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指访谈与传记,2020年全国卷率先引入对新闻访谈的考查,生僻文体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多年不作考查的传记阅读会不会也会出现在高考命题中,有待时间验证。对于这两类文体,有两种题型应引起重视:一是赏析访谈技巧题,二是概括传主形象题。一、赏析访谈技巧题访谈是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也有人把它归为广义上的新闻。它包括三个要素: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它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的形式出现,从形式上看都是由一问一答一直连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访谈者提问的方法、技巧等主要有:方法类型技巧作用一般提问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能消除陌
2、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开门见山,干脆利落。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逻辑性强,有层次。旁问有意岔开话题,先谈点别的事情。制造轻松的气氛。特殊提问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延伸问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对比问有时候,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对比鲜明,便于访谈对象回答,也便于读者了解提问意图。落实关键能力赏析访谈技巧“3步骤”规范答题思路典例1(2020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文本见“本专题
3、真题体验T二”),完成后面的题目。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尝试解答解题思维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干中已明确要求分析“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技巧,属于“赏析访谈技巧”题。作答时,要抓住钟红明提出的四个问题,分析四次问话的逻辑顺序和内在联系。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1)概括对谈中的“话题”。第一次:结合当下新冠肺炎疫情,谈作者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的初衷。第二次:结合作品的内容,谈为什么要写钟南山的过往经历。第三次:抓住作品中的关键词语,谈为什么用“时代的记忆”概括钟南山。第四次:结合作者的创作实际,谈为什么经常采用
4、“费力”的写作方式。(2)对对谈的“话题”和“引发对话”的切入点进行归纳分析。无论是对方的写作情况还是对方的作品,钟红明都很熟悉,这是做了充分准备的必然结果。由“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你在后记里说”“你以往的作品”等可以看出,钟红明在提问时采用对方的说法,重视对方观点,以此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在谈及作者的写作动机、作品的内容、写作方式、作者的文学观时,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第三步:巧整合,组答案结合第二步分析,紧扣题干要求,分条整理出答案要点,要注意语言简洁,条理清晰。组织答案答案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
5、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后问到对方的文学观。【温馨提示】解答这类题,常因以下问题而失分:缺乏角度意识,考虑问题不周全;缺乏概括意识,照抄照搬原文信息;缺乏推理意识,不能准确给出表达效果。二、概括传主形象题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它以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为内容,有的记述人物完整的一生,有的记述人物一生中的某个阶段。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是传记类文本考查的一个重要考点。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应该建立在对传主事迹概括的基础上。分析命
6、题角度题干示例审题定向(1)(2016全国卷)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2)(2014全国卷)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1)题目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探究性,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层面进行概括。(2)命题范围一般会涉及全文的主体部分及相关链接,解答这类题要通盘考虑,不要放过与人物个性相关的每一处内容。(3)答案要点不止一个,要结合分值有条理地思考。落实关键能力概括传主形象“3角度”角度解说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阅读传记时要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事件、细节加以仔细思考。看事件在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表
7、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传主与时代、与他人的关系分析传主特点时,还要知人论世,即结合传主的年龄、身份、传主所处的社会背景等判断。“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作者在写作时,在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会对人物的好坏、功过等进行评价,对传主的把握也要看作者在作品中反映的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抓评论性、概括性的词句。规范答题思路典例2(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一代通儒顾炎武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
8、“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
9、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
10、,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
11、,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相关链接】顾炎武(16131682),
1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尝试解答解题思维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1)“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就是要求考生思考顾炎
13、武在治学方面体现出怎样的特点,属于“概括分析传主形象”题。(2)“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主要是从“概括”的角度来作答,不需要作过多分析。(3)“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确定了找答案的区间。第二步:找对应,抓要点思考角度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看“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的细节可以看出他独立思考、善于求真的形象特点。日知录的成书过程集中在第二段,从具体的事件和人物言行中,可以概括出他求真求实的治学态度、从不沿袭前人的治学精神、善于积累的性格特点。从传主与时代、他人的关系看文本中日知录成书过程部分,传主没有与其他人发生关联,不必回答。从作者或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14、看文章在第二段开始就有作者对其的评价,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他在治学中具有“严谨”“笃实”“创新”的形象特点。第三段,“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这篇传记虽为他人的评传,但不符合题干体现传主治学特点的要求,本部分表现的是顾炎武的交友与实践,所以不必考虑。组织答案答案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访谈核潜艇专家黄旭华人物介绍:黄旭华,1924年2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战略导弹核潜
15、艇总设计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中这样描述:“他,恰是有为而埋名的人生,就像他负责设计的潜艇,潜进深深的海洋,是赫赫的存在,又是无影的存在。”记者:您曾说:“我的人生,就是在日本飞机的轰炸声里决定的。”可否分享一下您弃医从研的经历?黄旭华:我本是想学医的,因为父母都是医生,后来事情发生了改变。抗战全面爆发后我到桂林念书,日本人炸桂林,那是满城狼藉、一片废墟。警报一响,就得躲进防空洞。每次我跟着大家从城里往外跑就一腔怒火,有三个问题在心里浮现:为什么日本人这么疯狂,想登陆就登陆,想屠杀就屠杀?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安居,要到处逃亡?中国那么大,我们跑来跑去,连一个安安静静读书的
16、地方都没有,这是什么道理?我问我的老师柳无垢,她给我的答复很简单,因为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家宰割。于是我给自己改名“旭华”,意思是中华民族必定如旭日东升一般崛起,我要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做贡献。我不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将来制造飞机保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抵御外国侵略。后来我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记者:黄老,中国为什么必须要有自己的核潜艇?黄旭华:居里有一句话:“要反对原子弹,自己就应该先拥有原子弹。”我加了一句:“有了原子弹,你必须要有执行第二次核打击的手段,这就是核潜艇。”为什么?有了原子弹,你声明不先用原子弹,那你把原子弹摆在地上让人家打也不行,必须拥有核潜艇,把原子弹埋在水底
17、下。两次世界大战,潜艇的威力是非常惊人的。因为它潜入水底,隐蔽性强,给敌人的军舰和海上运输造成很大的威胁。一旦敌人对我进行核攻击,我可以保存自己给他致命的核反击,叫作第二次核打击。和平时期有了它,可以遏制敌人的核讹诈,保卫国家,维护世界和平。记者:核潜艇是否具有战斗力,极限深潜试验是关键。1988年,64岁的您亲自登艇参与深潜试验,您为何要以身试险?黄旭华:潜艇研制完成后,有一道严峻考验,就是进行极限深潜试验。1963年,美国某王牌核潜艇深潜试验还未到200米就沉入海底,艇上100多人无人生还。现在这艘从里到外全由中国人研制的核潜艇,能否顺利闯过第一次深潜试验大关,参试人员心中无底。个别人给家
18、里写信,其实就是留下遗书。大家带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去执行深潜试验,是非常危险的。我说,深潜试验绝不是要我们去“光荣”,而是把试验数据一个不漏拿回来。我是总设计师,我不仅要为这条艇的安全负责,更要为艇上170多个参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到底,怎么办?我决定跟大家一道去,共同完成深潜试验,果然试验很顺利。记者:您离家研制核潜艇时才30岁出头,等到您再回家已是60多岁的老人。30年中,您和父母的联系只剩下一个海军信箱,这是怎样一种考验?黄旭华:主要是保密需要,也是工作紧张,我父亲和二哥去世时我都没能回去。1987年,祖慰的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发表,讲述了一位核潜艇设计师隐姓埋名30年的事迹。母亲没有
19、想到,那个被家人责备忘记亲生父母的不孝儿子,原来是在为国家做这个事。她把子女们找过来讲了这么一句话:“三哥的事情,大家要谅解。”这个事传到我这里,我哭了。1956年离家时母亲跟我讲,你从小离家念书,受尽了苦,那时候战乱你回不了家,现在解放了,父母也老了,你要常回家看看,我是流着泪满口答应的,但没想到这一别就是三十年。(摘编自2019年1月18日新华网“聆听大家”专栏,记者:韩亚栋)1(赏析访谈技巧题)结合第三问中“64岁”“以身试险”等词语以及黄老的回答,简析访谈提问的技巧。答案(示例)“64岁”“以身试险”表明记者对采访对象和采访话题了解充分,提问具体明确且有引导作用,从黄老回答的“试险经历
20、”来看,提问方便采访对象回答,受众从答问中了解了黄老的所思所想并产生由衷的敬佩。2依据下面记者的提问,请你作为黄旭华的代言人,拟一个回答。记者:我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读到这样一句话:“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您对自己的“孝”作何评价?黄旭华:答案我在外30年没有回家,按照孝和悌的道德要求,我亏欠了家人,特别是我的父母,我完全能理解家人对我的抱怨;但忠孝难以两全,我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国家不强,小家就难安,我一辈子研制核潜艇,就是为了让我们国家强大,不受欺负。我认为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先生谢幕航天日,英魂长笑苍穹中2019年4月24
21、日是中国第四个航天日。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到月球探测,中国航天人在浩瀚苍穹铸就了壮丽的中国风景。四年前的今天,举国同庆首个“中国航天日”。而病榻上,一位航天老人静静地仰望着窗外的蓝天,唯有痴迷的目光和翕动的唇角吐露出内心的深情。这是最后的仰望吗?96岁,漫长而又短暂。航天强国的梦想,就像穿越一个世纪的火焰燃烧了他全部的生命。2016年4月24日21时10分,这位心怀童真、慈祥和蔼的老人平静安详地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带着一如婴孩般的微笑。他,就是我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著名飞行力学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陈士橹。为航天而生,为航天而去。陈士橹,在为共
22、产主义而奋斗的鲜红党旗下,他把信念、忠诚与热爱洒满祖国的万里长空。(摘编自人民网陈士橹:先生谢幕航天日,英魂长笑苍穹中)筑梦航天,拓路苍穹1920年9月24日,陈士橹出生于浙江东阳一个普通的耕读之家,少年陈士橹目睹了当时国家有国无防、科技和工业落后、受尽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情景。“这些经历,成为我选择航空航天作为终生事业的初衷。”陈士橹曾不止一次这样说。1945年6月,25岁的陈士橹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毕业于西南联大,之后留校任助教。后来他又先后在清华大学航空系、交通大学航空系、华东航空学院任教,为实现自己“航空救国”的抱负不断努力着。1956年,陈士橹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莫斯科寒冷的气候
23、导致陈士橹关节炎发作,他强忍着疼痛,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需要三年多才能完成的副博士学位论文,成为该校史上第一位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也是1956年教育部选派的100名进修教师中最快拿到学位的人。他创建的简捷计算机动飞行的气动性能新方法,被专家称为“陈氏机动飞行算法”,获得了导师的高度评价。留学归来的陈士橹随华东航空学院西迁来到西安,自此在祖国的西部大地扎下了根,受命创建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开创了我国宇航工程科技教育的先河。(摘编自光明网陈士橹院士:剑指苍穹耕天探月)治学严谨,精益求精陈老师治学严谨,不允许敷衍塞责、马虎大意,敢于直言不讳。记得师兄南英告诉我,陈老
24、师有两次当众批评过人。第一次,是在1987年的一次硕士生论文答辩会上,陈老师发现一名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有些问题,曲线图有的坐标没有标注,有的物理变量没有标注单位,让人读起来费解,于是当场指出,连坐在答辩现场的指导老师也一起批评,他说:“做学术不能这么不严谨,你们今后是要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负责任的!”第二次,是在1988年的全国飞行力学学术会议上,一位工程界的资深专家作学术报告时,出现了一些差错,公式推导也有些乱,更严重的是他的报告中自己原创的内容较少,学术价值不高。陈老师听后,毫不客气地对他说:“学术报告不能这么做呀,学术报告一定要有原创性!”陈老师就是这样,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对此,我也深有体会。
25、(摘编自王志刚今生的幸运怀念我的导师陈士橹老师)春风化雨,桃李葱茏一代宗师居长安,耄耋美名天下传。桃李芳菲遍中华,著述等身满飞船。陈士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他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研究潜质和创新思维,而对博士生学位课程的考试成绩并不十分在意。他要求研究生在做学问或论文选题时,既要体现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水平,开拓交叉学科的前沿阵地,又要紧密结合国家工程实际,勇于承担重大科研课题。他总是和大家一起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意见,注意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数十年来,陈士橹培养了飞行力学博士、硕士56名,其中包括我国自行培养的飞行力学专业第一、第二位博士和博士后,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已成
26、为我国航天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栋梁。“毕生耕耘志在航天谱写华章,潜心治学厚德载物后世楷模。”西工大人文与经法学院党委书记鲁卫平如是敬挽陈老。一个世纪的上下求索,陈士橹院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摘编自人民日报,陈士橹:星斗其志,毕生不移)3(概括传主形象题)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陈士橹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热爱祖国,志存高远。陈士橹因目睹国家的落后局面而树立了航天强国的远大理想,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奋斗终生。刻苦钻研,废寝忘食。求学期间,陈士橹克服了恶劣的环境,强忍身体的病痛,刻苦钻研,最终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治学严谨,精益求精。陈士橹治学严谨,不允许敷衍塞责、马虎大意,对学术不严谨的学生当众批评,教育他们精益求精。厚德载物,潜心育人。陈士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为我国航天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培育了大批的栋梁。