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济宁市育才中学2022年高三居家学习阶段性测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谢灵运用他游荡在山水间的身影指出了一个方向,即和凶险的社会相对立的和谐而可亲近的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自然在建安诗人那里是凶恶的,是社会凶恶的陪衬和帮凶,一直到陆机,我们看他的赴洛道中作,自然也是令人退避的,是人生险途的征兆。但在谢灵运那里,自然却是心灵的益友了:“清晖能娱人,游子檐忘归。”不但能由迷恋而忘归,而且还能启发心智、安慰心灵。他是第一个发现山水的美感的诗人,他虽然没有说山水“可居”,但他指出了山水的“可游”,并在山水的美感与人的心灵
2、之间架起了第二条山水与人之间互通的桥梁。在这之前,一些哲人也谈到过山水,如孔子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孔子的山水往往是伦理道德的象征,孔子由此架起了人与山水相通的第一道桥梁,即山水的“以形媚道”与人内心的道德情操之间的桥梁。在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人隐于山水,正是看中了山水的凶恶,因为山水的凶恶恰可衬显隐者的道德崇高。山水在这些隐者那里是没有美感而只有道德感的。他们和孔子一样,是只有第一道桥梁的。正如陶渊明不是去描写田园生活的艰辛,而是描写田园生活的美一样,谢灵运向我们展示的,也是山水之美。虽然他不至于真正归隐山水,但山水之美经他阐发却深入人心了。他架设了人与山水相通的又一桥梁。孔子的是伦
3、理的桥梁,他的却是美学的桥梁。伦理的山水使我们敬畏,而美感的山水却可供我们退避栖身。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登池上楼明显地分为三层:叙事、写景、议论。叙事乃叙进退失据的矛盾心境,然后从远跳青山、遥闻海涛的景色引发感慨,对人生有一番彻悟。写景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他的名句,他自己得意,后人也激赏。议论部分却给人言不由衷之感。就全诗来看,事、景、情的结合并不十分自然。春光怡人突转伤感,是了不相关而强作高明;自我称许,也只会让读者掩口而笑;堆砌辞藻、雕凿失真的弊病也难免。总之,就题材开创和形式创新而言,谢灵运虽差可与陶渊明比肩,但若论单篇质量和总体艺术成就,如情、景、理的圆融无碍,人格与诗格的
4、浑然一体,他怕还不能望陶之项背。但是,撇开诗艺不谈,到和社会政治相对隔绝的山水中去寻求摆脱痛苦,逃避现实中的纠缠,以巨大的代价来换取心灵的平静,这就是陶、谢这一代人的新姿态。由于代价巨大,谢灵运犹豫反复,并最终被体制吞噬;也由于肯付出这一巨大的代价,陶渊明不仅赢得了自己的生命与本性,而且赢得了后世广泛的尊敬与向往。(摘编自鲍鹏山风流去)材料二:山水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最大分量。自先秦迄南北朝,山水诗尚处成型之中,至唐宋则大放光彩。“原始以表末”可辨别时异,“释名以章义”须定要素,此乃山水诗研究之旨归。人类自诞生之时就与自然山水建立了紧密关系。礼记郊特牲之蜡辞言“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
5、草木归其泽”,这是人与山水景物情感关系的最早文字记载。其后诗经楚辞中自然山水的描写愈发浓郁。汉赋夯实了山水诗基础。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杨雄的蜀都赋、班固的两都赋等,皆极尽模山范水之能事。至晋末,游仙诗为山水诗的到来开山辟道,而玄言诗以自然山水为道具,为山水在诗中独立地位的获得挣得了契机。谢灵运被公认为首位大量写山水诗者,他推动了“理过其辞、谈乎寡味”的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换。及至谢朓,山水诗步入成熟。依“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之数,会意山水诗需要了解其概念内涵的构建要素。有些山水诗标题明示诗作内容以山水描写为旨归,依此,凭标题可剥离明显与山水诗对立的诗作,如观书有感。有些山水诗的标题指向性不明显
6、,需关联其他要素来定断,如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从内容来看应归为山水诗类。山水诗描写的自然对象应符合存在规律,是自然山水或自然山水上附着景物。若“山水”非真非实、幻化神怪者,则可排之在外。如王维的画所言山水景物与自然虽有异,但仍合自然客观山水特性,所异乃因艺术表达之故。山水诗中所言自然山水景物词句须在整诗中居主体地位。诗经中多有提及景物,但诗篇中山水字句于全诗比重偏少。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中山水词句的文字数量也不具优势,亦难入山水诗之列。自谢灵运后,诗作多自然山水景物,且诗中自然景物比重过半,故其诗大多皆入山水诗。山水诗,必以自然山水及其景物的审美为模写目标,绝非纯指山水表象。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有
7、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山水之美应以“即目所会”之感为主,无须深究侧义。如泊船瓜洲前三句写景,“即目所会”之意即绘山水之美。当然,会意山水诗还需理会其内涵美的艺术表达。山水诗展现“即景会心”之美须凭借恰当方式,美与表现美的艺术手段须相容。自然异彩纷呈,景物千差万别。艺术手段的丰富性为山水诗必然和定然的表现。山水诗景与情的艺术建构呈时代、个体时空差异。大体而言,唐代山水诗情景结合紧密,宋代山水诗情景结合疏密有间。(摘编自陈显锋中国山水诗意识代变及山水诗艺术内蕴探析)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灵运虽然没有
8、真正归隐于山水,但他将自然视作心灵的益友,发现山水之美并将之阐发得深入人心。B. 谢灵运为逃避现实的纠缠而到山水田园中寻求宁静,诗歌成就可与陶渊明比肩,实现了人格与诗格的浑然一体。C. 人类很早就与自然山水建立了紧密关系,山水诗意识是在时代演变中确立,山水诗也是在代变中发展成熟的。D. 不可单就标题来判断诗歌类别,可依照内容来辨别类属,如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应归为山水诗一类。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山水正是伦理道德的象征,由此架起了人与山水相通的伦理的桥梁。这样的山水常常令人敬畏。B. 因为在有些隐者心目中,山水只有道德感而没有美感,所以他们常用山水的凶恶
9、来衬显自己道德的崇高。C. 对山水诗进行研究时,必须重视探究山水诗发展的始末,了解它的流变;解释各体的名称,从而阐明其意义。D. 山水诗内涵美的艺术表现手段丰富,其景与情的艺术建构也呈时代、个体时空差异,其中又以个性差异最明显。3.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中“山水的美感架设起人与山水相通的美学的桥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曹操苦寒行)B.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常建宿王昌龄隐居)C. 深林闻社鼓,落日照渔家。(陆游初春杂兴)D.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4. 会意山水诗需了解其概念的构建要素。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概念的构建要素。5. 请简
10、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成年礼傅菲厢房里,有一个紫漆的木柜。柜面是两扇门合成的,各雕了一朵牡丹花,殷红的花朵皱起油漆的斑纹。木柜常年锁着。锁是挂锁,铜质。锁匙放在木方桌的抽屉里。抽屉也上了锁。我从没看过父亲母亲打开木柜。我一直住在厢房里。在煤油灯下,我趴在木方桌上做作业。煤油灯是自己做的,把墨水瓶洗净,瓶盖挖一个小洞,牙膏皮卷一个细管插进瓶盖,松紧带穿进细管,吸到煤油,就可以啦。灯光跳着,一卷卷的黑烟上升。有一天,我从父亲的裤腰上取下钥匙,把抽屉打开。抽屉里整整齐齐地放着账簿、角票、钥匙、铅笔、裁纸刀。角票用平头夹夹成一沓沓
11、。我把账簿翻开,是一本家庭开支明细账。我那时已经读初一,对账目的明细一知半解。盐油酱醋、烟糖酒肉,都按年月日分类入账。从五分钱的支出到五分钱的收入,都有标注。第一次,我打开了木柜。木柜里许多书,有毛泽东选集红楼梦三国演义红旗谱太阳照在桑乾河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论语隋唐演义岳飞传静静的顿河呐喊家边城射雕英雄传飞狐外传七剑下天山唐诗三百首,每本书用宣传画的铜版纸包着封面。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书,夹杂着霉味和腐气。翻开书,灰尘轻轻扬起来,在小窗户斜照进来的阳光下,飘荡,悬浮。此后若干年里的暑假,我关上房门,盘腿坐在床上,阅读一整天。据母亲讲,父亲在年轻时有夜读的习惯,能讲许多故事,讲岳飞,讲诸葛亮,讲林
12、黛玉,特别是喝了酒的晚上,泡一杯浓茶,围着火炉,讲古给大家听,讲得眉飞色舞。一九五七年以后,父亲再也不夜读也不讲古,不知为什么。一九五三年夏天,大学肄业的父亲,背一个军用水壶和一个军用书包,到华坛山小学报到,成了一名教员。父亲在大学挨不了饿,读了两年,出了大学校门。在小学教了一年书,回到枫林大队做会计,一直到五十岁。期间,父亲多次有机会上调,但父亲都以独生子需照顾父母为由拒绝了。五十岁后,在乡办菌菇厂当厂长。当了三年的厂长,家里菌菇都没吃过,母亲责怪他:“菌菇汤都没喝过,还不如回家种田。”那时我已在县城求学。作为枫林最高学历的人,父亲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拨打算盘又快又精准。这也是唯一值得父亲骄
13、傲的了。邻居分家,做喜事上号簿,少不了父亲的参与。戴一副老花镜,坐在大门右边的号席上,送礼的人在桌边排队,逐一登记礼数:周瑞林,豆子三斤、鸡蛋八个、糯米六斤、现金三元父亲有惊人的记忆力,相邻的人家,哪年结婚,谁送了什么,故去的老人摆了多少桌酒席,他一清二楚。生产队一年产多少粮食,哪家分了多少担,他也明明白白。事实上,在我孩童时代和青少年时期,父亲都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很少在家,水库修建了三年,他在工地住了两年多。水库离家三华里,他住在窝棚里,负责登记队员挑砂石的担数、出工的天数。他的大外甥即我大表哥烂铜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不出工,私下叫舅舅记上工数,被舅舅用扁担打出来。烂铜拖着他母亲到外婆那里
14、诉苦,说大队会计算什么官,就知道欺负外甥。水库修建结束,父亲又在分水岭的苦竹洋住了两年,带领大队的青壮年植树。苦竹洋是崇山峻岭的大山区,不通电,也没人烟,搭窝棚住,用土灶烧饭吃。一九九一年冬,我已在上饶县城工作,父亲托人捎信给我:十二月十日,兄弟分家,你务必回家。我抱怨父亲,说,东西都分给他们,我一件不要。我父亲在纸册上,写着我几兄弟的名字,抬头瞥我:“家要分,分给你的东西你可以送给别人,是你的事。”田、地、山林、房子、家具、碗、农具,按六份分,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占一份。我分了四亩山地、夏家墓两块地、两间房、一个木柜、一张木桌、一张床,由父母支配保管。一头牛留给弟弟,我反对,说,三哥没娶媳
15、妇,留给他。父亲说:弟弟还在读书,留给老小做老婆本。我说,人讨老婆指望牛还讨什么老婆。父亲把牛给了老三。父亲在我小厢房里坐了一个晚上,母亲一直哽咽。父亲把多年的账簿拿出来,吸着两毛五一包的月兔烟,瘪着空空的嘴巴,说,你爷爷奶奶年过八旬,这个家全靠你支撑了,弟弟还在读初一,他的学业靠你帮助完成,老三成家也指望你出钱,你自己成家我也无能为力了,你妈妈还患有肺热,都要钱。他把账簿翻开,拍打了几下灰尘,说,这是家庭往来账目,还欠了一些钱。父亲用荷叶勺从酒缸里提了一勺酒,抿着喝。母亲抱着火熄,佝偻着背,瘦削的颧骨上结着痂斑。父亲说,人的一生就是一本往来账目,我的一生是负资产,余下的债务由你去偿还。假如我
16、的一生有成人礼的话,那么这个夜晚就是。在昏暗的十五瓦的灯泡下,窗外刮着呜咽的北风,我一直坐到天亮。(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紫漆木柜应当是当时家里比较贵重的家具,里面存放的书也应该是比较珍视的东西,多年没打开过,让人感觉似乎是要刻意封存什么。B. 父亲年轻时本应有大好前程,而现实是在农村辛苦了大半辈子,到了分家的时候,还捉襟见肘,无奈把大家庭的责任交代给儿子。C. 分家之后,父亲“在我小厢房里坐了一个晚上”目的是跟我交代家里的事情;母亲“一直哽咽”是觉得自己成了儿女的拖累。D. “我”之所以觉得分家的那一晚是“我”的成人礼,是因为那一晚“我”意识到了许多
17、东西,思考了许多东西,成熟了许多。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煤油灯是个很有年代感的事物,文章写了它的制作过程,既提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又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B. 因为作为儿子的“我”不知道为什么父亲在一九五七年以后再也不夜读也不讲古,所以文章一直没有交代。这正是散文真实性的表现。C. 这篇散文作者的叙述调子很冷,但其中分明又有真切的感情在,他的“冷抒情”其实是让人们看到了“文学是一门节制的艺术”。D. 父亲困顿窘迫的命运,让人对人生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奈,使这篇散文量现出深沉的悲感,基调感伤,缺乏温暖的亮色。8. 作者傅菲认为,自己在所有的篇章里,以小说的写
18、法来完成人物的厚度感和时间感。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小说的写法?9. 一位作家曾借一面镜子评价傅菲的散文,认为他笔下的所有人物和地址都不过是镜子中的幻象,哲学才是镜子的背面。这篇散文做了哪些“镜子的背面”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泰始七年夏四月,北地胡寇金城,凉州刺史牵弘讨之。众胡皆内叛,与树机能共围弘于青山,弘军败而死。初,大司马陈骞言于帝曰:“胡烈、牵弘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将为国耻。”时弘为扬州刺史,多不承顺骞命。帝以为骞与弘不协而毁之。二人果失羌戎之和,兵败身没,征讨连岁,仅而能定,帝乃悔之
19、。咸宁四年春正月,司马督东平马隆上言:“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必败。”夏,六月,欣与树机能之党若罗拔能等战于武威,败死。五年春正月,树机能攻陷凉州。帝甚悔之,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者?”司马督马隆进曰:“陛下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必能平贼,何为不任,顾方略何如耳!”隆曰:“臣愿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帅之以西,虏不足平也。”帝许之。乙丑,以隆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公卿皆曰:“见兵已多,不宜横设赏募。隆小将妄言,不足信也。”帝不听。隆募能引弓四钧、挽弩九石者取之,立标简试,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又请自至武库选仗,武库令与隆忿争,御史中丞劾奏隆。隆曰:“臣当毕命
20、战场,武库令乃给以魏时朽仗,非陛下所以使臣之意也。”帝命惟隆报取,仍给三年军资而遣之。十一月,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自隆之西,音问断绝,朝廷忧之,或谓已没。后隆使夜到,帝抚掌欢笑,诘朝,召群臣谓曰:“若从诸卿言,无凉州矣。”乃诏假隆节,拜宣威将军。隆重至武威,鲜卑大人猝跋韩且万能帅万余落来降。十二月,隆与树机能大战,斩之,凉州遂平。(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羌胡之叛)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
21、里/杀伤甚众/B. 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C. 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D. 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又称“刺使”,古代职官名,原为监察郡县的官吏,后成为一州长官的称呼。B. 日中,十二时辰之一,也可称作“午时”“日正”等,相当于北京时间十点到十二点。
22、C. 武库,收藏兵器的仓库,也可作为官名,还可用来称誉人学识渊博、干练多能。D. 诏,告知之意。先秦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地的胡人进攻金城时,凉州刺史牵弘率兵讨伐。各地的胡族首领都背叛晋朝,同树机能一起围困牵弘,牵弘兵败而死。B. 经过多年的征战,叛乱才勉强被平定,司马督马隆上书说继任的凉州刺史杨欣没有处理好与羌戎的关系,必将失败。C. 树机能攻陷凉州后,皇帝在朝堂上叹息,希望有人能替他讨伐树机能。马隆挺身而出,愿意招募三千勇士,率领他们前去平定贼寇。D. 马隆自西征后就与朝廷失去了联系,有人认为
23、马隆的军队已经全军覆没。后来马隆的使者夜晚传送捷报,皇帝立即召见了群臣。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胡烈、牵弘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将为国耻。(2)见兵已多,不宜横设赏募。隆小将妄言,不足信也。14. 为平定羌胡之乱,马隆做了哪些准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节选)李白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涧沿。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24、注】粉图:在粉墙上所绘之图。峨眉:山名,在四川境内。下文的“罗浮”,山名,在广东境内;“赤城,山名,在 浙江境内;“苍梧”,山名,在湖南境内。“三山”,方丈,蓬莱,瀛洲,传说中的三座仙山。绎思:精心构思。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题目中至少包含了三个信息,其中“歌”诗体标志,即“歌行体”,属于古体诗。B. “驱山走海”句,以夸张手法表现了“名公”挥动彩笔、描绘山水图景的高超技艺。C. 诗人所写的孤舟和征帆迷失了方向,在画面上一动不动,却又像随风飘荡到天边。D. 诗人为这形象逼真的画面所感染,欣赏的兴致很浓,还围绕画面发挥自己的想象。16. 请你通过李白对这幅“粉图山水”的
25、描绘,分析画家创作时的“绎思”和技巧。(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_,_”两句也运用了类似写法。(2)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描写音乐的名作,前者的“_”,用战场上的厮杀场面描摹琵琶的铮鸣之声,惊心动魄;后者的“ _”,以有形的花容摹写无形的乐声,形神兼备。(3)“七夕”是我国具有浪漫主义悲怆色彩的传统节日,但秦观在鹊桥仙中却用“_,_”来赞叹牛郎织女的“七夕”短聚胜过了人间凡俗之爱。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26、成下面小题。八月的敦煌,太阳的城。极强的日照如水一样直泻下来,把古城泼映得鲜亮明净。随期而至的旅游者更是往来穿梭,_。各类绝然不同的人,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不惜_的艰辛劳顿,以每日数千人的流量拥向敦煌,期望着透过这扇神秘的窗口,捕捉和追索纷繁的历史演变,窥视艺术圣殿的辉煌壮丽东方大佛莫高窟,是敦煌的一顶金冠。人们一到这里的便发现,莫高窟冲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每天最先迎到太阳的是九层阁。它雄踞窟区之上,成为莫高窟外部建筑最突出的标志。但九层阁没有_的雕梁画栋、描金彩绘,自自然然地呈现出棕红的土木本色,脱尽俗气,使得本质结构与石窟更加_。台阁层层叠叠,依崖而起,比
27、崖而高,飞檐铁马,造型奇伟壮观,古朴庄重,令人肃然。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人潮汹涌 栖栖遑遑 熟视无睹 浑然一体B. 三三两两 长途跋涉 熟视无睹 浑然天成C. 人潮汹涌 长途跋涉 司空见惯 浑然一体D. 三三两两 栖栖遑遑 司空见惯 浑然天成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们一到这里的便发现,莫高窟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B. 人们一到这里的便发现,中国传统建筑被莫高窟打破了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C. 一到这里人们便发现,莫高窟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
28、窟门都朝着东方。D. 人们一到这里便发现,莫高窟冲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益生菌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对维持菌群平衡、防止因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有积极作用,适量补充益生菌能一定程度预防肠道疾病发生,增强肠道抵抗力,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但是,人体长期使用人工合成的益生菌产品,会促使肠道功能逐步丧失自身繁殖有益菌的能力,久之, ,医学上称之为“益生菌依赖症”。( )。益生菌是一种活性有益微生物,只有“活的”才益生,且生存条件要
29、求较高,也并非多多益善,因而 。一殷情况下,如果饮食结构合理,那么人们能从正常饮食中摄取所需营养;如确实需要补充,应该在医师或营养师指导下服用, ,以免后患无穷。21.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即便患上“益生菌依赖症”,人也可以依靠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B. 而如果患上“益生菌依赖症”,人也可以依靠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C. 因为可以依靠和使用人工合成口服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所以患上了“益生菌依赖症”也并不可怕D. 而一旦患上“益生菌依赖症”,人将终生依靠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
30、命的健康状态2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勇于革新,不断发展壮大,不断丰富和发展治国理政思想,不断提高治党水平和执政能力。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使命,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从“一大”到即将召开的“二十大”,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变与不变的波澜壮阔的历程;从初怀梦想的少年到逐梦前行的青
31、年,我们也面临着变与不变的选择。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济宁市育才中学2022年高三居家学习阶段性测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谢灵运用他游荡在山水间的身影指出了一个方向,即和凶险的社会相对立的和谐而可亲近的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自然在建安诗人那里是凶恶的,是社会凶恶的陪衬和帮凶,一直到陆机,我们看他的赴洛道中作,自然也是令人退避的,是人生险途的征兆。但在谢灵运那里,自然
32、却是心灵的益友了:“清晖能娱人,游子檐忘归。”不但能由迷恋而忘归,而且还能启发心智、安慰心灵。他是第一个发现山水的美感的诗人,他虽然没有说山水“可居”,但他指出了山水的“可游”,并在山水的美感与人的心灵之间架起了第二条山水与人之间互通的桥梁。在这之前,一些哲人也谈到过山水,如孔子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孔子的山水往往是伦理道德的象征,孔子由此架起了人与山水相通的第一道桥梁,即山水的“以形媚道”与人内心的道德情操之间的桥梁。在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人隐于山水,正是看中了山水的凶恶,因为山水的凶恶恰可衬显隐者的道德崇高。山水在这些隐者那里是没有美感而只有道德感的。他们和孔子一样,是只有第一道桥
33、梁的。正如陶渊明不是去描写田园生活的艰辛,而是描写田园生活的美一样,谢灵运向我们展示的,也是山水之美。虽然他不至于真正归隐山水,但山水之美经他阐发却深入人心了。他架设了人与山水相通的又一桥梁。孔子的是伦理的桥梁,他的却是美学的桥梁。伦理的山水使我们敬畏,而美感的山水却可供我们退避栖身。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登池上楼明显地分为三层:叙事、写景、议论。叙事乃叙进退失据的矛盾心境,然后从远跳青山、遥闻海涛的景色引发感慨,对人生有一番彻悟。写景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他的名句,他自己得意,后人也激赏。议论部分却给人言不由衷之感。就全诗来看,事、景、情的结合并不十分自然。春光怡人突转伤感,是了不相
34、关而强作高明;自我称许,也只会让读者掩口而笑;堆砌辞藻、雕凿失真的弊病也难免。总之,就题材开创和形式创新而言,谢灵运虽差可与陶渊明比肩,但若论单篇质量和总体艺术成就,如情、景、理的圆融无碍,人格与诗格的浑然一体,他怕还不能望陶之项背。但是,撇开诗艺不谈,到和社会政治相对隔绝的山水中去寻求摆脱痛苦,逃避现实中的纠缠,以巨大的代价来换取心灵的平静,这就是陶、谢这一代人的新姿态。由于代价巨大,谢灵运犹豫反复,并最终被体制吞噬;也由于肯付出这一巨大的代价,陶渊明不仅赢得了自己的生命与本性,而且赢得了后世广泛的尊敬与向往。(摘编自鲍鹏山风流去)材料二:山水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最大分量。自先秦迄南北朝,
35、山水诗尚处成型之中,至唐宋则大放光彩。“原始以表末”可辨别时异,“释名以章义”须定要素,此乃山水诗研究之旨归。人类自诞生之时就与自然山水建立了紧密关系。礼记郊特牲之蜡辞言“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人与山水景物情感关系的最早文字记载。其后诗经楚辞中自然山水的描写愈发浓郁。汉赋夯实了山水诗基础。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杨雄的蜀都赋、班固的两都赋等,皆极尽模山范水之能事。至晋末,游仙诗为山水诗的到来开山辟道,而玄言诗以自然山水为道具,为山水在诗中独立地位的获得挣得了契机。谢灵运被公认为首位大量写山水诗者,他推动了“理过其辞、谈乎寡味”的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换。及至谢朓,山水诗步入成熟
36、。依“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之数,会意山水诗需要了解其概念内涵的构建要素。有些山水诗标题明示诗作内容以山水描写为旨归,依此,凭标题可剥离明显与山水诗对立的诗作,如观书有感。有些山水诗的标题指向性不明显,需关联其他要素来定断,如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从内容来看应归为山水诗类。山水诗描写的自然对象应符合存在规律,是自然山水或自然山水上附着景物。若“山水”非真非实、幻化神怪者,则可排之在外。如王维的画所言山水景物与自然虽有异,但仍合自然客观山水特性,所异乃因艺术表达之故。山水诗中所言自然山水景物词句须在整诗中居主体地位。诗经中多有提及景物,但诗篇中山水字句于全诗比重偏少。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中山水词
37、句的文字数量也不具优势,亦难入山水诗之列。自谢灵运后,诗作多自然山水景物,且诗中自然景物比重过半,故其诗大多皆入山水诗。山水诗,必以自然山水及其景物的审美为模写目标,绝非纯指山水表象。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有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山水之美应以“即目所会”之感为主,无须深究侧义。如泊船瓜洲前三句写景,“即目所会”之意即绘山水之美。当然,会意山水诗还需理会其内涵美的艺术表达。山水诗展现“即景会心”之美须凭借恰当方式,美与表现美的艺术手段须相容。自然异彩纷呈,景物千差万别。艺术手段的丰富性为山水诗必然和定然的表现。山水诗景与情的艺术建构呈时代、个体时
38、空差异。大体而言,唐代山水诗情景结合紧密,宋代山水诗情景结合疏密有间。(摘编自陈显锋中国山水诗意识代变及山水诗艺术内蕴探析)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灵运虽然没有真正归隐于山水,但他将自然视作心灵的益友,发现山水之美并将之阐发得深入人心。B. 谢灵运为逃避现实的纠缠而到山水田园中寻求宁静,诗歌成就可与陶渊明比肩,实现了人格与诗格的浑然一体。C. 人类很早就与自然山水建立了紧密关系,山水诗意识是在时代演变中确立的,山水诗也是在代变中发展成熟的。D. 不可单就标题来判断诗歌类别,可依照内容来辨别类属,如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应归为山水诗一类。2. 根据材料内
39、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山水正是伦理道德的象征,由此架起了人与山水相通的伦理的桥梁。这样的山水常常令人敬畏。B. 因为在有些隐者心目中,山水只有道德感而没有美感,所以他们常用山水的凶恶来衬显自己道德的崇高。C. 对山水诗进行研究时,必须重视探究山水诗发展的始末,了解它的流变;解释各体的名称,从而阐明其意义。D. 山水诗内涵美的艺术表现手段丰富,其景与情的艺术建构也呈时代、个体时空差异,其中又以个性差异最明显。3.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中“山水的美感架设起人与山水相通的美学的桥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曹操苦寒行)B.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40、。(常建宿王昌龄隐居)C. 深林闻社鼓,落日照渔家。(陆游初春杂兴)D.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4. 会意山水诗需了解其概念的构建要素。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概念的构建要素。5.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答案】1. B 2. C 3. C 4. 旨归明确的标题。符合存在规律的自然对象。占内容主体的山水描写。以自然山水及其景物的审美为模写目标。 5. 首先引出话题,概括指出谢灵运对山水诗的贡献。然后将谢灵运与孔子作比较,突出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展现的不是道德感而是山水之美。最后通过与陶渊明诗歌的比较,指出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以及二人不同的人生归宿。【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
41、查学生比较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B.“实现了人格与诗格的浑然一体”错误,由“但若论单篇质量和总体艺术成就,如情、景、理的圆融无碍,人格与诗格的浑然一体,他怕还不能望陶之项背”可知,是“还不能望陶之项背”。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孔子认为山水正是伦理道德的象征”“这样的山水常常令人敬畏”错误,由“但孔子的山水往往是伦理道德的象征”可知,原文有限制词“往往”,且这是作者的观点不是孔子的观点。由“孔子的是伦理的桥梁,他的却是美学的桥梁。伦理的山水使我们敬畏”可知,是“伦理的山水使我们敬畏”。B.“因为在有些隐者心目中,山水只有道德感而没有美感,所以他们常
42、用山水的凶恶来衬显自己道德的崇高”因果倒置,由“在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人隐于山水,正是看中了山水的凶恶,因为山水的凶恶恰可衬显隐者的道德崇高。山水在这些隐者那里是没有美感而只有道德感的”可知,“山水的凶恶恰可衬显隐者的道德崇高”是原因,“山水只有道德感而没有美感”是结果。D.“其中又以个性差异最明显”错误,原文是“山水诗景与情的艺术建构呈时代、个体时空差异”,没有体现哪个差异更明显。故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描写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体现的是萧瑟、悲凉,没有体现山水的美感。B.描绘隐居之处的景色,用山水景色衬托诗人的清高风度,不是山水的美感。
43、C.描写初春深林之中社鼓之声不绝于耳,夕阳照耀着打渔的人家。前者喧闹,后者宁静淡然,给人一种美感。D.描写暴雨让路途充满泥泞,污浊的石浆纵横流淌。是诗人处境险恶,内心悲愤恐怖的体现,没有美感。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由“依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之数,会意山水诗需要了解其概念内涵的构建要素”可知,本题的答题区间在下文。由“有些山水诗标题明示诗作内容以山水描写为旨归,依此,凭标题可剥离明显与山水诗对立的诗作”可以概括出“旨归明确的标题”。由“山水诗描写的自然对象应符合存在规律,是自然山水或自然山水上附着景物”可以概括出“符合存在规律的自然对象”。由“山水诗中所言自然山
44、水景物词句须在整诗中居主体地位”可以概括出“占内容主体的山水描写”。由“山水诗,必以自然山水及其景物的审美为模写目标,绝非纯指山水表象”可以概括出“以自然山水及其景物的审美为模写目标”。【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第一段,将谢灵运诗中的山水与建安诗人进行对比,由此引出谢灵运对山水诗的贡献他是第一个发现山水的美感的诗人,指出了山水的“可游”,并在山水的美感与人的心灵之间架起了第二条山水与人之间互通的桥梁。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之处孔子的山水往往是伦理道德的象征;谢灵运的山水是山水之美。第三、四段,列举了谢灵运登池上楼一诗,指出其优缺点,然后在第五、六段与陶渊明山水诗进行比较,
45、指出二人不同的人生归宿。(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成年礼傅菲厢房里,有一个紫漆的木柜。柜面是两扇门合成的,各雕了一朵牡丹花,殷红的花朵皱起油漆的斑纹。木柜常年锁着。锁是挂锁,铜质。锁匙放在木方桌的抽屉里。抽屉也上了锁。我从没看过父亲母亲打开木柜。我一直住在厢房里。在煤油灯下,我趴在木方桌上做作业。煤油灯是自己做的,把墨水瓶洗净,瓶盖挖一个小洞,牙膏皮卷一个细管插进瓶盖,松紧带穿进细管,吸到煤油,就可以啦。灯光跳着,一卷卷的黑烟上升。有一天,我从父亲的裤腰上取下钥匙,把抽屉打开。抽屉里整整齐齐地放着账簿、角票、钥匙、铅笔、裁纸刀。角票用平头夹夹成一沓沓
46、。我把账簿翻开,是一本家庭开支明细账。我那时已经读初一,对账目的明细一知半解。盐油酱醋、烟糖酒肉,都按年月日分类入账。从五分钱的支出到五分钱的收入,都有标注。第一次,我打开了木柜。木柜里许多书,有毛泽东选集红楼梦三国演义红旗谱太阳照在桑乾河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论语隋唐演义岳飞传静静的顿河呐喊家边城射雕英雄传飞狐外传七剑下天山唐诗三百首,每本书用宣传画的铜版纸包着封面。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书,夹杂着霉味和腐气。翻开书,灰尘轻轻扬起来,在小窗户斜照进来的阳光下,飘荡,悬浮。此后若干年里的暑假,我关上房门,盘腿坐在床上,阅读一整天。据母亲讲,父亲在年轻时有夜读的习惯,能讲许多故事,讲岳飞,讲诸葛亮,讲林
47、黛玉,特别是喝了酒的晚上,泡一杯浓茶,围着火炉,讲古给大家听,讲得眉飞色舞。一九五七年以后,父亲再也不夜读也不讲古,不知为什么。一九五三年夏天,大学肄业的父亲,背一个军用水壶和一个军用书包,到华坛山小学报到,成了一名教员。父亲在大学挨不了饿,读了两年,出了大学校门。在小学教了一年书,回到枫林大队做会计,一直到五十岁。期间,父亲多次有机会上调,但父亲都以独生子需照顾父母为由拒绝了。五十岁后,在乡办菌菇厂当厂长。当了三年的厂长,家里菌菇都没吃过,母亲责怪他:“菌菇汤都没喝过,还不如回家种田。”那时我已在县城求学。作为枫林最高学历的人,父亲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拨打算盘又快又精准。这也是唯一值得父亲骄
48、傲的了。邻居分家,做喜事上号簿,少不了父亲的参与。戴一副老花镜,坐在大门右边的号席上,送礼的人在桌边排队,逐一登记礼数:周瑞林,豆子三斤、鸡蛋八个、糯米六斤、现金三元父亲有惊人的记忆力,相邻的人家,哪年结婚,谁送了什么,故去的老人摆了多少桌酒席,他一清二楚。生产队一年产多少粮食,哪家分了多少担,他也明明白白。事实上,在我孩童时代和青少年时期,父亲都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很少在家,水库修建了三年,他在工地住了两年多。水库离家三华里,他住在窝棚里,负责登记队员挑砂石的担数、出工的天数。他的大外甥即我大表哥烂铜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不出工,私下叫舅舅记上工数,被舅舅用扁担打出来。烂铜拖着他母亲到外婆那里
49、诉苦,说大队会计算什么官,就知道欺负外甥。水库修建结束,父亲又在分水岭的苦竹洋住了两年,带领大队的青壮年植树。苦竹洋是崇山峻岭的大山区,不通电,也没人烟,搭窝棚住,用土灶烧饭吃。一九九一年冬,我已在上饶县城工作,父亲托人捎信给我:十二月十日,兄弟分家,你务必回家。我抱怨父亲,说,东西都分给他们,我一件不要。我父亲在纸册上,写着我几兄弟的名字,抬头瞥我:“家要分,分给你的东西你可以送给别人,是你的事。”田、地、山林、房子、家具、碗、农具,按六份分,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占一份。我分了四亩山地、夏家墓两块地、两间房、一个木柜、一张木桌、一张床,由父母支配保管。一头牛留给弟弟,我反对,说,三哥没娶媳
50、妇,留给他。父亲说:弟弟还在读书,留给老小做老婆本。我说,人讨老婆指望牛还讨什么老婆。父亲把牛给了老三。父亲在我小厢房里坐了一个晚上,母亲一直哽咽。父亲把多年的账簿拿出来,吸着两毛五一包的月兔烟,瘪着空空的嘴巴,说,你爷爷奶奶年过八旬,这个家全靠你支撑了,弟弟还在读初一,他的学业靠你帮助完成,老三成家也指望你出钱,你自己成家我也无能为力了,你妈妈还患有肺热,都要钱。他把账簿翻开,拍打了几下灰尘,说,这是家庭往来账目,还欠了一些钱。父亲用荷叶勺从酒缸里提了一勺酒,抿着喝。母亲抱着火熄,佝偻着背,瘦削的颧骨上结着痂斑。父亲说,人的一生就是一本往来账目,我的一生是负资产,余下的债务由你去偿还。假如我
51、的一生有成人礼的话,那么这个夜晚就是。在昏暗的十五瓦的灯泡下,窗外刮着呜咽的北风,我一直坐到天亮。(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紫漆木柜应当是当时家里比较贵重的家具,里面存放的书也应该是比较珍视的东西,多年没打开过,让人感觉似乎是要刻意封存什么。B. 父亲年轻时本应有大好前程,而现实是在农村辛苦了大半辈子,到了分家的时候,还捉襟见肘,无奈把大家庭的责任交代给儿子。C. 分家之后,父亲“在我小厢房里坐了一个晚上”目的是跟我交代家里的事情;母亲“一直哽咽”是觉得自己成了儿女的拖累。D. “我”之所以觉得分家的那一晚是“我”的成人礼,是因为那一晚“我”意识到了许
52、多东西,思考了许多东西,成熟了许多。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煤油灯是个很有年代感的事物,文章写了它的制作过程,既提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又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B. 因为作为儿子的“我”不知道为什么父亲在一九五七年以后再也不夜读也不讲古,所以文章一直没有交代。这正是散文真实性的表现。C. 这篇散文作者的叙述调子很冷,但其中分明又有真切的感情在,他的“冷抒情”其实是让人们看到了“文学是一门节制的艺术”。D. 父亲困顿窘迫的命运,让人对人生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奈,使这篇散文量现出深沉的悲感,基调感伤,缺乏温暖的亮色。8. 作者傅菲认为,自己在所有的篇章里,以小说的
53、写法来完成人物的厚度感和时间感。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小说的写法?9. 一位作家曾借一面镜子评价傅菲的散文,认为他笔下的所有人物和地址都不过是镜子中的幻象,哲学才是镜子的背面。这篇散文做了哪些“镜子的背面”的思考?【答案】6. C 7. D 8. 重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这篇散文写了父亲从上学到年老的过程。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父亲是一个有才华、不谋私利、担当奉献,而人生有些失败的人。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有对柜子和抽屉内部的详细描写,有母亲的埋怨,有表哥被扁担打出来,有分家时我与父亲的对话等。 9. 对做人原则的思考。人应当如父亲一般正直无私、热心公益、不畏艰苦、努力奉献。对人生无奈和悲凉的
54、思考。父亲满腹才华,本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却因为种种现实,窘迫困顿,人生成为负资产。关于责任的思考。人在世上,总会有各种沉甸甸的责任,尤其是家庭责任。父亲老了,儿子就要承担起来。关于家庭、生命的希望与无奈的思考。家养育了子女,子女成年离开家建立新家,养育新的子女,新的子女成年后又离开,一次次轮回,这是人类的延续,也是父母的无奈。【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母亲一直哽咽是觉得自己成了儿女的拖累”错误,母亲一直哽咽是有对分家的感伤,还有对我即将承担大家庭责任的心疼。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D.“缺乏温暖的亮色”错误,分家时“我”说“东
55、西都分给他们,我一件不要”,并极力主张把牛分给没娶媳妇的老三,这些都体现了兄弟情深,可见文章并不缺乏温暖的亮色。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父亲在大学挨不了饿,读了两年,出了大学校门。在小学教了一年书,回到枫林大队做会计,一直到五十岁”“五十岁后,在乡办菌菇厂当厂长。当了三年的厂长”“人的一生就是一本往来账目,我的一生是负资产,余下的债务由你去偿还”,文章写了父亲从上学到年老的过程,重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父亲读过很多书,“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拨打算盘又快又精准”“有惊人的记忆力”,“父亲多次有机会上调,但父亲都以独生子需照顾父母为由拒绝了”“当了三年的厂
56、长,家里菌菇都没吃过”,不帮自己外甥胡乱增添工数,“水库修建了三年,他在工地住了两年多”“水库修建结束,父亲又在分水岭的苦竹洋住了两年,带领大队的青壮年植树”“父亲说,人的一生就是一本往来账目,我的一生是负资产,余下的债务由你去偿还”,小说塑造出了父亲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才华、不谋私利、担当奉献,人生有些失败。“抽屉里整整齐齐地放着账簿、角票、钥匙、铅笔、裁纸刀。角票用平头夹夹成一沓沓”“柜面是两扇门合成的,各雕了一朵牡丹花,殷红的花朵皱起油漆的斑纹。木柜常年锁着。锁是挂锁,铜质”“我大表哥烂铜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不出工,私下叫舅舅记上工数,被舅舅用扁担打出来”“父亲把多年的账簿拿出来,吸着两毛五
57、一包的月兔烟,瘪着空空的嘴巴,说”等,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父亲“当了三年的厂长,家里菌菇都没吃过”,外甥私下叫他多记上工数,被他用扁担打出来,“水库修建了三年,他在工地住了两年多”“水库修建结束,父亲又在分水岭的苦竹洋住了两年,带领大队的青壮年植树”,父亲正直无私、热心公益、不畏艰苦、努力奉献,文章写出对做人原则的思考。父亲满腹才华,读过很多书,“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拨打算盘又快又精准”“有惊人的记忆力”“多次有机会上调”,最后却窘迫困顿,人生成为负资产。可见,文中有对人生无奈和悲凉的思考。“你爷爷奶奶年过八旬,这
58、个家全靠你支撑了,弟弟还在读初一,他的学业靠你帮助完成,老三成家也指望你出钱,你自己成家我也无能为力了”,可见,文中有对关于责任的思考。“田、地、山林、房子、家具、碗、农具,按六份分,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占一份。我分了四亩山地、夏家墓两块地、两间房”,子女成家后就和父母兄弟分了家,建立了小家庭,然后新的子女也是这样的轮回,可见,文中有关于家庭、生命的希望与无奈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泰始七年夏四月,北地胡寇金城,凉州刺史牵弘讨之。众胡皆内叛,与树机能共围弘于青山,弘军败而死。初,大司马陈骞言于帝曰:“胡烈、牵弘
59、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将为国耻。”时弘为扬州刺史,多不承顺骞命。帝以为骞与弘不协而毁之。二人果失羌戎之和,兵败身没,征讨连岁,仅而能定,帝乃悔之。咸宁四年春正月,司马督东平马隆上言:“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必败。”夏,六月,欣与树机能之党若罗拔能等战于武威,败死。五年春正月,树机能攻陷凉州。帝甚悔之,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者?”司马督马隆进曰:“陛下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必能平贼,何为不任,顾方略何如耳!”隆曰:“臣愿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帅之以西,虏不足平也。”帝许之。乙丑,以隆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公卿皆曰:“见兵已多,不宜横设赏募。隆小将妄言,不足信也。”帝
60、不听。隆募能引弓四钧、挽弩九石者取之,立标简试,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又请自至武库选仗,武库令与隆忿争,御史中丞劾奏隆。隆曰:“臣当毕命战场,武库令乃给以魏时朽仗,非陛下所以使臣之意也。”帝命惟隆报取,仍给三年军资而遣之。十一月,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自隆之西,音问断绝,朝廷忧之,或谓已没。后隆使夜到,帝抚掌欢笑,诘朝,召群臣谓曰:“若从诸卿言,无凉州矣。”乃诏假隆节,拜宣威将军。隆重至武威,鲜卑大人猝跋韩且万能帅万余落来降。十二月,隆与树机能大战,斩之,凉州遂平。(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羌胡之叛)10.
6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B. 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C. 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D. 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62、刺史,又称“刺使”,古代职官名,原为监察郡县的官吏,后成为一州长官的称呼。B. 日中,十二时辰之一,也可称作“午时”“日正”等,相当于北京时间十点到十二点。C. 武库,收藏兵器的仓库,也可作为官名,还可用来称誉人学识渊博、干练多能。D. 诏,告知之意。先秦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地的胡人进攻金城时,凉州刺史牵弘率兵讨伐。各地的胡族首领都背叛晋朝,同树机能一起围困牵弘,牵弘兵败而死。B. 经过多年的征战,叛乱才勉强被平定,司马督马隆上书说继任的凉州刺史杨欣没有处理好与羌戎的关系,必将失败。C. 树机能
63、攻陷凉州后,皇帝在朝堂上叹息,希望有人能替他讨伐树机能。马隆挺身而出,愿意招募三千勇士,率领他们前去平定贼寇。D. 马隆自西征后就与朝廷失去了联系,有人认为马隆的军队已经全军覆没。后来马隆的使者夜晚传送捷报,皇帝立即召见了群臣。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胡烈、牵弘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将为国耻。(2)见兵已多,不宜横设赏募。隆小将妄言,不足信也。14. 为平定羌胡之乱,马隆做了哪些准备?【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胡烈、牵弘都有勇无谋,非常自以为是,并非安抚边地的人才,他们将成为国家的耻辱。(2)现在军队已经够多了,不应该再随意地
64、设立悬赏招募。马隆小将胡言乱语,不值得信任。 14. 挑选了三千五百名勇士。选取了武库中精良的武器装备。制作了扁箱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马隆率军向西渡过温水,树机能等人率领部众数万人占据险要地区阻拒马隆。马隆认为山区道路狭窄险要,就制造了一种扁箱车,还造木屋,放在扁箱车之上,一边作战,一边前进,行军一千多里,打死打伤大量敌军。“渡”是“渡过”的意思,动词,后接“温水”作其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扁箱车”是马隆发明的一种战车,是一个名词,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日中相当于北京
65、时间十点到十二点”说法错误。应是相当于北京时间十一点到十三点。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皇帝立即召见了群臣”说法错误。从文中“诘朝,召群臣”可知,是第二天清晨召见的群臣。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强”,非常厉害;“自用”,自以为是。“绥”,安抚。(2)“见”,通“现”,现在;“横”,随意;“妄言”,胡说。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马隆为出征做的准备,从文中“隆募能引弓四钧、挽弩九石者取之,立标简试,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又请自至武库选仗”“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
66、等内容可知,为了出兵平定胡人叛乱,马隆挑选了三千五百名勇士,选取了武库中精良的武器装备,还制作了扁箱车。这些行动为他以后剿灭叛乱奠定了基础。参考译文:(西晋武帝)泰始七年夏季四月,北地胡人入侵金城,凉州刺史牵弘讨伐胡人。各地胡族首领都背叛晋朝,同树机能一起把牵弘围困在青山,牵弘兵败战死。当初,大司马陈骞告诉武帝说:“胡烈、牵弘都有勇无谋,非常自以为是,并非安抚边地的人才,他们将成为国家的耻辱。”当时牵弘任扬州刺史,多次不顺从陈骞的命令。晋武帝认为陈塞同牵弘不和,才对他进行诽谤。(后来)胡烈、牵弘二人果然失去了同羌戎各族之间的和睦关系,兵败身死,经过多年的征战,才(勉强)得以平定,晋武帝这才感到
67、后悔。(西晋武帝)咸宁四年春季正月,司马督东平人马隆上奏说:“凉州刺史杨欣失去了同羌戎各族之间的和睦关系,必定失败。”夏季六月,杨欣同树机能的部将若罗拔能等人在武威交战,战败而死。(西晋武帝)咸宁五年春季正月,树机能攻陷凉州。晋武帝很后悔(没有及时出兵讨伐),在朝廷上叹息说:“谁能替我讨伐树机能?”司马督马隆进谏说:“(如果)陛下能够任用我,我能平定树机能。”晋武帝说:“果真能平定贼寇,(我)为什么不任用你呢,只是(不知道你的)策略如何罢了!”马隆说:“我希望招募勇士三千人,不问他们从哪里来,(我)率领他们西上,贼寇不难平定。”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乙丑日,(晋武帝)任命马隆为讨虏护军、武威太
68、守。朝廷公卿大臣都说:“现在军队已经够多了,不应该再随意地设立悬赏招募。马隆小将胡言乱语,不值得信任。”晋武帝没有听从。马隆招募能够拉开四钧的弓、拉开九石的弩的人并录用他们,设立标准进行测试,从早晨到中午,录取勇士三千五百人。马隆说:“足够了。”又请求亲自到兵器库中挑选武器,武库令和马隆愤怒地争吵起来,御史中丞向皇帝检举揭发马隆。马隆说:“我应当在疆场上竭力效命,武库令却把魏国时期朽烂的武器发给我们,这不是陛下派我前去平叛的本意。”晋武帝下今准许马隆随意挑选武器,并发给三年的军需物资,然后让他们出发。(晋武帝咸宁五年)十一月,马隆率军向西渡过温水,树机能等人率领部众数万人占据险要地区阻拒马隆。
69、马隆认为山区道路狭窄险要,就制造了一种扁箱车,还造木屋,放在扁箱车之上,一边作战,一边前进,行军一千多里,打死打伤大量敌军。自马隆西上以后,就音讯断绝,朝廷对此深感忧虑,有人说(这支部队)已经全军覆没。后来马隆派遣的使臣在夜间到达(洛阳),晋武帝拍掌欢笑,次日早晨,召集群臣对他们说:“如果听从你们的话,凉州已经没有了。”于是下诏赐给马隆符节,升他为宣威将军。马隆到武威之后,鲜卑部落首领猝跋韩、且万能等率领一万多部落前来投降。十二月,马隆(率兵)同树机能激烈作战,斩杀树机能,凉州于是得以平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节选)李白
70、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涧沿。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注】粉图:在粉墙上所绘之图。峨眉:山名,在四川境内。下文的“罗浮”,山名,在广东境内;“赤城,山名,在 浙江境内;“苍梧”,山名,在湖南境内。“三山”,方丈,蓬莱,瀛洲,传说中的三座仙山。绎思:精心构思。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题目中至少包含了三个信息,其中“歌”是诗体标志,即“歌行体”,属于古体诗。B. “驱山走海”句,以夸张手法表现了“名公”挥
71、动彩笔、描绘山水图景的高超技艺。C. 诗人所写的孤舟和征帆迷失了方向,在画面上一动不动,却又像随风飘荡到天边。D. 诗人为这形象逼真的画面所感染,欣赏的兴致很浓,还围绕画面发挥自己的想象。16. 请你通过李白对这幅“粉图山水”的描绘,分析画家创作时的“绎思”和技巧。【答案】15. C 16. 善于艺术概括(精心选取意象) :画家将峨眉、罗浮、赤城等天下名山巧妙地汇聚在同一画面上,收到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善于营造意境:峨眉高峻,罗浮悠远,赤城、苍梧云蒸霞蔚,洞庭潇湘缥缈绵远,三江七泽迁回曲折,各臻妙境。善于逼真再现:诗人描绘满堂的空灵苍翠就好像可以触摸到,赤城、苍梧的烟霞就好像扑面而来,由此可见
72、,画家着色用笔之逼真。【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迷失了方向”错误,“迷归年”的意思是迷失了回归的时间,即不知什么时候回来。这是诗人看到画中飘荡在惊涛骇浪中的孤舟所触发的想象。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技巧的能力。诗词构思需要整体把握,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
73、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意象组成意境。翻译:画中之山,如峨眉挺拔于西极之天,如罗浮之山与南海相连。此画工真是一位善于推思的能工巧匠,用彩笔驱赶着高山大海置于我的眼前。满堂的空灵苍翠如可扫,赤城的霞气和苍梧的岚烟,仿佛可从画中飘浮而出。洞庭潇湘的美景意境深远,我之情意随着三江七泽之水而回返往复。那汹涌的波涛要流向何处?而江海上孤舟一去而无归日。船上的征帆不动亦不旋,好像随风漂落至天边。我心摇目断,逸兴难尽。不知何时此舟才可到海中三仙山?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为友人赵炎所画的粉画山水的题画诗。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
74、第一段,从整体着眼,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这一段,对形象思维是一个绝妙的说明。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荟萃于一壁,这是十分壮观,非常有气魄的。这是经过匠心经营的山水再造。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之后,开始摇镜头、调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这一叶“孤舟”,在整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汹涌的波
75、涛中,它想往哪儿去呢?何时才回去呢?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征帆”两句写画船极妙。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不动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不动的。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以下紧接一问: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时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孤舟中坐的仿佛成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心摇目断兴难尽”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激动。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合为一了。【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
76、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_,_”两句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2)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描写音乐的名作,前者的“_”,用战场上的厮杀场面描摹琵琶的铮鸣之声,惊心动魄;后者的“ _”,以有形的花容摹写无形的乐声,形神兼备。(3)“七夕”是我国具有浪漫主义悲怆色
77、彩的传统节日,但秦观在鹊桥仙中却用“_,_”来赞叹牛郎织女的“七夕”短聚胜过了人间凡俗之爱。【答案】 . 渺渺兮予怀 . 望美人兮天一方 . 铁骑突出刀枪鸣 . 芙蓉泣露香兰笑 . 金风玉露一相逢 . 便胜却人间无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渺、兮、芙蓉、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八月的敦煌,太阳的城。极强的日照如水一样直泻下来,把古城泼映得鲜亮明净。随期而至的旅游者更是往来穿梭,_。各类绝然不同的人,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不惜_的艰辛劳顿,以每日数千人的流量拥向敦煌,期望着透过这扇
78、神秘的窗口,捕捉和追索纷繁的历史演变,窥视艺术圣殿的辉煌壮丽东方大佛莫高窟,是敦煌的一顶金冠。人们一到这里的便发现,莫高窟冲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每天最先迎到太阳的是九层阁。它雄踞窟区之上,成为莫高窟外部建筑最突出的标志。但九层阁没有_的雕梁画栋、描金彩绘,自自然然地呈现出棕红的土木本色,脱尽俗气,使得本质结构与石窟更加_。台阁层层叠叠,依崖而起,比崖而高,飞檐铁马,造型奇伟壮观,古朴庄重,令人肃然。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人潮汹涌 栖栖遑遑 熟视无睹 浑然一体B. 三三两两 长途跋涉 熟视无睹 浑然天成C. 人潮汹涌 长途
79、跋涉 司空见惯 浑然一体D. 三三两两 栖栖遑遑 司空见惯 浑然天成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们一到这里的便发现,莫高窟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B. 人们一到这里的便发现,中国传统建筑被莫高窟打破了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C. 一到这里人们便发现,莫高窟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D. 人们一到这里便发现,莫高窟冲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 C 19. C 20. 比喻。
80、画横线的句子把日照比作流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光映照下的敦煌古城的鲜亮明净的特点,让读者感受到日照之下敦煌古城的美。【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人潮汹涌:表示人很多,像波涛汹涌的潮水一样。三三两两: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语境形容人多,应填“人潮汹涌”。栖栖遑遑:忙碌不安,到处奔波。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语境形容“艰辛劳顿”,应选“长途跋涉”。熟视无睹: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 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语境强调雕梁画栋、描金彩绘是常见的,应填“司空见惯”。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81、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语境强调整体感,应填“浑然一体”。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人们一到这里的便发现”语序不当或赘余,可改为“一到这里的人们便发现”“一到这里人们便发现”或“人们一到这里便发现”;二是搭配不当,应将“冲破”改为“打破”。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日照如水”运用比喻手法,本体是“日照”,喻体是“水”,比喻词是“如”;二者的相似点是“鲜亮明净”。比喻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主要
82、是形象生动,本句描写日照之下敦煌古城的鲜亮明净之美,借助流水的形象,描绘出直泻而下的美,同时,“日照如水”把静态的美动态化,写出敦煌古城的美是一种流动的美。极强的日照如水一样直泻下来,把古城泼映得鲜亮明净。(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益生菌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对维持菌群平衡、防止因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有积极作用,适量补充益生菌能一定程度预防肠道疾病发生,增强肠道抵抗力,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但是,人体长期使用人工合成的益生菌产品,会促使肠道功能逐步丧失自身繁殖有益菌的能力,久之, ,医学上称之为“益生菌依赖症”。( )。益生菌是一种活性有益微生
83、物,只有“活的”才益生,且生存条件要求较高,也并非多多益善,因而 。一殷情况下,如果饮食结构合理,那么人们能从正常饮食中摄取所需营养;如确实需要补充,应该在医师或营养师指导下服用, ,以免后患无穷。21.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即便患上“益生菌依赖症”,人也可以依靠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B. 而如果患上“益生菌依赖症”,人也可以依靠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C. 因为可以依靠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所以患上了“益生菌依赖症”也并不可怕D. 而一旦患上“益生菌依赖症”,人将终生依靠
84、和使用人工合成口服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2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 D 22. 肠道便会产生依赖性无需盲目补充千万不能盲目滥用【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通读选文可知,第一段叙述了益生菌有维持肠道健康的作用,而长期使用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产品易使人产生“益生菌依赖症”,强调患上“益生菌依赖症”的后果很严重,结合四个选项所用的关联词语可以判断,D项最能强调患上“益生菌依赖症”的后果很严重。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此处是说人体长
85、期使用人工合成的益生菌产品的后果,结合下句“益生菌依赖症”的解说可知,应填“肠道便会产生依赖性”。第二空,“因而”是一个结论句,前句“并非多多益善”是说补充益生菌也不是越多越好,据此应填“无需盲目补充”。第三空,此处是说补充益生菌应该注意的问题,根据“应该在医师或营养师指导下服用”“以免后患无穷”可知,强调不能盲目滥用,据此应填“千万不能盲目滥用”。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勇于革新,不断发展壮大,不断丰富和发展治国理政思想,不断提高治党水平和执政能力。一
86、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使命,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从“一大”到即将召开的“二十大”,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变与不变的波澜壮阔的历程;从初怀梦想的少年到逐梦前行的青年,我们也面临着变与不变的选择。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 在变局中寻“变”与“不变”之道泱泱华夏,千年传承;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千年来,山川仍在,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仍然是炎黄子孙。但变化又无处不在,现
87、代印刷替代了活字印刷,车马邮件都慢的时代逐渐被快节奏的生活取代历经千年,千百变化,我们当应在变局中寻求变与不变之道。传传统,承菁华,于变化世界中守不变之物。踏上一片乡间的土地,会感受到千年前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抚摸长城的砖石,能看到祖先的智慧与坚韧;聆听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知识,能体会到先贤志士探索时的执着与顽强在这个每天变化的世界中总有些东西,经住了时间打磨,放射着永恒的光。身为新时代之中华少年,我们同祖国一起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先人的智慧,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基因,都是祖先们给的馈赠,已经也正在蜕变为我们打开新世纪新世界变换迷局的金钥匙让我们用这把“不变的钥匙”去打开世界的大门,去适应世界
88、的变化,去助力华夏民族的复兴腾飞。敢创新,敢变革,在变化世界应对千变万化之局。有人说,“新冠疫情之后,旧世界不复存在,新世界喜忧参半。”这是因为我们正处在这变局之中,无法看透当时的历史,但正因为我们在迷局中,我们更应该以变化之笔书写非凡历史。新冠给全世界以沉重打击,但中国却快速改变防疫策略,扛住当头一棒。面对变异的德尔塔毒株,科研人员不再执着于先前的疫苗而是改变策略,针对毒株特点对其改造。面对国外3G技术的强控,中国不执着于此,而是研发4G,5G,终于实现了4G并跑,5G领跑。身为新时代之中华少年,我们应敢创新,勇变革,不错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机会,以变应多变,在创新中成长,在成长中报效家国
89、的发展大业。千变万化,中华少年当守精华,勇创新,迎未来。如今,中国GDP快速上升;神舟十三已上阵半年,神舟十四随时待命;中国疫苗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破冰者号勇敢远航中国正一步步以大国走向强国,我们正见证着人类历史的伟大转折。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中国为我们做出优秀的示范,继守传统,取精华,去糟粕;勇于创新,以应变化之局。身为新时代之中华好少年,应以“不变”作为我们的基石,化“变”为手中利剑去应对和开创世界的无限可能的未来。泱泱华夏,历千变万化,中华少年,阵营对千百局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本题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从“变”的角度进行
90、阐述:党史百年,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落后走向辉煌,从贫穷走向小康,变的是祖国的模样和发展的步伐,变的是社会阶段,变的是发展速度,变的是生活质量。第二部分从“不变”的角度进行阐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不会变,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会变,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会变!由此分析,考生需要透过“变”的表象去抓住“不变”的内核,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这里所谓的“变与不变”,从哲学层面来说,指的就是“形式变而内容不变”。在具体写作时,应该统一在一起写,而不能前半部写“变”,后半部分写“不变”,如此就显得机械了
91、。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深刻的变化,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底色。面对这些时代的变与不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气不能变;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精神不能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勤劳勇敢的品质不能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变;命运与共,和平友好的美德不能变;终身学习、勇于探索的求知态度不能变行为构思时,我们可以写这变的时代之中,唯有初心不变,方得玉成。首先列举李大钊、陈独秀、方志敏等例子论证时代在变,和平变为战争,初心不变,爱国的铁血丹心未曾变;紧接着列举世界格局因疫情变得更加复杂,每一个国家都需紧密相连,度过
92、难关的例子论证时代在变,各国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初心不变,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事业发展的努力不变;再次列举中国少年是中国伟大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身处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之中,不当被洪流所湮没,被时代所裹挟,要有勇立潮头、开拓发展的理想信念的例子论证时代在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悄然开启,初心不变,中国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未变。最后结合现实升华主题,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当以不变的初心应对万变的困难,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责任在前,携手向前。立意:1.因时而变,莫忘坚守。2.非“变 ”无以为进,非“不变 ”无以为守。3.在变与不变中昂首前行。4.变体现着力量和智慧,不变体现心性和信念。5.变是一份责任与担当,不变是一种坚守与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