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班级_姓名_得分_板块综合检测(三)现代中外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2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
2、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3. 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A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 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 D推行自由放任政策4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趋完备。对此,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对此话的准确理解应是()A福利政策不利于社会稳定 B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太高C福利政策存在弊端需要调整 D福利政策减少了社会消费5历史文献中
3、经常出现“西方列强”“东方国家”和“南北对话”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它包含的不仅仅是地域位置,更含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在历史文献中,二战后的“西方”概念的内涵是()A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B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C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D欧洲与美洲的所有国家6为应对1929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其他各国纷纷效仿。接受此类政策的教训,二战后形成了()A布雷顿森林体系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社会福利经济政策 D世界贸易组织7. “在科学上,没有哪个理论能够得到完全的证明,当它出现时,总是有待进一步检验和审视。正是这一不断自我纠错与完善的特性,使科学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
4、最为严谨、最为有效的手段。”下列史实符合该论述的是()从亚里士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从量子理论到光电效应的成功解释A B C D8. 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英国圈地运动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A. B CD9贴春联是中国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以下春联中能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历史情景的是()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C“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D“粮补机补肥补补
5、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10毛泽东指出:“在我国现在的条件下,所谓人民内部的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A新中国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爆发11毛泽东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党开始也是不懂得农民工作的重要性,把城市工作放在第一位,农村工作放在第二位。”此处的“开始”是指()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
6、解放战争时期12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粮食人均不足400千克,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要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途径是() A开垦荒地,搞好国土开发和整治B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C加强科技研发,提高单位面积产量D调整农业结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3分,第14题29分,共52分) 13. (2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总结起来说,我们面临着一个政治力量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它应该是我们的政治参谋班子在目前这个时刻进行工作的出发点。我不能在这里试图提出全部的答案。但我愿意表白我的信念: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的,而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
7、冲突来解决。1946年2月美国驻苏大使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材料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及战后时期的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两种根本相反的政治路线形成了:一方面是苏联和其他民主国家的政策,目的在于摧毁帝国主义和巩固民主;另一方面是美国和英国的政策,目的在于加强帝国主义和绞杀民主。它们鉴于苏联及新民主主义国家已成为一种障碍同时也就用新战争的威胁来支持这一运动。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 材料三戴高乐将军警告他的后人“永远不要把法国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时,不会预料到有一天欧洲的经济和政治版图会呈现现在这个样子。不过戴高乐可以感到欣慰的是,他毕生所追求的法国复兴,通过将“法国的命运
8、交在别人手里”实现了,他的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我们还应该为欧洲的一体化记上另外一大功:欧洲经历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时间的和平。 欧洲由对抗走向统一,国家间相互制衡是必要条件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乔治凯南这封电报的核心主张,并分析该电报对美国政府产生的影响。(6分)(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根本相反的政治路线”形成的后果。材料二与材料一不同观点的出现说明了什么?(6分)(3)指出材料三中法国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的含义。(3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一体化”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1
9、4(29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表2012二轮精品提分必练 选自苏联兴衰史 材料二2012二轮精品提分必练选自大纲版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材料三2012二轮精品提分必练选自新华网中国绘制新五年发展蓝图(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6分)(2)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当时中苏“一五”计划共同特点,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这种特点形成的原因。(6分)(3)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一五”计划在生产关系上是如何变革的?产生了什么影响?(9分)(4)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概括“十二五”规划的侧重点。(不得摘抄原文)(9分)板块综合检
10、测(三)1C【解析】 本题考查对20世纪20年代苏俄经济建设时期国家经济政策体制的理解。A项是一场政治革命;B项是公有制禁止商品流通;D项形成于1936年。故A、B、D三项应排除。新经济政策是在落后的小农国家里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生产,符合题干要求,故正确答案是C项。2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从材料的数据分析,重工业占75%,日用消费品仅占25%。从中可以看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是苏联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故选B项。3B【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B项符合题意。A项是苏联农业化政策;C项是国家调控经济模式,D
11、项是国家自由经济政策,都与材料不符合,排除。4C【解析】 从材料看,主要反映了福利国家实行高福利制度,造成财政开支过大,故C项正确。5C【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二战后,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敌对,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对峙。6A【解析】 本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据题干“罗斯福政府实施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分析,形成了解决危机的一个基本方法,结合二战后的史实,美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经济实力强大,在经济中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7B【解析】 自由落体定律是对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否定;相对论是对经典力学的完善;光电效应的成功解
12、释是对量子理论的完善。排除含有的选项。8B【解析】 材料认为,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束缚。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在农村的扩展,自然有利于工业化的实现,项正确;由于土地改革后的农民土地私有制不利于我国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一五”计划),因此才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项正确;为了摆脱苏联工业化建设中粮食的困难,苏联实行了农业集体化,项正确; 1952年完成的土地改革仍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有冲破小农经济的影响,项错误。综上分析, B项正确。9A【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解。合作化道路符合过渡时期三大改造中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史实,故正确选项是
13、A项。 “公社”始于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后,排除B项;C项反映的是经济困难,看不出是过渡时期;D项反映的是新时期民生状况。10C【解析】 本题考查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论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大量的矛盾体现为人民内部矛盾。为了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毛泽东提出了这一论述。11A【解析】 本题“开始”是指我们党还不懂得农民工作和农村工作重要性的时期,而正是国民革命时期我党还未意识到农民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性,转变应该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2C【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农业发展政策。注意题干“首要途径”一词,A、B、D三项属于解决这一问题的补充
14、。13(1)核心主张:美国有能力通过非军事手段遏制苏联(“冷战”)。 影响:影响了美国的“冷战”政策(遏制政策、杜鲁门主义)。(2)后果:形成了两大阵营的对峙(美苏“冷战”、美苏对峙)。 说明:立场(意识形态)的不同会影响对历史的解释(对事件的看法或认识)。 (3)含义:法国与其他欧洲国家联合(或“欧洲国家在合作中共同发展”,或“成立欧共体”)。(4)影响:经济上: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崛起;影响世界经济格局(有利于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发展)。 政治上:冲击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有利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美苏冷战
15、和欧洲一体化及其影响。第(1)问抓住“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一句可以得出电报的核心主张是“冷战”;这封电报表明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或“冷战”政策。第(2)问对后果的回答应当运用所学知识,阐明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在组织答案时要认真审题,不要重复作答;“说明了什么”应从立场或意识形态的不同会对历史产生不同的看法或认识角度作答。第(3)问应联系所学知识,从战后欧洲一体化的角度回答。第(4)问对“历史影响”的回答应从欧洲和世界的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回答。14(1)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确立;以农业作为工业发展的资本积累,农业对工业大力支持;新政权苏联的建立极大调动人民建设的积极性;当时西方
16、国家发生经济危机,为苏联进口机器和引进技术提供便利条件;斯大林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 (2)特点:主要投资重工业。原因:原有的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重工业;当时国防的需要,保证国家安全。(3)生产关系的变革: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成公有制。 影响: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解析】 本题第(1)问依据材料中电能、钢铁、煤炭、汽车等产量,结合20世纪30年代苏联国内背景及世界经济大背景、斯大林模式的优点等分析其原因。第(2)问观察中苏“一五”计划建设图表归纳共同特点;结合中苏当时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及经济状况,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说明共同原因。第(3)问作答时主要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大改造内容、实质及影响方面作答。第(4)问要从材料三对比材料二所体现的新的角度归纳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