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十一学校2019一2020第-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卷)一、选择题1.酒厂在利用酵母菌酿酒的过程中,经检测活菌数量适宜,但却不产生酒精,应采取的措施是A. 降低温度B. 隔绝空气C. 加缓冲液D. 加新鲜培养基【答案】B【解析】【分析】酵母菌发酵的原理:果酒制作菌种酵母菌菌种来源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酵母菌发酵过程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大量繁殖:C6H12O66O26CO26H2O;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2C2H5OH2CO2温度一般酒精发酵1825 ,繁殖最适为20 左右气体前期:需氧,后期:无氧【详解】利用酵母菌酿酒过程中活菌数量适宜说明温度条件适宜
2、,A错误;酵母菌酿酒过程中,经检测活菌数量适宜但却不生产酒精,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进而大量繁殖,不能产生酒精,则隔绝空气,让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B正确;酵母菌酿酒过程中活菌数量适宜说明PH环境条件适宜,C错误;酵母菌酿酒过程中活菌数量适宜说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丰富,D错误。故选:B。2.下列有关植物生长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超过生长素最适浓度后,生长素将抑制植物生长B. 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C. 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可能会抑制根的生长D. 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
3、生长。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超过最适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当促进作用减为零时,随着浓度升高,抑制作用逐渐增强。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其为主动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横向运输才与外界因素(单侧光、重力、离心力)有关。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详解】A、超过生长素最适浓度后,一定范围内随着浓度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当促进作用减为零时,才是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A错误;B、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与单侧光照方向有关,B正确;C、由于敏感性不同,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可能会抑制根的生长,C正
4、确;D、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缺乏氧气会影响其能量的供应,D正确。故选A。3.关于人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血浆不是淋巴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B. 膀胱上皮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尿液和组织液C. 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D. 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答案】C【解析】【分析】体液由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详解】A.淋巴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回流进血浆,故血浆也是淋巴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A错误;B.尿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C.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
5、CO2、尿素、神经递质等,C正确;D.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D错误。故选C。4.下列关于果酒、果醋、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制作果酒时应反复冲洗葡萄以避免杂菌污染B. 参与果醋制作时主要利用了乳酸菌的有氧呼吸C. 醋酸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D. 三种发酵技术涉及的微生物均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答案】C【解析】【分析】果酒制作的菌种是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的真核生物;制作果醋的菌种是醋酸菌,醋酸菌是好氧菌,且是原核生物,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腐乳制作的主要菌种是毛霉,毛霉是真核生物。酒精的含量会影响腐乳的品质:酒精含量低不足以抑制杂菌生长,豆腐易腐败且不易成形;
6、酒精含量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的时间。【详解】果酒制作过程中不能反复冲洗葡萄,以免葡萄皮上的酵母菌丢失,A错误;参与果醋制作主要利用了醋酸菌的有氧呼吸,B错误;醋酸杆菌为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C正确;制作果酒的酵母菌和制作腐乳的毛霉都是真核生物,但制作果醋时所用的菌种醋酸菌是原核生物,不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D错误。故选C。5.有关动物激素调节及其应用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 被阉割动物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B.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哺乳动物,其耗氧量会增加C. 给肉牛注射生长素,可以使肉牛快速生长,早日出栏D. 饲喂添加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可使蝌蚪快速发育成小青蛙【答案】D【解析】
7、【分析】动物激素: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激素是由身体的某些部分(一些特殊的细胞、组织)专门制造并直接分泌到组织间隙液和血液中去的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是体内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之一,它们可以经血液循环或局部扩散达到另一类细胞,调节后者的生理功能(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或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功能。【详解】A.被阉割动物血液中性激素较少,故促性腺激素含量将增加,A错误;B.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哺乳动物,其耗氧量会因为代谢降低而减少,B错误;C.生长素是植物激素,C错误;D.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动物生长发
8、育的功能,饲喂添加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可使蝌蚪快速发育成小青蛙,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激素调节及其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6.在方形暗箱的右侧开一小窗,暗箱外的右侧有一固定光源,在暗箱内放一盆幼苗,起始位置为图,花盆及暗箱能随着下面的旋转器水平匀速旋转,一周后装置停在起始位置,幼苗的生长状况应为 (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9、。【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花盆及暗箱能随着下面的旋转器水平匀速旋转”,光源来自于开口方向,故一周后植株将朝向开口方向生长,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明确什么转、什么不转,由此确定是否属于单侧光,进而分析作答。7.馒头经过微生物的发酵过程(俗称发面)后,蓬松可口、容易消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发面利用的是酵母菌B. 在发面过程中发生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 造成面团鼓起来的物质是二氧化碳D. 用开水发面有利于提高发面速度【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发酵的应用,酵母菌在馒头发酵过程中发生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
10、酶的活性最高,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详解】馒头发酵一般采用的是干酵母,即利用到的微生物叫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使发面变得蓬松可口、容易消化。酵母菌生长最适温度在1825,用开水发面,温度过高,酵母菌相关酶活性降低,不利于酵母菌的发酵,D错误,所以选D。8.在受到食物刺激后,人体胃酸分泌有两条调节途径:途径1是胃黏膜壁细胞在迷走神经的直接刺激下分泌胃酸;途径2是迷走神经等神经细胞刺激幽门黏膜G细胞,幽门黏膜G细胞再分泌一种激素胃泌素,胃黏膜壁细胞在胃泌素的调节下分泌胃酸。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食物刺激才能
11、让胃酸分泌,胃酸分泌属于条件反射B. 通过途径2促进胃酸分泌是神经体液调节C. 迷走神经细胞和胃黏膜壁细胞之间存在突触间隙D. 胃泌素在完成调节胃黏膜壁细胞后,会立即灭活【答案】A【解析】【分析】题意为胃酸分泌调节过程,该调节过程既有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参与,也有胃泌素参与,所以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过程。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的反应速度慢、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
12、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食物刺激才能让胃酸分泌,是生来就具有的先天性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B、途径2是迷走神经等神经细胞刺激幽门黏膜G细胞,幽门黏膜G细胞再分泌一种激素胃泌素,胃黏膜壁细胞在胃泌素的调节下分泌胃酸,所以通过途径2促进胃酸分泌是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C、迷走神经细胞与胃黏膜壁细胞之间通过突触联系,故二者之间存在突触间隙,C正确;D、胃泌素在完成调节胃黏膜壁细胞后,会立即灭活,D正确。故选A。9.如图是反射弧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B. 电表偏转一次,电衷偏转两
13、次C. 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D. 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转换【答案】B【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A、b、c、d在同一神经元上,刺激c点,b、d点有电位变化,可以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A正确;B、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故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而传递到电流表两极的时间不同,故可发生两次偏转,B
14、错误;C、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C正确;D、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有促进兴奋的,也有抑制兴奋的,兴奋由c传到e时需要经过突触,在突触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D正确。故选B。10.CAV-16是一种病毒,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下列有关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 CAV-16侵入后会导致T淋巴细胞分裂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B. 吞噬细胞吞噬CAV-16病毒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 针对CAV-16的免疫过程涉及细胞识别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 痊愈患儿再次感染CAV-16会直接导致记忆B细胞分泌抗体【答案】D【解析】【分析】特异性
15、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抗原刺激下,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一般可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3个阶段。分为三个阶段:1、感应阶段 是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2、反应阶段 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3、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详解】A、CAV-16侵入后会导致T淋巴细胞分裂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A正确;B、CAV-16侵入人体后,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入侵的CAV-16的过程属于胞吞作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正确;C、针对CAV-16的免疫过程涉及细胞识别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D、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
16、形成浆细胞,只有浆细胞产生抗体,D错误。故选D。11.小龙虾的神经系统中有一种特殊的突触,这种突触间隙极小,仅有23nm。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方向可能是双向的B. 该突触结构可能有利于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快速做出反应C. 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D. 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答案】D【解析】由于突触间隙极小,且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则信号在该突触中不需要转换为化学信号,因此传递方向可能是双向的,A正确。由于信号在突触间传递无需转换
17、,则信号的传递速度快,时间短,因此该突触结构可能有利于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快速做出反应,B正确。该信号的传递中所利用的蛋白质通道,属于两个细胞间所形成的进行信息交流的通道,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未体现胞吞、胞吐、细胞融合等现象,因此未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12.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 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B.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范围内C. 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化谢紊乱D. 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化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答案】A【解析】分
18、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稳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各个系统协调活动来维持的,A错误;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范围内,B正确;C、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正确;D、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
19、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正确。故选A。13.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 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 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 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D. 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详解】A、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B、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
20、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C、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C错误;D、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D正确。故选C。14.二锅头作为京酒代表,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以下关于酿造二锅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酵母菌能发酵产生酒精含量为52%的产品B. 可用划线法测定发酵接种所用菌液的浓度C. 酿酒时的环境温度不会影响酿酒进程D. 选用菌种的种类和比例会影响酒的品质【答案】D【解析】【分析】酵母菌发酵时,当酒精含量达到12%16%时,会毒害酵母菌,当酒精含量超过16%
21、酵母就会死亡;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酵母发酵的适宜温度是1825,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发酵进程;此外,菌种的种类和比例也会影响发酵产物的品质。【详解】A. 发酵时当酒精含量超过16% 时,酵母菌就会死亡,A错误;B. 测定发酵接种所用菌液的浓度应用稀释涂布平板法,B错误;C. 酵母菌酒精发酵的适宜温度是1825,环境温度会影响酿酒进程,C错误;D. 发酵时选用菌种的种类和比例会影响酒的品质,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果酒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和掌握果酒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15. 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
22、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 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B. 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C. 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D. 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体液免疫过程为:a、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
23、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c、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a、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b、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c、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2)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来源于骨髓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详解】参与体液免疫的淋巴细胞有T细胞和B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T细胞,甲组仅有体液
24、免疫,输入造血干细胞后,其细胞免疫功能也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正常,破坏的是胸腺;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说明其胸腺正常,缺少造血干细胞,被破坏的是骨髓。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特异性免疫功能仍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和胸腺都被破坏了。故选B。16.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沙漠防治的先锋树种是沙柳,为提高沙柳成活率,常常需要对沙柳掐尖留芽并摘除一定量成熟叶片,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A. 沙柳的正常生长在根本上是生长激素调节的结果B. 上述过程解除了植物的顶端优势,而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 摘除沙柳一定量成熟叶片,是因为其无法合成生长素D. 掐尖留牙可使侧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
25、根尖,促进根生长,从而提高成话率【答案】B【解析】【分析】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等。根的向地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浓度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近地侧生长较远地侧慢,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快,体现了既促进又抑制的特点;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体现了既促进又抑制的特点。【详解】A、沙柳的正常生长在根本上是基因组控制的结果,A错误;B、上述过程解除了植物的顶端优势,而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正确;C、摘除沙柳一定量成熟叶片
26、,是为了防止蒸腾作用散失过多的水分,C错误;D、掐尖留芽可使侧芽发育成枝条,D错误。故选B。17.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成年后生长激素不再分泌,身高不再增加B. 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C.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D. 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7、【详解】成年后仍然能够分泌生长激素,A错误;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B错误;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短暂,而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C正确;神经中枢也可以通过分泌激素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若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点,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8. 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B. 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C. 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D. 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28、【答案】B【解析】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A选项错;图示细菌进入吞噬细胞后,细胞中的溶酶体对细菌进行了加工处理,并暴露抗原,B选项正确;加工处理后的抗原直呈递给T细胞,而不是B淋巴细胞,C选项错;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同样存在于细胞免疫过程,D选项错。【考点定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的作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仔细比较二者的异同点。19.关于糖代谢的说法错误的是A. 胱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B. 血糖含最超过160180mg/dL就会尿糖C. 正常人大量吃糖也会有尿糖现象D. 下丘脑的活动与血糖调节无关【答案】D【解析】【分析】血糖调节中胰岛素是唯
29、一降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是升血糖的激素。血糖正常范围是0.81.2g/L。尿糖现象的原因:糖尿病、一次性吃糖过多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详解】A、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A正确;B、血糖含量超过160180mg/dL,超过肾糖阈130mg/dL,肾小管吸收功能障碍,不能将尿液中葡萄糖重吸收,就会出现尿糖,B正确;C、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尿液中出现葡萄糖,C正确;D、下丘脑能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胰岛细胞,调节其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D错误。故选D。20.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
30、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 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B. 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PH明显降低C. PM2.5可能成为致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D. 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答案】B【解析】【分析】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 /NaHCO3,过敏反应
31、: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详解】A、消化道、呼吸道、膀胱、肺泡等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人体外部环境,A正确;B、内环境具有一定的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与缓冲物质发生中和反应,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C、PM2.5可能成为致敏原,致敏原具有异物性,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免疫失调病,属于免疫异常,C正确;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主要在脊髓,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D正确。故选B。21.图为探究2,4-D(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对洋葱生根影响的实验及结
32、果,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适宜浓度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分裂从而促进根仲长B. 调节洋葱生根的激索全部来自施加的2.4-D溶液C. 培养6天的实验结果未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 促进洋葱芽生长的最适2,4-D溶波浓度也是10-8mol/L【答案】C【解析】【分析】由曲线可知,培养6天生根长度最长,并且每条曲线都是在10-8mol/L左右促进生根效果最好。据此分析结合各选项问题判断。【详解】A、适宜浓度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的生长从而促进根伸长,A错误;B、调节洋葱生根的激素一部分来自于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另一部分来自施加的2,4-D溶液,B错误;C、据曲线可知,培养6天的实验结果未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
33、性,C正确;D、据图可知,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浓度在10-8 mol/L附近,但不能确定10-8mol/L就是最适浓度,而且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D错误。故选C。22.对燕麦胚芽鞘做如下图所示处理,在单侧光照射下仍能直立生长的有:注:在暗盒里在胚芽鞘尖端的下部用锡箔遮住尖端横向插入云母片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切去胚芽鞘尖端切去胚芽鞘尖端,但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切去尖端,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暗盒里切去胚芽鞘尖端,放在暗盒里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
34、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锡铂能遮住光,云母片能阻碍生长素的运输,琼脂片不阻碍生长素的运输。【详解】放在暗盒里,没有光照,所以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在胚芽鞘尖端的下部用锡铂遮住,而尖端部位是感受单侧光的刺激,所以在单侧光照射下能弯向光源生长;在尖端横向插入云母片,阻碍了生长素的运输,所以燕麦胚芽鞘不能生长;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而琼脂片不阻碍生长素的运输,所以在单侧光照射下能弯向光源生长;切去胚芽鞘的尖端,不能合成生长素,所以燕麦胚芽鞘不能生长;切去胚芽鞘尖端,但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小块,琼
35、脂小块中的生长素能扩散到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中,但因为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所以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切去尖端,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并置于在暗盒里,琼脂小块中的生长素能扩散到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中,所以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切去胚芽鞘尖端,放在暗盒里,因为不能合成生长素,所以燕麦胚芽鞘不能生长;综上分析,胚芽鞘能直立生长的有,故选A。23.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为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B.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液体量增加C. 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
36、的细胞D.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答案】A【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是淋巴、是血浆、是血细胞。【详解】A、图中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液体量增加,出现组织水肿,B正确;C、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红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对应图中的细胞,C正确;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组织液,D正确。故选A。24.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可以调控免疫反应的细胞,起着避免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机体的作用,其数量由Mcl -l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
37、白质决定(如图)。下列疾病最可能与Mcl -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A. 流行性感冒B.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C. 类风湿性关节炎D. 艾滋病【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Mcl -l蛋白活性较强时,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可以避免免疫反应过度如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若Bim蛋白活性较强或Mcl -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可能发生免疫反应过度,诱发自身免疫病。【详解】A、流行性感冒是免疫力降低引起,A不符合题意;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属于免疫缺陷病,B不符合题意;C、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C符合题意;D、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D不符合题意。故选
38、C。25.制作果酒、果醋两个实验的共同点是:A. 菌种为异养原核生物B. 发酵液最终呈现酸性C. 保证无氧环境下发酵D. 将原料灭菌后再发酵【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制作果酒的菌种为酵母菌,酵母菌为异养真核生物,制作果醋的菌种为醋酸菌,醋酸菌属于异养原核生物,A错误;在果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CO2溶于水形成碳酸,在果醋发酵过程中,醋酸菌在氧气、糖源都充足时将果汁中的糖分分解成醋酸,在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先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可见,制作果酒、果醋时,发酵液最终都呈
39、现酸性,B正确;果酒发酵是利用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原理,需保证无氧环境下发酵,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因此果醋发酵需保证有氧环境,C错误;在果酒、果醋制作时对原料只进行了清洗,没有进行灭菌,因为在呈酸性的发酵液中,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抑制,D错误。26.日前微博传言手机屏幕比马桶按钮单位面积上的细菌多,为辨别真伪,两电视台利用微生物培养技术进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本实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B. 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实验C. 本实验使用的培养基应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D. 两个报道结果不同,可能是因为取样
40、环境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设计对照组实验,既可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一般包括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取样环境不同、取样时间不同、取样量的差异都可能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详解】A、该实验的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该方法用到的工具有酒精灯、移液管、涂布器、无菌水等,正确;B、需要设立空白对照,因为不能排除实验操作、培养过程中、灭菌中
41、等环节是否产生污染。而设置空白对照则可以体现是否存在污染和污染程度,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可靠,错误;C、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一般包括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正确;D、不同的菌落形态、大小不同,图示两个电视台调查的手机屏幕和马桶按钮都有多种形态的菌落,即存在多种微生物。两电视台实验操作均正确且完全一致,但报道结果截然不同,可能是因为手机的取样和马桶的取样都不相同,正确。故选B。27.电影战狼2中,战区很多人感染的拉曼拉病毒,是一种可引发烈性传染东病的RNA病毒,根据所学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看电影高潮部分,仅由于激素调节,观影人会心跳加快B. 若预防该疾病的疫苗研制成功,可通过进行按种来预防,这
42、种免疫类型属于细胞免疫C. 抗日战争中有些人头部遭受重伤后,会持续高烧,此时毛细血管收缩D. 正常人的下丘脑神经元中都有代谢产生水和消耗水这些生理活动【答案】D【解析】【分析】疫苗的使用使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体温恒定调节:神经体液调节【详解】A、观看电影高潮部分,由于神经-体液的调节,观影人会心跳加快,A错误;B、若预防该疾病的疫苗研制成功,可通过进行按种来预防,使得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这种免疫类型属于体液免疫,B错误;C、抗日战争中有些人头部遭受重伤后,会持续高烧,此时毛细血管舒张,C错误;D、下丘脑神经元能进行呼吸作用既能消耗水也能产生水,D正确。故
43、选D。【点睛】本题以战狼2中的拉曼拉病毒为素材,考查免疫调节、体温调节和细胞代谢,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掌握疫情的功能,了解体温调节过程,掌握细胞代谢的过程,难度不大。28.科学家设想,如果能在糖尿病患者体内植入正常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患者可以免去每天注射胰岛素的麻烦。科学家将细胞封闭在藻酸盐凝胶(褐藻细胞壁提取物)保护膜中,制成“胶囊”植入患者体内,患者血糖浓度恢复正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直接移植外源细胞会引起免疫排斥B. 包在保护膜中的应为胰岛B细胞C. 患者也可通过口服该“胶囊”达到治病效果D. 内环境的营养物质应能透过保护膜【答案】C【解析】【分析】胰岛素是机体内
44、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故保护膜中包裹的细胞应为胰岛B细胞。包裹胰岛B细胞的“胶囊”应具有一定的透性,能保证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进入保护膜内,为胰岛B细胞提供营养。【详解】直接移植的外源细胞属于抗原,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A正确;科学家将细胞封闭在藻酸盐凝胶(褐藻细胞壁提取物)保护膜中,制成“胶囊”植入患者体内,患者血糖浓度恢复正常,说明包在保护膜中的应为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B正确;根据题意“科学家将细胞封闭在藻酸盐凝胶(褐藻细胞壁提取物)保护膜中,制成“胶囊”植入患者体内”,可知发挥作用的是包在保护膜中的细胞,而患者口服的话,该细
45、胞不能被吸收进入内环境中,且分泌的胰岛素会被消化道内的消化酶分解,故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C错误;科学家将细胞封闭在藻酸盐凝胶(褐藻细胞壁提取物)保护膜中,为保证保护膜中细胞的生存,则内环境的营养物质应能透过保护膜,D正确。故选C。29. 下图是甲、乙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模型,a表示信号分子,下列分析与之相符的是( )A. 若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下丘脑细胞,则a是促甲状腺激素B. 若甲是精子,乙是卵细胞,则a是雄性激素C. 若甲是T细胞,乙是B细胞,则a是淋巴因子D. 若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肝细胞,则a是胰岛素【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若甲是甲状腺,乙是下丘脑,则a是甲状腺激素,A错误;精子
46、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是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细胞膜的直接接触,信号分子并不是性激素,而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B错误;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同时在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若甲是T细胞,乙是B细胞,则a是淋巴因子,C正确;若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肝细胞,则a是胰高血糖素,D错误。故选:C。30.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在维持水盐平衡的过程中,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共同起作用B. 人体内的水盐平衡调节主要通过皮肤来完成C. 细胞外液中离子浓度降低会导致尿量增加D. 口渴或人体缺水时,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答案】B【解析】【
47、分析】1、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详解】A、人体内水和无机盐调节的过程是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利于维持水盐平衡, A正确;B、人体内水和无机盐调节的过程是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水分的重吸收作用,B错误;C、细胞外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即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增加,C正确;D、体内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
48、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同时下丘脑还能将冲动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正确。故选B。31.如图为某人被狗咬伤后的处理和治疗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清理伤口能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感染的机会B. 不包扎能降低被厌氧菌感染的风险C. 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可使体内迅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D. 注射狂犬疫苗目的是刺激体内记忆细胞增殖分化【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粘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49、组成。【详解】A、被狗咬伤之后,清理伤口是为了减少被狂犬病毒感染的机会,A正确;B、不包扎是为了促进细胞有氧呼吸,抑制厌氧菌的繁殖,B正确;C、注射免疫球蛋白即注射抗体,可使体内迅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C正确;D、注射狂犬疫苗,刺激记忆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D错误。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32.科学研究发现,某些免疫球蛋白具有催化功能,称之为抗体酶。如图表示某新型抗体酶的结构,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抗体酶溶液能与双缩脲发生紫色反应B. 一种抗体酶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C. 抗体酶与底物结合后,提供了反
50、应过程的活化能,从而提高了化学反应速率D. 利用抗体酶特异性识别抗原和催化无活性药物前体的转化反应,可靶向治疗特定疾病(如癌症)【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蛋白质,考查对蛋白质功能的理解。具有催化作用的酶和具有免疫作用的抗体的化学本质均是蛋白质,明确酶的作用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抗体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与双缩脲发生紫色反应,A项正确;抗体酶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酶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B项正确;抗体酶可以降低反应过程的活化能,从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C项错误;利用抗体酶特异性识别抗原和催化无活性药物前体的转化反应,可将药物运输到特定部位,靶向治疗特定疾病,D项正确。33.
51、如图表示人体发热到降温的体温变化曲线,关于ab段和cd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分别是()A. 血管舒张和血管收缩B. 减少穿着和添加衣服C. 出汗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D.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和出汗【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据图分析,ab段体温不断升高,产热大于散热,血管可能收缩,cd体温不断降低,散热大于产热,可能是血管舒张的结果,A错误;ab段和cd段体温升高和下降,可能是添加衣服和减少穿着的结果,B错误;ab段和cd段体温升高和下降,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和出汗的结果,C错误、D正确。故选:D。34.2018年1月美国学术期刊免疫报道,记忆T细胞会储存在脂肪组织中。下图是研究人员
52、进行的有关实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是由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增值分化形成的B. 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C. 实验鼠B不患病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D. 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相应的抗体,没有识别抗原的作用,记忆细胞在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参与二次免疫,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详解】A. 记忆T细胞是由T细胞或记忆T细胞
53、增殖分化形成的,A正确;B. 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不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排除自身记忆细胞的影响,B错误;C. 实验鼠B不患病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D. 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另设一组不移植脂肪组织直接感染病原体的对照组,D正确。故选B。【点睛】易错点:针对器官移植和癌细胞的免疫是细胞免疫;外毒素进入人体会产生抗毒素,是体液免疫;病毒和致病菌进入人体一般先体液免疫后细胞免疫。35.如甲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中点c处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
54、化曲线如乙图、丙图所示。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A. 表1记录得到丙图所示的双向电位交化曲线B. 乙图点时膜外Na+大量内流C. 乙图曲线处于点时,丙图曲线处于点D. 丙图曲线处于点时,甲图a处正处于静息电位【答案】C【解析】【分析】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详解】A、由图可知,表1记录
55、得到丙图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A正确;B、乙图点是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此时膜外Na+大量内流,B正确;C、由图可知,乙图曲线处于点时,丙图曲线处于点,C错误;D、丙图曲线处于点时,b处兴奋,a处还处于静息状态,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二、非选择题36.人的中脑边缘有自“奖赏通路”。多巴胺可以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使人感到愉悦,而可卡因是目前已如的最强天然中枢兴奋制,可卡因能干扰多巴胺发挥作用,图
56、1为小梁同字创作的可卡因作用机制示意图。(1)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_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此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_(填“相同”或“相反”)。(2)由图1可知,可卡因_,导致突出间隙中的多巴胺含量_,持续刺激突触后膜,使可卡因吸食者感觉很偷悦。(3)可卡因作用下,多巴胺被突触前膜回收过程可以用图2中_(填“x”“y”或“z”)曲线表示,从而_(填“延长”或“缩短”)“愉悦感”时间。(4)研究发现,机体能通过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这种调节称为_调节,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_(填“升高”或“降低”)。毒品成瘾是中枢神经系统对长期使用成瘾性毒品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状
57、态,吸毒成瘾者必须在足量毒品维持下才能保证保持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只有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_,毒瘾才能真正解除。【答案】 (1). (特异性)受体 (2). 相反 (3). 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止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 (4). 增多 (5). y (6). 延长 (7). 负反馈 (8). 降低 (9). 神经递质受体蛋白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多巴胺合成以后,贮存在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的形式将多巴胺释放出来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转运体,可将多余的多巴胺转运回突出前膜内,从图中可知,可卡因具有封闭多巴胺转运体的作用,故会导致
58、突出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详解】(1)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得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此时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2)据图1可知,可卡因能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愉悦感。(3)根据题意分析,可卡因(一种毒品)可与“多巴胺回收泵”结合,使得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则多巴胺会不断的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从而延长了愉悦感的时间,但是多巴胺最终还是被100%回收的,如图中y曲线所示。(4)机体能通过负反馈调节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导
59、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降低;毒品成瘾是中枢神经系统对长期使用成瘾性毒品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状态,吸毒成瘾者必须在足量毒品维持下才能保证保持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只有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神经递质受体蛋白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毒瘾才能真正解除。【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特点,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37.下面是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a、b、c表示细胞,表示过程):(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_免疫,图中b在人体内由_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2)图中a、b、c、d能够识别抗原的是_。(3)当抗原经
60、过过程时,人体内产生d过程的主要特点是_。(4)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则该免疫过程产生的物质d可攻击心脏瓣膜,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病。【答案】 (1). 体液 (2). B细胞或记忆(a或c) (3). a、c、d (4). 速度快、数量多(快速、大量) (5). 自身免疫【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免疫,考查对免疫过程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参与反应的免疫细胞和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判断免疫方式。【详解】(1)该特异性免疫通过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最终依靠d抗体发挥免疫效应,属于体液免疫,图中b为浆细胞,在人体内可以由aB细胞或c记忆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2)a、b
61、、c、d中b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c、d均可以识别抗原。(3)抗原经过过程,刺激记忆细胞,通过过程,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抗体。(4)d抗体攻击心脏瓣膜,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自身免疫病。【点睛】巧记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38.2019年女排世界杯,中国队豪取11连胜,向新中国成立70年献上了一份即礼,中国队也超越古巴成为世界杯历史上以全胜战绩夺冠次数最多的球队。在比赛中排球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排球比赛中,运动员机体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_(“升高”或“降低”),刺激_中的渗透压感受器,进
62、而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增加垂体对_的释放,该激素能促进_使尿量减少,从而维持体内的水平衡。(2)朱婷看到排球过网后,观察对手站位,迅速暴力扣杀,这属于_反射,该反射发生时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是_(填“单向”或“双向”)。(3)比赛中运动员机体产热大量增加,此时机体产热量_散热量(“大于”、“等于”或“小与”),为了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机体通过调节做出一系列反应,比如_。【答案】 (1). 升高 (2). 下丘脑 (3). 抗利尿激素 (4).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5). 条件 (6). 单向 (7). 等于 (8).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活动增加等【解析】【分析】
63、1、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2、水平衡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3、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详解】(1)机体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进而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从而维持体内的水平衡。(2)看到排球过网后,观察对手站位,需要将感受到的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所以迅速做出暴力扣杀的动作属于条件反射,这一反射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反射活动中由于只有感受器能够感受刺激,将兴奋最终传到效应器,所以兴奋在传入
64、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是单向的。(3)比赛中运动员机体产热大量增加,散热量也增加,机体体温维持正常,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机体常见的散热途径有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活动增加等。【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兴奋传导等知识,学生对所学知识能熟练记忆并综合运用是解答的关键。39.褪黑素是哺乳动物脑部的松果体细胞在黑暗环境中分泌的一类激素。为研究褪黑素与人类肥胖的关系,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请回答问题:(1)光周期可影响褪黑素的分泌,光照刺激感受器产生_,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再沿传出神经到达_,从而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对能量代谢等生命活动可起_作用。(2)褪黑素调节体重的作用
65、机制如图所示。褪黑素主要和膜受体MT结合后,一方面通过G1蛋白抑制AC(腺苷酸环化酶)活性,从而_,抑制PKA活性,使CREB无法进入细胞核并与相应受体结合,脂肪酶活性降低,脂肪分解下降;另一方面还可通过Gq激活PLC,催化PIP12水解形成IP3,提高Ca2+的水平,激活钙调蛋白通过_进入细胞核,促进脂肪酶基因的_,加快脂肪的分解。(3)有研究指出,发现褪黑素的分泌受光周期影响,褪黑素能显著降低大鼠体重,也能降低肝脏重量。开灯睡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脂肪代谢减慢,引起肥胖。一些辅助睡眠的药物中含有褪黑素,但是褪黑素增多有可能引起季节性抑郁症,综合上述分析,请提出利用褪黑素调节体重的两条合理建
66、议:_。【答案】 (1). 兴奋 (2). 效应器(松果体) (3). 调节 (4). 抑制ATP形成cAMP,降低cAMP水平 (5). 核孔 (6). 表达 (7). 远离手机,合理作息;闭灯睡觉;必要时可以服用含有褪黑色素的药物,但是切勿长时间服用,服用剂量一定要谨遵医嘱【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褪黑素由松果体分泌,结合题图,褪黑素的合成与CERB和钙调蛋白有关,CREB和钙调蛋白进入细胞核,调控核基因表达出Pro-mRNA,Pro-mRNA进入细胞质中加工成mRNA,并翻译产生具有生物功能的蛋白质,进而调节生命活动。【详解】(1)光照刺激感受器产生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再沿传出
67、神经到达效应器(松果体),从而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一种激素,其能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2)由图可知,褪黑素主要和膜受体MT结合后,一方面通过G1蛋白抑制AC(腺苷酸环化酶)活性,从而抑制ATP形成cAMP,降低cAMP水平,抑制PKA活性,使CREB无法进入细胞核并与相应受体结合,脂肪酶活性降低,脂肪分解下降;另一方面还可通过Gq激活PLC,催化PIP12水解形成IP3,提高Ca2+的水平,激活钙调蛋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促进脂肪酶基因的表达,加快脂肪的分解。 (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利用褪黑素调节体重的两条合理建议:远离手机,合理作息;闭灯睡觉;必要时可以服用含有褪黑色素的药物,但是
68、切勿长时间服用,服用剂量一定要谨遵医嘱。【点睛】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图解判断褪黑素分泌方式,识记反射弧的组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40.为研究焦虑症的机理,科研人员利用四组小鼠为材料进行实验。(1)科研人员敲除野生型小鼠(WT鼠)的焦虑抑制基因-N基因,得到(N-KO鼠)。N-KO鼠进入图1所示高架十字迷宫的开放臂时,视网膜感光细胞接受刺激,产生_,沿_神经传至相关脑区的神经中枢,引起恐惧和焦虑行为,因而更多地躲避进封闭区。WT鼠在探索新奇环境的冲动下,会重复进入开放臂玩耍。(2)科研人员推测,I基因与N基因有相似的功能;为验证该推测,科研人员用相同方法得到I
69、基因敲除风(I-KO鼠)和N基因、I基因双敲除小鼠(NI-KO鼠)。若推测正确,则I-KO鼠在图1所示迷官上的预制行为表现是_;实验结果显示,I-KO鼠、NI-KO鼠与WT鼠的行为表现一致,这一实验结果与上述推测_(选填“相符”或“不相符”)。由此推测I基因对小鼠产生焦虑情绪的作用是_。(3)研究发现,B区和C区是处理焦虑等情绪的两个关键脑区(如图2);科研人员将上述四种小鼠置于阁1所示迷宫上一段时间后,检测小鼠两个脑区中神经元的活跃度。得到图3所示结果。据图2、3可知,N-KO_,C区输出的抑制信号增强,导致出现焦虑行为。请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NI-KO鼠与WT鼠行为一致的原因_。(4)
70、科研人员再选取上述小鼠进行实验,进一步验证I基因的功能,图4为实验方案。请在图4中正确选择a、b、c或物质d、e填人I-IV处。_;_;_;_。预期1-4:组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的运动轨迹依次为图5中的_、_、_、_。【答案】 (1). 兴奋(或“神经冲动”) (2). 传入 (3). 更多在封闭区活动,较少进入开放臂 (4). 不相符 (5). I基因单独不引起焦虑,N基因缺失引起焦虑需要有1基因 (6). B、C两个脑区中的神经元活跃度增强 (7). 敲除I基因降低C区神经元活跃度,NI-KO鼠C区的神经元活跃度恢复正常,输出的抑制信号正常 (8). a (9). a (10). 物质
71、e (11). 物质d (12). 甲 (13). 甲 (14). 乙 (15). 甲【解析】【分析】神经调节过程中,生物受到外界刺激时,感受器兴奋,经过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做出综合与分析后,通过传出神经将兴奋传至效应器,对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根据题意分析可知,N-KO鼠进入图1所示高架十字迷宫的开放臂时,会引起恐阻和焦虑行为,因而更多地躲进封闭区;而WT鼠在探索新奇环境的冲动下,会重复进入开放臂玩耍。【详解】(1)根据神经调节的过程可知,N-KO鼠进入图1所示高架十字迷宫的开放臂时,视网膜感光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综合分析后发出指令,引起恐
72、阻和焦虑行为,因而更多地躲进封闭区。(2)根据题意,I基因与N基因如果有相似的功能,则I基因敲除鼠(I-KO鼠)与N基因敲除鼠(N-KO鼠)在图1所示迷宫上的行为表现相同,即由于引起恐阻和焦虑行为,因而更多地躲进封闭区,较少进入开放臂;而根据实验结果:I-KO鼠、NI-KO鼠与WT鼠的行为表现一致,这一实验结果与上述推测不相符,由此推测I基因单独不会引起小鼠的焦虑,N基因缺失且同时有I基因存在时才会引起小鼠焦虑行为。(3)分析图2、3可知,N-KO鼠B、C两个脑区中的神经元活跃度增强,尤其C区输出的抑制信号增强,导致出现焦虑行为。根据图2、3可知,NI-KO鼠敲除I基因降低C区神经元活跃度,N
73、I-KO鼠C区的神经元活跃度恢复正常,输出的抑制信号正常,无焦虑行为发生,因此与WT鼠行为一致。(4)该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验证I基因的功能,即研究I基因单独不会引起小鼠的焦虑,N基因缺失且同时有I基因存在时才会引起小鼠焦虑行为,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N基因是否存在,则分析图4可知,1、2组为WT鼠,即I基因与N基因都存在作为对照,那么3、4组作为实验组应该选择N基因缺失的小鼠,其中1组与3组又构成对照关系,故1组应该注射物质e,2组与4组构成对照,故4组注射物质d。分析图4中的实验可知,1组中WT鼠由于注射了物质e,物质e不会与I基因的mRNA互补,那么不会影响I基因的功能,故WT鼠仍然保持正常的
74、行为,即进入高架十字迷宫的开放臂玩耍,运动轨迹为甲;2组WT鼠由于注射了物质d,由于物质d与I基因的mRNA互补,而影响I基因的功能,从而使小鼠表现为类似I-KO鼠,即运动轨迹仍然为甲;3组为N-KO鼠,注射了物质e,物质e不会与I基因的mRNA互补,那么不会影响I基因的功能,即小鼠敲除了N基因,且有I基因的作用,则类似N-KO鼠的行为,即运动轨迹为乙;4组为N-KO鼠,注射了物质d,由于物质d与I基因的mRNA互补,而影响I基因的功能,则该组小鼠类似于NI-KO鼠的行为,即运动轨迹为甲。【点睛】本题以敲除基因的小鼠为研究对象,研究造成小鼠的焦虑症的机理。要求学生掌握题意和实验目的以及实验原则是该题的重难点。要求学生通过对比敲除不同基因的小鼠的行为,正确判断基因在该行为中的影响,得出正确的结论;根据图4中的实验设计,利用对照原则分析该试验的设计情况,判断各组小鼠的状况和行为是突破该题的重点。本题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强,达到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