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93).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6716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9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9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9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9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9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9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9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9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9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9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9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9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9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9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故都的秋开卷有益秋天,有个约会当北国的秋意正浓的时刻,现代作家郁达夫从温暖的江南千里追秋而来,为我们写下咏秋的新篇章。作家用浑然天成的淳朴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北国秋天深沉的况味,开创了咏秋的文章的崭新天地。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当槐树的落蕊飘满漫步的小路,当秋蝉的残鸣被西风吹走,当秋雨 落在你扛着沧桑的肩膀,那秋天,是真的到了。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基 础 导 学1.文学常识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13 年留学日本,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 年回国

2、,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 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 茫夜等。2. 写作背景避世遣愁话“秋味”本文写于 1934 年 8 月。从 1921 年 9 月至 1933 年 3 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 年 2 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

3、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 年 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93. 相关知识听人说郁达夫他憎恨无爱的人生, 犹如厌弃无花的沙漠。在黑沉沉的铁屋里他带着觉醒后的悲愤和惶惑,大喊过爱的饥饿,反抗压在青年们头上的封建层岩,反抗冷漠、愚昧、狡诈、 贫困的旧时代。他从不同流合污,只是面对严酷的现实,在看不到

4、光明的时候,绝望颓唐之情不断来冲袭他。然而,作为抗菌素的现实主义精神又不断地诱导他穿过沼泽,走向坚实。刘海粟漫论郁达夫英国宁肯失掉印度,不愿失掉莎士比亚英国的加莱尔说过“夫,我们应该要日本的全部法西斯头子偿命!郭沫若”;我们今天失掉了郁达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真挚,似乎还有一个极其虚弱的声音在向你求救,那是灵魂的无原始美不加修饰的奈在低吟浅唱。在他优美而极富才情的文字背后,是一种。有人批评他用语有时未免繁琐和重复,其实这是他内心袒露所必需的一种表达。与那些刻意追求谋篇 布局的人相比,他的作品是一幢残缺而唯美的建筑。易森郁达夫,一个不该被冷落的名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郁达夫曾说自己是“

5、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的悲剧”,但知识、不服输的气节和亲 人的疼爱,偏让这出悲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进了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你所承受的苦难,都将化作你成长路上的勋章,昂首阔步,身 披万丈霞光。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到涨满了秋池的巴山秋雨,悲凉的秋味 飘满了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纵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简短一赞,却也难抑浓郁的悲凉之 风。忧郁我想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他的笔下,处处都是忧郁,甚至有些无病呻吟般的忧 郁,但我想称他的忧郁为“本色的忧郁”,这份忧郁,与现在的一些哀春伤秋的网络文艺小 清新文不一样,读完之后,才会觉得,真的不一样,因为我在里面看到了放

6、大的自己。夏衍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告诉自己: “即使做不成文天祥、陆秀夫,也要做伯夷、叔齐。”并赋诗曰:“松树梅花各耐寒,心坚如石此盟磐。首阳薇蕨钟山菽,不信人间一饱难!”秋之物象流动与人的生命行程相吻合,使得以秋为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心理定势。,自 主 预 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颓废()混沌()陪衬()平仄()落蕊()潭柘寺()普陀山()廿四桥()一椽破屋()譬如()答案:tudnchnzruzhtuninchunp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厦混荷折落着答案:厦xi厦门sh大厦混hn 混水摸鱼hn 混沌荷h残荷h荷重折sh折耗zh折叠zh折腾落

7、lu疏疏落落lu大大落落lo 落枕着zhu着衣zho着急zho 着数3. 为下列形近字组词。椽 沌 喙 炖 缘 钝 嘶 寞 厮 漠 撕 答案:椽(大笔如椽)喙(不容置喙)缘(缘木求鱼)沌(混沌) 炖(炖肉)钝(迟钝)嘶(嘶鸣)厮(厮杀)撕(撕裂)寞(落寞)漠(冷漠)4. 辨析词义,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句中横线上。(1)萧索萧条萧瑟A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 的荒村,没有一点生气。B荒山老树,景象十分 。C靠左偏前是一棵直挺挺的白杨,树叶在上面 作响。解析:三个词都有“缺乏生机”的意思。“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萧条”指的是寂寞冷落,毫无生气;也用来指经济衰微。“萧瑟”指的是草木被秋风吹袭

8、的声音或者寂寞凄凉。答案:A.萧索B萧条C萧瑟(2)颓废颓丧A. 被老板批评了两句,他 地低着头,半天不说话。B. 失去了理想,他从此像一只折翅的苍鹰,便一天天 下去。解析:两词都有“衰败,消沉”之意。“颓废”多指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也可以指坍 塌荒废。“颓丧”指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语意比“颓废”要轻。答案:A.颓丧B颓废(3)落寞寂寞A. 圣诞红、圣诞礼物、圣诞音乐烘托得冬季一片暖意,而独自在外的小梅却感到了一丝的 。B. 被黑心老板骗,被周围的人嘲笑,他带着一脸的 来到江边。解析:两词都有“冷清”的意思,“落寞”语意要重一些,指的是寂寞,冷落凄凉,也 可以指失意潦倒。“寂寞”指的是冷清孤单

9、,也可以指静寂无声。答案:A.寂寞B落寞(4)领略领悟A. 冰心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 到人生中爱的真谛。B. 语文像大海一样神秘,你可在潮起时 海的壮美,也可在潮落时体味海的静谧。解析:两词都有“体会”之意。“领略”强调“略”,更多的是欣赏,晓悟。“领悟”强调“悟”,是指体会,领悟。答案:A.领悟B领略课 堂 探 究一、合作探究1. 要品“秋味”为何“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答:答案: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文人被压抑被摧残失意潦倒的太多太多。所以,中国的文人到了人生的秋天,联想到自己事业不成功名无望,就不免发出种种的哀叹。秋

10、声赋赤壁赋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里的秋已经不限于自然的秋天,而是指人生的秋天。“这秋的深味”,是中国文人几千年品尝出来的。“北方”是指“故都”,历代王朝京城所在之地, 多少文人在这里铩羽折戟,败家丧身,所以说,只有置身故都,才能深刻体会到“秋的深味”。2. 赏析文中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答:答案:画面语句品析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这是境的宁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是境的宁静,也

11、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秋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本身就是一种悲凉。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这是境的宁静。都市闲人的互答:这里是心和境的悲凉。秋果“淡绿微黄的颜色”:清、静的淡色。3.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 12 段中要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 答:答案:从内容上看,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表现“故都”的可爱,插 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者全新的感受。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行文思路的开阔,显示文采的灵秀, 章法更显

12、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从情感主旨上看,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是人们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对此, 中国人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达最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4. 故都的秋彰显了怎样的人文精神?答:答案: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 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 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 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 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

13、 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 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一 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能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5. 由于本文写作年代久远,有不少同学提出对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悲凉”难以理解。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你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我的观点:答案:观点一:社会环境黑暗。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

14、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观点二: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 衰贫”,后来又经过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 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有悲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 的情趣倾向。观点三: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 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观点四: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 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

15、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 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二、归纳总结图解文章主旨探微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 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落寞、悲凉的心境。三、技法学习对比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常见的对 比手法有两种: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时间上纵向发展的比较是纵比;把不同事物放在一起 比较,我们称之为横比,故都的秋中作者把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就是典型的横比。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抑南扬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

16、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 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 托,更加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四、考点链接分析文章的材料安排及其结构用意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但是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写南国 之秋。第二段以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来衬托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得到底” 对比,这样南北对比、

17、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倒数第二段呼应开头,又以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形象地说明为什么“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此考点主要考查某句话或者某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材料,为 何要写在文中的这一部分等。这是结构类题型中常见的题型,也是常考的题型之一。【提问方式】为什么作者在文章中要写某某?文章表现的不是某某,却要从某某写起,为什么?文章在写某一事物时插入了某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题规范】内容情感结构手法(要针对文章具体分析,切忌空洞、只套术语)【突破方法】(1) 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

18、考的。(2) 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及其情感,以此作答,这是前提。(3) 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4) 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知识储备】散文中具有结构意义的材料所起到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贯穿全文内容,起到线索作用;引出某一事物,为下文作铺垫;和某一事物形成对照;烘托映衬某一事物;和文章某一部分内容形成照应关系;文中某句话反复出现,其作用是:在内容上,突出 主旨、强化感情;结构上,交代线索、前后呼应;表达上运用反复的修辞,

19、有强化和一唱三 叹之效。读 写 迁 移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一)素材这样积累1. 在教材中提炼拓展方向(1) 爱国战士郁达夫他只是一个文弱书生,却有着铮铮的铁骨;他将他的如椽之笔,化作横扫倭寇的利器; 他用他柔弱的肩膀,将复兴民族的重任扛起。战士自有战士的情怀,战士自有战士的胆气。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中国历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迹。为百姓者,百姓念之;为民族者, 民族敬之;千古江山千古事,千古英杰千古记。国家强大匹夫责,民族繁盛你我志。学英烈, 心为国家;学英烈,情系民族,做一个达夫,做一名战士,将我们自己打造成民族肌体上的一个坚强因子,在这个肌体上坚守我们的位置。(2) 文以言志不同经历、不

20、同心境的人对秋会有不同的感受。既有“轻寒正是可人天”的惬意、“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也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萧瑟、“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愤、“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则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与众不同的体会,从“清”“静”“悲凉”入手,咏赞了故都的秋天。“文以载道”,郁达夫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了“秋”的故都。在郁达夫的眼中,故都是一种象征。这时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都,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故都。中国北方的战云、 东北沦陷的屈辱、内外忧患的夹击凝聚在郁达夫的笔头,一篇故都的秋是作者忧国忧民的明证。2. 在名句中选择描写秋天的优美段落(1) 秋天

21、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她把黄颜色给了银杏,黄了的树叶扇呀扇呀,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火热;她把红颜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飘呀飘呀,像一枚枚邮票,邮来了秋天的盛装。金黄颜色呢,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颜色呢,是给果树的,听,橘子柿子们你挤我碰,喊着人们去摘呢!还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都给了菊花仙子,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点头。(2) 多明媚的秋天哪,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千万座山冈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鹭在稻田里缓缓飞翔。(3) 风,轻轻地温和地吹着,是美丽的灰姑娘姗姗而

22、来;树木开始脱下她绿色的夏装, 换上了金色的秋装。(4) 红艳艳的大苹果撩开绿叶往外瞧;金灿灿的柿子像正月十五的灯笼压弯了枝头;小红灯似的枣子在枝头上一闪一闪的;像玛瑙的葡萄一串串的挂在葡萄架上荡秋千;有的荔枝 太胖了,把衣服撑破了,露出白白的肚皮;玉米特意换了一件金色的新衣,咧开嘴笑了,露 出满口金黄的牙齿;大豆也许太兴奋了,有的竟笑破了肚皮;西红柿为了让自己更漂亮,便把口红涂在了脸上描写秋天的名诗名句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

23、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写秋名句阐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 树叶。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燎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24、。(战国楚宋玉九辩)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像人在远行之中。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14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句的枯荷也由此出。听 雨声:雨打枯荷,单调、凄凉。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浣溪沙)菡萏:荷花的别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3从历史中比较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具腓、众芳摇

25、落的季节;在文学上,萧瑟肃杀的秋天则象征着 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秋天似乎是属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这个季节代 表了他们的苦痛,也代表了他们真实的追求和真实的无奈,所以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 来的中国传统文人,自觉不自觉地承继着这种“悲秋”的情怀,也自觉不自觉地被这种情怀 感动着。古代文人与秋天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历来就有文人悲秋的说法,“一叶落而知 秋”“悲哉,秋之为气也”。“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 悲伤,感秋风而凄怆”,“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了独

26、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其实文人悲秋之愁,源于文人壮志未酬之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 苦多”。文人不仅为自己愁,而且为国家愁,为人民愁,“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这 是一种高尚的愁,一种文人才有的愁,一种支撑了文人风骨的愁。(二)素材这样运用范文参考以情驭景,借景显情故都的秋的景物描写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写的一篇文情并茂的美文。艺术的魅力在于客观生活的真实与主观情感的完美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以情驭景,借景显情,可以说是一篇寓情于景的佳作。美学家说:“一片

27、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作者在文中借生活的寻常之景,将 真实的生活用艺术的笔法生动地表现出来,选景的平常与写情的真诚完美结合,寄寓了作者 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闲淡的心境。他选景,不泛,不滥,而是贵而精;不富,不高,而是普通而寻常。他不求奢华,只求 朴实。故都之秋,秋之况味,可圈可点之处很多,然而作者放弃北平的风景区不写,单写院 落街巷的景象,他以一个平常文化人的视野和情感,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 体验故都之秋,在这些平常之景里,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秋意。他写秋花,选取的是牵牛花;他写秋树,选取的是槐树;他写秋蝉,他写秋雨,无一高雅,尽显生

28、活的朴实 与率真,他选取普遍存在的景象,真正表现故都之秋,他借朴素之景,把人们司空见惯的景 象中的味、色、意境与姿态挖掘出来,深切感人,“清水出芙蓉”,这是与作者的心绪、思 想以及对北国之秋的认识紧密相关的,而作者所要追求的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游 人云集的风景还是难以表现的。他写“屋”,要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他写“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他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29、, 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无一不体现着作者心境中的清、静、悲凉,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所表现的是真实的生活,而不是想像中的虚幻,他在景的选取中,处处体现着一种文人的平民情怀,不造作,不矫揉, 是作者处境的真实写照。我们看到作者“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里看出作者此时所欣赏的是一种萧条、落寞、凄清的景。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故都秋“清” 的特点,也

30、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在这一片自然的景中,坦露着作者丰富而多彩、热烈而略显冷淡的内心世界。我们看这些景,天是青天蓝绿,抑或是灰沉沉的天,花是蓝朵蓝色,草是秋草黄色,落蕊也是灰白,树影是暗灰,土是灰色,而枣树也是淡绿微黄,所有的色彩均体现着一种凄冷。我们再听听那声音,“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故都的秋的静,借这么多声响交织在一起,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这静都是故都的秋的声音,更何况蝉声是如此的衰弱与凄惨,更何况这声音如影随形让你无处藏身(这嘶叫的秋

31、蝉,在北平可和蟋蟀和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这所有的声音体现着作者心境的“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的况味,“是 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然而文中 又处处体现着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体味是:痛并快 乐着。文中的景不是那种客观冷静式的,而是主观热情式的。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以情驭景”,所有的景物无一不承载着作者独特而细腻的审美感受、 忧郁而优美的情怀,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 夹杂着一些苦涩,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

32、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他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们从文中读出他 那浓浓的秋味、读出绵绵的愁思、读出那对故都的秋深深的眷恋!二、类文品读由此及 彼,拓展视野【类文品读】碧云寺的秋色钟敬文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 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 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

33、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 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 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 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 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 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 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 叶子都

34、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 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 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 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

35、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 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 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 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