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综合测评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五带分布图”,完成12题。1下列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A热带B北温带C北寒带D低纬度地区2假设黄赤交角为30时,地球上()A寒带的范围变大B温带的范围变大C热带的范围变小D寒带的范围变小1B2.A第1题,热带地区终年正午太阳高度大,气温高,全年皆夏,四季变化不明显;位于南、北两极地区的寒带终年正午太阳高度小,气温低,全年皆冬,四季变化不明显;只有位于中纬度地区的南、北温带,一年中冬、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大,气温变化大,因而季节更替最明显。第2题,如果黄赤交角变为30,热带的纬度范围就变为赤道到南、北纬30,那么寒带的纬度范围就为从
2、南、北纬60到南、北纬90。由此可知: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据此回答35题。3图中代表晨线的线段数字是()ABCD4下列四地中地方时相同的是()A甲、乙B甲、丙C甲、丁D丙、丁5乙地日落地方时大约为()A18时B17时C16时D15时3B4.B5.B第3题,晨线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读图可知,、是晨线,、为昏线,故选B。第4题,读图可知,甲地地方时为4:00,乙地为20:00,丙地为4:00,丁地为12:00,故选B。第5题,图示时刻为北半球冬至日,此日赤道昼长为12小时,地方时18时日落。取图中左数第三条经线与
3、昏线相交的点,计算其昼弧长度可知该地昼长为8小时,即地方时16时日落;乙地位于北回归线,纬度介于该地与赤道之间,故地方时约17时日落,故选B。下图为“山东省某地停车场示意图”,箭头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读图,回答67题。6下列节气,正午时能够遮阳的车位最多的是()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7当太阳光线为时,该日山东省()A正处梅雨季节B全省草木葱绿C一年中日出最晚D各地昼夜等长6B7.C第6题,由于该停车场位于山东省(北半球),在一年中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所以,在夏至日时正午能够遮阳的车位最多。第7题,由上题中的分析可知,图中箭头代表夏至日,箭头代表春
4、分日、秋分日,箭头代表冬至日,故当太阳光线为时,该日山东省在一年中日出最晚。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该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浅黄等色,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读材料和图完成89题。长白山天池的浮石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8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岩浆冷却较快岩浆冷却较慢在地表形成在地下形成ABCD9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够反映浮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BCD8A9.C第8题,长白山天池是火山作用形成的,因此浮石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温度迅速降低形成的,因冷却较快与气体挥发,多气孔,所以质轻,能浮于水面,A项正确。第9题,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分别代
5、表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冷却凝固、变质作用,结合上题,浮石形成。10读秦岭北坡陡峭的断崖示意图,形成秦岭北坡断崖的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蚀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地表水平运动D地表垂直运动D图中显示秦岭北坡出现多个断崖,是内力作用中的断裂下陷作用形成的。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地处横断山东侧,海拔3 222 m,为世界第二高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形成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读图,完成1112题。11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A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外力
6、侵蚀(形成桌状地貌)B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C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D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12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则地表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A平顶的桌状山B起伏和缓的丘陵C沉积层深厚的盆地D林立的峰林、峰丛11A12.D第11题,石灰岩位于下部,玄武岩位于上部,说明先有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的过程,后有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的过程,据此可判断A正确。第12题,若位置颠倒,则上部为石灰岩层。由材料可知
7、该地位于横断山东侧,地势较高的石灰岩层在流水溶蚀、侵蚀作用下,会形成峰林、峰丛等喀斯特地貌。西伯利亚高压(也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亚洲高压)是冬季存在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对流层下部稳定的强大冷高压,一般选择气压场中1 025 hPa等压线作为其特征线。下图为近几十年来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变动示意图。读图,完成1315题。13下列国家和地区的气候受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变动影响较小的是()A日本B中亚C中国D堪察加半岛14与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的是()A距海远近B洋流性质C海陆温差D地表起伏15与19701980年相比,19511965年我国()A夏季旱灾多发B冬季多低温冻害C夏季洪涝多发
8、D冬季旱涝灾害频繁13B14.C15.B第13题,蒙古西伯利亚地区是东亚季风气候区冬季风的发源地,因此东亚季风气候区受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变动影响较大。 日本、中国、堪察加半岛均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受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变动影响较大;图中显示中亚地区该线位置最稳定,说明中亚地区受西伯利亚高压影响的冬季气候特征稳定,受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变动影响小。第14题,特征线包围面积大小的变化反映了高压势力强弱的变化,西伯利亚高压是由冬季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其强弱取决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温度差异。第15题,大陆出现冷高压的季节为冬季,排除A、C;与19701980年相比,1951196
9、5年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范围大,说明高压势力强,高压控制地区天气晴朗干燥,B对;D错。下图为某日8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6题。16图示区域()A地的风向为东南风B地有大雾出现C地未来有强降水D地有寒暖流交汇C根据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定原则,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可以判断地的风向为偏北风;地受台风影响,风力较大,不会出现大雾天气;地受台风影响,未来有强降水;地处于日本暖流流经地区,无寒暖流交汇。乌尔米耶湖(下图)位于伊朗西北部,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水深春季为46 m,夏季仅12 m。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10、生物圈保留区。据此完成1719题。17该湖春季的主要补给水源是()A雨水B冰川融水C地下水D季节性积雪融水18造成该湖面积迅速缩小的自然原因是()A全球变暖,降水变率增大B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C破坏植被,坡面径流增加D引水灌溉,水位迅速下降19伊朗政府计划拯救乌尔米耶湖,可行的措施有()湖区发展渔业生产湖区实施人工增雨增加高山冰雪融水发展节水农业跨流域调水ABCD17D18.B19.C第17题,图中湖泊的纬度在北纬37.5,说明冬季气温较低,有积雪堆积,在春季因为气温回升,积雪融化,答案选D;该湖泊是咸水湖,说明深居内陆,降水较少,因此可把A排除;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地下水不是当地湖泊主
11、要的补给水源,B、C错。第18题,依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降水少,蒸发强烈,导致入湖的水量减少。C、D均是人为原因;本题易错选成A,要注意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降水变率增大,而降水量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少,所以A错。第19题,乌尔米耶湖面积迅速缩小,要改变现状使其面积恢复或变大。湖区发展渔业生产,不会增大湖区面积;增加高山冰雪融水,会导致气温升高,蒸发会更强烈,湖区面积反而会缩小,故排除、。下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2 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2021题。20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A海水流动快B有暖流经过C太阳辐射强D靠近陆地21年蒸发量高
12、值区海域冬季海面蒸发更强,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海域冬季()A降水少B辐射强C海气温差大D风力强20B21.C第20题,影响蒸发的因素主要包括大气温度、湿度、风速以及蒸发面积等。据图并结合我国近海洋流流向和性质可知,高值区所处海区有日本暖流流经,水温较高,蒸发旺盛。海水流动速度对蒸发量的影响无法判断;图中年蒸发量等值线不存在自南向北递减的规律,因此受太阳辐射影响不大;高值区并不靠近大陆。第21题,读图可知,年蒸发量高值区位于东海附近海域,东海海域冬季降水较渤海、黄海海域多;太阳辐射强度比其南部的南海海域小,受冬季风影响,风力应比渤海、黄海海域弱;东海海域冬季受暖流影响,海水温度高,海气温差大,蒸发强
13、烈。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 m,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完成2223题。22方框内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2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22B23.C第22题,青藏高原
14、地势高,形成降水少、成为大河的源头、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气温低,发育了冻土和冰川,空气稀薄导致太阳辐射强,对应气温低,对应空气稀薄,对应太阳辐射强。第23题,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较薄;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读图,回答2425题。24图中从A到B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C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25影响图中从C到D自然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变化B水分变化C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D海陆分布、地形起伏2
15、4B25.B第24题,从A到B,从我国的热带变化到了寒温带,热量条件发生明显的变化,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第25题,从C到D,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1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下图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就以圣经故事里的“十二门徒”命名。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1)据
16、下面短文,填写后半段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的描述。“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1 000万到2 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2)图b与图a比较,指出明显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自然原因。(3)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景区)未来将发生的变化。解析第(1)题,已形成的海蚀拱桥(门),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海蚀拱桥(门)会坍塌,使海岸岩体从陆地分离出去,最终形成“十二使徒岩”。第(2)题,对比两图可知,图b中有一根石柱已变成了碎石,这
17、主要是因为石柱底部长期受海浪侵蚀后倒塌所致。第(3)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原有的“使徒岩”会不断倒塌,石灰岩海岸也会不断后退形成新的“使徒岩”。答案(1)在海浪的不断侵蚀作用下,海蚀拱桥(门)顶部最终坍塌,海蚀拱桥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体分离了出去,最终形成了“十二使徒岩”。(2)变化:(石柱数量发生变化)一根石柱已成碎石。原因:由于海水波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3)由于“十二使徒岩”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导致“使徒岩”继续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
18、成。27(16分)读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和澳大利亚大陆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等值线图,完成下列各题。(1)描述图中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并简述甲地每日日照时数较长的原因。(2)比较A、B两地降水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C气候成因的是_。请评价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D处的季风气候特征不如我国典型,试从其表现和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解析第(1)题,依据图中每日日照时数等值线的数值及变化方向总结分布规律。对于甲地,因其位于大分水岭地区,主要从天气、气候的角度分析原因。第(2)题,图中A、B两地的降水季节都分配不均,但受大气环流形势不同的影响,两地的降水季节不
19、同,其中A地的降水集中于夏季,主要受西北季风的影响,而B地降水多在冬季,与西风带影响有关。第(3)题,C地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影响农业生产。第(4)题,主要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规律:南部和东部日照时数较短,向中部和西部逐渐增加。原因:甲地主要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晴天多。(2)相同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不同点:A地夏半年多雨,B地冬半年多雨。原因:A地夏半年受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冬半年受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南信风控制,干燥少雨(或夏半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雨;冬半年受来自大陆的东南信风控制,干燥少雨)。B地夏半年受强盛的副热带高气压
20、带控制,干燥少雨;冬半年有时能受到北移的盛行西风影响,带来一定降水。(3)气温: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降水:雨热不同期或夏季降水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4)表现:D处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的季节分配相对比较均匀。原因:澳大利亚大陆相对亚欧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相对较小。28(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大西洋暖流是大西洋北部势力最强的一支暖流,随着全球变暖,科学家发现该洋流的流速已经比50年前下降了31%。太平洋生蚝属于广温性贝类,对水温的适应性较强,其生长的适宜水温为832 ,主要分布于低潮线至水深20米的浅海区,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口感嫩滑,有“海洋牛奶”
21、之美称。(1)判断北大西洋暖流流速最快的季节,并说明理由。(2)分析北大西洋暖流流速减缓的原因及其影响。(3)分析太平洋生蚝在丹麦西海岸大量繁殖的原因。解析第(1)题,北大西洋暖流流速最快的季节可从其成因方面(中纬西风)找推理依据进行判断。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纬地区的气温明显升高,而低纬地区气温变化较小,从而使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减小,进而导致高低纬间的气压差减小,使得高低纬间风速减小。北大西洋暖流是风海流,受西风的吹拂而成,所以,西风的风速越小,北大西洋暖流流速越小。此外,北冰洋海冰融化,部分淡水南下,对北大西洋暖流也有阻碍作用。第(3)题,丹麦西海岸海岸线漫长,浅海面积广,光热条件较
22、好,利于太平洋生蚝生长;且有多条河流入海,泥沙沉积,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饵料丰富;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水温适宜,利于越冬;当地天敌少,人们捕捞少,因此太平洋生蚝得以大量繁殖。答案(1)季节:冬季。理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形成受盛行西风驱动,西风势力强,则洋流流速快;冬季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南北温差较夏季大,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2)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附近冰川融化,大量淡水融入海水,但淡水密度小于海水,很难沉入下部水底,使部分淡水南下。北大西洋暖流的补偿流减弱,进而导致洋流循环变慢,因此暖流势力减弱。北大西洋暖流是风海流,全球气候变暖使副极地与副热带地区的温度差变小,副热带高气压与
23、副极地低气压间气压差减小,气压梯度力因此减小,西风势力变弱,引起北大西洋暖流减弱。 影响:洋流流速减缓意味着洋流势力减弱,其对沿岸地区增温增湿作用亦会减弱,故欧洲西部年降水量可能减小,冬季气温偏低;洋流势力减弱,可能会使寒暖流交汇处的位置发生转移,导致北海渔场可能减产。(3)海岸线漫长,浅海面积广,光热条件较好,利于太平洋生蚝生长;有多条河流入海,泥沙沉积,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饵料丰富;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水温适宜,利于越冬;当地天敌少,人们捕捞少。29(10分)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法罗群岛(如图)由覆盖冰川堆石或泥炭土壤的火山岩构成,海岸线非常曲折,有峡湾。岛上无天然树木,但在种植园里种植
24、有一些起着防护作用的耐风树木。1月平均气温为3.4 ,7月平均气温为10.3 ,年均降水量约1 200 mm。沿海盛产鱼类,捕鱼和渔业产品加工业在该岛经济中占主导地位。(1)解释法罗群岛冬季气温高于0 的主要原因。(2)分析法罗群岛岛屿众多,海岸线非常曲折的原因。(3)分析法罗群岛无天然树木的自然原因。解析第(1)题,影响气温的因素包括纬度、大气环流、下垫面(如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及地表覆盖)等,根据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法罗群岛位于高纬度地区,其冬季气温高于0 主要是受海陆位置和洋流影响。由图可知,法罗群岛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作用明显。第(2)题,地貌的形成
25、与内外力作用均有关,在分析时容易漏掉“火山岩”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群岛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形成众多火山岛,地形崎岖,多基岩海岸。该群岛纬度高,冰川广布,冰川侵蚀作用形成众多峡湾;该群岛所在海域风大浪高,海浪对海岸的侵蚀作用明显。第(3)题,一般无天然树木的自然原因可从气温过低、缺水、土壤贫瘠、风力太大等方面考虑。法罗群岛处于西风带内,西风强劲,不适宜天然树木生长;岛上火山岩及冰川广布,土壤发育程度低,也不利于天然树木生长。答案(1)法罗群岛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作用明显。(2)该群岛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岩浆沿地壳断裂处上升喷发形成众多火山岛,地形崎岖,多基岩海岸;该群岛纬度高,冰川广布,冰川侵蚀作用形成众多峡湾;该群岛所在海域风大浪高,海浪对海岸的侵蚀作用明显。(3)有强劲的西风侵袭,不适宜天然树木生长;土壤发育程度低,不利于天然树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