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包头市2018-2019年北重五中高二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A.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 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C. 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答案】D【解析】由于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僭主们“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下场往往非常悲惨,说明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未经民主程序上台的领导人不能得到拥护,故答案为D项。“
2、僭主”一般就是贵族,从其下场来看,不能反映贵族垄断国家政权,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实际上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政绩斐然也遭到惩罚,是法制程序正当性的体现;C项不符合史实,且从材料中的“重视平民利益”来看,平民是享有政治权利的。【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僭主”政治点睛:“僭主”政治是指古希腊历史上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裁统治。“僭主”政治对于肃清古希腊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过积极作用,打击了贵族的势力,为民主政体的建立扫清了道路。它促进了希腊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希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但由于雅典民主政治崇
3、尚法律至上,“僭主”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始终不能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导致材料反映的最终下场大多较为悲惨的结果。2.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这主要是因为A. 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础B. 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C. 确立“陶片放逐法”D. 推动雅典民主制达到顶峰【答案】A【解析】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础,故有利于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故A正确;克里斯提尼改革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故B错误;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陶片放逐法”,故C错误;伯利克里改革推动雅典民主制达到顶峰,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历史意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
4、紧扣题干关键词“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王安石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根本相同点在于A. 变法目的B. 变法方式C. 变法结果D. 变法背景【答案】A【解析】王安石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即变法目的相同,故A正确;两者的变法方式存在不同,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汉化政策,故B错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王安石变法结果不同,故C错误;两者变法背景也有不同点,故D错误。故选A。4.雅典梭伦改革、秦朝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缓和了社会矛盾C. 打破了世袭特权D. 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5、【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不符合梭伦改革的内容,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民主的轨道;B 项不符合秦朝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因为秦朝的法律严苛,阶级矛盾激化;D项不符合秦朝唐朝,秦朝建立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科举制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梭伦改革按财产的多寡划分公民等级,打破了血缘关系;郡县制的推行,打破了世袭制,都打破了世袭特权。故选C考点:梭伦改革和秦唐朝制度的比较点评: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民主的轨道;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科举制选拔了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都需要掌握。5.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
6、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A.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繁荣C. 秦国富国强兵,实现统一D. 促进商品经济的交流与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商君“正度量,调轻重”是指统一度量衡,这主观上是维护秦国封建统治的需要,但在客观上有利于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商品经济6.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
7、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A. 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B. 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C. 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 D. 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着重论述的并不是雅典实行抽签选举,而是在抽签选举之前实行差额选举,这一举措明显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中所述选举措施,体现不出对贵族统治地位的维护,排除A项;权力的运行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是着重讲选举中的财产资格限制,C与题意不符。【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梭伦改革点睛:本单元复习要旨:(1)形成一个观点: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古罗马的法律制度,给后人提供
8、了宝贵的参考经验,但也有其不足,都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2)理清两条线索:一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3)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的民主制度,三是罗马法的主要内容。7.“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根据材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A. 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B. 提倡信仰绝对自由C. 得到了西欧社会各阶层的支持D. 促进了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西方宗教革命和科
9、学革命以来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反映了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条件,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信仰绝对自由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宗教改革得到了西欧社会各阶层的支持,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宗教改革促进了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8.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
10、的价格。对此,马丁路德的回答是A. 信仰得救B. 先定论C. 教众平等D. 教随国定【答案】A【解析】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他强调的是因信称义,所以针对这种赎罪券他的态度肯定是信仰得救,不需要购买这种赎罪券,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是加尔文的主张。C、D选项不是材料所反映的内容。9.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下列机构属于梭伦时期创建的有公民大会四百人议事会公民陪审法庭十将军委员会。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属于梭伦时期创建的。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
11、制度古希腊城邦制度梭伦改革10.雅典的改革家梭伦曾留下诗作:“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我制定法律,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这反映了改革家的一种怎样的改革指导思想A. 中庸和不偏不倚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全面维护贵族利益D. 极力维护平民利益【答案】A【解析】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特点。由题干“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和“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反映了梭伦改革折中、中庸的特点。11.之所以说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因是A. 贵族政治已成为雅典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B. 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渐趋激烈C. 雅典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
12、的产物D. 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并提出分享政治权利的要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必然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发展时,必然会发生革命或改革。”依据此理论可知,梭伦改革的必然原因是“贵族政治已成为雅典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的障碍”,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史实。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梭伦改革原因1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 封建化的过程B. 农业化的过程C. 工业化的过程D.
13、 汉化的过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提干限定词“从经济发展角度看”,A不对,封建化是从整个社会发展角度而言;C不对,工业化是在18世纪中期的欧洲开始,此时言之过早;D不对,汉化是就改革措施的整体特点而言;B符合题意,反映经济上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点评:程度型选择题即通常所说的最佳选择题,就是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且表述最准确最完整,其它各项从切题上看也没有明显的错误,只是相比而言不够完整全面。所以此类题的迷惑性较大,难度也较大。13.“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主要反对的是神秘主义和教会的腐败,而不是基督教。它不像其他宗教一样往往把崇拜对象具体化
14、,而是将上帝作为抽象的存在。”这段话旨在强调A. 宗教改革改变了基督教的信仰对象B. 基督教思想与神秘主义的辩证统一C. 基督教思想与理性精神的内在关联D. 宗教改革推动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答案】C【解析】由“它不像其它宗教一样往往把崇拜对象具体化,而是将上帝作为抽象的存在。”可以看出一定程度上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甚至不敢明确认知上帝的抽象存在,而宗教改革宣扬“因信称义”,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存在和上帝存在的抽象性,希望人民思想有所解放,进而追求科学与自由。这正是理性主义的核心。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这短话的主旨。14.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
15、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A. 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B. 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C. 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D. 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废止,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按军功授爵制度,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也促使选官制度转变,故D项正确。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影响【名师点睛】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对秦国而言:使
16、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2)消极影响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对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对后世而言:商鞅迷信刑罚、用法严苛的做法,片面扩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
17、政思想的滥觞。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劣的影响。15.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A. 开辟田畴、戮力农业B. 临阵奋勇,争先杀敌C. 经商赚钱,积累财富D. 分科取士,加强皇权【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故当时秦国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临阵奋勇,争先杀敌,故B正确;开辟田畴、戮力农业,与进入仕途无关,故A错误;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故经商赚钱,积累财富不可能进入仕途,故C错误;分科取士,属于科举制,当时没有形成科举制,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进入仕途的途径
18、。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商鞅变法军功授爵的内容与作用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6.北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使下列哪一现象在一定程度得到改变A. “农民坏于徭役,而未尝特见救恤”B. “贫者以苦瘠之亩,苛数倍之输”C. “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D. “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方田”是针对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社会现象,所以“方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贫者以苦瘠之亩”的社会现象,而“均税”是针对富
19、者由于种种封建特权而逃税、漏税、不纳税的社会现象,所以“均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苛数倍之输”的社会现象,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而不能是其他的选项,例如,“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是由于青苗法造成的而不是“方田均税法”而造成的。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17.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鞅A. 主张立法为民B. 强调有法可依C. 关注法律实施D. 重视赏罚并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法”主要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故
20、A 项与主旨不符,排除;“国皆有法, 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是指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遁的方法,从信息中可知,商鞅重视刑罚以及法律的作用,有法可依是对文中断章取义的理解,故 B 项错误,而C项的表达是正确的;根据材料中“刑重者, 民不敢犯,故无刑也”得出商鞅重视轻罪重罚,故 D 项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商鞅变法【名师点睛】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主要考查两种能力,其一是通过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史料分析、归纳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另一种是借助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巧解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要注意借助最为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
21、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切入正题。(1)重要的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官职、人名等。(3)时间信息,本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4)所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18.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A. 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B.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 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商鞅变法的性质封建化改革。选项中D符合题意。反映了所有制发生了变化,由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所以选D。19.北魏迁都后,在
22、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答案】C【解析】从材料“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中可以看出,北魏政权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凸显自身政权的正统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的恢复,故A项排除;材料“四夷馆”和“四夷里”说明BC项错误。20.商鞅
23、认为“一教则下听上”,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这主要反映了商鞅A. 力图建立并维护专制局面B. 竭力提高民众的法治观念C. 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D. 重视教育和法治的统一性【答案】A【解析】商鞅强调“法令者为治之本也”,认为必须对民众加强“法治”教育,是达到“一教则下听上”,即维护专制统治的目的,A项正确;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民本意识,排除C项;商鞅强调民众守法是为了加强统治,排除D项。21.马丁路德宣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一主张在当时的主要进步意义是A. 使君主和罗马
24、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B.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C. 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D.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答案】C【解析】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得救,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故C正确;信仰得救与君主和罗马教皇的平等无关,故A错误;马丁路德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故B错误;马丁路德并不反对上帝,故D错误。故选C。22.我国的土地税可追溯到春秋末期鲁国的“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国家开始征收土地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A. 使土地私有合法化B. 不利于有效利用土地C. 开始出现私有土地D. 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是在国
25、家认可了土地私有的前提下,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的税赋,其重要影响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故A项正确;“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土地所有者充分利用土地进行生产,故B项错误;“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是针对井田荒芜,私有土地大量出现而制定的政策,故C项错误;按亩纳税可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名师点睛】封建土地所有制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民土地私有制指的是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即
26、自耕农。地主阶级掌握了绝大部分的土地,农民没有(被地主兼并)或者只有少量的土地,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把大部分的劳动成果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忍受地主的剥削。均田制属于典型的封建土地国有制。23.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增设“明法”新科,考试内容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凡在“明法”考试中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当中,其名次列在及第进士之上。“明法”新科的设立A. 破坏了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B. 选拔了变法需要的人才C. 反映北宋开始以法家思想治国D. 滋长了官场腐败【答案】B【解析】北宋王安石变法增设“明法”新科,与选拔变法需要的人才相关,故B正确;增设“明法”
27、新科并未破坏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故A错误;北宋并不是以法家思想治国,故C错误;增设“明法”新科与滋长官场腐败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词“北宋王安石变法增设明法新科”,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出发,即可找出变法与增设明法科之间的联系,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4.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A. 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B. 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C. 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 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
28、经济的发展,这是商鞅变法的影响而非原因,故可排除;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以上三项都是变法成功的原因,A项侧重于从阶级方面论述、B项侧重于从社会更替角度论述;D项侧重于从祖国统一角度论述,三项中B项是最深层次的原因。故此题应选B项。考点:商鞅变法点评:全面认识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顺应了变法的潮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加上秦位处西陲,避开外力干扰;且秦固有文化低落,易吸收较高的文化。(2)法家思想的传播,商鞅对守旧势力的论战,奠定了变
29、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阻力。(3)秦孝公全力支持,绝对信任商鞅;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措施全面彻底。(4)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5)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遵守。(6)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7)策略得当。商鞅制定了全盘计划,有步骤的推行其改革措施。25.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A. 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 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 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 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30、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改革。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朝的改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分析选项,AC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与史实不符;D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作用26.“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自最早贅(贅:男方到女方落户)。”材料所述现象对秦国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有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增加户数,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使社会风气奋发图强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A. B. C. D. 【答案】C【解析】据材料
31、分析,商鞅变法改革原有家庭制度,废除大家庭制,实行分户别居,子辈成年特别是已婚的一定要另立门户,把家庭单位分到最细小的程度,加快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增加户数,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使社会风气奋发图强,故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C。27.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 缓和民族矛盾B. 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 平息阶级矛盾D. 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答案】B【解析】孝文帝之所以这么做,是想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因
32、而只有B符合题意;AC项包含在B项之中;D项错误,汉化政策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排除。28.孝文帝说:“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这表明孝文帝A. 据守黄河流域B. 执意改变风俗习惯C. 治理中原地区D. 决心迁都洛阳【答案】D【解析】材料“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反映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张,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据守黄河流域的主张,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执意改变风俗习惯,故B错误;材料反映孝文帝的主要意图并不是治理中
33、原地区,故C错误。故选D。29.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正如梭伦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由此看来,梭伦的民主改革A. 协调了贵族的内部矛盾B. 承认贵族对政权的垄断C. 是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D. 以缓和阶级矛盾为目的【答案】C【解析】材料“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反映了梭伦的民主改革采取中庸原则,是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故C正确;梭伦改革协调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梭伦改革承认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故B错误;缓和阶级矛盾是为了稳定统治,故D错误。故选C。30.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
34、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 佛教的传入B. 疆域的扩大C. 民族的融合D. 全国的统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民族的融合。所以选C。31.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A. 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B. 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 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均
35、田制的实施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所以选C。32.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这一看法A. 客观中肯,切中时弊B. 背离事实,无端歪曲C. 过于拔高,服务现实D. 标新立异,创新史观【答案】C【解析】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没有认识到其局限性,故不是客观中肯,故A错误;这一看法并未完全背离事实,故B错误;梁启超这一看法过于拔高,是服务于维新变法的现实,故C正确;梁启超这一看法并非创新史观,故D错误。故选C。33.“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
36、,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A. 青苗法B. 市易法C. 方田均税法D. 募役法【答案】A【解析】结合“常在新陈不接之际”“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青苗法,据所学可知青苗法规定: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诶农民,秋后偿还,农民由此面授地主豪绅的高利贷盘剥,与题意内容一致,故A项正确;市易法规定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方田均税法规定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
37、,官僚、地主额不例外,与题意不合,故C项排除;募役法规定是纳钱代役,享有免役特权的官僚地主爷要收取役钱,与题意不合,故D项排除。34.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解决该问题他颁布了A. 保甲法和保马法B. 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 将兵法和均输法D. 市易法和募役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解决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生产,所以王安石颁布了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ACD项都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作用,但与生产无关,排除。所以答案选B。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
38、容【名师点睛】积弱局面的改善:1、改善的表现:“强兵之法”的推行,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2、强兵之法推行的作用:(1)保甲法: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保甲法在京城附近实施一年多后,官员向宋神宗回报说,地方治安大有好转,“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并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保甲法的实施,寓兵于农,实现了兵农合一,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至宋神宗末年,军队总数由原来的110万减少至80万。(2)军器监的设立:武器的质量和产量都得到提高。(3)保马法: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为政府节省了养马费用。(4)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
39、,战斗力有所加强。35.王安石变法时,青苗法规定“不愿请者,不得抑配”,“取息二三分”,以实现“取民之财,还以助民”的目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府借贷,且“取息高达六分”,以致“害民如此”。对此现象最佳的理解是A. 变法只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无视民众负担B. 王安石变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时考虑不周全C. 王安石变法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D. 部分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答案】D【解析】材料“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府借贷害民如此”反映了部分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变法无视民众负担,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王安
40、石变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时考虑不周全,故B错误;材料重点是反映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的问题,不是变法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故C错误。故选D。第二部分本卷为非选择题,共30分。请按要求作答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官阶和俸禄均以“衡”的单位“石”来表示。到了汉代逐渐将官阶与俸禄分成两种方法表示,官秩(“秩”为官员等级标准,“禄”为官员的报酬)以“石”表示,如万石、二千石等;官俸则用“量”的单位“斛”来计算,如最高秩万石月俸三百五十斛等。在隋唐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隋代官员的俸禄分京官、外官两种支付标准。京官按品级
41、,外官按州、郡、县的等级计户食禄。除俸禄外还有职分田,以品为差,由一顷至五顷不等。至于宋代则因货币的广泛流通,俸禄多以钱币计算。百官除正俸外,还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料、纸笔、差费、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各种补贴,地方官则配有大量职田。而元代官员俸禄以实物和货币两种形式支付,地方官俸禄中无实物部分,但却享有职田收入,作为俸禄的补贴。到了明代则实行折色俸禄制,即以米为单位折算成钞、钱、布、银发给百官,并以货币为主。而清代官员俸禄是银米兼支,但以银为主。京官有俸银、禄米,外官有养廉银。摘编自百度百科(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俸禄制变化的趋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42、分析中国古代俸禄制变化的原因及影响。【答案】(1)形式上从实物到货币;内容构成上由单一到多种。(2)变化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有利于对官吏的控制和限制其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古代俸禄总体偏低是形成贪腐之风的重要原因之一。【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在隋唐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到了明代则实行折色俸禄制,即以米为单位折算成钞、钱、布、银发给百官,并以货币为主”“百官除正俸外,还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料、纸笔、差费、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各种补贴”“禄”为官
43、员的报酬”中可以分析出答案。(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至于宋代则因货币的广泛流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俸禄制变化的原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俸禄制度变化的。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俸禄制度37.材料 开明专制是指在不触动专制体制的前提下,实行有限的民主和法治。18世纪,俄国叶卡特琳娜二世推行开明专制的主要原因是启蒙运动的影响、东欧国家开明专制的实践,以建国内社会经济矛盾日道激化。俄国的开明专制,在经济上,实行所谓的“自由经济”;在政治上,依靠贵族加强中央柴权,进行行政区化改革;在军事上,重视海军建设,改
44、革旧的军被制度,以提高俄国军队的战斗力,为俄国在欧洲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由于叶卡特琳娜二世推行的开明专制政策,没有从根本上改造贵族政治,反而加强了贵族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垄断地位。这就注定了开明专制政策具有鲜明的贵族特质。因此,开明专制政策未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实施,在普加乔夫起义后就归于破产,保守主义力量再次主导了俄国社会组织生活的发展方向。摘编自论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1)据材料概括叶卡特琳娜二世“开明专制政策未能得到切实有效的黄期实施”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叶卡特琳娜二世改革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答案】(1)原因:改革以维护贵族利益为出发点;专制
45、制度根深蒂固,保守势力强大;社会矛盾尖锐,改革未关注人民利益;虽实行开明专制,但未触动专制体制。(2)影响:巩固了贵族专政,稳定了统治秩序,使动荡的国家暂时稳定;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对外扩张加剧;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改革把农奴制发展到了顶峰,社会矛盾激化,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解析】(1)结合材料可知原因:改革以维护贵族利益为出发点;专制制度根深蒂固,保守势力强大;社会矛盾尖锐,改革未关注人民利益;虽实行开明专制,但未触动专制体制。(2)结合所学可知巩固了贵族专政,稳定了统治秩序,使动荡的国家暂时稳定;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对外扩张加剧;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改革把农奴制发展到了顶峰,社会矛盾激化,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