中国文化传统.【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进行辨析比对,再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选出答案。本题D项,“官窑青花瓷
14、彰显肃穆之感”表述有误,据原文“主体画面大量留白,打破了官窑青花布局繁密的陈规,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可知,这里是说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打破了官窑青花“布局繁密”的陈规,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而非官窑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词语意思、结构、字音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是选“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然后逐项识别字音和辨析判断解释的正误。A项,“契合”中“契”读作“qi”有误,应读“q”;C项,“遐”解释为“空闲”有误,应解释为“远”;D项,“隽秀”中“隽”读作“jun”有误,应读为“jn”,应解释为“优异出众
15、”。故选B。【3题详解】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选填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据材料二中“槐树的种植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可知槐树的种植承载的是文化渊源,而不涉及历史和传统礼制,所以排除A;“周代朝廷在外朝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以定三公九卿之位”,举例论证槐树和权位富贵的关联性,而非“对权贵的不屑”,也没有表现对平等生活的追求,所以排除D;“北京四合院继承了这种传统,明、清时期民宅中广泛种植槐树”可知,是平民百姓的愿望表达,所以C项中“对权位的宣示”的说法不合语境,且“美好生活”的范
16、围过大,应具体到对富贵生活的向往,据此排除C。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进行辨析比对,再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选出答案。据材料二中“北京四合院院外的大门和倒座房处,常常种植高大的落叶乔木”可知,B项,“都是高大的落叶型乔木”的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审读题干,找到答题范围,把文本内容和诗词意象以及表达的情感结合作答。据材料二,例举李白的紫藤树,表达的是对紫藤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历史上生活在北京的文人也爱紫藤。
17、春季,紫花似蝶,赏花闻香;夏日,棚下乘凉,心旷神怡”可知,紫藤带给人们的感受是美好,原文表达出人们对紫藤的赞美和热爱。C项,从诗题题方兴化茔舍可知,诗句是写在“茔舍”的,诗句“紫藤附暖应生地,苍柏凌空欲到天”通过“紫藤”“苍柏”等意象,传达出了作者对逝去之人的怀念,表达了内心的悲凉之情。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古代重要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面对博大精深的文化常识, 积累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广泛涉猎,重点突破; 、立足教材,举一反三; 、处处留心,善于归纳。C项,“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庄子主张“无为”。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18、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进行辨析比对,再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选出答案。A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是一种失败的原型”有误,据原文“他并不把传统中国科学视为近代科学的一个失败的原型”可知,“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是一种失败的原型”的说法是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曲解;C项表述有误,据原文“在世界天文学史上灵宪亦属不朽之作,它所代表的思想传统与同一历史时期托勒密的至大论所代表的西方古代宇宙结构亘古不变的思想传统大异其趣”,其中“大异其趣”指差异很大;D项表述过于绝对,据原文“一个民族的国际地位决定于它对于人类事务所做出的贡献”,“中华民族振兴的关键在于为文明的进步做
19、贡献,并克服当代世界所面临的文明危机”可知,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科技发明与贡献将不能保证我们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只有不断进步,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故选B。【8题详解】题目有问题【点睛】“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答题技巧:通读材料,阅读文字材料,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读懂图表。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找准话题,探究材料之间的联系,明确不同点,找准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文本主题。整合文本重要信息,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
20、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归纳整合;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很,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或云乃天章阁待
21、制杜杞也。盛文肃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才雅,明日置酒召之。人有谓有章曰:“盛公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绎亦不谕其由,曰:“府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有章曰:“元未曾发封。”又曰:“无乃笔札不严?”曰:“有章自书,极严谨。”曰:“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忤耳。”乃往见文肃而问之:“夏有章今日献诗何如?”公曰:“不曾读,已还之。”绎曰:“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
22、”公曰:“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器。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切记之,他日可验。”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职。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郑州推官。未几,卒于京师。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复挟他术。景祐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狱。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此人名次公者何义?”主判官不能对,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判院详议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也。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上颔之。异日复进讞,上顾知院官问曰:“前时姓庞详议官何故不来?”知院官对:“
23、任满,已出外官。”上遽指挥中书与在京差遣,除三司检法官,俄擢三司判官,庆历中,遂入相。 (取材于沈括梦溪笔谈)【注释】上:指宋仁宗。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绎亦不谕其由 谕: 告诉,告知B. 明年除馆阁校勘 除:任命授职C. 乃越次对日等次职位 次:等次,职位D. 上颔之 颔:点头,指同意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其令可知 其孰能讥之乎B. 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甚器重者方召一饭C. 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今乃不读其诗D. 乃往见文肃而问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遂为之延誉于是为他传扬
24、声誉B. 简重少所许可简静持重,(对人)少有称许、肯定C. 诗中得无激触否诗中恐怕没有什么地方激发、触动他吧D. 盖以“霸”次“王”也大概是因为把严苛的执法放在宽仁的王道之后了12.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13. 根据文意概括回答蒋堂和宋仁宗是如何察人的。14.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盛文肃对夏有章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并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看法。【答案】9. A 10. B 11. C 12. 不是这样,县令一定是个能干的人,能让属下不敢怠慢他的命令到如此程度。有章完全没有料到(会这样),就去拜见通判刁绎,详细说出事情的原
25、委。 13. 蒋堂通过一个仆从的表现,推测他的上级是个能干的人。宋仁宗通过庞庄敏的言行,判断出他是一个有才干的人。 14. 第一问:盛文肃起初特别欣赏夏有章,后来转为冷淡、拒绝相见(对他感到失望);第二问:赞同盛文肃的做法,盛文肃善于从细节识人,夏有章在给他的信封上自称“新圃田从事”可看出他志得意满,不稳重。【解析】【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A项,“绎亦不谕其由”意思是“刁绎也不明白其中的缘由”,“谕”的意思应是“明白,理解”。故选A项
26、。【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并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A项,前一个“其”,代词,他的;后一个“其”,语气词,表反问。B项,两个“方”均为副词,可译为“才”。C项,前一个“乃”,表判断,是;后一个“乃”,表转折,却。D项,前一个“而”,连词,表承接,可不译;后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却。故选B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可根据语境大致翻译选项所给句子,然后一一对比选项中给出的相应翻译,找出答案。C项,“诗中得无激触否”一句中,需要落实的关键词有:“得无”,固定结
27、构,可译为“莫不是吧”“该不会吧”;“激”,刺激;“触”,触动;“激触”,可译为“触怒”。故此句的正确翻译应为“诗里该不会有什么地方触怒他了吧”。故此题答案为C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然”,这样;“必”,一定;“健”,能干;“者”,的人;“慢”,怠慢;“其”,代词,他的;
28、“如此”,像这样的程度。“殊”,完全;“意”,料到;“见”,拜见;“具”,详细地;“所以”,表原因,可译为“事情的原委”。【1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如本题问的是“根据文意概括回答蒋堂和宋仁宗是如何察人的”,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找到文中与蒋堂和宋仁宗“察人”有关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进行概括。与蒋堂“察人”有关的内容在文章第一段,蒋堂因为看到一个仆人宁可冒犯转运使也一定要拿到回信,据此推断出这个县令是一个能干的人。与宋仁宗“察人”有关的内容在第三段,宋仁宗因为听到庞庄敏说“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
29、王也。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判断出他是一个人才,调他进京任职。根据这些信息可概括出本题答案。【1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文中形象,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如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是“用自己的话回答盛文肃对夏有章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需要通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进行概括;第二问是“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看法”,考生需要先表明态度,然后结合文本或现实来分析。从原文来看,开始时对夏有章“文肃骤称其才雅”,并“置酒招之”,当夏有章为表示感谢而写诗给盛文肃之后,“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并说“此诗不复得见”,据此可概括出盛文肃起初特别欣赏
30、夏有章,后来对他感到失望,转为冷淡,拒绝相见。第二问考生可答赞同盛文肃的态度,也可答不赞同,如答“赞同”,可从夏有章不稳重的角度来分析,如答“不赞同”,可从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不能因一件小事就判定一个人的一生来谈。无论选择哪一种态度,都要先表明观点,然后阐明理由,注意言之成理。【点睛】第1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
31、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参考译文:蒋堂侍郎任淮南转运使时,下属各县按惯例送来祝贺冬至的书信,都是递交贺信后就回去。只有一个县令派来的人不肯离去,一定要索取回信,属员要他走一概不听,以致呵斥驱赶也不走,说:“宁可冒犯大人,拿不到回信不敢回县城。”当时苏舜钦在座,感到特别吃惊和奇怪,就说:“做仆从的如此蛮横无理,那县令可想而知。”蒋堂说:“不是这样的,县令一定是个能干的人,能使人不敢怠慢他的命令到如此程度。”于是就写了一封信答复他,那差役才离去。舜钦回到吴中一个多月后,收到蒋堂的来信说:“那县令果然是一位能干的人。”于是为他传扬声誉,后来终于成为名臣。有人说那位
32、县令就是(后来的)天章阁待制杜杞。盛文肃以尚书右丞之职任扬州知州,简静持重而对人少有称许、肯定。当时夏有章从建州司户参军升任郑州推官,路过扬州,文肃忽然称赞他有才能风度,第二天备酒招待他。有人对有章说:“盛公未曾宴请过路过的客人,特别器重的人才款待一顿饭。”有章感激盛公的情意,另一天作了一首诗感谢他,到旅店住下后,先让人拿着他封好的诗笺进门递交。盛文肃拿到诗函没有开封,当即还给了来人,让人回复有章说:“我(盛度)已衰老无用,不用看这诗了。”(夏有章)不再有能见到盛文肃的机会。夏有章完全没有料到(会这样),就去见通判刁绎,详细说出事情的原委。刁绎也不明白其中的缘由,说:“盛公性格不那么随和,诗里
33、该不会有什么地方触怒他了吧?”有章曰:“(他)原本就没开封。”刁绎又说:“恐怕是信封写得不讲究吧?”有章说:“是我亲笔写的,非常严谨。”刁绎说:“这样看来,一定是奉命给你办事的人对盛公有所冒犯了。”于是(刁绎)去见文肃并问他:“夏有章今天献的诗怎么样啊?”盛公说:“没有看,已经退还给他了。”刁绎说:“您先前十分厚待有章,现在却连他献的诗都不看,为什么呢?”盛公说:“起初见他风度不俗,以为必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才。今天见他诗封上竟自称新圃田从事,当个幕僚就如此不稳重。你只管看吧,必定就当到这个职位了,他已志得意满。千万记住我的话,今后可以验证。”贾文元当时任参知政事,与夏有章有故旧关系,就荐举他做
34、馆职。有诏令,等到任一年后参加考试,第二年被授为馆阁校勘。御史揭发了他以往的过失,于是取消对他的任命,改任国子监主簿,仍兼带郑州推官的职名。没过多久,(有章)就在京城去世。文肃观察人物多像这样,不再依仗其它什么方法。景佑年间,审刑院判案,有使臣何次公整理上报的案卷,主判官刚呈上去,皇帝忽然问道:“此人名次公是什么意思?”主判官答不上来,当时庞庄敏正担任殿中丞审判院详议官,跟随长官上殿,就越级应答说:“臣曾经读过前汉书,黄霸字次公,大概是因为把霸道严苛放在宽仁王道之后了。这位何次公一定是仰慕黄霸的为人。”皇帝点头称是。另一天又递呈案卷,皇帝对审刑院主判官说:“前些日子那个姓庞的详议官,今天为什么
35、没来?”主判官回答说:“他在京中任期满了,已经外派做官去了。”皇帝急忙命令中书省给(庞庄敏)安排京城的职务,(先是)任命他为三司检法官,不久又提升为三司判官,庆历年间,当上了宰相。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离亭燕 张昪【1】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2】。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注释:【1】张昪(9921077)字杲卿,一生经历了北宋由真宗到神宗国运渐衰的过程,这首词是他辞官退居金陵(南京)后所作。【2】低亚:低垂。1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
36、确的一项是A. 本词开篇先对金陵景物作一番鸟瞰,概括地写出了疏朗清丽的山水之美。B. 水草丛中隐现的茅舍展现了世俗的生活,为下阕诗人抒发感慨作了铺垫。C. 客帆高挂,酒旗低垂,云烟弥漫,作者伤秋悲老的寂寞与孤独溢于言表。D. “六朝兴废”“渔樵闲话”两句,作者发思古之幽情,透露出内心的隐忧。16. 本词结尾“寒日无言西下”一句,以引人遐想的画面作结。下列各诗的结尾方式与此不同的一项是A.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B.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C.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
37、州西涧)D.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四)17. 张昪离亭燕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都借秋景抒情,二者描绘的景象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答案】15. C 16. D 17. 景象之异:天净沙秋思写秋日黄昏满目凄凉的萧瑟景象;离亭燕写明净而爽朗的秋江晚照。抒情之异:天净沙秋思抒发离家漂泊的旅人思归不得的凄苦心境;离亭燕抒发作者对国运的忧思与无奈。结合具体诗句作答。【解析】【15题详解】试题分析:C项,“伤秋悲老的寂寞与孤独”不当,“云际客帆高挂,
38、烟外酒旗低亚”,江水尽头客船上的帆仿佛高挂在云端,烟雾笼罩的岸边,有低垂的酒旗,于是情从景生,金陵的陈迹涌上心头,引出下句“多少六朝兴废事”。“云际”二句借景抒情,表达的是怀古的幽思。点睛: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赏析诗歌开篇的意境美,B项赏析诗句的作用,C项鉴赏诗句内容,D项鉴赏诗人思想情感。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16题详解】试题分析:
39、本词结尾“寒日无言西下”一句,以引人遐想的画面作结,运用的是以景结情的写作手法。所给四个选项中,A项,“山山黄叶飞”,以满山落叶翩飞的景象结束全诗,以景结情;B项,“明月来相照”,写出山中无人,明月朗照的画面,也是以景结情的手法;C项“野渡无人舟自横”描绘了一幅雨后郊外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独自横放江边的画面,属于以景作结;D项“半缘修道半缘君”说自己无心观看美色,一半因为修道,一半因为思念亡妻,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以情作结。因此本题答案应为D项。【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张昪离亭燕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描绘的景象和抒发的情感的不同,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词所描绘的景象和抒发的情感,然
40、后再对比,找出不同。张昪离亭燕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词,词的上片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雨过天晴的秋色里显得分外明净而爽朗;下片通过怀古,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感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通过比较就会发现,两首词所写的景所抒的情都不相同。考生解答时可先总述,后分析。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同是描写秋景,张昪描绘的是秋日黄昏,而苏轼在赤壁赋中则着力描写月夜秋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可谓各尽其妙。同是写金陵风物,杜牧的泊秦淮
41、则着意于讽刺,其诗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_,_。”同为怀古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长于用典,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_”,又如“元嘉草草,_,赢得仓皇北顾”。【答案】 (1). 纵一苇之所如 (2). 凌万顷之茫然 (3). 商女不知亡国恨 (4). 隔江犹唱后庭花 (5). 人道寄奴曾住 (6). 封狼居胥【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纵、苇、凌、顷、茫、犹、庭、寄、胥。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42、。长毋相忘我有一个学生,她先到澳洲,后到英国,如今暂时栖泊在加拿大。飘泊的成果是英语说得像流水一样畅快,举止温柔舒曼,很有些欧美气味。可是这些年,总是会在假日里到唐人街去买些字帖、笔墨。她的才华并不在把笔挥毫上,她只是喜欢字帖里古典的气息。我想起秦汉瓦当、竹简上让人心跳不已的四个字“长毋相忘”。这是怎样的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啊!有时我总是想,一个人的信念被遏止,譬如不让我纵笔泼墨,沉醉于这千年的回声里,日子将是何等昏暗。有时候出长差,宾馆舒适的环境只能看看电视,我明显地感到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这使我生出几许恐慌来。可以消遣的娱乐场所无处不在,却从来没有一处摆上文房四宝,让这些痴迷于翰墨的游
43、子放牧心灵。于是时间一长,心绪就纷乱,惶惶然急着赶回,步入书斋,倒上一缸子墨汁,拈起那杆已经枯干多日的羊毫,痛快淋漓地埋头狂写,不知今夕何夕。人是很需要有一种牵挂的,并且要用精神浇灌使之精湛和持久。从一些过往的人事中,看多了模模糊糊的剪影,时而宦海沉浮时而艺苑张帜,这种嗜好的游移性是越来越频仍了。转眼春风化为秋月,才知凡是触及过的仅得皮毛之相。有一段时间我感悟论语,一直很回味孔夫子在穷困潦倒的日子里矢志传经布道的执着。孔夫子毕竟是凡人,根本想不到以后会受封圣人。凡人有踌躇满志时,也就有心如死灰时。孔夫子有时也哀叹吾道衰也,有时也恨恨地骂,好像真的就甩手了之,其实只是说说而已。现在,很多人看到了
44、萦绕在孔庙上空的光环,却看不见孔夫子当年的持守。在都市,每到周末,总会看到不少家长载着小孩,背着琴袋、画夹,提着笔墨、颜料,去学手艺。而我没有兴致教这些孩童,他们的监护人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我只想循着自己的思路,培养一种兴趣,让其随时日推移而长,顺其自然地延伸,如听松风天籁,如观山光水色。这就是艺术生命的自然律。我听过击壤歌,见过那些带着泥巴气味的乡村人,他们该播种时播种,该收割时收割,该耐心等待时则和土地上的植物同在岁月中不急不躁地守望。他们面对好年成不喜,面对坏年成不忧。在他们看来,有了好的光景也必然
45、有不好的年成,五个指头伸直了还不一般齐呢。那么,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去吧。他们心目中没有搏一把就走的怪念头,他们缠系着最久远的亲情:人与土地长毋相忘。 再回到艺术的话题上来吧。有着几千年积淀的古典艺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今人所把握呢?人总是希望一生更多地拥有,只是,不经磨难而拥有,则多半易逝。有几次我走进北方几家大的书画社,看到了名人之后的丹青,笔墨太平庸了,却在落款处都标明与祖上的亲缘。这是何等的笨拙呢。在我的印象中,父子同嗜一艺,子跃居其父之上的终归是少而又少。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算是走出了其父的影子,而后来的欧阳通之于欧阳询、苏过之于苏轼、米友仁之于米芾,大都在前辈荫庇下讨生活。他们缺
46、乏筚路蓝缕的拓跋精神,屋下架屋床上叠床,大气象萎落成了小格局。有一些质量充实的生命,要最后离去,不为我们琢磨,真是很难很难。这对于人们追逐时尚的天性来说,未免是一种悖反。时尚的追逐,显然容易多了,这支有声有色的队伍始终是以狂欢的状态行进的。而人,难以破开迷雾飞升。苏东坡活了大半辈子,最有价值的就是悟出了这个道理。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相对的控制力量被摆脱,那种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会相应地远去,守护精神家园的愿望会愈发坚韧起来。曾经有几次,在偏僻的乡村,我看到了出手不凡的墨迹,贴在破旧的祠堂的柱子上。书写者远离文化中心,远离都市名人,却凭着由衷的喜欢,常常是晚饭毕,扯来几张旧报纸垫着,再放
47、上一张毛边纸,不计新墨宿墨,不择笔尖笔秃,畅畅快快地写去。不知不觉,平平淡淡地萦回着田园牧歌。那些湿漉漉的古典情绪,期待着梳理和归位,还有些在喧闹的季节里走失了,需要找寻。青年时代的热烈和自信,也掺和着目空古人睥睨古典,似乎古人的笔墨也没有那般神奇。如今我们知道穿过古典的皮表很难,更不消说在古典的内核漫游了。我们为自己找到了理由,爱归咎于外界的诱惑呀,困扰呀,是它们使我们的精神锋芒如此疲软。如果从个体生命来剖析,我只能固执地认为,是元气流失了。人身上原来充足的精气神,漫漫旅程上,这儿滴漏一点,那儿跑冒一点,待用于自己喜爱的古典艺术上,已经力不能穿鲁缟了。养气从来为文人所重,老庄提醒过“万物无足
48、以铙心”,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都在于提升净化人的自然生命,去除生理过分的欲求。当时光老人的巨手叩动我中年的心扉时,“删去平生多余事”的念头就转化为渴望。安宁清明中,我觉得自己仿佛坐落在古典的层面上,大量流逝的时光在这里汇聚,隔着老远的距离,可以察觉到古贤人正无声地呼唤着我的名字。每晚睡前,我总是取出枕边的一本汉简书风细细玩味,让飞扬的思绪湮没在已逝的久远里,长久相守,长毋相忘。(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 荒疏:因缺乏练习而书写生疏。B. 这种嗜好的游移性是越来越频仍了 频仍:频繁,连续不断。C. 睥睨古典 睥睨:斜
49、眼看,厌恶。D. 飞扬的思绪湮没在已逝的久远里 湮没:沉浸,浸润。2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段写不少家长周末载着小孩去学书画,其用意主要是批评都市人揠苗助长,急功近利,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的现象。B. 文章第段中“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一句赞赏了王献之不攀附祖上亲缘,摆脱父亲影响,肯历磨难,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C. 文章第段引用老庄和孟子的言论,意在强调涵养元气能使人去除生理上过分的欲求,执着于古典情绪的梳理、归位与找寻。D. 文章第段以学生喜欢字帖、笔墨中的古典气息开篇,第段以“我”细细玩味汉简书风收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21. 请赏析文章第段中的画线语句。22.
50、 文章第段都写到了乡村人的生活,其用意有何不同?23. 本文题目“长毋相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答案】19. C 20. A 21. 动词运用精妙。运用“赶回”“步”“倒”“拈”“狂写”等一系列词语,细致生动地写出作者急切的心情和由纷乱到痛快淋漓的心绪变化,表达了对书法的痴迷之情。 22. 第段写乡村人遵循农事规律,有耐心,不急不躁,与都市人急于求成形成对比,意在强调应遵循艺术生命的自然律。第段写乡村人身处偏僻之地,远离文化中心和都市名人,完全凭着由衷的喜欢,在平淡的生活中畅快书写。与被贬的苏东坡形成类比,意在强调只有远离(摆脱)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才能真切的亲近古典艺术,才能
51、守护精神家园。 23. 长毋相忘,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不要忘记书画中的古典气息、古典意境、古典情绪;保持着精湛、持久的信念(牵挂),对古典文化及所有厚重文化所蕴含的东西要始终持守,不要游移;不要忘记艺术生命的自然律,肯经磨难,有耐心,不急躁;留住(涵养)精神元气,排除诱惑、干扰元素,在安宁中保持对古典艺术的热爱,沉浸在古典情绪里。【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了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语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C选项,“睥睨:斜眼看,厌恶。”错误,“睥睨”指傲视。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
52、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选项“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的现象”错,原文“他们的监护人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作者的用意主要是批评这种做法违背了艺术生命的自然律。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53、“于是时间一长,心绪就纷乱,惶惶然急着赶回,步入书斋,倒上一缸子墨汁,拈起那杆已经枯干多日的羊毫,痛快淋漓地埋头狂写,不知今夕何夕”,承接上文“这使我生出几许恐慌来。可以消遣的娱乐场所无处不在,却从来没有一处摆上文房四宝,让这些痴迷于翰墨的游子放牧心灵”,“赶回”,写出回家的急切,“步”,大步走进书斋,表现出回到书斋的迫切心情,“倒”“拈”“狂写”等一系列词语,写出作者沉入到书写中的酣畅陶醉,表达了对书法的痴迷之情。【22题详解】本题考查了分析作品内容结构的能力。分析文章内容结构的作用,应该联系全文,然后从内容、结构、主旨等方面加以考虑作答。第段“不急不躁地守望。他们面对好年成不喜,面对坏年成
54、不忧。在他们看来,有了好的光景也必然有不好的年成,五个指头伸直了还不一般齐呢。那么,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去吧。他们心目中没有搏一把就走的怪念头,他们缠系着最久远的亲情:人与土地长毋相忘”,写乡村人遵循农事规律,有耐心,不急不躁,与上文“他们的监护人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都市人的急于求成形成对比,意在强调应遵循艺术生命的自然律。第段“书写者远离文化中心,远离都市名人,却凭着由衷的喜欢,常常是晚饭毕,扯来几张旧报纸垫着,再放上一张毛边纸,不计新墨宿墨,不择笔尖笔秃,畅畅快快地写去。不知不觉,平平淡淡地萦回着田园牧
55、歌。”,写乡村人身处偏僻之地,远离文化中心和都市名人,完全凭着由衷的喜欢,在平淡的生活中畅快书写,与上文“苏东坡活了大半辈子,最有价值的就是悟出了这个道理。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守护精神家园的愿望会愈发坚韧起来”形成类比,意在强调只有远离(摆脱)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才能真切的亲近古典艺术,才能守护精神家园。【23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窗口,透过标题往往能窥探作品的主旨,本篇散文的标题就具有这个特点。探究标题表达了什么主旨,其实就是探究标题的意蕴,既要揭示标题的字面含义,又要揭示标题的深层含义,更要揭示作者借助标题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和透过标题表现出来的情感。根据第
56、一、二段“她的才华并不在把笔挥毫上,她只是喜欢字帖里古典的气息”,由学生引出“古典气息”,意在启发人们不要忘记书画中的古典气息、古典意境、古典情绪,“我想起秦汉瓦当、竹简上让人心跳不已的四个字“长毋相忘”。这是怎样的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啊!”,指出长毋相忘,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根据第四段叙议结合,“人是很需要有一种牵挂的,并且要用精神浇灌使之精湛和持久。”,对古典文化及所有厚重文化所蕴含的东西要始终持守,不要游移,要保持着精湛、持久的信念“牵挂”;第五段前半部分,通过家长与我的对比,指出都市人在艺术上急于求成,违背艺术规律,后半部分写农民“他们心目中没有搏一把就走的怪念头,他们缠系着最久远的亲
57、情:人与土地长毋相忘”,突出应不要忘记艺术生命的自然律;第六段正反举例分析,强调对古典艺术需要“经磨难”才能“拥有”,需要“筚路蓝缕的拓跋精神”;第七段举例苏轼与农村人,“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相对的控制力量被摆脱,那种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会相应地远去,守护精神家园的愿望会愈发坚韧起来”,旨在强调,只有远离欲望才能亲近古典艺术的家园;第八段,“如今我们知道穿过古典的皮表很难,更不消说在古典的内核漫游了我们为自己找到了理由已经力不能穿鲁缟了”,分析“走失”原因:由表入里理解古典艺术很难;外界的诱惑、干扰;元气流失。“养气从来为文人所重,老庄提醒过念头就转化为渴望”,提出“找寻”之策:留住
58、(涵养)精神元气,排除诱惑、干扰元素,在安宁中保持对古典艺术的热爱,沉浸在古典情绪里。【点睛】“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或揭示文章主旨,或表达作者情感,或有着丰富内涵。常见的有如下几类: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揭旨明理的议论句、观点鲜明的抒情句、语意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形象的修辞句。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有: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内外联系,通过联想来理解句子的含义,通过修辞理解句子的含义。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微写作(10分)24.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某报社邀请你参加以“我阅读,我成长”为主题的朗读会。请你从红楼梦呐喊
59、红岩中选择一个片段作为朗读内容,概括所选内容,并阐述理由。要求:符合原著,理由充分,条理清楚。150-200字。名著中许多人物都有各自的坚守,如边城中的翠翠、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请从以上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为他(她)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对他(她)坚守精神的感悟。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20字左右。学校举办读书节,征集“阅读文化衫”的创意设计方案。请你从论语边城呐喊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作品为主题,设计一款文化衫,描述你的设计图案,并说明设计意图。要求:符合原著内容,主题鲜明突出。150-200字。【答案】他从广袤的黄土地上走来,一身农民后生的装束却掩盖不了精神高贵;
60、他从荒原的街头走来,一卷揽工汉的铺盖却遮挡不住闯荡新生活的决心与智慧;他从大牙湾煤矿走来,满脸的煤渣勾勒处的时被生活磨得棱角分明的刚毅的面庞。他,孙少平,已经完成了从理想青年到成熟的生活征服者的完美蜕变,他已经深谙苦难的学说,品尝了常青的生活之树结出的青春之果。在苦难血与火的淬炼中,他是我心中由平凡走来的伟大。【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属于微写作。解题时,圈定题干关键信息、核心话题、指定意象,审清题干中的写作要求,起笔直击题干中心,不在细枝末节上消磨耽误。选择一考查“记叙+议论”的写作能力,要从红楼梦呐喊红岩中选择一部自己比较熟悉的作品,先叙述所选片段的内容,然后进行评论
61、。这三部作品主题都是比较鲜明的,比如红楼梦表现的是封建制度下爱情和婚姻的悲剧,呐喊表现的是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红岩表现的是革命党人的坚贞不屈,阐释理由时应与作品主题密切相关,当然选择的理由也可以是突出的写作技巧和极具特色的语言艺术。选择二考查抒情性文字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从边城中的翠翠、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选择一个人物,写一段抒情的文字,写作中心是赞美“坚守精神”。在具体表达的时候要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如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可以选择孙少平或孙少安,明确所写人物的奋斗情怀,孙少平对于贫寒的价值定义,对人生的追寻,对苦难的探索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
62、具体表达的时候要突出其“坚守”的特点。注意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内容要别致突出。选择三考查说明和议论的写作能力。文化衫的主题特征非常鲜明,极具文化美感和内涵。首先要明确论语边城呐喊老人与海的主题, 比如论语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教育原则和政治主张,边城的人性真善美,呐喊的生存忧患意识,老人与海 的顽强勇武,然后根据所选的主题来描述要绘制的图案、搭配的颜色,要对具体的图形、文字或符号、色彩进行描述,设计意图要与所选作品的主题密切相关。【点睛】本题符合北京卷微写作题型,描述经典、抒发情感、评论现象三选一的形式,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基础与写作能力,同时关注到不同考生的写作特点,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发挥出自
63、己的写作个性。微写作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它是带着材料的一个任务式写作,在这样一个150200字的区间里,它希望考查的是学生描述事物、表达观点与抒发感情等方面的能力,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经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写作的时候,可以带着一点儿小情绪,比如幽默感或调侃,这样,写作的个性化也就容纳其中了。作文(50分)25.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秋风穿过老戏台中说:“有所畏惧就是恪守道德底线最基本的标准。”论语颜渊中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两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以“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
64、论证合理。“中国印记”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标记。它蕴藏在“梅兰竹菊”的风骨中;散发在“笔墨纸砚”的底蕴里;镌刻在“万里长城”的脊梁上;腾飞在“神舟七号”的梦想里小到一草一木,大到国之重器,都可能是“中国印记”的载体。在你的心中,哪一种物承载着独特的“中国印记”呢?请以“我心中的中国印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选一物,有细节,有描写,叙事符合逻辑。【答案】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无所畏惧,透着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有所畏惧,更是一种难得的品质。有了这种精神和品质,可以使人所向披靡。 我们对失去要无所畏惧。生命中的所有东西最终都会无声无息地化为乌有,我们不要在那些无可挽回的往事里挥霍眼泪,而要把眼泪化做汗
65、水,把精力集中在那些将来有可能成功的事情上,用激情去拥抱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精彩,用所有的力量去开创新的生活。 我们对挫折和失败要无所畏惧。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陷入低谷的时候,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此时我们如果能以一种无畏的勇气去面对,就能走过坎坷。面对挫折和失败,不必去喟叹生活的艰辛,不必去缱绻情感的紊乱。这样在生活的风浪中,可以静若处子,可以动若巨浪,可以宠辱不惊。 我们对衰老和死亡要无所畏惧。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越来越多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身体有衰老,可我们的心却是灵明空广、超越一切的。率性而为,对钟爱的事情全神贯注,又有什么能够让我们老呢。死亡不是结束,死亡也不
66、是敌人,用无所畏惧的精神面对死亡,就能超越死亡而战胜死亡。 但人还需要有有所畏惧的精神,因为畏惧之心透着人性的光辉。 我们必须对大自然心存敬畏。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载体,生命对大自然里的一切生物都只有一次。但现代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太过贪婪,太过疯狂,地球上每天都有许多生物因人类的贪婪和疯狂而向人类永远地告别。为了人类的共同家园,我们必须心存恻隐,手下留情,敬畏自然,善待自然。 我们必须对规则心存敬畏。因为世界需要秩序,这个看来很温和的世界,有时也很残酷。诚然,在竞争面前不必讲谦让,但竞争的规则却不容随意践踏。如果破坏了共同遵守的规则,有序就变成了无序,竞争就变成了乱争,那么在无规则的状
67、态下,每一个个体都会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不择手段的攻击。 我们必须对道德心存敬畏。严守道德底线需要得到人生理想的支持,而实现任何人生理想也要受到道德底线的限制。我们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但现实的欲望如果没有生命个体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那么现实恐怕会变得索然无味,生命的空虚和宿命便会蔓延而起。 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往往交织包容在一起,对于有所畏惧的事,必须以无所畏惧的精神去坚守、去捍卫。之所以无所畏惧,因为有所畏惧;之所以有所畏惧,因为无所畏惧。【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和记叙类文章的能力。两道作文题都是命题作文,写作时,一定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立意行文。第一个题目“有所畏惧与无所
68、畏惧”要求写成议论文:“有所畏惧”强调思想上的“畏”,“畏”,有时是一种策略、一种机智、一种胸怀,注意对“畏”背后原因的深入探究,对“畏”价值的思考。一个人有所敬畏,才能行而安、安而久,才能有所立、有所成,才能尽责。“无所畏惧”强调思想上的“无畏”,行动中的“有为”,无“畏”有时是一种气概、一种胆识、一种尊严,注意对“畏”背后动机、目的、原因和本质的追问和思索。选素材时当然最好要注意材料的时代性,需要在理性的主导下做一点分析,围绕论点向广处深处拓展开掘,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第二个题目“我心中的中国印记”要求写成记叙文:题目的关键词是“中国印记”, 应该在对一
69、件或几件事情的叙述中突出中国最具特色的东西。一种是有形的印记,比如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标志、传统手工艺、建筑、人文风光等;一种是无形的符号,比如传统思想、现代思潮、社会理念等。但是,单纯地叙述事情过程,而没有画龙点晴的议论和抒情,写不出体验和感受,是不切合题意的,所以既要把握记叙文的要素,又要融议论、抒情于一体。【点睛】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考试方式。有人说命题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意思是命题作文限制得过死,不利于同学们发挥习作个性。其实,我们只要把握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一样可以写得精彩。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1、确定文章体裁;2划定取材范围;3掌握写作重点。确立了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求让文章语言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