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囚绿记必备知识巩固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囚绿记中蕴含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之道。把个人意志强施于别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种痛苦。我们主张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的理由,是因为旁观者和当事人有着不同的认知度导致的。如果总是让别人来操纵自己,()。在养子育子的教育中,很多孩子成为家长操纵的对象。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犹如一群_的骆驼,在漫漫求学的道路上苦苦前行。由于课业的繁重,学时的紧迫,他们常常是_,没有甄别决定教育种类和教育内容的时间,对于家长设定的各种艺体培训及重点科目的补习,往往_,只好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去满足家长预设的任务。久而久之,他们的大脑意识中渐渐忽略了自己
2、的个性爱好,甘愿沦为父母眼中的“乖乖娃”。更有甚者,不少家长忽视了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总是想方设法地借助各种培训辅导企图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人中龙凤,这种_的行为,其实是真爱中的最大的伤害。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主张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的理由,是旁观者和当事人有着不同的认知度导致的。B我们主张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是因为旁观者和当事人有着不同的认知度。C我们主张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的理由,是当事人和旁观者有着不同的认知度。D我们主张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的理由,是因为当事人和旁观者有着不同的认知度导致的。答案C解析整个句子句式杂糅,可去掉“导致的”;“理由”和“因为”重
3、复,“的理由”与“因为”去掉一个;“当事人”和“旁观者”的关系主次不同,句中“我们”应指“当事人”,所以“当事人”和“旁观者”的位置不能颠倒。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就有一种被束缚了手脚的感觉,心甘情愿地顺从父母的安排B就有思想被别人侵略的痛苦,甚至是一种被束缚了手脚的感觉C就有思想被别人侵略的痛苦,心甘情愿地顺从父母的安排D就有一种被束缚了手脚的感觉,甚至是思想被别人侵略的痛苦答案D解析A、C两项对下文内容概括不全面。B项与下文论述的行为和思想两个方面不对应。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任劳任怨急于求成置若罔闻舍本逐末B忍辱负重急不暇择视同至宝
4、揠苗助长C忍辱负重急于求成置若罔闻舍本逐末D任劳任怨急不暇择视同至宝揠苗助长答案B解析忍辱负重: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屈辱,承担重任。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急于求成:不顾一切地想马上要取得成功。视同至宝:比喻将某样东西看成是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舍本逐末: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指轻重倒置。4下列各句中,对其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排比)B我怀念着绿色,
5、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比喻)C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拟人)D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比喻)答案D解析应该是“反复”。5下列对文章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珍重”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B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和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
6、”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C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魔念”即邪念,指作者心中产生的邪恶的念头。D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特殊的写作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文章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答案C解析“魔念”是指作者心中产生的自私自利的念头。6仿照下面的例句,以“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为开头,再写两组句子,表达对绿色的赞美。例句: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答:_答案(示例)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太阳,它是春天,它是生机,它是力量。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萌发的幼芽,它是枝条吐出的新绿,它是刚出生的婴儿,它是生机勃勃的春苗。解析例句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
7、手法,节奏感强,诠释了对绿色的理解。仿写时既要做到形似,也要做到神似,注意仿写的句子要表达对绿色的赞美。关键能力突破训练散文的写法作用题分析追源课本散文语言含蓄,意蕴丰富,写法多样。散文独特的写法可以是情节的巧妙安排,可以是开头结尾的处理,可以是引用诗句、典故等手法的运用。这些写法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而分析散文的写法作用是鉴赏散文的重点。例如,囚绿记在写囚绿时插入从前在乡间的床下长出野草的事情,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表现出作者发现一种“生的欢喜”。对接高考考试大纲在“分析综合”中要求“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在“探究”中要求“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就明确要求对于散文的写法要从
8、写作意图、结构安排、表达效果等方面多角度分析。1常见题型(1)文章某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作者以“”为题,为什么?请简要说明。(3)文章第段运用了某种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的话的作用。(5)请结合全文简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文章第段,作者引用诗句的作用是什么?2解题方法(1)掌握术语答不好作用题,往往是由于缺乏知识,我们要掌握一些知识术语,这有利于答好作用题。常见的术语:内容方面,如突出、揭示中心(主题),丰富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等;结构方面,如承上启下、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照应题目等;效果方面,如增强说服
9、力、加强文化底蕴、增添趣味性、设置悬念等。(2)整体把握对于散文写法的分析,应在整体理解文意、把握中心的基础上,体察散文的写法作用。首先,把握散文的中心,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散文材料的组织乃至语言表达、技巧运用都要围绕中心来安排,把握好了散文中心,可以帮助我们领悟散文写法意图。其次,整体把握散文的结构层次。局部的写法,处于整体结构之中,往往和文章某些内容有关联,或铺垫照应,或相互对比,或烘托映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思路、层次,才能领悟局部写法的作用。(3)梳理作答回答写法作用题时,不但要做好整体把握,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一般来说,写法作用的分析可以从三个角度把握:内容方面。内容
10、方面可以多角度分析,比如本身的内容、相关的观点、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情感、与相关人或事物的对比映衬等。结构方面。要联系上下文、结合标题进行分析,体会与上下文、题目之间的关系。效果方面。不同的写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可从这种写法的运用使文本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对读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前者如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化意蕴等,后者如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联想与想象等。从不同角度梳理好答案,就可以分点作答了。答题步骤:第一步,点明术语,结合文本,从不同角度提炼出作用,用清晰的语言加以概括。第二步,阐释术语,结合文本具体阐发,分析这种术语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分点作答,将答案从内容、结构、
11、效果三个方面整理成点,清晰作答。3特别注意(1)答案具体必要的术语是需要的,但有些学生因为生搬硬套地堆砌术语,导致失分严重。因此,答题时一定要注意概括性和具体性相结合。例如,“承上启下”必须结合上下文具体阐发,“突出中心”必须说明突出了什么中心。(2)力求全面写法作用要全面分析,还要依据分值作答,力求角度多样,避免遗漏要点。即时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诗意的横峰徐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宋人王观的这两句诗简直是为横峰而写。苏东坡的诗句也触及横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问横峰的朋友,横峰这个名字是否与古人诗词有关,他们都微微一笑,很谦虚地回答:“不是啦。”他们说,
12、横峰本名“兴安”,后因本地名山横峰而改为现名。但我固执地认为,横峰就是从古人的诗句中走出来的。横峰是江西省东北部的一个小县,地处闽、浙、皖、赣四省要冲。踏进横峰,我就疑心自己踏进了一个古老的时代。亭子上,梧桐畈,莲荷乡,上畈村,新篁乡,龙门畈,葛源村,枫林坞,月光洲这一个个古色古香的地名,哪一个不带着唐诗宋词的意境?当人们为传统地名急剧消失而痛心的时候,横峰的这些地名却带着历史的温度,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挟着古典诗词的韵律,穿越千百年的时光,鲜灵灵地存活在生动的现实当中。横峰的诗意,写在每一寸土地上。亭子上。一座小村庄。清一色的粉墙黛瓦,明朗素雅,大红的剪纸透着喜气。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麦子,像绿
13、色的地毯一样。一畦畦蔬菜鲜翠欲滴,体态丰满的鸡妈妈带着一群小鸡在菜地里觅食,高傲的大白鹅优雅地踱着方步,小黄狗在温煦的阳光下眯着眼睛慵懒地打盹儿。清澈的河水潺潺地流着,几只鸭子浮游水中,不时扎到水中去觅食,水面泛起一圈圈气泡。两岸都是茂密的树木,树木吮吸着大地的乳汁,郁郁葱葱,枝叶扶疏。竹林边,成群的笋争先恐后地从土里探出头来。秋千架,老水车,悠然亭,古驿站几近消失的田园风光,如同被时光遗忘的世外桃源。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村民的生活像村边的河水一样悠悠地流淌。莲荷乡,莲荷的家乡。莲叶并不罕见,奇的是这千亩荷园,真实呈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观。沿着木质步道走进荷塘深处,极目四望,视线所及尽是亭
14、亭玉立的莲叶。晶莹的水珠在莲叶上滚动,小鱼小虾在莲叶间嬉戏,黑天鹅在池塘里悠闲地游弋。荷塘边建起了一排排灰黄色的小木屋,那是为外来的游客们准备的栖息之所。古人吟咏莲荷的诗文多矣,我最爱的是两首出自无名诗人之手的民歌,一首是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还有南朝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还有辛稼轩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些诗句都鲜活灵动,清新可喜,充满生活情趣。虽然还没到莲子成熟的季节,但我仿佛看到了采莲时节鱼虾嬉戏、男欢女爱的动人场景。走近葛源村,村口的那棵老树令我为之一震。那是
15、一棵樟树,树干粗大需数人方可合抱,树身黝黑铁青峥嵘沧桑。这棵树太老了,也许几百岁,也许上千岁,主干已经从中间裂开一分为二,一支歪倒触地,而另一支依然挺立,依然枝繁叶茂,依然浓荫覆地。一棵树站在那里,就站成了一部历史,即使倒下了,仍然顽强地活着。据说,此地民间习俗,女儿一出生就种一棵樟树,到出嫁时伐木制箱盛嫁妆,因此到处可见樟树的身影。樟树下,一位年轻女子坐在长条石凳上看书。只见她双手捧书,头颈微垂,看得入迷,一袭红色长裙格外醒目。自然披落的秀发遮住了她的面庞,然而她的侧影仍然显出婀娜的身姿,远远看去,宛如一幅美丽的剪影。年轻与古老,鲜红与翠绿,对比如此强烈,相处又如此和谐。时光仿佛在这里静止。
16、一瞬间,我竟有了莫名的感动。徜徉在横峰大地上,仿佛在一幅水墨画中行走。月光洲,梦一样的名字,梦一样的小岛,轻轻地泊在信江上,绿树成荫,水禽翔集。石桥村,大片的紫云英正在盛放,层层的梯田像翻卷的大海,乡间绿道曲径通幽横峰人爱美,他们致力于建设秀美乡村。秀美者,秀丽而美好。有内涵有品质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聪明的横峰人,在“秀美”二字上做足了文章。亭子上的传统民俗剪纸,莲荷乡的千亩荷园,石桥村的高山梯田,都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和经济来源。横峰在走向富庶,而山水依旧美丽如诗。“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古人的诗句就是为今天的横峰而写的。(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文章描写一个年轻女子
17、在樟树下读书的情景有怎样的作用?答:_答案(1)(内容方面)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前文都是写横峰的景观,这里再写人,由景到人,就把横峰的美写全面了。(2)(主旨方面)凸显了赞美横峰人的主旨。年轻女子是横峰人的代表,对她的描写表现了横峰人优雅的美。(3)(结构方面)引出了下文横峰人爱美和建设秀美乡村的内容。(4)(结构方面)隐隐地照应了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引用,有了对女子的描写,才使得诗句中的“眼波”和“眉峰”有了着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故乡的炊烟周成新炊烟是一根绳子,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炊烟是母亲眼角的泪,穿过透明我能看见她的苍老。炊烟是父亲脸上的皱纹,背靠它我能感受到他的内心。清晨,炊
18、烟是起床的号角。我用它唤醒了整个村子。放水,烧火,下面条。临走时,我轻推父母的房门,告诉他们,我走了,锅里的面半掩着,起床后可不要忘了再热下。随后,父母起床了,邻居起床了,整个村子全都醒了。中午,炊烟是回家的小憩。走在放学路上,我远远就能看见自家的炊烟。一阵一阵地突突直冒,袅袅升起。饭菜香吊起了我的食欲,紧接着便是一顿最美好的畅想。饱餐之后,大家又开始各奔东西,忙里忙外。傍晚,炊烟是劳累的归宿。我漫不经心走在回家的路上,田埂上、码头边、小路旁,乡亲们收起锄头、钉耙、扁担,一个个全都拖着疲惫回到家中。放下农具,放下书包,换下衣服,拾掇零碎。然后,一家人围在桌前,踏实地吃着,美美地聊着。不怕时间,
19、不怕催促,有时很早,有时深夜。最后上床睡个安稳。风中的炊烟是个姑娘,一位、两位,一群、两群,相约着、簇拥着,腾空而跃,妖娆地舞弄身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无论走到哪儿,你都能看到她的美。她从不害羞,从不遮脸,只要你愿意,何时何处都能见着她的舞。雨中的炊烟是个勇士,柔弱中带着刚强,柔嫩中带着坚硬。他用微笑去接纳无情的每一次,敞开自己的宽容和大度。拥雨入怀,化作薄雾,将整个村子罩住。最后,在空中徘徊,飘入空中,形成一处醉美的仙境。雪中的炊烟是位母亲。寒冷裹不住她的热情,积雪挡不住她的柔嫩。她的爱一点一点地从灶膛升起,冲出烟囱,冲破屋顶。积雪再厚也把持不住内心的感动,慢慢地一点一滴开始融化
20、,最终化作泪水顺着屋檐快速流淌。很快,整个屋顶又恢复了往日。白天的炊烟有些透明,和云在一起,你很难看清它的脸。长长的,一阵一阵直入天空,一眼望不到边际。晚上的炊烟,再白也是黑色。你想怎么看也看不到。它喜欢与你东躲西藏,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只有循着烟味你才会得知它的存在。一道一道地趁着黑夜偷偷上天。你怎么找也找不到它的影子。乡下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很长很长,凸出屋顶的或方或圆的烟囱。为了应对下雨,有的还会用瓦片、砖头或是铁皮斗笠半遮着。农村的孩子放学或放假都要烧饭,尤其是放假。几个小伙伴玩在一起,做功课在一起,烧饭也在一起。灶膛里的火越旺,炊烟就越大。大家常喜欢一边烧火,一边急跑到屋外去看炊烟。
21、大家相互约定,比比谁家的烟冒得多、冒得长、冒得久。谁冒得早,谁就勤快。谁冒得久,谁家的饭菜就多。谁冒得浓,谁添加的柴火就多。炊烟结束后,大家又聚在一起玩耍。等待父母回来吃饭。小学至初中阶段,我曾很长一段时间在家烧饭。炊烟成了我的伙伴。每次看到它,我总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不同的柴火烧出的烟也不同。白的、灰的、青的,甚至还有黑的。稀饭、米饭、面条、馒头,炒菜、熬汤。不同的伙食,不同的柴火,不同的炊烟。离家上学之后,我见炊烟的机会少了。只有在放假时候,我才能与它相伴。再后来,工作了,我再也难以见它。只有在每次回家的时候,我才能看见它,看见灶膛边坐着的父母或是祖母。如今,家里的灶膛还在,可是祖母没了
22、,炊烟没了。每次回家,我都要登上二楼的阳台。看自家的烟囱,邻居的烟囱,甚至全村的烟囱。烟囱一个个巍然耸立,可怎么也冒不出烟来。我知道,有时它仅是一个摆设,只有在腊月或是红白喜事的时候,它才会自豪地高昂头颅,仰天长啸。而那时,我却也很难见它。长期在外,我一直都很庆幸我所生长的那个小村还在。小村里的民房还在,厨房还在,烟囱还在。虽然难见几次炊烟,但我却还是十分开心。因为,只要它在,我对故乡就会有种思念。而这种思念,则更是无时无处不在。(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化用了余光中的诗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巧妙点
23、题,并引发了下文思念故乡的情思。B文中把“炊烟”比作“姑娘”“勇士”“母亲”等,想象丰富,形象地表现出炊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坚强的精神、爱的温暖,引人遐思。C文中写“我”和小伙伴们放假的时候帮助家里烧饭以及比炊烟的内容,既表现了“我”对炊烟的喜爱,也表现了农村孩子生活的单调、乏味。D“灶膛还在,可是祖母没了,炊烟没了”与前文“灶膛边坐着的父母或是祖母”“比比谁家的烟冒得多”形成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答案C解析“表现了农村孩子生活的单调、乏味”错,本文写“我”和小伙伴们帮家里烧饭,突出的是“我”童年生活的快乐和喜悦。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答:_答案(1)线索:炊烟。(2)作用:以“炊烟”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我”关于故乡的记忆集中呈现出来;以“炊烟”为线索,体现了农村的生活状况及其变化,便于表达思念故乡的主旨。4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作用。答:_答案(1)呼应开篇,强调故乡的炊烟总能引发“我”对故乡的思念;(2)拓宽题意,表明乡情是人类最柔软的情感,故乡的一草一木总能引发乡思;(3)升华主旨,表明乡情跨越时空,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