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四章 诗歌鉴赏第37课时诗歌的手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鉴赏诗歌手法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鉴赏诗歌手法的基本方法。2能力目标掌握鉴赏诗歌手法的基本方法,准确鉴赏诗歌中的手法。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诗歌、热爱传统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二、教学要点了解鉴赏诗歌手法类试题考点要求、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鉴赏诗歌手法的基本方法。三、教学难点掌握并熟练运用鉴赏诗歌手法的基本方法,准确鉴赏诗歌中的手法。四、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明确考纲明确考纲:古典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阅读了解考纲。明确考纲,使复习有针对性。考题导引展示高考例题:1【
2、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
3、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赏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B项,“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描写,故符合题干要求,所以选B。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就是考查写景的角度,即视觉和听觉。思考时,应从选项诗句是从哪些写景角度来写的,是否体现出这两个角度来判断。【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4、。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醉翁操【1】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
5、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_,_。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答案】C B【解析】B项没有写声音。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此题考
6、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回答此题第一问,要抓住题干中“以声写声”一语,准确体会其含义,再据之分析各选项表述,答案不难得到。要答好第二问名句默写类试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句子和记准字形,尤其是对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同音字和形近字以及生僻字,要加倍注意。【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独立完成高考典型例题2小组交流答案3展示答案4总结纠错以近年北京市高考本考点题目为典型例题,有助于考生迅速了解高考题型及命题规律,培养学生的积极应考意识。规律解密展示命题规律:鉴赏诗歌的手法是指准确判断诗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一般要求结合具
7、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常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常考查的表达方式有抒情、描写。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偶有客观题,近年高考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这也体现出表达技巧类试题命题的综合性趋势。2017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高考命题特点,突出综合性命题特点。1根据高考典型例题,自主分析总结命题规律。2对照教师总结规律,自主回顾历年高考“鉴赏诗歌手法”类考题。考生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本考点命题规律及基本题型,可以使复习更全面,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方法指导展示方法技巧:1熟悉高考,
8、把握规律。历年高考诗歌手法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诗歌手法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2立足课本,积累术语。高考诗歌鉴赏命题不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所以课本古诗词的复习很重要,一方面通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积累相关的术语,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表达方式。如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景物之中,并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
9、写景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借景抒情的“情”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的“志”指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人生态度。借景抒情一般要借众多景物来抒情,托物言志一般是聚焦于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3多读勤练,拓宽知识面。中国古典诗歌量多面广,而学生在整个高习阶段所接触到的诗歌数量却是有限的,因此在要平时复习中多读勤练,一方面增加对古典诗歌知识的储备,一方面提升应试能力。4注意认真审题,读懂暗示,选取具体技巧作答,找准典型特色,突出分析重点。5注意必须和具体的诗歌形象、语言和内容主旨等结合起
10、来分析。6回答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仅罗列术语,搞“空对空”式的分析。7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手法。如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要洞悉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解答时适当加入,从而增强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严密性。8掌握常用修手法及表达效果(1)比喻: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如“遥望洞庭山水色
11、,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2)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叫拟物。表达效果: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描写的物更形象、生动。(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表达效果: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可使语言含蓄、简练,引发读者联想。(4)夸张: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表达效果: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
12、表达诗人的情感。(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表达效果: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表达效果: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表达效果:增强语势,强化感情。如:“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表达效果: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表达效果: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9)反复:反复就
13、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等。表达效果: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10)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部分做下一句的开头部分,使前后两句首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表达效果:回环跌宕,有旋律美。(11)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语简而意丰,有强调作用。(12)通感:利用诸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表达效果:感觉互换,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
14、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9掌握常用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抒情方式。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1)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例: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分析】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2)间接抒情。多数情况下,诗人的思想情感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其他事物来表达的。借景抒情就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
15、发感情的抒情方式。例:绝句二首 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别具韵致。注:景与情的关系可分为:即景抒情-先写景后抒情寓情于景只写景,通过情感语言来抒情融情入景通过特定意象来抒情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杨柳岸,晓风残月” 再如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例:从军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析】诗歌的前
16、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例:蝉 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
17、度自信。叙事抒情。就是指诗人将自己的感情熔化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借叙述来抒发自己难以遏止的感情。例: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例: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贾谊、梁鸿,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注:古今人们用典
18、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A明用典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B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C正用典故李白的宣州
19、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D反用典故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
20、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借古讽今。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这在咏史诗中很常见。例:绝句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描写方式:(1)正面描写和侧
21、面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如: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例: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分析: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
22、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2)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3)白描。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例:商山早行 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组合,纯用名词组合,没有(
23、动词)形容词修饰点缀。即所谓白描手法。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4)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解答思路】首先指出实写什么景或事,虚写什么景或事,然后指出它们如何相互映衬、交织一起表达怎样的情感。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景: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想象之景: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得到延伸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
24、:乌衣巷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分析: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 构成一种情趣。【解答思路】寻找诗歌中所写的景物,按“动”与“静”标准分两类;把握整首诗歌的意境,明确以“动”“静”中何者为主;若以“静”为主,
25、则判断为“以动衬静”,若以“动”为主,则判断为“以静衬动”,若二者兼有,不分主次,则判断为“动静互衬”;结合诗句内容,分“静景、动景、动静关系及效果”三个层次组织答案。例: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分析:首联、颔联写自然美景: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颈联进一步写动景: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6)点面结合。点面结合是“以个别表现一般”艺术规律在文学描写中的具体表现,是
26、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什么是点面结合呢?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10掌握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1)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直叙,对事物作直接的陈述或描写);“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起,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出所要歌咏的事物)。运用比兴手法,能引起读者的联想想象
27、,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2)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手法的作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而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例: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3)抑扬: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否定或褒扬肯定,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有先扬后抑(欲抑先扬)和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之分。其作用是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
28、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4)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由柳枝的纷纷下垂 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5)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如
29、“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选择了月夜遥忘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6)渲染: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的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自己新酿造出的米酒,微呈黄绿色,面上还有一些悬浮物细小如蚁;那酒正放在红泥抹的小火炉上温着;这时天快黑了,看来要下雪了。经过这一番渲染,最后一句发问也就水到渠成:我想饮酒取暖,你能陪我喝一杯吗?(7)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30、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烘托)出画面的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反衬了春涧的寂静。(8)对比: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
31、考。(9)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典型,一般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11诗歌常见篇章结构手法:(1)先景后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例:村行 宋 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
32、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析】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思乡归隐之意(2)先情后景: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例: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3)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例:山中 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析】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4)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例:丑奴儿
33、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析】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5)铺垫: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例: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析】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6)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
34、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7)以小见大: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例:乌衣巷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析】江山更替,朝代兴衰,人事沧桑该让诗人生发多少感慨喟叹!可诗人的笔下只是一只轻盈的燕子,一只四百年前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当然是极度的艺术夸张!),现在却飞进了寻常百姓家中。一只小小的“燕子”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也成为诗
35、人感慨人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情感媒介,令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难怪白居易对此诗是“掉头苦吟,叹赏良久。”12掌握常见提问方式及答题思路(1)提问方式: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从(术语)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词)或某句。/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词)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这首诗(词)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请从XX手法角度赏析诗歌句。(2)答题思路和模式: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阐运用】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析效果】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若手法不止
36、一种,则要由主(最典型突出的)到次,分条作答。1结合自己平时复习情况,自主总结答题技巧。2小组交流答题技巧,取长补短。3展示自主总结答题技巧。4师生共同总结答题技巧。考生掌握高考答题技巧,可以有效消除畏难情绪,提高答题正确率。练习提升展示下列习题:(说明:鉴赏诗歌手法类题目必做,其他题目酌情选做。)1(2016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11分)好事近刘子寰秋色到东篱,一种露红先占。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 依稀十月小桃花,霜蕊破霞脸。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注露红:红色的菊花。金英:精英,大自然精华英秀。何事:为什么从事。(1)从修辞手法的角
37、度简要分析“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中的“念”“摘”两字。(5分)(2)词的结尾两句(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表达了词人矛盾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2(2016届贵州省凯里市第一高三下学期开学模拟)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5分) 3(2016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
38、一高级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11分)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词的上片写梦中情景,有什么作用,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向往?请简要说明。(5分)(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技巧?并选出两种简要分析。(6分)4(2016届江苏省常州市第一、江阴南菁高中高三两校联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城览古陈 羽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馆娃宫怀古皮日休绮阁飘香下太
39、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注】馆娃宫,故址在今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宫以西施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砚石山建造宫殿以馆西施,吴人谓美女为娃,故曰馆娃。 (1)简要分析“香径无人兰叶红”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3 分) (2)诗人指责越王“大有堪羞处”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 分) (3)结合标题,说说两首怀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答案:1(1)【答案】“念”“摘”两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这两句的意思是秋风肃杀,花木零落,而在此时却有这红色的菊花于群菊中率先开放,用它那胭脂般绚丽色彩给这冷寂萧条的季节带来些许光彩。“念”字赋予红菊以思维色彩,“摘”字
40、赋予红菊人的动作;(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菊傲霜、卓然不群的品格。(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炼字。但问的很明确,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这给考生降低了难度。“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金英,此处作“精英”解,作者将鲜花喻为大自然的精华英秀;冷淡,冷落、萧条之意;全句的意思是说:秋风肃杀,花木零落,空旷的山野间失去了春夏季节里的万物葱笼生意盎然的局面,而在此时此刻,却有这红色的菊花于群菊中率先开放,占尽秋色,用它那胭脂般绚丽色彩给这冷寂萧条的季节带来些许光彩,并统率群菊尽其薄力与将临的严冬作最后的抗争。至此,“先占”之疑已作冰释。词人流露出赞誉之情是明显的。“念”字赋予红菊以思维色彩,“
41、摘“字则完全是拟人手法,从而把作者对于红菊傲霜、卓然不群品格的推重与钦佩之情表露得淋漓尽致。【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答案】“渊明风致”表达词人希望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固守本性。(3分)但“妖艳”句,透露出了其真正含义:词人之所以田园归隐是形势所迫,实出无奈,故其仍向往着某一天能够出仕朝廷为国效力。(3分)【解析】本题问的很明确,结合结尾两句(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分析词人矛盾的思想情感。只要把诗人思想情感中矛盾的部分找出来进行简单的分析就可以了。“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渊明,即陶渊明:风致、风范、韵致;妖艳,“妖”,艳丽、美好,而“妖艳”
42、一词则有“艳丽而于庄重”的意思。此句的理解为全词之关键所在。词人追慕陶渊明归隐山村、远离尘嚣的傲岸品德与高洁志趣,他也企望能够像陶一样田园归隐、固守本性、赋诗作文、美名千古。他赞美红菊,把红菊的风致与陶相提并论便是最好的说明,但“何事”二字却与此义又有所矛盾。何事,“为什么从事”之意,即是说红菊你为什么像陶渊明那样的风范呢?再加上后面却十分妖艳”句,就透露出了其真正含义:他之所以田园归隐乃是开势所迫实出无奈,故仍向往着某一天能够出仕朝廷为国效力。红色,本身代表着热烈、奔放,与田园归隐显然是极不协调的。本词上阕中的“金英冷淡”亦有寓意朝廷人才寥落,慨叹自己怀才不遇的伏笔。可以说,作者正是这种“出
43、世”与“入“世”的复杂矛盾心境下托物言志,抒发情怀而写下此作的。【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1)【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解析】注意抓住诗中的“独”字分析相同点,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皎”“时动”“残烛”“寒枝”分析不同点。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
44、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独”和诗中的“皎”“时动”“残烛”“寒枝”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解析】注意首先明确诗中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效果。这是一道分析诗句中
45、修辞的题目,注意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等,的答题时首先明确修辞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效果。【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1)【答案】(1)上片梦游中的世界,写自己睡梦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见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地管笳声到处响起,铁骑无声,望过去如水流淌一般绵延不绝。(1分)突出了边塞风光特色,渲染了战争氛围,军纪严明,军容整齐。(2分)(2)表达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向往。(2分)【解析】题干问“词的上片写梦中情景,有什么作用,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向往?请简要说明”,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上片写梦游中的世界。
46、“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句,写自己睡梦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见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地管笳声到处响起。这是作者所闻,突出了边塞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氛围。“铁骑无声望似水”,望过去,盔甲齐全的骑兵就像一条默默无声的河流。此处运用比喻,形象、具体,这是作者所见,写出军队纪律是那么严明,军容是那么整齐,军队的声势是那么浩大。“想关河:雁门西,清海际”,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一个“想”字,可见是推测的言辞,正好照应了“梦游处、不知何地”这句话,这里是作者的联想。作者为什么单单想到雁门、青海一带呢?作者只是以此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士,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如今落在
47、异族人之手,那就不难解释作为爱国词人的陆游有这样的“梦游”了,那是因为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从而过渡到下片。【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答案】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对比、反衬(寓情于景)、直抒胸臆等。(2分)简析:虚实结合。词的上片写梦中之景,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慨,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矢志报国,怀才不遇、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愤之情。对比。上片描写的梦中所见景象“关河”“雁门”“青海”都是南宋当时重要的西北边防重地。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
48、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反衬(寓情于景)。“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觉醒来,灯光昏黄,令人生寒,一轮斜月挂在窗前,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寒灯”“漏声断”“月斜”,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作者心境的凄苦悲凉,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直抒胸臆。“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又有谁知道,我虽然现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直接抒发爱国热情,“有谁知”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也让人体味到壮士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49、。(答出2种手法即可,每点2分)【解析】题干问“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技巧?并选出两种简要分析”,可知本首诗的表现手法不只一种,甚至有很多种,选两种熟悉的进行分析。词的上片写梦中之景,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慨,虚实结合;对比: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反衬:“寒灯”“漏声断”“月斜”,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直抒胸臆:“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1)【答案】“香径无人”承接上文“水烟空”,“兰叶红”与“香径无人”及“水烟空”构成对比,“兰叶红”引出后文“年年先发”的感慨。(
50、每点 1 分) 【解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香径无人兰叶红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问的是“结构上”的作用,这句话处于诗歌的中间,结构上一般是承上启下。“香径无人”紧承前一句中的“水烟空”;“兰叶红”又引出后文的“年年先发馆娃宫”的感慨。同时“兰叶红”这一乐景又与“水烟空”“香径无人”的情境构成对比。【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答案】立新奇之意: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表达吴越的兴亡当然不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2 分) 运用曲笔: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讽夫差,使诗歌委婉含蓄,发人深思,余味不尽。(2 分)
51、 【解析】题干问的是“诗人指责越王大有堪羞处的用意是什么”,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吴越兴亡的史实,诸如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吴王沉湎酒色,杀伍子胥,用太宰嚭,凡此种种,诗人不可能不知。吴越的兴亡当然不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但写诗忌直贵曲,如果三、四句把笔锋直接对准吴王,虽然痛快,未免落套;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他的观点,不是游在字句的表面,要细味全篇的构思、语气,才会领会诗的义蕴。诗人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给人以有余不尽的情味,从艺术效果说,要比直接指责高明得多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
52、)【答案】陈诗扣“览”展开,(1 分)借景抒情。(或:诗人览吴城、香径、歌舞地、馆娃宫而生发昔盛今衰之感,表达对西施的怜悯之情)。(1 分)皮诗扣“怀”展开,(1 分)叙事议论。(或:叙述吴王享乐而越国大兵入境之事,表明吴亡不是由于西施,而是因为统治者荒淫,为西施翻案,立意新奇,不落窠臼)。(1 分)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标题,说说两首怀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吴城览古”,一个“览”字说明诗歌中要借“览”景来抒情,诗中句句写景,在景象的对比中生发昔盛今衰之感。“馆娃宫怀古”,一个“怀”字说明诗句要借事抒情,表达自己的看法。【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自主完成迁移练习题。2小组交流答案。3展示答案。4对照标准答案纠错反思。选择有代表性的模拟题,及时进行迁移训练,使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强化落实。布置作业展示如下作业要求:1加强古典诗歌阅读,掌握各类诗歌中的常见手法。2强化练习,落实课内所讲方法技巧。按要求完成作业布置这个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勤于练习,尽快提高。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诚招驻站老师,联系QQ2355394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