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5课时 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WORD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595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5课时 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5课时 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5课时 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5课时 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5课时 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5课时 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WORD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5课时 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WORD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5课时 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WORD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5课时 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WORD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5课时 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WORD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5课时 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WORD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5课时 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WORD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5课时 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WORD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5课时 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WORD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5课时 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WORD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5课时 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WORD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5课时 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WORD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5课时 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WORD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5课时 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WORD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诗歌鉴赏第35课时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鉴赏诗歌意境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鉴赏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2能力目标掌握鉴赏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准确鉴赏诗歌中的意境。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诗歌、热爱传统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二、教学要点了解鉴赏诗歌意境类试题考点要求、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鉴赏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三、教学难点掌握并熟练运用鉴赏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准确鉴赏诗歌中的意境。四、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明确考纲明确考纲:古典诗歌意境的赏析阅读了解考纲。明确考纲,使复习有针对性。考题导引展示高考例题:1【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

2、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金陵望汉江 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注】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

3、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解析】回答本题,应当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2014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怨送别清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 杪:树梢。(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答案】江水渺茫,扁舟远去,愁云惨淡低垂,帆船在飘荡中越

4、来越远。作者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情景。【解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如“春江”“扁舟”“愁云”“布帆”等,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着修饰景物的关键词,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缠绵婉恻、孤寂冷清等。由“缈”可得出江水渺茫的意境;由“断送”可得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未了”表现了词人的缠绵婉恻;“小”烘托了词人内心的怨恨情绪。综合起来可得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场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独立完成高考典型例题2小组交流答案3展示答案4总结纠错以近年北京市高考本考点题目为典型例

5、题,有助于考生迅速了解高考题型及命题规律,培养学生的积极应考意识。规律解密展示命题规律:鉴赏诗歌的意境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题型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北京卷对这一考点单独设题不多,但无论是对诗歌思想情感的分析,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都离不开对诗歌意境的准确把握。对诗歌意境的考查,北京卷一般渗透在鉴赏作者情感类考题之中,呈综合命题形势。对诗歌意境的考查分为“诗中赏画”和“画中品诗”两种,“诗中赏画”就是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画中品诗”就是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2017年高考仍会沿袭这些命题特点。1根据高考典型例题,自主分析总结命题规律。2对照教师总结规律

6、,自主回顾历年高考“鉴赏诗歌意境”类考题。考生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本考点命题规律及基本题型,可以使复习更全面,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方法指导展示方法技巧:一、意境特点与种类意境就是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简言之,“意”就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境”就是诗人描绘的生活图景。1清丽柔美【意境描述】杏花,春雨,江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柔波漾漾,小荷初露芳容;芳草萋萋,风来一道碧痕。花丛蝶飞,柳间莺啼;洲中白鹭宿,梁上双燕栖。日迟迟,云漫漫,波渺渺,柳依依

7、。细雨如丝,润造化之万物;和风似缕,绽人间之百花。轻舟短棹,笑语丽歌。娇容玉面,映芙蓉之妖艳;素手纤指,采莲子之清圆。总此情景,是谓清丽柔美。.江南春寇准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赏析】此词以清丽宛转、柔美多情的笔触,以景起,以情结,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抒写了女子怀人伤春的情愫。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图景:一泓春水,烟波渺渺,岸边杨柳,柔条飘飘。那绵绵不尽的萋萋芳草蔓伸到遥远的天涯。夕阳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阒寂无人,只见纷纷凋谢的杏花飘飞满地。以上四句含有丰富的意蕴和情思。“波渺渺”,水悠悠,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情。“柳依依”,使人触目伤怀,

8、想起当年长亭惜别之时。“孤村”句说明主人公心情之孤寂,“斜阳”句则包含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和感伤。结拍两句承前面写景的层层渲染铺垫,直抒胸臆,情深意挚,将女主人公的离愁抒写得淋漓尽致,使人感觉到她的青春年华正孤寂落寞的漫长等待中流逝。2凄迷朦胧(迷离恍惚、扑朔迷离、凄厉萧索、寂静迷蒙)【意境描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烟笼寒水,云漫长空。问斜阳,斜阳不语;望天际,数点寒鸦。水边蒹葭苍苍,堤上烟柳茫茫。雾里看花,花影摇曳实可爱;水中望月;月华浮动自堪怜。风雨凄凄,似鸿蒙之再现;烟雾蒙蒙,如混沌之未开。两行鸿雁,望长天之凄唳;一叶孤舟,凌万顷之茫然。月朦胧,鸟朦胧,凄凄落照,纷纷残红。总此情景

9、,谓之凄迷朦胧。相思令张先蘋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时陇月低。烟霏霏。风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赏析】这是一首意境凄迷朦胧的送别词。全词以景语结情,熔情入景。词中选取满溪之蘋绕堤之柳、低垂之月、霏霏之烟、凄凄之风、寂寒之鸥等景象,营造出一个朦胧的境界,有效地渲染、烘托出送者凄迷的心境。上片描写送别情境,下片则转写别后情境。过片两句,纯为景语,写的是:拂晓之后,山水原野,烟霭霏霏笼罩,寒风凄凄交加。而送者的心灵,同样笼罩凄迷怅惘之中,这景语又正象喻着心情。 “重倚朱门听马嘶”写:送者已回到家门,可是仍不能平静,因为家门反而触动了伤心怀抱,所以送者转过身来,背靠朱门,面向远方,

10、重新举目眺望行人所去的方向,可是,只听得路上过往的马嘶声,再也不见那人的影子,声声马嘶想必紧揪着送者的心。结句“寒鸥相对飞”将凄迷的词情推到极致:此时,天地间唯有那霏霏晓烟中飞来飞去的寒鸥,与孤独的送者相对。人鸥相对,只是一片静默而已;这静默之中,包含着无限的悲哀。此句还含蓄地点出送者为女性,行人为男性。3莽苍苍凉【意境描述】胡马,秋风,塞北。长河奔流水中水,彤云翻滚天外天。大漠平沙,绝人世之踪迹;夕阳落日,照洪荒之孤烟。秋风萧萧扫落叶,冬雪皑皑压冷川。水色苍茫,月光清寒,树秃草枯,夜色阑珊。鸟飞已尽,兽藏深山。寂寥江山,有孤舟蓑翁,垂钓水边。总此情景,谓之莽苍苍凉。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

11、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赏析】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

12、藏其中。一轮团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现在,月圆人不圆,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我们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前句故设疑问,并不作正面回答,转而融情入景,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后句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

13、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读来别有神韵。4幽深绵邈(凄清悠远、幽渺、清幽、幽远、幽美邈远、深邃高远)【意境描述】青山隐隐,众鸟飞尽;绿水迢迢,一帆远行。路断处,山影叠叠;天尽头,水色茫茫。万水千山,千山万水,都付造化丹青。云散雨收,钟巫峡之秀丽;山高月小,孕深谷之清幽。山抹微云,天粘衰草;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一竿落照,映江水之瑟瑟;半山残烟,挂林梢之丝丝。总此情景,谓之幽深绵邈。醉蓬莱黄庭坚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

14、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弔影,成何欢意!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叆叇,指浓云遮日。裀yn1夹衣。2内衣。3古同“茵”,垫子;褥子。【赏析】词通过乐与悲的多层次对比烘托,突现出他贬谪途中去国怀乡的忧闷之情。词的开头描绘出一幅烟雨凄迷的峡江图:有时云蒸霞蔚,有时微雨濛濛,云雨迷离之中,只见错落攒立的群峰互相依傍。这样便营造出一个惝恍迷离、凄清悠远的境界。这种意境与他去国怀乡的怅惘心情是十分协调的。如以“叆叇”状云,表现云气浓重,更有日色昏暗之意。又如以“乱”字表现群峰的攒拥交叠,暗示他遭贬后神乱意迷的

15、心境。“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是由神话生发出来的联想。“朱翠”指女子的朱颜翠发,代指美人。一个“锁”字不也隐约透露出自叹身世的感慨。这里感情的流露是含蓄深婉的,词人只是创造一种情绪和氛围,给人以感染。这首词上下两片都分三个层次,先写悲情,然后折入欢快场景的描写,最后又转入悲情的抒发,而上下两片又写法各异,不使雷同。为了构成鲜明的对比,写悲与乐所用词语的色彩反差也很大。写悲情则朴素自然,近乎口语,以直抒胸臆。描乐景富丽浓郁,风华典雅,着力于铺陈。5清淡静谧(清空淡远、凄静深沉、清远平和、和谐清隽、秀丽清新、清幽宁静、明丽悠远)【意境描述】金乌西坠,玉兔东升。空山寂寂,花落有声;泉水潺潺,山鸟时

16、鸣。度小桥,踏幽径,扣禅门,听钟声。云淡风轻,树绿花红;沙头草长,水边泥融。燕子双双飞,鸳鸯对对嘤。小楫轻舟,驶入藕花深处;驻马停车,遍赏满山红枫。一抹云霞,两岸青山,几度夕阳红。总此情景,谓之清淡静谧。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赏析】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

17、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6悠闲恬静(闲淡恬美、优美隽永)【意境描述】新月

18、如眉,青山如黛;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远树参差,近花鲜红;水中鱼游,林间鸟鸣。一椽茅屋,升袅袅之炊烟;半边篱落,开朵朵之菊花。临溪弄水,坐岸观鱼。沿山路以寻壑,聆天籁而怡情。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总此情景,谓之悠闲恬静。菩萨蛮王安石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赏析】此词与王安石晚年的诗作相似,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词中营造出清隽秀丽、悠闲恬静的意境,以此来抒发洒脱放达之情,以求得精神上的慰安和解脱。词人描绘春景时,无典故,不雕琢,语言清新、自然,数笔就勾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

19、娴静的画面,其中有日景、夜景,有青山绿水、花红柳翠的明丽色彩,也有流水潺潺、黄鹂鸣啭的声响,而作者的形象就淡入这画面中。全词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志,娴雅流丽的风格中显示出作者的才情骨力,体现了王安石词素洁平易而又含蓄深沉的词风。7孤高旷远【意境描述】风停雨霁,地阔天宽;云破月来,孤光自照。买舟泛湖,览尽风物之胜;登楼倚栏,望穿天涯之路。天风海雨,大象无形;月华如练,空明澄碧。日暮苍山,衔红光之一抹;夜阑秋水,荡扁舟之一叶。天高地迥,宇宙无穷;月明星稀,万籁俱阒。鹤鸣九天,耳闻仙界之声;松立高岩,俯瞰尘世之累。总此情景,谓之孤高旷远。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

20、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21、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8雄浑阔大(刚健质朴、苍茫遒劲、雄浑苍茫、雄浑深远、壮美)【意境描述】虎啸深山,鱼游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高山仰止,乱石直穿云霄;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星垂平野,月涌大江。八百洞庭,气蒸云梦之泽;三万里河,浪翻汹涌之波。吸尽西江水,万象为宾客。

22、海阔纵鱼跃,天高任鸟飞。总此情景,谓之雄浑阔大。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赏析】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

23、不是他的心愿。二、品味意境的方法1、抓住意象,把握其特征,反复揣摩。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把握其特征,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

24、,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2、要善于联想与想像。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出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然而不止于此,读此诗句,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

25、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在诗歌鉴赏中如能充分地把握住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则能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这里,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咏梅词的比较中深入地认识这一点。毛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毛词中,借梅作喻,树立

26、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英雄形象,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而在陆词中,虽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只是封建士大夫作个人奋斗,遭悯受侮后的哀怨牢骚,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同是咏梅,为什么创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诗篇的意境也便不同。例: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问题。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方法指导:首先,抓住意象,反复揣摩。一、二句把海云、

27、北风写得雷霆万钧,第三句写诗人却将帘子挂起,这一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一般人都垂帘闭门,哪有挂帘呢?但这恰恰是诗人真情的流露,他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其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这是一幅海上风雨图,气势磅礴。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的暗喻,维妙维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出来:潮头如云,去而复回,北风呼啸,震耳欲聋,惊涛拍岸,声如雷鸣。诗人抓住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描绘出一幅极其壮美的“惊涛拍岸”油画,震撼人心。最后,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的雍容气度和一腔豪情,体现在“卧看”二字。外面风雨欲

28、来,黑云压城,诗人却挂帘卧看,显示出作者处变不惊的风度。这一句虽没有高尔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那种外露的激动,但要深沉得多,含蓄得多。参考答案: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三、解题指要1了解高考对意境考查的六角度: (1)概括画面内容;(2)赏析画面特色;(3)体会画面氛围;(4)把握画面表达的情感;(5)概括诗歌的意境;(6)

29、分析意境意义。2常见题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及其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4一般 表 达 式: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表达了

30、的感情。5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概括时用二个词四个字,例如:雄浑壮丽、幽清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孤寂清冷、清新明丽、肃杀荒寒、朴素自然、清新飘逸、华美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生机勃勃、萧瑟凄清、繁华热闹、雄浑壮丽例: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解题秘笈】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1)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

31、;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山居即事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2)概括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而山居即事中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3)剖析作者思想。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

32、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山居即事一诗根据诗歌幽寂澄淡的意境及诗人的风格可以体会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简而言之,三步可概括为九个字: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1结合自己平时复习情况,自主总结答题技巧。2小组交流答题技巧,取长补短。3展示自主总结答题技巧。4师生共同总结答题技巧。考生掌握高考答题技巧,可以有效消除畏难情绪,提高答题正确率。练习提升展示下列习题:(说明:鉴赏意境类题目

33、必做,其他题目酌情选做。)1(2016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司马光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尽日解鞍山店雨,晚天回首酒旗风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注】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并。(1)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5分)(2)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2(2016届安徽省合肥市第八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浣溪沙

34、红蓼渡头秋正雨薛昭蕴 (唐代)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注】蓼(lio):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红蓼:开红花的水蓼。整鬟:梳理发鬟。含嚬(也作“颦”):愁眉不展。浦:水滨。.(1)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一幅秋雨渡头待人图的?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分)(2)下片的首句“不语含嚬深浦里”在整首词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3(2016届贵州市兴义市第八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赠阙下裴舍人钱起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阳和不散穷途恨,宵汉

35、常悬捧日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注】此诗为作者落第期间所作,献给在朝姓裴的中书舍人。中书舍人:官名,唐时掌制诰。紫禁:指皇宫。龙池:指宫中之池。阳和:仲春二月。(1)这首诗的前两联写了一幅怎样的美景?有什么作用?(5分)(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2016届河北省衡水高三上学期四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临江仙许庭不见灞陵原上柳,往来过尽蹄轮。朝离南楚暮西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莫怪枝条憔悴损,一生唯苦征尘。两三烟树倚孤村,夕阳影里,愁杀宦游人。登宝意寺上方旧游韦应物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诸僧近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注】宝意寺在武功,

36、诗人曾居此寺。 (1)临江仙一词中,诗人为何而愁?请简要概括。 (2)两首诗都写到了“烟树”,这两处“烟树”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5分)参考答案:1(1)【答案】(1)描绘了作者在许昌道中寒食节气所见春天生机勃勃、风雨不歇的景色:绿竹青青,照映在附近水畔,桃花灿灿、连村火红一片;春雨绵绵、阻碍旅人行途,酒旗摇摇、风吹天色将暮。(3分)(2)颔联、颈联写景,为诗人抒情做铺垫;红花绿竹、春雨春风,都是清丽可乐乏景,诗人细腻描绘却是为了抒发自己佳节孤独寂寥、羁旅漂泊无奈的情感,以乐景写哀请,倍增其哀。(2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分子诗句作用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

37、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答案】(1)尾联运用了联想、想象的艺术手法(或答“从对方写起”“虚写法”)。诗人想象幕府中的朋友们在清明时节饮酒的时候,其乐陶陶,酒席宴饮之间,朋友们可能还将诗人在外羁旅无归、驱驰赶路的事情当做笑谈。这里诗人不说自己想念朋友,而想象朋友们在想念着诗人,是“从对方写起”的手法。(3分)(若答“对比”也可酌情得分,但不得超过3分)(2)诗人在尾联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背后,是诗人对自

38、己孤独落寞的羁旅之愁的抒发,是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是对幕府中朋友们真挚思念情感的流露。(3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和感情。由题干确定范围“尾联”,再根据“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选取突出的、明显的手法。借助手法表现出的情感。“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从一个“遥知”便可知道此时此刻诗人不在现场,那么对现场景象的描述只能通过想象,联想到的是幕府清明时节的欢饮,欢饮的现场只能想象了,想象着朋友可能会谈论起我这个羁旅之人。借助联想、想象,表达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也有对朋友的思念,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他人之行为表达,情感更为浓烈。【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体悟情感。能力层

39、级为鉴赏评价D。2(1)【答案】视觉、听觉和嗅觉相结合。诗人在听觉上的听到风雨声,在视觉上看到了热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闻到了野花的芳香。营造了一种苍凉寂寞的凄清氛围。【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上片关键词句分析作答。词的上片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紫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描绘出渡头的苍凉、寂寞。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孤零零地站着一个盛装的佳人。这三句给读者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在视觉上的是热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但这些并没有使画面热闹起来。秋

40、风、秋雨、红蓼、鸥迹、孤独佳人,使人突出地感觉到的是渡头环境的苍凉和寂寞。第三句“整鬟飘袖野风香”还给读者留下了这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悬念。“整鬟”,在这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女卫悦己者容”的意思。【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答案】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语含嚬”的人就是上片“整鬟飘袖”的佳人,这是承上。为什么“不语含嚬”,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紧接着“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船夫。【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行文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诗句在诗歌中的位置,从结构

41、和内容两方面来回答。下片的首句“不语含嚬深浦里”,在诗歌的中间部分,主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语含嚬”的人就是上片“整鬟飘袖”的佳人,这是承上。为什么“不语含嚬”,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1)【答案】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秾丽的宫苑春景图:早春二月,在上林苑里,黄鹂成群地飞鸣追逐;紫禁城中树木葱茏,洒下一片淡淡的春阴;长乐宫的钟声飞过宫墙,又缓缓散落在花树之外;龙池里春意盎然的杨柳,在细雨之中越发显得苍翠欲滴了。景物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分地位。尽管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实则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

42、这首诗的前两联写了一幅怎样的美景?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景物,再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述。通过描写一个荒苑的“眼前景”,来抒发作者自己的“心中情”,所有景语实为情语,是此词的主要特点。此诗的开头四句,诗人并未切入正题,像不经意地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宫苑春景图:早春二月,在上林苑里,黄鹂成群地飞鸣追逐;紫禁城中春意盎然,拂晓时分,在树木葱茏之中,洒下一片淡淡的春阴。长乐宫的钟声飞过宫墙,飘到空中,又缓缓散落在花树之外。那曾是玄宗皇帝居住之地的龙池,千万株杨柳,在细雨中越发显得苍翠欲滴。这四句诗,写的都是皇宫苑囿殿阁的景色。这四句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诗人的目的,是在“

43、景语”中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由于裴舍人追随御辇,侍从宸居,就能看到一般官员看不到的宫苑景色。当皇帝行幸到上林苑时,裴舍人看到上林苑的早莺;皇帝在紫禁城临朝时,裴舍人又看见皇城的春阴晓色;裴舍人草诏时,更听到长乐宫舒缓的钟声;而龙池的柳色变化及其在雨中的浓翠,自然也是裴舍人平日所熟知的。四种景物都若隐若现地使人看到裴舍人的影子。可见,虽然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但实际上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恭维十足,却又不露痕迹,可见手法高妙。【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答案】十年科举失利的遗憾和惭愧。自己为朝廷做事的衷心。希望得到裴舍人的赏识的殷切之情。(6分每点2分

44、)【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并写到请求援引的题旨上。颈联自伤不遇,表明愁云难散,虽然如此,作者还是表示自己有一颗为朝廷做事的衷心。最后一联,紧承上联,继续诉说“穷途”之恨。“十年犹未遇”中的“十”字虽是虚指,但也极言时间之长,接着又用了一个“犹”字,更充分地反映了他的求官心切之情。按此逻辑,下句应该是扼腕疾呼了,但诗人却自怨自艾了,用了一个“羞”字加以缓和。这最后一句非常巧妙。它一方面写出自己请求裴舍人援引之意

45、;另一方面又对戴华簪的舍人寄予羡慕、恭维之情。这一句尽管说得很委婉,但诗人那种“求田问舍”的情状,则细致入微地表达出来了,意思说得很清楚,但言语含蓄婉转,保持了一定的身份。【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1)【答案】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漂泊在外的艰辛。奔走求仕的辛劳、仕途失意的悲酸;功业未成的无奈、年华渐老的感伤。(答两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临江仙一词中,诗人为何而愁?请简要概括”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

46、进行分析。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的不同,也可以知道诗人为何发愁,愁什么。如句中“愁杀宦游人”,可知漂泊在外,”一生唯苦征尘“是奔走求仕的艰辛、劳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可见年华老去,功业无成。【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答案】许诗中,孤村边,只有稀疏的三两棵树在夕阳残照中立着,似有轻烟笼罩,朦胧落寞。“烟树”渲染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集中地表现了词人宦游在外、仕途不顺的落寞失意之情。韦诗中,“烟树”满晴川,勾勒出一幅树木蓊郁、堆烟叠翠的美景,营造出明快清

47、丽的氛围,寄托诗人远眺时的心旷神怡,同时也流露出淡淡怅惘之情。 【解析】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意境,同时又是比较题。首先分别概括两诗由“烟树”所营造的意境,然后在比较异同。答这类题的基本思路:一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和画面,力求优美;如许诗中“两三烟树倚孤村”朦胧落寞二是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注意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烟树”渲染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三是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感情。诗人在宦游在外、仕途不顺的落寞失意之情。【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自主完成迁移练习题。2小组交流答案。3展示答案。4对照标准答案纠错反思。选择有代表性的模拟题,及时进行迁移训练,使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强化落实。布置作业展示如下作业要求:1加强古典诗歌阅读,掌握各类诗歌中的常见意境及表达情感。2强化练习,落实课内所讲方法技巧。按要求完成作业布置这个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勤于练习,尽快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