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题解读“荷塘”和“月色”是作者写景的核心,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把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月光如水,荷塘如梦如幻,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景物描绘中融合着作者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2、,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作家。著作有朱自清全集。背景纵览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在革命失败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头”消失,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了。他毫不掩饰地表白这种思想的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 他曾对夫人陈竹隐
3、说过:“我只是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因此,他在致S君的一封信里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字词梳理1.字音袅娜(nio)蓊蓊(wn)敛裾(lin)羞涩(s) 独处(ch)酣眠(hn)弥望(m) 颤动(chn) 霎时(sh) 参差(cn) 脉(m) 倩
4、影(qin)煤屑(xi) 踱步(du)2.辨音3.辨义泻泄“泻”是指液体(从上往下)快速流出。如“一泻千里”“倾泻”等。“泄”是指液体或气体(横向)快速排出。如“排泄”“泄漏”“泄气”等。斑驳稀疏“斑驳”也作“班驳”,指的是一种颜色中夹杂着别的颜色。“稀疏”指空间或时间上间隔远,不密集。均匀和谐“均匀”是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上的数量相当;时间或空间间隔相等。“和谐”是指配合的适当,协调;或指和睦、融洽。风致风姿丰姿风采“风致”是美好的姿态,美好的容貌、举止等。如“别有风致”“风致翩翩”。“丰姿”同“风姿”,指风度、姿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如“丰姿绰约”。“风采”是指人美好的仪表、举止和神态。如
5、“风采依旧”。4.词义弥望:满眼。弥,满。袅娜:柔美的样子。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文中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风致:美的姿态。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文中是深浅不一的意思。也写作“班驳”。倩影:美丽的影子。倩,美丽。一例:一律,一概。丰姿:风度、姿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艳歌:专门描写男女爱情的歌曲。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文中指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敛裾:提一提衣裳。裾
6、,衣襟。消受:享受。多用于否定。幽僻:幽深僻静。课文剖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篇第一句交代了夜深人静去游荷塘的缘由,是全文的文眼。作者夜游荷塘并非出于闲情逸致,而是为了排解胸中的苦闷。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忽然”二字,显出了烦躁之深,求解脱之切。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夜已深,人已静,平日繁琐的家事,此刻也可以暂时放下。趁深夜到荷塘欣赏月色,要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平息心中的“不宁静”。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
7、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只用粗线条勾画,既简括地叙述了荷塘周围的情景,也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在淡淡的月光下,往日阴森森的小路,也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形成了静谧、幽寂、朦胧的氛围。作者想摆脱忧郁情怀而前往荷塘,这一段主要写小路的环境和荷塘周围的环境。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
8、居,也爱独处。“踱”字写出了作者的悠然神态。月色淡淡,作者独步塘岸,边走边散漫地想,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作者直抒胸臆,用整齐而又变化的句式表达内心的矛盾。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经过一番澄思静虑,作者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写得超脱现实,是作者内心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境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从压抑中暂得解脱,欣赏月色的淡淡喜悦。最后一句承上启下。本段写作者的月下独白。回顾本文首句,联系当时社会和作者思想,可以窥见
9、作者内心的苦闷。第二部分(第2至3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三个比喻构成“博喻”,有意念上的递进和扩充,写出荷花的洁白、明净、光亮、娇柔。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作用于嗅觉,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把香味
10、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两者有相似之处,才有感觉上的互通。这种修辞手法也叫“通感”。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描绘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美。第4段:写月光下的荷塘。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泻
11、”字加强了原本无形的月光的质感,化静为动,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清态。“浮”字,则写出了青雾自下而上的轻柔的动态美。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作者笔下的荷塘,一切都那么朦朦胧胧。客观上,固然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而主观上,恐怕主要还是心头上有一层“淡淡的哀愁”吧。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写灌木丛的“黑影”,杨
12、柳树的“倩影”,由于月色的不均匀,光与影就有了分明的层次。这种层次,使作者的视觉通感于听觉,写得轻柔、和谐、优美,富有节奏。月光如“流水”,如“青雾”,如“牛乳”,如“轻纱”,四个比喻写出了月光的光、色、情、韵。正面描写:满月、淡云,朦胧的美,恰到好处。侧面描写: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这一段着意写荷塘上的月色,句句拈出“月”字,却只有借叶、花、云、树,才能见月光月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树。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
13、面的“幽僻”相照应。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用蝉声和蛙声衬托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本段写荷塘四周环境,着重写树。再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依次写了树、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第三部分(46段):描写荷塘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塘上的月色。二者巧妙
14、结合,突出朦胧幽静的美。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忽然”二字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浓墨重彩画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文章由此放开去,由实入虚。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益鸟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盛况的描绘,开辟了一种与前文的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
1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回到现实,流露出深深的遗憾与失落之情。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现实的无奈牵动了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回到现实中来,与开头形成呼应。而家中的宁静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意在言外,令人回味无穷。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第四部
16、分(710段):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构巧解写作特色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生活的苦闷中,作者有“难得偷来的片刻逍遥”,在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为一体。2运用比喻,形象生动本文运用了大量新颖贴切的比喻,博喻的使用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增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而具有“通感”特点的比喻句,更收到了妙不可言的艺术效果。3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本文用词准确鲜明生动,表现在两点:一是动词的选择一丝不苟,煞费苦
17、心。如第四段中“点缀”“挨”,第五段中“浮”“泻”等都用得极其贴切。二是叠字形容词的匠心运用。全文共用二十六个叠词,有二字叠(AA)、三字叠(ABB)、四字叠(AABB)。很短的散文中大量运用叠字,丝毫不觉复沓,主要是这种叠字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使得写景豁人耳目,抒情沁人心脾,同时也使行文舒缓,读来富有节奏感。知识链接怎样揣摩语言?1.揣摩语言的含义揣摩语言即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意、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辨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意,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语境”包括内部语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和外部语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揣摩语言的主要方法是根据内部语境推求语意。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文。联系相关语句,联系作者写作思路,理解语言的隐含信息、深层含意以及作者的言外之意。有时还要结合外部语境揣摩品味,以把握语言的意思和情味。3.揣摩语言还要学会抓取关键语句关键语句在文章中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出现在文章首尾的总结概述语句;有称代和特指词语的语句;在文中多次重复出现的语句;运用各种修辞格的语句;使用典故或史料的语句;运用“虚化迁移”手法或词类活用的语句;语法结构复杂的语句;有特别生动的词语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